《一种可变吸味的组合式气道轴向分布的烟嘴.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可变吸味的组合式气道轴向分布的烟嘴.pdf(9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620338544.3 (22)申请日 2016.04.20 (73)专利权人 云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地址 650321 云南省昆明市红锦路367号 (72)发明人 韩熠 吴俊 李寿波 张霞 洪鎏 巩效伟 朱东来 (74)专利代理机构 昆明正原专利商标代理有限 公司 53100 代理人 金耀生 罗继元 (51)Int.Cl. A24F 47/00(2006.01) (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54)实用新型名称 一种可变吸味的组合式气道轴向分布的烟 嘴。
2、 (57)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变吸味的组合式 气道轴向分布的烟嘴, 旨在提供一种评吸口感佳 的可变吸味的组合式气道轴向分布的烟嘴。 它包 括外壳, 外壳的一端设置连接部; 所述外壳内依 次至少设置有两组组合气道单元, 外壳上相对连 接部的一端内设置有封闭该端的过滤体; 所述组 合气道单元包括套装于外壳内、 外壁与外壳内壁 间隔一定距离形成第一层环状气流通道的第一 内环, 以及套装于第一内环内、 外壁与第一内环 内壁间隔一定距离形成第二层环状气流通道的 第二内环; 第一内环朝向连接部的一端封闭, 另 一端设置多个第一通气孔, 且接近连接部一端的 外壁上设置有外壳内壁接触的第一凸块组; 第。
3、二 内环的外壁上设置与外壳内壁气密封接触的径 向凸环。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4页 附图3页 CN 205831064 U 2016.12.28 CN 205831064 U 1.一种可变吸味的组合式气道轴向分布的烟嘴, 包括外壳, 所述外壳的一端设置连接 部; 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壳内依次至少设置有两组组合气道单元, 所述外壳上相对连接部的一端内设置 有封闭该端的过滤体; 所述组合气道单元包括套装于外壳内、 外壁与外壳内壁间隔一定距离形成第一层环状 气流通道的第一内环, 以及套装于第一内环内、 外壁与第一内环内壁间隔一定距离形成第 二层环状气流通道的第二内环; 所述第一内环朝向连接部的一端封。
4、闭, 另一端设置多个第一通气孔, 且接近连接部一 端的外壁上设置有外壳内壁接触的第一凸块组; 所述第二内环朝向过滤体一端附近的外壁上设置与外壳内壁气密封接触的径向凸环, 且该端设置多个第三通气孔, 另一端设置多个第二通气孔, 其外壁上设置与第一内环内壁 接触定位的第二凸块组和第三凸块组; 所述外壳的管壁上环形设置多个通孔, 且其外壁上套装封闭通孔的可变形套体; 与通 孔位置相应的第一内环的外壁上环形设置有多个与通孔数量位置对应的定位凹槽; 所述定 位凹槽内各放置有一爆珠, 爆珠由可变形套体接触固定于定位凹槽上; 所述外壳由两段构成, 且两段外壳通过可变形套体气密封连接成一体。 2.根据权利要求。
5、1所述可变吸味的组合式气道轴向分布的烟嘴, 其特征在于: 所述组合 气道单元为三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可变吸味的组合式气道轴向分布的烟嘴, 其特征在于: 所述 第一通气孔为设置于端面上的凹槽, 或设置于端面附近的通孔。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可变吸味的组合式气道轴向分布的烟嘴, 其特征在于: 所述 第二通气孔为设置于端面上的凹槽, 或设置于端面附近的通孔。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可变吸味的组合式气道轴向分布的烟嘴, 其特征在于: 所述 第三通气孔为设置于端面上的凹槽, 或设置于端面附近的通孔。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可变吸味的组合式气道轴向分布的烟嘴, 其特征在于: 所述。
6、 过滤体上设置有烟气出孔。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可变吸味的组合式气道轴向分布的烟嘴, 其特征在于: 所述 第二内环内还设置有至少一个管体。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可变吸味的组合式气道轴向分布的烟嘴, 其特征在于: 所述 过滤体由开有通孔的胶管替代。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可变吸味的组合式气道轴向分布的烟嘴, 其特征在于: 所述 连接部内腔中设置带一定锥度的塑性胶环。 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205831064 U 2 一种可变吸味的组合式气道轴向分布的烟嘴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烟技术领域, 尤其是涉及一种可变吸味的组合式气道轴向分 布的烟嘴。 。
7、背景技术 0002 与传统卷烟的持续性燃烧不同, 电子烟的加热器在抽吸者每次的抽吸过程中, 随 抽吸电子烟时间的长短, 每次对电子烟液的抽吸过程均是一次加热过程。 该加热过程都是 一个从相对低温到高温, 再回到相对低温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多种成份的电子烟液会因 为加热器工作温度的不同, 在抽吸同一口烟气的不同阶段, 蒸发出沸点不同的组分和香料, 于是蒸发出的烟气就需要进入一个能够很好地混合同一次抽吸时, 先后不同阶段挥发出的 烟气成份的装置。 但现有的电子烟末端, 均为从雾化器直接吸出的结构, 吸出端为直通通道 或加一小段烟气过滤棉等部件, 但因此类部件的长度很小, 故暂贮烟气的空间很小。
8、, 所以混 合烟气的功能和作用非常有限, 且烟气加热后离烟嘴的出口端很近, 进入口内的烟气温度 较高, 口感不佳。 与此同时, 现有的烟嘴不具有变味功能。 实用新型内容 0003 本实用新型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缺点, 提供了一种能够较充分地、 均匀混合烟气, 烟气入口温度适中且评吸口感佳的可变吸味的组合式气道轴向分布的烟嘴。 0004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5 一种可变吸味的组合式气道轴向分布的烟嘴, 包括外壳, 所述外壳的一端设置连 接部; 0006 所述外壳内依次至少设置有两组组合气道单元, 所述外壳上相对连接部的一端内 设置有封闭该端的过滤体;。
9、 0007 所述组合气道单元包括套装于外壳内、 外壁与外壳内壁间隔一定距离形成第一层 环状气流通道的第一内环, 以及套装于第一内环内、 外壁与第一内环内壁间隔一定距离形 成第二层环状气流通道的第二内环; 0008 所述第一内环朝向连接部的一端封闭, 另一端设置多个第一通气孔, 且接近连接 部一端的外壁上设置有外壳内壁接触的第一凸块组; 0009 所述第二内环朝向过滤体一端附近的外壁上设置与外壳内壁气密封接触的径向 凸环, 且该端设置多个第三通气孔, 另一端设置多个第二通气孔, 其外壁上设置与第一内环 内壁接触定位的第二凸块组和第三凸块组; 0010 所述外壳的管壁上环形设置多个通孔, 且其外壁。
10、上套装封闭通孔的可变形套体; 与通孔位置相应的第一内环的外壁上环形设置有多个与通孔数量位置对应的定位凹槽; 所 述定位凹槽内各放置有一爆珠, 爆珠由可变形套体接触固定于定位凹槽上。 0011 优选的是, 所述外壳由两段构成, 且两段外壳通过可变形套体气密封连接成一体。 0012 优选的是, 所述组合气道单元为三组。 说 明 书 1/4 页 3 CN 205831064 U 3 0013 优选的是, 所述第一通气孔为设置于端面上的凹槽, 或设置于端面附近的通孔。 0014 优选的是, 所述第二通气孔为设置于端面上的凹槽, 或设置于端面附近的通孔。 0015 优选的是, 所述第三通气孔为设置于端面。
11、上的凹槽, 或设置于端面附近的通孔。 0016 优选的是, 所述过滤体上设置有烟气出孔。 0017 优选的是, 所述第二内环内还设置有至少一个管体。 0018 优选的是, 所述滤芯由开有通孔的胶管替代。 0019 优选的是, 所述连接部内腔中设置带一定锥度的塑性胶环。 0020 与现有技术相比,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0021 (1) 本实用新型通过增加烟嘴的内部结构, 在不显著增加长度和与原有吸嘴直径 相近的情况下, 通过不同的空间分区或重新划分, 使需要混合的烟气经过不同容积和不同 空间的腔体, 使不同时段挥发出的烟气在经过更长的空间和腔体时, 烟气得到进一步的混 合, 使消费者获得更。
12、好的评吸体验。 另一方面, 烟雾经过相对更长的通道传输, 高温的电子 烟烟雾得到进一步的降温, 使电子烟烟雾从微小的雾状逐步凝结成更大一些的颗粒状, 克 服了电子烟烟雾对口腔的冲击感存在感饱满度不够的缺点, 解决了电子烟烟雾饱满度不足 的问题, 有效提高电子烟的整体感官质量。 与此同时, 其还设置了爆珠, 通过更换不同的爆 珠, 使烟气兼具不同的香味, 进一步丰富抽烟者的选择。 0022 (2)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可以挤破的爆珠, 使香烟在吸吮过程中更加生香, 强化香 气或特性, 使吸烟者得到更为舒适的体验。 附图说明 0023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 下面将。
13、对实施例 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显而易见地, 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 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 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 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 提下, 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4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5 图2为图1中A-A的断面图。 0026 图3为图1中B-B的断面图。 0027 图4为图1中C-C的断面图。 0028 图5为图1中D-D的断面图。 0029 图6为图1中E-E的断面图。 0030 图7为图1中F-F的断面图。 0031 图8为图1中G-G的断面图。 0032 图9为图1中H-H的断面图。 00。
14、33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中外壳的立体图。 0034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断面图。 0035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36 图中: 连接部1、 外壳2、 第一内环3、 第二内环4、 过滤体5、 连接部的通气管道6、 第一 层环状气流通道7、 第二层环状气流通道8、 第二内环的通气管道9、 第一通气孔10、 第一凸块 组11、 径向凸环12、 第二通气孔13、 第三通气孔14、 第二凸块15、 第三凸块组16、 爆珠17、 可变 说 明 书 2/4 页 4 CN 205831064 U 4 形套体18、 烟气出孔20。 具体实施方式 0037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
15、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 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 清楚、 完整地描述, 显然, 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 而不是全部的 实施例。 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 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 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38 图1-10所示可变吸味的组合式气道轴向分布的烟嘴, 包括外壳2, 所述外壳2的一 端设置连接部1; 0039 所述外壳2内依次设置有三组组合气道单元, 所述外壳2上相对连接部1的一端内 设置有封闭该端的过滤体5; 0040 所述组合气道单元包括套装于外壳2内、 外壁与外壳2内壁间隔一定距离形成第一 层。
16、环状气流通道7的第一内环3, 以及套装于第一内环3内、 外壁与第一内环3内壁间隔一定 距离形成第二层环状气流通道8的第二内环4; 0041 所述第一内环3朝向连接部1的一端封闭, 另一端设置多个第一通气孔10, 且接近 连接部1一端的外壁上设置有外壳2内壁接触的第一凸块组11; 0042 所述第二内环4朝向过滤体5一端附近的外壁上设置与外壳2内壁气密封接触的径 向凸环12, 且该端设置多个第三通气孔14, 另一端设置多个第二通气孔13, 其外壁上设置与 第一内环3内壁接触定位的第二凸块组17和第三凸块组16; 0043 所述外壳2的管壁上环形设置多个通孔, 且其外壁上套装封闭通孔的可变形套体 。
17、18; 与通孔位置相应的第一内环3的外壁上环形设置有多个与通孔数量位置对应的定位凹 槽; 所述定位凹槽内各放置有一爆珠17, 爆珠17由可变形套体18接触固定于定位凹槽上。 0044 其中, 所述第一通气孔10为设置于端面上的凹槽, 显然也可以是设置于端面附近 的通孔。 通孔的数目或大小可按整个烟嘴的吸阻来调整, 当通孔流通截面不足以保证吸阻 或足够的通气量时, 可以开设多个环形分布的腰子孔, 作为连通第一层环状气流通道7与第 二层环状气流通道8的通道气路。 该种设置方式比在端面设置凹槽会缩短烟气的流通路径, 但是烟气 (雾化气流) 的气流流速在有孔和无孔的位置存在差异, 有通孔时可形成局部的。
18、湍 流和涡流, 有利于气体的混合, 也有利于气体分子粒径的增加。 所述第二通气孔13为设置于 端面上的凹槽, 同理, 第二通气孔13也可以是设置于端面附近的通孔。 所述第三通气孔14为 设置于端面上的凹槽, 同理, 第三通气孔14也可以是设置于端面附近的通孔。 0045 所述烟嘴的连接部1上设置外螺纹段与电子烟主体连接, 显然也可以设置内螺纹 段。 所述滤芯5也可以由开有通孔的胶管替代, 或者其它类似具有排出烟气功能的填充体替 代。 可变形套体18可采用半透明或透明的材料制成, 便于挤压时的观察。 0046 其中, 第一内环3及第二内环4可由铝或铜等导热良好的材料制成, 便于烟气热量 的吸收。。
19、 外壳2可以用导热性较差的高分子塑性材料制作, 以免外壳2将高温传递至烟嘴抽 吸的一端, 增加消费者口含端的温度, 影响抽吸时的口含感受。 若要显著提高降温效果时, 也可以依次将靠近连接部1的一至二个、 或全部的第一内环3、 第二内环4用导热、 储热作用 较好的铜和铝材等金属制作, 使其具有更好、 更强的降温作用。 0047 显然, 组合气道单元也可根据需要进行合理的增减。 说 明 书 3/4 页 5 CN 205831064 U 5 0048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 所述过滤体5上设置有烟气出孔20, 便于烟气的流出。 0049 作为上述实施例的变形, 所述外壳2也可以由两段构成, 且两段外壳2。
20、通过可变形 套体18气密封连接成一体, 其截面图如图11所示。 0050 本实施例采用的爆珠, 也称做香丸、 脆性胶囊、 珠子。 其是可以挤破的珠子, 挤破时 其内部香料溢出起到增香的作用, 这颗小胶珠内的液体为特征香料物质, 可以使电子烟烟 气或普通卷烟在吸吮过程中增加香气、 修饰香气特征, 或进一步强化香气特性, 使吸烟者得 到更为舒适的体验。 0051 显而易见的, 本实用新型中每组组合气道单元的环状气流通道为两层, 即外壳2和 第一内环3之间的第一层环状气流通道7、 以及第一内环3和第二内环4之间第二层环状气流 通道8, 在本实施例的基础上, 可在第二内环4内增设至少一个管体, 使外壳。
21、内相应增加至少 一层环状气流通道, 如在第二内环4内增加一个与第一内环3构造相同但直径更小的管体, 使外壳内增加一层环状气流通道, 或者在第二内环4内增加与第一内环3和第二内环4结构 相同的两个管体, 使外壳内增加两层环状气流通道。 通过增加管体来增加气体混合的路径, 也即增加同轴分布的、 薄壁管状零件管体的数量, 使各管体相互嵌套、 组合后, 由最外层的 内壁与内嵌的外壁之间, 以及最内层的管体之间形成多个圆环状、 管状分布并相通的复合 环状气流通道, 使烟嘴内形成气体能在其内部延长通过的线路, 经过层环状气流通道的扰 流、 湍流、 涡流等综合达到混合气体的目的。 0052 如图12所示, 。
22、也可以在烟嘴的连接部内腔中设置带一定锥度的塑性胶环, 或者与 普通烟支直径相适应的过盈配合孔, 用于直接抽吸普通卷烟烟支。 当其用于抽吸普通卷烟 烟支时, 因为卷烟烟支燃烧时产生的烟气粒径较大, 在使用本烟嘴抽吸时, 同样存在通过烟 嘴的复合气道时会产生使烟气降温和使粒径更大的作用, 当烟气进一步通过复合气道时, 一些分子量大或分子变大的烟雾中的有害成分会在烟嘴的管壁中滞留或被截留, 这对于降 低传统卷烟烟气中的焦油等有害成份, 提高烟草香气有较大的贡献; 因此本发明不仅可用 于电子烟等提高评吸的烟气饱满度, 改善抽吸口味, 也可是用于评吸传统卷烟时降低有害 成份的一种新型工具, 具有良好的市。
23、场前景。 0053 抽吸时, 来自电子烟主体的烟气从连接部1的通气管道6进入, 并到达该端组合气 道单元的第一层环状气流通道7, 然后通过第一通气孔10进入第二层环状气流通道8, 之后 通过第二通气孔13进入第二内环4的通气管道9中, 并从第二内环4设置有第三通气孔14的 一端流出, 接着进入下一组组合气道单元, 重复上一组组合气道单元的流通方式后再次流 出, 烟气依次流经各组合气道单元, 最终到达过滤体5进入吸烟者口中, 烟气在流经各组合 气道单元后, 烟气温度已经有明显下降, 烟气温度在下降的过程中, 烟气分子中的粒径也随 同温度下降和以及较长的距离流通混合, 粒径也有所增大, 可明显提高抽吸电子烟烟雾的 饱满感。 0054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 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 凡在本 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 所作的任何修改、 等同替换、 改进等, 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 的保护范围之内。 说 明 书 4/4 页 6 CN 205831064 U 6 图1 图2图3图4 图5图6图7 说 明 书 附 图 1/3 页 7 CN 205831064 U 7 图8 图9 图10 图11 说 明 书 附 图 2/3 页 8 CN 205831064 U 8 图12 说 明 书 附 图 3/3 页 9 CN 205831064 U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