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能加热容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效能加热容器.pdf(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授权公告号 CN 101612000 B (45)授权公告日 2011.02.02 CN 101612000 B *CN101612000B* (21)申请号 200910101266.4 (22)申请日 2009.07.24 A47J 27/00(2006.01) A47J 36/36(2006.01) (73)专利权人 严跃进 地址 315015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中河街道 钢材市场三期 ( 春晓物流 ) (72)发明人 严跃进 (74)专利代理机构 宁波诚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 司 33102 代理人 胡志萍 景丰强 (54) 发明名称 高效能加热容器 (57) 摘要 一种高效能加热。
2、容器, 包括内锅和导流罩, 导 流罩设于内锅外壁并与内锅外壁之间形成空腔, 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锅包括直接与火焰或加热盘 接触的加热底面及由底面向上延伸的周壁, 而所 述的导流罩则位于前述周壁的外侧, 并且, 所述的 导流罩具有位于底部的导流进气孔和位于顶部 的导流出气孔。与现有技术相比, 本发明的优点 在于 : 内锅底部采用传统的热传导方式, 内锅的 周壁则在导流罩的作用下采用热对流及热辐射双 重热交换作用来传导热量, 热传导效率大大提高, 同时火焰依据附壁效应能沿着导流进气孔进入空 腔, 减少热量流失。 (51)Int.Cl. 审查员 闻秀娜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
3、明专利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2 页 附图 2 页 CN 101612000 B1/1 页 2 1. 一种高效能加热容器, 包括内锅和导流罩, 导流罩设于内锅外壁并与内锅外壁之间 形成空腔, 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锅包括直接与火焰或加热盘接触的加热底面及由底面向上 延伸的周壁, 而所述的导流罩则位于前述周壁的外侧, 并且, 所述的导流罩具有位于底部的 导流进气孔和位于顶部的导流出气孔, 所述的导流罩包括位于底部的向内弯折的第一折边、 位于顶部的向外弯折的第二折边 及连接前述第一折边和第二折边的直壁, 而所述的导流进气孔成型于前述的第一折边上, 所述的导流出气孔成型于前述的第二折边上, 所述的。
4、导流罩与所述内锅的周壁之间设有用于增强热传导效率的扰流板, 该扰流板两 端分别与所述内锅的周壁及所述导流罩的直壁紧配合。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高效能加热容器, 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锅的周壁顶部向外弯折 延伸有折边, 该折边位于所述的第二折边上方并接触相接。 3.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高效能加热容器, 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流进气孔和导流出气 孔均大体呈扇环型。 4.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高效能加热容器, 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流罩与所述的内锅为 分体设计。 5.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高效能加热容器, 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扰流板呈波浪形。 6.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高效能加热容器, 其。
5、特征在于所述的扰流板为至少四块, 沿 着所述内锅的周壁均匀布置。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1612000 B1/2 页 3 高效能加热容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加热容器, 应用于锅、 高压锅、 热水器、 镬子及水壶等加热容器。 背景技术 0002 现有的炊具锅一般为单层结构或锅体复合结构, 由于火焰直接燃烧加热锅底来蒸 煮食物, 锅体外侧无任何遮拦, 火焰沿锅体外壁直线上升, 接触时间短, 热能损耗大, 普遍存 在热能利用率低的弊病。 0003 为提高热能利用率, 减少能耗, 可以采用如下几个途径, 第一, 通过改进锅体材料 来提高热传导效率, 如利用铜、 铝、 不锈钢三层。
6、复合材料来制备的节能锅, 可提高热效率 ; 第 二, 改变传统的热传导方式, 通过改变锅体结构来实现, 如专利号为 ZL96208505.7 的实用 新型专利 导流罩节气锅 ( 授权公告号 : CN2301943Y), 该专利在传统的锅体外表面增设 一个外罩, 外罩与锅体之间形成气流通道, 这样就利用空气对流来加热, 以提高热效率 ; 又 如专利号为 ZL200420069021.0 的实用新型专利 多功能多层热传导汽锅 ( 授权公告号 : CN2728357Y), 在锅体外壁也设置一外罩, 并由导气管中的蒸汽来间接加热 ; 再如专利号为 ZL93214704.6 的实用新型专利 复合锅 ( 。
7、授权公告号 : CN2165747Y), 该专利在导热层增设 吸热筋, 以提高热传导面积, 类似的还可参考 ZL98230165.0。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的技术现状而另外提供一种热利率高的 高效能加热容器。 0005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 一种高效能加热容器, 包括内锅 和导流罩, 导流罩设于内锅外壁并与内锅外壁之间形成空腔, 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锅包括 直接与火焰或加热盘接触的加热底面及由底面向上延伸的周壁, 而所述的导流罩则位于前 述周壁的外侧, 并且, 所述的导流罩具有位于底部的导流进气孔和位于顶部的导流出气孔。 0006 为方便。
8、制造和成型, 所述的导流罩包括位于底部的向内弯折的第一折边、 位于顶 部的向外弯折的第二折边及连接前述第一折边和第二折边的直壁, 而所述的导流进气孔成 型于前述的第一折边上, 所述的导流出气孔成型于前述的第二折边上。导流罩的这样设计 也便于内锅在导流罩内的设置, 导流罩和内锅可以是分体设计, 使用时, 内锅设置于导流罩 内, 清洗时则脱开, 分别处理。 0007 为使内锅和导流罩结合方便, 又考虑到整体外观, 所述内锅的周壁顶部向外弯折 延伸有折边, 该折边位于所述的第二折边上方并接触相接。 0008 所述的导流进气孔和导流出气孔均大体呈扇环型。 美观, 同时不分散气流或火焰, 利于提高热效率。
9、。 0009 所述的导流罩与所述内锅的周壁之间设有用于增强热传导效率的扰流板。 扰流板 起到扰流作用, 使气流阻力大, 流速增加, 热交换增强, 热效率得以提高。 0010 所述的扰流板呈波浪形, 提高扰流的接触面, 进一步提高热传导效率。 说 明 书 CN 101612000 B2/2 页 4 0011 所述的扰流板为至少四块, 沿着所述内锅的周壁均匀布置, 保证热传导均衡, 使内 锅受热均匀。 0012 所述的扰流板两端分别与所述内锅的周壁及所述导流罩的内壁紧配合。 这样扰流 板还能加强内锅与导流罩之间的连接强度。 0013 与现有技术相比,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 内锅底部采用传统的热传导。
10、方式, 内锅的周 壁则在导流罩的作用下采用热对流及热辐射双重热交换作用来传导热量, 热传导效率大大 提高, 由此带来加热成本降低, 二氧化碳排放减少, 同时火焰依据附壁效应能沿着导流进气 孔进入空腔, 减少热量流失。整体结构简单, 生产制造方便, 可以在原来产品上增设附件导 流罩而加以改进, 易于普及推广, 另外, 本发明可广泛应用于锅、 高压锅、 热水器、 镬子或水 壶。 附图说明 0014 图 1 为实施例立体外观结构示意图。 0015 图 2 为实施例另一视角的立体外观结构示意图。 0016 图 3 为图 1 的仰视图。 0017 图 4 为图 3 中沿 A-A 方向的立体剖视图。 具体。
11、实施方式 0018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0019 如图 1、 图 2、 图 3 和图 4 所示, 本实施例中的高效能加热容包括内锅 1、 锅柄 3 和 导流罩 2, 导流罩 2 设于内锅 1 外壁并与内锅 1 外壁之间形成对流空腔, 内锅 1 包括直接与 火焰或加热盘接触的加热底面 13 及由底面向上延伸的周壁 12, 导流罩 2 设于周壁 12 的外 侧, 导流罩 2 可以采用不锈钢、 陶瓷等材料。本实施例中导流罩 2 与内锅 1 为分体设计。 0020 导流罩 2 包括位于底部的向内弯折的第一折边 21、 位于顶部的向外弯折的第二折 边 23 及连接第一折边 21。
12、 和第二折边 23 的直壁 22, 导流进气孔 25 成型于第一折边 21 上, 导流出气孔 24 成型于第二折边 23 上。导流进气孔 25 和导流出气孔 24 均大体呈扇环型, 当然也可以采用圆孔、 菱形孔、 或其他异形孔。 0021 内锅的周壁12顶部向外弯折延伸有折边11, 该折边11位于第二折边23上方并接 触密封相接。 0022 导流罩 2 与内锅的周壁 12 之间设有用于增强热传导效率的扰流板 4, 扰流板 4 呈 波浪形, 两端分别与内锅的周壁 12 及导流罩 2 的内壁紧配合。扰流板 4 起到扰流作用, 使 气流阻力大流量小, 能量耗损增加, 热效率得以提高, 还能加强内锅1与导流罩12之间的连 接强度。 0023 见图 3 虚线所示, 扰流板 4 为四块, 沿着内锅的周壁 12 均匀布置。 说 明 书 CN 101612000 B1/2 页 5 图 1 图 2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1612000 B2/2 页 6 图 3 图 4 说 明 书 附 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