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电机驱动式双重防盗锁具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智能电机驱动式双重防盗锁具,属于智能电子锁
具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锁具是指起封闭作用的器具,它包括锁、钥匙及其附件,一般解
释为“必须用钥匙方能开脱的封缄器”,现在,锁具除用钥匙开启外,
还可以用光、电、磁、声及指纹等指令开启;并且随着技术水平的不
断提高,锁具的进一步改进、创新更是层出不穷,诸如专利号:
201210516880.9,公开了一种锁具,包括锁壳,锁壳设有锁杆孔和锁
芯孔,锁杆孔和锁芯孔相连通;锁杆,设于锁杆孔内并可沿锁杆孔移
动,锁杆设有锁销槽;锁芯,设于锁芯孔内,锁芯设有锁销孔、钥匙
孔和弹子孔组,弹子孔组内装有弹子组,弹子组包括第一弹子、第二
弹子、第三弹子和顶触第一弹子的弹子弹簧。上述技术方案所设计的
锁具,在开启时钥匙不需要转动,没有拨齿通道,所以无法在不碰动
弹子的情况下,将异物插入钥匙孔内端通过拨齿通道进行技术性开
锁;而且,上述锁具的锁芯设置有包括第一弹子、第二弹子和第三弹
子的弹子组,使锁具钥匙密量变大,不容易被开启,由此增强了锁具
的安全性。
还有专利申请号:201410637943.5,公开了一种锁具,包括安装
在固定板上的支架座,以及支架座内部设置的锁芯套和锁芯,在固定
板的下部设置有齿轮和骨架,其骨架分为左腔体与右腔体,在左腔体
与右腔体上分别设置有轴穿过的孔,在轴上套装弹簧,其弹簧置于左
腔体与右腔体之间的缺口处,在骨架的左腔体内设置有锁舌套,右腔
体与弹簧压帽螺纹连接,在弹簧压帽一侧的轴上套装有护套,其护套
一侧设置有与齿轮啮合连接的齿条,锁芯嵌入齿轮的中心孔内;在骨
架的左腔体一端设置有锁舌通过的圆孔;在锁舌上设置有与轴卡接的
锁槽;骨架右腔体上的孔大于左腔体上的孔;弹簧压帽用来固定弹簧。
上述技术方案所设计的锁具具有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安装方便等优
点。
不仅如此,专利申请号:201410773298.X,公开了一种安全锁具,
该安全锁具包括:传动锁紧轮,其用于与锁具的钥匙配合来传动扭矩,
该传动锁紧轮的中心安装有转轴,其周缘上沿周向均匀分布有传动
齿;传动齿条锁臂,其侧壁上设有齿条,并通过该齿条与传动锁紧轮
的传动齿相啮合,从而将传动锁紧轮的转动转化为传动齿条锁臂的轴
向移动;以及锁卡,其设置在所述传动齿条锁臂的外端,并随所述传
动齿条锁臂移动来实现锁具的打开与锁合。上述技术方案所设计的安
全锁具,通过传动轮带动传动齿条锁臂来配合锁卡实现锁具的打开与
锁合,使得锁具不仅固定牢固,而且动作运行可靠,使用寿命长,制
作成本低廉,适于在橱柜上广泛推广应用。
通过上述现有技术可见,现有的锁具设计均是从普通机械结构上
进行改进与创新,用以提高锁具的安全性,但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一些高级别的锁具依然逃不过被撬盗的可能,细究原因现有锁具上联
系锁芯的钥匙孔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但是指纹锁、密码锁成本高
昂,普遍使用可行性不大,因此若能在控制好成本的前提下,进一步
提高锁具的安全性一直以来都是锁具不断改进创新的切入点,值得更
多的设计者加入到锁具的改进创新设计当中。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廉,能
够有效提高安全性,防止被撬盗的智能电机驱动式双重防盗锁具。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本发明设计了
一种智能电机驱动式双重防盗锁具,包括锁具盒、锁芯本体、钥匙孔,
以及与锁芯本体配套的钥匙,其中,锁芯本体固定设置于锁具盒中,
锁具盒的侧边上设置锁舌孔,锁芯本体上的锁舌在锁舌孔中来回伸
缩,钥匙孔设置于锁具盒的表面,且钥匙孔穿过其所在锁具盒表面与
锁芯本体相连接;还包括金属杆、第一射频模块、微型电控伸缩杆、
控制模块,以及分别与控制模块相连接的电源、第二射频模块、微型
测距传感器、电机驱动电路;微型电控伸缩杆经过电机驱动电路与控
制模块相连接;其中,电源经过控制模块分别为第二射频模块、微型
测距传感器进行供电,同时,电源依次经过控制模块、电机驱动电路
为微型电控伸缩杆进行供电;控制模块、电源、第二射频模块和电机
驱动电路固定设置于锁具盒内部;电机驱动电路包括第一NPN型三极
管Q1、第二NPN型三极管Q2、第三PNP型三极管Q3、第四PNP型三
极管Q4、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和第四电阻R4;
其中,第一电阻R1的一端连接控制模块的正级供电端,第一电阻R1
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第一NPN型三极管Q1的集电极、第二NPN型三极
管Q2的集电极;第一NPN型三极管Q1的发射极和第二NPN型三极管
Q2的发射极分别连接在微型电控伸缩杆的电机的两端上,同时,第
一NPN型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发射极相连接,
第二NPN型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与第四PNP型三极管Q4的发射极相连
接;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与第四PNP型三极管Q4的集电极
相连接,并接地;第一NPN型三极管Q1的基极与第三PNP型三极管
Q3的基极相连接,并经第二电阻R2与控制模块相连接;第二NPN型
三极管Q2的基极经第三电阻R3与控制模块相连接;第四PNP型三极
管Q4的基极经第四电阻R4与控制模块相连接;第一射频模块内置于
钥匙中,第一射频模块的射频信号与第二射频模块的射频信号相互匹
配;微型测距传感器设置于钥匙孔窄边的内壁上,且微型测距传感器
的测距方向指向钥匙孔另一窄边的内壁上;锁具盒上锁舌孔所在侧边
上设置通孔,金属杆的外径与通孔的内径相适应,微型电控伸缩杆固
定设置在锁具盒中,微型电控伸缩杆上的伸缩杆指向通孔,且微型电
控伸缩杆上伸缩杆所在直线与通孔所在锁具盒上的侧边相垂直,金属
杆的其中一端与微型电控伸缩杆上伸缩杆的顶端相固定连接,且金属
杆所在直线与微型电控伸缩杆上伸缩杆所在直线共线,其中,微型电
控伸缩杆上伸缩杆处于最短长度时,金属杆的另一端位于锁具盒内;
微型电控伸缩杆上伸缩杆处于最大长度时,金属杆的另一端穿过锁具
盒上的通孔至锁具盒外部。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微型电控伸缩杆中的电机为无
刷电机。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控制模块为单片机。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电源为外接电源。
本发明所述一种智能电机驱动式双重防盗锁具采用以上技术方
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1)本发明设计的智能电机驱动式双重防盗锁具,针对现有锁
具结构进行改进,引入全新射频感应驱动式机械结构,针对钥匙内部
和锁具盒内部,分别设计设置第一射频模块和第二射频模块,基于设
计位于钥匙孔中微型测距传感器检测获得钥匙插入钥匙孔的动作,根
据第一射频模块和第二射频模块之间的信号匹配,针对设计设置在锁
具盒中的电控机械结构进行智能驱动控制,在现有锁具锁舌的应用基
础之上,通过具体设计的电机驱动电路产生精确的控制指令发送给微
型电控伸缩杆的电机,使得微型电控伸缩杆驱动金属杆在设计通孔中
来回移动,实现现有锁具结构基础之上的另一道锁合结构,且该锁合
结构与原锁具结构相互独立,互不联系,有效避免了不法分子经钥匙
孔撬盗至锁具完全损坏的可能性,有效提高了锁具的安全性,且本发
明所设计的智能电机驱动式双重防盗锁具,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具
有广泛的市场普及性;
(2)本发明设计的智能电机驱动式双重防盗锁具中,针对微型
电控伸缩杆中的电机,进一步设计采用无刷电机,使得本发明所设计
的智能电机驱动式双重防盗锁具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能够实现静音工
作,既保证了所设计的智能电机驱动式双重防盗锁具具有高效的防盗
功能,又能保证其工作过程不对周围环境产生噪声影响,体现了设计
过程中的人性化设计;
(3)本发明设计的智能电机驱动式双重防盗锁具中,针对控制
模块,进一步设计采用单片机,一方面能够适用于后期针对所设计智
能电机驱动式双重防盗锁具的扩展需求,另一方面,简洁的控制架构
模式能够便于后期的维护;
(4)本发明设计的智能电机驱动式双重防盗锁具中,针对电源,
进一步设计采用外接电源,能够有效保证所设计射频感应驱动式机械
结构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取电、用电的稳定性,进而能够有效保证所
设计智能电机驱动式双重防盗锁具在实际应用过程当中的高效防盗
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所设计智能电机驱动式双重防盗锁具的结构示意
图;
图2是本发明所设计智能电机驱动式双重防盗锁具中电机驱动
电路的示意图。
其中,1.锁具盒,2.锁芯本体,3.钥匙孔,4.金属杆,5.控
制模块,6.电源,7.第二射频模块,8.微型电控伸缩杆,9.通孔,
10.微型测距传感器,11.电机驱动电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
说明。
如图1所示,本发明设计了一种智能电机驱动式双重防盗锁具,
包括锁具盒1、锁芯本体2、钥匙孔3,以及与锁芯本体2配套的钥
匙,其中,锁芯本体2固定设置于锁具盒1中,锁具盒1的侧边上设
置锁舌孔,锁芯本体2上的锁舌在锁舌孔中来回伸缩,钥匙孔3设置
于锁具盒1的表面,且钥匙孔3穿过其所在锁具盒1表面与锁芯本体
2相连接;还包括金属杆4、第一射频模块、微型电控伸缩杆8、控
制模块5,以及分别与控制模块5相连接的电源6、第二射频模块7、
微型测距传感器10、电机驱动电路11;微型电控伸缩杆8经过电机
驱动电路11与控制模块5相连接;其中,电源6经过控制模块5分
别为第二射频模块7、微型测距传感器10进行供电,同时,电源6
依次经过控制模块5、电机驱动电路11为微型电控伸缩杆8进行供
电;控制模块5、电源6、第二射频模块7和电机驱动电路11固定设
置于锁具盒1内部;如图2所示,电机驱动电路11包括第一NPN型
三极管Q1、第二NPN型三极管Q2、第三PNP型三极管Q3、第四PNP
型三极管Q4、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和第四电阻
R4;其中,第一电阻R1的一端连接控制模块5的正级供电端,第一
电阻R1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第一NPN型三极管Q1的集电极、第二NPN
型三极管Q2的集电极;第一NPN型三极管Q1的发射极和第二NPN型
三极管Q2的发射极分别连接在微型电控伸缩杆8的电机的两端上,
同时,第一NPN型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发射
极相连接,第二NPN型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与第四PNP型三极管Q4的
发射极相连接;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与第四PNP型三极管
Q4的集电极相连接,并接地;第一NPN型三极管Q1的基极与第三PNP
型三极管Q3的基极相连接,并经第二电阻R2与控制模块5相连接;
第二NPN型三极管Q2的基极经第三电阻R3与控制模块5相连接;第
四PNP型三极管Q4的基极经第四电阻R4与控制模块5相连接;第一
射频模块内置于钥匙中,第一射频模块的射频信号与第二射频模块7
的射频信号相互匹配;微型测距传感器10设置于钥匙孔3窄边的内
壁上,且微型测距传感器10的测距方向指向钥匙孔3另一窄边的内
壁上;锁具盒1上锁舌孔所在侧边上设置通孔9,金属杆4的外径与
通孔9的内径相适应,微型电控伸缩杆8固定设置在锁具盒1中,微
型电控伸缩杆8上的伸缩杆指向通孔9,且微型电控伸缩杆8上伸缩
杆所在直线与通孔9所在锁具盒1上的侧边相垂直,金属杆4的其中
一端与微型电控伸缩杆8上伸缩杆的顶端相固定连接,且金属杆4所
在直线与微型电控伸缩杆8上伸缩杆所在直线共线,其中,微型电控
伸缩杆8上伸缩杆处于最短长度时,金属杆4的另一端位于锁具盒1
内;微型电控伸缩杆8上伸缩杆处于最大长度时,金属杆4的另一端
穿过锁具盒1上的通孔9至锁具盒1外部。上述技术方案所设计的智
能电机驱动式双重防盗锁具,针对现有锁具结构进行改进,引入全新
射频感应驱动式机械结构,针对钥匙内部和锁具盒1内部,分别设计
设置第一射频模块和第二射频模块7,基于设计位于钥匙孔3中微型
测距传感器10检测获得钥匙插入钥匙孔3的动作,根据第一射频模
块和第二射频模块7之间的信号匹配,针对设计设置在锁具盒1中的
电控机械结构进行智能驱动控制,在现有锁具锁舌的应用基础之上,
通过具体设计的电机驱动电路11产生精确的控制指令发送给微型电
控伸缩杆8的电机,使得微型电控伸缩杆8驱动金属杆4在设计通孔
9中来回移动,实现现有锁具结构基础之上的另一道锁合结构,且该
锁合结构与原锁具结构相互独立,互不联系,有效避免了不法分子经
钥匙孔3撬盗至锁具完全损坏的可能性,有效提高了锁具的安全性,
且本发明所设计的智能电机驱动式双重防盗锁具,结构简单,成本低
廉,具有广泛的市场普及性。
基于上述设计智能电机驱动式双重防盗锁具技术方案的基础之
上,本发明还进一步设计了如下优选技术方案:针对微型电控伸缩杆
8中的电机,进一步设计采用无刷电机,使得本发明所设计的智能电
机驱动式双重防盗锁具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能够实现静音工作,既保
证了所设计的智能电机驱动式双重防盗锁具具有高效的防盗功能,又
能保证其工作过程不对周围环境产生噪声影响,体现了设计过程中的
人性化设计;还有针对控制模块5,进一步设计采用单片机,一方面
能够适用于后期针对所设计智能电机驱动式双重防盗锁具的扩展需
求,另一方面,简洁的控制架构模式能够便于后期的维护;并且针对
电源6,进一步设计采用外接电源,能够有效保证所设计射频感应驱
动式机械结构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取电、用电的稳定性,进而能够有
效保证所设计智能电机驱动式双重防盗锁具在实际应用过程当中的
高效防盗效果。
本发明设计了智能电机驱动式双重防盗锁具在实际应用过程当
中,具体包括锁具盒1、锁芯本体2、钥匙孔3,以及与锁芯本体2
配套的钥匙,其中,锁芯本体2固定设置于锁具盒1中,锁具盒1的
侧边上设置锁舌孔,锁芯本体2上的锁舌在锁舌孔中来回伸缩,钥匙
孔3设置于锁具盒1的表面,且钥匙孔3穿过其所在锁具盒1表面与
锁芯本体2相连接;还包括金属杆4、第一射频模块、微型电控伸缩
杆8、单片机,以及分别与单片机相连接的外接电源、第二射频模块
7、微型测距传感器10、电机驱动电路11;微型电控伸缩杆8经过电
机驱动电路11与单片机相连接;其中,外接电源经过单片机分别为
第二射频模块7、微型测距传感器10进行供电,同时,外接电源依
次经过单片机、电机驱动电路11为微型电控伸缩杆8进行供电;单
片机、外接电源、第二射频模块7和电机驱动电路11固定设置于锁
具盒1内部;电机驱动电路11包括第一NPN型三极管Q1、第二NPN
型三极管Q2、第三PNP型三极管Q3、第四PNP型三极管Q4、第一电
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和第四电阻R4;其中,第一电阻
R1的一端连接单片机的正级供电端,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分别连接
第一NPN型三极管Q1的集电极、第二NPN型三极管Q2的集电极;第
一NPN型三极管Q1的发射极和第二NPN型三极管Q2的发射极分别连
接在微型电控伸缩杆8的电机的两端上,同时,第一NPN型三极管
Q1的发射极与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发射极相连接,第二NPN型三
极管Q2的发射极与第四PNP型三极管Q4的发射极相连接;第三PNP
型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与第四PNP型三极管Q4的集电极相连接,并接
地;第一NPN型三极管Q1的基极与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基极相连
接,并经第二电阻R2与单片机相连接;第二NPN型三极管Q2的基极
经第三电阻R3与单片机相连接;第四PNP型三极管Q4的基极经第四
电阻R4与单片机相连接;第一射频模块内置于钥匙中,第一射频模
块的射频信号与第二射频模块7的射频信号相互匹配;微型测距传感
器10设置于钥匙孔3窄边的内壁上,且微型测距传感器10的测距方
向指向钥匙孔3另一窄边的内壁上;锁具盒1上锁舌孔所在侧边上设
置通孔9,金属杆4的外径与通孔9的内径相适应,微型电控伸缩杆
8中的电机为无刷电机,微型电控伸缩杆8固定设置在锁具盒1中,
微型电控伸缩杆8上的伸缩杆指向通孔9,且微型电控伸缩杆8上伸
缩杆所在直线与通孔9所在锁具盒1上的侧边相垂直,金属杆4的其
中一端与微型电控伸缩杆8上伸缩杆的顶端相固定连接,且金属杆4
所在直线与微型电控伸缩杆8上伸缩杆所在直线共线,其中,微型电
控伸缩杆8上伸缩杆处于最短长度时,金属杆4的另一端位于锁具盒
1内;微型电控伸缩杆8上伸缩杆处于最大长度时,金属杆4的另一
端穿过锁具盒1上的通孔9至锁具盒1外部。实际应用中,钥匙中的
第一射频模块和锁具盒1中第二射频模块7之间的射频信号匹配距离
定义为锁具触发距离,初始化第二射频模块7停止工作;应用中,设
置于钥匙孔3中的微型测距传感器10实时工作获得测距检测结果,
并实时将测距检测结果上传至单片机当中,单片机针对所接收到的测
距检测结果进行实时分析,并根据测距结果分别做出相应控制,其中,
当使用者将与锁具盒1中锁芯本体2相配套的钥匙插入至对应钥匙孔
3中时,微型测距传感器10检测获得小于钥匙孔3两窄边间距离的
测距检测结果,则单片机根据该测距检测结果分析此时钥匙已插入钥
匙孔3中,则单片机随即控制与之相连接的第二射频模块7开始工作,
寻找与之相匹配的射频信号,由于此时钥匙正位于钥匙孔3中,钥匙
与锁具盒1之间的距离小于等于锁具触发距离,则钥匙中的第一射频
模块和锁具盒1中的第二射频模块7射频信号匹配成功,则锁具盒1
中的单片机接收来自第二射频模块7的匹配成功信号后,单片机随即
向与之相连的电机驱动电路11发送控制指令,电机驱动电路11根据
所接收到的控制指令生成相应的电机驱动信号,并将电机驱动信号发
送至与之相连接的微型电控伸缩杆8的电机上,驱动微型电控伸缩杆
8的电机开始工作,控制微型电控伸缩杆8上伸缩杆缩短至最短长度,
由于微型电控伸缩杆8上伸缩杆处于最短长度时,金属杆4的另一端
位于锁具盒1内,则此时所设计的金属杆4不实现锁合结构,此时使
用者可以通过钥匙经钥匙孔3控制锁具盒1中的锁芯结构实现上锁或
解锁;当使用者通过钥匙经钥匙孔3针对锁具盒1中锁芯本体2进行
上锁,并拔出钥匙离开,微型测距传感器10检测获得等于钥匙孔3
两窄边间距离的测距检测结果,则单片机根据该测距检测结果分析此
时钥匙已拔出钥匙孔3,则单片机随即控制与之相连接的第二射频模
块7停止工作,单片机此时就不可能获得来自第二射频模块7的匹配
成功信号,则单片机随即向与之相连的电机驱动电路11发送控制指
令,电机驱动电路11根据所接收到的控制指令生成相应的电机驱动
信号,并将电机驱动信号发送至与之相连接的微型电控伸缩杆8的电
机上,驱动微型电控伸缩杆8的电机开始工作,控制微型电控伸缩杆
8上伸缩杆伸长至最大长度,由于微型电控伸缩杆8上伸缩杆处于最
大长度时,金属杆4的另一端穿过锁具盒1上的通孔9至锁具盒1外
部,即此时所设计的金属杆4实现锁合结构,则此时本发明即通过锁
芯本体2和金属杆4实现双重锁合结构,即使不法分子通过钥匙孔3
破坏了锁具盒1中的锁芯本体2,却因无法接触而无法破坏到所设计
的金属杆4锁合结构,为锁具留下了最后一道防线,有效提高了锁具
的安全性;基于上述实际实施过程中,即使使用者在未针对锁芯本体
2进行上锁的情况下,拔出钥匙离开,由于单片机控制第二射频模块
7停止工作,单片机不可能获得来自第二射频模块7的匹配成功信号,
则同样单片机会经电机驱动电路11控制之相连的微型电控伸缩杆8
工作,使得所设计的金属杆4实现锁合结构,即同样实现了自动上锁,
且该上锁方式同样不具被撬盗的可能性,同样有效提高了锁具的安全
性。对于上述实际应用过程,采用的钥匙是与锁芯本体2相匹配的钥
匙,当然,若钥匙不与锁芯本体2相匹配,即钥匙中的第一射频模块
不会实现与锁具盒1中的第二射频模块7的射频信号匹配,即所设计
的金属杆4就会始终保持锁合结构,保证锁具的安全性。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
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
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前提下做出各种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