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食品加工机制作打油茶的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食品加工机制作打油茶的方法.pdf(10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610443224.9 (22)申请日 2016.06.21 (71)申请人 九阳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 250117 山东省济南市槐荫区美里路 999号 (72)发明人 王旭宁 余青辉 潘莎莎 (51)Int.Cl. A47J 27/00(2006.01) A47J 43/044(2006.01) (54)发明名称 一种食品加工机制作打油茶的方法 (57)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茶类饮品的制备方法, 具体 地说, 涉及一种食品加工机制作打油茶的方法。 食品加工机包括杯体、 搅拌装。
2、置、 温度检测装置 和加热装置, 其特征在于, 该方法包括以下阶段: (a) 翻炒阶段: 搅拌装置对杯体内经过处理后的 茶叶、 油和辅料构成的物料进行翻炒;(b) 打茶阶 段: 杯体内承装有水, 搅拌装置对物料和水的混 合物搅拌t1s, 加热装置对物料和水的混合物加 热t2s, 其中, 2t1:t25;(c) 煮茶阶段: 加热装 置对物料和水的混合物进行加热。 本发明实现制 作过程的自动化, 并且在打茶过程中加入加热过 程, 避免打茶过程温度下降带来的优化析出等问 题, 保证酥油茶口感, 同时大大解放人力, 缩短制 作周期。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7页 附图1页 CN 106539486 A 。
3、2017.03.29 CN 106539486 A 1.一种食品加工机制作打油茶的方法, 所述食品加工机包括杯体、 搅拌装置、 温度检测 装置和加热装置, 其特征在于, 该方法包括以下阶段: (a) 翻炒阶段: 所述搅拌装置对杯体内经过处理后的茶叶、 油和辅料构成的物料进行翻 炒; (b) 打茶阶段: 所述杯体内承装有水, 所述搅拌装置对物料和水的混合物搅拌t1s, 所述 加热装置对物料和水的混合物加热t2s, 其中, 2t1:t25; (c) 煮茶阶段: 所述加热装置对物料和水的混合物进行加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食品加工机制作打油茶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a) 阶段过程中, 杯体内为。
4、有水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食品加工机制作打油茶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 (b) 阶段中, t1与t2的关系为50st1+t2300s。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食品加工机制作打油茶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 (b) 阶段开始之前还包括温度检测阶段, 所述温度检测阶段为温度检测装置检测杯体内物料和 水的混合物的温度为小于80度时, 所述加热装置对物料和水的混合物进行加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食品加工机制作打油茶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温度检测 装置检测杯体内物料和水的混合物的温度为不小于95度时, 则进入 (b) 阶段。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食品加工机制作。
5、打油茶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搅拌装置的 额定转速为v, 所述 (b) 阶段中, 所述搅拌装置的实际工作转速v1为0.6vv1v。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食品加工机制作打油茶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 (a) 阶段中 还包括第一加热步骤, 所述第一加热步骤为利用加热装置以小于二分之一的额定加热功率 对物料进行加热。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食品加工机制作打油茶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 (c) 阶段包 括第二加热步骤, 所述第二加热步骤为所述加热装置将物料和水的混合物加热至沸腾; 或者, 所述 (c) 阶段包括第二加热步骤及所述第二加热步骤之后的第三加热步骤, 所述 第二加热步骤为所。
6、述加热装置将物料和水的混合物加热至沸腾, 且所述第三加热步骤为以 小于二分之一额定加热功率的功率对物料和水的混合物进行加热。 9.根据权利要求1或8所述的食品加工机制作打油茶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 (c) 阶段 的持续时长t3为180st3300s。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食品加工机制作打油茶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 (c) 阶段之 后还包括保温阶段, 所述保温阶段为所述加热装置以小于二分之一额定加热功率的功率对 物料和水的混合物进行加热; 或者, 所述 (c) 阶段之后还包括过滤阶段, 通过过滤网将物料和水的混合物进行过滤, 其中, 过滤网的孔径D为0.17mmD0.28mm。。
7、 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106539486 A 2 一种食品加工机制作打油茶的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食品加工机的制浆方法, 具体地说, 涉及一种食品加工机制作打 油茶的方法。 0002 背景技术 0003 现在中国的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 依然保留着各自民族的饮食和生活习惯, 例如, 打油茶, 已经成为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饮品, 深受人们的喜爱。 但是传统打油茶制作方法 中, 步骤繁多, 并且需要人工打茶, 费时费力, 效率及其低下, 尤其地, 打油茶的制作工作通 常由家中的妇女们完成, 辛苦异常; 另外, 由于油茶的使用频次较高, 因此导致打油茶的锅 具容易。
8、损坏, 需要定期更换锅具, 无疑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 而且, 由于是人 工操作, 需要根据个人经验来判断茶水颜色, 因此个人经验具有差异性, 熬煮的茶水的口感 和香气也不尽相同。 0004 虽然, 为了缩短打茶制作的时间及节省人力, 还存在半自动的打浆机, 即整个打茶 的过程不再需要人工手动操作, 但是打浆机也存在自身的缺陷。 例如打茶过程中不够智能, 需要人在边上不停的放茶叶、 开水到入料口, 对人的依赖性较强, 而且打浆过程中温度不可 控制, 不能对油茶进行加热, 导致打浆过程中温度持续下降, 制作完成后表面飘起一层油 花, 影响感观和口感; 另外, 打浆机完成后, 还需要其它。
9、的工具专门进行煮茶操作, 不能全自 动的实现, 操作过程繁复; 此外, 打浆机由于不易清洗, 容易滋生细菌等, 不够卫生, 最重要 的是打浆机体积过大, 适用于商业应用, 而不适用于家庭使用。 0005 因此, 提高打油茶制作的效率及操作的简便性, 寻求可行的解决方案, 对于很多家 庭来说影响重大。 0006 发明内容 0007 本发明针对现有打油茶制作过程中, 过度依赖人工、 操作非自动化或半自动化、 打 茶过程中温度不可控制等, 打茶与煮茶操作独立等问题, 提供了一种食品加工机制作打油 茶的过程。 0008 本发明所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食品加工机制作打油。
10、茶的方法, 所述食品加工机包括杯体、 搅拌装置、 温度检测装 置和加热装置, 其特征在于, 该方法包括以下阶段: (a) 翻炒阶段: 所述搅拌装置对杯体内经过处理后的茶叶、 油和辅料构成的物料进行翻 炒; (b) 打茶阶段: 所述杯体内承装有水, 所述搅拌装置对物料和水的混合物搅拌t1s, 所述 加热装置对物料和水的混合物加热t2s, 其中, 2t1:t25; (c) 煮茶阶段: 所述加热装置对物料和水的混合物进行加热。 说 明 书 1/7 页 3 CN 106539486 A 3 0009 进一步地,(a) 阶段过程中, 杯体内为有水状态。 0010 进一步地, 所述 (b) 阶段中, t1。
11、与t2的关系为50st1+t2300s。 0011 进一步地, 所述 (b) 阶段开始之前还包括温度检测阶段, 所述温度检测阶段为温度 检测装置检测杯体内物料和水的混合物的温度为小于80度时, 所述加热装置对物料和水的 混合物进行加热。 0012 进一步地, 当所述温度检测装置检测杯体内物料和水的混合物的温度为不小于95 度时, 则进入 (b) 阶段。 0013 进一步地, 所述搅拌装置的额定转速为v, 所述 (b) 阶段中, 所述搅拌装置的实际工 作转速v1为0.6vv1v。 0014 进一步地, 所述 (a) 阶段中还包括第一加热步骤, 所述第一加热步骤为利用加热装 置以小于二分之一的额定。
12、加热功率对物料进行加热。 0015 进一步地, 所述 (c) 阶段包括第二加热步骤, 所述第二加热步骤为所述加热装置将 物料和水的混合物加热至沸腾; 或者, 所述 (c) 阶段包括第二加热步骤及所述第二加热步骤之后的第三加热步骤, 所述 第二加热步骤为所述加热装置将物料和水的混合物加热至沸腾, 且所述第三加热步骤为以 小于二分之一额定加热功率的功率对物料和水的混合物进行加热。 0016 进一步地, 所述 (c) 阶段的持续时长t3为180st3300s。 0017 进一步地, 所述 (c) 阶段之后还包括保温阶段, 所述保温阶段为所述加热装置以小 于二分之一额定加热功率的功率对物料和水的混合物。
13、进行加热; 或者, 所述 (c) 阶段之后还包括过滤阶段, 通过过滤网将物料和水的混合物进行过滤, 其中, 过滤网的孔径D为0.17mmD0.28mm。 0018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 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首先, 利用食品加工机制作打油茶, 既能够保持传统打油茶的香味及口感, 同时, 由于 通过机器代替人的手工劳动, 大大解放人力, 缩短制作周期, 不仅操作便捷, 而且操作简单 可靠。 只需要将处理后的茶叶、 油以及其它辅料加入加工机内, 即可执行翻炒操作, 将茶叶 与油混合, 茶香释放。 尤其地, 当翻炒阶段杯体内已承装有水时, 该加工机的制作方法能够 实现完全地自动化过程, 用户体验较好。
14、, 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极大便利。 0019 此外, 由于食品加工机具有加热功能, 能够有效地解决现有的打浆机的缺陷, 即在 打茶过程中, 温度下降从而带来油花析出, 部分漂浮在液面上, 并且温度下降也会导致茶的 香味减弱, 严重影响食用口感。 因此, 本制作方法中在其打茶阶段中插入加热过程, 并且控 制打茶总时间大于加热总时间, 保证茶叶的粉碎效果, 及茶香的充分释放过程, 其次为了保 证制浆口感, 打茶时长与加热时长之间应为合适的大小关系, 优选范围为2t1:t25, 该 比例关系既保证了油茶香味的释放, 茶香与水和油的充分混合, 同时使得液体温度不至于 大幅度的下降, 保证油茶的使用口感,。
15、 而且还能控制合理的制作总时间。 0020 尤其地, 对于翻炒过程中, 杯体内为有水翻炒的情况下, t1与t2的优选时长范围为 50st1+t2300s, 其设置理由在于对于翻炒阶段, 杯体内已经存在水, 那么相当于已经存 在一定时长的翻炒粉碎操作, 而当总长小于50s时, 会使得打茶不够充分或者液体温度下降 引起油花析出等, 而当打茶总时长大于300s时, 虽然能够保证茶香等的溶解混合, 但是同时 也存在负面效果, 即茶叶等物料会过于粉碎, 使得颗粒过小, 后续饮用时会存在过多的渣 说 明 书 2/7 页 4 CN 106539486 A 4 滓, 严重影响使用体验, 同时, 时长过长也会增。
16、加总的制作时间。 因此总的来说, 在50s至 300s的时间范围内, 打茶总时间最合适。 0021 另外, 为了避免用户添加冷水进行打茶操作, 在打茶阶段开始之前, 还设有温度检 测阶段, 当判断物料和水的混合物的温度低于80度时, 则开启加热装置进行加热, 否则, 则 直接执行打茶操作。 原因在于将冷水加热至80度左右时, 茶叶分散的程度较充分, 并且油在 高温状态下, 大部分溶解于水中, 避免油花漂浮在液面, 或者贴附于杯壁上等现象; 而在80 度以上的温度范围内进行打茶操作, 由于水还未沸腾, 液面翻滚效果不是很剧烈, 因此不需 要担心物料喷溅外泄等不安全事故的发生, 并且由于高温状态下。
17、液面翻滚、 自带扰流的效 果, 使得打茶过程更加充分, 同时还能够一定程度上缩短制作周期。 0022 其他的优点则参照下述的具体实施方式, 进行详细的介绍和分析。 0023 附图说明 0024 下面结合附图对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发明食品加工机的结构示意图。 0025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 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 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0026 具体实施方式 0027 本发明所涉及的食品加工机包括豆浆机、 带加热的料理机等等。 其中, 该食品加工 机上的电机可以采用上置或下置的方式, 例如, 电机下置的方式为, 电机位于下方的机座 内, 且在电机轴的上部连接一个联轴器, 联轴器的上。
18、端伸入杯体内, 与杯体下端设置的刀轴 相连接, 刀片或者搅拌装置安装在刀轴的上端, 电机连同联轴器驱动刀片或者搅拌装置; 或 者机座与杯体之间采用不可拆卸的结构, 即是电机轴不通过联轴器, 而直接驱动刀片或搅 拌装置进行工作。 0028 本实施例以食品加工机的电机上置的方式作为示例, 该食品加工机如图1所示, 加 工机包括机头1、 控制装置2、 电机4和电机轴5, 其中电机4置于杯体3内并且电机轴5设于电 机4的下端, 此外, 该加工机还包括加热装置6及7刀具, 其中电机4、 电机轴5与刀具7组成搅 拌装置, 并且加热装置6主要包括设于杯体外壁的加热管, 当然, 加热装置可依据不同的使 用场合。
19、安装于杯体底部或者其他合理部位。 该食品加工机的额定加热功率为1000W, 电机的 额定转速为15000r/min, 并且机体的最大容纳水量为1.5L。 0029 首先, 对于食品加工机制作打油茶的方法中, 通常使用到的物料主要包括,(1) 茶 叶; 一般不需要太名贵的茶叶, 清明、 谷雨两个时节采摘的粗制茶叶最优,(2) 油; 食用油即 可, 优选花生油、 猪油、 茶油等, 并且油量忌过多, 保持适量即可;(3) 其他辅料; 包括姜、 蒜、 花生和盐等等, 其中, 姜和花生等辅料是在油茶制作过程中或者制作前加入, 而盐则是在油 茶做好食用时加入, 能够保证油茶成品的颜色和口感, 因为如果提早。
20、放入盐, 油茶颜色会变 黑, 颜色和口感会大打折扣。 0030 其次, 概括地说, 传统打油茶的制作步骤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预处理步骤, 在该步骤中, 主要是对茶叶进行泡洗处理, 即先用开水将茶叶泡软, 再对茶叶进行清洗, 以 说 明 书 3/7 页 5 CN 106539486 A 5 减少烟火味及苦涩味, 并且将茶叶的水分沥干, 为后续步骤做准备, 其次, 还包括对辅料, 姜 蒜等的清洗处理过程;(2) 炒打茶叶, 将食用油、 茶叶及辅料放入锅内, 利用专用打茶工具 (例如茶树木棒) , 击打翻转物料, 手工进行粉碎;(3) 煮茶, 向锅内加添加适量的水, 煮沸之 后, 利用过滤。
21、装置将茶叶和水过滤分离, 此时打油茶已制作完成, 加入盐后即可食用。 而且, 为了保证油茶的食用口感, 可将剩余的油茶倒入保温壶等相应器皿中进行保温存放。 0031 很显然地, 可以看出, 传统的制作方法中, 步骤繁复, 很多过程都需要人的参与, 效 率低下, 并且打茶过程大量依赖人力, 工作量繁重, 虽然出现了专用打浆机, 但是打茶与加 热不能共存的现象依然存在, 因此, 为了提高制作工艺的简便性及有效地缩短制作周期, 本 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食品加工机制作打油茶的工艺方法。 具体地实现步骤参见下述介绍, 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1) 翻炒阶段 在该阶段, 搅拌装置对杯体内经过处理后的茶叶、 油。
22、和辅料构成的物料进行翻炒; 其 中, 经过处理后的茶叶, 是指经过上述介绍的预处理操作之后的茶叶, 包括对茶叶进行清 洗、 冲泡等等操作, 油指的是可食用的家庭常用油, 例如花生油、 芝麻油等, 且辅料包括姜蒜 等等。 该翻炒阶段的主要目的在于将茶叶与油进行混合, 充分释放茶叶的香味、 辅料例如生 姜的辣味更充分的释放出来, 保证油茶的食用口感。 0032 需要说明的是, 该翻炒阶段包含以下两种情况, 第一, 在加入茶叶等物料的同时, 即向杯体内加入水, 也就是说, 该翻炒阶段为有水的翻炒, 此时能够保证油茶制作的完全自 动化程度, 操作简单可靠, 极大得提高了用户的效率, 缩短了整体的制浆时。
23、间, 并且解放了 用户的双手, 方法简单有效; 另一方面, 为了加强茶叶与油的混合程度, 保证茶叶香味的充 分释放, 进而提高油茶的食用口感, 整体的油茶制作过程也可采用半自动的方式, 即在 (a) 阶段完成之后, 再向杯体中加入水, 以完成后续的制作过程。 0033 在该阶段中, 常温下, 对茶叶等物料进行翻炒, 由于搅拌装置的敲打作用, 能够保 证茶叶等物料香味的释放效果, 然而, 由于低温状态下, 油的溶解与颗粒化的程度有限, 因 此同时为了促进茶叶与油的融合的均匀性, 在该翻炒阶段还可插入加热步骤, 即开启加热 装置对物料进行加热。 0034 事实上, 当考虑瞬间高温会造成油喷溅, 尤。
24、其是杯体内有水的情况下, 水油之间的 溶解混合会加剧喷溅现象, 而且高温翻炒有可能将茶叶炒糊, 影响口感。 因此综合考虑, 为 了保证制作的安全性及油茶的良好使用体验, 该加热步骤的加热功率为中低功率, 即利用 加热装置以小于二分之一的额定加热功率对物料进行加热, 在该实施例中, 此加热步骤的 加热功率为不超过500W, 优选300W左右。 0035 此外, 当该阶段插入了加热步骤后, 该翻炒操作与加热操作可独立进行, 即一个操 作完成之后再执行另一个操作, 例如先进行加热操作, 完成后再执行翻炒操作, 或者反之; 此外, 该翻炒操作与加热操作也可交叉交替进行, 即翻炒一定时间后接着进行加热操。
25、作, 然 后再进行翻炒, 以此类推, 此种周期性地操作方式, 效果较优, 使得茶香与油及其它辅料的 混合更加充分, 能够更真实地还原传统制作打油茶方法中的炒茶过程, 最大化的保留传统 口味。 0036 (2) 打茶阶段 在翻炒阶段完成后, 随后开始利用所述搅拌装置对物料和水的混合物进行搅拌的阶 说 明 书 4/7 页 6 CN 106539486 A 6 段。 在该阶段, 杯体内承装有水, 也就是说, 该打茶阶段为有水状态下的操作。 包括上述介绍 的两种情况, 在第一翻炒阶段过程中就已经有水, 或者在翻炒阶段完成后, 打茶阶段开始之 前完成加水的操作。 在该打茶阶段, 利用搅拌装置对物料和水的。
26、混合物进行搅拌, 目的是为 了将茶叶、 姜等物料打碎, 使得茶叶和辅料的香味释放, 充分混合物料与水, 加强物料溶于 水中的程度, 属于制作打油茶的关键步骤。 0037 利用食品加工机进行油茶制作的打茶操作, 极大地简化了用户的操作, 缩短制作 时间, 省时省力。 0038 此外, 因为持续的打茶操作会导致液体温度下降, 特别是与空气接触的表面, 将会 有油花析出, 析出的油花会贴附于打茶器皿壁上不容易清洗, 而且会很大程度上影响油茶 的口感。 因此该打茶阶段还设有加热过程, 即利用加热装置对物料和水的混合物加热。 该加 热过程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保持液体温度, 因此并不需要过高的加热功率, 以不。
27、超过二分之 一的额定加热功率为优。 0039 此外, 该阶段中打茶操作与加热操作并没有明确的限定, 与上述翻炒阶段相类似, 该打茶操作与加热操作可独立进行, 即一个操作完成之后再执行另一个操作, 例如先进行 打茶操作, 完成后再执行加热操作, 或者反之; 此外, 该翻炒操作与加热操作也可交叉交替 进行, 即搅拌装置搅拌一定时间后接着进行加热操作, 然后再进行搅拌, 以此类推。 相比较 而言, 此种周期性地操作方式, 效果较优, 使得茶香与油及其它辅料的混合更加充分, 保证 最终的使用口感。 例如利用搅拌装置搅拌20s-30s, 然后再启动加热装置加热物料5s-10s, 以上述过程为一个循环, 。
28、循环5-8次, 以完成打茶操作。 0040 而关于打茶过程与加热过程所持续的时间长度参数, 对于打茶时长t1秒, 加热时 长t2秒, 首先, 由于加热过程只是作为辅助步骤, 因此, 应满足打茶时长大于加热时长即t1 t2; 其次为了保证制浆口感, 打茶时长与加热时长之间应为合适的大小关系, 优选范围为 2t1:t25, 该比例关系既保证了油茶香味的释放, 茶香与水和油的充分混合, 同时使得 液体温度不至于大幅度的下降, 保证油茶的使用口感。 根据高转速的打茶带来的温度的变 化情况, 当打茶时长小于加热时长的两倍时, 加热过程占比较大, 使得打茶温度过高, 有可 能引起喷溅等现象, 而打茶时长大。
29、于加热时长的五倍时, 则相对来讲, 加热过程占比较小, 难以弥补告诉打茶带来的温度下降问题, 会造成油花地不可逆的析出, 影响食用口感。 0041 尤其地, 对于 (a) 阶段过程中, 杯体内为有水翻炒的情况下, t1与t2的优选时长范 围为50st1+t2300s, 其设置理由在于对于翻炒阶段, 杯体内已经存在水, 那么相当于已 经存在一定时长的翻炒粉碎操作, 因此, 该打茶阶段的总时长最小可为50s, 当小于50s时, 会使得打茶不够充分或者液体温度下降引起油花析出等, 而当打茶总时长大于300s时, 虽 然能够保证茶香等的溶解混合, 但是同时也存在负面效果, 即茶叶等物料会过于粉碎, 使。
30、得 颗粒过小, 后续饮用时会存在过多的渣滓, 严重影响使用体验, 同时, 时长过长也会增加总 的制作时间。 因此总的来说, 在50s至300s的时间范围内, 打茶总时间最合适。 0042 而关于打茶阶段中搅拌装置的转速, 理论上说, 采用全功率的方式, 打茶效果会更 充分, 但是综合考虑电机寿命及总的打茶时间, 搅拌装置的实际工作转速可适当为一个区 间, 当电机的额定转速为v时, 所述搅拌装置的实际工作转速v1的优选范围为0.6vv1v, 当电机的额定转速为15000r/min时, 实际的打茶工作转速为9000r/min至15000r/min, 更优 选的范围为12000 r/min至1500。
31、0 r/min。 而具体的工作转速可根据不同的额定功率进行合 说 明 书 5/7 页 7 CN 106539486 A 7 理地选择。 0043 打茶操作结束后, 即进入煮茶阶段, 具体的参见下述介绍。 0044 (3) 煮茶阶段 在该阶段中, 所述加热装置对物料和水的混合物进行加热。 该阶段的目的是为了将油 茶煮熟便于饮用, 在该煮茶阶段, 所述加热装置将物料和水的混合物加热至沸腾, 加热至沸 腾保证油茶的颜色、 香气、 味道达到最大程度地释放, 并且同时满足健康饮用的要求。 而沸 腾时间过久, 浆液沸腾, 会引起喷溅现象, 存在一定的泄露等安全隐患, 且沸腾过于剧烈, 会 产生大量的蒸汽,。
32、 因而带走一定的量的香气, 并且加重茶叶的苦涩味, 其营养成分也会流 失, 因此, 需要合理地控制煮茶过程中的沸腾时长。 其一种方式为在将浆液加热至沸腾后, 切换另一个加热过程, 即降低加热功率, 以小于二分之一额定加热功率的功率对物料和水 的混合物进行加热, 相当于以低于500W的加热功率加热浆液, 使得香味慢慢释放, 同时保证 营养与口感。 0045 相应地, 该煮茶阶段的优选持续时长为180s至300s之间, 在该范围内, 对于常规容 量的油茶量, 例如800ml-1500ml, 将其加热至沸腾至少需要3分钟左右的时间, 并且同时考 虑制作效率、 总的制作时长以及最终的制浆口感, 其总时。
33、间应该在300s以内。 该煮茶时间既 适用于上述先将物料和水的混合物加热至沸腾的情况, 同时还适用于其他常规的煮茶过 程。 0046 另外, 在煮茶阶段中, 还可插入一定时长的搅拌过程, 即利用搅拌装置对物料及水 的混合物进行搅拌, 加强物料与水的混合性, 同时解决油花的漂浮问题。 0047 所有步骤完成以后, 用户将油茶中的茶叶等其他辅料过滤后, 即可饮用打油茶。 0048 由于茶叶经过打茶过程, 粉碎较细, 故需要特制过滤网, 把茶叶跟油茶过滤分开, 建议网孔大小在50-80目之间, 即过滤网的孔径D为0.17mmD0.28mm。 当过滤网网孔太 大, 无法将茶叶完全过滤, 油茶中会存在很。
34、多茶叶渣, 影响口感。 过滤网网孔太小, 过滤速度 太慢或无法过滤。 0049 除此之外, 为了保证制作油茶的质量, 避免用户直接用凉水进行制作进而影响油 茶的口感, 在完成翻炒操作之后, 需执行温度检测阶段, 即利用温度检测装置对杯体内的液 体进行检测, 实时物料和水混合物的温度T; 当T低于80度时, 加热装置开启, 对物料和水的 混合进行加热, 当达到80度时才进行下一步地打茶操作, 原因在于将冷水加热至80度左右 时, 茶叶分散的程度较充分, 并且油在高温状态下, 大部分溶解于水中, 避免油花漂浮在液 面, 或者贴附于杯壁上等现象; 而在80度以上的温度范围内进行打茶操作, 由于水还未。
35、沸 腾, 因此液面翻滚效果不是很剧烈, 那么不必担心物料喷溅外泄等不安全事故的发生, 并且 由于高温状态下液面存在翻滚、 自带扰流的效果, 使得打茶过程更加充分, 同时还能够一定 程度上缩短制作周期。 0050 另外, 当杯体内物料和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80度时, 还可将浆液直接加热至不小 于95度的温度, 再进行打茶阶段, 此接近沸腾状态下的打茶操作, 使得油等辅料与水和茶香 充分混合, 增强油茶的制浆口感, 同时缩短煮茶阶段的总时间。 不同的打茶温度可根据实际 情况进行的调整。 0051 需要补充的是, 所述煮茶阶段之后还可包括保温阶段, 当用户并非立即引用所述 保温阶段为所述加热装置以小于。
36、二分之一额定加热功率的功率对物料和水的混合物进行 说 明 书 6/7 页 8 CN 106539486 A 8 加热。 0052 此外, 当在翻炒阶段中杯体内为无水状态时, 在打茶阶段开始前, 需要用户向杯体 内加入水, 包括热水或排骨汤等食材, 食品加工机在翻炒阶段完成后, 设置一个中途加料的 提醒程序以提醒用户添加所需要的物料。 0053 需要说明的是, 其温度检测步骤既适用于在翻炒阶段中杯体有水的情况, 同时也 适用于在翻炒阶段完成后, 再向杯体中加入水的情况, 以及上文中所说的打茶时间总长在 50s和300s之间的情况。 0054 并且, 打茶阶段中搅拌装置的工作转速的范围同样适用于带。
37、有温度检测步骤的制 作过程, 在此不再进行详细说明。 0055 其次, 考虑到目前的刀片长度在未加水的情况下, 无法搅动物料, 故需要设计一种 可调节长度的电机轴或双电机轴, 使其在炒茶打茶阶段能将刀片伸长到距离杯体1-2cm, 在 加入水后, 将电机轴又缩短到合适的高度, 使其能集中打茶, 粉碎更加彻底。 0056 除此之外, 当食品加工机为豆浆机时, 可采用不带粉碎罩的形式, 即搅拌装置包括 电机、 电机轴及设在电机轴末端的粉碎刀具, 其目的是为了避免茶叶悬挂在粉碎罩上, 造成 打茶不充分、 物料浪费等问题。 0057 本文中的实施例只是为了说明技术方案的具体实施方式的示例, 本发明的保护范 围包含但不局限于上述具体实施方式。 应当指出, 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 在不脱 离本发明原理的情况下, 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 这些也应被视为属于本发明的保护 范围。 说 明 书 7/7 页 9 CN 106539486 A 9 图1 说 明 书 附 图 1/1 页 10 CN 106539486 A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