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加热容器.pdf

上传人:狗** 文档编号:7421190 上传时间:2019-10-09 格式:PDF 页数:26 大小:2.6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580025032.X

申请日:

20150514

公开号:

CN106455843A

公开日:

20170222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审查中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47J27/21,A47J36/24

主分类号:

A47J27/21,A47J36/24

申请人:

施特里克斯有限公司

发明人:

文森特·约瑟夫·加维

地址:

英国马恩岛

优先权:

1408585.6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市磐华律师事务所

代理人:

董巍;谢栒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公开了一种液体加热容器(2),其包括:液体接收室(8);金属加热器板(32),其封闭所述室的底座中的开口;与加热器板良好热接触的加热元件(26);控制单元(24),其附接到加热器板并且布置成感测加热元件的过热;以及支撑构件(16),其附接到控制单元(24)并且支撑在加热器板(32)的周边区域上,以便通过控制单元(24)施加沿离开液体接收室(8)的内部的方向作用于加热器板(32)的张力。另外或可选地,支撑构件(16)附接到控制单元(24),并且支撑在加热器板(32)的周边区域上而不附接到加热器板32。还公开了用于这种液体加热容器的子组件,其包括加热器板(32)、加热元件(26)、控制单元(24)和支撑构件(16)。

权利要求书

1.一种液体加热容器,包括:液体接收室;金属加热器板,所述金属加热器板封闭所述室的底座中的开口;与所述加热器板良好热接触的加热元件;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附接到所述加热器板,并且布置成感测所述加热元件的过热;和支撑构件,所述支撑构件附接到所述控制单元并且支撑在所述加热器板的周边区域上,以便通过所述控制单元施加沿离开所述液体接收室的内部的方向作用于所述加热器板的张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加热容器,其中所述加热器板包括结合到金属基板的热扩散器,使得所述热扩散器夹在所述元件和所述基板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体加热容器,其中所述控制单元安装到所述热扩散器,使得所述热扩散器用于将热从所述元件传递到所述控制单元。 4.根据任一前述权利要求所述的液体加热容器,其中所述加热器板包括由直立壁部分围绕的盘状中央区域。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体加热容器,其中所述支撑构件支撑在所述直立壁的外部的周边凸缘上。 6.根据任一前述权利要求所述的液体加热容器,其中所述支撑构件包括底盖。 7.根据任一前述权利要求所述的液体加热容器,其中,所述支撑构件仅附接到所述控制单元,并且支撑在所述加热器板上以向所述加热器板施加力而不附接到所述加热器板。 8.一种液体加热容器,包括:液体接收室;金属加热器板,所述金属加热器板封闭所述室的底座中的开口;与所述加热器板良好热接触的加热元件;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布置成感测所述加热元件的过热;和支撑构件,所述支撑构件附接到所述控制单元,并且支撑在所述加热器板的周边区域上而不附接到所述加热器板。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液体加热容器,其中所述支撑构件包括用于所述容器的底盖。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液体加热容器,其中所述控制单元附接到所述加热器板,以使所述支撑构件对所述加热器板施加沿离开所述液体接收室的内部的方向作用的张力。 11.根据任一前述权利要求所述的液体加热容器,其中所述控制单元仅附接到所述支撑构件。 12.根据任一前述权利要求所述的液体加热容器,其中所述控制单元包括基本上竖直的安装构件,一个或多个热敏致动器安装在所述安装构件上。 13.根据任一前述权利要求所述的液体加热容器,其中所述加热器板形成所述液体接收室的一体部分。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加热容器,其中所述加热器板是可装配到单独的主容器壁的分立部件。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液体加热容器,其中所述加热器板、元件、控制单元和支撑构件包括能够装配到主容器壁的开口端中的独立的子组件。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液体加热容器,其中所述支撑构件包括允许所述支撑构件与从所述主容器壁向下悬垂的裙部相连接的构造。 17.一种用于液体加热容器的子组件,包括:金属加热器板;与所述加热器板良好热接触的加热元件;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附接到加热器板,并且布置成感测所述加热元件的过热;和支撑构件,所述支撑构件附接到所述控制单元,并且支撑在所述加热器板的周边区域上以便通过所述控制单元施加作用于所述加热器板的张力。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子组件,其中所述加热器板包括结合到金属基板的热扩散器,使得所述热扩散器夹在所述元件和所述基板之间。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子组件,其中,所述控制单元安装到所述热扩散器,使得所述热扩散器作用以将热从所述元件传递到所述控制单元。 20.根据权利要求17、18或19所述的子组件,其中所述加热器板包括由直立壁部分包围的盘状中央区域。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子组件,其中所述支撑构件支撑在所述直立壁的外部的周边凸缘上。 22.根据权利要求17至21中任一项所述的子组件,其中所述支撑构件包括底盖。 23.根据权利要求17至22中任一项所述的子组件,其中,所述支撑构件仅附接到所述控制单元,并且支撑在所述加热器板上以向所述加热器板施加力而不附接到所述加热器板。 24.根据权利要求22或23所述的子组件,其中所述控制单元附接到所述加热器板,以便在使用中,所述支撑构件对所述加热器板施加沿离开所述液体接收室的内部的方向作用的张力。 25.根据权利要求17至24中任一项所述的子组件,其中,所述控制单元仅附接到所述支撑构件。 26.根据权利要求17至26中任一项所述的子组件,其中所述控制单元包括基本上竖直的安装构件,一个或多个热敏致动器安装在所述安装构件上。 27.根据权利要求17至26中任一项所述的子组件,其中所述支撑构件包括允许所述支撑构件与从主容器壁向下悬垂的裙部相连接的构造。 28.根据权利要求17至27中任一项所述的子组件,包括无绳电连接器,所述无绳电连接器允许与相应的无绳基座形成电连接,而与所述无绳电连接和所述相应的无绳基座的相对角定向无关。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子组件,包括具有相应的无绳连接器部件的无绳基座。 30.根据权利要求17至29中任一项所述的子组件,包括布置成支撑在无绳基座上的盖模制件,所述盖模制件的下侧上具有至少一个支撑在所述无绳基座上的构造,该构造在所述盖模制品已经被模制之后在竖直方向上减小。 31.根据权利要求17至30中任一项所述的子组件,其中,所述金属加热器板设有孔,在所述孔中容纳有管状密封构件,所述支撑构件布置成限制所述管状密封构件能够插入所述孔中的深度。 32.如任一前述权利要求所述的液体加热容器或用于液体加热容器的子组件,其中所述加热器板具有在0.2mm和0.3mm之间的厚度。 33.如任一前述权利要求所述的液体加热容器或用于液体加热容器的子组件,其中所述加热元件的端部从中央弓形部分向内突出。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体加热容器及其子组件。本发明特别地但不必然专有地涉及可以以比常规产品更低的成本生产而不牺牲安全性能的容器和子组件。

背景技术

用于煮沸水的液体加热容器通常称为水罐或水壶。聚丙烯模制型水罐或水壶通常如下构建。具有盖子的外容器壁形成容器的侧面和顶部。在其下侧安装有加热元件的加热器板形成容器的底座的一些或全部。加热器板连接到热敏控制单元,例如申请人广泛使用的U18系列控制单元之一。控制单元提供电和热功能,例如当容器中的水沸腾时或当元件开始过热时关闭元件的电源。另外,这样的控制单元允许与电源底座的360度无绳电连接,使得水罐能够以任何角度取向方便地提升和再布置到底座上。

生产这种家电的成本的很大一部分由金属加热器板和加热元件占据。加热器板通常由两层组成。顶层由不锈钢制成,典型厚度为0.4或0.5mm,并与水接触。下层由铝制成并用作热扩散器。该层的厚度通常为1.5~1.8mm。

加热元件由直径在10mm和12.5mm之间的管制成,并填充有MgO绝缘粉末和对中设置的加热线圈。然后将圆形区段压实成梯形形状。这将MgO粉末的密度从2.2g/cm3增加到3g/cm3。加热器管的长度通常为285mm。加热器梯形的较大平面钎焊到热扩散器。管通常形成为圆弧,并且控制单元及其热传感器安装在该圆弧内。

尽管这种加热器的材料成本在理论上可以通过减小加热器板和扩散板的厚度来减小,但在常规设计中这将引起某些问题。例如,加热器质量的降低将意味着如果其被干燥地打开(即,在容器中没有水),则对于给定的元件功率,其温度升高的速率将增大,因此这将需要任何过热检测传感器来更快地响应,以避免严重过热。

减小加热器和扩散板的厚度也将使它们更加柔性并且制造公差增大。其一个影响是过热传感器和扩散板之间的接触将变得不可靠,由此因传感器响应过热的时间增大而加剧了上述问题。还将存在附接到加热器的控制单元与无绳电底座之间的电接触不充分的的风险,并且还存在附接到控制单元(且因此到加热器)的底座模制件与主体之间的不可接受的间隙开放的风险,特别是在金属壶中。

发明内容

当从第一方面看时,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液体加热容器,包括:

液体接收室;

金属加热器板,其封闭所述室的底座中的开口;

与加热器板良好热接触的加热元件;

控制单元,其附接到加热器板并且布置成感测加热元件的过热;和

支撑构件,其附接到所述控制单元并且支撑在所述加热器板的周边区域上,以便通过所述控制单元施加沿离开液体接收室的内部的方向作用于加热器板的张力。

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看到,根据本发明,控制单元和支撑构件组件用于在加热器板上施加拉伸载荷。这将倾向于给加热器板一个轻微的变形,并作用以加强加热器板。这允许在保持良好的位置控制的情况下减小加热器板的材料的厚度,且因此在所有热条件下具有良好的性能。更具体地,这意味着与未被加载的加热器板相比,加热器在使用时经历的偏转量减小,并且这允许控制单元和加热器板之间更好的热接触。这还意味着可以减轻增大的制造公差的影响,因为与由于薄材料更易于扭曲而以不可预测的方式变形的板的有效尺寸相比,被加载的加热器板的尺寸更接近板的实际制造尺寸。

加热器板可以包括单个金属层,加热元件直接安装到该金属层。然而在一组实施例中,加热器板包括:

热扩散器,其结合到金属基板,使得热扩散器夹在元件和基板之间。方便地,在这种实施例中,控制单元安装到热扩散器,使得热扩散器用于将热从元件传递到控制单元。这有助于控制单元能够尽可能快地响应元件过热。

热扩散器和元件通常设置在加热器板的中央区域中,这会使得板的中央比其周边区域更硬。因此,在这样的实施例中,加热器板的任何变形在热扩散器的周边边缘和加热器板的周边部分之间的区域中可能是最显著的,其中支撑构件支撑在加热器板的周边部分上。

加热器板可以是大致平面的,但是在一组实施例中,它包括由直立壁部分围绕的盘状中央区域。这种构造在本领域中是公知的,用于向加热器板提供一定程度的刚度,并且例如在WO 96/18331中示出。优选地,支撑构件支撑在直立壁的外部的周边凸缘上。

本文所述的支撑构件可以采用具有适当形状的内部框架或腹板的形式,以附接到控制单元并且支撑在加热器板上。支撑构件和加热器板之间的接触可以在连续的环上实现,或者可以是借助于多个离散的突起实现。然而,在一组实施例中,支撑构件包括底盖-即,封闭容器的下部以隐藏加热器、控制单元等的盖。

根据本发明,支撑构件布置成支撑在加热器板的周边区域上。它实际上可以附接到加热器板(如传统的那样,其中支撑构件包括底盖)以及控制单元。然而,在一组实施例中,支撑构件仅附接到控制单元,并且支撑在加热器板上以向其施加力而不附接到加热器板。

这种布置本身是新颖的和创造性的,因此当从第二方面观察时,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液体加热容器,包括:

液体接收室;

金属加热器板,其封闭所述室的底座中的开口;

与加热器板良好热接触的加热元件;

控制单元,其布置成感测加热元件的过热;和

支撑构件,其附接到所述控制单元,并且支撑在所述加热器板的周边区域上而不附接到所述加热器板。

如前所述,支撑构件可包括用于容器的底盖。控制单元可以附接到加热器板,以使得支撑构件对加热器板施加沿着离开液体接收室的内部的方向作用的张力。

根据本发明的前述方面中的任一个,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单元仅附接到支撑构件可有利于在控制单元安装到加热器板上时、控制单元和加热器板之间的对准。

支撑构件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机构附接到控制单元。方便地使用卡扣机构。

控制单元可以是任何适当类型。在一组实施例中,其包括基本上竖直的安装构件,一个或多个热敏致动器安装在该安装构件上。申请人已经认识到,根据本文公开的特征的该布置的优点是,可以适应控制器相对于加热器板的任何小程度的倾斜,因为当安装力施加到控制器时,控制器能够围绕与安装构件平行的轴线相对于加热器板倾斜。申请人还认识到,这可以通过有利地在控制单元和加热器板之间使用仅两个安装点的来实现,这提供了成本节省。例如,控制单元可以是如WO2012/164318中所述,特别地参考其中的图14至25c。

在一组实施例中,加热器板形成液体接收室的一体部分。例如,容器可以包括不锈钢外壁,加热器板底座例如通过焊接而一体地附接到该不锈钢外壁。然后,支撑构件和控制单元可以装配到加热器板(例如,装配到热扩散器(如果设置有)),以形成完整的容器。

在另一组实施例中,加热器板是离散部件,其可以装配到单独的主容器壁上,该主容器壁可以是金属或塑料(例如,聚丙烯)制品。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的,根据这样的实施例,加热器板、元件、控制单元和支撑构件可以包括独立的子组件,该独立的子组件可以简单地安装到主容器壁的开口端中,形成一种低成本的液体加热容器,但其具有良好的可靠性能。这种子组件和主容器壁之间的连接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机构实现,但是在一组实施例中,支撑构件包括允许其与从主容器壁的向下悬垂的裙部相连接的构造-例如卡扣配合构造。

提供如上所述的加热器控制子组件本身是有利的,因为其允许家电制造商以非常低的成本生产各种各样的不同家电设计,而不必考虑在确保可靠的热性能中所涉及的复杂工程因素。它还减少了设计和生产新家电设计所需的时间。因此,当从第三方面观察时,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液体加热容器的子组件,包括:

金属加热器板;

与加热器板良好热接触的加热元件;

控制单元,其附接到加热器板,并且布置成感测加热元件的过热;和

支撑构件,其附接到所述控制单元,并且支撑在所述加热器板的周边区域上,以便通过控制单元施加作用于加热器板的张力。

本发明的第一和第二方面的任选和优选特征同样适用于本发明的第三方面。

在一组实施例中,子组件包括无绳电连接器以允许与相应的无绳基座进行电连接,而不管它们的相对角定向如何。在一组实施例中,子组件包括具有相应的无绳连接器部件的无绳基座。

申请人进一步认识到,提供如上所述的子组件使得进一步的制造改进成为可能。特别地,已经认识到,子组件可以被制造为单个通用物品,以在别处组装到各种各样的不同容器中,该后续组装的实现可以不需要生产子组件本身的精确工程水平。这使得进行子组件的进一步精制制造在经济上是可行的,这一制造方式在装配最终容器的能力较低的大量家电制造设备处不能易于重复。

其一个实例是确保无绳连接器部件之间具有良好的电连接,同时还确保容器以稳定方式支撑在无绳基座上。申请人已经意识到,这两者对各种部件的公差非常敏感。例如,为了最佳的技术性能,已经发现集成在控制单元中的无绳连接器和基座无绳连接器部件之间的接触应当保持在0到+0.3mm的公差内,+/-0.15mm的有效公差。如果容器的下侧(由子组件限定)和无绳基座之间的间隔不足,则将存在良好的电连接,因为无绳连接器部件将形成相互接触的点,但是将存在容器在基座上摇摆的趋势,因为实际上仅存在在中央处的单个相互接触点。另一方面,如果间隔太大,容器将是稳定的,因为其将围绕周边与无绳基座接触,但是在无绳连接器部件之间可能没有足够的接触压力以确保可靠的电连接(容器上的连接器部件被抬离基座上的连接器部件,

在一组实施例中,子组件包括盖模制件,该盖模制件可以是支撑构件或单独的构件,并且布置成支撑在一无绳基座上或该无绳基座上,所述盖模制件在其下侧具有至少一个构造,该构造支撑在所述无绳基座上,并且在盖模制件已经被模制之后在竖直方向上减小。因此根据这种布置,可以调整上述构造以准确地确保容器和基座之间的正确间隔。例如,其可以被故意地模制成比所需要的长,并且一旦子组件已经装配在一起则被切割、机加工、熔化等至正确的高度。该构造可以采取任何方便的形式,例如栓钉、墩、支脚等,并且可以设置多于一个的这样的构造。

在一组实施例中,金属加热器板设置有孔,孔中容纳有管状密封构件,支撑构件设置成限制管状密封构件可插入孔中的深度。这允许将简单的刚性管状构件插入管状密封构件中并且相对加热器板密封,以便提供蒸汽管-这是在成品容器中在容器的上部和作为加热器板下面的控制单元的部分的蒸汽开关之间提供气体连通的管。这种布置的一个优点是,避免了如果子组件要设有预先固定的蒸汽管时运输子组件的困难,因为这些倾向于相对于加热器子组件的尺寸以直角突出并且延伸相当大的长度。管状密封构件的优点是,与用于模制具有更复杂形式的专用密封部件的模制工具的成本相比,这些管状密封构件生产成本低。

根据本发明的所有前述方面,由所述布置提供的预加载可允许其部件的厚度与常规设计相比减小,从而节省材料成本。在一组实施例中,例如在任一种情况下优选地是不锈钢的金属加热器板或设置有热扩散器的加热器板基板具有在0.2mm和0.3mm之间的厚度。这与常规加热器的典型值为0.4mm形成对比。

在一组实施例中,优选为铝的热扩散器具有在1.2mm和0.7mm之间的厚度,例如在1.1mm和0.8mm之间。这与常规加热器的典型值为1.4mm形成对比。

加热元件可以具有至少1.2kW、例如至少2kW的额定功率。

在常规的加热器设计中,加热元件布置成以弧形(即部分圆形)形状围绕圆形扩散器板的边缘。然而,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加热元件的端部从中央弓形部分向内突出。这给出了元件的端部可以更靠近热敏过热致动器的优点-例如,如果提供类似于WO2012/164318中描述的控制单元,由此一个热致动器布置为靠近元件位于元件的长度的中央处,并且另一个致动器布置在元件的端部附近。这种布置可以部分地用于抵消冷尾部-即,延伸到元件管的端部中以促进与电阻加热线本身的电连接的基本不加热导体-的影响。结果可能是致动器能够更快地响应元件过热。

元件的端部可以在会聚方向上延伸-例如,沿着与所述弓形部分相切的方向。或者,端部可以朝向彼此延伸,然后变得平行或不太快速地会聚-即,使元件具有球茎形形状。

允许热致动器更快地响应过热可允许元件与常规设计相比在长度和/或直径上减小,从而节省更多的材料成本。例如在一组实施例中,加热元件包括长度在230mm和260mm之间的、例如在240mm和250mm之间的外管。这与285mm的常规加热器的典型值形成对比。附加地或替代地,加热管的直径在9和11mm之间,例如10mm。这与常规加热器的典型值为12mm形成对比。

附图说明

现在将参照附图仅举例描述本发明的特定实施例,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无绳液体加热容器的总体视图;

图2是构成容器的主要部分的部件的分解图;

图3和图4是附接到加热器板的加热元件和控制单元的下侧视图;

图5是组装之前的底盖和加热器板的截面图,为了清楚起见,移除了控制单元;

图6是组装后的底盖和加热器板的截面图,为了清楚起见,移除了控制单元;

图7a和7b是以放大的方式示出加热器板的变形的截面图;

图8是示出组装后的加热器子组件的部件的截面图;

图9和图10是用于装配到主容器壁中的加热器子组件的从上方和下方的相应视图;

图11是示出图9和10的子组件附接到容器壁的截面图;

图12是示出替代的组装方法的中间阶段的截面图;

图13是根据另一实施例的子组件的从下方看的视图;

图14a和14b分别是在模制的支脚的修剪之前和之后、被放置在无绳基座上的图13的子组件的侧视图;

图15是盒的透视图,示出了用于装配蒸汽管的布置;和

图16是蒸汽管密封布置的近视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液体加热容器。容器包括主容器部分2和无绳基座4,其允许借助于电插头6与主电源进行无绳连接。主容器部分2中包括主要由外壁8限定的液体接收室、用于将加热的液体倒出容器的壶嘴10、在后部用于提升和倾倒容器的手柄12以及可以打开以用于用新鲜水填充容器的盖14。

图2示出了主容器2的分解图,特别地示出了形成主容器的下部的部件。将参考后面的附图更详细地描述这些部件。从底部开始,可以看到形状为大致圆形的模制的底盖16,底盖16具有周边直立边缘18,直立边缘18上限定了多个卡扣构造20,其目的将在后面描述。在底盖16的中央是孔22,孔22也限定了向内突出的夹子构造。同样,这些将在后面描述。

下一个部件是控制单元24,控制单元24用于通过无绳电连接器和多个开关触头将电功率传递到加热元件。控制单元还包括热敏双金属致动器,热敏双金属致动器用以检测元件的过热并在这种情况下断开电源,并且还用以在沸腾时检测蒸汽。控制单元的其它操作在WO 2012/164318中给出。

在控制单元24上方是被铜焊到铝热扩散板28的铠装加热元件26。另外,一对安装凸台30附接到扩散板28,控制单元24能够被螺接到安装凸台30。

接下来是由不锈钢薄片形成的加热器板基板32。它可以例如具有大约0.3mm的厚度。加热器板32在其中央具有突出的盘状构造,这在使用中为控制单元24的移动部分提供下方间隙。在加热器板底座32上方是密封件34,密封件34提供加热器板32和主容器壁8之间的密封。

图3和图4示出了图2中所示的部件的部分组装。因此,参考这两个图,可以看到钎焊到热扩散器28上的带护套的加热元件26,热扩散器28又被钎焊到加热器板基板32的中央部分。基板32和热扩散器28一起形成加热器板。可以看出,加热元件26具有会聚的U形形状,使得其长度的中间部分是弓形的,并且端部在相互会聚的切向方向上延伸。控制单元24通过一对螺钉(未示出)附接到加热器板,这些螺钉用于将控制单元24螺接到附接于热扩散器28的凸台30。

如在WO2012/164318中更详细地描述的,控制单元24的上表面上包括两个热敏双金属致动器34、36,因此当控制单元24被螺接到热扩散器28时,这两个热敏双金属致动器34、36被保持为抵靠热扩散器28的下侧。特别地从图3可以看出,双金属致动器34中的一个紧邻元件26的中间弓形部分,而另一个双金属致动器36在元件26的两个端臂附近。上述元件臂的会聚确保了与标准的完全弓形元件相比,由致动器36接收的净热量增大,并且允许致动器36在与靠近元件的中间部分放置的致动器34相似的时间量级上响应于元件过热情况。参见图4,可以看到,加热器板基板32具有中央向内盘状部分32a、基本上平面的周边区域32b和向下悬垂的裙部32c。

要指出的另一个构造是360°无绳连接器38,其是控制单元24的整体部分。特别地,应当注意,存在围绕连接器部件38的圆周间隔开的细长弓形凹部40,其目的将在后面说明。

图5示出了加热器板28、32和元件26的横截面图。该图还示出了包括上述的直立侧壁18和夹子构造20的底盖模制件16。还可以看到底盖的中心孔22以及其向内突出的夹子构造42。这些构造被布置成使得它们与控制单元的360°连接器部分38中的狭槽40接合并配合。

图5示出了处于预装配状态的底盖16。相比之下,图6示出了类似的图,其中借助于配合的夹子42和狭槽40将底盖16夹到控制单元24上。然而应当注意,为了清楚起见,图6中省略了控制单元24。然而,通过比较图6和图5可以看到,底盖16由于其被向上按压以夹到控制单元24上而稍微变形。可以看出,底盖的直立壁18抵靠加热器板的周边向下悬垂的壁32c。虽然直立壁18被示出为连续的,但是其同样可以包括多个离散的突起。存在由底盖16的固有弹性提供的反作用力,该反作用力倾向于向下拉动控制单元24。由于控制单元24被螺接到加热器板28、32,这导致加热器板基板32中的张力,该张力趋于使加热器板基板32在向下方向上稍微变形,即在离开使用的容器的内部的方向上变形。这可以通过比较图7a和7b更加明显地看出,图7a和7b是在变形状态和未变形状态下的加热器板基板32的相应横截面。

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的,加热器板基板32的变形倾向于赋予加热器板基板32更大的刚度,并且因此使得在热负载的面上具有更少的移动。这一变形还倾向于给予加热器板基板32更可预测的形状,即减小了加热器板28、32的基座的位置公差,这确保了在热扩散器28和控制单元的双金属致动器36、38之间实现良好的热接触。

图8示出了子组件一旦被组装后的横截面图。类似地,图9和图10分别示出了包括加热器板32、底盖16、控制单元24(在这些图中不可见)和密封件34(关于图2提及)的子组件的上方和下方的视图,其中密封件34位于加热器板的向下悬垂的周壁32c上。图9和图10所示的子组件是完全独立的布置,并且可以被认为是“盒”,加热器和控制单元可以作为成品包装设置在该“盒”中,其中该“盒”可以被简单地卡入以放置在模制的主容器8的底部中。其结果在图11中示出。从这里可以看出,底盖的夹子构造20夹到形成在主容器壁模制件8的内表面上的相应狭槽44中,结果是以极其低成本的方式制造了液体加热容器,诸如水罐或水壶,其中“盒”考虑到了所有的热和电气工程要求,并且对电器制造商的所有要求仅在于对容器的主体模制有适当的狭槽44,以用于接收“盒”。

现在将参考图12说明组装图9和10所示的“盒”的替代方式。在该示例中,控制单元24不是被起始地螺接到热扩散器板的凸台30,而是首先借助于相互配合的夹子构造和狭槽构造40、42夹入到底盖16中。然后可以将底盖16和控制单元24提供到加热器板28、32的下侧,并且将控制单元螺接到凸台30以便紧固附件,使底盖16和加热器板32变形,由此施加上述的预加载。在底座模制件16中设置孔46,以便允许接近用于将控制单元附接到热扩散器的螺钉。

图1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盒”,在该实施例中,底盖模制件50模制有一对突出的支脚52,用于支撑在无绳基座54的上表面上,如图14a所示。如在图14a中可以观察到的,支脚52起始被模制成比盒(包括附接到加热器板32的底盖模制件50等)平放在无绳基座54上所需的更多地突出。如果保持不变,则在无绳连接器部件之间存在过低的接触压力的风险,然而一旦盒被组装,就进行支脚52的模制后修整,以确保底座盖模制件50和无绳基座54之间的间隔是完全正确的,从而考虑到了所涉及的各种公差的累积效应。这如图14b所示。

应当理解,尽管这显然是简单的制造操作,但是在水壶的分散批量生产情况下,在每个工厂进行这样的单独和精确操作将是高度反常的。然而,盒可以在单个设施中作为通用物品生产以整合到许多不同水壶中的事实使得在生产设施处建立这样的过程是可行的,从而允许各种各样的容器的高质量、合理成本的制造。

现在转到图15和图16,将描述可与本文所述的其它特征相关联使用的另一有益特征。参照图15和图16,可以看出,金属加热器板的上周边凸缘中限定有孔56。这可以例如具有9-10mm的直径。孔56接收短段的、用作管状密封构件的合成橡胶管58。管状密封构件又接纳直径为6.5-8mm的不锈钢管60的端部,该不锈钢管60在成品容器中用作蒸汽管。因此,盒可以生产且仅仅由插入孔56中的管状密封构件58来运输。蒸汽管60在最终组装期间在客户的工厂处通过将其推入密封件58而密封地安装。这避免了包装和运输如果蒸汽管60在盒的生产中被永久地附接情况下将产生出的笨拙地成形的部件。另一方面,两个生产设施都不必生产或安装特殊形状的密封件。从图16可以看出,凸缘62被模制到底座盖模制件中,以限制密封构件58可插入到孔56中的深度。

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许多修改和变化。例如,形成包括加热器板的“盒”不是必要的;加热器板可以一体地设置在例如金属水容器壁的下侧上。

液体加热容器.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液体加热容器.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液体加热容器.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液体加热容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液体加热容器.pdf(2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580025032.X (22)申请日 2015.05.14 (30)优先权数据 1408585.6 2014.05.14 GB (85)PCT国际申请进入国家阶段日 2016.11.14 (86)PCT国际申请的申请数据 PCT/GB2015/051425 2015.05.14 (87)PCT国际申请的公布数据 WO2015/173574 EN 2015.11.19 (71)申请人 施特里克斯有限公司 地址 英国马恩岛 (72)发明人 文森特约瑟夫加维 (74)专利代理机。

2、构 北京市磐华律师事务所 11336 代理人 董巍 谢栒 (51)Int.Cl. A47J 27/21(2006.01) A47J 36/24(2006.01) (54)发明名称 液体加热容器 (57)摘要 公开了一种液体加热容器(2), 其包括: 液体 接收室(8); 金属加热器板(32), 其封闭所述室的 底座中的开口; 与加热器板良好热接触的加热元 件(26); 控制单元(24), 其附接到加热器板并且 布置成感测加热元件的过热; 以及支撑构件 (16), 其附接到控制单元(24)并且支撑在加热器 板(32)的周边区域上, 以便通过控制单元(24)施 加沿离开液体接收室(8)的内部的方向。

3、作用于加 热器板(32)的张力。 另外或可选地, 支撑构件 (16)附接到控制单元(24), 并且支撑在加热器板 (32)的周边区域上而不附接到加热器板32。 还公 开了用于这种液体加热容器的子组件, 其包括加 热器板(32)、 加热元件(26)、 控制单元(24)和支 撑构件(16)。 权利要求书3页 说明书7页 附图15页 CN 106455843 A 2017.02.22 CN 106455843 A 1.一种液体加热容器, 包括: 液体接收室; 金属加热器板, 所述金属加热器板封闭所述室的底座中的开口; 与所述加热器板良好热接触的加热元件; 控制单元, 所述控制单元附接到所述加热器板,。

4、 并且布置成感测所述加热元件的过热; 和 支撑构件, 所述支撑构件附接到所述控制单元并且支撑在所述加热器板的周边区域 上, 以便通过所述控制单元施加沿离开所述液体接收室的内部的方向作用于所述加热器板 的张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加热容器, 其中所述加热器板包括结合到金属基板的热 扩散器, 使得所述热扩散器夹在所述元件和所述基板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体加热容器, 其中所述控制单元安装到所述热扩散器, 使得 所述热扩散器用于将热从所述元件传递到所述控制单元。 4.根据任一前述权利要求所述的液体加热容器, 其中所述加热器板包括由直立壁部分 围绕的盘状中央区域。 5.根据权利要求。

5、4所述的液体加热容器, 其中所述支撑构件支撑在所述直立壁的外部 的周边凸缘上。 6.根据任一前述权利要求所述的液体加热容器, 其中所述支撑构件包括底盖。 7.根据任一前述权利要求所述的液体加热容器, 其中, 所述支撑构件仅附接到所述控 制单元, 并且支撑在所述加热器板上以向所述加热器板施加力而不附接到所述加热器板。 8.一种液体加热容器, 包括: 液体接收室; 金属加热器板, 所述金属加热器板封闭所述室的底座中的开口; 与所述加热器板良好热接触的加热元件; 控制单元, 所述控制单元布置成感测所述加热元件的过热; 和 支撑构件, 所述支撑构件附接到所述控制单元, 并且支撑在所述加热器板的周边区域。

6、 上而不附接到所述加热器板。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液体加热容器, 其中所述支撑构件包括用于所述容器的底盖。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液体加热容器, 其中所述控制单元附接到所述加热器板, 以使所述支撑构件对所述加热器板施加沿离开所述液体接收室的内部的方向作用的张力。 11.根据任一前述权利要求所述的液体加热容器, 其中所述控制单元仅附接到所述支 撑构件。 12.根据任一前述权利要求所述的液体加热容器, 其中所述控制单元包括基本上竖直 的安装构件, 一个或多个热敏致动器安装在所述安装构件上。 13.根据任一前述权利要求所述的液体加热容器, 其中所述加热器板形成所述液体接 收室的一体部分。。

7、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加热容器, 其中所述加热器板是可装配到 单独的主容器壁的分立部件。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液体加热容器, 其中所述加热器板、 元件、 控制单元和支撑 权 利 要 求 书 1/3 页 2 CN 106455843 A 2 构件包括能够装配到主容器壁的开口端中的独立的子组件。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液体加热容器, 其中所述支撑构件包括允许所述支撑构件 与从所述主容器壁向下悬垂的裙部相连接的构造。 17.一种用于液体加热容器的子组件, 包括: 金属加热器板; 与所述加热器板良好热接触的加热元件; 控制单元, 所述控制单元附接到加热器板, 并且。

8、布置成感测所述加热元件的过热; 和 支撑构件, 所述支撑构件附接到所述控制单元, 并且支撑在所述加热器板的周边区域 上以便通过所述控制单元施加作用于所述加热器板的张力。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子组件, 其中所述加热器板包括结合到金属基板的热扩散 器, 使得所述热扩散器夹在所述元件和所述基板之间。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子组件, 其中, 所述控制单元安装到所述热扩散器, 使得所 述热扩散器作用以将热从所述元件传递到所述控制单元。 20.根据权利要求17、 18或19所述的子组件, 其中所述加热器板包括由直立壁部分包围 的盘状中央区域。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子组件, 其中所述支。

9、撑构件支撑在所述直立壁的外部的周 边凸缘上。 22.根据权利要求17至21中任一项所述的子组件, 其中所述支撑构件包括底盖。 23.根据权利要求17至22中任一项所述的子组件, 其中, 所述支撑构件仅附接到所述控 制单元, 并且支撑在所述加热器板上以向所述加热器板施加力而不附接到所述加热器板。 24.根据权利要求22或23所述的子组件, 其中所述控制单元附接到所述加热器板, 以便 在使用中, 所述支撑构件对所述加热器板施加沿离开所述液体接收室的内部的方向作用的 张力。 25.根据权利要求17至24中任一项所述的子组件, 其中, 所述控制单元仅附接到所述支 撑构件。 26.根据权利要求17至26。

10、中任一项所述的子组件, 其中所述控制单元包括基本上竖直 的安装构件, 一个或多个热敏致动器安装在所述安装构件上。 27.根据权利要求17至26中任一项所述的子组件, 其中所述支撑构件包括允许所述支 撑构件与从主容器壁向下悬垂的裙部相连接的构造。 28.根据权利要求17至27中任一项所述的子组件, 包括无绳电连接器, 所述无绳电连接 器允许与相应的无绳基座形成电连接, 而与所述无绳电连接和所述相应的无绳基座的相对 角定向无关。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子组件, 包括具有相应的无绳连接器部件的无绳基座。 30.根据权利要求17至29中任一项所述的子组件, 包括布置成支撑在无绳基座上的盖 模制件。

11、, 所述盖模制件的下侧上具有至少一个支撑在所述无绳基座上的构造, 该构造在所 述盖模制品已经被模制之后在竖直方向上减小。 31.根据权利要求17至30中任一项所述的子组件, 其中, 所述金属加热器板设有孔, 在 所述孔中容纳有管状密封构件, 所述支撑构件布置成限制所述管状密封构件能够插入所述 孔中的深度。 权 利 要 求 书 2/3 页 3 CN 106455843 A 3 32.如任一前述权利要求所述的液体加热容器或用于液体加热容器的子组件, 其中所 述加热器板具有在0.2mm和0.3mm之间的厚度。 33.如任一前述权利要求所述的液体加热容器或用于液体加热容器的子组件, 其中所 述加热元件。

12、的端部从中央弓形部分向内突出。 权 利 要 求 书 3/3 页 4 CN 106455843 A 4 液体加热容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液体加热容器及其子组件。 本发明特别地但不必然专有地涉及可以以 比常规产品更低的成本生产而不牺牲安全性能的容器和子组件。 背景技术 0002 用于煮沸水的液体加热容器通常称为水罐或水壶。 聚丙烯模制型水罐或水壶通常 如下构建。 具有盖子的外容器壁形成容器的侧面和顶部。 在其下侧安装有加热元件的加热 器板形成容器的底座的一些或全部。 加热器板连接到热敏控制单元, 例如申请人广泛使用 的U18系列控制单元之一。 控制单元提供电和热功能, 例如当容器中的水。

13、沸腾时或当元件开 始过热时关闭元件的电源。 另外, 这样的控制单元允许与电源底座的360度无绳电连接, 使 得水罐能够以任何角度取向方便地提升和再布置到底座上。 0003 生产这种家电的成本的很大一部分由金属加热器板和加热元件占据。 加热器板通 常由两层组成。 顶层由不锈钢制成, 典型厚度为0.4或0.5mm, 并与水接触。 下层由铝制成并 用作热扩散器。 该层的厚度通常为1.51.8mm。 0004 加热元件由直径在10mm和12.5mm之间的管制成, 并填充有MgO绝缘粉末和对中设 置的加热线圈。 然后将圆形区段压实成梯形形状。 这将MgO粉末的密度从2.2g/cm3增加到 3g/cm3。。

14、 加热器管的长度通常为285mm。 加热器梯形的较大平面钎焊到热扩散器。 管通常形 成为圆弧, 并且控制单元及其热传感器安装在该圆弧内。 0005 尽管这种加热器的材料成本在理论上可以通过减小加热器板和扩散板的厚度来 减小, 但在常规设计中这将引起某些问题。 例如, 加热器质量的降低将意味着如果其被干燥 地打开(即, 在容器中没有水), 则对于给定的元件功率, 其温度升高的速率将增大, 因此这 将需要任何过热检测传感器来更快地响应, 以避免严重过热。 0006 减小加热器和扩散板的厚度也将使它们更加柔性并且制造公差增大。 其一个影响 是过热传感器和扩散板之间的接触将变得不可靠, 由此因传感器响。

15、应过热的时间增大而加 剧了上述问题。 还将存在附接到加热器的控制单元与无绳电底座之间的电接触不充分的的 风险, 并且还存在附接到控制单元(且因此到加热器)的底座模制件与主体之间的不可接受 的间隙开放的风险, 特别是在金属壶中。 发明内容 0007 当从第一方面看时,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液体加热容器, 包括: 0008 液体接收室; 0009 金属加热器板, 其封闭所述室的底座中的开口; 0010 与加热器板良好热接触的加热元件; 0011 控制单元, 其附接到加热器板并且布置成感测加热元件的过热; 和 0012 支撑构件, 其附接到所述控制单元并且支撑在所述加热器板的周边区域上, 以便 通过所述。

16、控制单元施加沿离开液体接收室的内部的方向作用于加热器板的张力。 说 明 书 1/7 页 5 CN 106455843 A 5 0013 因此, 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看到, 根据本发明, 控制单元和支撑构件组件用于在加 热器板上施加拉伸载荷。 这将倾向于给加热器板一个轻微的变形, 并作用以加强加热器板。 这允许在保持良好的位置控制的情况下减小加热器板的材料的厚度, 且因此在所有热条件 下具有良好的性能。 更具体地, 这意味着与未被加载的加热器板相比, 加热器在使用时经历 的偏转量减小, 并且这允许控制单元和加热器板之间更好的热接触。 这还意味着可以减轻 增大的制造公差的影响, 因为与由于薄材料更易。

17、于扭曲而以不可预测的方式变形的板的有 效尺寸相比, 被加载的加热器板的尺寸更接近板的实际制造尺寸。 0014 加热器板可以包括单个金属层, 加热元件直接安装到该金属层。 然而在一组实施 例中, 加热器板包括: 0015 热扩散器, 其结合到金属基板, 使得热扩散器夹在元件和基板之间。 方便地, 在这 种实施例中, 控制单元安装到热扩散器, 使得热扩散器用于将热从元件传递到控制单元。 这 有助于控制单元能够尽可能快地响应元件过热。 0016 热扩散器和元件通常设置在加热器板的中央区域中, 这会使得板的中央比其周边 区域更硬。 因此, 在这样的实施例中, 加热器板的任何变形在热扩散器的周边边缘和加。

18、热器 板的周边部分之间的区域中可能是最显著的, 其中支撑构件支撑在加热器板的周边部分 上。 0017 加热器板可以是大致平面的, 但是在一组实施例中, 它包括由直立壁部分围绕的 盘状中央区域。 这种构造在本领域中是公知的, 用于向加热器板提供一定程度的刚度, 并且 例如在WO 96/18331中示出。 优选地, 支撑构件支撑在直立壁的外部的周边凸缘上。 0018 本文所述的支撑构件可以采用具有适当形状的内部框架或腹板的形式, 以附接到 控制单元并且支撑在加热器板上。 支撑构件和加热器板之间的接触可以在连续的环上实 现, 或者可以是借助于多个离散的突起实现。 然而, 在一组实施例中, 支撑构件包。

19、括底盖- 即, 封闭容器的下部以隐藏加热器、 控制单元等的盖。 0019 根据本发明, 支撑构件布置成支撑在加热器板的周边区域上。 它实际上可以附接 到加热器板(如传统的那样, 其中支撑构件包括底盖)以及控制单元。 然而, 在一组实施例 中, 支撑构件仅附接到控制单元, 并且支撑在加热器板上以向其施加力而不附接到加热器 板。 0020 这种布置本身是新颖的和创造性的, 因此当从第二方面观察时, 本发明提供了一 种液体加热容器, 包括: 0021 液体接收室; 0022 金属加热器板, 其封闭所述室的底座中的开口; 0023 与加热器板良好热接触的加热元件; 0024 控制单元, 其布置成感测加。

20、热元件的过热; 和 0025 支撑构件, 其附接到所述控制单元, 并且支撑在所述加热器板的周边区域上而不 附接到所述加热器板。 0026 如前所述, 支撑构件可包括用于容器的底盖。 控制单元可以附接到加热器板, 以使 得支撑构件对加热器板施加沿着离开液体接收室的内部的方向作用的张力。 0027 根据本发明的前述方面中的任一个, 在一些实施例中, 控制单元仅附接到支撑构 件可有利于在控制单元安装到加热器板上时、 控制单元和加热器板之间的对准。 说 明 书 2/7 页 6 CN 106455843 A 6 0028 支撑构件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机构附接到控制单元。 方便地使用卡扣机构。 0029 控。

21、制单元可以是任何适当类型。 在一组实施例中, 其包括基本上竖直的安装构件, 一个或多个热敏致动器安装在该安装构件上。 申请人已经认识到, 根据本文公开的特征的 该布置的优点是, 可以适应控制器相对于加热器板的任何小程度的倾斜, 因为当安装力施 加到控制器时, 控制器能够围绕与安装构件平行的轴线相对于加热器板倾斜。 申请人还认 识到, 这可以通过有利地在控制单元和加热器板之间使用仅两个安装点的来实现, 这提供 了成本节省。 例如, 控制单元可以是如WO2012/164318中所述, 特别地参考其中的图14至 25c。 0030 在一组实施例中, 加热器板形成液体接收室的一体部分。 例如, 容器可。

22、以包括不锈 钢外壁, 加热器板底座例如通过焊接而一体地附接到该不锈钢外壁。 然后, 支撑构件和控制 单元可以装配到加热器板(例如, 装配到热扩散器(如果设置有), 以形成完整的容器。 0031 在另一组实施例中, 加热器板是离散部件, 其可以装配到单独的主容器壁上, 该主 容器壁可以是金属或塑料(例如, 聚丙烯)制品。 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的, 根据这样的实 施例, 加热器板、 元件、 控制单元和支撑构件可以包括独立的子组件, 该独立的子组件可以 简单地安装到主容器壁的开口端中, 形成一种低成本的液体加热容器, 但其具有良好的可 靠性能。 这种子组件和主容器壁之间的连接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机构。

23、实现, 但是在一组实 施例中, 支撑构件包括允许其与从主容器壁的向下悬垂的裙部相连接的构造-例如卡扣配 合构造。 0032 提供如上所述的加热器控制子组件本身是有利的, 因为其允许家电制造商以非常 低的成本生产各种各样的不同家电设计, 而不必考虑在确保可靠的热性能中所涉及的复杂 工程因素。 它还减少了设计和生产新家电设计所需的时间。 因此, 当从第三方面观察时, 本 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液体加热容器的子组件, 包括: 0033 金属加热器板; 0034 与加热器板良好热接触的加热元件; 0035 控制单元, 其附接到加热器板, 并且布置成感测加热元件的过热; 和 0036 支撑构件, 其附接到所。

24、述控制单元, 并且支撑在所述加热器板的周边区域上, 以便 通过控制单元施加作用于加热器板的张力。 0037 本发明的第一和第二方面的任选和优选特征同样适用于本发明的第三方面。 0038 在一组实施例中, 子组件包括无绳电连接器以允许与相应的无绳基座进行电连 接, 而不管它们的相对角定向如何。 在一组实施例中, 子组件包括具有相应的无绳连接器部 件的无绳基座。 0039 申请人进一步认识到, 提供如上所述的子组件使得进一步的制造改进成为可能。 特别地, 已经认识到, 子组件可以被制造为单个通用物品, 以在别处组装到各种各样的不同 容器中, 该后续组装的实现可以不需要生产子组件本身的精确工程水平。。

25、 这使得进行子组 件的进一步精制制造在经济上是可行的, 这一制造方式在装配最终容器的能力较低的大量 家电制造设备处不能易于重复。 0040 其一个实例是确保无绳连接器部件之间具有良好的电连接, 同时还确保容器以稳 定方式支撑在无绳基座上。 申请人已经意识到, 这两者对各种部件的公差非常敏感。 例如, 为了最佳的技术性能, 已经发现集成在控制单元中的无绳连接器和基座无绳连接器部件之 说 明 书 3/7 页 7 CN 106455843 A 7 间的接触应当保持在0到+0.3mm的公差内, +/-0.15mm的有效公差。 如果容器的下侧(由子组 件限定)和无绳基座之间的间隔不足, 则将存在良好的电。

26、连接, 因为无绳连接器部件将形成 相互接触的点, 但是将存在容器在基座上摇摆的趋势, 因为实际上仅存在在中央处的单个 相互接触点。 另一方面, 如果间隔太大, 容器将是稳定的, 因为其将围绕周边与无绳基座接 触, 但是在无绳连接器部件之间可能没有足够的接触压力以确保可靠的电连接(容器上的 连接器部件被抬离基座上的连接器部件, 0041 在一组实施例中, 子组件包括盖模制件, 该盖模制件可以是支撑构件或单独的构 件, 并且布置成支撑在一无绳基座上或该无绳基座上, 所述盖模制件在其下侧具有至少一 个构造, 该构造支撑在所述无绳基座上, 并且在盖模制件已经被模制之后在竖直方向上减 小。 因此根据这种。

27、布置, 可以调整上述构造以准确地确保容器和基座之间的正确间隔。 例 如, 其可以被故意地模制成比所需要的长, 并且一旦子组件已经装配在一起则被切割、 机加 工、 熔化等至正确的高度。 该构造可以采取任何方便的形式, 例如栓钉、 墩、 支脚等, 并且可 以设置多于一个的这样的构造。 0042 在一组实施例中, 金属加热器板设置有孔, 孔中容纳有管状密封构件, 支撑构件设 置成限制管状密封构件可插入孔中的深度。 这允许将简单的刚性管状构件插入管状密封构 件中并且相对加热器板密封, 以便提供蒸汽管-这是在成品容器中在容器的上部和作为加 热器板下面的控制单元的部分的蒸汽开关之间提供气体连通的管。 这种。

28、布置的一个优点 是, 避免了如果子组件要设有预先固定的蒸汽管时运输子组件的困难, 因为这些倾向于相 对于加热器子组件的尺寸以直角突出并且延伸相当大的长度。 管状密封构件的优点是, 与 用于模制具有更复杂形式的专用密封部件的模制工具的成本相比, 这些管状密封构件生产 成本低。 0043 根据本发明的所有前述方面, 由所述布置提供的预加载可允许其部件的厚度与常 规设计相比减小, 从而节省材料成本。 在一组实施例中, 例如在任一种情况下优选地是不锈 钢的金属加热器板或设置有热扩散器的加热器板基板具有在0.2mm和0.3mm之间的厚度。 这 与常规加热器的典型值为0.4mm形成对比。 0044 在一组。

29、实施例中, 优选为铝的热扩散器具有在1.2mm和0.7mm之间的厚度, 例如在 1.1mm和0.8mm之间。 这与常规加热器的典型值为1.4mm形成对比。 0045 加热元件可以具有至少1.2kW、 例如至少2kW的额定功率。 0046 在常规的加热器设计中, 加热元件布置成以弧形(即部分圆形)形状围绕圆形扩散 器板的边缘。 然而,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 加热元件的端部从中央弓形部分向内突出。 这给出了元件的端部可以更靠近热敏过热致动器的优点-例如, 如果提供类似于WO2012/ 164318中描述的控制单元, 由此一个热致动器布置为靠近元件位于元件的长度的中央处, 并且另一个致动器布置在。

30、元件的端部附近。 这种布置可以部分地用于抵消冷尾部-即, 延伸 到元件管的端部中以促进与电阻加热线本身的电连接的基本不加热导体-的影响。 结果可 能是致动器能够更快地响应元件过热。 0047 元件的端部可以在会聚方向上延伸-例如, 沿着与所述弓形部分相切的方向。 或 者, 端部可以朝向彼此延伸, 然后变得平行或不太快速地会聚-即, 使元件具有球茎形形状。 0048 允许热致动器更快地响应过热可允许元件与常规设计相比在长度和/或直径上减 小, 从而节省更多的材料成本。 例如在一组实施例中, 加热元件包括长度在230mm和260mm之 说 明 书 4/7 页 8 CN 106455843 A 8 。

31、间的、 例如在240mm和250mm之间的外管。 这与285mm的常规加热器的典型值形成对比。 附加 地或替代地, 加热管的直径在9和11mm之间, 例如10mm。 这与常规加热器的典型值为12mm形 成对比。 附图说明 0049 现在将参照附图仅举例描述本发明的特定实施例, 其中: 0050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无绳液体加热容器的总体视图; 0051 图2是构成容器的主要部分的部件的分解图; 0052 图3和图4是附接到加热器板的加热元件和控制单元的下侧视图; 0053 图5是组装之前的底盖和加热器板的截面图, 为了清楚起见, 移除了控制单元; 0054 图6是组装后的底盖和加热器板的截面图,。

32、 为了清楚起见, 移除了控制单元; 0055 图7a和7b是以放大的方式示出加热器板的变形的截面图; 0056 图8是示出组装后的加热器子组件的部件的截面图; 0057 图9和图10是用于装配到主容器壁中的加热器子组件的从上方和下方的相应视 图; 0058 图11是示出图9和10的子组件附接到容器壁的截面图; 0059 图12是示出替代的组装方法的中间阶段的截面图; 0060 图13是根据另一实施例的子组件的从下方看的视图; 0061 图14a和14b分别是在模制的支脚的修剪之前和之后、 被放置在无绳基座上的图13 的子组件的侧视图; 0062 图15是盒的透视图, 示出了用于装配蒸汽管的布置。

33、; 和 0063 图16是蒸汽管密封布置的近视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64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液体加热容器。 容器包括主容器部分2和无绳基座4, 其允 许借助于电插头6与主电源进行无绳连接。 主容器部分2中包括主要由外壁8限定的液体接 收室、 用于将加热的液体倒出容器的壶嘴10、 在后部用于提升和倾倒容器的手柄12以及可 以打开以用于用新鲜水填充容器的盖14。 0065 图2示出了主容器2的分解图, 特别地示出了形成主容器的下部的部件。 将参考后 面的附图更详细地描述这些部件。 从底部开始, 可以看到形状为大致圆形的模制的底盖16, 底盖16具有周边直立边缘18, 直立边缘18上限定了。

34、多个卡扣构造20, 其目的将在后面描述。 在底盖16的中央是孔22, 孔22也限定了向内突出的夹子构造。 同样, 这些将在后面描述。 0066 下一个部件是控制单元24, 控制单元24用于通过无绳电连接器和多个开关触头将 电功率传递到加热元件。 控制单元还包括热敏双金属致动器, 热敏双金属致动器用以检测 元件的过热并在这种情况下断开电源, 并且还用以在沸腾时检测蒸汽。 控制单元的其它操 作在WO 2012/164318中给出。 0067 在控制单元24上方是被铜焊到铝热扩散板28的铠装加热元件26。 另外, 一对安装 凸台30附接到扩散板28, 控制单元24能够被螺接到安装凸台30。 0068。

35、 接下来是由不锈钢薄片形成的加热器板基板32。 它可以例如具有大约0.3mm的厚 说 明 书 5/7 页 9 CN 106455843 A 9 度。 加热器板32在其中央具有突出的盘状构造, 这在使用中为控制单元24的移动部分提供 下方间隙。 在加热器板底座32上方是密封件34, 密封件34提供加热器板32和主容器壁8之间 的密封。 0069 图3和图4示出了图2中所示的部件的部分组装。 因此, 参考这两个图, 可以看到钎 焊到热扩散器28上的带护套的加热元件26, 热扩散器28又被钎焊到加热器板基板32的中央 部分。 基板32和热扩散器28一起形成加热器板。 可以看出, 加热元件26具有会聚。

36、的U形形状, 使得其长度的中间部分是弓形的, 并且端部在相互会聚的切向方向上延伸。 控制单元24通 过一对螺钉(未示出)附接到加热器板, 这些螺钉用于将控制单元24螺接到附接于热扩散器 28的凸台30。 0070 如在WO2012/164318中更详细地描述的, 控制单元24的上表面上包括两个热敏双 金属致动器34、 36, 因此当控制单元24被螺接到热扩散器28时, 这两个热敏双金属致动器 34、 36被保持为抵靠热扩散器28的下侧。 特别地从图3可以看出, 双金属致动器34中的一个 紧邻元件26的中间弓形部分, 而另一个双金属致动器36在元件26的两个端臂附近。 上述元 件臂的会聚确保了与。

37、标准的完全弓形元件相比, 由致动器36接收的净热量增大, 并且允许 致动器36在与靠近元件的中间部分放置的致动器34相似的时间量级上响应于元件过热情 况。 参见图4, 可以看到, 加热器板基板32具有中央向内盘状部分32a、 基本上平面的周边区 域32b和向下悬垂的裙部32c。 0071 要指出的另一个构造是360 无绳连接器38, 其是控制单元24的整体部分。 特别地, 应当注意, 存在围绕连接器部件38的圆周间隔开的细长弓形凹部40, 其目的将在后面说明。 0072 图5示出了加热器板28、 32和元件26的横截面图。 该图还示出了包括上述的直立侧 壁18和夹子构造20的底盖模制件16。 。

38、还可以看到底盖的中心孔22以及其向内突出的夹子构 造42。 这些构造被布置成使得它们与控制单元的360 连接器部分38中的狭槽40接合并配 合。 0073 图5示出了处于预装配状态的底盖16。 相比之下, 图6示出了类似的图, 其中借助于 配合的夹子42和狭槽40将底盖16夹到控制单元24上。 然而应当注意, 为了清楚起见, 图6中 省略了控制单元24。 然而, 通过比较图6和图5可以看到, 底盖16由于其被向上按压以夹到控 制单元24上而稍微变形。 可以看出, 底盖的直立壁18抵靠加热器板的周边向下悬垂的壁 32c。 虽然直立壁18被示出为连续的, 但是其同样可以包括多个离散的突起。 存在由。

39、底盖16 的固有弹性提供的反作用力, 该反作用力倾向于向下拉动控制单元24。 由于控制单元24被 螺接到加热器板28、 32, 这导致加热器板基板32中的张力, 该张力趋于使加热器板基板32在 向下方向上稍微变形, 即在离开使用的容器的内部的方向上变形。 这可以通过比较图7a和 7b更加明显地看出, 图7a和7b是在变形状态和未变形状态下的加热器板基板32的相应横截 面。 0074 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的, 加热器板基板32的变形倾向于赋予加热器板基板32 更大的刚度, 并且因此使得在热负载的面上具有更少的移动。 这一变形还倾向于给予加热 器板基板32更可预测的形状, 即减小了加热器板28、。

40、 32的基座的位置公差, 这确保了在热扩 散器28和控制单元的双金属致动器36、 38之间实现良好的热接触。 0075 图8示出了子组件一旦被组装后的横截面图。 类似地, 图9和图10分别示出了包括 加热器板32、 底盖16、 控制单元24(在这些图中不可见)和密封件34(关于图2提及)的子组件 说 明 书 6/7 页 10 CN 106455843 A 10 的上方和下方的视图, 其中密封件34位于加热器板的向下悬垂的周壁32c上。 图9和图10所 示的子组件是完全独立的布置, 并且可以被认为是 “盒” , 加热器和控制单元可以作为成品 包装设置在该 “盒” 中, 其中该 “盒” 可以被简单。

41、地卡入以放置在模制的主容器8的底部中。 其 结果在图11中示出。 从这里可以看出, 底盖的夹子构造20夹到形成在主容器壁模制件8的内 表面上的相应狭槽44中, 结果是以极其低成本的方式制造了液体加热容器, 诸如水罐或水 壶, 其中 “盒” 考虑到了所有的热和电气工程要求, 并且对电器制造商的所有要求仅在于对 容器的主体模制有适当的狭槽44, 以用于接收 “盒” 。 0076 现在将参考图12说明组装图9和10所示的 “盒” 的替代方式。 在该示例中, 控制单元 24不是被起始地螺接到热扩散器板的凸台30, 而是首先借助于相互配合的夹子构造和狭槽 构造40、 42夹入到底盖16中。 然后可以将底。

42、盖16和控制单元24提供到加热器板28、 32的下 侧, 并且将控制单元螺接到凸台30以便紧固附件, 使底盖16和加热器板32变形, 由此施加上 述的预加载。 在底座模制件16中设置孔46, 以便允许接近用于将控制单元附接到热扩散器 的螺钉。 0077 图1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 “盒” , 在该实施例中, 底盖模制件50模制有 一对突出的支脚52, 用于支撑在无绳基座54的上表面上, 如图14a所示。 如在图14a中可以观 察到的, 支脚52起始被模制成比盒(包括附接到加热器板32的底盖模制件50等)平放在无绳 基座54上所需的更多地突出。 如果保持不变, 则在无绳连接器部件之间存在。

43、过低的接触压 力的风险, 然而一旦盒被组装, 就进行支脚52的模制后修整, 以确保底座盖模制件50和无绳 基座54之间的间隔是完全正确的, 从而考虑到了所涉及的各种公差的累积效应。 这如图14b 所示。 0078 应当理解, 尽管这显然是简单的制造操作, 但是在水壶的分散批量生产情况下, 在 每个工厂进行这样的单独和精确操作将是高度反常的。 然而, 盒可以在单个设施中作为通 用物品生产以整合到许多不同水壶中的事实使得在生产设施处建立这样的过程是可行的, 从而允许各种各样的容器的高质量、 合理成本的制造。 0079 现在转到图15和图16, 将描述可与本文所述的其它特征相关联使用的另一有益特 征。

44、。 参照图15和图16, 可以看出, 金属加热器板的上周边凸缘中限定有孔56。 这可以例如具 有9-10mm的直径。 孔56接收短段的、 用作管状密封构件的合成橡胶管58。 管状密封构件又接 纳直径为6.5-8mm的不锈钢管60的端部, 该不锈钢管60在成品容器中用作蒸汽管。 因此, 盒 可以生产且仅仅由插入孔56中的管状密封构件58来运输。 蒸汽管60在最终组装期间在客户 的工厂处通过将其推入密封件58而密封地安装。 这避免了包装和运输如果蒸汽管60在盒的 生产中被永久地附接情况下将产生出的笨拙地成形的部件。 另一方面, 两个生产设施都不 必生产或安装特殊形状的密封件。 从图16可以看出, 。

45、凸缘62被模制到底座盖模制件中, 以限 制密封构件58可插入到孔56中的深度。 0080 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 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 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 行许多修改和变化。 例如, 形成包括加热器板的 “盒” 不是必要的; 加热器板可以一体地设置 在例如金属水容器壁的下侧上。 说 明 书 7/7 页 11 CN 106455843 A 11 图1 说 明 书 附 图 1/15 页 12 CN 106455843 A 12 图2 说 明 书 附 图 2/15 页 13 CN 106455843 A 13 图3 说 明 书 附 图 3/15 页 14 CN 106455843 A 14。

46、 图4 说 明 书 附 图 4/15 页 15 CN 106455843 A 15 图5 说 明 书 附 图 5/15 页 16 CN 106455843 A 16 图6 图7a 图7b 说 明 书 附 图 6/15 页 17 CN 106455843 A 17 图8 说 明 书 附 图 7/15 页 18 CN 106455843 A 18 图9 说 明 书 附 图 8/15 页 19 CN 106455843 A 19 图10 说 明 书 附 图 9/15 页 20 CN 106455843 A 20 图11 说 明 书 附 图 10/15 页 21 CN 106455843 A 21 图12 说 明 书 附 图 11/15 页 22 CN 106455843 A 22 图13 说 明 书 附 图 12/15 页 23 CN 106455843 A 23 图14a 图14b 说 明 书 附 图 13/15 页 24 CN 106455843 A 24 图15 说 明 书 附 图 14/15 页 25 CN 106455843 A 25 图16 说 明 书 附 图 15/15 页 26 CN 106455843 A 26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