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侧偏压小净距隧道施工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双侧偏压小净距隧道施工方法.pdf(11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2128035A43申请公布日20110720CN102128035ACN102128035A21申请号201110111210422申请日20110429E21D9/01200601E21D9/14200601E21D11/00200601E21D21/0020060171申请人重庆大学地址400044重庆市沙坪坝区沙坪坝正街174号72发明人钟祖良刘新荣74专利代理机构北京同恒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75代理人赵荣之54发明名称双侧偏压小净距隧道施工方法57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侧偏压小净距隧道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施工准备;2隧道洞口施工;3采用预留核心土法进。
2、行隧道进洞口段施工,先施工偏压深埋侧主洞,然后施工隧道浅埋侧主洞;4采用上下台阶法开挖隧道中部连通段;5采用预留核心土法进行隧道出洞口段施工,从隧道进口段至出口段施工过程中,隧道左右洞掌子面距离控制在20M30M,且由前至后进行隧道左右洞二次衬砌施工;本发明设计合理,施工步骤紧凑,施工方便,能有效的控制地表沉降、左右洞拱顶沉降、洞内周边收敛以及中夹岩柱的变形和受力,减少施工灾害,节省工程造价,确保隧道围岩与中夹岩柱的稳定性和降低双侧偏压小净距隧道的施工风险。51INTCL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3页说明书6页附图1页CN102128041A1/3页21双侧偏压。
3、小净距隧道施工方法,涉及的隧道由进洞口至出洞口分为隧道进洞口段、隧道中部连通段和隧道出洞口段,以及左、右隧道两个正洞,其特征在于该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施工准备按设计图纸在隧址区进行施工测量,测设出隧道洞口处边坡及仰坡的开挖轮廓线,隧道左右正洞在隧道洞口处的外围边线及中心线;步骤2隧道洞口施工根据步骤1测设的隧道洞口处边坡及仰坡开挖轮廓线进行开挖,施工完成后,采用锚杆、钢筋网片和喷射混凝土联合支护方法进行边坡防护处理;步骤3隧道洞口段开挖施工其施工过程包括以下步骤301确定隧道洞口段施工方法隧道开挖前,采用地质勘察或超前地质预报系统判定出隧道进口段围岩级别为V级或更差时,则确定隧道进洞口段。
4、的施工方法为预留核心土法;302采用选定的施工方法进行施工;步骤4隧道中部连通段开挖施工其施工过程包括以下步骤401隧道中部连通段起始断面判定及开挖方法调整结合掌子面地质素描记录、地质勘察和地质超前预报系统,判定当前掌子面处围岩为IV级围岩及其以上时,则当前掌子面为隧道中部连通段的起始端,隧道开挖方法相应的调整为上下台阶法开挖;402待步骤302施工过程中的掌子面围岩根据步骤401判定为隧道中部连通段起始端时,采用上下台阶法开挖对隧道中部连通段进行施工;5隧道出洞口段开挖施工其施工过程如下501隧道出洞段起始端判定及施工方法调整结合掌子面地质素描记录、地质勘察和地质超前预报系统判定当前掌子面处。
5、围岩为V级或更差时,则当前掌子面为隧道出洞段的起始端,隧道开挖方法相应的调整为预留核心土法;502对隧道出洞口段预留核心土法施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侧偏压小净距隧道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302中,采用预留核心土法对隧道进口段进行施工的施工步骤为3021偏压深埋侧主洞施工1利用洞口导向措施或洞身上一循环架立的钢架施作隧道洞身纵向超前支护;2采用弱爆破分部开挖和人工配合整修方法开挖顶部、左右侧部弧形导坑,每进尺06M12M,与钢拱架间距协同,掌子面喷5CM厚混凝土封闭;3分部施作顶部、左右侧部弧形导坑周边的初期支护,即初喷3CM厚混凝土,架立型钢钢架,并设锁脚钢管4根,安装8MM钢筋网片。
6、,安装25MM中空注浆锚杆后复喷混凝土至设计厚度;4在滞后顶部、左右侧部弧形导坑一定距离后开挖中部核心土,每进尺06M12M,掌子面喷5CM厚混凝土封闭;5在滞后中部核心土一定距离后开挖隧道下部及底部,施作隧道下部左右侧的初期支护和仰拱,并进行混凝土填充;6浇筑路面及左右侧矮边墙;7进入下一循环开挖;8根据监控量测结果分析,待初期支护收敛基本稳定后,利用衬砌模板台车进行二衬混凝土施工;3022偏压浅埋侧主洞施工当该侧主洞洞口距离已开挖主洞掌子面达到30M左右时,进行该侧主洞开挖,其施工循环开挖步骤同3021,左右主洞掌子面间距保持在20M30M,以消除左右洞开挖的相互影响。3根据权利要1所述的。
7、双侧偏压小净距隧道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4中,采权利要求书CN102128035ACN102128041A2/3页3用上下台阶法开挖对隧道中部连通段进行施工的步骤为4021偏压深埋侧主洞施工1在台阶上部测量画出开挖轮廓线,利用洞身上一循环架立的钢架施作隧道洞身纵向超前支护,即在拱部120范围内布设超前小导管施做超前支护;2采用光面爆破、机械开挖和人工修补法开挖上台阶,每进尺12M24M,与钢拱架间距协同;3施作上台阶初期支护,即架立型钢钢架,并设锁脚钢管4根,安装8MM钢筋网片,安装25MM中空注浆锚杆后复喷混凝土至设计厚度;4在滞后上台阶一定距离后开挖下台阶,每进尺12M24M,与钢拱架。
8、间距协同,开挖完后进行下台阶两侧初期支护,上下台阶距离控制在10M15M左右;5在滞后下台阶一定距离后开挖隧道底部,并施作底部两侧初期支护和浇筑仰拱,并进行混凝土填充;6浇筑路面及左右侧矮边墙;7进入下一循环开挖;8根据监控量测结果分析,待初期支护收敛基本稳定后,利用衬砌模板台车进行二衬混凝土施工。4022偏压浅埋侧主洞施工该侧主洞隧道中间连通段采用上下台阶法开挖,施工循环开挖步骤同步骤4021,双侧偏压隧道左右主洞掌子面间距应保持在20M30M,以消除左右洞开挖的相互影响。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侧偏压小净距隧道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502的施工步骤为5021偏压深埋侧主洞施工其施工步骤与。
9、步骤3021相同,直至该侧主洞全线贯通;5202偏压浅埋侧主洞施工其施工步骤与3022相同,直至该侧主洞全线贯通。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任一所述的双侧偏压小净距隧道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02所述的隧道进口段或步骤402所述的隧道中部连通段或步骤502所述的隧道出口段施工过程中,所采用的初期支护体系的构成材料中包括喷射混凝土、径向锚杆、钢拱架和钢筋网。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所述的双侧偏压小净距隧道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302中,隧道进口段左右正洞施工时采用弱爆破分部开挖和人工配合整修方法开挖顶部、左右侧部弧形导坑和中部核心土,每进尺06M12M,与钢拱架间距协同。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所述。
10、的双侧偏压小净距隧道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02所述的隧道中部连通段所采用施工方法为上下台阶法,在左右正洞施工时采用光面爆破、机械开挖和人工修补法开挖上台阶和下台阶,每进尺12M24M,与钢拱架间距协同。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所述的双侧偏压小净距隧道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502所述的隧道出口段所采用的施工方法为预留核心土法,在左右正洞施工时采用弱爆破分部开挖和人工配合整修方法开挖顶部、左右侧部弧形导坑和中部核心土,每进尺06M12M,与钢拱架间距协同。9根据权利要求2至4任一所述的双侧偏压小净距隧道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302所述的隧道进口段或步骤402所述的隧道中部连通段或步骤50。
11、2所述的隧道出口段施工过程中,均先开挖偏压深埋侧,若隧道左右侧埋深相同,先开挖因地质因素差异导致的偏压严重侧,从隧道进口段至隧道出口段施工过程中,隧道左右洞掌子面距离控制在20M30M,且由前至后进行隧道左右洞二次衬砌施工。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侧偏压小净距隧道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301和步骤501中,如果围岩级别达到IV级则可采用上下台阶法;在步骤401中,隧道中间连权利要求书CN102128035ACN102128041A3/3页4通段若出现V级或更差围岩时,施工方式改为预留核心土法。权利要求书CN102128035ACN102128041A1/6页5双侧偏压小净距隧道施工方法技。
12、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隧道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双侧偏压小净距隧道施工方法。背景技术0002我国属于多山国家,近几年随着国家公路网建设的实施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涌现出大量的隧道工程。在隧道选型时,如采用分离式隧道,隧道左、右线净距要求较大,道路或桥梁与隧道接线处三角过渡区较大,导致土地使用量也较大,由于受征地条件或地形情况的制约,需要减少左、右线隧道之间的净距,可以采用小净距隧道型式或连拱隧道型式。而连拱隧道施工工序繁多,造价较高,对施工技术要求也更加严格,目前山岭隧道主要采用小净距隧道型式。0003此外,由于西部地区海拔较高,很多情况下公路选线很难从合适的垭口穿越山峰。在修建公路的。
13、时候,公路选线经常从山峰下的山腰处直接穿越,这样就出现了大量的双侧偏压小净距隧道。由于以前我国经济水平低,隧道修建技术较落后,公路选线一般沿着山谷或盘山修建,在隧道设计、施工和科研中,主要涉及的是单侧偏压隧道。而对近几年出现的双侧偏压隧道的施工技术甚少,采用现有的施工方法进行施工,常导致隧道地表沉降大,地面开裂、隧道内常发生大变形灾害和中夹岩柱开裂等问题,隧道围岩和支护结构稳定性难以保证。0004有鉴于此,有必要设计出一种克服现有施工方法缺陷,适合现有国内的地形、地质条件施工的双侧偏压小净距隧道施工方法。发明内容0005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双侧偏压小净距隧道施工方法,以减少该类隧道。
14、施工灾害,确保双侧偏压隧道整体稳定性。0006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0007该双侧偏压小净距隧道施工方法,涉及的隧道由进洞口至出洞口分为隧道进洞口段、隧道中部连通段和隧道出洞口段,以及左、右隧道两个正洞,包括以下步骤0008步骤1施工准备按设计图纸在隧址区进行施工测量,测设出隧道洞口处边坡及仰坡的开挖轮廓线,隧道左右正洞在隧道洞口处的外围边线及中心线;0009步骤2隧道洞口施工根据步骤1测设的隧道洞口处边坡及仰坡开挖轮廓线进行开挖,施工完成后,采用锚杆、钢筋网片和喷射混凝土联合支护方法进行边坡防护处理;0010步骤3隧道洞口段开挖施工,其施工过程包括以下步骤0011301确定隧道。
15、洞口段施工方法隧道开挖前,采用地质勘察或超前地质预报系统判定出隧道进口段围岩级别为V级或更差时,则确定隧道进洞口段的施工方法为预留核心土法。0012302采用选定的施工方法进行施工;0013步骤4隧道中部连通段开挖施工,其施工过程包括以下步骤说明书CN102128035ACN102128041A2/6页60014401隧道中部连通段起始断面判定及开挖方法调整结合掌子面地质素描记录、地质勘察和地质超前预报系统,判定当前掌子面处围岩为IV级围岩及其以上时,则当前掌子面为隧道中部连通段的起始端,隧道开挖方法相应的调整为上下台阶法开挖;0015402待步骤302施工过程中的掌子面围岩根据步骤401判定。
16、为隧道中部连通段起始端时,采用上下台阶法开挖对隧道中部连通段进行施工;00165隧道出洞口段开挖施工,其施工过程如下0017501隧道出洞段起始端判定及施工方法调整结合掌子面地质素描记录、地质勘察和地质超前预报系统判定当前掌子面处围岩为V级或更差时,则当前掌子面为隧道出洞段的起始端,隧道开挖方法相应的调整为预留核心土法;0018502对隧道出洞口段预留核心土法施工。0019进一步,在步骤302中,采用预留核心土法对隧道进口段进行施工的施工步骤为00203021偏压深埋侧主洞施工1利用洞口导向措施或洞身上一循环架立的钢架施作隧道洞身纵向超前支护;2采用弱爆破分部开挖和人工配合整修方法开挖顶部、左。
17、右侧部弧形导坑,每进尺06M12M,与钢拱架间距协同,掌子面喷5CM厚混凝土封闭;3分部施作顶部、左右侧部弧形导坑周边的初期支护,即初喷3CM厚混凝土,架立型钢钢架,并设锁脚钢管4根,安装8MM钢筋网片,安装25MM中空注浆锚杆后复喷混凝土至设计厚度。4在滞后顶部、左右侧部弧形导坑一定距离后开挖中部核心土,每进尺06M12M,掌子面喷5CM厚混凝土封闭;5在滞后中部核心土一定距离后开挖隧道下部及底部,施作隧道下部左右侧的初期支护和仰拱,并进行混凝土填充;6浇筑路面及左右侧矮边墙;7进入下一循环开挖;8根据监控量测结果分析,待初期支护收敛基本稳定后,利用衬砌模板台车进行二衬混凝土施工;00213。
18、022偏压浅埋侧主洞施工当该侧主洞洞口距离已开挖主洞掌子面达到30M左右时,进行该侧主洞开挖,其施工循环开挖步骤同321,左右主洞掌子面间距应保持在20M30M,以消除左右洞开挖的相互影响。0022进一步,在步骤4中,采用上下台阶法开挖对隧道中部连通段进行施工的步骤为00234021偏压深埋侧主洞施工1在台阶上部测量画出开挖轮廓线,利用洞身上一循环架立的钢架施作隧道洞身纵向超前支护,即在拱部120范围内布设超前小导管施做超前支护;2采用光面爆破、机械开挖和人工修补法开挖上台阶,每进尺12M24M,与钢拱架间距协同;3施作上台阶初期支护,即架立型钢钢架,并设锁脚钢管4根,安装8MM钢筋网片,安装。
19、25MM中空注浆锚杆后复喷混凝土至设计厚度;4在滞后上台阶一定距离后开挖下台阶,每进尺12M24M,与钢拱架间距协同,开挖完后进行下台阶两侧初期支护,上下台阶距离控制在10M15M左右;5在滞后下台阶一定距离后开挖隧道底部,并施作底部两侧初期支护和浇筑仰拱,并进行混凝土填充;6浇筑路面及左右侧矮边墙;7进入下一循环开挖;8根据监控量测结果分析,待初期支护收敛基本稳定后,利用衬砌模板台车进行二衬混凝土施工;00244022偏压浅埋侧主洞施工该侧主洞隧道中间连通段采用上下台阶法开挖,施工循环开挖步骤同4021,双侧偏压隧道左右主洞掌子面间距应保持在20M30M,以消除左说明书CN102128035。
20、ACN102128041A3/6页7右洞开挖的相互影响。0025进一步,步骤502的施工步骤为00265021偏压深埋侧主洞施工其施工步骤与步骤321相同,直至该侧主洞全线贯通;00275022偏压浅埋侧主洞施工其施工步骤与322相同,直至该侧主洞全线贯通。0028进一步,步骤302所述的隧道进口段或步骤402所述的隧道中部连通段或步骤502所述的隧道出口段施工过程中,所采用的初期支护体系的构成材料中包括喷射混凝土、径向锚杆、钢拱架和钢筋网。0029进一步,在步骤302所述的隧道进口段左右正洞施工时采用弱爆破分部开挖和人工配合整修方法开挖顶部、左右侧部弧形导坑和中部核心土,每进尺06M12M,。
21、与钢拱架间距协同;0030进一步,步骤402所述的隧道中部连通段所采用施工方法为上下台阶法,在左右正洞施工时采用光面爆破、机械开挖和人工修补法开挖上台阶和下台阶,每进尺12M24M,与钢拱架间距协同;0031进一步,在步骤502所述的隧道出口段所采用的施工方法为预留核心土法,在左右正洞施工时采用弱爆破分部开挖和人工配合整修方法开挖顶部、左右侧部弧形导坑和中部核心土,每进尺06M12M,与钢拱架间距协同;0032进一步,在步骤302所述的隧道进口段或步骤402所述的隧道中部连通段或步骤502所述的隧道出口段施工过程中,均先开挖偏压深埋侧,若隧道左右侧埋深相同,先开挖因地质因素差异导致的偏压严重侧。
22、,从隧道进口段至隧道出口段施工过程中,隧道左右洞掌子面距离控制在20M30M,且由前至后进行隧道左右洞二次衬砌施工;0033进一步,在步骤301和步骤501中,如果围岩级别达到IV级则可采用上下台阶法;在步骤401中,隧道中间连通段若出现V级或更差围岩时,施工方式改为预留核心土法。0034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00351该施工方法设计合理,施工步骤安排紧凑,施工方便,并能有效地缩短工期;00362可以有效的控制地表沉降、左右主洞拱顶沉降与洞内周边收敛、以及中夹岩柱的变形和受力,从而在极大程度上减小了以上潜在威胁对隧道施工的影响;00373通过采用本方法,可以极大的减少施工灾害,节省工程造价,确保中。
23、夹岩柱的稳定性,降低双侧偏压小净距隧道的施工风险。0038本发明的其他优点、目标和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进行阐述,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基于对下文的考察研究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将是显而易见的,或者可以从本发明的实践中得到教导。本发明的目标和其他优点可以通过下面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来实现和获得。附图说明0039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其中0040图1为双侧偏压小净距隧道示意图;说明书CN102128035ACN102128041A4/6页80041图2为本发明的施工方法流程图。具体实施方式0042以下将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
24、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应当理解,优选实施例仅为了说明本发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0043实施例0044本实施例为某一高速公路双侧偏压小净距隧道,如图1所示。该隧道左线起止里程为ZK30045ZK30316,长271M,其中V级围岩为139M,IV级围岩为132M;右线为YK30050YK30315,长265M,其中V级围岩为137M,IV级围岩为128M。隧道最大埋深为60M,为双侧偏压浅埋小净距隧道。该隧道全长可分为进洞口段、中部连通段和出洞口段。其中,隧道进洞口段和出洞口段为强风化片麻岩,强度较低,节理、裂隙发育,为软弱围岩段;中部连通段为弱风化片麻岩,岩体完整性较好,为围岩稳。
25、定段。0045对该双侧偏压小净距隧道进行施工时,其施工步骤如下0046步骤1施工准备按设计图纸在隧址区进行施工测量,测设处隧道洞口处边坡及仰坡的开挖轮廓线,左右两个隧道主洞在隧道洞口处的外围边线及中心线;0047步骤2隧道洞口施工根据步骤1测设的隧道洞口处边坡及仰坡开挖轮廓线进行开挖,施工完成后,采用锚杆、钢筋网片和喷射混凝土联合支护方法进行防护处理。0048本实施例中,为了防止雨季降水形成的山坡汇积水对隧道洞口边坡产生破坏,根据地形情况在洞门、明洞临时边坡刷坡线5M外顺地势布设天沟,将地面径流通过天沟引入自然沟谷排走。0049步骤3隧道洞口段开挖施工其施工过程如下0050301确定隧道洞口段。
26、施工方法隧道开挖前,采用地质勘察和超前地质预报系统判定出隧道进口段围岩级别为V级,则确定隧道进洞口段的施工方法为预留核心土法。0051本实施例中,采用物探法和地质雷达对隧道洞口段岩体进行探测,判定隧道洞口段岩体破碎,节理发育,为软弱围岩段,为确保隧道安全施工和隧道掌子面、中夹岩柱的稳定性,选用预留核心土法。0052302采用预留核心土法对隧道进口段进行施工,其施工步骤为00533021隧道左洞进口段施工1利用洞口导向措施或洞身上一循环架立的钢架施作隧道洞身纵向超前支护;2采用弱爆破分部机械开挖和人工配合整修方法开挖顶部、左右侧部弧形导坑,每进尺06M12M与钢拱架间距协同,掌子面喷5CM厚混凝。
27、土封闭;3分部施作顶部、左右侧部弧形导坑周边的初期支护,即初喷3CM厚混凝土,架立型钢钢架,并设锁脚钢管4根规格为42MM35MM,每根长35M,安装8MM钢筋网片网格为20CM20CM,安装25MM中空注浆锚杆锚杆采用梅花型布置,每根长4M,环向间距为10M后复喷混凝土至设计厚度;4在滞后顶部、左右侧部弧形导坑一定距离后开挖中部核心土,每进尺06M12M,掌子面喷5CM厚混凝土封闭;5在滞后中部核心土一定距离后开挖隧道下部及底部,施作隧道下部左右侧的初期支护和仰拱,并进行混凝土填充;6浇筑路面及左右侧矮边墙;7进入下一循环开挖;8根据监控量测结果分析,待初期支护收敛基本稳定后,利用衬砌模板台。
28、车进行二衬混凝土施工;00543022隧道右洞进口段施工当右洞洞门距离左洞掌子面达到30M左右时,进行右说明书CN102128035ACN102128041A5/6页9洞开挖,其施工循环开挖步骤同3021,左右主洞掌子面间距应保持在20M30M,以消除左右洞开挖的相互影响。0055步骤4隧道中部连通段开挖施工其施工步骤如下0056401隧道中部连通段起始断面判定及开挖方法调整结合掌子面地质素描记录、地质勘察和地质超前预报系统判定当前掌子面处围岩为IV级围岩时,则当前掌子面为隧道中部连通段的起始端,隧道开挖方法相应的调整为上下台阶开挖法;0057402待步骤3021、3022中掌子面围岩根据步骤。
29、401判定为隧道中部连通段起始端时,采用上下台阶开挖法对隧道中部连通段进行施工,其施工步骤为00584021隧道左洞中部连通段施工1在台阶上部测量画出开挖轮廓线,利用洞身上一循环架立的钢架施作隧道洞身纵向超前支护,即在拱部120的范围内布设42MM,L35M,A03M的超前小导管施做超前支护;2采用光面爆破、机械开挖和人工修补法开挖上台阶,每进尺12M24M与钢拱架间距协同;3施作上台阶初期支护,即架立型钢钢架,并设锁脚钢管4根规格为42MM35MM,每根长35M,安装8MM钢筋网片网格为20CM20CM,安装25MM中空注浆锚杆锚杆采用梅花型布置,每根长35M,环向间距为10M后复喷混凝土至。
30、设计厚度;4在滞后上台阶一定距离后开挖下台阶,每进尺12M24M与钢拱架间距协同,开挖完后进行下台阶两侧初期支护,上下台阶距离控制在15M左右;5在滞后下台阶一定距离后开挖隧道底部,并施作底部两侧初期支护和浇筑仰拱,并进行混凝土填充;6浇筑路面及左右侧矮边墙;7进入下一循环开挖;8根据监控量测结果分析,待初期支护收敛基本稳定后,利用衬砌模板台车进行二衬混凝土施工;00594022隧道右洞中部连通段施工隧道右洞中间连通段采用上下台阶法开挖,施工循环开挖步骤同4021,双侧偏压隧道左右主洞掌子面间距应保持在20M30M,以消除左右洞开挖的相互影响。0060步骤5隧道出洞口段开挖施工其施工过程如下0。
31、061501隧道出洞段起始端判定及施工方法调整结合掌子面地质素描记录、地质勘察和地质超前预报系统判定当前掌子面处围岩为V级围岩时,则当前掌子面为隧道出洞段的起始端,隧道开挖方法相应的调整为预留核心土法。0062502隧道出洞口段预留核心土法施工,其施工步骤为00635021隧道左洞洞口段施工其施工步骤与3021相同,直至该侧主洞全线贯通;00645022隧道右洞洞口段施工其施工步骤与3022相同,直至该侧主洞全线贯通。0065实践证明,本发明的双侧偏压小净距隧道施工方法适用于两侧对称偏压或两侧非对称偏压地形非对称或荷载非对称的情况。该施工方法设计简单,步骤紧凑,施工方便,能有效的控制隧道洞口段。
32、地表沉降和隧道内周边变形,确保了隧道围岩和中夹岩柱的稳定,消除了施工灾害,降低了该类型隧道的施工风险,节省了工程造价。0066需要说明的是,在步骤301和步骤501中,如果围岩级别达到IV级则可采用上下台阶法,其具体施工方式与上文中所述施工方式相同;在步骤401中,隧道中间连通段若出现V级或更差围岩时,施工方式改为预留核心土法,其具体施工方式与上文中所述施工方式相同。0067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说明书CN102128035ACN102128041A6/6页10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说明书CN102128035ACN102128041A1/1页11图1图2说明书附图CN102128035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