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往营养钵体内或钵盘内播种的装置。
先用营养钵体育秧苗,然后移栽到本田里的“钵苗栽培法”可使作物获得稳产高产。现已用于蔬菜、烤烟、玉米、水稻生产中。在水稻钵苗栽培法中日本等国主要利用纸筒钵和秧框盘进行钵体苗育秧。这种方法一次性投资大,成本高,目前在国内很难推广。因此,国内出现了利用压制的营养钵体进行育秧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减少一次性投资和降低生产成本。
在本实用新型做出之前,往营养钵内(或秧盘内)播种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方法是在已排列好的钵体上(或填好土的秧框盘内)铺一层带孔的播种板,然后撒一层种子,再用刷子扫出多余的种子,或是用同样原理的简易播种器。这种方法用人多,效率低,漏播率较高。第二种方法是利用现有的秧盘播种机,把秧框盘放在输送带上进行机械化作业。这种方法虽然效率高,但是播种精度较低,漏播率也较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钵体上或秧框盘上进行精密播种且可以配合制钵机作业的装置。
本实用新型是以如下方式完成的:
1.种子箱前面(A)固定在机架上,种子箱底面、侧面、后面做成一体并在后部与机架铰链。种子箱底部设有可使种子箱上、下运动的驱动机构。
2.盛种勺位于种子箱前面(A)的上方并铰链在机架上。在拨动板推动下翻转一定角度,可以把种子排到输种管里。
3.输种管的数目与一列钵体的数目相等,而且并排成一列。因此,可以把盛种勺排出的种子均匀地输送到每个钵体的上方。
4.输种管下面设有可开闭漏种口的托种部件。
5.设有拨动盛种勺和托种部件的拨动机构。
附图1、2是配合在制钵机上的本实用新型的示意图。图中A是种子箱前面,1是种子箱,2是种子箱底面下部的滚轮,3是凸轮,4是盛种勺,4-1是盛种勺臂,5是输种管,6是托种部件,6-1是托种部件臂,7是前摇杆,7-1是拨动板,8是后摇杆,8-1是凸片,9是连杆,9-1是推钵杆,10是星盘,11是滚轮,12是机架,13是扭簧。
以下结合附图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种子箱前面(A)固定在机架上,种子箱底面、侧面、后面用薄铁板制成一体并在后部(B)处与机架铰链。种子箱底面的下部有滚轮(2)与凸轮(3)接触。凸轮(3)固定在星盘(10)上面,当制钵机工作时凸轮随星盘转动,使种子箱带动种子上、下运动。种子在上、下运动中与盛种勺接触完成充种。
盛种勺(4)是铰链在机架的(C)处的板状零件,其勺部配置在种子箱前面(A)的上方。当种子箱运动至下部位置时拨动机构的拨动板(7-1)推动盛种勺臂(4-1),使盛种勺翻转一定角度,把种子排到输种管(5)里。
输种管(5)的数目等于一列钵体个数,而且并排成一列,其下部设有托种部件(6)。托种部件带有臂(6-1)并在(D)处与机架铰链。在铰链处的扭簧的作用下常处于关闭漏种口的位置。当拨动机构的拨动板(7-1)推动托种部件臂(6-1)时托种部件转一定角度,可以使输种管里的种子经漏种口轻轻地落到钵体上。
拨动机构是由铰链在机架的(E)处的前摇杆(7)、铰链在(F)处的后摇杆(8)和连杆(9)组成的四杆机构,拨动板(7-1),推钵杆(9-1)和凸片(8-1)所组成。拨动板固定在前摇杆上,凸片固定在后摇杆上,推钵杆固定在连杆上。当制钵机工作时钵模筒带动钵体输送排列装置的星盘旋转,装在星盘下面的滚轮(11)推动凸片(8-1),凸片带动四杆机构运动。此时,固定在连杆上的推钵杆推送一列钵体使之位于待播位置,拨动板先推动盛种勺臂,然后推动托种部件臂完成排种工作。两端分别卡在后摇杆和机架上的扭簧使四杆机构回位。
本实用新型比简易播种器播种节省人力2名,提高工效1倍,比秧盘播种机播种精度高。经25盘脱芒后的水稻播种抽样测试表明漏播率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