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药技术领域,涉及农药组合物,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含烯丙苯噻唑的杀菌 组合物。
背景技术
稻瘟病发生面积大,流行性强,危害严重,是水稻上的重要病害之一,也是一种通过气 流传播的流行病,对水稻生产威胁极大,严重影响着水稻的产量和品质。近年来,由于稻瘟 灵、三环唑等常规药剂的长期单一使用,水稻稻瘟病菌的抗性越来越严重,防效下降,成为 化学防治的一大难题。
烯丙苯噻唑(Oryzaemate)是一种水杨酸免疫系统促进剂。其结构式如下:
烯丙苯噻唑属于低毒杀菌剂,但对鱼类有毒。可以通过根部吸收并在水稻体内输导,对 稻瘟病的发生有很好的预防作用,同时兼防治水稻白叶枯病,经药剂处理的稻株提取物中含 有抑制孢子萌发的物质,同时其过氧化酶的活性也有增强。曾经是日本杀菌剂中产量最大的 品种之一,可广泛保护和根除大田作物、果树、草场、蔬菜病菌。
甲氧基丙烯酸酯类(strobilurins)杀菌剂是一类低毒、高效、广谱、内吸性杀菌剂,具有 保护、治疗和铲除作用,其作用机理是作用于细胞色素复合物,阻断病菌线粒体呼吸链的电 子传递过程,抑制病菌细胞能量供应,使病菌细胞缺乏能量死亡。此类杀菌剂包括嘧菌酯、 醚菌酯、吡唑醚菌酯、肟菌酯、丁香菌酯、烯肟菌酯等,对子囊菌纲、担子菌纲、半知菌纲 和卵菌纲等病菌均具有良好的活性,能防治多种作物的白粉病、锈病、霜霉病、疫病、炭疽 病等病害。对作物、人畜及有益生物安全,且与其它常用的杀菌剂无交互抗性。但是由于作 用位点单一,易产生抗药性,在欧洲已有白粉病对嘧菌酯等产生抗性的报道。
专利《增进植物生长的方法》(申请号:200880100792.2)公开了一种微胶囊制剂及其制 备方法和应用,该专利侧重于药剂对植物生长的促进作用,且微胶囊剂的生产工艺复杂,生 产成本较高。此外,该专利对烯丙苯噻唑和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的具体配比也未说明。
本发明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具体为:
嘧菌酯(Azoxystrobin)是由先正达公司开发的一种高效、广谱的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 剂,具有保护、治疗和铲除作用,有渗透性和内吸性,对谷物、蔬菜、果树等作物安全。
醚菌酯(kresoxim-methyl)是由德国巴斯夫公司开发的一种高效、广谱、新型甲氧基丙 烯酸酯类杀菌剂,具有保护、治疗、铲除、渗透、内吸活性,具有很好的抑制孢子萌发作用, 持效期长,与其它常用的杀菌剂无交互抗性,对作物、人畜及有益生物安全,对环境基本无 污染。
吡唑醚菌酯(Pyraclostrobin)是新型广谱杀菌剂,具有保护、治疗和叶面渗透传导作用。
肟菌酯(trifloxystrobin)具有保护、治疗、渗透,铲除和杰出的横向传输特性,无内吸 活性。具有耐雨水冲刷和表面蒸发再分派的性能,持效期长,是广谱的叶面杀菌剂。
丁香菌酯(Coumoxystrobin)和烯肟菌酯(Enestroburin)都是由沈阳化工研究院开发的甲 氧基丙烯酸酯类新型农药品种,杀菌谱广,杀菌活性高,具有保护盒治疗作用,对多种病害 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增效杀菌组合物不仅可以大大提高防效,减少用药量,降低成本,同时还可以避免植物 病原菌产生抗性和延缓抗性的产生速度,是解决当前农药单用时抗性和成本问题的一种有效 方式。因此,开发对稻瘟病有增效作用的杀菌组合物具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上述单一杀菌剂存在的药剂用量大,对环境污染严重、病菌抗 性产生速度快等缺点而提供一种高效、安全的含烯丙苯噻唑的杀菌组合物。在最佳比例下, 组合物具有明显增效作用,在保证最优防效下减少药剂的使用量,降低成本,减少对环境的 危害,并有益于延缓病菌抗药性的产生。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一种含烯丙苯噻唑的杀菌组合物,有效成分为烯丙苯噻唑(A)和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 菌剂(B)复配而成,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B)为嘧菌酯、醚菌酯、吡唑醚菌酯、肟菌 酯、丁香菌酯或烯肟菌酯中的任意一种。
所述烯丙苯噻唑(A)和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B)的重量比是100∶1~1∶10。
所述烯丙苯噻唑(A)和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B)的重量比是40∶1~1∶5。
所述烯丙苯噻唑(A)和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B)的重量总和占杀菌组合物总重量 的重量百分比为1~80%,优选重量百分比为10~60%,余量为农药中允许使用和可以接受的 辅助成分,助剂、溶剂或填料。
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可以采用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的方法制备成可湿性粉剂、悬浮剂、 颗粒剂或水分散粒剂等农药中的常规剂型。
本发明的组合物中使用的助剂包括溶剂、分散剂、乳化剂、稳定剂、防冻剂、润湿剂等 及其它有益于有效成分在制剂中稳定和药效发挥的已知物质,都是农药制剂中常用或允许使 用的各种成分,并无特别限定,具体成分和用量根据配方要求通过简单试验确定。
本发明所描述的产物可以成品制剂形式提供,即组合物中各物质已经混合,组合物的成 分也可以以单剂形式提供,使用前直接在桶或罐中直接混合,然后稀释至所需的浓度。
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在防治水稻、小麦、蔬菜、果树的等作物上的多种病害中应用,尤 其适用于防治稻瘟病。本发明的组合物可以按普通的方法施用,如浇注、喷雾、散布,其施 用量随天气条件或作物状态变化。
本发明的优点:
1、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由两种作用机制不同的有效成分组成,混配后具有明显的协同增 效作用,提高了防治效果,同时也有利于克服和延缓病菌抗药性的产生。
2、本发明组合物药剂混配减少了用药量,从而降低了成本和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安全 性好,符合农药制剂的安全性要求。
3、本发明的所提供的杀菌组合物对稻瘟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将不同农药的有效成分组合制成农药,是目前开发和研制新农药以及防治农业上抗性病 菌的一种有效和快捷的方式。不同品种的农药混合后,通常表现出三种作用类型:相加作用、 增效作用和拮抗作用。复配增效很好的配方,能够明显提高实际防治效果,降低农药的使用 量,从而大大地延缓病菌抗药性的产生速度,是综合防治病害的重要手段。
发明人通过大量的筛选试验,发现烯丙苯噻唑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组合对抗性稻 瘟病菌具有显著地协同增效作用,而不仅仅是两种药剂的简单相加,这从以下生物测定实例 可以清楚看出。
生物测定实例:烯丙苯噻唑与嘧菌酯复配对水稻稻瘟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试验对象:采自田间的水稻稻瘟病菌
试验方法: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T1154.7-2006》,盆栽法。选取生长 势一致的三叶期水稻苗,每盆2株苗,每个处理选用5盆供试稻苗。将稻瘟病菌在番茄燕麦 琼脂培养基上培养,产孢后用无菌水洗下孢子,制成1×105个孢子/mL的悬浮液,均匀的喷 雾接种于供试稻苗上,接种后套上黑色塑料袋保湿培养24h。接种24h后,进行药剂处理, 每个药剂设置5个浓度梯度,用Potter喷雾塔在50PSI压力下喷雾,每盆大约5mL。喷药后, 将稻苗置于25℃左右、相对湿度≥90%的条件下培养,7d后按照稻瘟病的发病分级标准调查 整株叶片的病情指数,并计算防治效果。
将防治效果换算成几率值(y),药液浓度(μg/ml)转换成对数值(x),以最小二乘法 计算毒力方程和抑制中浓度EC50,依孙云沛法计算药剂的毒力指数及共毒系数(CTC)。
当CTC≤80,则组合物表现为拮抗作用,当80<CTC<120,则组合物表现为相加作用, 当CTC≥120,则组合物表现为增效作用。
实测毒力指数(ATI)=(标准药剂EC50/供试药剂EC50)×100
理论毒力指数(TTI)=A药剂毒力指数×混剂中A的百分含量+B药剂毒力指数×混剂 中B的百分含量
共毒系数(CTC)=[混剂实测毒力指数(A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TTI)]×100
毒力测定结果(表1)表明,烯丙苯噻唑与嘧菌酯的配比在100∶1~1∶10之间时,对稻瘟 病菌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尤其在40∶1~1∶5之间时,共毒系数在170以上。
表1 烯丙苯噻唑与嘧菌酯复配对水稻稻瘟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处理 EC50(μg/ml) ATI TTI CTC 烯丙苯噻唑 52.37 100 - - 嘧菌酯 0.031 168935.5 - - 烯丙苯噻唑100∶嘧菌酯1 0.837 6258.5 5185.2 120.7 烯丙苯噻唑80∶嘧菌酯1 0.706 7422.4 5172.4 143.5 烯丙苯噻唑60∶嘧菌酯1 0.632 8283.1 5151.2 160.8 烯丙苯噻唑40∶嘧菌酯1 0.576 9084.4 5109.3 177.8 烯丙苯噻唑20∶嘧菌酯1 0.554 9456.8 4987.8 189.6 烯丙苯噻唑1∶嘧菌酯1 0.993 5271.5 2620.1 201.2 烯丙苯噻唑1∶嘧菌酯3 1.944 2694.0 1311.6 205.4 烯丙苯噻唑1∶嘧菌酯5 3.154 1660.7 875.4 189.7 烯丙苯噻唑1∶嘧菌酯7 4.665 1122.7 657.3 170.8 烯丙苯噻唑1∶嘧菌酯9 6.579 796.1 526.5 151.2 烯丙苯噻唑1∶嘧菌酯10 7.850 667.1 478.9 139.3
上面实例中的嘧菌酯替换为醚菌酯,对稻瘟病室内生测试验结果表明,在配比为100∶1~ 1∶10之间,同样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共毒系数都在130以上,详见表2。
表2 烯丙苯噻唑与醚菌酯复配对水稻稻瘟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处理 EC50(μg/ml) ATI TTI CTC 烯丙苯噻唑 52.37 100 - - 醚菌酯 0.092 56923.9 - - 烯丙苯噻唑100∶醚菌酯1 0.770 6803.0 5185.2 131.2 烯丙苯噻唑80∶醚菌酯1 0.700 7484.6 5172.5 144.7 烯丙苯噻唑60∶醚菌酯1 0.634 8257.5 5151.3 160.3 烯丙苯噻唑40∶醚菌酯1 0.554 9457.7 5109.5 185.1
烯丙苯噻唑20∶醚菌酯1 0.525 9981.1 4988.1 200.1 烯丙苯噻唑1∶醚菌酯1 0.901 5810.2 2623.1 221.5 烯丙苯噻唑1∶醚菌酯3 1.992 2629.7 1316.2 199.8 烯丙苯噻唑1∶醚菌酯5 3.478 1505.7 880.5 171.0 烯丙苯噻唑1∶醚菌酯7 4.939 1060.3 662.7 160.0 烯丙苯噻唑1∶醚菌酯9 6.335 826.7 532.0 155.4 烯丙苯噻唑1∶醚菌酯10 7.710 679.2 484.5 140.2
上面实例中的醚菌酯替换为吡唑醚菌酯,对稻瘟病室内生测试验结果表明,在配比为 100∶1~1∶10之间,同样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共毒系数都在120以上,详见表3。
表3 烯丙苯噻唑与吡唑醚菌酯复配对水稻稻瘟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处理 EC50(μg/ml) ATI TTI CTC 烯丙苯噻唑 52.37 100 - - 吡唑醚菌酯 0.057 91877.2 - - 烯丙苯噻唑100∶吡唑醚菌酯1 0.834 6279.3 5185.2 121.1 烯丙苯噻唑80∶吡唑醚菌酯1 0.731 7163..8 5172.4 138.5 烯丙苯噻唑60∶吡唑醚菌酯1 0.698 7505.4 5151.2 145.7 烯丙苯噻唑40∶吡唑醚菌酯1 0.630 8318.1 5109.4 162.8 烯丙苯噻唑20∶吡唑醚菌酯1 0.581 9013.1 4987.9 180.7 烯丙苯噻唑1∶吡唑醚菌酯1 1.049 4991.1 2621.4 190.4 烯丙苯噻唑1∶吡唑醚菌酯3 1.960 2671.7 1313.5 203.4 烯丙苯噻唑1∶吡唑醚菌酯5 3.179 1647.2 877.6 187.7 烯丙苯噻唑1∶吡唑醚菌酯7 4.550 1151.0 659.6 174.5 烯丙苯噻唑1∶吡唑醚菌酯9 6.124 855.1 528.8 161.7 烯丙苯噻唑1∶吡唑醚菌酯10 7.541 694.5 481.3 144.3
上面实例中的吡唑醚菌酯替换为丁香菌酯,对稻瘟病室内生测试验结果表明,在配比为 100∶1~1∶10之间,同样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共毒系数都在120以上,详见表4。
表4 烯丙苯噻唑与丁香菌酯复配对水稻稻瘟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处理 EC50(μg/ml) ATI TTI CTC 烯丙苯噻唑 52.37 100 - - 丁香菌酯 0.028 187035.7 - - 烯丙苯噻唑100∶丁香菌酯1 0.803 6517.9 5185.2 125.7 烯丙苯噻唑80∶丁香菌酯1 0.758 6910.4 5172.5 133.6
烯丙苯噻唑60∶丁香菌酯1 0.723 7242.7 5151.3 140.6 烯丙苯噻唑40∶丁香菌酯1 0.694 7546.7 5109.5 147.7 烯丙苯噻唑20∶丁香菌酯1 0.654 8005.8 4988.1 160.5 烯丙苯噻唑1∶丁香菌酯1 1.113 4703.2 2623.1 179.3 烯丙苯噻唑1∶丁香菌酯3 2.082 2515.2 1316.2 191.1 烯丙苯噻唑1∶丁香菌酯5 3.117 1680.0 880.5 190.8 烯丙苯噻唑1∶丁香菌酯7 4.361 1200.8 662.7 181.2 烯丙苯噻唑1∶丁香菌酯9 6.111 857.0 532.0 161.1 烯丙苯噻唑1∶丁香菌酯10 7.597 689.4 484.5 142.3
上面实例中的丁香菌酯替换为肟菌酯,对稻瘟病室内生测试验结果表明,在配比为 100∶1~1∶10之间,同样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共毒系数都在120以上,详见表5。
表5 烯丙苯噻唑与肟菌酯复配对水稻稻瘟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处理 EC50(μg/ml) ATI TTI CTC 烯丙苯噻唑 52.37 100 - - 肟菌酯 0.095 55126.3 - - 烯丙苯噻唑100∶肟菌酯1 0.831 6300.1 5185.2 121.5 烯丙苯噻唑80∶肟菌酯1 0.756 6925.9 5172.5 133.9 烯丙苯噻唑60∶肟菌酯1 0.697 7510.6 5151.3 145.8 烯丙苯噻唑40∶肟菌酯1 0.624 8394.9 5109.5 164.3 烯丙苯噻唑20∶肟菌酯1 0.591 8858.8 4988.1 177.6 烯丙苯噻唑1∶肟菌酯1 1.045 5013.0 2623.3 191.1 烯丙苯噻唑1∶肟菌酯3 2.146 2440.6 1316.4 185.4 烯丙苯噻唑1∶肟菌酯5 3.313 1581.0 880.8 179.5 烯丙苯噻唑1∶肟菌酯7 4.882 1072.6 662.9 161.8 烯丙苯噻唑1∶肟菌酯9 6.465 810.1 532.3 152.2 烯丙苯噻唑1∶肟菌酯10 7.823 699.4 484.7 138.1
上面实例中的肟菌酯替换为烯肟菌酯,对稻瘟病室内生测试验结果表明,在配比为 100∶1~1∶10之间,同样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共毒系数都在120以上,详见表6。
表6 烯丙苯噻唑与烯肟菌酯复配对水稻稻瘟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本发明的杀真菌组合物可以用已知的方法制备成适合农业使用的任意一种剂型,比较好 的剂型为可湿性粉剂、悬浮剂、微囊悬浮剂、颗粒剂和水分散粒剂。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本发明用以下具体实施例进行说 明,但本发明绝非限于这些例子。以下所述仅为本发明较好的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 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 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所有配方中百 分比均为重量百分比。本发明组合物各制剂的加工工艺均为现有技术,根据不同情况可以有 所变化。
实施例1:1%烯丙苯噻唑·丁香菌酯颗粒剂
在烯丙苯噻唑和丁香菌酯中加入二甲苯,然后将它们充分搅拌,使它们完全溶解;在搅 拌下,向体系中缓慢加入丙二醇,充分搅拌30分钟,使它们完全溶解,形成稳定的溶液。
先将12~60目的沸石加入混合机内,再将上述稳定的溶液加入其中,混合30分钟,经筛 选、检测合格后即可得到1%的烯丙苯噻唑·丁香菌酯颗粒剂
本实施例中的丁香菌酯可替换为醚菌酯、嘧菌酯、吡唑醚菌酯、肟菌酯、烯肟菌酯中的 任意一种,形成新的实施例。
该实施例应用于防治水稻稻瘟病。1%烯丙苯噻唑·丁香菌酯颗粒剂按照200g a.i./ha撒 施,药后7天和14天的防治效果为82.1%和84.3%。8%烯丙苯噻唑颗粒剂按照200g a.i./ha 撒施,20%丁香菌酯悬浮剂按照300g a.i./ha,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天和14天的防治效果分 别为73.2%、81.3%和82.1%、79.5%。烯丙苯噻唑与丁香菌酯复配后增效作用明显,对水稻 稻瘟病的防治效果明显好于单剂;由于药剂效果提高,复配药剂中有效成分的用量比单独使 用时明显减少,从而也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
实施例2:10%烯丙苯噻唑·嘧菌酯悬浮剂
将活性成分、分散剂、增稠剂、润湿剂、抗冻剂和水等个组分按配方的比例混合均匀, 经高速剪切后得到10%烯丙苯噻唑·嘧菌酯悬浮剂。
本实施例中的嘧菌酯可替换为醚菌酯、吡唑醚菌酯、丁香菌酯、肟菌酯、烯肟菌酯中的 任意一种,形成新的实施例。
该实施例应用于防治水稻稻瘟病。10%烯丙苯噻唑·嘧菌酯悬浮剂按照200g a.i./ha加水 稀释喷雾,药后7天和14天的防治效果为92.7%和88.9%。8%烯丙苯噻唑颗粒剂按照200g a.i./ha撒施,25%嘧菌酯悬浮剂按照300g a.i./ha,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天和14天的防治效 果分别为73.2%、81.3%和85.5%、81.4%。烯丙苯噻唑与嘧菌酯复配后增效作用明显,对水 稻稻瘟病的防治效果明显好于单剂;由于药剂效果提高,复配药剂中有效成分的用量比单独 使用时明显减少,从而也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
实施例3:22%烯丙苯噻唑·丁香菌酯悬浮剂
将活性成分、分散剂、增稠剂、润湿剂、抗冻剂和水等个组分按配方的比例混合均匀, 经高速剪切后得到22%烯丙苯噻唑·丁香菌酯悬浮剂。
本实施例中的丁香菌酯可替换为嘧菌酯、醚菌酯、吡唑醚菌酯、肟菌酯、烯肟菌酯中的 任意一种,形成新的实施例。
该实施例应用于防治水稻稻瘟病。22%烯丙苯噻唑·丁香菌酯悬浮剂按照200g a.i./ha加 水稀释喷雾,药后7天和14天的防治效果为91.3%和87.2%。8%烯丙苯噻唑颗粒剂按照200g a.i./ha撒施,20%丁香菌酯悬浮剂按照300g a.i./ha,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天和14天的防治 效果分别为73.2%、81.3%和82.1%、79.5%。烯丙苯噻唑与丁香菌酯复配后增效作用明显, 对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效果明显好于单剂;由于药剂效果提高,复配药剂中有效成分的用量比 单独使用时明显减少,从而也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
实施例4:10%烯丙苯噻唑·烯肟菌酯悬浮剂
将活性成分、分散剂、增稠剂、润湿剂、抗冻剂和水等个组分按配方的比例混合均匀, 经高速剪切后得到10%烯丙苯噻唑·烯肟菌酯悬浮剂。
本实施例中的烯肟菌酯可替换为嘧菌酯、醚菌酯、吡唑醚菌酯、肟菌酯、丁香菌酯中的 任意一种,形成新的实施例。
该实施例应用于防治水稻稻瘟病。10%烯丙苯噻唑·烯肟菌酯悬浮剂按照200g a.i./ha加 水稀释喷雾,药后7天和14天的防治效果为90.7%和85.9%。2%烯丙苯噻唑颗粒剂按照200g a.i./ha撒施,25%烯肟菌酯乳油按照200g a.i./ha,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天和14天的防治效 果分别为73.2%、81.3%和87.5%、80.4%。烯丙苯噻唑与烯肟菌酯复配后增效作用明显,对 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效果明显好于单剂;由于药剂效果提高,复配药剂中有效成分的用量比单 独使用时明显减少,从而也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
实施例5:21%烯丙苯噻唑·丁香菌酯可湿性粉剂
将活性成分及各种助剂及填料等按配方的比例混合均匀,经超细粉碎机粉碎后得到21% 烯丙苯噻唑·丁香菌酯可湿性粉剂.
本实施例中的丁香菌酯可替换为嘧菌酯、吡唑醚菌酯、醚菌酯、肟菌酯、烯肟菌酯中的 任意一种,形成新的实施例。
该实施例应用于防治水稻稻瘟病。21%烯丙苯噻唑·丁香菌酯可湿性粉剂按照200g a.i./ha 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天和14天的防治效果为92.1%和85.3%。8%烯丙苯噻唑颗粒剂按照 200g a.i./ha撒施,20%丁香菌酯悬浮剂按照300g a.i./ha,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天和14天的 防治效果分别为73.2%、81.3%和82.1%、79.5%。烯丙苯噻唑与丁香菌酯复配后增效作用明 显,对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效果明显好于单剂;由于药剂效果提高,复配药剂中有效成分的用 量比单独使用时明显减少,从而也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
实施例6:30%烯丙苯噻唑·肟菌酯可湿性粉剂
将活性成分及各种助剂及填料等按配方的比例混合均匀,经超细粉碎机粉碎后得到30% 烯丙苯噻唑·肟菌酯可湿性粉剂。
本实施例中的肟菌酯可替换为嘧菌酯、醚菌酯、吡唑醚菌酯、丁香菌酯、烯肟菌酯中的 任意一种,形成新的实施例。
该实施例应用于防治水稻稻瘟病。30%烯丙苯噻唑·肟菌酯可湿性粉剂按照200g a.i./ha 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天和14天的防治效果为90.7%和88.3%。8%烯丙苯噻唑颗粒剂按照 200g a.i./ha撒施,25%肟菌酯悬浮剂按照300g a.i./ha,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天和14天的防 治效果分别为73.2%、81.3%和82.5%、78.4%。烯丙苯噻唑与肟菌酯复配后增效作用明显, 对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效果明显好于单剂;由于药剂效果提高,复配药剂中有效成分的用量比 单独使用时明显减少,从而也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
实施例7:60%烯丙苯噻唑·烯肟菌酯可湿性粉剂
将活性成分及各种助剂及填料等按配方的比例混合均匀,经超细粉碎机粉碎后得到60% 烯丙苯噻唑·烯肟菌酯可湿性粉剂。
本实施例中的烯肟菌酯可替换为嘧菌酯、醚菌酯、吡唑醚菌酯、丁香菌酯、肟菌酯中的 任意一种,形成新的实施例。
该实施例应用于防治水稻稻瘟病。60%烯丙苯噻唑·烯肟菌酯可湿性粉剂按照200g a.i./ha 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天和14天的防治效果为91.7%和87.6%。2%烯丙苯噻唑颗粒剂按照 200g a.i./ha撒施,25%烯肟菌酯乳油按照200g a.i./ha,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天和14天的防 治效果分别为73.2%、81.3%和87.5%、80.4%。烯丙苯噻唑与烯肟菌酯复配后增效作用明显, 对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效果明显好于单剂;由于药剂效果提高,复配药剂中有效成分的用量比 单独使用时明显减少,从而也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
实施例8:41%烯丙苯噻唑·醚菌酯水分散粒剂
将活性成分及各种助剂及填料等按配方的比例混合均匀,经气流粉碎后得到可湿性粉剂, 再加入一定量的水混合挤压造粒,经干燥筛分后得到41%烯丙苯噻唑·醚菌酯水分散粒剂。
本实施例中的醚菌酯可替换为嘧菌酯、吡唑醚菌酯、丁香菌酯、肟菌酯、烯肟菌酯中的 任意一种,形成新的实施例。
该实施例应用于防治水稻稻瘟病。41%烯丙苯噻唑·醚菌酯水分散粒剂。按照200g a.i/ha 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天和14天的防治效果为91.9%和89.5%。8%烯丙苯噻唑颗粒剂按照 200g a.i/ha撒施,30%醚菌酯可湿性粉剂按照200g a.i/ha,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天和14天 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3.2%、81.3%和86.3%、82.2%。烯丙苯噻唑与醚菌酯复配后增效作用明 显,对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效果明显好于单剂;由于药剂效果提高,复配药剂中有效成分的用 量比单独使用时明显减少,从而也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
实施例9:48%烯丙苯噻唑·吡唑醚菌酯水分散粒剂
将活性成分及各种助剂及填料等按配方的比例混合均匀,经气流粉碎后得到可湿性粉剂, 再加入一定量的水混合挤压造粒,经干燥筛分后得到48%烯丙苯噻唑·吡唑醚菌酯水分散粒 剂。
本实施例中的吡唑醚菌酯可替换为嘧菌酯、醚菌酯、丁香菌酯、肟菌酯、烯肟菌酯中的 任意一种,形成新的实施例。
该实施例应用于防治水稻稻瘟病。48%烯丙苯噻唑·吡唑醚菌酯水分散粒剂按照200g a.i./ha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天和14天的防治效果为91.5%和88.1%。8%烯丙苯噻唑颗粒剂 按照200g a.i./ha撒施,25%吡唑醚菌酯乳油按照200g a.i./ha,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天和14 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3.2%、81.3%和71.1%、79.3%。烯丙苯噻唑与吡唑醚菌酯复配后增效 作用明显,对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效果明显好于单剂;由于药剂效果提高,复配药剂中有效成 分的用量比单独使用时明显减少,从而也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
实施例10:80%烯丙苯噻唑·丁香菌酯水分散粒剂
将活性成分及各种助剂及填料等按配方的比例混合均匀,经气流粉碎后得到可湿性粉剂, 再加入一定量的水混合挤压造粒,经干燥筛分后得到80%烯丙苯噻唑·丁香菌酯水分散粒剂。
本实施例中的丁香菌酯可替换为嘧菌酯、醚菌酯、吡唑醚菌酯、肟菌酯、烯肟菌酯中的 任意一种,形成新的实施例。
该实施例应用于防治水稻稻瘟病。80%烯丙苯噻唑·丁香菌酯水分散粒剂按照200g a.i./ha 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天和14天的防治效果为80.1%和77.7%。8%烯丙苯噻唑颗粒剂按照 200g a.i./ha撒施,20%丁香菌酯悬浮剂按照300g a.i./ha,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天和14天的 防治效果分别为73.2%、81.3%和82.1%、79.5%。烯丙苯噻唑与丁香菌酯复配后增效作用明 显,对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效果明显好于单剂;由于药剂效果提高,复配药剂中有效成分的用 量比单独使用时明显减少,从而也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