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滤叶水杯及其使用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滤叶水杯及其使用方法.pdf(10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授权公告号 CN 102293564 B (45)授权公告日 2013.08.07 CN 102293564 B *CN102293564B* (21)申请号 201110248345.5 (22)申请日 2011.08.26 A47G 19/22(2006.01) A47J 31/06(2006.01) (73)专利权人 陆焕炯 地址 315470 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泗门镇工 业园区宁波焕发日用制品有限公司 (72)发明人 陆焕炯 (74)专利代理机构 宁波奥凯专利事务所 ( 普通 合伙 ) 33227 代理人 白洪长 (54) 发明名称 滤叶水杯及其使用方法 (57) 摘要 本发明。
2、涉及一种滤叶水杯及其使用方法, 是 针对解决现有同类产品使用较为不便、 欠卫生的 技术问题而设计。 该水杯包括杯盖、 杯体、 密封圈、 过滤组件, 杯盖与杯体螺纹密封连接, 杯盖设有出 水口, 出水口连接密封塞 ; 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 组件置于所述杯体内, 所述过滤组件包括动隔板 和静隔板, 所述静隔板止动于所述杯体内, 所述动 隔板与所述静隔板铰接且置于所述杯体内旋转, 所述动隔板顶部设有凸部, 所述杯盖底部设有连 接所述出水口的凸柱, 当杯盖连接杯体时, 所述凸 柱与所述凸部相抵。 本发明结构简单, 使用较为方 便、 卫生, 除了清洗需要, 无需将动隔板与静隔板 拆卸, 通过转动杯盖即可实。
3、现, 适合家用或同类产 品的结构改进。 (51)Int.Cl. 审查员 李慧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4 页 附图 4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4页 附图4页 (10)授权公告号 CN 102293564 B CN 102293564 B *CN102293564B* 1/1 页 2 1. 一种滤叶水杯, 该水杯包括杯盖 (3) 、 杯体 (7) 、 密封圈 (4) 、 过滤组件, 杯盖与杯体 螺纹密封连接, 杯盖设有出水口 (302) , 出水口连接密封塞 (1) ; 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组件 置于所述杯体 (7) 内, 所述过滤组。
4、件包括动隔板 (6) 和静隔板 (5) , 所述静隔板止动于所述 杯体内, 所述动隔板与所述静隔板铰接且置于所述杯体内旋转, 所述动隔板顶部设有凸部 (604) , 所述杯盖 (3) 底部设有连接所述出水口 (302) 的凸柱 (303) , 当杯盖连接杯体时, 所 述凸柱与所述凸部相抵 ; 所述杯体 (7) 内侧设有呈 L 形的嵌槽 (701) , 所述静隔板 (5) 的边 缘嵌入所述嵌槽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滤叶水杯, 其特征在于所述静隔板 (5) 设有开口式铰接座 (503) 和闭口式铰接座 (504) , 所述动隔板 (6) 设有连体的铰接轴 (601) , 所述铰接轴嵌入所述开。
5、 口式铰接座内, 铰接轴底部连接所述闭口式铰接座, 所述杯体 (7) 内底部设有与所述静隔板 底部的闭口式铰接座配合的座槽 (702) 。 3.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滤叶水杯, 其特征在于所述静隔板 (5) 上端一体式连接扇形隔 板 (502) 和限位环 (501) , 所述扇形隔板置于所述限位环所在圆面内, 所述限位环限位于杯 体 (7) 内端口 ; 所述扇形隔板上端面设有扣槽 (505) , 所述动隔板 (6) 的一侧板面连接扣块 (605) , 所述动隔板沿所述杯盖 (3) 开启方向旋转且与所述静隔板相抵时, 所述扣块与所述 扣槽配合扣紧。 4. 根据权利要求 3 所述滤叶水杯, 其特。
6、征在于所述动隔板 (6) 的另一侧板面连接扇形 隔板罩 (606) , 该扇形隔板罩所在杯体 (7) 内的高度高于所述静隔板 (5) 上端的扇形隔板 (502) 。 5. 根据权利要求 2 或 3 或 4 所述滤叶水杯, 其特征在于所述动隔板 (6) 的板面设有透 水孔 (602) , 所述动隔板一侧设有与所述杯体 (7) 的内壁相接触的挡边 (603) 。 6.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滤叶水杯, 其特征在于所述凸柱 (303) 侧面设有条形的弹性件 (304) , 所述凸柱通过该弹性件与所述动隔板 (6) 顶部的凸块 (604) 相抵。 7.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滤叶水杯, 其特征在于所述。
7、杯盖 (3) 呈空心半球形, 杯盖两侧设 有扣座 (301) , 所述扣座连接扣杆 (2) , 扣杆连接带滑槽 (101) 的所述密封塞 (1) 。 8. 根据权利要求 7 所述滤叶水杯, 其特征在于所述扣座 (301) 是指所述杯盖 (3) 壁面 设置槽 (30102) 与孔 (30101) 相结合的结构, 所述扣杆 (2) 端部结构与所述槽、 孔匹配 ; 所述 密封塞 (1) 的滑槽 (101) 设置为由顶部到底部逐渐变小, 所述扣杆中部设有嵌块 (201) , 所 述密封塞置于所述扣杆中部, 所述嵌块与所述滑槽底部过盈配合 ; 所述密封塞一侧设有指 槽 (102) 。 9. 根据权利要求。
8、 1 所述滤叶水杯的使用方法, 其特征在于通过转动杯盖 (3) , 杯盖底部 的凸柱 (303) 推动所述动隔板 (6) 的凸部 (604) , 即杯盖转动带动所述动隔板转动, 当杯盖 旋松时, 杯盖带动动隔板旋转, 直至动隔板与静隔板 (5) 贴合, 此时, 杯体内所形成的腔室即 为待滤腔室 ; 当杯盖旋紧时, 杯盖带动动隔板旋转, 转动过程中, 动隔板与静隔板将杯体分 隔为两个腔室, 其中在旋转过程中逐渐缩小的腔室即为待滤腔室, 另一腔室即为已滤腔室。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2293564 B 2 1/4 页 3 滤叶水杯及其使用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水杯, 是一种滤。
9、叶水杯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水杯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饮具, 传统的水杯设计已能满足一般的饮水需要, 但对于那些喜欢喝茶的人群, 则显然存在不足。 为了克服该不足, 现有的水杯通过在杯体内 增设过滤网, 从而有效过滤茶叶, 该种过滤结构也是作为现有技术中较为常见的手段。 如中 国专利文献刊载的授权公告号 CN201591400U, 授权公告日 2010 年 9 月 29 日, 实用新型名 称为 “滤网茶杯” ; 还有如中国专利文献刊载的授权公告号 CN201641373U, 授权公告日 2010 年 11 月 24 日, 实用新型名称为 “过滤茶杯” 。上述两件专利皆是采用滤网作。
10、为过滤的主体 结构, 其中后者通过设置一连杆, 以方便滤网的取出。虽然该两件专利皆能实现过滤, 但是 在放置茶叶时, 需要将滤网取出方可使用, 过程较为不便, 且较不卫生。 发明内容 0003 为克服上述不足, 本发明的目的是向本领域提供一种滤叶水杯及其使用方法, 使 其解决现有同类产品结构设计欠合理, 使用较为不便、 欠卫生的技术问题。 其目的是通过如 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4 一种滤叶水杯, 该水杯包括杯盖、 杯体、 密封圈、 过滤组件, 杯盖与杯体螺纹密封连 接, 杯盖设有出水口, 出水口连接密封塞 ; 其结构要点在于所述过滤组件置于所述杯体内, 所述过滤组件包括动隔板和静隔板, 所。
11、述静隔板止动于所述杯体内, 所述动隔板与所述静 隔板铰接且置于所述杯体内旋转, 所述动隔板顶部设有凸部, 所述杯盖底部设有连接所述 出水口的凸柱, 当杯盖连接杯体时, 所述凸柱与所述凸部相抵。上述结构在使用时, 始终不 必取出动隔板与静隔板, 只需使用杯盖即可实现茶叶的过滤使用, 使用较为方便、 卫生。上 述结构中, 静隔板的具体止动结构为 : 所述杯体内侧设有呈 L 形的嵌槽, 所述静隔板的边缘 嵌入所述嵌槽内, 依靠嵌槽使得静隔板止动于杯体内, 结构设置较为简单。 0005 静隔板与动隔板的具体连接为 : 所述静隔板设有开口式铰接座和闭口式铰接座, 所述动隔板设有连体的铰接轴, 所述铰接轴。
12、嵌入所述开口式铰接座内, 铰接轴底部连接所 述闭口式铰接座, 所述杯体内底部设有与所述静隔板底部的闭口式铰接座配合的座槽。上 述静隔板与动隔板的结构拆装较为方便, 便于维修更换。 0006 该滤叶水杯的进一步结构改进 : 所述静隔板上端一体式连接扇形隔板和限位环, 所述扇形隔板置于所述限位环所在圆面内, 通过该扇形隔板限制动隔板的最大转角, 使得 杯体内形成足够的待滤腔室 (放置茶叶) ; 所述限位环限位于杯体内端口, 通过该结构提高 动隔板与静隔板置于杯体内的稳定性。所述扇形隔板上端面设有扣槽, 所述动隔板的一侧 板面连接扣块, 所述动隔板沿所述杯盖开启方向旋转且与所述静隔板相抵时, 所述扣。
13、块与 所述扣槽配合扣紧。通过扣块与扣槽配合, 使得杯盖打开时, 动隔板与静隔板保持相对静 止, 便于茶叶的放入使用。 说 明 书 CN 102293564 B 3 2/4 页 4 0007 对上述动隔板作进一步结构改进, 其作为提高待滤腔室封闭性的方案之一 : 所述 动隔板的另一侧板面连接扇形隔板罩, 该扇形隔板罩所在杯体内的高度高于所述静隔板上 端的扇形隔板。 由于杯盖在旋转使用时, 并非每次将动隔板与扇形隔板完全闭合, 故通过在 动隔板上设置一个扇形隔板罩, 从而弥补该缺陷, 提高待滤腔室的封闭性, 防止茶叶从扇形 隔板与动隔板之间的间隙进入已滤腔室。 0008 根据上述静隔板的结构特征和。
14、方案一的结构特征 : 所述动隔板的板面设有透水 孔, 方便待滤腔室与已滤腔室之间的液体交换 ; 所述动隔板一侧设有与所述杯体的内壁相 接触的挡边, 该挡边作用类似畚箕, 使得动隔板在转动过程中, 防止待滤腔室内的茶叶从挡 边与杯体内壁之间的间隙进入已滤腔室, 或夹于该间隙影响动隔板转动。 0009 提高待滤腔室封闭性的方案二 : 所述凸柱侧面设有条形的弹性件, 所述凸柱通过 该弹性件与所述动隔板顶部的凸块相抵。 由于杯盖转动依靠人力, 并非机械的精密转动, 故 存在误差, 易导致杯盖底部的凸柱未将动隔板与静隔板上端的扇形隔板封闭, 通过弹性件 对动隔板顶部的凸部进行弹性挤压, 从而克服上述缺陷。
15、, 提高了待滤腔室的封闭性。 0010 该滤叶水杯的进一步结构改进 : 所述杯盖呈空心半球形, 杯盖两侧设有扣座, 所述 扣座连接扣杆, 扣杆连接带滑槽的所述密封塞。该结构设计较为简单, 不仅方便喝水, 且密 封塞不易丢失。 上述结构中, 所述扣座是指所述杯盖壁面设置槽与孔相结合的结构, 所述扣 杆端部结构与所述槽、 孔匹配 ; 所述密封塞的滑槽设置为由顶部到底部逐渐变小, 所述扣杆 中部设有嵌块, 所述密封塞置于所述扣杆中部, 所述嵌块与所述滑槽底部过盈配合。 当提起 密封塞时, 因密封塞的滑槽底部与扣杆中部的嵌块过盈配合, 使得密封塞保持提起状态, 防 止喝水时, 密封塞自动封闭出水口。所。
16、述密封塞一侧设有指槽, 方便密封塞提起操作。 0011 该滤叶水杯的使用方法是 : 通过转动杯盖, 杯盖底部的凸柱推动所述动隔板的凸 部, 即杯盖转动带动所述动隔板转动, 当杯盖旋松时, 杯盖带动动隔板旋转, 直至动隔板与 静隔板贴合, 此时, 杯体内所形成的腔室即为待滤腔室, 当杯盖旋紧时, 杯盖带动动隔板旋 转, 转动过程中, 动隔板与静隔板将杯体分隔为两个腔室, 其中在旋转过程中逐渐缩小的腔 室即为待滤腔室, 另一腔室即为已滤腔室。 0012 本发明通过动隔板和静隔板代替原有技术中的滤网, 使用过程中, 除了清洗需要, 无需将动隔板与静隔板拆卸, 整个使用过程通过转动杯盖即可实现 ; 其。
17、结构设计较为合理, 使用较为方便、 卫生, 适合家用或同类产品的结构改进。 附图说明 0013 图 1 是本发明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0014 图 2 是本发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5 图 3 是本发明的杯盖结构示意图。 0016 图 4 是本发明的动隔板与静隔板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中箭头表示动隔板转动方 向。 0017 图 5 是图 4 中动隔板沿箭头方向转动后的结构示意图。 0018 图 6 是图 5 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 A 部表示已滤腔室, B 部表示待滤腔室。 0019 图 7 是本发明的杯体内部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作了 A-A 剖视。 0020 图 8 是图 7 的 A-A。
18、 剖视图。 说 明 书 CN 102293564 B 4 3/4 页 5 0021 图 9 是本发明的杯盖、 密封塞、 扣杆爆炸结构示意图。 0022 图 10 是图 4 的改进结构部分示意图, 图中箭头表示动隔板转动方向。 0023 图 11 是图 10 中动隔板沿箭头方向转动后的结构示意图。 0024 图 12 是图 3 的杯盖改进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5 现结合附图, 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图中序号的名称为 : 密封塞 1、 滑槽 101、 指槽102、 扣杆2、 嵌块201、 杯盖3、 扣座301、 孔30101、 槽30102、 出水口302、 凸柱303、 弹性件 。
19、304、 密封圈 4、 静隔板 5、 限位圈 501、 扇形隔板 502、 开口式铰接座 503、 闭口式铰接 座 504、 扣槽 505、 动隔板 6、 铰接轴 601、 透水孔 602、 挡边 603、 凸部 604、 扣块 605、 扇形隔板 罩 606、 杯体 7、 嵌槽 701、 座槽 702。 0026 如图 1 图 3 所示, 该滤叶水杯包括密封塞 1、 扣杆 2、 杯盖 3、 过滤组件、 杯体 7。 杯盖呈空心半球形, 杯盖两端设有连接扣杆的扣座 301, 杯盖底部设有连接出水口 302 的凸 柱303, 出水口连接密封塞, 密封塞连接扣杆中部。 杯盖与杯体之间通过螺纹连接, 。
20、且杯盖与 杯体之间连接密封圈 4。过滤组件置于由杯体、 杯盖所构成的腔室内。如图 9 所示, 扣杆、 密封塞与杯盖设置为可拆式, 其具体结构为 : 杯盖两侧设有扣座 301, 扣座是由孔 30101、 槽 30102 构成, 相应的扣杆端部设有与孔、 槽相匹配的结构, 使得扣杆两端卡紧与扣座。扣杆 中部设有嵌块 201, 密封塞设有滑槽 101, 滑槽的横截面呈一个渐变孔, 该渐变孔是由顶部 到底部逐渐变小的孔, 滑槽底部与嵌块过盈配合, 方便密封塞保持提起的状态。 密封塞一侧 设有指槽 102, 方便密封塞的提起操作。该滤叶水杯的具体结构为 : 如图 4 图 6 所示, 过 滤组件包括动隔板。
21、 6 和静隔板 5, 静隔板顶部设有限位圈 501 和扇形隔板 502, 静隔板侧边 设有开口式铰接座 503 和闭口式铰接座 504, 其中闭口式铰接座设置于静隔板侧边的底部。 动隔板设有与开口式铰接座、 闭口式铰接座配合的铰接轴 601, 通过将铰接轴嵌入开口式铰 接座内, 再将铰接轴底部插入闭口式铰接轴, 即完成动隔板与静隔板的铰接。 动隔板顶部设 有与杯盖底部的凸柱 303 相抵配合的凸部 604, 凸部一侧设有扣块 605, 静隔板的扇形隔板 上设有与该扣块配合的扣槽 505。动隔板的板面设有透水孔 602, 板面一侧设有与杯体的内 壁相接触的挡边 603。上述结构即为过滤组件的具体。
22、结构。如图 7、 图 8 所示, 杯体内设有 呈 L 形的嵌槽 701, 嵌槽底部连接座槽 702, 通过将过滤组件的静隔板与 L 形的嵌槽配合, 将 静隔板底部的开口式铰接座与座槽配合, 即完成静隔板与杯体的止动连接。 0027 结合图 1 图 8, 对本发明的具体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作如下说明 : 0028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是 : 通过杯体内的动隔板与静隔板相对转动, 从而在杯体内形 成分隔的腔室, 其中一个腔室即作为待滤腔室 (放置茶叶) , 而另一腔室则作为已滤腔室 (已 完成过滤) 。因杯盖在旋紧使用时, 杯盖底部的凸柱与动隔板凸部朝向已滤腔室的一侧相 抵, 故杯盖的出水口始终与杯体内。
23、的已滤腔室相通, 而不与待滤腔室相通, 所以茶叶不会从 出水口流出。 0029 本发明的具体使用方法是 : 当杯盖沿逆时针旋松方向转动时, 杯盖底部的凸柱带 动动隔板逆时针转动, 直至动隔板与静隔板贴合, 即动隔板的扣块与静隔板扇形隔板的扣 槽配合 ; 此时, 杯体内只形成一个待滤腔室, 取下杯盖, 即可向杯体内放入茶叶, 进行泡茶使 用。当杯盖沿顺时针旋紧方向转动时, 杯盖底部的凸柱带动动隔板顺时针转动, 杯盖拧紧 说 明 书 CN 102293564 B 5 4/4 页 6 时, 动隔板与静隔板顶部的扇形隔板相抵, 茶叶汇集于由扇形隔板、 动隔板、 静隔板构成的 待滤腔室内。以上便是本发明。
24、的具体使用方法, 需要喝水时, 只需将密封塞拔起即可, 使用 较为方便、 卫生。 0030 根据上述结构特征、 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 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改进, 亦可达到相 同的技术目的和技术效果。具体如下 : 如图 10、 图 11 所示, 作为提高杯体内待滤腔室封闭 性的方案一, 在动隔板顶部设有与静隔板的扇形隔板相对设置的扇形隔板罩 606, 扇形隔板 罩在杯体内的高度高于扇形隔板, 通过该结构, 使得动隔板与静隔板相对旋转时, 由扇形隔 板罩弥补了扇形隔板与动隔板之间的间隙, 从而有效提高待滤腔室的封闭性, 以及适应杯 盖反复旋拧使用的强度范围 (因人力不同于机械力, 对于力的大小较难掌。
25、握, 故增大强度范 围, 可降低使用难度) 。如图 12 所示, 作为提高杯体内待滤腔室封闭性的方案二, 在杯盖底 部的凸柱一侧设有条形的弹性件 304, 当杯盖旋紧使用时, 依靠弹性件将动隔板与静隔板的 扇形隔板抵紧, 通过该结构亦可达到与上述方案一相同的目的。 0031 上述内容旨在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手段, 并非限制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说 明 书 CN 102293564 B 6 1/4 页 7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2293564 B 7 2/4 页 8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2293564 B 8 3/4 页 9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2293564 B 9 4/4 页 10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2293564 B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