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颗粒茶.pdf

上传人:bo****18 文档编号:7384117 上传时间:2019-10-07 格式:PDF 页数:17 大小:1.7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810171203.5

申请日:

20180301

公开号:

CN108770955A

公开日:

20181109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审查中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23F3/06,A23F3/14

主分类号:

A23F3/06,A23F3/14

申请人:

陈朝文

发明人:

陈朝文,陈扬婧宏

地址:

618000 四川省德阳市绵竹市遵道镇保水村三组

优先权:

CN201810171203A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赵青朵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颗粒茶,包括茶叶丸芯,以及包覆于所述茶叶丸芯表面的茶胶层。本发明提供颗粒茶将容易破碎的茶叶制造成大小不同的丸状,在茶胶的包裹条件下易储藏、不容易出现霉变、口味易统一、茶汤清澈、在泡饮时茶味缓慢释放,泡饮次数多,味道前后差异小。

权利要求书

1.一种颗粒茶,其特征在于,包括茶叶丸芯,以及包覆于所述茶叶丸芯表面的茶胶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颗粒茶,其特征在于,所述茶胶层的茶胶按照如下方法进行制备:将茶叶进行干燥和粉碎,得到茶叶粉末;在密闭条件下,将所述茶叶粉末加热至172~290℃,保持90~360s,得到茶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颗粒茶,其特征在于,所述茶叶选自绿茶、红茶和黑茶中的一种或多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颗粒茶,其特征在于,所述茶叶丸芯包括茶叶,或者茶叶和除茶叶外的可食物质的混合物,所述除茶叶外的可食物质选自花茶或健康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颗粒茶,其特征在于,所述花茶选自茉莉花、玫瑰花和菊花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健康茶选自橙子、梨子、枸杞、桂花、兰花和罗汉果中的一种或多种。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颗粒茶,其特征在于,所述茶叶与除茶叶外的可食物质的质量比优选为(7~99):1。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颗粒茶,其特征在于,所述颗粒茶的粒径为1.5~50mm,所述茶胶层的厚度为30~360μm,所述颗粒茶的形状为球形、类球形、椭球形、圆柱形、立方体、长方体,或者立体构型不规则的颗粒状。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颗粒茶,其特征在于,所述茶叶丸芯与所述茶胶层的质量比为(9.5~39):1。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茶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颗粒茶。

背景技术

茶叶,指茶树的叶子和芽。别名茶、槚(jiǎ),茗,荈(chuǎn)。泛指可用于泡茶的常绿灌木茶树的叶子,以及用这些叶子泡制的饮料,后来引申为所有用植物花、叶、种子、根泡制的草本茶,如"菊花茶、茉莉花茶、玫瑰花茶、枸杞茶"等;用各种药材泡制的"凉茶"等,在中国文学中亦称雷芽。

茶叶源于中国,茶叶最早是被作为祭品使用的。西汉时期由中国四川雅安名山人吴理真经人工种植成功(2004年被世界粮农组织和世界茶叶协会命名为植茶始祖),发展为药用,西汉后期才发展为宫廷高级饮料,普及民间作为普通饮料那是西晋以后的事。饮茶始于中国。茶叶形状,长圆形或椭圆形,可以用开水直接泡饮,依据品种和制作方式以及产品外形分成六大类。依据季节采制可分为春茶、夏茶、秋茶、冬茶。以各种毛茶或精制茶叶再加工形成再加茶,包括分为花茶、紧压茶、萃取茶、药用保健茶、含茶饮料等。

饮茶有许多益处,经过现代科学的分离和鉴定,茶叶中含有机化学成分达四百五十多种,无机矿物元素达四十多种。茶叶中的有机化学成分和无机矿物元素含有许多营养成分和药效成分。因此,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但是,传统工艺生产的茶叶粗糙、易碎、储存易霉变。并且,茶叶在冲泡时茶汤浑浊,茶味很难一致,影响饮用,参见图1,图1为采用传统工艺生产的茶叶照片。由图1可知,第一排的茶叶照片明显可见茶叶发生了霉变,里面出现了黄曲霉素、伏马毒素和呕吐毒素。第二排的茶叶照片为传统茶叶在泡茶时易碎,茶水通常很浑浊,影响饮欲。第三排的茶叶照片可见传统茶叶储藏易霉烂变质,使用不方便,使用时很难因人习惯控制数量。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颗粒茶,本发明提供颗粒茶将容易破碎的茶叶制造成丸状,在茶胶的包裹条件下易储藏、不容易出现霉变、口味易统一、茶汤清澈、泡饮次数多,味道前后差异小。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颗粒茶,包括茶叶丸芯,以及包覆于所述茶叶丸芯表面的茶胶层。

优选的,所述茶胶层的茶胶按照如下方法进行制备:

将茶叶进行干燥和粉碎,得到茶叶粉末;

在密闭条件下,将所述茶叶粉末加热至172~290℃,保持90~360s,得到茶胶。

优选的,所述茶叶选自绿茶、红茶和黑茶中的一种或多种。

优选的,所述茶叶丸芯包括茶叶,或者茶叶和除茶叶外的可食物质的混合物,所述除茶叶外的可食物质选自花茶或健康茶。

优选的,所述花茶选自茉莉花、玫瑰花和菊花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健康茶选自橙子、梨子、枸杞、桂花、兰花和罗汉果中的一种或多种。

优选的,所述茶叶与除茶叶外的可食物质的质量比优选为(7~99):1。

优选的,所述颗粒茶的粒径为1.5~50mm,所述茶胶层的厚度为 30~360μm,所述颗粒茶的形状为球形、类球形、椭球形、圆柱形、立方体、长方体,或者立体构型不规则的颗粒状。

优选的,所述茶叶丸芯与所述茶胶层的质量比为(9.5~39):1。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颗粒茶,包括茶叶丸芯,以及包覆于所述茶叶丸芯表面的茶胶层。本发明提供颗粒茶将容易破碎的茶叶制造成大小不同的丸状,在茶胶的包裹条件下易储藏、不容易出现霉变、口味易统一、茶汤清澈、在泡饮时茶味缓慢释放,泡饮次数多,味道前后差异小。

附图说明

图1为采用传统工艺生产的茶叶照片;

图2-1为实施例1制备得到的颗粒茶的照片;

图2-2为本发明制备得到的颗粒茶以及对比例的茶叶的照片,图2-2中, 1为实施例1制备的颗粒茶,2为实施例2制备的颗粒茶,3为实施例3制备的颗粒茶,4为实施例4制备的颗粒茶,5为实施例5制备的颗粒茶,6为实施例6制备的颗粒茶,7为实施例7制备的颗粒茶,D1为对比例1提供的茶叶,D2为对比例2提供的茶叶,D3为对比例3提供的茶叶;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制备的颗粒茶与对比例提供的茶叶在室温下储存了497天,储存前与储存后的照片对比;

图4为本发明制备的颗粒茶以及对比例的茶叶冲泡1次后的照片,图4 中,1为实施例1制备的颗粒茶冲泡1次后的照片,2为实施例2制备的颗粒茶冲泡1次后的照片,3为实施例3制备的颗粒茶冲泡1次后的照片,4为实施例4制备的颗粒茶冲泡1次后的照片,5为实施例5制备的颗粒茶冲泡1 次后的照片,6为实施例6制备的颗粒茶冲泡1次后的照片,7为实施例7 制备的颗粒茶冲泡1次后的照片,D1为对比例1提供的茶叶冲泡1次后的照片,D2为对比例2提供的茶叶冲泡1次后的照片,D3为对比例3提供的茶叶冲泡1次后的照片;

图5为本发明制备的颗粒茶以及对比例的茶叶冲泡7次后的照片,图5 中,1为实施例1制备的颗粒茶冲泡7次后的照片,2为实施例2制备的颗粒茶冲泡7次后的照片,3为实施例3制备的颗粒茶冲泡7次后的照片,4为实施例4制备的颗粒茶冲泡7次后的照片,5为实施例5制备的颗粒茶冲泡7 次后的照片,6为实施例6制备的颗粒茶冲泡7次后的照片,7为实施例7 制备的颗粒茶冲泡7次后的照片,D1为对比例1提供的茶叶冲泡7次后的照片,D2为对比例2提供的茶叶冲泡7次后的照片,D3为对比例3提供的茶叶冲泡7次后的照片。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颗粒茶,包括茶叶丸芯,以及包覆于所述茶叶丸芯表面的茶胶层。

本发明提供的颗粒茶包括茶叶丸芯,即将茶叶制备成丸状,在本发明中,所述茶叶丸芯优选采用茶叶粉末制备而成的丸芯。

优选的,所述茶叶丸芯包括茶叶和/或除茶叶外的可食物质。所述茶叶外的可食物质选自选自花茶或健康茶,所述花茶选自茉莉花、玫瑰花和菊花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健康茶选自橙子、梨子、枸杞、桂花、兰花和罗汉果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茶叶与除茶叶外的可食物质的质量比优选为(7~99):1,优选为(20~70):1,更优选为(40~50):1。

本发明提供的颗粒茶还包括包覆于所述茶叶丸芯表面的茶胶层。在本发明中,所述茶胶层的茶胶按照如下方法进行制备:

将茶叶进行干燥和粉碎,得到茶叶粉末;

在密闭条件下,将所述茶叶粉末加热至172~290℃,保持90~360s,得到熔融状态的茶胶。

本发明选用优质绿茶、红茶和黑茶中的一种或多种为原料,干燥后进行粉碎,得到茶叶粉末。可以为单品种茶,也可以为复合型的茶。

接着,在密闭条件下,将所述茶叶粉末加热至172~290℃,保持90~360s,得到茶胶。

其中,在172~290℃条件下,茶叶中天然存在的茶胶(也叫茶腊)熔融,与茶叶分离,其中,所述茶胶为茶叶中天然存在的胶状物质,主要存在于茶叶的表面,也有少部分存在于茶叶内部。

在172~290℃的温度条件下,优选为180~285℃,保持90~360s,优选为 120~240s,收集茶胶。

在本发明中,提取茶胶时,为了保证茶叶粉末受热均匀,优选使密闭条件中的加热的气体处于循环状态。

将茶胶包裹于茶叶丸芯表面,得到颗粒茶。

为了保证冲泡质量,本发明所述的茶胶层的厚度优选为30~360μm,更优选为65~95μm。

在本发明中,所述颗粒茶也可以叫茶丸。本发明对所述颗粒茶的形状并没有特殊限制,可以为球形、类球形、椭球形、圆柱形、立方体、长方体,或者立体构型不规则的颗粒状。优选为球形,所述颗粒茶的粒径优选为 1.5~50mm,更优选为2~3.5mm。

在本发明中,所述茶叶丸芯与所述茶胶层的质量比为(9.5~39):1,优选为(15.7~19):1。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上述颗粒茶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将茶叶进行干燥和粉碎,得到茶叶粉末;

在密闭条件下,将所述茶叶粉末加热至172~290℃,保持90~360s,得到熔融状态的茶胶;

B)将步骤A)中,提取茶胶后的茶叶粉末成型,得到茶叶丸芯;

C)将所述熔融状态的茶胶喷涂于所述茶叶丸芯表面,冷却后,得到颗粒茶。

本发明选用优质绿茶、红茶和黑茶中的一种或多种为原料,干燥后进行粉碎,得到茶叶粉末;

其中,所述茶叶粉末的粉碎细度优选为10~20目。所述干燥后茶叶中的水分含量为8%~11.5%,优选为9%~11%。

接着,在密闭条件下,将所述茶叶粉末加热至172~290℃,保持90~360s,得到茶胶。

其中,在172~290℃条件下,茶叶中天然存在的茶胶(也叫茶腊)熔化,与茶叶分离,在172~290℃的温度条件下,优选为180~285℃,保持90~360s,优选为120~240s,收集熔融状态的茶胶。

其中,所述茶胶为茶叶中天然存在的胶状物质,主要存在于茶叶的表面,也有少部分存在于茶叶内部。在本发明中,提取茶胶时,为了保证茶叶粉末受热均匀,优选使密闭条件中的加热的气体处于循环状态。

将上述步骤中,提取茶胶后的茶叶粉末成型,得到茶叶丸芯;

在本发明中,对所述成型的方法并没有特殊限制,能够将茶叶粉末制备成颗粒状或丸状即可。

在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除茶叶外的可食物质与茶叶粉末混合,再进行成型。

得到成型的茶叶丸芯后,将上述制备得到的熔融状态的茶胶喷涂于茶叶丸芯表面,冷却后,得到颗粒茶。所述喷涂的温度165~320℃,优选为280~295 ℃。冷却的时间优选为12~16分钟,优选为13~15分钟。

本发明将茶叶破碎后利用茶叶中的天然茶胶的粘连防潮与包裹作用将破碎的茶叶粉末制成丸状后再对丸茶进行包裹,有利于储藏,不容易出现霉变,在饮用过程,品质稳定,色香味更好,外观美观,茶汤清澈、耐冲泡(能冲泡十次以上),使用方便,容易控制数量。

为了进一步理解本发明,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提供的颗粒茶进行说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受以下实施例的限制。

实施例1

将绿茶干燥至水分含量为9.2%后粉碎至10~20目,得到茶叶粉末。

在密闭条件下,将所述茶叶粉末加热至183℃,保持220s,得到熔融状态的茶胶;提取茶胶后的茶叶粉末成型,得到粒径为2~3mm的茶叶丸芯。在286℃的条件下,将13340g的所述熔融状态的茶胶喷涂于186660g的所述茶叶丸芯表面,形成厚度为55~75μm的茶胶层,冷却后,得到颗粒茶。参见图2-1以及图2-2,图2-1为实施例1制备得到的颗粒茶的照片,图2-2为本发明制备得到的颗粒茶以及对比例的茶叶的照片。

实施例2

将红茶干燥至水分含量为7.7%后粉碎至10~20目,得到茶叶粉末。

在密闭条件下,将所述茶叶粉末加热至175℃,保持210s,得到熔融状态的茶胶;提取茶胶后的茶叶粉末成型,得到粒径为2~3.5mm的茶叶丸芯。在285℃的条件下,将12890g的所述熔融状态的茶胶喷涂于187110g的所述茶叶丸芯表面,形成厚度为50~70μm的茶胶层,冷却后,得到颗粒茶。

实施例3

将黑茶干燥至水分含量为8.2%后粉碎至10~20目,得到茶叶粉末。

在密闭条件下,将所述茶叶粉末加热至280℃,保持210s,得到熔融状态的茶胶;提取茶胶后的茶叶粉末成型,得到粒径为1.5~3mm的茶叶丸芯。在280℃的条件下,将12270g的所述熔融状态的茶胶喷涂于187730g的所述茶叶丸芯表面,形成厚度为65~80μm的茶胶层,冷却后,得到颗粒茶。

实施例4

将质量比为1:1的红茶和黑茶干燥至水分含量为8.1%后粉碎至10~20 目,得到茶叶粉末。

在密闭条件下,将所述茶叶粉末加热至280℃,保持210s,得到熔融状态的茶胶;提取茶胶后的茶叶粉末成型,得到粒径为1.5~3mm的茶叶丸芯。在280℃的条件下,将13000g的所述熔融状态的茶胶喷涂于187000g的所述茶叶丸芯表面,形成厚度为60~75μm的茶胶层,冷却后,得到颗粒茶。

实施例5

将绿茶干燥至水分含量为10.5%后粉碎至10~20目,得到茶叶粉末。

在密闭条件下,将所述茶叶粉末加热至285℃,保持225s,得到熔融状态的茶胶;将质量比为13.3:1的除茶叶外的可食物质与提取茶胶后的茶叶粉末成型,得到粒径为2~3mm的茶叶丸芯。在285℃的条件下,将14000g 的所述熔融状态的茶胶喷涂于186000g的所述茶叶丸芯表面,形成厚度为 65~80μm的茶胶层,冷却后,得到颗粒茶。

实施例6

将质量比为8:2的红茶和茉莉花干燥至水分含量为9.2%后粉碎至10~20 目,得到茶叶粉末。

在密闭条件下,将所述茶叶粉末加热至285℃,保持320s,得到熔融状态的茶胶;提取茶胶后的茶叶粉末成型,得到粒径为1.5~3mm的茶叶丸芯。在270℃的条件下,将13600g的所述熔融状态的茶胶喷涂于186400g的所述茶叶丸芯表面,形成厚度为55~75μm的茶胶层,冷却后,得到颗粒茶。

实施例7

将质量比为8.5:1.5的黑茶和枸杞干燥至水分含量为10.5%后粉碎至 10~20目,得到茶叶粉末。

在密闭条件下,将所述茶叶粉末加热至250℃,保持320s,得到熔融状态的茶胶;提取茶胶后的茶叶粉末成型,得到粒径为1.5~3mm的茶叶丸芯。在245℃的条件下,将14500g的所述熔融状态的茶胶喷涂于185500g的所述茶叶丸芯表面,形成厚度为60~85μm的茶胶层,冷却后,得到颗粒茶。

对比例1

以实施例1中的绿茶原料为对比例1。

对比例2

以实施例2中的红茶原料为对比例2。

对比例3

以实施例3中的黑茶原料为对比例3。

实施例8

(1)对实施例1~7以及对比例1~3的茶叶进行微生物检测,结果见表1,表1为茶叶的微生物检测结果。

表1茶叶的微生物检测结果

(2)将实施例1~7以及对比例1~3的茶叶在室温,相对湿度为76~85%的条件下放置300天后,按照步骤(1)的方法再进行微生物检测,结果见表 2。

表2为放置300天后茶叶的微生物检测结果

由表1和表2可知,在相同条件下,本发明制备得到的颗粒茶更利于储藏,不易霉变。

(3)将实施例1~7以及对比例1~3的茶叶在室温,相对湿度为76~85%的条件下放置497天(2016年3月1日至2017年7月10日),观察茶叶形态的变化。结果见图3,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制备的颗粒茶与对比例提供的茶叶在室温下储存了497天,储存前与储存后的照片对比。由图3可知,本发明提供的颗粒茶储存前后的外观形态并无明显差异,而对比例提供的茶叶则出现了霉变,颜色变化等形态变化。本发明实施例制备的7个颗粒茶(见图中:0-1、0-2、0-3、0-4、0-5、0-6、0-7)以及对比例的3个茶叶(见图中: 0-一、0-二、0-三)的茶叶在储存前从外观上看起来都很正常,而在常温室内自然条件下储存了497天(2016年3月1日至2017年7月10日)的本发明实施例制备的7个颗粒茶(见图中:1-1、1-2、1-3、1-4、1-5、1-6、1-7)与储存前基本无异样,储存前后的外观形态并无明显差异,而对比例的3个茶叶(见图中:1-一、1-二、1-三)从外观看,出现了霉变,颜色变化等形态变化。

实施例9

按照GB/T5009.57-2003茶叶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对实施例1~7的茶叶进行检测,结果见表3。

表3本发明制备的茶叶的理化及卫生指标检测结果

实施例10

对实施例1~7以及对比例1~3提供的茶叶进行感官检测。

通过人的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对茶叶的形状、色泽、香气、滋味进行审评,确定茶叶品质优次和级别高低的主要方法。

感官评茶是评茶师根据标准样茶对各类茶的品质特征和规格在“比较”的基础上衡量茶叶的品质。审评室内要求光线明亮、柔和、稳定、环境清静、空气新鲜。标准的审评室,地处北半球的,采光设施要朝北,地处南半球的要朝南。外形审评台漆成黑色,内质审评台漆成白色。

茶叶品质评审分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叶底等项目。秤取样茶3g,投入审茶杯,以新鲜开水约150ml冲泡5分钟,将杯内茶汤滤入审茶碗,先评茶汤汤色、嗅香气,再评滋味,辨别汤味特征。茶汤吮入口内吸入空气,在舌面上振动循环三次而同时产生茶叶香气的感觉,尝味时可同时辨别香气的纯度与高低,俗称“三口气”者为上品。最后将审茶杯内茶渣取出置于叶底盘或审茶杯盖反面评比叶底的嫩度、匀度和色泽。

将茶叶的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叶底(颗粒完整)五个项目进行评价,每个项目20分,总共100分,对茶叶进行评价,结果见表4。

表4茶叶的感官评价结果

实施例11

将实施例1~7制备的茶叶以及对比例1~3提供的茶叶冲泡7次之后(冲泡步骤:每一杯加3.5-5g颗粒茶或茶叶,初泡分别用150ml的冷水或温水、开水泡3分钟,续水到350ml,3分钟后喝掉200ml,再续水到350ml,反复 7次),将杯内茶汤滤入审茶碗,先评茶汤汤色、嗅香气,再评滋味,辨别汤味特征。茶汤吮入口内吸入空气,在舌面上振动循环三次而同时产生茶叶香气的感觉,尝味时可同时辨别香气的纯度与高低。最后将审茶杯内茶渣取出置于叶底盘或审茶杯盖反面评比叶底的嫩度、匀度和色泽。

将茶叶的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叶底(颗粒完整)五个项目进行评价,每个项目20分,总共100分,对茶叶进行评价,结果见表5。

表5冲泡7次后茶叶的感官评价结果

外形 汤色 香气 滋味 叶底(颗粒完整) 总分 实施例1 19.2 20 18.8 19.9 20 97.9 实施例2 19.4 19.7 18.9 19.2 20 97.2 实施例3 20 20 19.8 19.6 20 99.4 实施例4 19.9 20 19.3 20 20 99.2 实施例5 19.8 20 18.6 19.6 20 98 实施例6 19.9 19.9 18.6 19.3 19.9 98.2 实施例7 18.6 19.9 17.4 19.0 19.3 94.2 对比例1 13.9 5 9 7 12.9 47.8 对比例2 11 3.5 6 6 12 38.5 对比例3 12.5 5 6 5 11 39.5

参见图4以及图5,图4为本发明制备的颗粒茶以及对比例的茶叶冲泡1 次后的照片。图5为本发明制备的颗粒茶以及对比例的茶叶冲泡7次后的照片。由图4和图5可知,本发明提供的颗粒茶经过七次的冲泡,茶汤清澈,并且茶汤颜色差异较小。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一种颗粒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一种颗粒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一种颗粒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颗粒茶.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颗粒茶.pdf(1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810171203.5 (22)申请日 2018.03.01 (71)申请人 陈朝文 地址 618000 四川省德阳市绵竹市遵道镇 保水村三组 (72)发明人 陈朝文 陈扬婧宏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 公司 11227 代理人 赵青朵 (51)Int.Cl. A23F 3/06(2006.01) A23F 3/14(2006.01) (54)发明名称 一种颗粒茶 (57)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颗粒茶, 包括茶叶丸芯, 以及包覆于所述茶叶丸芯表面的茶胶。

2、层。 本发明 提供颗粒茶将容易破碎的茶叶制造成大小不同 的丸状, 在茶胶的包裹条件下易储藏、 不容易出 现霉变、 口味易统一、 茶汤清澈、 在泡饮时茶味缓 慢释放, 泡饮次数多, 味道前后差异小。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10页 附图5页 CN 108770955 A 2018.11.09 CN 108770955 A 1.一种颗粒茶, 其特征在于, 包括茶叶丸芯, 以及包覆于所述茶叶丸芯表面的茶胶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颗粒茶, 其特征在于, 所述茶胶层的茶胶按照如下方法进行制 备: 将茶叶进行干燥和粉碎, 得到茶叶粉末; 在密闭条件下, 将所述茶叶粉末加热至172290, 保持9036。

3、0s, 得到茶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颗粒茶, 其特征在于, 所述茶叶选自绿茶、 红茶和黑茶中的一 种或多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颗粒茶, 其特征在于, 所述茶叶丸芯包括茶叶, 或者茶叶和除 茶叶外的可食物质的混合物, 所述除茶叶外的可食物质选自花茶或健康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颗粒茶, 其特征在于, 所述花茶选自茉莉花、 玫瑰花和菊花中 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健康茶选自橙子、 梨子、 枸杞、 桂花、 兰花和罗汉果中的一种或多种。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颗粒茶, 其特征在于, 所述茶叶与除茶叶外的可食物质的质量 比优选为(799): 1。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颗粒茶, 其。

4、特征在于, 所述颗粒茶的粒径为1.550mm, 所述茶 胶层的厚度为30360 m, 所述颗粒茶的形状为球形、 类球形、 椭球形、 圆柱形、 立方体、 长方 体, 或者立体构型不规则的颗粒状。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颗粒茶, 其特征在于, 所述茶叶丸芯与所述茶胶层的质量比为 (9.539): 1。 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108770955 A 2 一种颗粒茶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茶叶技术领域, 具体涉及一种颗粒茶。 背景技术 0002 茶叶, 指茶树的叶子和芽。 别名茶、 槚(ji), 茗, 荈(chun)。 泛指可用于泡茶的常 绿灌木茶树的叶子, 以及用这些叶。

5、子泡制的饮料, 后来引申为所有用植物花、 叶、 种子、 根泡 制的草本茶, 如“菊花茶、 茉莉花茶、 玫瑰花茶、 枸杞茶“等; 用各种药材泡制的“凉茶“等, 在 中国文学中亦称雷芽。 0003 茶叶源于中国, 茶叶最早是被作为祭品使用的。 西汉时期由中国四川雅安名山人 吴理真经人工种植成功(2004年被世界粮农组织和世界茶叶协会命名为植茶始祖), 发展为 药用, 西汉后期才发展为宫廷高级饮料, 普及民间作为普通饮料那是西晋以后的事。 饮茶始 于中国。 茶叶形状, 长圆形或椭圆形, 可以用开水直接泡饮, 依据品种和制作方式以及产品 外形分成六大类。 依据季节采制可分为春茶、 夏茶、 秋茶、 冬茶。

6、。 以各种毛茶或精制茶叶再加 工形成再加茶, 包括分为花茶、 紧压茶、 萃取茶、 药用保健茶、 含茶饮料等。 0004 饮茶有许多益处, 经过现代科学的分离和鉴定, 茶叶中含有机化学成分达四百五 十多种, 无机矿物元素达四十多种。 茶叶中的有机化学成分和无机矿物元素含有许多营养 成分和药效成分。 因此, 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0005 但是, 传统工艺生产的茶叶粗糙、 易碎、 储存易霉变。 并且, 茶叶在冲泡时茶汤浑 浊, 茶味很难一致, 影响饮用, 参见图1, 图1为采用传统工艺生产的茶叶照片。 由图1可知, 第 一排的茶叶照片明显可见茶叶发生了霉变, 里面出现了黄曲霉素、 伏马毒素和呕吐。

7、毒素。 第 二排的茶叶照片为传统茶叶在泡茶时易碎, 茶水通常很浑浊, 影响饮欲。 第三排的茶叶照片 可见传统茶叶储藏易霉烂变质, 使用不方便, 使用时很难因人习惯控制数量。 发明内容 0006 有鉴于此,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颗粒茶, 本发明提供颗粒茶将 容易破碎的茶叶制造成丸状, 在茶胶的包裹条件下易储藏、 不容易出现霉变、 口味易统一、 茶汤清澈、 泡饮次数多, 味道前后差异小。 0007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颗粒茶, 包括茶叶丸芯, 以及包覆于所述茶叶丸芯表面的茶胶 层。 0008 优选的, 所述茶胶层的茶胶按照如下方法进行制备: 0009 将茶叶进行干燥和粉碎, 得到茶叶粉末。

8、; 0010 在密闭条件下, 将所述茶叶粉末加热至172290, 保持90360s, 得到茶胶。 0011 优选的, 所述茶叶选自绿茶、 红茶和黑茶中的一种或多种。 0012 优选的, 所述茶叶丸芯包括茶叶, 或者茶叶和除茶叶外的可食物质的混合物, 所述 除茶叶外的可食物质选自花茶或健康茶。 0013 优选的, 所述花茶选自茉莉花、 玫瑰花和菊花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健康茶选自橙 说 明 书 1/10 页 3 CN 108770955 A 3 子、 梨子、 枸杞、 桂花、 兰花和罗汉果中的一种或多种。 0014 优选的, 所述茶叶与除茶叶外的可食物质的质量比优选为(799): 1。 0015 。

9、优选的, 所述颗粒茶的粒径为1.550mm, 所述茶胶层的厚度为 30360 m, 所述 颗粒茶的形状为球形、 类球形、 椭球形、 圆柱形、 立方体、 长方体, 或者立体构型不规则的颗 粒状。 0016 优选的, 所述茶叶丸芯与所述茶胶层的质量比为(9.539): 1。 0017 与现有技术相比,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颗粒茶, 包括茶叶丸芯, 以及包覆于所述茶叶 丸芯表面的茶胶层。 本发明提供颗粒茶将容易破碎的茶叶制造成大小不同的丸状, 在茶胶 的包裹条件下易储藏、 不容易出现霉变、 口味易统一、 茶汤清澈、 在泡饮时茶味缓慢释放, 泡 饮次数多, 味道前后差异小。 附图说明 0018 图1为采用。

10、传统工艺生产的茶叶照片; 0019 图2-1为实施例1制备得到的颗粒茶的照片; 0020 图2-2为本发明制备得到的颗粒茶以及对比例的茶叶的照片, 图2-2中, 1为实施 例1制备的颗粒茶, 2为实施例2制备的颗粒茶, 3为实施例3制备的颗粒茶, 4为实施例4制备 的颗粒茶, 5为实施例5制备的颗粒茶, 6为实施例6制备的颗粒茶, 7为实施例7制备的颗粒 茶, D1为对比例1提供的茶叶, D2为对比例2提供的茶叶, D3为对比例3提供的茶叶; 0021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制备的颗粒茶与对比例提供的茶叶在室温下储存了497天, 储 存前与储存后的照片对比; 0022 图4为本发明制备的颗粒茶以及。

11、对比例的茶叶冲泡1次后的照片,图4 中, 1为实施 例1制备的颗粒茶冲泡1次后的照片, 2为实施例2制备的颗粒茶冲泡1次后的照片, 3为实施 例3制备的颗粒茶冲泡1次后的照片, 4为实施例4制备的颗粒茶冲泡1次后的照片, 5为实施 例5制备的颗粒茶冲泡1 次后的照片, 6为实施例6制备的颗粒茶冲泡1次后的照片, 7为实施 例7 制备的颗粒茶冲泡1次后的照片, D1为对比例1提供的茶叶冲泡1次后的照片, D2为对比 例2提供的茶叶冲泡1次后的照片, D3为对比例3提供的茶叶冲泡1次后的照片; 0023 图5为本发明制备的颗粒茶以及对比例的茶叶冲泡7次后的照片,图5 中, 1为实施 例1制备的颗粒。

12、茶冲泡7次后的照片, 2为实施例2制备的颗粒茶冲泡7次后的照片, 3为实施 例3制备的颗粒茶冲泡7次后的照片, 4为实施例4制备的颗粒茶冲泡7次后的照片, 5为实施 例5制备的颗粒茶冲泡7 次后的照片, 6为实施例6制备的颗粒茶冲泡7次后的照片, 7为实施 例7 制备的颗粒茶冲泡7次后的照片, D1为对比例1提供的茶叶冲泡7次后的照片, D2为对比 例2提供的茶叶冲泡7次后的照片, D3为对比例3提供的茶叶冲泡7次后的照片。 具体实施方式 0024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颗粒茶, 包括茶叶丸芯, 以及包覆于所述茶叶丸芯表面的茶胶 层。 0025 本发明提供的颗粒茶包括茶叶丸芯, 即将茶叶制备成丸状,。

13、 在本发明中, 所述茶叶 丸芯优选采用茶叶粉末制备而成的丸芯。 0026 优选的, 所述茶叶丸芯包括茶叶和/或除茶叶外的可食物质。 所述茶叶外的可食物 说 明 书 2/10 页 4 CN 108770955 A 4 质选自选自花茶或健康茶, 所述花茶选自茉莉花、 玫瑰花和菊花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健康 茶选自橙子、 梨子、 枸杞、 桂花、 兰花和罗汉果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茶叶与除茶叶外的可食 物质的质量比优选为(799): 1, 优选为(2070): 1, 更优选为(4050): 1。 0027 本发明提供的颗粒茶还包括包覆于所述茶叶丸芯表面的茶胶层。 在本发明中, 所 述茶胶层的茶胶按照如。

14、下方法进行制备: 0028 将茶叶进行干燥和粉碎, 得到茶叶粉末; 0029 在密闭条件下, 将所述茶叶粉末加热至172290, 保持90360s, 得到熔融状态 的茶胶。 0030 本发明选用优质绿茶、 红茶和黑茶中的一种或多种为原料, 干燥后进行粉碎, 得到 茶叶粉末。 可以为单品种茶, 也可以为复合型的茶。 0031 接着, 在密闭条件下, 将所述茶叶粉末加热至172290, 保持90360s, 得到茶 胶。 0032 其中, 在172290条件下, 茶叶中天然存在的茶胶(也叫茶腊)熔融, 与茶叶分 离, 其中, 所述茶胶为茶叶中天然存在的胶状物质, 主要存在于茶叶的表面, 也有少部分存。

15、 在于茶叶内部。 0033 在172290的温度条件下, 优选为180285, 保持90360s, 优选为 120 240s, 收集茶胶。 0034 在本发明中, 提取茶胶时, 为了保证茶叶粉末受热均匀, 优选使密闭条件中的加热 的气体处于循环状态。 0035 将茶胶包裹于茶叶丸芯表面, 得到颗粒茶。 0036 为了保证冲泡质量, 本发明所述的茶胶层的厚度优选为30360 m, 更优选为65 95 m。 0037 在本发明中, 所述颗粒茶也可以叫茶丸。 本发明对所述颗粒茶的形状并没有特殊 限制, 可以为球形、 类球形、 椭球形、 圆柱形、 立方体、 长方体, 或者立体构型不规则的颗粒 状。 优。

16、选为球形, 所述颗粒茶的粒径优选为 1.550mm, 更优选为23.5mm。 0038 在本发明中, 所述茶叶丸芯与所述茶胶层的质量比为(9.539): 1, 优选为(15.7 19): 1。 0039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上述颗粒茶的制备方法, 包括以下步骤: 0040 A)将茶叶进行干燥和粉碎, 得到茶叶粉末; 0041 在密闭条件下, 将所述茶叶粉末加热至172290, 保持90360s, 得到熔融状态 的茶胶; 0042 B)将步骤A)中, 提取茶胶后的茶叶粉末成型, 得到茶叶丸芯; 0043 C)将所述熔融状态的茶胶喷涂于所述茶叶丸芯表面, 冷却后, 得到颗粒茶。 0044 本发明选用。

17、优质绿茶、 红茶和黑茶中的一种或多种为原料, 干燥后进行粉碎, 得到 茶叶粉末; 0045 其中, 所述茶叶粉末的粉碎细度优选为1020目。 所述干燥后茶叶中的水分含量 为811.5, 优选为911。 0046 接着, 在密闭条件下, 将所述茶叶粉末加热至172290, 保持90360s, 得到茶 胶。 说 明 书 3/10 页 5 CN 108770955 A 5 0047 其中, 在172290条件下, 茶叶中天然存在的茶胶(也叫茶腊)熔化, 与茶叶分 离, 在172290的温度条件下, 优选为180285, 保持90360s, 优选为120240s, 收 集熔融状态的茶胶。 0048 其。

18、中, 所述茶胶为茶叶中天然存在的胶状物质, 主要存在于茶叶的表面, 也有少部 分存在于茶叶内部。 在本发明中, 提取茶胶时, 为了保证茶叶粉末受热均匀, 优选使密闭条 件中的加热的气体处于循环状态。 0049 将上述步骤中, 提取茶胶后的茶叶粉末成型, 得到茶叶丸芯; 0050 在本发明中, 对所述成型的方法并没有特殊限制, 能够将茶叶粉末制备成颗粒状 或丸状即可。 0051 在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 也可以将除茶叶外的可食物质与茶叶粉末混 合, 再进行成型。 0052 得到成型的茶叶丸芯后, 将上述制备得到的熔融状态的茶胶喷涂于茶叶丸芯表 面, 冷却后, 得到颗粒茶。 所述喷涂的温度1。

19、65320, 优选为280295 。 冷却的时间优 选为1216分钟, 优选为1315分钟。 0053 本发明将茶叶破碎后利用茶叶中的天然茶胶的粘连防潮与包裹作用将破碎的茶 叶粉末制成丸状后再对丸茶进行包裹, 有利于储藏, 不容易出现霉变, 在饮用过程, 品质稳 定, 色香味更好, 外观美观, 茶汤清澈、 耐冲泡(能冲泡十次以上), 使用方便, 容易控制数量。 0054 为了进一步理解本发明,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提供的颗粒茶进行说明, 本发 明的保护范围不受以下实施例的限制。 0055 实施例1 0056 将绿茶干燥至水分含量为9.2后粉碎至1020目, 得到茶叶粉末。 0057 在密闭条。

20、件下, 将所述茶叶粉末加热至183, 保持220s, 得到熔融状态的茶胶; 提 取茶胶后的茶叶粉末成型, 得到粒径为23mm的茶叶丸芯。 在286的条件下, 将13340g的 所述熔融状态的茶胶喷涂于186660g的所述茶叶丸芯表面, 形成厚度为5575 m的茶胶层, 冷却后, 得到颗粒茶。 参见图2-1以及图2-2, 图2-1为实施例1制备得到的颗粒茶的照片, 图 2-2为本发明制备得到的颗粒茶以及对比例的茶叶的照片。 0058 实施例2 0059 将红茶干燥至水分含量为7.7后粉碎至1020目, 得到茶叶粉末。 0060 在密闭条件下, 将所述茶叶粉末加热至175, 保持210s, 得到熔。

21、融状态的茶胶; 提 取茶胶后的茶叶粉末成型, 得到粒径为23.5mm的茶叶丸芯。 在285的条件下, 将12890g 的所述熔融状态的茶胶喷涂于187110g的所述茶叶丸芯表面, 形成厚度为5070 m的茶胶 层, 冷却后, 得到颗粒茶。 0061 实施例3 0062 将黑茶干燥至水分含量为8.2后粉碎至1020目, 得到茶叶粉末。 0063 在密闭条件下, 将所述茶叶粉末加热至280, 保持210s, 得到熔融状态的茶胶; 提 取茶胶后的茶叶粉末成型, 得到粒径为1.53mm的茶叶丸芯。 在280的条件下, 将12270g 的所述熔融状态的茶胶喷涂于187730g的所述茶叶丸芯表面, 形成厚。

22、度为6580 m的茶胶 层, 冷却后, 得到颗粒茶。 0064 实施例4 说 明 书 4/10 页 6 CN 108770955 A 6 0065 将质量比为1: 1的红茶和黑茶干燥至水分含量为8.1后粉碎至1020 目, 得到 茶叶粉末。 0066 在密闭条件下, 将所述茶叶粉末加热至280, 保持210s, 得到熔融状态的茶胶; 提 取茶胶后的茶叶粉末成型, 得到粒径为1.53mm的茶叶丸芯。 在280的条件下, 将13000g 的所述熔融状态的茶胶喷涂于187000g的所述茶叶丸芯表面, 形成厚度为6075 m的茶胶 层, 冷却后, 得到颗粒茶。 0067 实施例5 0068 将绿茶干燥。

23、至水分含量为10.5后粉碎至1020目, 得到茶叶粉末。 0069 在密闭条件下, 将所述茶叶粉末加热至285, 保持225s, 得到熔融状态的茶胶; 将 质量比为13.3: 1的除茶叶外的可食物质与提取茶胶后的茶叶粉末成型, 得到粒径为23mm 的茶叶丸芯。 在285的条件下, 将14000g 的所述熔融状态的茶胶喷涂于186000g的所述茶 叶丸芯表面, 形成厚度为 6580 m的茶胶层, 冷却后, 得到颗粒茶。 0070 实施例6 0071 将质量比为8: 2的红茶和茉莉花干燥至水分含量为9.2后粉碎至1020 目, 得 到茶叶粉末。 0072 在密闭条件下, 将所述茶叶粉末加热至285。

24、, 保持320s, 得到熔融状态的茶胶; 提 取茶胶后的茶叶粉末成型, 得到粒径为1.53mm的茶叶丸芯。 在270的条件下, 将13600g 的所述熔融状态的茶胶喷涂于186400g的所述茶叶丸芯表面, 形成厚度为5575 m的茶胶 层, 冷却后, 得到颗粒茶。 0073 实施例7 0074 将质量比为8.5: 1.5的黑茶和枸杞干燥至水分含量为10.5后粉碎至 1020目, 得到茶叶粉末。 0075 在密闭条件下, 将所述茶叶粉末加热至250, 保持320s, 得到熔融状态的茶胶; 提 取茶胶后的茶叶粉末成型, 得到粒径为1.53mm的茶叶丸芯。 在245的条件下, 将14500g 的所述。

25、熔融状态的茶胶喷涂于185500g的所述茶叶丸芯表面, 形成厚度为6085 m的茶胶 层, 冷却后, 得到颗粒茶。 0076 对比例1 0077 以实施例1中的绿茶原料为对比例1。 0078 对比例2 0079 以实施例2中的红茶原料为对比例2。 0080 对比例3 0081 以实施例3中的黑茶原料为对比例3。 0082 实施例8 0083 (1)对实施例17以及对比例13的茶叶进行微生物检测, 结果见表1, 表1为茶叶 的微生物检测结果。 0084 表1茶叶的微生物检测结果 说 明 书 5/10 页 7 CN 108770955 A 7 0085 0086 0087 (2)将实施例17以及对。

26、比例13的茶叶在室温, 相对湿度为7685的条件下 放置300天后, 按照步骤(1)的方法再进行微生物检测, 结果见表 2。 0088 表2为放置300天后茶叶的微生物检测结果 说 明 书 6/10 页 8 CN 108770955 A 8 0089 0090 由表1和表2可知, 在相同条件下, 本发明制备得到的颗粒茶更利于储藏, 不易霉 变。 0091 (3)将实施例17以及对比例13的茶叶在室温, 相对湿度为7685的条件下 放置497天(2016年3月1日至2017年7月10日), 观察茶叶形态的变化。 结果见图3, 图3为本发 明实施例制备的颗粒茶与对比例提供的茶叶在室温下储存了497。

27、天, 储存前与储存后的照 片对比。 由图3可知, 本发明提供的颗粒茶储存前后的外观形态并无明显差异, 而对比例提 供的茶叶则出现了霉变, 颜色变化等形态变化。 本发明实施例制备的7个颗粒茶(见图中:0- 1、 0-2、 0-3、 0-4、 0-5、 0-6、 0-7)以及对比例的3个茶叶(见图中: 0-一、 0-二、 0-三)的茶叶在 储存前从外观上看起来都很正常, 而在常温室内自然条件下储存了497天(2016年3月1日至 2017年7月10日)的本发明实施例制备的7个颗粒茶(见图中:1-1、 1-2、 1-3、 1-4、 1-5、 1-6、 1- 7)与储存前基本无异样, 储存前后的外观形。

28、态并无明显差异, 而对比例的3个茶叶(见图中: 1-一、 1-二、 1-三)从外观看, 出现了霉变, 颜色变化等形态变化。 0092 实施例9 0093 按照GB/T5009.57-2003茶叶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对实施例17的茶叶进行检测, 结果见表3。 0094 表3本发明制备的茶叶的理化及卫生指标检测结果 说 明 书 7/10 页 9 CN 108770955 A 9 0095 0096 0097 实施例10 0098 对实施例17以及对比例13提供的茶叶进行感官检测。 0099 通过人的视觉、 嗅觉、 味觉、 触觉对茶叶的形状、 色泽、 香气、 滋味进行审评, 确定茶 叶品质优次和级别高。

29、低的主要方法。 0100 感官评茶是评茶师根据标准样茶对各类茶的品质特征和规格在 “比较” 的基础上 衡量茶叶的品质。 审评室内要求光线明亮、 柔和、 稳定、 环境清静、 空气新鲜。 标准的审评室, 地处北半球的, 采光设施要朝北, 地处南半球的要朝南。 外形审评台漆成黑色, 内质审评台 漆成白色。 0101 茶叶品质评审分外形、 汤色、 香气、 滋味、 叶底等项目。 秤取样茶3g, 投入审茶杯, 以 新鲜开水约150ml冲泡5分钟, 将杯内茶汤滤入审茶碗, 先评茶汤汤色、 嗅香气, 再评滋味, 辨 别汤味特征。 茶汤吮入口内吸入空气, 在舌面上振动循环三次而同时产生茶叶香气的感觉, 尝味时可。

30、同时辨别香气的纯度与高低, 俗称 “三口气” 者为上品。 最后将审茶杯内茶渣取出 置于叶底盘或审茶杯盖反面评比叶底的嫩度、 匀度和色泽。 0102 将茶叶的外形、 汤色、 香气、 滋味、 叶底(颗粒完整)五个项目进行评价, 每个项目20 分, 总共100分, 对茶叶进行评价, 结果见表4。 0103 表4茶叶的感官评价结果 说 明 书 8/10 页 10 CN 108770955 A 10 0104 0105 0106 实施例11 0107 将实施例17制备的茶叶以及对比例13提供的茶叶冲泡7次之后(冲泡步骤: 每 一杯加3.5-5g颗粒茶或茶叶, 初泡分别用150ml的冷水或温水、 开水泡3。

31、分钟, 续水到350ml, 3分钟后喝掉200ml, 再续水到350ml, 反复 7次), 将杯内茶汤滤入审茶碗, 先评茶汤汤色、 嗅 香气, 再评滋味, 辨别汤味特征。 茶汤吮入口内吸入空气, 在舌面上振动循环三次而同时产 生茶叶香气的感觉, 尝味时可同时辨别香气的纯度与高低。 最后将审茶杯内茶渣取出置于 叶底盘或审茶杯盖反面评比叶底的嫩度、 匀度和色泽。 0108 将茶叶的外形、 汤色、 香气、 滋味、 叶底(颗粒完整)五个项目进行评价, 每个项目20 分, 总共100分, 对茶叶进行评价, 结果见表5。 0109 表5冲泡7次后茶叶的感官评价结果 0110 外形 汤色 香气 滋味 叶底(。

32、颗粒完整) 总分 实施例1 19.2 20 18.8 19.9 20 97.9 实施例2 19.4 19.7 18.9 19.2 20 97.2 实施例3 20 20 19.8 19.6 20 99.4 实施例4 19.9 20 19.3 20 20 99.2 实施例5 19.8 20 18.6 19.6 20 98 实施例6 19.9 19.9 18.6 19.3 19.9 98.2 实施例7 18.6 19.9 17.4 19.0 19.3 94.2 对比例1 13.9 5 9 7 12.9 47.8 对比例2 11 3.5 6 6 12 38.5 对比例3 12.5 5 6 5 11 3。

33、9.5 说 明 书 9/10 页 11 CN 108770955 A 11 0111 参见图4以及图5, 图4为本发明制备的颗粒茶以及对比例的茶叶冲泡1 次后的照 片。 图5为本发明制备的颗粒茶以及对比例的茶叶冲泡7次后的照片。 由图4和图5可知, 本发 明提供的颗粒茶经过七次的冲泡, 茶汤清澈, 并且茶汤颜色差异较小。 0112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 应当指出, 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 员来说, 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 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 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 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说 明 书 10/10 页 12 CN 108770955 A 12 图1 图2-1 说 明 书 附 图 1/5 页 13 CN 108770955 A 13 图2-2 说 明 书 附 图 2/5 页 14 CN 108770955 A 14 图3 说 明 书 附 图 3/5 页 15 CN 108770955 A 15 图4 说 明 书 附 图 4/5 页 16 CN 108770955 A 16 图5 说 明 书 附 图 5/5 页 17 CN 108770955 A 17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