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茶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颗粒茶。
背景技术
茶叶,指茶树的叶子和芽。别名茶、槚(jiǎ),茗,荈(chuǎn)。泛指可用于泡茶的常绿灌木茶树的叶子,以及用这些叶子泡制的饮料,后来引申为所有用植物花、叶、种子、根泡制的草本茶,如"菊花茶、茉莉花茶、玫瑰花茶、枸杞茶"等;用各种药材泡制的"凉茶"等,在中国文学中亦称雷芽。
茶叶源于中国,茶叶最早是被作为祭品使用的。西汉时期由中国四川雅安名山人吴理真经人工种植成功(2004年被世界粮农组织和世界茶叶协会命名为植茶始祖),发展为药用,西汉后期才发展为宫廷高级饮料,普及民间作为普通饮料那是西晋以后的事。饮茶始于中国。茶叶形状,长圆形或椭圆形,可以用开水直接泡饮,依据品种和制作方式以及产品外形分成六大类。依据季节采制可分为春茶、夏茶、秋茶、冬茶。以各种毛茶或精制茶叶再加工形成再加茶,包括分为花茶、紧压茶、萃取茶、药用保健茶、含茶饮料等。
饮茶有许多益处,经过现代科学的分离和鉴定,茶叶中含有机化学成分达四百五十多种,无机矿物元素达四十多种。茶叶中的有机化学成分和无机矿物元素含有许多营养成分和药效成分。因此,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但是,传统工艺生产的茶叶粗糙、易碎、储存易霉变。并且,茶叶在冲泡时茶汤浑浊,茶味很难一致,影响饮用,参见图1,图1为采用传统工艺生产的茶叶照片。由图1可知,第一排的茶叶照片明显可见茶叶发生了霉变,里面出现了黄曲霉素、伏马毒素和呕吐毒素。第二排的茶叶照片为传统茶叶在泡茶时易碎,茶水通常很浑浊,影响饮欲。第三排的茶叶照片可见传统茶叶储藏易霉烂变质,使用不方便,使用时很难因人习惯控制数量。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颗粒茶,本发明提供颗粒茶将容易破碎的茶叶制造成丸状,在茶胶的包裹条件下易储藏、不容易出现霉变、口味易统一、茶汤清澈、泡饮次数多,味道前后差异小。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颗粒茶,包括茶叶丸芯,以及包覆于所述茶叶丸芯表面的茶胶层。
优选的,所述茶胶层的茶胶按照如下方法进行制备:
将茶叶进行干燥和粉碎,得到茶叶粉末;
在密闭条件下,将所述茶叶粉末加热至172~290℃,保持90~360s,得到茶胶。
优选的,所述茶叶选自绿茶、红茶和黑茶中的一种或多种。
优选的,所述茶叶丸芯包括茶叶,或者茶叶和除茶叶外的可食物质的混合物,所述除茶叶外的可食物质选自花茶或健康茶。
优选的,所述花茶选自茉莉花、玫瑰花和菊花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健康茶选自橙子、梨子、枸杞、桂花、兰花和罗汉果中的一种或多种。
优选的,所述茶叶与除茶叶外的可食物质的质量比优选为(7~99):1。
优选的,所述颗粒茶的粒径为1.5~50mm,所述茶胶层的厚度为 30~360μm,所述颗粒茶的形状为球形、类球形、椭球形、圆柱形、立方体、长方体,或者立体构型不规则的颗粒状。
优选的,所述茶叶丸芯与所述茶胶层的质量比为(9.5~39):1。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颗粒茶,包括茶叶丸芯,以及包覆于所述茶叶丸芯表面的茶胶层。本发明提供颗粒茶将容易破碎的茶叶制造成大小不同的丸状,在茶胶的包裹条件下易储藏、不容易出现霉变、口味易统一、茶汤清澈、在泡饮时茶味缓慢释放,泡饮次数多,味道前后差异小。
附图说明
图1为采用传统工艺生产的茶叶照片;
图2-1为实施例1制备得到的颗粒茶的照片;
图2-2为本发明制备得到的颗粒茶以及对比例的茶叶的照片,图2-2中, 1为实施例1制备的颗粒茶,2为实施例2制备的颗粒茶,3为实施例3制备的颗粒茶,4为实施例4制备的颗粒茶,5为实施例5制备的颗粒茶,6为实施例6制备的颗粒茶,7为实施例7制备的颗粒茶,D1为对比例1提供的茶叶,D2为对比例2提供的茶叶,D3为对比例3提供的茶叶;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制备的颗粒茶与对比例提供的茶叶在室温下储存了497天,储存前与储存后的照片对比;
图4为本发明制备的颗粒茶以及对比例的茶叶冲泡1次后的照片,图4 中,1为实施例1制备的颗粒茶冲泡1次后的照片,2为实施例2制备的颗粒茶冲泡1次后的照片,3为实施例3制备的颗粒茶冲泡1次后的照片,4为实施例4制备的颗粒茶冲泡1次后的照片,5为实施例5制备的颗粒茶冲泡1 次后的照片,6为实施例6制备的颗粒茶冲泡1次后的照片,7为实施例7 制备的颗粒茶冲泡1次后的照片,D1为对比例1提供的茶叶冲泡1次后的照片,D2为对比例2提供的茶叶冲泡1次后的照片,D3为对比例3提供的茶叶冲泡1次后的照片;
图5为本发明制备的颗粒茶以及对比例的茶叶冲泡7次后的照片,图5 中,1为实施例1制备的颗粒茶冲泡7次后的照片,2为实施例2制备的颗粒茶冲泡7次后的照片,3为实施例3制备的颗粒茶冲泡7次后的照片,4为实施例4制备的颗粒茶冲泡7次后的照片,5为实施例5制备的颗粒茶冲泡7 次后的照片,6为实施例6制备的颗粒茶冲泡7次后的照片,7为实施例7 制备的颗粒茶冲泡7次后的照片,D1为对比例1提供的茶叶冲泡7次后的照片,D2为对比例2提供的茶叶冲泡7次后的照片,D3为对比例3提供的茶叶冲泡7次后的照片。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颗粒茶,包括茶叶丸芯,以及包覆于所述茶叶丸芯表面的茶胶层。
本发明提供的颗粒茶包括茶叶丸芯,即将茶叶制备成丸状,在本发明中,所述茶叶丸芯优选采用茶叶粉末制备而成的丸芯。
优选的,所述茶叶丸芯包括茶叶和/或除茶叶外的可食物质。所述茶叶外的可食物质选自选自花茶或健康茶,所述花茶选自茉莉花、玫瑰花和菊花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健康茶选自橙子、梨子、枸杞、桂花、兰花和罗汉果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茶叶与除茶叶外的可食物质的质量比优选为(7~99):1,优选为(20~70):1,更优选为(40~50):1。
本发明提供的颗粒茶还包括包覆于所述茶叶丸芯表面的茶胶层。在本发明中,所述茶胶层的茶胶按照如下方法进行制备:
将茶叶进行干燥和粉碎,得到茶叶粉末;
在密闭条件下,将所述茶叶粉末加热至172~290℃,保持90~360s,得到熔融状态的茶胶。
本发明选用优质绿茶、红茶和黑茶中的一种或多种为原料,干燥后进行粉碎,得到茶叶粉末。可以为单品种茶,也可以为复合型的茶。
接着,在密闭条件下,将所述茶叶粉末加热至172~290℃,保持90~360s,得到茶胶。
其中,在172~290℃条件下,茶叶中天然存在的茶胶(也叫茶腊)熔融,与茶叶分离,其中,所述茶胶为茶叶中天然存在的胶状物质,主要存在于茶叶的表面,也有少部分存在于茶叶内部。
在172~290℃的温度条件下,优选为180~285℃,保持90~360s,优选为 120~240s,收集茶胶。
在本发明中,提取茶胶时,为了保证茶叶粉末受热均匀,优选使密闭条件中的加热的气体处于循环状态。
将茶胶包裹于茶叶丸芯表面,得到颗粒茶。
为了保证冲泡质量,本发明所述的茶胶层的厚度优选为30~360μm,更优选为65~95μm。
在本发明中,所述颗粒茶也可以叫茶丸。本发明对所述颗粒茶的形状并没有特殊限制,可以为球形、类球形、椭球形、圆柱形、立方体、长方体,或者立体构型不规则的颗粒状。优选为球形,所述颗粒茶的粒径优选为 1.5~50mm,更优选为2~3.5mm。
在本发明中,所述茶叶丸芯与所述茶胶层的质量比为(9.5~39):1,优选为(15.7~19):1。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上述颗粒茶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将茶叶进行干燥和粉碎,得到茶叶粉末;
在密闭条件下,将所述茶叶粉末加热至172~290℃,保持90~360s,得到熔融状态的茶胶;
B)将步骤A)中,提取茶胶后的茶叶粉末成型,得到茶叶丸芯;
C)将所述熔融状态的茶胶喷涂于所述茶叶丸芯表面,冷却后,得到颗粒茶。
本发明选用优质绿茶、红茶和黑茶中的一种或多种为原料,干燥后进行粉碎,得到茶叶粉末;
其中,所述茶叶粉末的粉碎细度优选为10~20目。所述干燥后茶叶中的水分含量为8%~11.5%,优选为9%~11%。
接着,在密闭条件下,将所述茶叶粉末加热至172~290℃,保持90~360s,得到茶胶。
其中,在172~290℃条件下,茶叶中天然存在的茶胶(也叫茶腊)熔化,与茶叶分离,在172~290℃的温度条件下,优选为180~285℃,保持90~360s,优选为120~240s,收集熔融状态的茶胶。
其中,所述茶胶为茶叶中天然存在的胶状物质,主要存在于茶叶的表面,也有少部分存在于茶叶内部。在本发明中,提取茶胶时,为了保证茶叶粉末受热均匀,优选使密闭条件中的加热的气体处于循环状态。
将上述步骤中,提取茶胶后的茶叶粉末成型,得到茶叶丸芯;
在本发明中,对所述成型的方法并没有特殊限制,能够将茶叶粉末制备成颗粒状或丸状即可。
在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除茶叶外的可食物质与茶叶粉末混合,再进行成型。
得到成型的茶叶丸芯后,将上述制备得到的熔融状态的茶胶喷涂于茶叶丸芯表面,冷却后,得到颗粒茶。所述喷涂的温度165~320℃,优选为280~295 ℃。冷却的时间优选为12~16分钟,优选为13~15分钟。
本发明将茶叶破碎后利用茶叶中的天然茶胶的粘连防潮与包裹作用将破碎的茶叶粉末制成丸状后再对丸茶进行包裹,有利于储藏,不容易出现霉变,在饮用过程,品质稳定,色香味更好,外观美观,茶汤清澈、耐冲泡(能冲泡十次以上),使用方便,容易控制数量。
为了进一步理解本发明,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提供的颗粒茶进行说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受以下实施例的限制。
实施例1
将绿茶干燥至水分含量为9.2%后粉碎至10~20目,得到茶叶粉末。
在密闭条件下,将所述茶叶粉末加热至183℃,保持220s,得到熔融状态的茶胶;提取茶胶后的茶叶粉末成型,得到粒径为2~3mm的茶叶丸芯。在286℃的条件下,将13340g的所述熔融状态的茶胶喷涂于186660g的所述茶叶丸芯表面,形成厚度为55~75μm的茶胶层,冷却后,得到颗粒茶。参见图2-1以及图2-2,图2-1为实施例1制备得到的颗粒茶的照片,图2-2为本发明制备得到的颗粒茶以及对比例的茶叶的照片。
实施例2
将红茶干燥至水分含量为7.7%后粉碎至10~20目,得到茶叶粉末。
在密闭条件下,将所述茶叶粉末加热至175℃,保持210s,得到熔融状态的茶胶;提取茶胶后的茶叶粉末成型,得到粒径为2~3.5mm的茶叶丸芯。在285℃的条件下,将12890g的所述熔融状态的茶胶喷涂于187110g的所述茶叶丸芯表面,形成厚度为50~70μm的茶胶层,冷却后,得到颗粒茶。
实施例3
将黑茶干燥至水分含量为8.2%后粉碎至10~20目,得到茶叶粉末。
在密闭条件下,将所述茶叶粉末加热至280℃,保持210s,得到熔融状态的茶胶;提取茶胶后的茶叶粉末成型,得到粒径为1.5~3mm的茶叶丸芯。在280℃的条件下,将12270g的所述熔融状态的茶胶喷涂于187730g的所述茶叶丸芯表面,形成厚度为65~80μm的茶胶层,冷却后,得到颗粒茶。
实施例4
将质量比为1:1的红茶和黑茶干燥至水分含量为8.1%后粉碎至10~20 目,得到茶叶粉末。
在密闭条件下,将所述茶叶粉末加热至280℃,保持210s,得到熔融状态的茶胶;提取茶胶后的茶叶粉末成型,得到粒径为1.5~3mm的茶叶丸芯。在280℃的条件下,将13000g的所述熔融状态的茶胶喷涂于187000g的所述茶叶丸芯表面,形成厚度为60~75μm的茶胶层,冷却后,得到颗粒茶。
实施例5
将绿茶干燥至水分含量为10.5%后粉碎至10~20目,得到茶叶粉末。
在密闭条件下,将所述茶叶粉末加热至285℃,保持225s,得到熔融状态的茶胶;将质量比为13.3:1的除茶叶外的可食物质与提取茶胶后的茶叶粉末成型,得到粒径为2~3mm的茶叶丸芯。在285℃的条件下,将14000g 的所述熔融状态的茶胶喷涂于186000g的所述茶叶丸芯表面,形成厚度为 65~80μm的茶胶层,冷却后,得到颗粒茶。
实施例6
将质量比为8:2的红茶和茉莉花干燥至水分含量为9.2%后粉碎至10~20 目,得到茶叶粉末。
在密闭条件下,将所述茶叶粉末加热至285℃,保持320s,得到熔融状态的茶胶;提取茶胶后的茶叶粉末成型,得到粒径为1.5~3mm的茶叶丸芯。在270℃的条件下,将13600g的所述熔融状态的茶胶喷涂于186400g的所述茶叶丸芯表面,形成厚度为55~75μm的茶胶层,冷却后,得到颗粒茶。
实施例7
将质量比为8.5:1.5的黑茶和枸杞干燥至水分含量为10.5%后粉碎至 10~20目,得到茶叶粉末。
在密闭条件下,将所述茶叶粉末加热至250℃,保持320s,得到熔融状态的茶胶;提取茶胶后的茶叶粉末成型,得到粒径为1.5~3mm的茶叶丸芯。在245℃的条件下,将14500g的所述熔融状态的茶胶喷涂于185500g的所述茶叶丸芯表面,形成厚度为60~85μm的茶胶层,冷却后,得到颗粒茶。
对比例1
以实施例1中的绿茶原料为对比例1。
对比例2
以实施例2中的红茶原料为对比例2。
对比例3
以实施例3中的黑茶原料为对比例3。
实施例8
(1)对实施例1~7以及对比例1~3的茶叶进行微生物检测,结果见表1,表1为茶叶的微生物检测结果。
表1茶叶的微生物检测结果
(2)将实施例1~7以及对比例1~3的茶叶在室温,相对湿度为76~85%的条件下放置300天后,按照步骤(1)的方法再进行微生物检测,结果见表 2。
表2为放置300天后茶叶的微生物检测结果
由表1和表2可知,在相同条件下,本发明制备得到的颗粒茶更利于储藏,不易霉变。
(3)将实施例1~7以及对比例1~3的茶叶在室温,相对湿度为76~85%的条件下放置497天(2016年3月1日至2017年7月10日),观察茶叶形态的变化。结果见图3,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制备的颗粒茶与对比例提供的茶叶在室温下储存了497天,储存前与储存后的照片对比。由图3可知,本发明提供的颗粒茶储存前后的外观形态并无明显差异,而对比例提供的茶叶则出现了霉变,颜色变化等形态变化。本发明实施例制备的7个颗粒茶(见图中:0-1、0-2、0-3、0-4、0-5、0-6、0-7)以及对比例的3个茶叶(见图中: 0-一、0-二、0-三)的茶叶在储存前从外观上看起来都很正常,而在常温室内自然条件下储存了497天(2016年3月1日至2017年7月10日)的本发明实施例制备的7个颗粒茶(见图中:1-1、1-2、1-3、1-4、1-5、1-6、1-7)与储存前基本无异样,储存前后的外观形态并无明显差异,而对比例的3个茶叶(见图中:1-一、1-二、1-三)从外观看,出现了霉变,颜色变化等形态变化。
实施例9
按照GB/T5009.57-2003茶叶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对实施例1~7的茶叶进行检测,结果见表3。
表3本发明制备的茶叶的理化及卫生指标检测结果
实施例10
对实施例1~7以及对比例1~3提供的茶叶进行感官检测。
通过人的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对茶叶的形状、色泽、香气、滋味进行审评,确定茶叶品质优次和级别高低的主要方法。
感官评茶是评茶师根据标准样茶对各类茶的品质特征和规格在“比较”的基础上衡量茶叶的品质。审评室内要求光线明亮、柔和、稳定、环境清静、空气新鲜。标准的审评室,地处北半球的,采光设施要朝北,地处南半球的要朝南。外形审评台漆成黑色,内质审评台漆成白色。
茶叶品质评审分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叶底等项目。秤取样茶3g,投入审茶杯,以新鲜开水约150ml冲泡5分钟,将杯内茶汤滤入审茶碗,先评茶汤汤色、嗅香气,再评滋味,辨别汤味特征。茶汤吮入口内吸入空气,在舌面上振动循环三次而同时产生茶叶香气的感觉,尝味时可同时辨别香气的纯度与高低,俗称“三口气”者为上品。最后将审茶杯内茶渣取出置于叶底盘或审茶杯盖反面评比叶底的嫩度、匀度和色泽。
将茶叶的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叶底(颗粒完整)五个项目进行评价,每个项目20分,总共100分,对茶叶进行评价,结果见表4。
表4茶叶的感官评价结果
实施例11
将实施例1~7制备的茶叶以及对比例1~3提供的茶叶冲泡7次之后(冲泡步骤:每一杯加3.5-5g颗粒茶或茶叶,初泡分别用150ml的冷水或温水、开水泡3分钟,续水到350ml,3分钟后喝掉200ml,再续水到350ml,反复 7次),将杯内茶汤滤入审茶碗,先评茶汤汤色、嗅香气,再评滋味,辨别汤味特征。茶汤吮入口内吸入空气,在舌面上振动循环三次而同时产生茶叶香气的感觉,尝味时可同时辨别香气的纯度与高低。最后将审茶杯内茶渣取出置于叶底盘或审茶杯盖反面评比叶底的嫩度、匀度和色泽。
将茶叶的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叶底(颗粒完整)五个项目进行评价,每个项目20分,总共100分,对茶叶进行评价,结果见表5。
表5冲泡7次后茶叶的感官评价结果
外形 汤色 香气 滋味 叶底(颗粒完整) 总分 实施例1 19.2 20 18.8 19.9 20 97.9 实施例2 19.4 19.7 18.9 19.2 20 97.2 实施例3 20 20 19.8 19.6 20 99.4 实施例4 19.9 20 19.3 20 20 99.2 实施例5 19.8 20 18.6 19.6 20 98 实施例6 19.9 19.9 18.6 19.3 19.9 98.2 实施例7 18.6 19.9 17.4 19.0 19.3 94.2 对比例1 13.9 5 9 7 12.9 47.8 对比例2 11 3.5 6 6 12 38.5 对比例3 12.5 5 6 5 11 39.5
参见图4以及图5,图4为本发明制备的颗粒茶以及对比例的茶叶冲泡1 次后的照片。图5为本发明制备的颗粒茶以及对比例的茶叶冲泡7次后的照片。由图4和图5可知,本发明提供的颗粒茶经过七次的冲泡,茶汤清澈,并且茶汤颜色差异较小。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