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钵秧盘的有序取钵秧装置.pdf

上传人:xia****o6 文档编号:7380312 上传时间:2019-10-07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2.4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220415018.4

申请日:

20120821

公开号:

CN202713946U

公开日:

20130206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失效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01C11/02

主分类号:

A01C11/02

申请人:

东北农业大学

发明人:

赵匀,辛亮

地址:

150030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香坊区木材街59号

优先权:

CN201220415018U

专利代理机构: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代理人:

林怀禹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钵秧盘的有序取钵秧装置。在栽植臂壳体内的推秧杆安装在轴套内,滚子与拨叉一端同轴安装,凸轮与滚子相接触,在拨叉的驱使和弹簧的作用下使推秧杆做往返运动。固定在锥形取苗夹座斜面的取苗夹夹片的头部分别设置有倒钩或倒刺,朝向锥形取苗夹座的小端内侧,锥形取苗夹座的大端朝向栽植臂壳体,并固定在栽植臂壳体的上部,露在栽植臂壳体外的推秧杆的前端,从前至后依次设置第一、第二U型块,带有倒钩或倒刺的两片取苗夹夹片的前端均位于第一U型块内,第二U型块均位于两片取苗夹夹片的中后端之间。通过取苗夹夹片头部的倒钩和倒刺及推秧杆上的两U型块,强制辅助弹性取苗夹夹片夹紧钵苗或土钵,更可靠地取出钵苗。

权利要求书

1.一种用于钵秧盘的有序取钵秧装置,在栽植臂壳体(4)内包括由动力驱动转动的凸轮(11)、滚子(10)、拨叉(9)、轴套(5)和推秧杆(2);推秧杆(2)的一端安装在轴套(5)内,推秧杆(2)的另一端伸出栽植臂壳体(4)外,滚子(10)与拨叉(9)一端同轴安装,凸轮(11)与滚子(10)相接触,推动拨叉(9)摆动,拨叉(9)的另一端通过固定块(7)活动连接固定在推秧杆(2)的后端,推秧杆(2)在拨叉(9)的推动和弹簧(6)的作用下相对于栽植臂壳体(4)做往返直线运动;其特征在于:固定在锥形取苗夹座(3)斜面的取苗夹夹片(1)的头部分别设置有倒钩(A)或倒刺(D),有倒钩(A)或倒刺(D)一端的取苗夹夹片(1)均朝向锥形取苗夹座(3)的小端,并对称朝向内侧,锥形取苗夹座(3)的大端朝向栽植臂壳体(4),并固定在栽植臂壳体(4)的上部,露在栽植臂壳体(4)外的推秧杆(2)的前端,从前至后依次设置第一U型块(B)和第二U型块(C),带有倒钩(A)或倒刺(D)的两片取苗夹夹片(1)的前端均位于第一U型块(B)内,第二U型块(C)均位于两片取苗夹夹片(1)的中后端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钵秧盘的有序取钵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两片取苗夹夹片(1)设置成前、后两段折成倾斜角度的非直板型弹簧薄片,使两片取苗夹夹片(1)固定在锥形取苗夹座(3)上后形成前端即取秧端相互平行,后端则呈与锥形取苗夹座(3)角度相同对称倾斜布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钵秧盘的有序取钵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推秧杆(2)上的第一U型块(B)和第二U型块(C)为整体的U型块或由焊接在推秧杆(2)左、右两侧的两块组成;第一U型块(B)两内侧面与两片取苗夹夹片(1)的前端平行,第二U型块(C)的两外侧面与两片取苗夹夹片(1)的中后端形成的内锥面平行,或不平行。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农业机械,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钵秧盘的有序取钵秧装置。

背景技术

从目前在国内、外市场上出售的钵苗有序移栽机上的栽植臂及有关研究文献看,现有栽植臂上的夹取苗结构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原水稻插秧机分插机构上的秧针,秧针为刚性构件,秧针前端内侧为带斜刃的尖端,取苗时秧针不发生变形,推秧杆前端上部焊接一凸块,将秧苗从两片秧针间推出,但该种秧针不适用于钵苗移栽,主要用于水稻毯状苗移栽;另一种是用于钵苗夹取的取苗夹片,该种夹片由弹性较好的薄钢片组成,外部带有弹簧夹紧和松开机构,取苗时,两夹片打开,取苗后两夹片由外部弹簧机构夹紧,直至土壤栽植位置时再打开两夹片,落入土穴中。该种结构存在的问题:当机器工作一段时间后,弹簧及夹片弹性下降,使两夹片对秧苗的夹紧可靠性下降,导致不能有效可靠夹取秧苗甚至漏夹。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钵秧盘的有序取钵秧装置,能够有效可靠地从钵盘中取出钵苗,移栽至土壤中,并能解决现有夹取苗装置存在的弹簧及夹片弹性失效导致夹取秧苗可靠性下降的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在栽植臂壳体内包括由动力驱动转动的凸轮、滚子、拨叉、轴套和推秧杆;推秧杆的一端安装在轴套内,推秧杆的另一端伸出栽植臂壳体外,滚子与拨叉一端同轴安装,凸轮与滚子相接触,推动拨叉摆动,拨叉的另一端通过固定块活动连接固定在推秧杆的后端,推秧杆在拨叉的推动和弹簧的作用下相对于栽植臂壳体做往返直线运动。

固定在锥形取苗夹座斜面的取苗夹夹片的头部分别设置有倒钩或倒刺,有倒钩或倒刺一端的取苗夹夹片均朝向锥形取苗夹座的小端,并对称朝向内侧,锥形取苗夹座的大端朝向栽植臂壳体,并固定在栽植臂壳体的上部,露在栽植臂壳体外的推秧杆的前端,从前至后依次设置第一U型块和第二U型块,带有倒钩或倒刺的两片取苗夹夹片的前端均位于第一U型块内,第二U型块均位于两片取苗夹夹片的中后端之间。

所述的两片取苗夹夹片设置成前、后两段折成倾斜角度的非直板型弹簧薄片,使两片取苗夹夹片固定在锥形取苗夹座上后形成前端即取秧端相互平行,后端则呈与锥形取苗夹座角度相同对称倾斜布置。

所述的推秧杆上的第一U型块和第二U型块为整体的U型块或由焊接在推秧杆左、右两侧的两块组成;第一U型块两内侧面与两片取苗夹夹片的前端平行,第二U型块的两外侧面与两片取苗夹夹片的中后端形成的内锥面平行,或不平行。

本实用新型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可通过取苗夹夹片头部的倒钩和倒刺及推秧杆上的第一U型块和第二U型块,强制辅助弹性取苗夹夹片夹紧钵苗或土钵,更可靠地取出钵苗。解决了现有移栽爪容易产生夹紧弹簧及取苗夹夹片弹性下降导致钵苗夹取可靠性下降的问题。本实用新型适用于夹取土钵和夹取钵秧两种方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剖视图。

图2是图1取苗夹座俯视图。

图3是带倒钩形取苗夹夹片的三维图。

图4是带倒钩形取苗夹夹片的三维局部放大图。

图5是带倒刺形取苗夹夹片的三维图。

图6是带倒刺形取苗夹夹片的三维局部放大图。

图7是带倒钩形取苗夹夹片开始进入钵盘时状态示意图。

图8是带倒钩形取苗夹夹片取出夹紧钵苗时状态示意图。

图9是带倒钩形取苗夹夹片松开钵苗时状态示意图。

图10是带倒刺形取苗夹夹片开始进入钵盘时状态示意图。

图11是带倒刺形取苗夹夹片取出夹紧钵苗时状态示意图。

图12是带倒刺形取苗夹夹片松开钵苗时状态示意图。

图13是凸轮轮廓示意图。

图中:1、取苗夹夹片,2、推秧杆,3、锥形取苗夹座,4、栽植臂壳体,5、轴套,6、弹簧,7、固定块,8、栽植臂盖,9、拨叉,10、滚子,11、凸轮。A、倒钩,B、第一U型块,C、第二U型块,D、倒刺,E、第一次夹紧入钵段,F、第二次夹紧取秧夹紧段,G、推秧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2所示,在栽植臂壳体4和栽植臂盖8内包括由动力驱动转动的凸轮11、滚子10、拨叉9、轴套5和推秧杆2;推秧杆2的一端安装在轴套5内,推秧杆2的另一端伸出栽植臂壳体4外,滚子10与拨叉9一端同轴安装,凸轮11与滚子10相接触,推动拨叉9摆动,拨叉9的另一端通过固定块7活动连接在推秧杆2的后端,推秧杆2在拨叉9的推动和弹簧6的作用下相对于栽植臂壳体4做往返直线运动;固定在锥形取苗夹座3斜面的取苗夹夹片1的头部分别设置有倒钩A或倒刺D (如图3、图4、图5、图6所示),有倒钩A或倒刺D一端的取苗夹夹片1均朝向锥形取苗夹座3的小端,并对称朝向内侧,锥形取苗夹座3的大端朝向栽植臂壳体4,并固定在栽植臂壳体4的上部,露在栽植臂壳体4外的推秧杆2的前端,从前至后依次设置第一U型块B和第二U型块C,带有倒钩A或倒刺D的两片取苗夹夹片1的前端均位于第一U型块B内,第二U型块C均位于两片取苗夹夹片1的中后端之间。

所述的两片取苗夹夹片1设置成前、后两段折成倾斜角度的非直板型弹簧薄片,使两片取苗夹夹片1固定在锥形取苗夹座3上后形成前端即取秧端相互平行,后端则呈与锥形取苗夹座3角度相同对称倾斜布置。

所述的推秧杆2上的第一U型块B和第二U型块C为整体的U型块或由焊接在推秧杆2左、右两侧的两块组成;第一U型块B两内侧面与两片取苗夹夹片1的前端平行,第二U型块C的两外侧面与两片取苗夹夹片(1)的中后端形成的内锥面平行,或不平行。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

如图1、图2所示,动力驱动凸轮11转动,通过装于拨叉9一端的滚子10推动拨叉9摆动,拨叉9的另一端通过固定块7固定在推秧杆2的后端,由此推秧杆2在拨叉9的驱使和弹簧6的作用下做往返运动。

如图7、图10和图13所示,凸轮11轮廓运行至第一次夹紧入钵段E,推秧杆在凸轮11和弹簧6的作用下向后运动,推秧杆2上的第一U型块B逐渐从两个取秧夹夹片的外侧作用,使两个取秧夹夹片逐渐夹紧,取秧夹夹片进入钵盘;凸轮11继续转动至第二次夹紧取秧夹紧段F,并推动拨叉带动推秧杆继续向后运动,依靠第一U型块B强制辅助取秧夹夹片夹紧土钵或钵秧茎秆,至图8和图11所示位置时,取秧夹夹片已完成取秧苗动作并完全夹紧土钵或钵秧茎秆,防止钵苗脱出;凸轮11继续转动至推秧段G,钵苗被送至土壤穴孔处,至图9和图12所示位置时,推秧杆被拨叉带动向前运动,固接在推秧杆上的第二U型块C从两个取秧夹夹片的内侧强制使其向两侧张开,秧苗被松开、推出并落入土壤中,完整移栽过程。

本实用新型适用于两种取钵秧方式:夹取土钵和夹取钵秧。夹取土钵方式时其弹性取苗夹夹片顶端有倒钩;夹取钵秧茎秆方式时其取秧夹夹片顶端裹有缓冲性材料。

一种用于钵秧盘的有序取钵秧装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一种用于钵秧盘的有序取钵秧装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一种用于钵秧盘的有序取钵秧装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用于钵秧盘的有序取钵秧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用于钵秧盘的有序取钵秧装置.pdf(11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授权公告号 CN 202713946 U (45)授权公告日 2013.02.06 CN 202713946 U *CN202713946U* (21)申请号 201220415018.4 (22)申请日 2012.08.21 A01C 11/02(2006.01) (73)专利权人 东北农业大学 地址 150030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香坊区木材 街 59 号 (72)发明人 赵匀 辛亮 (74)专利代理机构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 司 33200 代理人 林怀禹 (54) 实用新型名称 一种用于钵秧盘的有序取钵秧装置 (57)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钵秧盘的有序取 钵秧装置。。

2、在栽植臂壳体内的推秧杆安装在轴套 内, 滚子与拨叉一端同轴安装, 凸轮与滚子相接 触, 在拨叉的驱使和弹簧的作用下使推秧杆做往 返运动。固定在锥形取苗夹座斜面的取苗夹夹片 的头部分别设置有倒钩或倒刺, 朝向锥形取苗夹 座的小端内侧, 锥形取苗夹座的大端朝向栽植臂 壳体, 并固定在栽植臂壳体的上部, 露在栽植臂壳 体外的推秧杆的前端, 从前至后依次设置第一、 第 二 U 型块, 带有倒钩或倒刺的两片取苗夹夹片的 前端均位于第一U型块内, 第二U型块均位于两片 取苗夹夹片的中后端之间。通过取苗夹夹片头部 的倒钩和倒刺及推秧杆上的两 U 型块, 强制辅助 弹性取苗夹夹片夹紧钵苗或土钵, 更可靠地取出。

3、 钵苗。 (51)Int.Cl. (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3 页 附图 6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3 页 附图 6 页 1/1 页 2 1. 一种用于钵秧盘的有序取钵秧装置, 在栽植臂壳体 (4) 内包括由动力驱动转动的凸 轮 (11)、 滚子 (10)、 拨叉 (9)、 轴套 (5) 和推秧杆 (2) ; 推秧杆 (2) 的一端安装在轴套 (5) 内, 推秧杆 (2) 的另一端伸出栽植臂壳体 (4) 外, 滚子 (10) 与拨叉 (9) 一端同轴安装, 凸轮 (11) 与滚子。

4、 (10) 相接触, 推动拨叉 (9) 摆动, 拨叉 (9) 的另一端通过固定块 (7) 活动连接 固定在推秧杆 (2) 的后端, 推秧杆 (2) 在拨叉 (9) 的推动和弹簧 (6) 的作用下相对于栽植 臂壳体 (4) 做往返直线运动 ; 其特征在于 : 固定在锥形取苗夹座 (3) 斜面的取苗夹夹片 (1) 的头部分别设置有倒钩 (A) 或倒刺 (D), 有倒钩 (A) 或倒刺 (D) 一端的取苗夹夹片 (1) 均朝向锥形取苗夹座 (3) 的小端, 并对 称朝向内侧, 锥形取苗夹座 (3) 的大端朝向栽植臂壳体 (4), 并固定在栽植臂壳体 (4) 的上 部, 露在栽植臂壳体 (4) 外的推。

5、秧杆 (2) 的前端, 从前至后依次设置第一 U 型块 (B) 和第二 U 型块 (C), 带有倒钩 (A) 或倒刺 (D) 的两片取苗夹夹片 (1) 的前端均位于第一 U 型块 (B) 内, 第二 U 型块 (C) 均位于两片取苗夹夹片 (1) 的中后端之间。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一种用于钵秧盘的有序取钵秧装置,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的两 片取苗夹夹片 (1) 设置成前、 后两段折成倾斜角度的非直板型弹簧薄片, 使两片取苗夹夹 片 (1) 固定在锥形取苗夹座 (3) 上后形成前端即取秧端相互平行, 后端则呈与锥形取苗夹 座 (3) 角度相同对称倾斜布置。 3.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

6、述的一种用于钵秧盘的有序取钵秧装置,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的推 秧杆(2)上的第一U型块(B)和第二U型块(C)为整体的U型块或由焊接在推秧杆(2)左、 右两侧的两块组成 ; 第一 U 型块 (B) 两内侧面与两片取苗夹夹片 (1) 的前端平行, 第二 U 型 块 (C) 的两外侧面与两片取苗夹夹片 (1) 的中后端形成的内锥面平行, 或不平行。 权 利 要 求 书 CN 202713946 U 2 1/3 页 3 一种用于钵秧盘的有序取钵秧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农业机械, 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钵秧盘的有序取钵秧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从目前在国内、 外市场上出售的钵苗。

7、有序移栽机上的栽植臂及有关研究文献看, 现有栽植臂上的夹取苗结构有两种形式 : 一种是原水稻插秧机分插机构上的秧针, 秧针为 刚性构件, 秧针前端内侧为带斜刃的尖端, 取苗时秧针不发生变形, 推秧杆前端上部焊接一 凸块, 将秧苗从两片秧针间推出, 但该种秧针不适用于钵苗移栽, 主要用于水稻毯状苗移 栽 ; 另一种是用于钵苗夹取的取苗夹片, 该种夹片由弹性较好的薄钢片组成, 外部带有弹簧 夹紧和松开机构, 取苗时, 两夹片打开, 取苗后两夹片由外部弹簧机构夹紧, 直至土壤栽植 位置时再打开两夹片, 落入土穴中。该种结构存在的问题 : 当机器工作一段时间后, 弹簧及 夹片弹性下降, 使两夹片对秧苗。

8、的夹紧可靠性下降, 导致不能有效可靠夹取秧苗甚至漏夹。 发明内容 0003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钵秧盘的有序取钵秧装置, 能够有效可靠地从 钵盘中取出钵苗, 移栽至土壤中, 并能解决现有夹取苗装置存在的弹簧及夹片弹性失效导 致夹取秧苗可靠性下降的问题。 0004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 0005 在栽植臂壳体内包括由动力驱动转动的凸轮、 滚子、 拨叉、 轴套和推秧杆 ; 推秧杆 的一端安装在轴套内, 推秧杆的另一端伸出栽植臂壳体外, 滚子与拨叉一端同轴安装, 凸轮 与滚子相接触, 推动拨叉摆动, 拨叉的另一端通过固定块活动连接固定在推秧杆的后端, 推 秧杆。

9、在拨叉的推动和弹簧的作用下相对于栽植臂壳体做往返直线运动。 0006 固定在锥形取苗夹座斜面的取苗夹夹片的头部分别设置有倒钩或倒刺, 有倒钩或 倒刺一端的取苗夹夹片均朝向锥形取苗夹座的小端, 并对称朝向内侧, 锥形取苗夹座的大 端朝向栽植臂壳体, 并固定在栽植臂壳体的上部, 露在栽植臂壳体外的推秧杆的前端, 从前 至后依次设置第一 U 型块和第二 U 型块, 带有倒钩或倒刺的两片取苗夹夹片的前端均位于 第一 U 型块内, 第二 U 型块均位于两片取苗夹夹片的中后端之间。 0007 所述的两片取苗夹夹片设置成前、 后两段折成倾斜角度的非直板型弹簧薄片, 使 两片取苗夹夹片固定在锥形取苗夹座上后形。

10、成前端即取秧端相互平行, 后端则呈与锥形取 苗夹座角度相同对称倾斜布置。 0008 所述的推秧杆上的第一 U 型块和第二 U 型块为整体的 U 型块或由焊接在推秧杆 左、 右两侧的两块组成 ; 第一 U 型块两内侧面与两片取苗夹夹片的前端平行, 第二 U 型块的 两外侧面与两片取苗夹夹片的中后端形成的内锥面平行, 或不平行。 0009 本实用新型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 0010 本实用新型可通过取苗夹夹片头部的倒钩和倒刺及推秧杆上的第一 U 型块和第 二 U 型块, 强制辅助弹性取苗夹夹片夹紧钵苗或土钵, 更可靠地取出钵苗。解决了现有移栽 说 明 书 CN 202713946 U 3 2/3 页。

11、 4 爪容易产生夹紧弹簧及取苗夹夹片弹性下降导致钵苗夹取可靠性下降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 适用于夹取土钵和夹取钵秧两种方式。 附图说明 0011 图 1 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剖视图。 0012 图 2 是图 1 取苗夹座俯视图。 0013 图 3 是带倒钩形取苗夹夹片的三维图。 0014 图 4 是带倒钩形取苗夹夹片的三维局部放大图。 0015 图 5 是带倒刺形取苗夹夹片的三维图。 0016 图 6 是带倒刺形取苗夹夹片的三维局部放大图。 0017 图 7 是带倒钩形取苗夹夹片开始进入钵盘时状态示意图。 0018 图 8 是带倒钩形取苗夹夹片取出夹紧钵苗时状态示意图。 0019 图 9 是带倒钩。

12、形取苗夹夹片松开钵苗时状态示意图。 0020 图 10 是带倒刺形取苗夹夹片开始进入钵盘时状态示意图。 0021 图 11 是带倒刺形取苗夹夹片取出夹紧钵苗时状态示意图。 0022 图 12 是带倒刺形取苗夹夹片松开钵苗时状态示意图。 0023 图 13 是凸轮轮廓示意图。 0024 图中 : 1、 取苗夹夹片, 2、 推秧杆, 3、 锥形取苗夹座, 4、 栽植臂壳体, 5、 轴套, 6、 弹簧, 7、 固定块, 8、 栽植臂盖, 9、 拨叉, 10、 滚子, 11、 凸轮。A、 倒钩, B、 第一 U 型块, C、 第二 U 型块, D、 倒刺, E、 第一次夹紧入钵段, F、 第二次夹紧取。

13、秧夹紧段, G、 推秧段。 具体实施方式 0025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0026 如图1、 图2所示, 在栽植臂壳体4和栽植臂盖8内包括由动力驱动转动的凸轮11、 滚子 10、 拨叉 9、 轴套 5 和推秧杆 2 ; 推秧杆 2 的一端安装在轴套 5 内, 推秧杆 2 的另一端伸 出栽植臂壳体 4 外, 滚子 10 与拨叉 9 一端同轴安装, 凸轮 11 与滚子 10 相接触, 推动拨叉 9 摆动, 拨叉 9 的另一端通过固定块 7 活动连接在推秧杆 2 的后端, 推秧杆 2 在拨叉 9 的推动 和弹簧 6 的作用下相对于栽植臂壳体 4 做往返直线运动 ; 固定在锥。

14、形取苗夹座 3 斜面的取 苗夹夹片 1 的头部分别设置有倒钩 A 或倒刺 D ( 如图 3、 图 4、 图 5、 图 6 所示 ), 有倒钩 A 或 倒刺 D 一端的取苗夹夹片 1 均朝向锥形取苗夹座 3 的小端, 并对称朝向内侧, 锥形取苗夹座 3 的大端朝向栽植臂壳体 4, 并固定在栽植臂壳体 4 的上部, 露在栽植臂壳体 4 外的推秧杆 2 的前端, 从前至后依次设置第一 U 型块 B 和第二 U 型块 C, 带有倒钩 A 或倒刺 D 的两片取 苗夹夹片 1 的前端均位于第一 U 型块 B 内, 第二 U 型块 C 均位于两片取苗夹夹片 1 的中后 端之间。 0027 所述的两片取苗夹夹。

15、片 1 设置成前、 后两段折成倾斜角度的非直板型弹簧薄片, 使两片取苗夹夹片 1 固定在锥形取苗夹座 3 上后形成前端即取秧端相互平行, 后端则呈与 锥形取苗夹座 3 角度相同对称倾斜布置。 0028 所述的推秧杆 2 上的第一 U 型块 B 和第二 U 型块 C 为整体的 U 型块或由焊接在推 秧杆 2 左、 右两侧的两块组成 ; 第一 U 型块 B 两内侧面与两片取苗夹夹片 1 的前端平行, 第 说 明 书 CN 202713946 U 4 3/3 页 5 二 U 型块 C 的两外侧面与两片取苗夹夹片 (1) 的中后端形成的内锥面平行, 或不平行。 0029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 : 。

16、0030 如图1、 图2所示, 动力驱动凸轮11转动, 通过装于拨叉9一端的滚子10推动拨叉 9 摆动, 拨叉 9 的另一端通过固定块 7 固定在推秧杆 2 的后端, 由此推秧杆 2 在拨叉 9 的驱 使和弹簧 6 的作用下做往返运动。 0031 如图 7、 图 10 和图 13 所示, 凸轮 11 轮廓运行至第一次夹紧入钵段 E, 推秧杆在凸 轮 11 和弹簧 6 的作用下向后运动, 推秧杆 2 上的第一 U 型块 B 逐渐从两个取秧夹夹片的外 侧作用, 使两个取秧夹夹片逐渐夹紧, 取秧夹夹片进入钵盘 ; 凸轮 11 继续转动至第二次夹 紧取秧夹紧段 F, 并推动拨叉带动推秧杆继续向后运动,。

17、 依靠第一 U 型块 B 强制辅助取秧夹 夹片夹紧土钵或钵秧茎秆, 至图 8 和图 11 所示位置时, 取秧夹夹片已完成取秧苗动作并完 全夹紧土钵或钵秧茎秆, 防止钵苗脱出 ; 凸轮 11 继续转动至推秧段 G, 钵苗被送至土壤穴孔 处, 至图 9 和图 12 所示位置时, 推秧杆被拨叉带动向前运动, 固接在推秧杆上的第二 U 型块 C 从两个取秧夹夹片的内侧强制使其向两侧张开, 秧苗被松开、 推出并落入土壤中, 完整移 栽过程。 0032 本实用新型适用于两种取钵秧方式 : 夹取土钵和夹取钵秧。夹取土钵方式时其弹 性取苗夹夹片顶端有倒钩 ; 夹取钵秧茎秆方式时其取秧夹夹片顶端裹有缓冲性材料。 说 明 书 CN 202713946 U 5 1/6 页 6 图 1 图 2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2713946 U 6 2/6 页 7 图 3 图 4 图 5 图 6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2713946 U 7 3/6 页 8 图 7 图 8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2713946 U 8 4/6 页 9 图 9 图 10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2713946 U 9 5/6 页 10 图 11 图 12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2713946 U 10 6/6 页 11 图 13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2713946 U 11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农业;林业;畜牧业;狩猎;诱捕;捕鱼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