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行道停车充电架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停车设施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关于一种人行道停车充
电架。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私家车也随之增多。汽车在带给人们生活
快捷和方便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许多严重的问题,例如停车位难寻、
道路拥堵等。
现有的停车位主要有停车库和路边划线停车位,由于停车位和停车库
数量有限,满足不了日常需求,停车难问题日渐显现。许多车主,为了急
于办事,在没有合适车位的情况下,直接将车停在路边,成为交通管理和
小区管理的一大难题。因此停车难的问题有必要加以解决。
2015年10月,人民日报发表了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电动汽车
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部署加快推进电动汽
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意见》明确,我国将以纯电驱动为新能源汽车
发展的主要战略取向,按照统筹规划、科学布局,适度超前、有序建设,
统一标准、通用开放,依托市场、创新机制的原则,力争到2020年基本建
成适度超前、车桩相随、智能高效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满足超过500万
辆电动汽车的充电需求。但是,由于目前各小区停车位都是处于饱和状态,
购置电动汽车的车主很难挤入现有的环境内,于是充电桩的安装也成了难
题。因此充电难的问题有必要加以解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人行道停车充电架,以解决现有停车位不足、
停车难和充电难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人行道停车充电架,包括起重系统和平台,所述起重系统包括两
平行设置的基础梁、两平行设置的起重杆以及两平行设置的支撑装置,
所述两起重杆的下方分别固定在两基础梁的中部,与基础梁形成γ角,
所述γ角为90°~180°,上方则通过一第一横梁固定连接,第一横梁上设
有一压缩反推装置,两起重杆的侧面上方各设有一起重装置,所述起重装
置包括卷筒和缠绕于卷筒上的起重索,
所述支撑装置包括一主动支撑杆、一被动支撑杆和一第二横梁,所述
主动支撑杆和被动支撑杆的下方分别可转动连接于基础梁的两侧,上方则
分别可转动连接于第二横梁的两侧,所述主动支撑杆、被动支撑杆、一基
础梁与第二横梁构成一平行四边形,所述主动支撑杆与所述起重索连接,
所述平台固定于第二横梁上,所述平台在最高点时与压缩反推装置在
同一高度。
根据本发明,所述起重索为钢丝索或链条、高强度纤维绳等。
所述起重装置还可以包括一控制器,用于控制起重索的收放,从而控
制平台的升降,控制的方式包括电动控制和机械控制。
根据本发明,所述平台的前后各设有一挡块,防止车轮滑动,所述平
台的前后两端均为一斜面,与水平面形成β角,所述β角为0~45°,便于
汽车驶入或驶出平台。
根据本发明,所述压缩反推装置包括一套筒,所述套筒内穿设有一推
杆,推杆的长度大于套筒的长度,推杆的末端直径大于套筒内部的直径,
所述推杆外还套设有一弹簧,弹簧的一端顶抵于推杆的末端,弹簧的另一
端则顶抵于套筒的外表面。
根据本发明,所述基础梁的长为0.8米~1米,可安装于行道树之间或
安装于相邻地面停车位之间。
优选的,所述平台的宽度为2米,长度为5米。
根据本发明,所述主动支撑杆和被动支撑杆的长度大于2.2米。
进一步的,所述平台上设有一充电桩。
根据本发明,所述起重杆上还可以设有一终端机,用于实时输出平台
是否停车的状态,便于汽车车主实时获取附近区域剩余停车位的位置和数
量。
本发明的人行道停车充电架,其有益效果是:
1、其设计巧妙,由于基础梁的长度小,占地面积少,可直接安装于行
道树之间或安装于相邻地面停车位之间,不用增加额外的停车场地,解决
停车难的问题;
2、经测试,多数行道树之间的距离为7~8米,该距离能够满足平台
的安放,因此不用占用人行道或车行道,使得道路行驶通畅;
3、其结构简单,成本低,维修方便;
4、压缩反推装置的设置,一方面,其缓冲作用,当平台上升至接近最
高点时,可确保平台缓慢停下;另一方面,可防止平台上升至最高点时,
受起重索的作用力而向起重杆的另一方向失控移位;
5、控制器的设置,用于控制起重索的收放,从而控制平台的升降;
6、终端机的设置,汽车车主可以通过手机安装汽车停车位APP来查询
附近停车位的位置及停车位信息,为车主停车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便利;
7、充电桩的设置,解决了充电难的问题,便于汽车及时充电,使得电
动汽车可以顺利得到充电的车位,从而推动以纯电驱动为新能源的汽车的
发展。
附图说明
图1为人行道停车充电架安装于行道树之间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平台的侧面示意图;
图3为人行道停车充电架安装于停车位上方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附图,对本发明的人行道停车充电架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为本发明的一种人行道停车充电架,包括起重系统和平
台1,所述起重系统包括两平行设置的基础梁2、两平行设置的起重杆3以
及两平行设置的支撑装置,所述两起重杆3的下方分别固定在两基础梁2
的中部,与基础梁2形成γ角,所述γ角为90°~180°,上方则通过一第
一横梁4固定连接,第一横梁4上设有一压缩反推装置5,两起重杆3的侧
面上方各设有一起重装置6,所述起重装置包括卷筒61和缠绕于卷筒61上
的起重索62,所述支撑装置包括一主动支撑杆71、一被动支撑杆72和一
第二横梁73,所述主动支撑杆71和被动支撑杆72的下方分别可转动连接
于基础梁2的两侧,上方则分别可转动连接于第二横梁73的两侧,所述主
动支撑杆71、被动支撑杆72、一基础梁2与第二横梁73构成一平行四边
形,所述主动支撑杆71与所述起重索62连接,所述平台1固定于第二横
梁73上,所述平台1在最高点时与压缩反推装置5在同一高度。
所述起重索62为钢丝索、链条或高强度纤维绳等。
所述起重装置6还可以包括一控制器63,用于控制起重索62的收放,
从而控制平台1的升降,控制的方式包括电动控制和机械控制。
所述平台1的前后各设有一挡块11,防止车轮滑动,如图2所示,所
述平台1的前后两端均为一斜面,与水平面形成β角,所述β角为0~45°,
便于汽车驶入或驶出平台1。
所述压缩反推装置5包括一套筒51,所述套筒51内穿设有一推杆52,
推杆52的长度大于套筒51的长度,推杆52的末端直径大于套筒51内部
的直径,所述推杆52外还套设有一弹簧53,弹簧53的一端顶抵于推杆52
的末端,另一端则顶抵于套筒51的外表面。
所述基础梁2的长为0.8米~1米,可安装于行道树之间或安装于相邻
地面停车位之间。
所述平台1的宽度优选为2米,长度优选为5米。
所述主动支撑杆71和被动支撑杆72的长度大于2.2米。
所述平台1上可进一步设有一充电桩8。
所述起重杆3还可以设有一终端机10,用于实时输出平台1是否停车
的状态,便于汽车车主实时获取附近区域剩余停车位的位置和数量。
实施例1人行道停车充电架安装于人行道的行道树之间
如图1所示,选取行道树之间的间距大于6米的区域以及选取行道树
所占据人行道宽度大于1米的区域,将上述人行道停车充电架的两基础梁2
安装在两行道树之间,并使平台1下降至最低点时恰好位于车行道上。
实施例2人行道停车充电架安装于划线停车位的上方
如图3所示,选取并排设置的停车位,将上述人行道停车充电架的每
一个基础梁2分别安装于两两停车位之间的间隔内,并使平台1下降至最
低点时恰好位于车行道上。该安装方式适用于小区、路边停车场或比较高
的停车库。采用该方式安装人行道停车充电架,可以增加地面停车位或比
较高的停车库的停车位数量,从而解决停车难的问题。
实施例3寻找停车位
当需要停车时,汽车车主可以通过手机安装的汽车停车位APP来查询
附近停车位的位置及停车位信息,汽车停车位APP输出剩余停车位信息和
路线图,车主根据路线图即可选择最近的停车位。
实施例4人行道停车充电架的使用过程
当汽车需要停到平台1上时,车主下车后按下汽车停车位APP的停车
按钮,起重装置6的控制器63接收到信号,控制卷筒61向外转动,向外
放起重索62,控制平台1下降;汽车驶入平台1后,控制器63接收到信号,
控制卷筒61向内转动,向内收起重索62,控制平台1上升;
若驶入平台1的汽车为纯电驱动的汽车,在电能不足的情况下,还可
以通过设于平台1侧面的充电桩8充电,从而解决了充电难的问题;
当汽车需要离开平台1时,先进行费用结算,再按下汽车停车位APP
的离开按钮,控制器63接收到信号,控制卷筒61向外转动,向外放起重
索62,控制平台1下降,当下降1至行车道时,汽车驶出平台1,控制器
63接收到信号,控制卷筒61向内转动,向内收起重索62,从而控制平台1
上升。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
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
和润饰,例如在两第二横梁73之间设置一或多个加强筋9(如图1所示),
以使平台更牢固等。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