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害虫诱捕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害虫诱捕器.pdf(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授权公告号 CN 203446395 U (45)授权公告日 2014.02.26 CN 203446395 U (21)申请号 201320448565.7 (22)申请日 2013.07.25 A01M 1/04(2006.01) A01M 1/02(2006.01) A01M 1/10(2006.01) (73)专利权人 广东乡意浓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 519070 广东省珠海市前山金鸡路 536 号 5 栋 (72)发明人 林国明 洪旭 曾光辉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市立方律师事务所 11330 代理人 刘延喜 王增鑫 (54) 实用新型名称 一种害虫诱捕器 (57) 摘。
2、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害虫诱捕器, 包括筒 体、 设于所述筒体内的多网孔壳体及横向设置在 多网孔壳体内部的诱芯杆, 所述多网孔壳体的顶 部设有进虫口, 所述筒体和所述多网孔壳体之间 限定了用于将害虫限制于内的接收桶, 所述诱芯 杆上设有诱芯, 所述多网孔壳体侧壁上设有侧壁 进虫口, 所述侧壁进虫口从多网孔壳体的内部向 外部缩小。本实用新型的害虫诱捕器通过在多网 孔壳体侧壁设置进虫口的设计, 解决了由于诱捕 器的进虫口过少而导致的诱捕效果不高的问题。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3 页 附图 2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权利要求书。
3、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2页 (10)授权公告号 CN 203446395 U CN 203446395 U 1/1 页 2 1. 一种害虫诱捕器, 包括筒体、 设于所述筒体内的多网孔壳体及横向设置在多网孔壳 体内部的诱芯杆, 所述多网孔壳体的顶部设有进虫口, 所述筒体和所述多网孔壳体之间限 定了用于将害虫限制于内的接收桶, 所述诱芯杆上设有诱芯, 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网孔壳体 侧壁上设有侧壁进虫口, 所述侧壁进虫口从多网孔壳体的内部向外部缩小。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害虫诱捕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网孔壳体侧壁的进虫口为 圆台状的通孔, 其内径从多网孔壳体的内部向外部缩小。 3. 根。
4、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害虫诱捕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网孔壳体为圆台状多网孔 壳体。 4.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害虫诱捕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网孔壳体为多边形台状或 柱状多网孔壳体。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害虫诱捕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网孔壳体包括多 个多网孔壳体单体和连接条, 所述多个多网孔壳体单体纵向叠合并且通过连接条而互相连 接、 固定, 多个多网孔壳体单体之间形成了间隙, 所述侧壁进虫口形成于所述间隙内。 6. 根据权利要求 5 所述的害虫诱捕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条为多条, 以辐射状排 列。 7.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害虫诱捕器, 其特征在于,。
5、 所述筒体的底端与所述 多网孔壳体的底端通过卡扣连接或螺纹连接的方式连接。 8.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害虫诱捕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网孔壳体具有锥形侧壁, 并 且所述锥形侧壁上开设一对定位孔, 所述诱芯杆的两端分别设置在相应的定位孔内, 从而 将所述诱芯杆横向定位于所述多网孔壳体内。 权 利 要 求 书 CN 203446395 U 2 1/3 页 3 一种害虫诱捕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农林害虫的防治领域, 具体涉及害虫诱捕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为了保护作物或进行有关害虫的生物学研究, 根据昆虫的趋性原理, 人们利用诸 如光、 颜色、 气味、 性信息素等多。
6、种外部刺激作为诱源, 对害虫进行群体诱捕。 0003 诱捕器作为群体诱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多种环境下害虫的群体诱捕提供了条 件。参见图 1, 授权公告号为 CN202603449U 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害虫诱捕器, 包括 筒体, 置于所述筒体内的多网孔壳体, 所述多网孔壳体的顶部开设有用作进虫口的开口, 所 述筒体和所述多网孔壳体之间的空间组成了诱捕害虫的接受桶, 所述诱捕器还包括放置有 诱芯的诱芯杆, 所述诱芯杆两端穿设在所述多网孔壳体侧壁上的定位孔内。该实用新型的 害虫诱捕器为干式的, 即诱捕时不需使用水, 也无需使用粘胶板, 适用于诱捕各种环境的害 虫, 特别是为干旱或者沙漠地区的。
7、害虫诱捕提供了便利。 然而, 该害虫诱捕器的进虫口仅设 置于多网孔壳体的顶部, 会导致部分害虫无法通过其进虫口进入接受桶而使得诱捕效率不 高。 【实用新型内容】 0004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害虫诱捕率的害虫诱捕器。 0005 为实现该目的,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 0006 一种害虫诱捕器, 包括筒体、 设于所述筒体内的多网孔壳体及横向设置在多网孔 壳体内部的诱芯杆, 所述多网孔壳体的顶部设有进虫口, 所述筒体和所述多网孔壳体之间 限定了用于将害虫限制于内的接收桶, 所述诱芯杆上设有诱芯, 所述多网孔壳体侧壁上设 有侧壁进虫口, 所述进虫口从多网孔壳体的内部向外部缩小。 。
8、0007 所述侧壁进虫口为圆台状的通孔, 其内径从多网孔壳体内部向外部缩小, 有利于 虫子由多网孔壳体侧壁进虫口进入诱捕器的接收桶后无法通过侧壁进虫口出来。 0008 所述多网孔壳体为圆台状多网孔壳体。 0009 所述多网孔壳体为多边形台状或柱状多网孔壳体。 0010 所述多网孔壳体包括多个多网孔壳体单体和连接条, 所述多个多网孔壳体单体纵 向叠合并且通过连接条而互相连接、 固定, 多个多网孔壳体单体之间形成了间隙, 所述侧壁 进虫口形成于所述间隙内。 0011 所述连接条为多条, 以辐射状排列。 0012 所述筒体的底端与所述多网孔壳体的底端通过卡扣连接、 螺纹连接或其他非固定 方式连接。 。
9、0013 所述多网孔壳体具有锥形侧壁, 并且所述锥形侧壁上开设一对定位孔, 所述诱芯 杆的两端分别设置在相应的定位孔内, 从而将所述诱芯杆横向定位于所述多网孔壳体内。 0014 与现有技术相比, 本实用新型的害虫诱捕器, 通过在多网孔壳体侧壁设置进虫口, 说 明 书 CN 203446395 U 3 2/3 页 4 从而提高了诱捕害虫的效率和数量。 【附图说明】 0015 图 1 为本实用新型害虫诱捕器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带箭头的虚线表示害虫的飞行 特性曲线 ; 0016 图 2 为本实用新型害虫诱捕器的多网孔壳体的立体图 ; 0017 图 3 为本实用新型害虫诱捕器的多网孔壳体的侧视图 ; 。
10、0018 图 4 为本实用新型多网孔壳体的 AA 向剖视示意图 ; 0019 图 5 为本实用新型多网孔壳体的 BB 向剖视示意图 ; 0020 图 6a 为本实用新型多网孔壳体 CC 向剖视示意图 ; 0021 图 6b 为图 6a 所示结构的俯视图 ; 0022 图 7a 为本实用新型多网孔壳体 DD 向剖视示意图 ; 0023 图 7b 为图 7a 所示结构的俯视图 ; 0024 图 8a 为本实用新型多网孔壳体 EE 向剖视示意图 ; 0025 图 8b 为图 8a 所示结构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6 附图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体实施例, 其中附图中相同的标号全部指的是相同的。
11、 部件。此外, 如果已知技术的详细描述对于示出本实用新型的特征是不必要的, 则将其省 略。 0027 一种害虫诱捕器包括筒体1、 设于所述筒体1内的多网孔壳体2及横向设置在所述 多网孔壳体 2 内的诱芯杆 3。 0028 具体而言, 所述多网孔壳体 2 具有锥形侧壁 20, 并且所述锥形侧壁 20 上开设一对 定位孔 23, 所述诱芯杆 3 的两端分别设置在相应的定位孔 23 内, 从而将所述诱芯杆 3 横向 定位于所述多网孔壳体 2 内。 0029 所述多网孔壳体 2 的顶部设有顶部进虫口 21, 所述筒体 1 和所述多网孔壳体 2 之 间的空间作为诱捕害虫的接收桶 13, 所述诱芯杆 3 。
12、上设有诱芯 32。 0030 多网孔壳体2的锥形侧壁20具有多个细小的释放孔27, 所述释放孔用于透过诱芯 32 的信息, 包括光、 气味 ; 所述释放孔由于口径过小, 害虫无法通过。 0031 多网孔壳体2由具有不同结构的第一多网孔壳体单体24、 第二多网孔壳体单体25 和第三多网孔壳体单体26以一定间隙通过辐射状排列的多条连接条4而纵向连接、 固定形 成。所述间隙构成了多网孔壳体 2 的侧壁进虫口 22, 所述侧壁进虫口 22 为圆台状的通孔, 其内径从多网孔壳体 2 内部向外部缩小, 有利于虫子由多网孔壳体 2 的侧壁进虫口 22 进入 诱捕器的接收桶13后无法通过侧壁进虫口22出来 ;。
13、 所述侧壁进虫口22的截面形状优选为 喇叭状, 如图 5 所示。 0032 在上述实施例中, 所述壳体 2 为由多段单体纵向叠合连接而成, 然而在其他实施 例中, 所述多网孔壳体 2 还可以为一体成型, 在其侧壁上设有由内壁向外壁缩小的开口, 用 作多网孔壳体 2 的侧壁进虫口 22。在本实施例中, 多网孔壳体 2 为圆台状多网孔壳体。在 其他实施例中, 所述多网孔壳体 2 还可以为多边形台状壳体或柱状壳体, 而不限于锥形壳 说 明 书 CN 203446395 U 4 3/3 页 5 体。 0033 以上所述进虫口, 均为根据昆虫的飞行特性而设置的进虫口, 本实施例中, 特别指 由多网孔壳体。
14、内壁向外壁缩小的圆台状开口。 进虫口的开口大小可以根据所需要诱捕的害 虫大小而设计。 0034 筒体 1 的顶端设有一个吊环 11, 以方便害虫诱捕器的移动与安装。 0035 筒体 1 的底端边沿等距设有多个螺纹孔, 多网孔壳体 2 的底端边沿与筒体 1 底端 螺纹孔对应位置设有通孔。使用螺钉或螺栓, 通过所述的螺纹孔与通孔可以将筒体 1 与多 网孔壳体 2 连接起来。所述在筒体 1 底端设置的螺纹孔也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为不等距排 列。在其他实施例中, 筒体 1 与多网孔壳体 2 还可以通过卡扣连接、 榫接或其他非固定方式 连接。采用上述非固定连接的方式, 使得取出害虫、 清理害虫诱捕器的接收桶。
15、 13 内部比较 方便, 同时又可以保证连接得比较牢固。 0036 本实用新型的诱芯 32 为利用昆虫的趋性原理制得的, 包括光、 颜色、 气味、 性信息 素等能吸引害虫的诱源。所述诱芯 31 设置于诱芯杆 3 上, 所述诱芯杆 3 的两端穿设在定位 孔 23 中。优选的, 所述定位孔 23 设于多网孔壳体侧壁离底面到整体高度 1/3 到 2/3 位置 处, 使得诱捕效果更佳。 0037 害虫受到诱芯 32 散发的信息的吸引, 从诱捕器底端, 也即多网孔壳体 2 的底端进 入诱捕器, 进而从多网孔壳体 2 的进虫口进入诱捕器的接收桶 13, 由于昆虫的飞行特性和 进虫口的合理设置, 害虫进入接。
16、收桶 13 后无法从进虫口飞出, 一定时间后害虫死亡, 达到 了除去害虫的目的。 0038 本实用新型的害虫诱捕器由于在多网孔壳体2的侧壁20设置了侧壁进虫口22, 解 决了害虫诱捕器由于进虫口过少而导致部分害虫无法进入诱捕器的接收桶, 以致诱捕效率 不高的问题。 0039 虽然上面已经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性实施例, 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 理解, 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或精神的情况下, 可以对这些示例性实施例做出改变, 本 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说 明 书 CN 203446395 U 5 1/2 页 6 图 1 图 2 图 3 图 4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3446395 U 6 2/2 页 7 图 5 图 6a 图 6b 图 7a 图 7b 图 8a 图 8b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3446395 U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