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含氟氯吡啶酯和灭草松的除草组合物.pdf

上传人:r5 文档编号:7357227 上传时间:2019-10-05 格式:PDF 页数:20 大小:1.5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611214307.7

申请日:

20161226

公开号:

CN106719716A

公开日:

20170531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审查中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01N43/88,A01N43/40,A01P13/00

主分类号:

A01N43/88,A01N43/40,A01P13/00

申请人:

山东滨农科技有限公司

发明人:

黄延昌,徐家俊,吴艳芳,徐磊,周红英,董丽,孙海涛

地址:

256600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滨北办事处永莘路518号

优先权:

CN201611214307A

专利代理机构:

代理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除草剂组合物,具体公开了一种以氟氯吡啶酯和灭草松为活性成分的用于防除小麦田杂草的除草剂组合物,该组合物中活性成分氟氯吡啶酯和灭草松的重量比为1:400‑16:25,活性成分在组合物中的重量百分含量为5‑85%。本复配除草剂可以制备成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乳油、可分散油悬浮剂、微乳剂或水剂等剂型,本发明所述除草剂组合物可同时防除小麦田中各种阔叶杂草,显著提高了对小麦田杂草的防效,有效成分用量少,使用成本低,对小麦及后茬作物安全,是一种理想的除草剂。

权利要求书

1.一种除草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该组合物包含氟氯吡啶酯和灭草松两种活性成分,两活性成分重量比为:氟氯吡啶酯:灭草松=1:400-16:2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草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活性成分重量比为:氟氯吡啶酯:灭草松=1:200-8:25。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除草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活性成分重量比为:氟氯吡啶酯:灭草松=1:100-4:25。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除草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活性成分重量比为:氟氯吡啶酯:灭草松=1:50-2:25。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除草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活性成分重量比为:氟氯吡啶酯:灭草松=1:25。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除草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活性成分在除草剂组合物中的重量百分含量为5-85%。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草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该组合物可以是农业上允许的任一种剂型。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小麦田除草剂组合物,具体公开了一种以氟氯吡啶酯和灭草松为活性成分用于防除小麦田阔叶杂草的除草剂组合物。

【背景技术】

小麦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大面积连年种植,杂草危害严重,为此每年均需要施用大量的除草剂进行杂草防除。随着除草剂的长期、大面积推广应用,导致防治效果不理想或产生药害等现象屡屡发生,严重影响小麦的丰收和后茬作物的安全。目前,小麦田常用的除草剂存在一些弊端,如磺酰脲类除草剂苯磺隆、苄嘧磺隆用量过高或使用过晚会对后茬作物花生、大豆等造成药害;苯氧羧酸类除草剂2,4-滴丁酯、二甲四氯钠盐用量过高或施用不当易造成作物药害,产生漂移可对附近的双子叶作物产生药害。另外如果长期使用单一除草剂会导致敏感杂草数量下降,不敏感或是恶性杂草数量上升,引起杂草群落发生变化。在除草剂单一使用的冬小麦区,麦田杂草群落发生了严重的变化,猪殃殃、泽漆、婆婆钠、荠菜等恶性杂草逐年增加,且严重影响了小麦的产量。

氟氯吡啶酯(halauxifen-methyl),化学名称:4-氨基-3-氯-6-(2-氟-4-氯-3-甲氧基苯基)-2-吡啶甲酸甲酯,结构式为:

氟氯吡啶酯是由陶氏益农开发的第一个芳基吡啶甲酸酯类化合物,属于合成生长素类除草剂,拥有独特的作用机理,它模拟了高剂量天然植物生长激素的作用,引起特定生长素调节基因的过度刺激,干扰敏感植物的多个生长过程。氟氯吡啶酯可经由植物的茎、叶及根部吸收,通过与植物体内的激素受体结合,刺激植物细胞过度分裂,阻塞传导组织,最后导致植物营养耗尽死亡。用于禾谷类作物田防除阔叶杂草,对猪殃殃、反枝苋、繁缕、宝盖草、藜、播娘蒿、苘麻等杂草有较好的防效,但对卷茎蓼、苍耳、麦家公、荠菜等杂草的防效不理想。

灭草松(Bentazone),其他名称:苯达松、排草丹、噻草平等,化学名称:3-异丙基-1H-苯并-2,1,3-噻二嗪-4(3H)-酮2,2-二氧化物,结构式为:

灭草松属苯并噻二嗪酮类选择性触杀型苗后除草剂,用于苗期茎叶处理,主要通过叶片接触起作用,经叶面渗透传导至叶绿体内,抑制光合作用过程中的电子传递,施药后2小时二氧化碳同化过程开始受抑制,至11小时全部停止,叶片萎蔫变黄,最后导致死亡,部分作物可以代谢灭草松,使之快速降解为无活性的物质,对作物安全。可以用于小麦田防除猪殃殃、苍耳、卷茎蓼、反枝苋、麦家公等阔叶杂草,但对藜、苘麻、宝盖草的效果稍差,而且灭草松单独使用成本高。

已有很多文献报道过含有氟氯吡啶酯或灭草松的除草剂组合物,例如专利CN201510719753.2公开了氟氯吡啶酯和唑啉草酯复配用于小麦田除草,但是两者组合对部分阔叶杂草的防效不好。

专利CN201310739017.4公开了一种以吡草醚和灭草松为有效成分的小麦田除草组合物,用于防除小麦田一年生阔叶及莎草科杂草,但是该除草组合物对部分阔叶杂草的防效并不理想。

目前生产中常用的防除阔叶杂草的“苯甲合剂”即灭草松与2甲4氯的混配剂,该产品中2甲4氯的安全性差,混配剂中灭草松的含量越高,安全性越好,成本就越高;2甲4氯的含量越高,成本越低,安全性也就越差。

为了弥补以上各单剂及已报道复配制剂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本发明人做了深入研究,在大量的室内配方筛选和田间药效试验的基础上意外发现,氟氯吡啶酯与灭草松在一定配比范围内复配,对小麦田杂草具有优良的防治效果,所表现出的防效和活性水平超出各组分的叠加,具有预料不到的协同增效作用,解决了以上两种除草剂在杀草谱、防效和安全性上存在的局限性,达到了扩大杀草谱、提高防效、提高安全性的目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根据目前小麦田除草剂的现状,以及小麦田杂草的发生情况,提供一种安全、高效、广谱的用于小麦田除草的除草剂组合物。

为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除草剂组合物,其由有效量的氟氯吡啶酯和灭草松两种活性成分组成。

所述活性成分氟氯吡啶酯与灭草松的重量比为1:400-16:25,优选为:1:200-8:25,进一步优选为:1:100-4:25,更进一步优选为:1:50-2:25,最佳比例为:1:25,两活性成分在除草剂组合物中的重量百分含量为5-85%。

本发明除草剂组合物除两种有效成分外,还可以添加载体、黏结剂、崩解剂、分散剂、润湿剂等及其他有助于有效成分在制剂中稳定和药效发挥的已知物质。

本发明除草剂组合物可加工成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乳油、可分散油悬浮剂、微乳剂、水剂等适合农业使用的各种剂型,优选剂型为可湿性粉剂。

当配制成可湿性粉剂时,所用助剂包括:

分散剂可以选自木质素磺酸盐、聚羧酸盐、烷基萘磺酸盐、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烷基聚氧乙烯醚磺酸盐、烷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甲醛缩合物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润湿剂可以选自十二烷基硫酸钠、仲烷基硫酸钠、脂肪醇聚氧乙烯醚、壬基酚聚氧乙烯醚、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聚氧乙烯醚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载体可以选自高岭土、硅藻土、凹凸棒土、膨润土、白炭黑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当配制成水分散粒剂时,所用助剂包括:

分散剂可以选自聚羧酸盐、木质素磺酸盐、烷基萘磺酸盐、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烷基聚氧乙烯醚磺酸盐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润湿剂可以选自萘磺酸盐、十二烷基硫酸钠、脂肪醇硫酸盐、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聚氧乙烯醚、烷基磺酸盐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崩解剂可以选自硫酸铵、尿素、淀粉及其衍生物、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聚乙烯吡咯烷酮、海藻酸钠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黏结剂可以选自羟乙基纤维素、可溶性淀粉、聚乙二醇、甲基纤维素、聚羧酸类和水溶性高分子化合物羧甲基纤维素钠、聚乙烯醇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载体可以选自白炭黑、高岭土、膨润土、硅藻土、轻质碳酸钙、石膏、凹凸棒土、尿素、蔗糖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当配制成可分散油悬浮剂时,所用助剂包括:

分散剂可以选自甲基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聚羧酸盐、木质素磺酸盐、烷基萘磺酸盐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润湿剂可以选自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甲醛缩合物硫酸盐、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烷基硫酸盐、烷基磺酸盐、萘磺酸盐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乳化剂可以选自蓖麻油聚氧乙烯醚、农乳700#、农乳2201、失水山梨醇单硬酯酸酯聚氧乙烯醚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增稠剂可以选自膨润土、聚乙烯醇、黄原胶、硅酸镁铝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消泡剂可以是有机硅类消泡剂;

助溶剂可以选自甲醇、乙醇、二甲基亚砜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分散介质可以选自玉米油、大豆油、菜籽油、油酸甲酯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当配制成乳油时,所用助剂包括:

润湿剂可以选自十二烷基苯磺酸钙、烷基硫酸盐、烷基磺酸盐、烷基酚甲醛树脂聚氧乙烯醚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分散剂可以选自烷基酚磺酸盐、烷基乙基磺酸盐、聚羧酸盐、NNO、木质素磺酸钠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乳化剂可以选自农乳700#、农乳2201#、失水山梨醇硬脂酸酯、农乳1601#、TERSPERSE2500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溶剂可以选自甲苯、二甲苯、甲醇、油酸甲酯、丙酮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当配制成微乳剂时,所用助剂包括:

溶剂可以选自二甲苯、丙酮、甲醇、乙醇、环己酮、乙酸乙酯、二甲基甲酰胺、N-甲基吡咯烷酮、二甲基亚砜、邻苯二甲酸二乙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等中的一种或几种;

乳化剂可以选自烷基酚聚氧乙烯醚、苯乙烯基酚聚氧乙烯醚、烷芳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蓖麻油聚氧乙烯醚、烷基苯磺酸盐、烷基酚聚氧乙烯磷酸盐蓖麻油、十二烷基硫酸钠、氯化钾、硫酸钠等中的一种或几种;

增稠剂可以选自聚乙烯醇、聚乙酸乙烯酯、黄原胶、阿拉伯树胶、酚醛树脂、羧甲基纤维素、海藻酸钠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消泡剂可以选自乳化硅油、高碳醇脂肪酸酯复合物、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季戊四醇醚、聚氧乙烯聚氧丙醇胺醚、聚氧丙烯甘油醚和聚氧丙烯聚氧乙烯甘油醚、聚二甲基硅氧烷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当配制成水剂时,所用助剂包括:

润湿剂可以选自十二烷基苯磺酸盐、烷基聚糖苷、十二烷基硫酸钠、月桂醇醚硫酸钠、十二烷基硫酸钙、丁基萘磺酸钠、烷基芳基聚氧丙烯聚氧乙烯醚、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助溶剂可以选自油酸丙三酯、乙二醇、聚乙二醇、丙二醇、丙三醇和正丁醇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溶剂可以选自甲苯、二甲苯、丙酮、环已酮、甲醇、乙醇、和水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上述助剂中所述的盐类如聚羧酸盐、木质素磺酸盐等为钠盐或钙盐。

本发明提供的除草剂组合物主要用于小麦田防除阔叶杂草,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除草组合物采用氟氯吡啶酯和灭草松复配,两活性成分在一定配比范围内复配表现出极好的协同增效作用,混合后的组合物较单剂显著提高了除草效果,从而降低了使用剂量,在降低农民用药成本的同时,减小了农药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2、本发明除草组合物扩大了杀草谱,使得一种药剂能同时防治多种杂草,提供了一种极其方便有效的防治手段,对小麦田主要杂草均有很好的防除效果。

3、本发明除草组合物采用两种不同的作用机理杀灭杂草,药剂不同作用特性使得两种活性成分之间产生极强的优势互补,能有效延缓单剂抗性的发生与发展。

4、本发明除草组合物对小麦安全,可以在不伤害小麦的前提下杀灭小麦田主要杂草。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本发明用以下具体实施例进行说明,但绝非仅限于此。以下所述为本发明较好的实施例,仅仅用于描述本发明,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制剂实施例1:52%氟氯吡啶酯·灭草松可湿性粉剂

将上述各组分按配方比例混合均匀后,经常规制备可湿性粉剂的方法,即前混合、气流粉碎、后混合,得52%氟氯吡啶酯·灭草松可湿性粉剂。

制剂实施例2:80%氟氯吡啶酯·灭草松可湿性粉剂

将上述各组分按配方比例混合均匀后,经常规制备可湿性粉剂的方法,即前混合、气流粉碎、后混合,得80%氟氯吡啶酯·灭草松可湿性粉剂。

制剂实施例3:41%氟氯吡啶酯·灭草松水分散粒剂

将上述各组分按配方比例混合均匀后,经常规制备水分散粒剂的方法,即前混合、气流粉碎、后混合、加水捏合、造粒、筛分,得41%氟氯吡啶酯·灭草松水分散粒剂。

制剂实施例4:66%氟氯吡啶酯·灭草松水分散粒剂

将上述各组分按配方比例混合均匀后,经常规制备水分散粒剂的方法,即前混合、气流粉碎、后混合、加水捏合、造粒、筛分,得66%氟氯吡啶酯·灭草松水分散粒剂。

制剂实施例5:25.25%氟氯吡啶酯·灭草松可分散油悬浮剂

将上述各组分按配方比例混合均匀后,经常规制备可分散油悬浮剂的方法,即研磨或高速剪切分散,得25.25%氟氯吡啶酯·灭草松可分散油悬浮剂。

制剂实施例6:29%氟氯吡啶酯·灭草松乳油

先用部分丙酮将氟氯吡啶酯和灭草松溶解完全,再将其余助剂依次加入,最后用丙酮补足至100%,混合成均匀油相即得所述29%氟氯吡啶酯·灭草松乳油。

制剂实施例7:18%氟氯吡啶酯·灭草松微乳剂

将上述各组分按配方比例混合均匀后,经常规制备微乳剂的方法,即搅拌或高速剪切搅拌,得18%氟氯吡啶酯·灭草松微乳剂。

制剂实施例8:34%氟氯吡啶酯·灭草松水剂

将上述各组分按配方比例混合经搅拌均匀,即得所述34%氟氯吡啶酯·灭草松水剂。

生测实施例1:

氟氯吡啶酯和灭草松茎叶处理联合作用室内活性测定试验

为了防治农业生产上的小麦田阔叶杂草,发明人研究了氟氯吡啶酯和灭草松复配的除草效果,并用孙云沛法评价二者不同比例混用后的联合作用类型,为氟氯吡啶酯和灭草松的合理混配提供科学依据。试验参照《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除草剂第4部分》。

1、试验条件

1.1供试杂草

麦家公、荠菜、苘麻、藜;

1.2供试药剂

氟氯吡啶酯

灭草松

2、试材准备

供试杂草的培养采用盆栽培养法。用11×12cm塑料盆,摆放于浅水槽中,将在未使用过除草剂的农田中采回的土壤风干,过筛后装盆,盆内干土定量4/5处,土壤PH值7.0,有机质含量1.2%。采用盆钵底部渗灌方式使土壤完全湿润。将预处理的供试杂草种子定量撒播于土壤表面,根据种子大小覆土0.5cm-1.0cm,室内温度28-32℃/18-25℃(d/n),相对湿度75%±15%。培养过程中采用盆钵底部渗灌方式补水,保持土壤充分湿润。待杂草出苗后将麦家公、荠菜、苘麻、藜各定为5株。

3、试验设计

该试验共设46个处理,其中氟氯吡啶酯设2、4、6、8、10g a.i./hm2 5个剂量处理,灭草松设25、50、100、150、200g a.i./hm2 5个剂量处理。氟氯吡啶酯和灭草松二者混用设7组配比处理:1:1600、1:400、1:100、1:25、4:25、16:25、64:25,剂量均为15、30、45、60、75ga.i./hm2,另设1个清水对照,共计46个处理,重复4次。

4、施药方法

施药期限定在杂草2-4叶期时进行茎叶喷雾处理,置于塔内喷药(ASS—4型农药喷洒系统,DG8003喷头,喷雾压力2.75MPa,喷液量30kg/亩),待自然风干后置于温室内培养观察。

5、数据调查与统计分析

施药后详细记录杂草的受害症状,处理后20天,进行鲜重测量,并与对照处理相比较,计算杂草鲜重防效。通过防效的几率值和系列浓度的对数值之间的线性回归分析,计算出各处理的ED50和相关系数,评价各处理对杂草的生物活性,运用孙云沛法计算出不同药剂配比的共毒系数,评价不同配比的增效情况,确定氟氯吡啶酯与灭草松的最佳活性比。

孙云沛法计算公式:

式中:E——鲜重防效;

C——对照杂草地上部分杂草鲜重;

T——处理杂草地上部分杂草鲜重。

式中:ATI——混剂实测毒力指数;

S——标准除草剂的ED50,单位为克每公顷(g a.i./hm2);

M——混剂的ED50,单位为克每公顷(g a.i./hm2)。

TTI=TIA×PA+TIB×PB……………………………………………(3)

式中:T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

TIA——A药剂毒力指数;

PA——A药剂在混剂中的百分含量,单位为百分率(%);

TIB——B药剂毒力指数;

PB——B药剂在混剂中的百分含量,单位为百分率(%);

式中:CTC——共毒系数;

ATI——混剂实测毒力指数;

T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

复配剂的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增效作用;CTC≤80表现为拮抗作用;80<CTC<120表现为相加作用。

6、结果与分析见表1-4

表1 氟氯吡啶酯和灭草松混配防治小麦田杂草麦家公的毒力

表2 氟氯吡啶酯和灭草松混配防治小麦田杂草荠菜的毒力

表3 氟氯吡啶酯和灭草松混配防治小麦田杂草苘麻的毒力

表4 氟氯吡啶酯和灭草松混配防治小麦田杂草藜的毒力

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氟氯吡啶酯和灭草松在重量比1:1600-64:25的范围内混用对杂草表现为相加或增效作用,在重量比1:400-16:25的范围内混用有较好的增效作用,在重量比1:100-4:25的范围内混用有明显的增效作用,扩大了杂草防治谱,达到了有效防除小麦田阔叶杂草的目的。

生测实施例2:

氟氯吡啶酯和灭草松复配茎叶处理对小麦的安全性测定试验

为了研究氟氯吡啶酯和灭草松复配茎叶处理对小麦的安全性,为氟氯吡啶酯和灭草松的合理混配提供科学依据,发明人做了以下试验,试验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T1155.8-2007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除草剂,第8部分:作物的安全性试验茎叶喷雾法。

1、试验条件

1.1供试作物

小麦

1.2供试杂草

1.3供试药剂

氟氯吡啶酯

灭草松

2、试材准备

2.1供试作物

供试作物的培养采用温室盆栽法,用11×12cm塑料盆,摆放于浅水槽中,将在未使用过除草剂的农田中采回的土壤风干,过筛后装盆,盆内干土定量4/5处,土壤PH值7.0,有机质含量1.2%。采用顶部浇灌方式使土壤完全湿润后,将小麦种子定量撒播于土壤表面,覆土0.5-1.0cm,室内温度28-32℃/18-25℃(d/n),相对湿度75%±15%。培养过程中以盆钵底部渗灌方式补水至饱和状态,小麦出苗后每盆定为10株。

2.2供试杂草

供试杂草的培养采用温室盆栽法,用11×12cm塑料盆,摆放于浅水槽中,将在未使用过除草剂的农田中采回的土壤风干,过筛后装盆,盆内干土定量4/5处,土壤PH值7.0,有机质含量1.2%。采用盆钵底部渗灌方式使土壤完全湿润后,将预处理的供试杂草种子定量撒播于土壤表面,覆土0.5-1.0cm,室内温度28-32℃/18-25℃(d/n),相对湿度75%±15%。用盆钵底部渗灌方式补水至饱和状态,待杂草出苗后每盆定为10株。

3、试验设计

3.1杂草施药剂量

试验共设36个处理,其中氟氯吡啶酯设2、3、4、5、6g a.i./hm2 5个剂量处理,灭草松设20、40、60、80、100g a.i./hm2 5个剂量处理。氟氯吡啶酯和灭草松二者混用设5组配比处理:1:400、1:100、1:25、4:25、16:25,剂量均为20、30、40、50、60g a.i./hm2,另设1个清水对照,共计36个处理,重复4次。

3.2作物施药剂量

试验共设36个处理,其中氟氯吡啶酯设10、15、20、25、30g a.i./hm2 5个剂量处理,灭草松设200、300、400、500、600g a.i./hm2 5个剂量处理。氟氯吡啶酯和灭草松二者混用设5组配比处理:1:400、1:100、1:25、4:25、16:25,剂量均为150、200、250、300、350g a.i./hm2,另设1个清水对照,共计36个处理,重复4次。

4、施药方法

施药期限定在小麦3-4叶期、杂草2-5叶期时进行茎叶喷雾处理,置于塔内喷药(ASS—4型农药喷洒系统,DG8003喷头,喷雾压力2.75MPa,喷液量30kg/亩),待自然风干后置于温室内培养观察。

5、数据调查与统计分析

5.1作物调查

施药后,调查各处理小麦有无药害症状,若有则详细记录药害症状,药后45天称量各处理小麦鲜重,计算鲜重抑制率,以明确试验药剂对小麦的安全性。

5.2杂草调查

施药后详细记录杂草的受害症状(如生长抑制、失绿、畸形等),于药后45天,称量各处理杂草地上部分鲜重,采用生长抑制法计算杂草的鲜重防效。

5.3生长抑制法计算公式

式中:

E—鲜重防效,单位为百分率(%);

T0—对照杂草地上部分鲜重,单位为克;

T1—处理杂草地上部分鲜重,单位为克。

5.4选择性指数计算方法

6、结果与分析见表5-7

表5 氟氯吡啶酯和灭草松不同混用配比对藜的防除效果

表6 氟氯吡啶酯和灭草松不同混用配比对小麦的安全性

表7 氟氯吡啶酯和灭草松不同混用配比对小麦的选择性指数

注:表7中数据是由表5、表6中数据应用DPS2000数据处理系统(唐启义,冯明光.实用统计分析及其DPS数据处理系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188-201)计算得到的。

当选择性指数≥4时,表示药剂在作物和杂草之间的选择性很高;当2≤选择性指数<4时,表示药剂在作物和杂草之间具有选择性;当选择性指数<2时,表示药剂在作物和杂草之间的选择性差。对小麦的安全性测定试验表明,氟氯吡啶酯和灭草松在重量比1:400-16:25的范围内混用对小麦选择性指数大于2,对小麦安全。

生测实施例3

防除小麦田杂草田间药效试验Ⅰ:

1、试验处理

试验设11个处理,4次重复,共44个处理小区,每处理小区面积20平方米,随机区组排列。(1)-(9)52%氟氯吡啶酯·灭草松可湿性粉剂为供试药剂,(10)-(11)10%氟氯吡啶酯水分散粒剂和40%灭草松水剂为对照药剂。每亩兑水30公斤,采用552丙型喷雾器(0.7mm孔径)均匀喷雾。田间主要杂草有麦家公、荠菜、卷茎蓼、苘麻、藜、宝盖草等。

2、试验项目及方法

(1)安全性:施药后,调查小麦的生长发育情况,评价供试药剂对小麦的安全性。

(2)除草效果:每小区随机取4点,每点调查1/4平方米,施药后45天调查杂草防除效果,分别记录杂草种类和株数,计算杂草株防效。

3、试验结果

(1)安全性:施药后调查,(1)-(9)药剂处理区小麦株高、叶色与空白对照区基本一致,而(10)-(11)处理区小麦表现出叶片失绿、植株生长受抑制,麦苗高矮不齐等药害症状,表明供试药剂(1)-(9)52%氟氯吡啶酯·灭草松可湿性粉剂均对小麦安全。

(2)除草效果:见表8

表8 药后45天各种杂草防除效果

注:(1)52%氟氯吡啶酯·灭草松可湿性粉剂(1:400)

(2)52%氟氯吡啶酯·灭草松可湿性粉剂(1:200)

(3)52%氟氯吡啶酯·灭草松可湿性粉剂(1:100)

(4)52%氟氯吡啶酯·灭草松可湿性粉剂(1:50)

(5)52%氟氯吡啶酯·灭草松可湿性粉剂(1:25)

(6)52%氟氯吡啶酯·灭草松可湿性粉剂(2:25)

(7)52%氟氯吡啶酯·灭草松可湿性粉剂(4:25)

(8)52%氟氯吡啶酯·灭草松可湿性粉剂(8:25)

(9)52%氟氯吡啶酯·灭草松可湿性粉剂(16:25)

(10)10%氟氯吡啶酯水分散粒剂

(11)40%灭草松水剂

(12)空白对照

由表8可知,不同配比的52%氟氯吡啶酯·灭草松可湿性粉剂对常见杂草株防效在86.38%-97.71%之间,均优于对照药剂10%氟氯吡啶酯水分散粒剂和40%灭草松水剂(杂草株防效分别为67.40%和64.10%)。其中氟氯吡啶酯和灭草松在重量比为1:400-16:25时对小麦田常见杂草均有明显防效,杂草株防效都在86%以上;氟氯吡啶酯和灭草松在重量比为1:200-8:25时对小麦田常见杂草防效较好,杂草株防效都在90%以上;而氟氯吡啶酯和灭草松重量比为1:25时防效更是高达97.71%。由此说明,氟氯吡啶酯和灭草松的重量比在1:400-16:25范围内时,对小麦田常见的阔叶杂草都有很好的防效,并且此除草剂组合物对小麦安全。

防除小麦田杂草田间药效试验Ⅱ:

1、试验处理

(1)10%氟氯吡啶酯·灭草松可湿性粉剂(1:25) 130g/亩

(2)52%氟氯吡啶酯·灭草松可湿性粉剂(1:25) 25g/亩

(3)80%氟氯吡啶酯·灭草松可湿性粉剂(1:25) 16.25g/亩

试验设3个处理,4次重复,共12个处理小区,每处理小区面积20平方米,随机区组排列。(1)-(3)氟氯吡啶酯·灭草松可湿性粉剂为供试药剂,每亩兑水30公斤,采用552丙型喷雾器(0.7mm孔径)均匀喷雾。田间主要杂草有麦家公、荠菜、卷茎蓼、苘麻、藜、宝盖草等。

2、试验项目及方法

除草效果:每小区随机取4点,每点调查1/4平方米,施药后45天调查杂草防除效果,分别记录杂草种类和株数,计算杂草株防效。

3、试验结果:除草效果见表9

表9 药后45天各种杂草防除效果

注:(1)10%氟氯吡啶酯·灭草松可湿性粉剂(1:25)

(2)52%氟氯吡啶酯·灭草松可湿性粉剂(1:25)

(3)80%氟氯吡啶酯·灭草松可湿性粉剂(1:25)

由表9可知,当氟氯吡啶酯和灭草松的重量比为1:25时,不同含量的氟氯吡啶酯·灭草松可湿性粉剂对常见杂草株防效均在96%以上,表明氟氯吡啶酯和灭草松重量比为最佳比例时,不同活性成分含量的除草剂组合物对杂草均有显著的防效。

综上所述,本发明组分合理,防效优于各组分单独施用时的活性,对小麦田阔叶杂草均有较好的防除效果,扩大了杂草防治谱,延缓了杂草抗药性的产生,对作物安全,符合农药制剂的安全性要求。

一种含氟氯吡啶酯和灭草松的除草组合物.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一种含氟氯吡啶酯和灭草松的除草组合物.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一种含氟氯吡啶酯和灭草松的除草组合物.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含氟氯吡啶酯和灭草松的除草组合物.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含氟氯吡啶酯和灭草松的除草组合物.pdf(20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611214307.7 (22)申请日 2016.12.26 (71)申请人 山东滨农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 256600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滨北办 事处永莘路518号 (72)发明人 黄延昌 徐家俊 吴艳芳 徐磊 周红英 董丽 孙海涛 (51)Int.Cl. A01N 43/88(2006.01) A01N 43/40(2006.01) A01P 13/00(2006.01) (54)发明名称 一种含氟氯吡啶酯和灭草松的除草组合物 (57)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除草剂组合物,。

2、 具体公开 了一种以氟氯吡啶酯和灭草松为活性成分的用 于防除小麦田杂草的除草剂组合物, 该组合物中 活性成分氟氯吡啶酯和灭草松的重量比为1: 400-16:25, 活性成分在组合物中的重量百分含 量为5-85。 本复配除草剂可以制备成可湿性粉 剂、 水分散粒剂、 乳油、 可分散油悬浮剂、 微乳剂 或水剂等剂型, 本发明所述除草剂组合物可同时 防除小麦田中各种阔叶杂草, 显著提高了对小麦 田杂草的防效, 有效成分用量少, 使用成本低, 对 小麦及后茬作物安全, 是一种理想的除草剂。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18页 CN 106719716 A 2017.05.31 CN 106719716 A 1。

3、.一种除草剂组合物, 其特征在于, 该组合物包含氟氯吡啶酯和灭草松两种活性成分, 两活性成分重量比为: 氟氯吡啶酯:灭草松=1:400-16:2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草剂组合物, 其特征在于, 活性成分重量比为: 氟氯吡啶酯: 灭草松=1:200-8:25。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除草剂组合物, 其特征在于, 活性成分重量比为: 氟氯吡啶酯: 灭草松=1:100-4:25。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除草剂组合物, 其特征在于, 活性成分重量比为: 氟氯吡啶酯: 灭草松=1:50-2:25。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除草剂组合物, 其特征在于, 活性成分重量比为: 氟氯吡啶酯: 灭草。

4、松=1:25。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除草剂组合物, 其特征在于, 活性成分在除草剂组 合物中的重量百分含量为5-85%。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草剂组合物, 其特征在于, 该组合物可以是农业上允许的任 一种剂型。 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106719716 A 2 一种含氟氯吡啶酯和灭草松的除草组合物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小麦田除草剂组合物, 具体公开了一种以氟氯吡啶酯和灭草松 为活性成分用于防除小麦田阔叶杂草的除草剂组合物。 【背景技术】 0002 小麦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 大面积连年种植, 杂草危害严重, 为此每年均需要施用 大量的。

5、除草剂进行杂草防除。 随着除草剂的长期、 大面积推广应用, 导致防治效果不理想或 产生药害等现象屡屡发生, 严重影响小麦的丰收和后茬作物的安全。 目前, 小麦田常用的除 草剂存在一些弊端, 如磺酰脲类除草剂苯磺隆、 苄嘧磺隆用量过高或使用过晚会对后茬作 物花生、 大豆等造成药害; 苯氧羧酸类除草剂2, 4滴丁酯、 二甲四氯钠盐用量过高或施用 不当易造成作物药害, 产生漂移可对附近的双子叶作物产生药害。 另外如果长期使用单一 除草剂会导致敏感杂草数量下降, 不敏感或是恶性杂草数量上升, 引起杂草群落发生变化。 在除草剂单一使用的冬小麦区, 麦田杂草群落发生了严重的变化, 猪殃殃、 泽漆、 婆婆钠。

6、、 荠 菜等恶性杂草逐年增加, 且严重影响了小麦的产量。 0003 氟氯吡啶酯(halauxifen-methyl), 化学名称: 4-氨基-3-氯-6-(2-氟-4-氯-3-甲 氧基苯基)-2-吡啶甲酸甲酯, 结构式为: 0004 0005 氟氯吡啶酯是由陶氏益农开发的第一个芳基吡啶甲酸酯类化合物, 属于合成生长 素类除草剂, 拥有独特的作用机理, 它模拟了高剂量天然植物生长激素的作用, 引起特定生 长素调节基因的过度刺激, 干扰敏感植物的多个生长过程。 氟氯吡啶酯可经由植物的茎、 叶 及根部吸收, 通过与植物体内的激素受体结合, 刺激植物细胞过度分裂, 阻塞传导组织, 最 后导致植物营养耗。

7、尽死亡。 用于禾谷类作物田防除阔叶杂草, 对猪殃殃、 反枝苋、 繁缕、 宝盖 草、 藜、 播娘蒿、 苘麻等杂草有较好的防效, 但对卷茎蓼、 苍耳、 麦家公、 荠菜等杂草的防效不 理想。 0006 灭草松(Bentazone), 其他名称: 苯达松、 排草丹、 噻草平等, 化学名称: 3-异丙基- 1H-苯并-2,1,3-噻二嗪-4(3H)-酮2,2-二氧化物, 结构式为: 0007 说 明 书 1/18 页 3 CN 106719716 A 3 0008 灭草松属苯并噻二嗪酮类选择性触杀型苗后除草剂, 用于苗期茎叶处理, 主要通 过叶片接触起作用, 经叶面渗透传导至叶绿体内, 抑制光合作用过程。

8、中的电子传递, 施药后 2小时二氧化碳同化过程开始受抑制, 至11小时全部停止, 叶片萎蔫变黄, 最后导致死亡, 部 分作物可以代谢灭草松, 使之快速降解为无活性的物质, 对作物安全。 可以用于小麦田防除 猪殃殃、 苍耳、 卷茎蓼、 反枝苋、 麦家公等阔叶杂草, 但对藜、 苘麻、 宝盖草的效果稍差, 而且 灭草松单独使用成本高。 0009 已有很多文献报道过含有氟氯吡啶酯或灭草松的除草剂组合物, 例如专利 CN201510719753.2公开了氟氯吡啶酯和唑啉草酯复配用于小麦田除草, 但是两者组合对部 分阔叶杂草的防效不好。 0010 专利CN201310739017.4公开了一种以吡草醚和灭。

9、草松为有效成分的小麦田除草 组合物, 用于防除小麦田一年生阔叶及莎草科杂草, 但是该除草组合物对部分阔叶杂草的 防效并不理想。 0011 目前生产中常用的防除阔叶杂草的 “苯甲合剂” 即灭草松与2甲4氯的混配剂, 该产 品中2甲4氯的安全性差, 混配剂中灭草松的含量越高, 安全性越好, 成本就越高; 2甲4氯的 含量越高, 成本越低, 安全性也就越差。 0012 为了弥补以上各单剂及已报道复配制剂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本发明人 做了深入研究, 在大量的室内配方筛选和田间药效试验的基础上意外发现, 氟氯吡啶酯与 灭草松在一定配比范围内复配, 对小麦田杂草具有优良的防治效果, 所表现出的防。

10、效和活 性水平超出各组分的叠加, 具有预料不到的协同增效作用, 解决了以上两种除草剂在杀草 谱、 防效和安全性上存在的局限性, 达到了扩大杀草谱、 提高防效、 提高安全性的目的。 【发明内容】 0013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根据目前小麦田除草剂的现状, 以及小麦田杂草的发生情况, 提供一种安全、 高效、 广谱的用于小麦田除草的除草剂组合物。 0014 为实现本发明的目的,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除草剂组合物, 其由有效量的氟氯吡啶 酯和灭草松两种活性成分组成。 0015 所述活性成分氟氯吡啶酯与灭草松的重量比为1:400-16:25, 优选为: 1:200-8: 25, 进一步优选为: 1:100-4:。

11、25, 更进一步优选为: 1:50-2:25, 最佳比例为: 1:25, 两活性成 分在除草剂组合物中的重量百分含量为5-85。 0016 本发明除草剂组合物除两种有效成分外, 还可以添加载体、 黏结剂、 崩解剂、 分散 剂、 润湿剂等及其他有助于有效成分在制剂中稳定和药效发挥的已知物质。 0017 本发明除草剂组合物可加工成可湿性粉剂、 水分散粒剂、 乳油、 可分散油悬浮剂、 微乳剂、 水剂等适合农业使用的各种剂型, 优选剂型为可湿性粉剂。 0018 当配制成可湿性粉剂时, 所用助剂包括: 0019 分散剂可以选自木质素磺酸盐、 聚羧酸盐、 烷基萘磺酸盐、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烷 基聚氧乙烯。

12、醚磺酸盐、 烷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甲醛缩合物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0020 润湿剂可以选自十二烷基硫酸钠、 仲烷基硫酸钠、 脂肪醇聚氧乙烯醚、 壬基酚聚氧 乙烯醚、 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聚氧乙烯醚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0021 载体可以选自高岭土、 硅藻土、 凹凸棒土、 膨润土、 白炭黑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说 明 书 2/18 页 4 CN 106719716 A 4 0022 当配制成水分散粒剂时, 所用助剂包括: 0023 分散剂可以选自聚羧酸盐、 木质素磺酸盐、 烷基萘磺酸盐、 烷基酚聚氧乙烯醚、 烷 基聚氧乙烯醚磺酸盐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0024 润湿剂可以选自萘磺酸盐、 十二烷基硫酸钠、 脂肪。

13、醇硫酸盐、 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 聚氧乙烯醚、 烷基磺酸盐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0025 崩解剂可以选自硫酸铵、 尿素、 淀粉及其衍生物、 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 聚乙烯吡 咯烷酮、 海藻酸钠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0026 黏结剂可以选自羟乙基纤维素、 可溶性淀粉、 聚乙二醇、 甲基纤维素、 聚羧酸类和 水溶性高分子化合物羧甲基纤维素钠、 聚乙烯醇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0027 载体可以选自白炭黑、 高岭土、 膨润土、 硅藻土、 轻质碳酸钙、 石膏、 凹凸棒土、 尿 素、 蔗糖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0028 当配制成可分散油悬浮剂时, 所用助剂包括: 0029 分散剂可以选自甲基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 聚羧。

14、酸盐、 木质素磺酸盐、 烷基萘磺酸 盐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0030 润湿剂可以选自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甲醛缩合物硫酸盐、 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 酯、 烷基硫酸盐、 烷基磺酸盐、 萘磺酸盐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0031 乳化剂可以选自蓖麻油聚氧乙烯醚、 农乳700#、 农乳2201、 失水山梨醇单硬酯酸酯 聚氧乙烯醚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0032 增稠剂可以选自膨润土、 聚乙烯醇、 黄原胶、 硅酸镁铝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0033 消泡剂可以是有机硅类消泡剂; 0034 助溶剂可以选自甲醇、 乙醇、 二甲基亚砜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0035 分散介质可以选自玉米油、 大豆油、 菜籽油、 油酸甲酯等中的一种或。

15、多种。 0036 当配制成乳油时, 所用助剂包括: 0037 润湿剂可以选自十二烷基苯磺酸钙、 烷基硫酸盐、 烷基磺酸盐、 烷基酚甲醛树脂聚 氧乙烯醚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0038 分散剂可以选自烷基酚磺酸盐、 烷基乙基磺酸盐、 聚羧酸盐、 NNO、 木质素磺酸钠等 中的一种或多种; 0039 乳化剂可以选自农乳700#、 农乳2201#、 失水山梨醇硬脂酸酯、 农乳1601#、 TERSPERSE2500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0040 溶剂可以选自甲苯、 二甲苯、 甲醇、 油酸甲酯、 丙酮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0041 当配制成微乳剂时, 所用助剂包括: 0042 溶剂可以选自二甲苯、 丙酮、 甲。

16、醇、 乙醇、 环己酮、 乙酸乙酯、 二甲基甲酰胺、 N-甲基 吡咯烷酮、 二甲基亚砜、 邻苯二甲酸二乙酯、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等中的一种或几种; 0043 乳化剂可以选自烷基酚聚氧乙烯醚、 苯乙烯基酚聚氧乙烯醚、 烷芳基酚聚氧乙烯 醚磷酸酯、 蓖麻油聚氧乙烯醚、 烷基苯磺酸盐、 烷基酚聚氧乙烯磷酸盐蓖麻油、 十二烷基硫 酸钠、 氯化钾、 硫酸钠等中的一种或几种; 0044 增稠剂可以选自聚乙烯醇、 聚乙酸乙烯酯、 黄原胶、 阿拉伯树胶、 酚醛树脂、 羧甲基 纤维素、 海藻酸钠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0045 消泡剂可以选自乳化硅油、 高碳醇脂肪酸酯复合物、 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季戊四醇 说 明 书 3/。

17、18 页 5 CN 106719716 A 5 醚、 聚氧乙烯聚氧丙醇胺醚、 聚氧丙烯甘油醚和聚氧丙烯聚氧乙烯甘油醚、 聚二甲基硅氧烷 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0046 当配制成水剂时, 所用助剂包括: 0047 润湿剂可以选自十二烷基苯磺酸盐、 烷基聚糖苷、 十二烷基硫酸钠、 月桂醇醚硫酸 钠、 十二烷基硫酸钙、 丁基萘磺酸钠、 烷基芳基聚氧丙烯聚氧乙烯醚、 脂肪醇聚氧乙烯醚、 烷 基酚聚氧乙烯醚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0048 助溶剂可以选自油酸丙三酯、 乙二醇、 聚乙二醇、 丙二醇、 丙三醇和正丁醇等中的 一种或多种; 0049 溶剂可以选自甲苯、 二甲苯、 丙酮、 环已酮、 甲醇、 乙醇、 和。

18、水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0050 上述助剂中所述的盐类如聚羧酸盐、 木质素磺酸盐等为钠盐或钙盐。 0051 本发明提供的除草剂组合物主要用于小麦田防除阔叶杂草, 与现有技术相比, 本 发明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52 1、 本发明除草组合物采用氟氯吡啶酯和灭草松复配, 两活性成分在一定配比范围 内复配表现出极好的协同增效作用, 混合后的组合物较单剂显著提高了除草效果, 从而降 低了使用剂量, 在降低农民用药成本的同时, 减小了农药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0053 2、 本发明除草组合物扩大了杀草谱, 使得一种药剂能同时防治多种杂草, 提供了 一种极其方便有效的防治手段, 对小麦田主要杂草均有很好。

19、的防除效果。 0054 3、 本发明除草组合物采用两种不同的作用机理杀灭杂草, 药剂不同作用特性使得 两种活性成分之间产生极强的优势互补, 能有效延缓单剂抗性的发生与发展。 0055 4、 本发明除草组合物对小麦安全, 可以在不伤害小麦的前提下杀灭小麦田主要杂 草。 【具体实施方式】 0056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 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 本发明用以下具体实施例 进行说明, 但绝非仅限于此。 以下所述为本发明较好的实施例, 仅仅用于描述本发明, 不能 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应当指出的是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 等同 替换和改进, 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005。

20、7 制剂实施例1: 52氟氯吡啶酯灭草松可湿性粉剂 0058 0059 0060 将上述各组分按配方比例混合均匀后, 经常规制备可湿性粉剂的方法, 即前混合、 气流粉碎、 后混合, 得52氟氯吡啶酯灭草松可湿性粉剂。 0061 制剂实施例2: 80氟氯吡啶酯灭草松可湿性粉剂 说 明 书 4/18 页 6 CN 106719716 A 6 0062 0063 将上述各组分按配方比例混合均匀后, 经常规制备可湿性粉剂的方法, 即前混合、 气流粉碎、 后混合, 得80氟氯吡啶酯灭草松可湿性粉剂。 0064 制剂实施例3: 41氟氯吡啶酯灭草松水分散粒剂 0065 0066 将上述各组分按配方比例混合。

21、均匀后, 经常规制备水分散粒剂的方法, 即前混合、 气流粉碎、 后混合、 加水捏合、 造粒、 筛分, 得41氟氯吡啶酯灭草松水分散粒剂。 0067 制剂实施例4: 66氟氯吡啶酯灭草松水分散粒剂 0068 0069 将上述各组分按配方比例混合均匀后, 经常规制备水分散粒剂的方法, 即前混合、 气流粉碎、 后混合、 加水捏合、 造粒、 筛分, 得66氟氯吡啶酯灭草松水分散粒剂。 0070 制剂实施例5: 25.25氟氯吡啶酯灭草松可分散油悬浮剂 说 明 书 5/18 页 7 CN 106719716 A 7 0071 0072 将上述各组分按配方比例混合均匀后, 经常规制备可分散油悬浮剂的方法,。

22、 即研 磨或高速剪切分散, 得25.25氟氯吡啶酯灭草松可分散油悬浮剂。 0073 制剂实施例6: 29氟氯吡啶酯灭草松乳油 0074 0075 先用部分丙酮将氟氯吡啶酯和灭草松溶解完全, 再将其余助剂依次加入, 最后用 丙酮补足至100, 混合成均匀油相即得所述29氟氯吡啶酯灭草松乳油。 0076 制剂实施例7: 18氟氯吡啶酯灭草松微乳剂 0077 0078 将上述各组分按配方比例混合均匀后, 经常规制备微乳剂的方法, 即搅拌或高速 剪切搅拌, 得18氟氯吡啶酯灭草松微乳剂。 0079 制剂实施例8: 34氟氯吡啶酯灭草松水剂 0080 说 明 书 6/18 页 8 CN 10671971。

23、6 A 8 0081 0082 将上述各组分按配方比例混合经搅拌均匀, 即得所述34氟氯吡啶酯灭草松水 剂。 0083 生测实施例1: 0084 氟氯吡啶酯和灭草松茎叶处理联合作用室内活性测定试验 0085 为了防治农业生产上的小麦田阔叶杂草, 发明人研究了氟氯吡啶酯和灭草松复配 的除草效果, 并用孙云沛法评价二者不同比例混用后的联合作用类型, 为氟氯吡啶酯和灭 草松的合理混配提供科学依据。 试验参照 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除草剂第4部分 。 0086 1、 试验条件 0087 1.1供试杂草 0088 麦家公、 荠菜、 苘麻、 藜; 0089 1.2供试药剂 0090 氟氯吡啶酯 0091。

24、 灭草松 0092 2、 试材准备 0093 供试杂草的培养采用盆栽培养法。 用1112cm塑料盆, 摆放于浅水槽中, 将在未使 用过除草剂的农田中采回的土壤风干, 过筛后装盆, 盆内干土定量4/5处, 土壤PH值7.0, 有 机质含量1.2。 采用盆钵底部渗灌方式使土壤完全湿润。 将预处理的供试杂草种子定量撒 播于土壤表面, 根据种子大小覆土0.5cm-1.0cm, 室内温度28-32/18-25(d/n), 相对湿 度7515。 培养过程中采用盆钵底部渗灌方式补水, 保持土壤充分湿润。 待杂草出苗后 将麦家公、 荠菜、 苘麻、 藜各定为5株。 0094 3、 试验设计 0095 该试验共设。

25、46个处理, 其中氟氯吡啶酯设2、 4、 6、 8、 10g a.i./hm2 5个剂量处理, 灭草松设25、 50、 100、 150、 200g a.i./hm2 5个剂量处理。 氟氯吡啶酯和灭草松二者混用设7 组配比处理: 1:1600、 1:400、 1:100、 1:25、 4:25、 16:25、 64:25, 剂量均为15、 30、 45、 60、 75ga.i./hm2, 另设1个清水对照, 共计46个处理, 重复4次。 0096 4、 施药方法 0097 施药期限定在杂草2-4叶期时进行茎叶喷雾处理, 置于塔内喷药(ASS4型农药喷 洒系统, DG8003喷头, 喷雾压力2.。

26、75MPa, 喷液量30kg/亩), 待自然风干后置于温室内培养观 察。 0098 5、 数据调查与统计分析 0099 施药后详细记录杂草的受害症状, 处理后20天, 进行鲜重测量, 并与对照处理相比 较, 计算杂草鲜重防效。 通过防效的几率值和系列浓度的对数值之间的线性回归分析, 计算 出各处理的ED50和相关系数, 评价各处理对杂草的生物活性, 运用孙云沛法计算出不同药剂 说 明 书 7/18 页 9 CN 106719716 A 9 配比的共毒系数, 评价不同配比的增效情况, 确定氟氯吡啶酯与灭草松的最佳活性比。 0100 孙云沛法计算公式: 0101 0102 式中: E鲜重防效; 0。

27、103 C对照杂草地上部分杂草鲜重; 0104 T处理杂草地上部分杂草鲜重。 0105 0106 式中: ATI混剂实测毒力指数; 0107 S标准除草剂的ED50, 单位为克每公顷(g a.i./hm2); 0108 M混剂的ED50, 单位为克每公顷(g a.i./hm2)。 0109 TTITIAPA+TIBPB(3) 0110 式中: T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 0111 TIAA药剂毒力指数; 0112 PAA药剂在混剂中的百分含量, 单位为百分率(); 0113 TIBB药剂毒力指数; 0114 PBB药剂在混剂中的百分含量, 单位为百分率(); 0115 0116 式中: CTC共。

28、毒系数; 0117 ATI混剂实测毒力指数; 0118 T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 0119 复配剂的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增效作用; CTC80表现为拮抗作用; 80CTC 120表现为相加作用。 0120 6、 结果与分析见表1-4 0121 表1 氟氯吡啶酯和灭草松混配防治小麦田杂草麦家公的毒力 说 明 书 8/18 页 10 CN 106719716 A 10 0122 0123 表2 氟氯吡啶酯和灭草松混配防治小麦田杂草荠菜的毒力 0124 说 明 书 9/18 页 11 CN 106719716 A 11 0125 表3 氟氯吡啶酯和灭草松混配防治小麦田杂草苘麻的毒力 0126 。

29、0127 表4 氟氯吡啶酯和灭草松混配防治小麦田杂草藜的毒力 0128 说 明 书 10/18 页 12 CN 106719716 A 12 0129 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 氟氯吡啶酯和灭草松在重量比1:1600-64:25的范围内混 用对杂草表现为相加或增效作用, 在重量比1:400-16:25的范围内混用有较好的增效作用, 在重量比1:100-4:25的范围内混用有明显的增效作用, 扩大了杂草防治谱, 达到了有效防 除小麦田阔叶杂草的目的。 0130 生测实施例2: 0131 氟氯吡啶酯和灭草松复配茎叶处理对小麦的安全性测定试验 0132 为了研究氟氯吡啶酯和灭草松复配茎叶处理对小麦的安。

30、全性, 为氟氯吡啶酯和灭 草松的合理混配提供科学依据, 发明人做了以下试验, 试验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 标准NY/T1155.8-2007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除草剂, 第8部分: 作物的安全性试验 茎叶喷雾法。 0133 1、 试验条件 0134 1.1供试作物 0135 小麦 0136 1.2供试杂草 0137 藜 0138 1.3供试药剂 0139 氟氯吡啶酯 0140 灭草松 0141 2、 试材准备 0142 2.1供试作物 0143 供试作物的培养采用温室盆栽法, 用1112cm塑料盆, 摆放于浅水槽中, 将在未使 用过除草剂的农田中采回的土壤风干, 过筛后装盆, 盆内干土。

31、定量4/5处, 土壤PH值7.0, 有 机质含量1.2。 采用顶部浇灌方式使土壤完全湿润后, 将小麦种子定量撒播于土壤表面, 覆土0.5-1.0cm, 室内温度28-32/18-25(d/n), 相对湿度7515。 培养过程中以盆 钵底部渗灌方式补水至饱和状态, 小麦出苗后每盆定为10株。 0144 2.2供试杂草 0145 供试杂草的培养采用温室盆栽法, 用1112cm塑料盆, 摆放于浅水槽中, 将在未使 用过除草剂的农田中采回的土壤风干, 过筛后装盆, 盆内干土定量4/5处, 土壤PH值7.0, 有 机质含量1.2。 采用盆钵底部渗灌方式使土壤完全湿润后, 将预处理的供试杂草种子定量 撒播。

32、于土壤表面, 覆土0.5-1.0cm, 室内温度28-32/18-25(d/n), 相对湿度7515。 用盆钵底部渗灌方式补水至饱和状态, 待杂草出苗后每盆定为10株。 0146 3、 试验设计 0147 3.1杂草施药剂量 0148 试验共设36个处理, 其中氟氯吡啶酯设2、 3、 4、 5、 6g a.i./hm2 5个剂量处理, 灭草 松设20、 40、 60、 80、 100g a.i./hm2 5个剂量处理。 氟氯吡啶酯和灭草松二者混用设5组配比 处理: 1:400、 1:100、 1:25、 4:25、 16:25, 剂量均为20、 30、 40、 50、 60g a.i./hm2。

33、, 另设1个清水 对照, 共计36个处理, 重复4次。 0149 3.2作物施药剂量 0150 试验共设36个处理, 其中氟氯吡啶酯设10、 15、 20、 25、 30g a.i./hm2 5个剂量处 说 明 书 11/18 页 13 CN 106719716 A 13 理, 灭草松设200、 300、 400、 500、 600g a.i./hm2 5个剂量处理。 氟氯吡啶酯和灭草松二者混 用设5组配比处理: 1:400、 1:100、 1:25、 4:25、 16:25, 剂量均为150、 200、 250、 300、 350g a.i./hm2, 另设1个清水对照, 共计36个处理, 。

34、重复4次。 0151 4、 施药方法 0152 施药期限定在小麦3-4叶期、 杂草2-5叶期时进行茎叶喷雾处理, 置于塔内喷药 (ASS4型农药喷洒系统, DG8003喷头, 喷雾压力2.75MPa, 喷液量30kg/亩), 待自然风干后 置于温室内培养观察。 0153 5、 数据调查与统计分析 0154 5.1作物调查 0155 施药后, 调查各处理小麦有无药害症状, 若有则详细记录药害症状, 药后45天称量 各处理小麦鲜重, 计算鲜重抑制率, 以明确试验药剂对小麦的安全性。 0156 5.2杂草调查 0157 施药后详细记录杂草的受害症状(如生长抑制、 失绿、 畸形等), 于药后45天, 。

35、称量 各处理杂草地上部分鲜重, 采用生长抑制法计算杂草的鲜重防效。 0158 5.3生长抑制法计算公式 0159 0160 式中: 0161 E鲜重防效, 单位为百分率(); 0162 T0对照杂草地上部分鲜重, 单位为克; 0163 T1处理杂草地上部分鲜重, 单位为克。 0164 5.4选择性指数计算方法 0165 0166 6、 结果与分析见表5-7 0167 表5 氟氯吡啶酯和灭草松不同混用配比对藜的防除效果 说 明 书 12/18 页 14 CN 106719716 A 14 0168 0169 表6 氟氯吡啶酯和灭草松不同混用配比对小麦的安全性 说 明 书 13/18 页 15 C。

36、N 106719716 A 15 0170 0171 表7 氟氯吡啶酯和灭草松不同混用配比对小麦的选择性指数 说 明 书 14/18 页 16 CN 106719716 A 16 0172 0173 注: 表7中数据是由表5、 表6中数据应用DPS2000数据处理系统(唐启义, 冯明光.实 用统计分析及其DPS数据处理系统M.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2.188-201)计算得到的。 0174 当选择性指数4时, 表示药剂在作物和杂草之间的选择性很高; 当2选择性指 数4时, 表示药剂在作物和杂草之间具有选择性; 当选择性指数2时, 表示药剂在作物和 杂草之间的选择性差。 对小麦的安全性测定。

37、试验表明, 氟氯吡啶酯和灭草松在重量比1: 400-16:25的范围内混用对小麦选择性指数大于2, 对小麦安全。 0175 生测实施例3 0176 防除小麦田杂草田间药效试验 : 0177 1、 试验处理 0178 说 明 书 15/18 页 17 CN 106719716 A 17 0179 试验设11个处理, 4次重复, 共44个处理小区, 每处理小区面积20平方米, 随机区组 排列。 (1)-(9)52氟氯吡啶酯灭草松可湿性粉剂为供试药剂, (10)-(11)10氟氯吡啶 酯水分散粒剂和40灭草松水剂为对照药剂。 每亩兑水30公斤, 采用552丙型喷雾器(0.7mm 孔径)均匀喷雾。 田。

38、间主要杂草有麦家公、 荠菜、 卷茎蓼、 苘麻、 藜、 宝盖草等。 0180 2、 试验项目及方法 0181 (1)安全性: 施药后, 调查小麦的生长发育情况, 评价供试药剂对小麦的安全性。 0182 (2)除草效果: 每小区随机取4点, 每点调查1/4平方米, 施药后45天调查杂草防除 效果, 分别记录杂草种类和株数, 计算杂草株防效。 0183 3、 试验结果 0184 (1)安全性: 施药后调查, (1)-(9)药剂处理区小麦株高、 叶色与空白对照区基本一 致, 而(10)-(11)处理区小麦表现出叶片失绿、 植株生长受抑制, 麦苗高矮不齐等药害症状, 表明供试药剂(1)-(9)52氟氯吡。

39、啶酯灭草松可湿性粉剂均对小麦安全。 0185 (2)除草效果: 见表8 0186 表8 药后45天各种杂草防除效果 0187 0188 注: (1)52氟氯吡啶酯灭草松可湿性粉剂(1:400) 0189 (2)52氟氯吡啶酯灭草松可湿性粉剂(1:200) 0190 (3)52氟氯吡啶酯灭草松可湿性粉剂(1:100) 0191 (4)52氟氯吡啶酯灭草松可湿性粉剂(1:50) 0192 (5)52氟氯吡啶酯灭草松可湿性粉剂(1:25) 说 明 书 16/18 页 18 CN 106719716 A 18 0193 (6)52氟氯吡啶酯灭草松可湿性粉剂(2:25) 0194 (7)52氟氯吡啶酯灭。

40、草松可湿性粉剂(4:25) 0195 (8)52氟氯吡啶酯灭草松可湿性粉剂(8:25) 0196 (9)52氟氯吡啶酯灭草松可湿性粉剂(16:25) 0197 (10)10氟氯吡啶酯水分散粒剂 0198 (11)40灭草松水剂 0199 (12)空白对照 0200 由表8可知, 不同配比的52氟氯吡啶酯灭草松可湿性粉剂对常见杂草株防效 在86.38-97.71之间, 均优于对照药剂10氟氯吡啶酯水分散粒剂和40灭草松水剂 (杂草株防效分别为67.40和64.10)。 其中氟氯吡啶酯和灭草松在重量比为1:400-16: 25时对小麦田常见杂草均有明显防效, 杂草株防效都在86以上; 氟氯吡啶酯和。

41、灭草松在 重量比为1:200-8:25时对小麦田常见杂草防效较好, 杂草株防效都在90以上; 而氟氯吡 啶酯和灭草松重量比为1:25时防效更是高达97.71。 由此说明, 氟氯吡啶酯和灭草松的重 量比在1:400-16:25范围内时, 对小麦田常见的阔叶杂草都有很好的防效, 并且此除草剂组 合物对小麦安全。 0201 防除小麦田杂草田间药效试验: 0202 1、 试验处理 0203 (1)10氟氯吡啶酯灭草松可湿性粉剂(1:25) 130g/亩 0204 (2)52氟氯吡啶酯灭草松可湿性粉剂(1:25) 25g/亩 0205 (3)80氟氯吡啶酯灭草松可湿性粉剂(1:25) 16.25g/亩 。

42、0206 试验设3个处理, 4次重复, 共12个处理小区, 每处理小区面积20平方米, 随机区组 排列。 (1)-(3)氟氯吡啶酯灭草松可湿性粉剂为供试药剂, 每亩兑水30公斤, 采用552丙型 喷雾器(0.7mm孔径)均匀喷雾。 田间主要杂草有麦家公、 荠菜、 卷茎蓼、 苘麻、 藜、 宝盖草等。 0207 2、 试验项目及方法 0208 除草效果: 每小区随机取4点, 每点调查1/4平方米, 施药后45天调查杂草防除效 果, 分别记录杂草种类和株数, 计算杂草株防效。 0209 3、 试验结果: 除草效果见表9 0210 表9 药后45天各种杂草防除效果 0211 0212 注: (1)10。

43、氟氯吡啶酯灭草松可湿性粉剂(1:25) 0213 (2)52氟氯吡啶酯灭草松可湿性粉剂(1:25) 0214 (3)80氟氯吡啶酯灭草松可湿性粉剂(1:25) 说 明 书 17/18 页 19 CN 106719716 A 19 0215 由表9可知, 当氟氯吡啶酯和灭草松的重量比为1:25时, 不同含量的氟氯吡啶酯 灭草松可湿性粉剂对常见杂草株防效均在96以上, 表明氟氯吡啶酯和灭草松重量比为最 佳比例时, 不同活性成分含量的除草剂组合物对杂草均有显著的防效。 0216 综上所述, 本发明组分合理, 防效优于各组分单独施用时的活性, 对小麦田阔叶杂 草均有较好的防除效果, 扩大了杂草防治谱, 延缓了杂草抗药性的产生, 对作物安全, 符合 农药制剂的安全性要求。 说 明 书 18/18 页 20 CN 106719716 A 20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