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技术领域茶叶加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高压现萃的研磨 茶粉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背景技术
茶是世界三大饮品之一,每年全球的茶叶消耗量以每年5%的速率递增。但 茶叶的饮用方法相对较单一,通常是传统的干茶叶冲泡或煎煮方法,该方法的 冲泡的速率低,耗时长,有效物质的浸出率低,茶叶浪费比较严重;目前市面 上也出现了一些即溶性茶粉,该种茶粉可直接饮用,较冲泡型饮用方法,虽在 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茶叶中有效成分的利用率,但与冲泡型相比,风味较差,直 接饮用茶粉也可能对肠胃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
茶叶中含有一定量的咖啡碱,与咖啡豆有相同的提神作用。而茶叶中的茶 多酚等物质,会导致茶汤涩味增加,难以饮用,且过量的茶多酚会对肠胃造成 一定的刺激。
发明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适用于高压现萃 的研磨茶粉的制备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适用于高压现萃的研磨茶粉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烘焙:将干茶叶平铺在160-180℃烘焙2-6h;
2)研磨:将烘焙后的茶叶研磨,获得茶粉;
3)粗筛:用20目筛筛除20目以上的茶粉,得粗筛茶粉;
4)精筛:将粗筛茶粉依次用60目筛、40目筛筛分,得20目下40目上、40目 下60目上、60目下的粗、中、细三个级别的精筛茶粉;
5)调配:将步骤4)得到的精筛茶粉进行调配、混匀并分装,得到适用于高 压现萃的研磨茶粉。
作为优选,步骤5)中,将1重量份的20目下40目上的精筛茶粉、1.5-4重量份 的40目下60目上的精筛茶粉与0-1重量份的60目下的精筛茶粉进行调配。
作为优选,步骤5)中,将20目下40目上、40目下60目上、60目下的三个级 别的精筛茶粉按2:7:1的配比进行调配。
本发明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上述方法制备的适用于高压现萃的研磨茶粉。
本发明的目的之三在于提供上述研磨茶粉在制备饮品上的应用。
本发明的目的之四在于提供一种茶饮品的制备方法,利用蒸汽咖啡萃取机对 权利要求4所述的研磨茶粉进行萃取,其中萃取压力为8-10个大气压,萃取时 间为5-20s。
本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1.本发明提供的适用于高压现萃的研磨茶粉,温度低于160℃则需更多延 长烘焙时间,茶多酚含量降低不明显;高于180℃,则容易造成茶叶焦糊。其将 茶叶进行精制烘焙后,在保留咖啡碱含量的同时,能有效降低茶多酚含量,制 作出的茶汤具有茶叶应有的风味特征且不涩口,且对肠胃刺激较小;
2.本发明采用烘焙、研磨、粗筛、精筛以及调配,制得的适用于高压现萃 的研磨茶粉粒径均匀,萃取时比容面积大,萃取率高;
3.本发明提供的研磨茶粉,可直接适用于现有的咖啡高压现萃机器,制饮 过程方便,应用性广;
4.本发明提供的茶制饮方式较传统的冲泡或茶粉即溶方式,有效成分的溶 出过程快、利用率高,且易于肠胃吸收和消化,有助于提神。
下面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一种适用于高压现萃的研磨茶粉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烘焙:将干茶叶平铺,在160-180℃烘焙2-6h;
步骤1)中,如果烘焙温度若低于160℃,则需要延长烘焙时间且茶多酚的含 量降低不明显,若高于180℃,则容易造成茶叶焦糊;
2)研磨:将烘焙后的茶叶研磨,获得茶粉;
步骤2)中,将茶叶研磨成茶粉,主要是为了适应高压现萃的方式,可以减 少茶叶在手柄中经冲泡而膨胀,也能更快浸出并提高浸出率,且易取样均匀;
3)粗筛:用20目筛筛除20目以上的茶粉,得粗筛茶粉;
步骤3)中,筛除20目以上的难以磨碎的茶粉,能有效提高茶叶原料的品质, 且方便通过高压现萃方法萃取出;
4)精筛:将粗筛茶粉依次用60目筛、40目筛筛分,得20目下40目上、40目 下60目上、60目下的粗、中、细三个级别的精筛茶粉;
步骤4)中,不同粒径的茶粉经高压现萃方法制作饮品,因用茶量不同,浸 出率不同,则饮品中的茶多酚和咖啡碱的含量不同,风味也略有差异。
5)调配:将步骤4)得到的精筛茶粉进行调配、混匀并分装,得到适用于高 压现萃的研磨茶粉;
步骤5)中,将不同粒径的粗筛茶粉进行调配与混匀,能有效提高单位体积 内的茶粉量,即有效提高茶叶的容积比,提高有效分成的溶出率和萃取率。
本发明中,所述干茶叶为市售成品茶叶。
实施例1:
一种适用于高压现萃的研磨茶粉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烘焙:将干茶叶平铺,在160℃烘焙6h;
2)研磨:将烘焙后的茶叶研磨,获得茶粉;
3)粗筛:用20目筛筛除20目以上的茶粉,得粗筛茶粉;
4)精筛:将粗筛茶粉依次用60目筛、40目筛筛分,得20目下40目上、40目 下60目上、60目下的粗、中、细三个级别的精筛茶粉;
5)调配:取3重量份的步骤4)得到的20目下40目上的精筛茶粉、5重量份的 40目下60目上的精筛茶粉以及2重量份的60目下的精筛茶粉,进行调配、混匀并 分装,得到产品1。
本实施例中,所述干茶叶为锡兰红茶。
实施例2:
一种适用于高压现萃的研磨茶粉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烘焙:将干茶叶平铺,在180℃烘焙3h;
2)研磨:将烘焙后的茶叶研磨,获得茶粉;
3)粗筛:用20目筛筛除20目以上的茶粉,得粗筛茶粉;
4)精筛:将粗筛茶粉依次用60目筛、40目筛筛分,得20目下40目上、40目 下60目上、60目下的粗、中、细三个级别的精筛茶粉;
5)调配:取3重量份的步骤4)得到的20目下40目上的精筛茶粉和7重量份的 40目下60目上的精筛茶粉,进行调配、混匀并分装,得到产品2。
本实施例中,所述干茶叶为烘青绿茶。
实施例3:
一种适用于高压现萃的研磨茶粉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烘焙:将干茶叶平铺,在170℃烘焙4h;
2)研磨:将烘焙后的茶叶研磨,获得茶粉;
3)粗筛:用20目筛筛除20目以上的茶粉,得粗筛茶粉;
4)精筛:将粗筛茶粉依次用60目筛、40目筛筛分,得20目下40目上、40目 下60目上、60目下的粗、中、细三个级别的精筛茶粉;
5)调配:将步骤4)得到的粗、中、细三个级别的精筛茶粉按2:7:1的重 量比进行调配、混匀并分装,得到产品3。
本实施例中,所述干茶叶为岩茶。
对比实施例1:
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对比实施例1的烘焙温度为130℃,得到对照品1。
对比实施例2:
与实施例2不同的是,对比实施例2的烘焙温度为200℃,得到对照品2。
对比实施例3:
与实施例3不同的是,对比实施例3不进行精筛和调配,得到对照品3。
检测实施例
采用《GB5009.139-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公开的饮料中咖啡因的测定和 《GB/T8313-2008》茶叶中茶多酚含量的检测方法对实施例1、2、3以及对比实 施例1、2、3加工前后的干茶叶与加工后的研磨茶粉进行咖啡因含量和茶多酚含 量的检测,其结果如表1所示:
表1干茶叶及研磨茶粉中咖啡因和茶多酚含量的检测结果
表1中,由锡兰红茶、烘青绿茶、岩茶与产品及对照品的咖啡因含量比较结 果可知,采用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加工前后,茶叶中咖啡因的得到了有效保护, 提神效果更好;由产品1与对照品1的咖啡因含量比较可知,烘焙温度低于160℃ 的温度,茶多酚含量降低不明显,烘焙温度高于180℃,咖啡因损耗较大。
应用实施例
采用蒸汽咖啡萃取机,分别将12g产品1、产品2、产品3、对照品1、对照品2 和对照品3放入手柄中,用压粉器压紧,将手柄装入机器中进行加压萃取,萃取 的压力为8个大气压,时间为15s,分别获得的饮品1、饮品2、饮品3、对照饮品1、 对照饮品2和对照饮品3的容量各为30mL。
其中所述蒸汽咖啡萃取机为市售的意式浓缩咖啡萃取机。
采用《GB5009.139-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公开的饮料中咖啡因的测定, 分别对饮品1、饮品2、饮品3以及对照饮品进行咖啡因含量检测,其结果如表2 所示,
表2饮品中咖啡因含量的检测结果
由表2以及表2与表1的对比可知,本发明提供的适用于高压现萃的研磨茶粉, 采用蒸汽咖啡萃取机萃取咖啡因的溶出率高。由饮品1、2、3中,萃取前后的对 比,饮品3的萃取率最高,可见,粗、中、细三个级别的研磨茶粉按2:7:1调 配,萃取的容积比更高,萃取效率高。
感观审评
本试验中心募集了男女各20位年龄在40-50岁之间的志愿者对茶的烘焙香 气、苦味、焦糊味和滋味浓度进行评价,从轻到重以0-10分评分并计算平均分, 其中0分为基本上没有,1-3分为轻度,3-6分为轻度到中度,6-9分为较浓郁, 9-10分为非常明显,其结果如表3所示。
表3饮品茶氛感观审评
饮品1 饮品2 饮品3 对照饮品1 对照饮品2 对照饮品3 烘焙香气 8.4 8.2 8.9 6.1 7.8 7.4 苦味 5.5 5.2 5.8 3.2 4.6 5.9 涩味 1.2 1.4 1.4 1.6 5.2 1.8 焦糊味 0.9 1.5 1.1 0.8 7.4 1.3 滋味浓度 8.3 7.9 8.2 7.1 7.4 5.2
由表3可知,烘焙温度过低,制成的茶饮品的烘焙香气不明显,而超过180℃ 后涩味和焦糊味明显增加,影响口感。未进行精筛和调配的研磨茶粉,制成的 茶饮料,其滋味浓度相对于经过精筛和调配较低,口感相对较差。
向饮品中加入120mL的热牛奶和5g方糖制成拿铁茶饮料,对其口感进行评 审,由弱至强按0-10分评分并计算平均分,其结果如表4所示,
表4饮品口感感观审评
饮品1 饮品2 饮品3 对照饮品1 对照饮品2 对照饮品3 顺滑度 7.3 7.1 7.6 7.0 6.5 6.2 香味 8.4 8.5 8.6 8.3 7.4 8.0 甜味 7.9 8.0 8.2 7.8 6.1 8.2 醇厚度 8.5 7.9 8.7 7.7 7.4 5.7
由对照饮品3与饮品1至3的顺滑度和醇厚度比较可知,未经过精筛和调 配的饮品,在顺滑度和醇厚度上显明低于经过精筛和调配的饮品;其中,饮品3 的顺滑度和醇厚度较饮品1或2的高,可见,粗、中、细三个级别的研磨茶粉 按2:7:1调配,其口感顺滑度和醇厚度最佳。饮品均具有较好的香味与甜味。
上述实施方式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发明保护的 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基础上所做的任何非实质性的变化及替换 均属于本发明所要求保护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