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含吡蚜酮和茉莉酸甲酯的组合物.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含吡蚜酮和茉莉酸甲酯的组合物.pdf(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710692224.7 (22)申请日 2017.08.14 (71)申请人 广西南宁益土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 司 地址 530000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青秀 区新民路4号华星时代广场名仕阁10 层 (72)发明人 邓付圆 杨旭新 张艳辉 闭广进 吴宝国 谭永寿 申妍 韦玺 (74)专利代理机构 长沙星耀专利事务所(普通 合伙) 43205 代理人 许伯严 (51)Int.Cl. A01N 43/707(2006.01) A01N 37/42(2006.01) A01P 7。
2、/04(2006.01) (54)发明名称 一种含吡蚜酮和茉莉酸甲酯的组合物 (57)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含吡蚜酮和茉莉酸甲酯的 组合物, 有效成分由吡蚜酮和茉莉酸甲酯组成, 吡蚜酮和茉莉酸甲酯的重量比5-20:1。 本发明具 有协同增效作用, 能有效控制稻飞虱的危害, 能 有效降低农药使用量, 降低农药成本和农药残 留,同时有利于延缓稻飞虱的抗性。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4页 CN 107306969 A 2017.11.03 CN 107306969 A 1.一种含吡蚜酮和茉莉酸甲酯的组合物, 其特征在于, 有效成分由吡蚜酮和茉莉酸甲 酯组成, 吡蚜酮和茉莉酸甲酯的重量比5-20:1。 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物, 其特征在于, 吡蚜酮和茉莉酸甲酯的重量比为10:1。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组合物, 其特征在于, 吡蚜酮的重量百分比为10-50, 茉 莉酸甲酯的重量百分比为0.5-5.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物, 其特征在于, 组合物适用于防治水稻稻飞虱。 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107306969 A 2 一种含吡蚜酮和茉莉酸甲酯的组合物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农业技术领域, 具体是一种含吡蚜酮和茉莉酸甲酯的组合物。 背景技术 0002 稻飞虱是是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 稻飞虱对水稻的为害, 除直接刺吸汁液, 使生长 受阻, 严重时。
4、稻丛成团枯萎, 甚至全田死秆倒伏外, 产卵也会刺伤植株, 破坏输导组织, 妨碍 营养物质运输并传播病毒病。 0003 化学防治一直是防治稻飞虱的主要手段, 但是, 多年来化学防治面临的主要问题 之一是害虫的抗性问题。 世代多、 繁殖量大、 世代重叠的害虫抗体上升速度快, 稻飞虱、 叶 蝉、 粉虱等就是这样的害虫。 目前, 我国许多地方的褐飞虱已对吡虫啉类产生高水平抗性。 因此寻求代替吡虫啉的防治药剂就显得尤为必要。 0004 吡蚜酮, 英文名称: pymetrozine, 属吡啶类或三嗪酮类杀虫剂, 具有阻断昆虫传毒 功能和触杀作用, 可使害虫产生口针阻塞效应, 同时还有内吸活性。 在植物体内。
5、既能在木质 部传导, 也能在韧皮部传导, 因此既可用作叶面喷雾。 对水稻飞虱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0005 茉莉酸甲酯(Methyl Jasmonate, 简称JA_Me), 是一类脂肪酸的衍生物, 存在于高 等植物体内的内源生长调节物质。 茉莉酸是一种激素, 普遍存在于各种植物中, 具有广泛的 生理功能, 是病原物、 激发子(elicitor)及创伤(wounding)诱导植物防卫基因表达的信号 分子, 并且其本身也可作为激发子。 茉莉酸甲酯应用于稻飞虱已经有相关的报道, 如吴莹 莹, 黄凤宽等人发表的 茉莉酸甲酯诱导水稻后对褐飞虱的抗性研究 , 表明水稻经茉莉酸 甲酯诱导后能对褐飞虱产生抗性。
6、, 诱导水稻植株产生系统防御反应。 0006 在农业生产中, 含有单一活性组分的杀虫剂品种在农业害虫防治上往往存在不同 程度的缺陷, 如连续使用后害虫容易产生抗药性, 使用次数多将会加重环境污染。 而通过不 同组分的农药成分进行复配, 能有效克服以上缺点。 利用两种活性组分混配所产生的增效 作用, 可以提高防效, 减少有效成分的用量, 节约用药成本, 延缓害虫抗药性的产生, 降低环 境污染, 是综合防治害虫的重要手段。 0007 目前关于以吡蚜酮和茉莉酸甲酯混配的组合物用于稻飞虱的防治尚无相关报道。 发明内容 0008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 提供一种含吡蚜酮与茉莉酸甲酯的组合物, 其配方。
7、 增效显著, 能有效的控制稻飞虱的危害, 降低农药使用量, 能够延缓害虫的抗性发展。 0009 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吡蚜酮与茉莉酸甲酯的组合物, 有效成分由吡蚜 酮和茉莉酸甲酯组成, 吡蚜酮和茉莉酸甲酯的重量比5-20:1, 优选的, 吡蚜酮和茉莉酸甲酯 的重量比为10:1。 0010 所述的组合物, 吡蚜酮的重量百分比为10-50, 茉莉酸甲酯的重量百分比为0.5- 5.0。 0011 所述的组合物按照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方法, 加入相应辅助剂, 可农业上可 说 明 书 1/4 页 3 CN 107306969 A 3 接受的任意剂型, 比较好的为悬浮剂、 水分散粒剂。 0012。
8、 所述的组合物制备为悬浮剂或水分散粒剂所需要的辅助剂包括溶剂、 填料、 乳化 剂、 润湿剂、 分散剂、 防冻剂、 消泡剂、 增稠剂、 崩解剂或其它有益于有效成分在制剂中稳定 和药效发挥的已知物质, 都是农药制剂领域中常用或允许使用的各种成分。 0013 与现有技术相比, 本发明具备以下技术效果: 0014 (1)本发明两个有效成分以合理的重量比混配, 协同增效明显, 能减少各单剂的施 用量, 提高防治效果, 有利于延缓害虫抗药性, 延长吡蚜酮的使用寿命。 0015 (2)本发明中, 茉莉酸甲酯能诱导植物防卫基因表达, 提高植物的抗逆性, 提高植 物抗旱、 抗病虫害能力。 具体实施方式 0016。
9、 以下结合测定杀虫剂活性的室内联合毒力测定试验及大田药效试验对本发明的 技术方案和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明, 本发明所述的百分比均为重量百分比。 0017 一、 生物活性测定试验 0018 实施例1: 吡蚜酮、 茉莉酸甲酯及其混剂对水稻褐飞虱室内毒力测定 0019 供试对象: 水稻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al): 采自广西南宁, 室内饲养第 二代。 0020 试验方法: 参照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T 1154.11-2008 , 采用稻茎浸 渍法。 连根拔出健壮的分蘖期至孕穗初期的稻株, 洗净, 剪成15cm长的带根稻茎, 3株一组, 于阴凉处晾至表面无水痕。。
10、 将稻茎分别在稀释好的药剂中浸30s, 取出晾干后, 以浸湿的脱 脂棉包住根部放入培养杯中, 吸取3龄中期若虫放入培养杯中, 每杯20头, 设浸清水为空白 对照, 每一浓度重复3次。 处理后置温度为27、 光周期为16h: 8h(L:D)的培养箱中饲养, 5天 后检查死亡数。 0021 将害虫校正死亡率换算成机率值(y), 处理浓度( g/ml)转换成对数值(x), 以最小 二乘法得出毒力回归方程, 采用孙云沛法求出各混配比例的共毒系数(CTC), 并评价二者混 用的增效作用, 即当共毒系数(CTC)120时, 组合物表现为增效作用; 当CTC80时, 组合物 表现为拮抗作用; 当80CTC1。
11、20时, 组合物表现为相加作用, 共毒系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0022 实测毒力指数(ATI)(标准药剂LC50/供试药剂LC50)100 0023 理论毒力指数(TTI)A药剂ATI混剂中A的百分含量+B药剂ATI混剂中B的百 分含量 0024 共毒系数(CTC)(混剂ATI/混剂TTI)100 0025 试验结果见表1。 0026 表1 吡蚜酮、 茉莉酸甲酯及其混剂对稻飞虱联合毒力测定表 0027 供试药剂配比LC50(mg/L)实测毒力指数理论毒力指数共毒系数(CTC) 吡蚜酮(A)/1.14722.95/ 茉莉酸甲酯(B)/8.26100.00/ A:B5:11.08761.35619.。
12、13123.0 A:B8:10.92895.67653.74137.0 说 明 书 2/4 页 4 CN 107306969 A 4 A:B10:10.691195.25666.32179.4 A:B12:10.811013.40675.03150.1 A:B15:10.88942.16684.02137.7 A:B18:10.92896.21690.17129.9 A:B20:10.91904.86693.29130.5 A:B1:11.76469.83411.48114.2 A:B1:106.72122.93156.6378.5 0028 表1的测定试验表明, 吡蚜酮和茉莉酸甲酯在重量比为。
13、5-20:1的范围内混配对稻 飞虱的共毒系数(CTC)均大于120, 具有协同增效作用, 当吡蚜酮和茉莉酸甲酯在重量比为 10:1时, 共毒系数为179.4, 混配剂增效明显, 有利于减少农药用量, 在田间试验中有很好的 指导价值。 0029 二、 制备实施例 0030 实施例1: 22吡蚜酮茉莉酸甲酯悬浮剂 0031 配方: 按量称取吡蚜酮20、 茉莉酸甲酯2.0、 烷基酚甲醛树脂聚氧乙烯醚2.5 (分散剂)、 烷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磷酸酯1.5(润湿剂)、 2.5聚乙烯醇(增稠剂)、 有机硅 0.2(消泡剂), 去离子水补足至100。 0032 实施例2: 30吡蚜酮茉莉酸甲酯悬浮剂 0033。
14、 配方: 按量称取吡蚜酮25、 茉莉酸甲酯5、 烷基芳基聚氧丙烯聚氧乙烯醚2.0 (分散剂)、 聚萘甲醛磺酸钠3.5(润湿剂)、 乙二醇2.5(抗冻剂)、 黄原胶0.8(增稠剂)、 有机硅0.3(消泡剂), 去离子水补足至100。 0034 实施例3: 10.5吡蚜酮茉莉酸甲酯悬浮剂 0035 配方: 按量称取吡蚜酮10.0、 茉莉酸甲酯0.5、 烷基芳基聚氧丙烯聚氧乙烯醚 1.8(分散剂)、 聚萘甲醛磺酸钠3.5(润湿剂)、 乙二醇1.5(抗冻剂)、 黄原胶0.8、 0.3有机硅消泡剂, 去离子水补足至100。 0036 实施例1-3的制备方法是: 将各组份按配方的比例混合均匀, 经研磨和高。
15、速剪切后 即得含有吡蚜酮茉莉酸甲酯组合物, 剂型为悬浮剂。 0037 实施例4: 52.5吡蚜酮茉莉酸甲酯水分散粒剂 0038 配方: 按量称取吡蚜酮50.0、 茉莉酸甲酯2.5、 十二烷苯磺酸钠4(润湿剂)、 烷基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10(分散剂), 凹凸棒土(填料)补足至100。 0039 实施例5: 35.0吡蚜酮茉莉酸甲酯水分散粒剂 0040 配方: 按量称取吡蚜酮33、 茉莉酸甲酯2.0、 十二烷苯磺酸钠3(润湿剂)、 烷 基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8(分散剂), 白炭黑10(填料), 硅藻土(填料)补足至100。 0041 实施例4-5的制备方法为: 按配方比例, 将有效成分吡蚜酮、 茉莉。
16、酸甲酯及润湿剂、 分散剂加入载体中, 混合均匀, 经气流粉碎后加1025的水, 然后经捏合、 造粒、 干燥、 筛 分制得水分散粒剂产品, 剂型为水分散粒剂。 0042 三、 大田药效实施例 0043 实施例1: 制备实施例1所得的制剂(22吡蚜酮茉莉酸甲酯悬浮剂)对水稻稻飞 虱的田间药效试验 0044 试验参照 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一)杀虫剂防治水稻飞虱(GB/T 17980.4 说 明 书 3/4 页 5 CN 107306969 A 5 2000) 0045 试验概况:试验于2015年10月23日上午在广西南宁市郊水稻田中实施, 施药当天 天气晴朗, 温度2331, 东南风2级, 药后4。
17、d未降雨。 试验药剂均采用2次稀释法稀释药剂, 各小区按规定以45kg/亩兑水均匀喷雾。 施药时水稻正值孕穗期, 稻飞虱为白背飞虱和褐飞 虱混合发生(其中白背飞虱约占25, 褐飞虱约占75), 虫量2035头/丛, 处于23龄若 虫盛发期。 0046 试验药剂: 以制备实施例1所得的制剂作为处理1#所用药剂; 以25吡蚜酮悬浮剂 为处理2#所用药剂; 以10茉莉酸甲酯悬浮剂为处理3#所用药剂; 以不施药的为空白对照 (CK) 0047 调查方法: 每小区采用平行跳跃法调查10点, 每点2丛, 共20丛, 于药前调查虫口基 数, 药后3、 14d分别调查残虫量, 计算防治效果, 计算公式如下: 。
18、0048 0049 式中: PT0药剂处理区药前虫数; PT1: 药剂处理区药后虫数; CK0: 空白对照区药前 虫数; CK1: 空白对照区药后虫数。 0050 试验结果见表2。 0051 表2 22吡蚜酮茉莉酸甲酯悬浮剂防治稻飞虱的田间试验统计表 0052 0053 表2可以看出, 处理1#在有效成分用药量分别小于处理2#、 处理3#的情况下, 药后 3、 14d对稻飞虱的防效要优于处理2#和处理3#。 这说明吡蚜酮与茉莉酸甲酯的合理混配对 稻飞虱增效显著, 有利于减少各单剂的施用量及用药次数, 对延缓水稻飞虱抗性和降低防 治成本有积极意义。 本次试验, 所有参试药剂对水稻生长无不良影响, 对稻苗安全。 说 明 书 4/4 页 6 CN 107306969 A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