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水植物循环养殖采集系统.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浮水植物循环养殖采集系统.pdf(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721211999.X (22)申请日 2017.09.20 (73)专利权人 山东省淡水渔业研究院(山东省 淡水渔业监测中心) 地址 250000 山东省济南市槐荫区段店镇 位里庄3号 (72)发明人 张明磊 马国红 张金路 巩俊霞 陈秀丽 李壮 许国晶 王志忠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中原华和知识产权代理 有限责任公司 11019 代理人 韩富强 (51)Int.Cl. A01G 31/02(2006.01) A01D 44/00(2006.01) C02F 3/32。
2、(2006.01) (54)实用新型名称 浮水植物循环养殖采集系统 (57)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浮水植物循环养殖采 集系统。 为填补现有技术空白, 本浮水植物循环 养殖采集系统包括多个浮筏, 所述浮筏包括竹制 网架和丝网, 其内均栽培有浮水植物, 所有浮筏 通过短绳连接成一列或多列, 其还包括一个遥控 拖船和采集双体船, 采集双体船设有采集通道和 拱形桥洞, 拱形桥洞与采集通道十字相交, 形成 方形采集区, 拱形桥洞一端设有一个或多个螺旋 桨或风机, 拱形桥洞另一端洞口处设有大网兜, 大网兜罩在拱形桥洞的洞口, 方形采集区入口设 有茎叶切割刀, 其出口还设有一个挡板, 茎叶切 割刀下缘和挡。
3、板下缘均水平, 且高于浮筏和遥控 拖船的上表面。 本实用新型具有使用方便、 效率 高的优点, 广泛适用于各种富营养化水体的治理 过程中。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2页 附图2页 CN 207167327 U 2018.04.03 CN 207167327 U 1.一种浮水植物循环养殖采集系统, 包括多个浮筏, 其特征在于: 所述浮筏包括竹制网 架和丝网, 其中竹制网架主体呈长方形, 内含多个方格, 由多根竹竿捆扎而成, 所述丝网由 生麻丝编织而成, 覆盖在每个方格上, 每个方格内均栽培有浮水植物, 上述浮水植物的根固 定在所述丝网上, 所有浮筏通过短绳连接成一列或多列, 其还包括一个遥控拖船和采。
4、集双 体船, 所述采集双体船包括两个船体, 两个船体上部之间通过横梁连接, 两个船体相邻侧壁 之间形成采集通道, 两个船体中段均向上隆起, 形成一个拱形桥洞, 拱形桥洞与采集通道十 字相交, 形成方形采集区, 拱形桥洞一端设有一个或多个小型螺旋桨或风机, 上述小型螺旋 桨或风机配有驱动电机, 拱形桥洞另一端洞口处设有大网兜, 大网兜罩在拱形桥洞的洞口, 其网身浸没在水中, 方形采集区入口一侧设有茎叶切割刀, 茎叶切割刀下游一侧还设有一 个挡板, 茎叶切割刀下缘和挡板下缘均水平, 且均高于浮筏和遥控拖船的上表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浮水植物循环养殖采集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大网兜固定在。
5、 一个方形框架上, 该方形框架固定在一个竖杆下端, 竖杆上端铰接在相邻的船体外侧壁的 上缘上, 其铰接轴水平。 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207167327 U 2 浮水植物循环养殖采集系统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浮水植物循环养殖采集系统。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 城市不断拓展, 人们周围的湖泊、 河流、 池塘等内陆水域接纳 了较多生活污水、 工农业生产污水, 形成富营养化水体。 0003 现有治理方法是在富营养化水体中放置泡沫制作的浮筏, 在浮筏上培育水花生或 水葫芦或空心菜等浮生植物, 浮生植物快速生长。 0004 浮生植物长成后, 如果不能。
6、及时从水体中去除, 浮生植物死亡后, 氮、 磷、 钾等富营 养化元素, 会重新回到水体内。 因此, 必须及时采收, 从水体中清除。 0005 现有浮水植物打捞船都是为打捞水面上分散的浮水植物设计的, 打捞效率低, 传 统的浮筏上的浮水植物都是由人工乘小船采收打捞, 劳动强度大。 浮水植物在夏季生长旺 盛, 往往造成采收不及时, 造成浮水植物过度繁殖, 进一步影响水生生态。 实用新型内容 0006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填补现有技术的上述空白, 提供一种浮水植 物循环养殖采集系统。 0007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浮水植物循环养殖采集系统包括多个浮筏, 其特征在于: 所述浮筏包括竹制。
7、网架和丝网, 其中竹制网架主体呈长方形, 内含多个方格, 由多根竹竿捆 扎而成, 所述丝网由生麻丝编织而成, 覆盖在每个方格上, 每个方格内均栽培有浮水植物, 上述浮水植物的根固定在所述丝网上, 所有浮筏通过短绳连接成一列或多列, 其还包括一 个遥控拖船和采集双体船, 所述采集双体船包括两个船体, 两个船体上部之间通过横梁连 接, 两个船体相邻侧壁之间形成采集通道, 两个船体中段均向上隆起, 形成一个拱形桥洞, 拱形桥洞与采集通道十字相交, 形成方形采集区, 拱形桥洞一端设有一个或多个小型螺旋 桨或风机, 上述小型螺旋桨或风机配有驱动电机, 拱形桥洞另一端洞口处设有大网兜, 大网 兜的网口罩在。
8、拱形桥洞的洞口, 其网身浸没在水中, 方形采集区入口一侧设有茎叶切割刀, 茎叶切割刀下游一侧还设有一个挡板, 茎叶切割刀下缘和挡板下缘均水平, 且均高于浮筏 和遥控拖船的上表面。 0008 如此设计, 在富营养化水体或者有富营养化趋势的水体中设置本浮水植物循环养 殖采集系统, 根据水体面积、 体积, 设置浮筏的数量, 在浮筏上栽培有水花生、 空心菜或水芹 菜等浮水植物。 当浮筏上的浮水植物生长到一定阶段时, 将采集双体船移至水面的适当位 置, 并用锚链固定好, 然后开启小型螺旋桨或风机。 然后将成列的浮筏一端连接在遥控拖船 上, 操纵遥控拖船带动浮筏逐个经过采集双体船的采集通道, 浮筏上的浮水。
9、植物首先经过 茎叶切割刀, 茎叶切割刀将浮水植物的上部茎叶与根部分割开, 浮筏沿采集通道进一步前 移, 割下来的茎叶被挡板挡下来了, 然后落在方形采集区内, 最后在小型螺旋桨或风机推动 下, 割下来的茎叶随同水流进入大网兜内。 当大网兜内浮水植物达到一定量时, 将被捞起, 说 明 书 1/2 页 3 CN 207167327 U 3 并被移至双体船的船仓内。 0009 作为优化, 所述大网兜固定在一个方形框架上, 该方形框架固定在一个竖杆下端, 竖杆上端铰接在相邻的船体外侧壁的上缘上, 其铰接轴水平。 如此设计, 当大网兜内浮水植 物达到一定量时, 将竖杆或支架拉起, 将大网兜及其内浮水植物翻。
10、扣船体上, 便于将浮水植 物移至船体内。 0010 本实用新型浮水植物循环养殖采集系统具有使用方便、 效率高的优点, 广泛适用 于各种富营养化水体的治理过程中。 附图说明 0011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浮水植物循环养殖采集系统作进一步说明: 0012 图1是本浮水植物循环养殖采集系统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13 图2是本浮水植物循环养殖采集系统的大网兜罩及拱形桥洞的结构示意图。 0014 图中: 1为浮筏、 11为竹制网架、 12为丝网、 2为短绳、 3为遥控拖船、 4为船体、 5为横 梁、 6为采集通道、 7为拱形桥洞、 9为方形采集区、 10为小型螺旋桨或风机、 8为大网兜、 13为 。
11、挡板、 14为主动轮、 15为从动轮、 16为茎叶切割刀、 17为驱动电机、 18为方形框架、 19为竖杆、 20为铰接轴。 具体实施方式 0015 实施方式一: 如图1所示, 本浮水植物循环养殖采集系统包括多个浮筏1, 所述浮筏 包括竹制网架11和丝网12, 其中竹制网架11主体呈长方形, 内含多个方格, 由多根竹竿捆扎 而成, 所述丝网12由生麻丝编织而成, 覆盖在每个方格上, 每个方格内均栽培有浮水植物, 上述浮水植物的根固定在所述丝网12上, 所有浮筏1通过短绳2连接成一列或多列。 0016 本浮水植物循环养殖采集系统还包括一个遥控拖船3和采集双体船, 所述采集双 体船包括两个船体4,。
12、 两个船体4上部之间通过横梁5连接, 两个船体4相邻侧壁之间形成采 集通道6, 两个船体4中段均向上隆起, 形成一个拱形桥洞7, 拱形桥洞7与采集通道6十字相 交, 形成方形采集区9, 拱形桥洞7一端设有一个或多个小型螺旋桨或风机10, 上述小型螺旋 桨或风机10配有驱动电机(图中未示出)。 0017 拱形桥洞7另一端洞口处设有大网兜8, 大网兜8罩在拱形桥洞7的洞口, 其网身浸 没在水中, 方形采集区入口一侧设有茎叶切割刀16, 方形采集区出口一侧还设有一个挡板 13, 茎叶切割刀16和挡板13下缘均水平, 且均高于浮筏1和遥控拖船3的上表面。 浮筏1和遥 控拖船3可从茎叶切割刀16和挡板1。
13、3下方通过。 0018 本浮水植物循环养殖采集系统还包括主动轮14、 从动轮15和环形钢丝绳, 主动轮 14、 从动轮15分别固定在拱形桥洞7内, 并分别位于方形采集区9的两侧, 主动轮14配有驱动 电机17, 环形钢丝绳横跨主动轮14、 从动轮15, 在主、 从动轮14、 15之间形成两条平行水面、 并高速运动的钢丝绳, 且下侧钢丝绳构成所述茎叶切割刀16。 0019 如图2所示, 所述大网兜11固定在一个方形框架18上, 该方形框架18固定在一个竖 杆19下端, 竖杆19上端铰接在相邻的船体4外侧壁的上缘上, 其铰接轴20水平。 说 明 书 2/2 页 4 CN 207167327 U 4 图1 说 明 书 附 图 1/2 页 5 CN 207167327 U 5 图2 说 明 书 附 图 2/2 页 6 CN 207167327 U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