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模板连接结构及其安装方法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建筑模板,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建筑模板连接结构及其安装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的建筑模板通常采用可拆卸的连接方式,将小块的模板现场拼装成所需要的筑模形状。以往模板和模板之间普遍采用螺栓连接,这种连接方式使被连接的模板之间往往不能自动形成一个平面,其装配时需要进行浇筑面校平工作,使得其工作效率低、浇筑面的平整度难以保证。因此现有技术中出现了采用模板连接边缘上设置于相邻模板配合的企口连结结构进行连接。如中国专利文献CN203113770U公开了一种制作混凝土构件的模板,包括矩形板体,板体长度方向一端面上开设燕尾槽,板体长度方向另一端面上设置燕尾凸块。即在该专利文献中,燕尾槽和燕尾凸块使得建筑模板可拼接成大面积的平面拼接组合结构;但单纯凹槽和凸起连结结构的连接方式连接强度较低、紧固性差,除了在小型建筑构件的浇筑中使用外,未见在较大型的建筑施工中使用。
拼接连接结构配合螺栓连接的连接方式也在现有技术中出现了,即在具有拼接连接结构的模板边缘处设置了螺栓连结结构。如中国专利文献CN201512951U公开了一种建筑模板拼接用连接装置,包括模板、提升柱、固定柱、螺栓和叉板,模板设有背筋和背框,模板工作面一端伸出背框,另一端缩进背框且伸出和缩进的长度相同,所述模板一端的背面设有提升柱,模板另一端背框顶端设有固定柱,模板和模板之间通过模板工作面伸出和缩进拼接,叉板置于背框顶面,叉板通过一端的叉口插装在背框顶端的固定柱上,所述螺栓连接挂钩且为一整体结构,螺栓下端通过挂钩与模板背面的提升柱连接,螺栓上端穿入叉板的另一端叉口内,用螺母将螺栓紧固在叉板上。即在该专利文献所述的建筑模板拼接用连接装置中,模板和模板之间既相互拼接,还通过叉板和螺栓进一步连接,同时可以通过拧动螺母,带动设有固定柱的模板上移或下降调整两模板面处于同一水平面上,构成模反间拼接用连接装置。这种连接方式即提高了连接后浇筑面的平整度,有保证了模板之间的连接强度。但是需要在模板的连接边缘上设置多个部件如提升柱、固定柱、叉板和螺栓等,同时需要进行浇筑面校平工作,其工作效率低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且浇筑面的平整度难以保证。
发明内容
为此,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现有技术中的建筑模板不能同时满足连接速度快、连接强度大且具有较高的浇筑面平整度,进而提供一种连接速度快、连接强度大且具有较高的浇筑面平整度的建筑模板连接结构及其安装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一种建筑模板连接结构,其包括设置在建筑模板的连接边缘的第一连接结构;还包括
连接件,所述连接件与相邻建筑模板一体构成,或为一个连接在所述相邻建筑模板上的单独部件;所述连接件设有可与所述建筑模板的第一连接结构相扣合的第二连接结构,在相邻两配合连接的所述建筑模板的所述第一连结结构向背向所述连接边缘移动时,所述第一连结结构与所述第二连结结构配合锁紧,并使两相邻的所述建筑模板的浇筑面保持在同一平面内;以及
楔紧塞,所述楔紧塞嵌合在相邻两所述建筑模板的所述浇筑面一侧的连接间隙中,所述楔紧塞具有一个与建筑模板的浇筑面对应的对应面,在所述楔紧塞将相邻所述建筑模板的所述钩形连接结构与所述连接形状的结合面相互压紧的同时,所述对应面与所述建筑模板的浇筑面保持在同一平面内。
所述第一结构包括沿所述建筑模板的所述连接边缘延伸的且背向所述连接边缘凹入成型的凹槽,以及成型在所述凹槽两侧壁上,且向所述凹槽内突出的第一连接部;
所述第二连接结构包括可伸入所述凹槽中的伸入部分,以及成型在所述伸入部分与所述凹槽的两侧壁相对的两侧面上的可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相扣合的第二连接部。
所述第一连接部设为第一连接钩,所述第二连接部设为第二连接钩;所述第一连接钩及所述第二连接钩的钩合面呈钩顶端向相对于相互钩紧的方向突出斜面。
所述第一连接钩和所述第二连接钩都设为三个;且在压紧时每个所述第二连接钩能够分别于对应的所述第一连接钩的结合面压紧。
三个所述第一连接钩及相应的所述第二连接钩等间隔设置。
在所述连接件为一个连接在所述相邻建筑模板上的单独部件时,所述连接件与所述相邻建筑模板的连接采用与所述建筑模板相同的连接结构。
处于所述建筑模板的所述浇筑面一侧的所述连接间隙的两侧为斜壁,构成靠近所述浇筑面大、内侧小的楔形连接间隙截面;所述楔紧塞与所述连接间隙配合的侧壁具有与所述连接间隙配合的斜度。
建筑模板浇筑面一侧的所述连接间隙由两相邻建筑模板的连接边缘构成。
所述连接件为沿所述连接边缘延伸的长形部件。
所述连接件包括成型有所述第二连接结构的两个侧板以及连接两个所述侧板的支撑件。
所述支撑件为设置在两个所述侧板的内侧面之间的多个筋板。
靠近所述连接件侧缘的所述筋板支撑在离开所述连接件的侧缘的位置。
所述侧板的厚度为向侧缘逐渐减小。
所述凹槽沿所述连接边缘设置为多个,所述连接件的所述伸入部分对应于相邻两段所述凹槽的外侧壁的空缺设置相应的数段。
本发明的建筑模板连接结构的安装方法:
首先,将两个需要连接的所述建筑模板的连接边缘对正;
其次,将所述连接件嵌入两个所述建筑模板的所述凹槽中,并使所述第二连接结构和所述第一连接结构扣合;
最后,将所述楔紧塞嵌入两个所述连接边缘之间的连接间隙中,并使所述楔紧塞压紧至所述对应面与所述建筑模板的浇筑面平齐的同一平面。
本发明的建筑模板连接结构的安装方法:
首先,将两个需要连接的所述建筑模板的连接边缘对正;
其次,将所述连接件的所述伸入部分通过所述建筑模板的所述凹槽中相邻两段所述外侧壁的所述空缺置入后,再沿所述连接边缘移动所述连接件,将所述连接件嵌入两个所述建筑模板的所述凹槽中,并使所述第二连接结构和所述第一连接结构扣合;
最后,将所述楔紧塞嵌入两个所述连接边缘之间的连接间隙中,并使所述楔紧塞压紧至所述对应面与所述建筑模板的浇筑面平齐的同一平面。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方案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1)在本发明中,所述连接件与相邻建筑模板一体构成,或为一个连接在所述相邻建筑模板上的单独部件;所述连接件设有可与所述建筑模板的第一连接结构相扣合的第二连接结构,,在相邻两配合连接的所述建筑模板的所述第一连结结构向背向所述连接边缘移动时,所述第一连结结构与所述第二连结结构配合锁紧,并使两相邻的所述建筑模板的浇筑面保持在同一平面内,还包括嵌合在相邻两所述建筑模板的所述浇筑面一侧的连接间隙中的楔紧塞,所述楔紧塞具有一个与建筑模板的浇筑面对应的对应面,在所述楔紧塞将相邻所述建筑模板的所述钩形连接结构与所述连接形状的结合面相互压紧的同时,所述对应面与所述建筑模板的浇筑面保持在同一平面内;在本发明中,所述连接件可以将相邻的两个所述建筑模板相连,且可使两个所述建筑模板的浇筑面保持在同一平面上,同时所述楔紧塞可嵌入压紧在两个所述建筑模板的连接间隙中,且所述楔紧塞的对应面与所述建筑模板的浇筑面保持在同一平面内;即在本发明中,所述连接件可以实现相邻的所述建筑模板之间的快速连接,所述楔紧塞不仅可以加紧两个相邻所述建筑模板之间的连接强度,且其所述对应面与两个所述建筑模板的所述浇筑面形成整体的同一平面,使连接成一体后的所有所述建筑模板的所述浇筑面具有较高的平整度,因此该发明所述的建筑模板连接结构连接速度快、连接强度大且浇筑面平整度高。
(2)在本发明中,所述第一结构包括沿所述建筑模板的所述连接边缘延伸的且背向所述连接边缘凹入成型的凹槽,以及成型在所述凹槽两侧壁上,且向所述凹槽内突出的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结构包括可伸入所述凹槽中的伸入部分,以及成型在所述伸入部分与所述凹槽的两侧壁相对的两侧面上的可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相扣合的第二连接部;即在本发明中所述连接件的一端伸入所述建筑模板中的所述凹槽中,并通过所述伸入部分的所述第二连接结构与所述凹槽中的所述第一连接结构扣合连接,其连接结构简单,且连接强度大。
(3)在本发明中,所述第一连接部设为第一连接钩,所述第二连接部设为第二连接钩,所述第一连接钩及所述第二连接钩的钩合面呈钩顶端向相对于相互钩紧的方向突出斜面,钩状结构的设置可以使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不会轻易发生脱离,扣合强度大。
(4)在本发明中,所述第一连接钩和所述第二连接钩都设为三个;且在压紧时每个所述第二连接钩能够分别于对应的所述第一连接钩的结合面压紧;即所述第一连接钩和所述第二连接钩都设为多个,且两个钩部之间紧密压合,实现扣合面的无缝连接,这样该连接件连接后的两个所述建筑模板不会相对于所述连接件发生相对运动,即所述连接件和两个所述建筑模板紧紧连接成一体。
(5)在本发明中,处于所述建筑模板的所述浇筑面一侧的所述连接间隙的两侧为斜壁,构成靠近所述浇筑面大、内侧小的楔形连接间隙截面;所述楔紧塞与所述连接间隙配合的侧壁具有与所述连接间隙配合的斜度;所述连接间隙的两侧斜壁的设置便于所述楔紧塞的嵌入,从而提高了所述建筑模板的安装效率。
(6)在本发明中,所述连接件包括成型有所述第二连接结构的两个侧板以及连接两个所述侧板的支撑件,所述支撑件为设置在两个所述侧板的内侧面之间的多个筋板,多个所述筋板的设置可以加强所述支撑件的连接强度。
(7)在本发明中,建筑模板连接结构的安装方法是:首先,将两个需要连接的所述建筑模板的连接边缘对正;其次,将所述连接件嵌入两个所述建筑模板的所述凹槽中,并使所述第二连接结构和所述第一连接结构扣合;最后,将所述楔紧塞嵌入两个所述连接边缘之间的连接间隙中,并使所述楔紧塞压紧至所述对应面与所述建筑模板的浇筑面平齐的同一平面;即在本发明中,首先使用所述连接件将两个所述建筑模板连接成一体,然后在将所述楔紧塞嵌入两个所述建筑模板的所述连接间隙中,从而进一步将两个所述建筑模板锁紧,且其对应面与两个所述建筑模板的所述浇筑面形成整体的同一平面,使连接成一体后的所有所述建筑模板的所述浇筑面具有较高的平整度。
(8)在本发明中,建筑模板连接结构的另一安装方法是:首先,将两个需要连接的所述建筑模板的连接边缘对正;其次,将所述连接件的所述伸入部分通过所述建筑模板的所述凹槽中相邻两段所述外侧壁的所述空缺置入后,再沿所述连接边缘移动所述连接件,将所述连接件嵌入两个所述建筑模板的所述凹槽中,并使所述第二连接结构和所述第一连接结构扣合;最后,将所述楔紧塞嵌入两个所述连接边缘之间的连接间隙中,并使所述楔紧塞压紧至所述对应面与所述建筑模板的浇筑面平齐的同一平面;即在本发明中,首先使用所述连接件将两个所述建筑模板连接成一体,然后在将所述楔紧塞嵌入两个所述建筑模板的所述连接间隙中,从而进一步将两个所述建筑模板锁紧,且其对应面与两个所述建筑模板的所述浇筑面形成整体的同一平面,使连接成一体后的所有所述建筑模板的所述浇筑面具有较高的平整度。
附图说明
为了使本发明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的理解,下面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
图1是实施例1中连接成一体后的两个所述建筑模板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1中所述建筑模板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1中所述连接件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1中所述楔紧塞示意图;
图5是实施例3中连接成一体后的两个所述建筑模板示意图;
图6是实施例3中所述建筑模板和连接件示意图;
图中附图标记表示为:1-建筑模板;11-凹槽;12-第一连接部;13-斜壁;2-连接件;21-伸入部分;22-第二连接部;23-侧板;24-支撑件;3-楔紧塞;31-对应面。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使用以下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阐述。
实施例1
如图1-4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建筑模板连接结构,其包括设置在建筑模板1的连接边缘的第一连接结构;还包括
连接件2,所述连接件2与相邻建筑模板一体构成,或为一个连接在所述相邻建筑模板上的单独部件,所述连接件2设有可与所述建筑模板1的第一连接结构相扣合的第二连接结构,在相邻两配合连接的所述建筑模板1的所述第一连结结构向背向所述连接边缘移动时,所述第一连结结构与所述第二连结结构配合锁紧,并使两相邻的所述建筑模板1的浇筑面保持在同一平面内;以及
楔紧塞3,所述楔紧塞3嵌合在相邻两所述建筑模板1的所述浇筑面一侧的连接间隙中,所述楔紧塞3具有一个与建筑模板1的浇筑面对应的对应面31,在所述楔紧塞3将相邻所述建筑模板1的所述钩形连接结构与所述连接形状的结合面相互压紧的同时,所述对应面31与所述建筑模板1的浇筑面保持在同一平面内。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所述连接件为一个连接在相邻的所述建筑模板上的单独部件,如图3所示,所述连接件2可以将相邻的两个所述建筑模板1相连,且可使两个所述建筑模板1的浇筑面保持在同一平面上,同时所述楔紧塞3可嵌入压紧在两个所述建筑模板1的连接间隙中,且所述楔紧塞3的对应面31与所述建筑模板1的浇筑面保持在同一平面内;即在本发明中,所述连接件2可以实现相邻的所述建筑模板1之间的快速连接,所述楔紧塞3不仅可以加紧两个相邻所述建筑模板1之间的连接强度,且其所述对应面31与两个所述建筑模板1的所述浇筑面形成整体的同一平面,使连接成一体后的所有所述建筑模板1的所述浇筑面具有较高的平整度,因此该发明所述的建筑模板1连接结构连接速度快、连接强度大且浇筑面平整度高。
同时,在本实施例中,还可以在两个所述建筑模板1的非浇筑面的连接间隙中也插入所述楔紧塞3,这样的话相连的两个所述建筑模板1的所述浇筑面和非浇筑面之间的连接间隙中都填充有所述楔紧塞3,使连接成一体后的所述建筑模板1和连接件2相互之间已经被牢牢卡合,基本不会任何的相对运动,即所有浇筑面始终都会保持在同一平面上。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结构包括沿所述建筑模板1的所述连接边缘延伸的且背向所述连接边缘凹入成型的凹槽11,以及成型在所述凹槽11两侧壁上,且向所述凹槽11内突出的第一连接部12;所述第二连接结构包括可伸入所述凹槽11中的伸入部分21,以及成型在所述伸入部分21与所述凹槽11的两侧壁相对的两侧面上的可与所述第一连接部12相扣合的第二连接部22。即在本发明中所述连接件2的一端伸入所述建筑模板1中的所述凹槽11中,并通过所述伸入部分21的所述第二连接结构与所述凹槽11中的所述第一连接结构扣合连接,其连接结构简单,且连接强度大。
具体地,所述第一连接部12设为第一连接钩,所述第二连接部22设为第二连接钩,所述第一连接钩及所述第二连接钩的钩合面呈钩顶端向相对于相互钩紧的方向突出斜面;钩状结构的设置可以使第一连接部12和所述第二连接部22之间不会轻易发生脱离,扣合强度大。进一步,优选所述第一连接钩和所述第二连接钩都设为三个;且在压紧时每个所述第二连接钩能够分别于对应的所述第一连接钩的结合面压紧;即所述第一连接钩和所述第二连接钩都设为多个,且两个钩部之间紧密压合,实现扣合面的无缝连接,这样该连接件2连接后的两个所述建筑模板1不会相对于所述连接件2发生相对运动,即所述连接件2和两个所述建筑模板1紧紧连接成一体。其中,三个所述第一连接钩及相应的所述第二连接钩等间隔设置。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处于所述建筑模板1的所述浇筑面一侧的所述连接间隙的两侧为斜壁13,构成靠近所述浇筑面大、内侧小的楔形连接间隙截面;所述紧塞条与所述连接间隙配合的侧壁具有与所述连接间隙配合的斜度;所述连接间隙的两侧斜壁13的设置便于所述楔紧塞3的嵌入,从而提高了所述建筑模板1的安装效率。其中,建筑模板1浇筑面一侧的所述连接间隙由两相邻建筑模板1的连接边缘构成;即在本实施例中,两个所述斜壁13成型在相邻的两个所述建筑模板1的所述连接边缘的端部上。
具体地,所述连接件2包括成型有所述第二连接结构的两个侧板23以及连接两个所述侧板23的支撑件24,所述支撑件24为设置在两个所述侧板23的内侧面之间的多个筋板,所述筋板的设置可以加强所述支撑件24的支撑强度;其中,优选所述筋板设为两个,两个所述筋板支撑在离开所述连接件2的侧缘的位置,且间隔设置,当然所述筋板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为其他数量。进一步,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侧板23的厚度从与所述筋板的连接处向侧缘逐渐减小。
所述凹槽11沿所述连接边缘设置为多个,所述连接件2的所述伸入部分21对应于相邻两段所述凹槽11的外侧壁的空缺设置相应的数段。即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凹槽11和所述连接件2的所述伸入部分21对应设置为多个,也就是说,所述连接边缘不是单一连接,而设为多重连接,从而加强相邻两个所述建筑模板1的连接强度。
在本实施例中,进一步提供一种上述实施例所述的建筑模板1连接结构的安装方法:
首先,将两个需要连接的所述建筑模板1的连接边缘对正;
其次,将所述连接件2嵌入两个所述建筑模板1的所述凹槽11中,并使所述第二连接结构和所述第一连接结构扣合;
最后,将所述楔紧塞3嵌入两个所述连接边缘之间的连接间隙中,并使所述楔紧塞3压紧至所述对应面31与所述建筑模板1的浇筑面平齐的同一平面。即在本发明中,首先使用所述连接件2将两个所述建筑模板1连接成一体,然后在将所述楔紧塞3嵌入两个所述建筑模板1的所述连接间隙中,从而进一步将两个所述建筑模板1锁紧,且其对应面31与两个所述建筑模板1的所述浇筑面形成整体的同一平面,使连接成一体后的所有所述建筑模板1的所述浇筑面具有较高的平整度。
实施例2
作为上述实施例的可变换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
所述连接件2为沿所述连接边缘延伸的长形部件,即所述连接件2可以设置为两侧设有所述第二连接部22的长形板件;同时在本实施例中可以将所述第一连接部12和所述第二连接部22设置为燕尾结构。
进一步,提供一种具有本实施例所述的建筑模板1连接结构的安装方法:
首先,将两个需要连接的所述建筑模板1的连接边缘对正;
其次,将所述连接件2的所述伸入部分21通过所述建筑模板1的所述凹槽11中相邻两段所述外侧壁的所述空缺置入后,再沿所述连接边缘移动所述连接件2,将所述连接件2嵌入两个所述建筑模板1的所述凹槽11中,并使所述第二连接结构和所述第一连接结构扣合;
最后,将所述楔紧塞3嵌入两个所述连接边缘之间的连接间隙中,并使所述楔紧塞3压紧至所述对应面31与所述建筑模板1的浇筑面平齐的同一平面。即在本发明中,首先使用所述连接件2将两个所述建筑模板1连接成一体,然后在将所述楔紧塞3嵌入两个所述建筑模板1的所述连接间隙中,从而进一步将两个所述建筑模板1锁紧,且其对应面31与两个所述建筑模板1的所述浇筑面形成整体的同一平面,使连接成一体后的所有所述建筑模板1的所述浇筑面具有较高的平整度。
实施例3
作为可变换的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1和2的不同之处在于:
如图5和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2与所述相邻建筑模板1一体构成;即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结构设置在其中一个所述建筑模板1的连接边缘处,所述第二连接结构设置在于其相邻的所述建筑模板1的连接边缘处。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