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饭锅.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电饭锅.pdf(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621352709.9 (22)申请日 2016.12.09 (73)专利权人 胡奇峰 地址 465500 河南省信阳市河南省新县乡 胡湾村刘咀组 (72)发明人 胡奇峰 (51)Int.Cl. A47J 27/00(2006.01) (54)实用新型名称 一种电饭锅 (57)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饭锅, 包括锅体, 锅体内设有加热部和内锅, 加热部设于锅体的底 部位置且为可拆卸的结构, 所述加热部上设有固 定槽, 所述固定槽包括固定通槽和固定卡槽, 所 述固定通槽的。
2、直径大于固定卡槽的直径, 所述锅 体的内壁上设有第一吸水层, 所述锅体的底部设 有与固定卡槽相连通的圆孔, 所述固定槽内穿设 有固定件并延伸出圆孔外固定, 所述加热部上设 有供内锅放置的加热槽, 所述加热槽的底部设有 电热板, 所述加热槽的内壁上设有第二吸水层, 所述内锅相对加热槽的一端上设有安装部, 所述 安装部包括安装台和安装凸沿, 所述安装凸沿与 加热槽相适配。 这样的结构设置, 使得内锅的放 置更加平稳, 加热更加稳定和全面, 大大提升了 电饭锅的质量。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2页 CN 206534509 U 2017.10.03 CN 206534509 U 1.一种电饭。
3、锅, 包括锅体, 所述锅体内设有加热部和内锅, 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部设 于锅体的底部位置且为可拆卸的结构, 所述加热部上设有固定槽, 所述固定槽包括固定通 槽和固定卡槽, 所述固定通槽的直径大于固定卡槽的直径, 所述锅体的内壁上设有第一吸 水层, 所述锅体的底部设有与固定卡槽相连通的圆孔, 所述固定槽内穿设有固定件并延伸 出圆孔外固定, 所述加热部上设有供内锅放置的加热槽, 所述加热槽的底部设有电热板, 所 述加热槽的内壁上设有第二吸水层, 所述内锅相对加热槽的一端上设有安装部, 所述安装 部包括安装台和安装凸沿, 所述安装凸沿与加热槽相适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饭锅, 其特征。
4、在于: 所述固定件包括嵌设于固定通槽内 的第一固定端和嵌设于固定卡槽内的第二固定端, 所述第一固定端上设有供第二固定端嵌 设的圆槽, 所述第一固定端与第二固定端通过螺纹相互配合固定, 所述第二固定端延伸出 锅体的圆孔外, 并通过螺母进行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电饭锅, 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锅的边缘卷起形成滚圆包边 槽, 所述滚圆包边槽内嵌设有隔热橡胶垫。 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206534509 U 2 一种电饭锅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家用电器,更具体地说, 它涉及一种电饭锅。 背景技术 0002 电饭锅是一种能够进行蒸、 煮、 炖、 煨、 焖。
5、等多种加工的现代化炊具。 它不但能够把 食物做熟, 而且能够保温, 使用起来清洁卫生, 没有污染, 省时省力, 是家务劳动现代化不可 缺少的用具之一。 0003 现有的电饭锅, 包括锅体和内锅, 内锅嵌设在锅体内, 在锅体的底部固定设置加热 板, 利用加热板对内锅的底部进行加热, 来达到煮熟食物的目的。 但是这样的结构, 容易造 成内锅加热时的不稳定, 在锅体内没有设置用于固定内锅的结构, 内锅在加热的过程中, 如 果受到外界的撞击力, 便会造成晃动, 直接导致与电热板的接触不全面, 易造成加热不均 匀, 严重影响电饭锅的使用质量。 实用新型内容 0004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 本实用新型。
6、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对内锅的加热更加稳 定全面, 使得内锅的安装质量更高, 大大提升了电饭锅使用质量的一种电饭锅。 0005 为实现上述目的,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6 一种电饭锅, 包括锅体, 所述锅体内设有加热部和内锅, 所述加热部设于锅体的底 部位置且为可拆卸的结构, 所述加热部上设有固定槽, 所述固定槽包括固定通槽和固定卡 槽, 所述固定通槽的直径大于固定卡槽的直径, 所述锅体的内壁上设有第一吸水层, 所述锅 体的底部设有与固定卡槽相连通的圆孔, 所述固定槽内穿设有固定件并延伸出圆孔外固 定, 所述加热部上设有供内锅放置的加热槽, 所述加热槽的底部设有电热板, 所述加热槽。
7、的 内壁上设有第二吸水层, 所述内锅相对加热槽的一端上设有安装部, 所述安装部包括安装 台和安装凸沿, 所述安装凸沿与加热槽相适配。 0007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 所述固定件包括嵌设于固定通槽内的第一固定端和嵌 设于固定卡槽内的第二固定端, 所述第一固定端上设有供第二固定端嵌设的圆槽, 所述第 一固定端与第二固定端通过螺纹相互配合固定, 所述第二固定端延伸出锅体的圆孔外, 并 通过螺母进行固定。 0008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 所述内锅的边缘卷起形成滚圆包边槽, 所述滚圆包边 槽内嵌设有隔热橡胶垫。 0009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 加热部的设置, 可以使得内锅放置的位置更加稳定, 。
8、在加 热的过程中, 内锅的受热更加均匀, 大大提升了加热食物的效率, 从而也提升了电饭锅的使 用质量。 且加热部为可拆卸的结构, 方便维修, 从而进一步延长电饭锅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0010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剖视图; 说 明 书 1/3 页 3 CN 206534509 U 3 0011 图2为固定件结构分解图 0012 1、 锅体; 10、 第一吸水层; 11、 圆孔; 2、 加热部; 20、 固定槽; 21、 固定通槽; 22、 固定卡 槽; 23、 固定件; 24、 第一固定端; 25、 第二固定端; 26、 圆槽; 27、 加热槽; 28、 电热板; 29、 第二 吸水层; 。
9、3、 内锅; 30、 安装部; 31、 安装台; 32、 安装凸沿; 33、 滚圆包边槽; 34、 隔热橡胶垫。 具体实施方式 0013 参照图1至图2对本实用新型一种电饭锅实施例做进一步说明。 0014 一种电饭锅, 包括锅体1, 所述锅体1内设有加热部2和内锅3, 所述加热部2设于锅 体1的底部位置且为可拆卸的结构, 所述加热部2上设有固定槽20, 所述固定槽20包括固定 通槽21和固定卡槽22, 所述固定通槽21的直径大于固定卡槽22的直径, 所述锅体1的内壁上 设有第一吸水层10, 所述锅体1的底部设有与固定卡槽22相连通的圆孔11, 所述固定槽20内 穿设有固定件23并延伸出圆孔11。
10、外固定, 所述加热部2上设有供内锅3放置的加热槽27, 所 述加热槽27的底部设有电热板28, 所述加热槽27的内壁上设有第二吸水层29, 所述内锅3相 对加热槽27的一端上设有安装部30, 所述安装部30包括安装台31和安装凸沿32, 所述安装 凸沿32与加热槽27相适配。 0015 所述固定件23包括嵌设于固定通槽21内的第一固定端24和嵌设于固定卡槽22内 的第二固定端25, 所述第一固定端24上设有供第二固定端25嵌设的圆槽26, 所述第一固定 端24与第二固定端25通过螺纹相互配合固定, 所述第二固定端25延伸出锅体1的圆孔11外, 并通过螺母进行固定。 0016 加热部2通过固定件。
11、23与固定槽20的配合进行固定, 将固定槽20由固定通槽21和 固定卡槽22组成, 这样可以加长固定槽20的长度, 贯穿整个加热部2能与锅体1底部固定连 接, 使得加热部2的固定效果更佳。 将固定件23由第一固定端24和第二固定端25通过圆槽26 与螺纹相配合连接, 由于固定槽20的长度过长, 过长的固定件23长久使用后容易发生断裂, 这样的结构设置, 在固定件23发生损坏时, 可以不必更换整根固定件23, 将损坏的一端旋拧 下来便可, 让维修的装配变得简单方便。 0017 将内锅3置于加热部2的加热槽27内, 与电热板28接触变更进行加热, 将内锅3的安 装凸沿32嵌设于加热槽27内, 内锅。
12、3上的安装台31则与加热部2的外表面相抵触, 这样的结 构设置使得内锅3放置的位置稳定, 即使受到外界的撞击力, 内锅3的位置也不易发生位移, 能始终保持与电热板28相贴合加热的状态。 0018 在锅体1的内壁上设有第一吸水层10, 在加热槽27的内壁上设有第二吸水层29, 第 一吸水层10在内锅3初步放入到内锅3时, 可以起到初步将内锅3壁上的水珠吸附的作用, 第 二吸水层29起到将水珠与电热板28隔离的作用, 保证电饭锅高质量的加热功能, 第一吸水 层10与第二吸水层29均有海绵材料制成, 具有高强度的吸附水珠能力。 0019 所述内锅3的边缘卷起形成滚圆包边槽33, 所述滚圆包边槽33内。
13、嵌设有隔热橡胶 垫34。 0020 在滚圆边包槽内嵌设隔热橡胶, 当需要将加热后的内锅3取出时, 可以手扶隔热橡 胶垫34, 起到隔热防烫的作用, 提高了使用时的安全性能。 0021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 上述实施例, 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应当指 说 明 书 2/3 页 4 CN 206534509 U 4 出, 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 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 润饰, 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说 明 书 3/3 页 5 CN 206534509 U 5 图1 说 明 书 附 图 1/2 页 6 CN 206534509 U 6 图2 说 明 书 附 图 2/2 页 7 CN 206534509 U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