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烹饪装置.pdf

上传人:e2 文档编号:7325540 上传时间:2019-10-04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826.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720089976.X

申请日:

20170122

公开号:

CN206867069U

公开日:

20180112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有效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47J27/00,A47J36/00,A47J36/06

主分类号:

A47J27/00,A47J36/00,A47J36/06

申请人:

九阳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朱泽春,张洋,王晓丁

地址:

250117 山东省济南市槐荫区美里路999号

优先权:

CN201720089976U

专利代理机构:

代理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烹饪装置,包括内胆和外锅,所述外锅包括锅体和锅盖,所述内胆包括胆体和位于所述胆体外侧的凸环,所述内胆置于锅体中,所述凸环支撑在所述锅体上,所述锅盖扣合在所述锅体上以密封内胆,所述锅盖的周缘设有向所述锅体延伸的盖沿,锅盖扣合在锅体上,盖沿与锅体形成位于凸环上部的胆体的保温腔。本实用新型使得凸环上部和下部的胆体内温差减小,有利于避免出现胆体结露的现象,提高胆体的保温性。

权利要求书

1.一种烹饪装置,包括内胆和外锅,所述外锅包括锅体和锅盖,所述内胆包括胆体和位于所述胆体外侧的凸环,所述内胆置于所述锅体中,所述凸环支撑在所述锅体上,所述锅盖扣合在所述锅体上以密封所述内胆,其特征在于:所述锅盖的周缘设有向所述锅体延伸的盖沿,所述锅盖扣合在所述锅体上,所述盖沿与所述锅体形成位于所述凸环上部的胆体的保温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烹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沿设有密封装置,所述密封装置与所述凸环或锅体贴合密封以形成所述保温腔。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烹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锅体上部设有密封装置,所述盖沿压紧所述密封装置以形成所述保温腔。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一种烹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装置为密封圈,所述密封圈包括自由边和固定边,所述自由边自所述固定边延伸并向内弯折。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烹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锅体包括中环,所述凸环支撑在所述中环上,所述盖沿压接在所述中环上,形成所述保温腔。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烹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环设有围绕所述内胆的收集凹槽。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烹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环外周设有凸起,所述盖沿压接在所述凸起上。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烹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锅盖的顶部设有保温内盖,所述保温内盖的周围设有密封圈,所述密封圈密封所述内胆的开口。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烹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腔内设有加热装置,以加热所述保温腔内空气,所述加热装置设置在所述盖沿内侧。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烹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腔设有排气间隙,所述排气间隙形成于所述盖沿和锅体之间。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厨房烹饪器具,且特别涉及一种保温效果良好的烹饪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电饭煲、电压力锅等厨房烹饪电器,一般包括锅体、锅盖和容置于锅体的内胆。为了提高内胆的蓄热能力,现有技术出现了一种内胆,其胆体外周带有一圈凸环,凸环以下的部分位于锅体的加热腔内。加热过程中,锅体内的热量传导至凸环,并被凸环储存,使得热量能够被积蓄在凸环及其以下部分,从而有效保存热量。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人在上述烹饪锅的使用过程中发现,由于凸环之上的部分胆体位于锅体的加热腔之外,锅体和锅盖对凸环之上的部分胆体无法提供良好的保温,因此该部分的热量散失较快,温度较低,使得凸环之上和凸环之下的两部分胆体内的温差较大,从而导致胆体内的温度分布不均匀,靠近内胆开口处的温度相对较低,由此出现结露现象。并且由于胆体内温差的存在,影响保温效果,位于上层的食物温度相对较低,影响口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烹饪装置,其具有良好的保温效果。

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烹饪装置,包括内胆和外锅,所述外锅包括锅体和锅盖,所述内胆包括胆体和位于所述胆体外侧的凸环,所述内胆置于锅体中,所述凸环支撑在所述锅体上,所述锅盖扣合在所述锅体上以密封内胆,其特征在于:所述锅盖的周缘设有向所述锅体延伸的盖沿,锅盖扣合在锅体上,盖沿与锅体形成位于凸环上部的胆体的保温腔。

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盖沿设有密封装置,密封装置与所述凸环或锅体贴合密封以形成保温腔。

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锅体上部设有密封装置,盖沿压紧密封装置以形成保温腔。

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密封装置为密封圈,所述密封圈包括自由边和固定边,所述自由边自所述固定边延伸并向内弯折。

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锅体包括中环,凸环支撑在中环上,盖沿压接在中环上,形成保温腔。

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中环设有围绕内胆的收集凹槽。

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中环外周设有凸起,盖沿压接在凸起上。

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锅盖的顶部设有保温内盖,所述保温内盖的周围设有密封圈,密封圈密封内胆的开口。

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保温腔内设有加热装置,以加热保温腔内空气,加热装置设置在盖沿内侧。

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保温腔设有排气间隙,排气间隙形成于盖沿和锅体间。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烹饪装置包括内胆和外锅,外锅包括锅体和锅盖,内胆包括胆体和位于胆体外侧的凸环,内胆置于锅体中,凸环支撑在锅体上,锅盖扣合在锅体上以密封内胆。锅盖的周缘设有向所述锅体延伸的盖沿,锅盖扣合在锅体上,盖沿与锅体形成位于凸环上部的胆体的保温腔。由于保温腔包围凸环上部的胆体,因此,保温腔内的空气能够对该部分胆体提供保温作用,可减缓该部分胆体热量散失,使得凸环上部和下部的胆体内温差减小,由此,可尽量避免甚至消除胆体结露的现象;由于保温腔为凸环上部的胆体提供保温作用,因此,有利于胆体内食物的保温,避免出现食物表层温度较低的现象,因此,本实施例的烹饪装置制作的食物温度均匀,口感更佳;凸环上部和凸环下部的胆体内温度基本一致,从而提高内胆整体的保护性能,有利于均匀受热;另外,扣合于锅体上的盖沿能够为内部的胆体提供保护,且提高整体美感。

2.锅体或盖沿设有密封装置,由此提高保温腔的密封性,有助于减缓该凸环上部胆体的热量散失。

3.锅盖的顶部设有保温内盖,保温内盖的周围设有密封圈,能够密封内胆的开口。密封圈与保温腔共同作用,对于胆体提供双重保温,更加有效的保存胆体内部的热量。

4.保温腔内设有加热装置,以加热保温腔内空气,提高保温效果,使得凸环上部的胆体的表面的温度均匀。

5.盖沿和锅体间形成有排气间隙,若锅内压力过高,内部气体可经排气间隙放到外部,起到快速降压的作用,从而便于开盖。

本实用新型的这些特点和优点将会在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附图中详细的揭露。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的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的,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的烹饪装置的剖视图。

图2为图1中A区域的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的烹饪装置的立体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的烹饪装置的剖视图。

图5为图4中B区域的放大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中的烹饪装置的剖视图。

图7为图6中C区域的放大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中的烹饪装置的剖视图。

图9为图8中D区域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参照图1-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出的烹饪装置包括内胆10和外锅20,外锅20包括锅体21和锅盖22,内胆10包括胆体11和位于胆体11外侧的凸环12,内胆10置于锅体21中,凸环12支撑在锅体21上,锅盖22扣合在锅体21上以密封内胆10。因此,凸环12下部的胆体的保温效果相对较好。为了对凸环12上部的胆体提供额外的保温,本实施例相比于现有技术的不同之处在于:锅盖22的周缘设有向所述锅体21延伸的盖沿23,锅盖22扣合在锅体21上,盖沿23与锅体21形成位于凸环12上部的胆体的保温腔30。这样设计的好处在于:

1.保温腔30包围凸环12上部的胆体,保温腔30内的空气能够对该部分胆体提供保温作用,可减缓该部分胆体热量散失,使得凸环12上部和下部的胆体内温差减小,由此,可尽量避免甚至消除胆体11结露的现象;

2.由于保温腔30为凸环12上部的胆体提供保温作用,因此,有利于胆体11内食物的保温,避免出现食物表层温度较低的现象,因此,本实施例的烹饪装置制作的食物温度均匀,口感更佳;

3.凸环12上部和凸环12下部的胆体内温度基本一致,从而提高内胆10整体的保护性能,有利于均匀受热;

4.另外,扣合于锅体21上的盖沿23能够为内部的胆体11提供保护,且提高整体美感。

优选的,本实施例中,锅体21还包括中环211,凸环12支撑在中环211上,盖沿23压接在中环211上,形成保温腔30。具体实施时,中环211可围绕锅体21的开口边缘形成,凸环12下部的胆体经由锅体21的开口放置于锅体21内,凸环12支撑在中环211上,使得中环211的上部、盖沿23与凸环12上部的胆体之间共同限定出保温腔30。由于盖沿23和凸环12的自重,二者均压置于中环211上,从而提高了保温腔30的密封性,有助于减缓该凸环12上部胆体11的热量散失。

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中环211还可设有围绕内胆10的收集凹槽212。具体实施时,可将中环211设计为:中环211的表面为平面,中环211的外周边缘高于平面,平面与外周边缘之间存在圆滑过渡部,中环211的相对于外周边缘陷入的部分构成收集凹槽212。中环211也可设计为:中环211的表面为弧面,中环211的外周边缘高于弧面的最低点,弧面形成的陷入部分构成收集凹槽212。烹饪过程中,由于结露产生的水以及其他杂物能够被收集凹槽212收集,避免自锅体21溢出。由此可以理解,中环211的表面存在凹入的部分即可构成收集凹槽212,起到上述作用,上述方案以及在上述方案上拓展获得的其他技术方案都应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中环211外周还可设有凸起213,盖沿23压接在凸起213上。具体实施时,可将中环211设计为:中环211外周高于外周附近的表面,高出的部分构成凸起213,合盖时,盖沿23压接在凸起213上,提高锅盖22与锅体21结合的密封性。另外,中环211的未被压接的部分形成收集凹槽212,起到上述防溢出的作用。

本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锅盖22的顶部还可设有保温内盖24,保温内盖24的周围设有密封圈241,密封圈241密封内胆10的开口。因此,当锅盖22扣合在锅体21上时,保温内盖24下方的内胆10形成密封空间,提高胆体11内部的保温性。在保温内盖24的密封圈241外部,盖沿23与锅体21之间存在的保温腔30对于凸环12上部的胆体提供保温作用。因此,本实施例对于胆体11提供双重保温,更加有效的保存胆体11内部的热量。

优选的,保温腔30内还可设有加热装置(未示出),以加热保温腔30内的空气,加热装置可设置在盖沿23内侧。通过加热装置提供加热作用,使得保温腔30内的空气保持在适当的温度,空气的热量传导至凸环12上部的胆体的表面,使得该表面的温度均匀。加热装置可由控制装置控制,控制装置根据传感器的信号,控制加热装置启动。传感器例如为温度传感器,其设置在盖沿23或顶盖,当检测到凸环12上部的胆内温度与凸环12下部的胆内温度存在预定温度差时,控制装置控制加热装置启动。加热装置可采用现有的任意能够产生热量的设备或加热材料。

优选的,如图3所示,保温腔30还可设有排气间隙G,排气间隙G形成于盖沿23和锅体21之间。具体实施时,排气间隙G可沿着周向设有一个或多个。当本烹饪装置作为压力锅使用时,若锅内压力过高,内部气体可经排气间隙G排放到外部,起到快速降压的作用,从而便于开盖。

实施例二:

参照图4、5,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进行改进,进一步提升保温腔30的密封性,具体来说:本实施例中,盖沿23设有密封装置40,密封装置40与凸环12贴合密封以形成保温腔30。通过密封装置40的密封作用,提高了保温腔30对于凸环12上部的胆体的保温作用。

密封装置40可为密封圈,密封装置40可设计为:包括自由边41和固定边42,固定边42与盖沿23固定,自由边41自固定边42的一侧向锅内弯折。当锅盖22盖设于锅体21上时,密封装置40的自由边41与凸环12紧密贴合,实现盖沿23与凸环12之间的密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方案构思,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包括但不限于如下方案:

1.固定边42与盖沿23的内缘固定,盖沿23的内缘、凸环12及其上部的胆体形成保温腔30;

2.固定边42的一侧嵌入并固定于盖沿23的底部,自由边41自固定边42的另一侧延伸并朝向锅内弯折;

3.自由边41的截面呈L形,当锅盖22盖设于锅体21上时,部分自由边41与凸环12紧密贴合,另一部分自由边41与凸环12上部的胆体外周紧密贴合;

由此可以理解,只要密封装置40与盖沿23和内胆10贴合,上述方案以及在上述方案上拓展获得的其他技术方案都应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实施例三:

参照图6、7,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二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为了进一步提高保温内盖24与内胆10的开口之间的密封性,本实施例,内胆10的开口具有向外的翻边13,保温内盖24周围的密封圈241压在翻边13上,由于二者的接触面积增大,因此,结合的紧密度提升,内胆10内部密闭性强,保温效果更佳。在此基础上,对于密封装置40进行如下改进:

当锅盖22盖设于锅体21上时,密封装置40的自由边41仅与凸环12压接,与凸环12上部的胆体外周不接触,从而避免开关锅盖22时,密封装置40与内胆10的翻边13干涉。

实施例二中的密封装置40的其他变形也可应用于本实施例中,例如,密封装置40的固定边42可与盖沿23的内周连接,或者嵌入并固定于盖沿23的底部。

实施例四:

参照图8、9,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三的基础上的变形,本实施例,密封装置40与锅体21贴合密封以形成保温腔30。密封装置40可设计为:密封装置40与锅体21固定,例如与中环211固定。当锅盖22盖设于锅体21上时,盖沿23压设于密封装置40,实现盖沿23与锅体21之间的密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方案构思,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包括但不限于如下方案:

1.密封装置40呈L形,固定边42为水平的,其固定于锅体21,自由边41自固定边42延伸并朝向远离锅体21的方向弯折。当锅盖22盖设于锅体21上时,盖沿23压设于固定边42,自由边41嵌入盖沿23内部,实现盖沿23与锅体21之间的密封。

2.密封装置40呈U形,固定边42为水平的,其固定于锅体21,两个自由边41分别自固定边42的两侧延伸并朝向远离锅体21的方向弯折。当锅盖22盖设于锅体21上时,盖沿23压设于固定边42,且位于两自由边41之间。

由此可以理解,只要密封装置与盖沿和锅体贴合,上述方案以及在上述方案上拓展获得的其他技术方案都应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烹饪装置可以为电饭煲、电压力锅、电炖锅、燃气加热的烹饪装置、液化气加热的烹饪装置等。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一种烹饪装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一种烹饪装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一种烹饪装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烹饪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烹饪装置.pdf(13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720089976.X (22)申请日 2017.01.22 (73)专利权人 九阳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 250117 山东省济南市槐荫区美里路 999号 (72)发明人 朱泽春 张洋 王晓丁 (51)Int.Cl. A47J 27/00(2006.01) A47J 36/00(2006.01) A47J 36/06(2006.01) (54)实用新型名称 一种烹饪装置 (57)摘要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烹饪装置, 包括内胆和 外锅, 所述外锅包括锅体和锅盖, 所述内胆包括 胆。

2、体和位于所述胆体外侧的凸环, 所述内胆置于 锅体中, 所述凸环支撑在所述锅体上, 所述锅盖 扣合在所述锅体上以密封内胆, 所述锅盖的周缘 设有向所述锅体延伸的盖沿, 锅盖扣合在锅体 上, 盖沿与锅体形成位于凸环上部的胆体的保温 腔。 本实用新型使得凸环上部和下部的胆体内温 差减小, 有利于避免出现胆体结露的现象, 提高 胆体的保温性。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5页 附图6页 CN 206867069 U 2018.01.12 CN 206867069 U 1.一种烹饪装置, 包括内胆和外锅, 所述外锅包括锅体和锅盖, 所述内胆包括胆体和位 于所述胆体外侧的凸环, 所述内胆置于所述锅体中, 所述凸。

3、环支撑在所述锅体上, 所述锅盖 扣合在所述锅体上以密封所述内胆, 其特征在于: 所述锅盖的周缘设有向所述锅体延伸的 盖沿, 所述锅盖扣合在所述锅体上, 所述盖沿与所述锅体形成位于所述凸环上部的胆体的 保温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烹饪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盖沿设有密封装置, 所述密封 装置与所述凸环或锅体贴合密封以形成所述保温腔。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烹饪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锅体上部设有密封装置, 所述 盖沿压紧所述密封装置以形成所述保温腔。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一种烹饪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密封装置为密封圈, 所述密 封圈包括自由边和固定边, 所述自由边自所述。

4、固定边延伸并向内弯折。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烹饪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锅体包括中环, 所述凸环支撑 在所述中环上, 所述盖沿压接在所述中环上, 形成所述保温腔。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烹饪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环设有围绕所述内胆的收集 凹槽。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烹饪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环外周设有凸起, 所述盖沿 压接在所述凸起上。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烹饪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锅盖的顶部设有保温内盖, 所 述保温内盖的周围设有密封圈, 所述密封圈密封所述内胆的开口。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烹饪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温腔内设有加热装置, 以。

5、加 热所述保温腔内空气, 所述加热装置设置在所述盖沿内侧。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烹饪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温腔设有排气间隙, 所述排 气间隙形成于所述盖沿和锅体之间。 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206867069 U 2 一种烹饪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厨房烹饪器具, 且特别涉及一种保温效果良好的烹饪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 电饭煲、 电压力锅等厨房烹饪电器, 一般包括锅体、 锅盖和容置于锅体的内 胆。 为了提高内胆的蓄热能力, 现有技术出现了一种内胆, 其胆体外周带有一圈凸环, 凸环 以下的部分位于锅体的加热腔内。 加热过程中, 锅。

6、体内的热量传导至凸环, 并被凸环储存, 使得热量能够被积蓄在凸环及其以下部分, 从而有效保存热量。 0003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人在上述烹饪锅的使用过程中发现, 由于凸环之上的部分胆体 位于锅体的加热腔之外, 锅体和锅盖对凸环之上的部分胆体无法提供良好的保温, 因此该 部分的热量散失较快, 温度较低, 使得凸环之上和凸环之下的两部分胆体内的温差较大, 从 而导致胆体内的温度分布不均匀, 靠近内胆开口处的温度相对较低, 由此出现结露现象。 并 且由于胆体内温差的存在, 影响保温效果, 位于上层的食物温度相对较低, 影响口感。 实用新型内容 0004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

7、足而提供一种烹饪装置, 其具有良好的保温效果。 0005 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6 一种烹饪装置, 包括内胆和外锅, 所述外锅包括锅体和锅盖, 所述内胆包括胆体和 位于所述胆体外侧的凸环, 所述内胆置于锅体中, 所述凸环支撑在所述锅体上, 所述锅盖扣 合在所述锅体上以密封内胆, 其特征在于: 所述锅盖的周缘设有向所述锅体延伸的盖沿, 锅 盖扣合在锅体上, 盖沿与锅体形成位于凸环上部的胆体的保温腔。 0007 进一步的方案, 所述盖沿设有密封装置, 密封装置与所述凸环或锅体贴合密封以 形成保温腔。 0008 进一步的方案, 所述锅体上部设有密封装置, 盖沿压紧密。

8、封装置以形成保温腔。 0009 进一步的方案, 所述密封装置为密封圈, 所述密封圈包括自由边和固定边, 所述自 由边自所述固定边延伸并向内弯折。 0010 进一步的方案, 所述锅体包括中环, 凸环支撑在中环上, 盖沿压接在中环上, 形成 保温腔。 0011 进一步的方案, 所述中环设有围绕内胆的收集凹槽。 0012 进一步的方案, 所述中环外周设有凸起, 盖沿压接在凸起上。 0013 进一步的方案, 所述锅盖的顶部设有保温内盖, 所述保温内盖的周围设有密封圈, 密封圈密封内胆的开口。 0014 进一步的方案, 所述保温腔内设有加热装置, 以加热保温腔内空气, 加热装置设置 在盖沿内侧。 001。

9、5 进一步的方案, 所述保温腔设有排气间隙, 排气间隙形成于盖沿和锅体间。 说 明 书 1/5 页 3 CN 206867069 U 3 0016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0017 1.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烹饪装置包括内胆和外锅, 外锅包括锅体和锅盖, 内胆包括 胆体和位于胆体外侧的凸环, 内胆置于锅体中, 凸环支撑在锅体上, 锅盖扣合在锅体上以密 封内胆。 锅盖的周缘设有向所述锅体延伸的盖沿, 锅盖扣合在锅体上, 盖沿与锅体形成位于 凸环上部的胆体的保温腔。 由于保温腔包围凸环上部的胆体, 因此, 保温腔内的空气能够对 该部分胆体提供保温作用, 可减缓该部分胆体热量散失, 使得凸环上部和下部的胆。

10、体内温 差减小, 由此, 可尽量避免甚至消除胆体结露的现象; 由于保温腔为凸环上部的胆体提供保 温作用, 因此, 有利于胆体内食物的保温, 避免出现食物表层温度较低的现象, 因此, 本实施 例的烹饪装置制作的食物温度均匀, 口感更佳; 凸环上部和凸环下部的胆体内温度基本一 致, 从而提高内胆整体的保护性能, 有利于均匀受热; 另外, 扣合于锅体上的盖沿能够为内 部的胆体提供保护, 且提高整体美感。 0018 2.锅体或盖沿设有密封装置, 由此提高保温腔的密封性, 有助于减缓该凸环上部 胆体的热量散失。 0019 3.锅盖的顶部设有保温内盖, 保温内盖的周围设有密封圈, 能够密封内胆的开口。 密。

11、封圈与保温腔共同作用, 对于胆体提供双重保温, 更加有效的保存胆体内部的热量。 0020 4.保温腔内设有加热装置, 以加热保温腔内空气, 提高保温效果, 使得凸环上部的 胆体的表面的温度均匀。 0021 5.盖沿和锅体间形成有排气间隙, 若锅内压力过高, 内部气体可经排气间隙放到 外部, 起到快速降压的作用, 从而便于开盖。 0022 本实用新型的这些特点和优点将会在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中详细的揭露。 附图说明 0023 为了更清楚的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 下面将对实施例 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 显而易见的, 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 些实施例。

12、, 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 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 还可以根据这些 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4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的烹饪装置的剖视图。 0025 图2为图1中A区域的放大图。 0026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的烹饪装置的立体图。 0027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的烹饪装置的剖视图。 0028 图5为图4中B区域的放大图。 0029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中的烹饪装置的剖视图。 0030 图7为图6中C区域的放大图。 0031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中的烹饪装置的剖视图。 0032 图9为图8中D区域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3 下面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

13、中的附图, 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 楚、 完整的描述, 显然, 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 而不是全部的实 说 明 书 2/5 页 4 CN 206867069 U 4 施例。 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 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 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34 实施例一: 0035 参照图1-3,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出的烹饪装置包括内胆10和外锅20, 外锅20包 括锅体21和锅盖22, 内胆10包括胆体11和位于胆体11外侧的凸环12, 内胆10置于锅体21中, 凸环12支撑在锅体21上, 锅盖22扣合。

14、在锅体21上以密封内胆10。 因此, 凸环12下部的胆体的 保温效果相对较好。 为了对凸环12上部的胆体提供额外的保温, 本实施例相比于现有技术 的不同之处在于: 锅盖22的周缘设有向所述锅体21延伸的盖沿23, 锅盖22扣合在锅体21上, 盖沿23与锅体21形成位于凸环12上部的胆体的保温腔30。 这样设计的好处在于: 0036 1.保温腔30包围凸环12上部的胆体, 保温腔30内的空气能够对该部分胆体提供保 温作用, 可减缓该部分胆体热量散失, 使得凸环12上部和下部的胆体内温差减小, 由此, 可 尽量避免甚至消除胆体11结露的现象; 0037 2.由于保温腔30为凸环12上部的胆体提供保。

15、温作用, 因此, 有利于胆体11内食物 的保温, 避免出现食物表层温度较低的现象, 因此, 本实施例的烹饪装置制作的食物温度均 匀, 口感更佳; 0038 3.凸环12上部和凸环12下部的胆体内温度基本一致, 从而提高内胆10整体的保护 性能, 有利于均匀受热; 0039 4.另外, 扣合于锅体21上的盖沿23能够为内部的胆体11提供保护, 且提高整体美 感。 0040 优选的, 本实施例中, 锅体21还包括中环211, 凸环12支撑在中环211上, 盖沿23压 接在中环211上, 形成保温腔30。 具体实施时, 中环211可围绕锅体21的开口边缘形成, 凸环 12下部的胆体经由锅体21的开口。

16、放置于锅体21内, 凸环12支撑在中环211上, 使得中环211 的上部、 盖沿23与凸环12上部的胆体之间共同限定出保温腔30。 由于盖沿23和凸环12的自 重, 二者均压置于中环211上, 从而提高了保温腔30的密封性, 有助于减缓该凸环12上部胆 体11的热量散失。 0041 本实施例中, 如图3所示, 中环211还可设有围绕内胆10的收集凹槽212。 具体实施 时, 可将中环211设计为: 中环211的表面为平面, 中环211的外周边缘高于平面, 平面与外周 边缘之间存在圆滑过渡部, 中环211的相对于外周边缘陷入的部分构成收集凹槽212。 中环 211也可设计为: 中环211的表面为。

17、弧面, 中环211的外周边缘高于弧面的最低点, 弧面形成 的陷入部分构成收集凹槽212。 烹饪过程中, 由于结露产生的水以及其他杂物能够被收集凹 槽212收集, 避免自锅体21溢出。 由此可以理解, 中环211的表面存在凹入的部分即可构成收 集凹槽212, 起到上述作用, 上述方案以及在上述方案上拓展获得的其他技术方案都应在本 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0042 本实施例中, 如图3所示, 中环211外周还可设有凸起213, 盖沿23压接在凸起213 上。 具体实施时, 可将中环211设计为: 中环211外周高于外周附近的表面, 高出的部分构成 凸起213, 合盖时, 盖沿23压接在凸起213上。

18、, 提高锅盖22与锅体21结合的密封性。 另外, 中环 211的未被压接的部分形成收集凹槽212, 起到上述防溢出的作用。 0043 本实施例中, 如图1-3所示, 锅盖22的顶部还可设有保温内盖24, 保温内盖24的周 围设有密封圈241, 密封圈241密封内胆10的开口。 因此, 当锅盖22扣合在锅体21上时, 保温 说 明 书 3/5 页 5 CN 206867069 U 5 内盖24下方的内胆10形成密封空间, 提高胆体11内部的保温性。 在保温内盖24的密封圈241 外部, 盖沿23与锅体21之间存在的保温腔30对于凸环12上部的胆体提供保温作用。 因此, 本 实施例对于胆体11提供。

19、双重保温, 更加有效的保存胆体11内部的热量。 0044 优选的, 保温腔30内还可设有加热装置(未示出), 以加热保温腔30内的空气, 加热 装置可设置在盖沿23内侧。 通过加热装置提供加热作用, 使得保温腔30内的空气保持在适 当的温度, 空气的热量传导至凸环12上部的胆体的表面, 使得该表面的温度均匀。 加热装置 可由控制装置控制, 控制装置根据传感器的信号, 控制加热装置启动。 传感器例如为温度传 感器, 其设置在盖沿23或顶盖, 当检测到凸环12上部的胆内温度与凸环12下部的胆内温度 存在预定温度差时, 控制装置控制加热装置启动。 加热装置可采用现有的任意能够产生热 量的设备或加热材。

20、料。 0045 优选的, 如图3所示, 保温腔30还可设有排气间隙G, 排气间隙G形成于盖沿23和锅 体21之间。 具体实施时, 排气间隙G可沿着周向设有一个或多个。 当本烹饪装置作为压力锅 使用时, 若锅内压力过高, 内部气体可经排气间隙G排放到外部, 起到快速降压的作用, 从而 便于开盖。 0046 实施例二: 0047 参照图4、 5, 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进行改进, 进一步提升保温腔30的密 封性, 具体来说: 本实施例中, 盖沿23设有密封装置40, 密封装置40与凸环12贴合密封以形 成保温腔30。 通过密封装置40的密封作用, 提高了保温腔30对于凸环12上部的胆体的保温。

21、 作用。 0048 密封装置40可为密封圈, 密封装置40可设计为: 包括自由边41和固定边42, 固定边 42与盖沿23固定, 自由边41自固定边42的一侧向锅内弯折。 当锅盖22盖设于锅体21上时, 密 封装置40的自由边41与凸环12紧密贴合, 实现盖沿23与凸环12之间的密封。 0049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方案构思, 在其他实施例中, 还包括但不限于如下方案: 0050 1.固定边42与盖沿23的内缘固定, 盖沿23的内缘、 凸环12及其上部的胆体形成保 温腔30; 0051 2.固定边42的一侧嵌入并固定于盖沿23的底部, 自由边41自固定边42的另一侧延 伸并朝向锅内弯折; 0052。

22、 3.自由边41的截面呈L形, 当锅盖22盖设于锅体21上时, 部分自由边41与凸环12紧 密贴合, 另一部分自由边41与凸环12上部的胆体外周紧密贴合; 0053 由此可以理解, 只要密封装置40与盖沿23和内胆10贴合, 上述方案以及在上述方 案上拓展获得的其他技术方案都应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0054 实施例三: 0055 参照图6、 7, 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二的基础上进行改进, 为了进一步提高保温内盖 24与内胆10的开口之间的密封性, 本实施例, 内胆10的开口具有向外的翻边13, 保温内盖24 周围的密封圈241压在翻边13上, 由于二者的接触面积增大, 因此, 结合的紧密度。

23、提升, 内胆 10内部密闭性强, 保温效果更佳。 在此基础上, 对于密封装置40进行如下改进: 0056 当锅盖22盖设于锅体21上时, 密封装置40的自由边41仅与凸环12压接, 与凸环12 上部的胆体外周不接触, 从而避免开关锅盖22时, 密封装置40与内胆10的翻边13干涉。 0057 实施例二中的密封装置40的其他变形也可应用于本实施例中, 例如, 密封装置40 说 明 书 4/5 页 6 CN 206867069 U 6 的固定边42可与盖沿23的内周连接, 或者嵌入并固定于盖沿23的底部。 0058 实施例四: 0059 参照图8、 9, 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三的基础上的变形, 本实。

24、施例, 密封装置40与锅 体21贴合密封以形成保温腔30。 密封装置40可设计为: 密封装置40与锅体21固定, 例如与中 环211固定。 当锅盖22盖设于锅体21上时, 盖沿23压设于密封装置40, 实现盖沿23与锅体21 之间的密封。 0060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方案构思, 在其他实施例中, 还包括但不限于如下方案: 0061 1.密封装置40呈L形, 固定边42为水平的, 其固定于锅体21, 自由边41自固定边42 延伸并朝向远离锅体21的方向弯折。 当锅盖22盖设于锅体21上时, 盖沿23压设于固定边42, 自由边41嵌入盖沿23内部, 实现盖沿23与锅体21之间的密封。 0062 2.。

25、密封装置40呈U形, 固定边42为水平的, 其固定于锅体21, 两个自由边41分别自 固定边42的两侧延伸并朝向远离锅体21的方向弯折。 当锅盖22盖设于锅体21上时, 盖沿23 压设于固定边42, 且位于两自由边41之间。 0063 由此可以理解, 只要密封装置与盖沿和锅体贴合, 上述方案以及在上述方案上拓 展获得的其他技术方案都应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0064 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烹饪装置可以为电饭煲、 电压力锅、 电炖锅、 燃气加热的烹饪 装置、 液化气加热的烹饪装置等。 0065 以上所述, 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 于此, 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

26、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 可轻易想到的变 化或替换, 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因此, 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 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说 明 书 5/5 页 7 CN 206867069 U 7 图1 图2 说 明 书 附 图 1/6 页 8 CN 206867069 U 8 图3 说 明 书 附 图 2/6 页 9 CN 206867069 U 9 图4 说 明 书 附 图 3/6 页 10 CN 206867069 U 10 图5 说 明 书 附 图 4/6 页 11 CN 206867069 U 11 图6 图7 说 明 书 附 图 5/6 页 12 CN 206867069 U 12 图8 图9 说 明 书 附 图 6/6 页 13 CN 206867069 U 13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