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残粒性脂蛋白浓度调节剂.pdf

上传人:54 文档编号:7324101 上传时间:2019-10-04 格式:PDF 页数:23 大小:1.0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480006879.5

申请日:

20040309

公开号:

CN1893837A

公开日:

20070110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有效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23L1/30,A61K31/22,A61P3/06,A61P43/00

主分类号:

A23L1/30,A61K31/22,A61P3/06,A61P43/00

申请人:

日清奥利友集团株式会社

发明人:

槙英昭,笠井通雄,铃木佳惠,野坂直久,冈崎光子,五十岚修,近藤和雄

地址:

日本东京

优先权:

068665/2003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代理人:

刘新宇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血清残粒性脂蛋白浓度调节剂,含有中链脂肪酸甘油三酯,其中,中链脂肪酸的脂肪酸组分的90质量%或其以上是碳原子数为8和10的饱和脂肪酸,碳原子数为8的饱和脂肪酸与碳原子数为10的饱和脂肪酸的质量比是60/40~85/15,并且在甘油三酯的2位上结合的全部脂肪酸中碳原子数为8的饱和脂肪酸的比例是60~85质量%;一种含有血清残粒性脂蛋白浓度调节剂的用于调节血清残粒性脂蛋白浓度的食品;以及一种含有血清残粒性脂蛋白浓度调节剂的用于调节血清残粒性脂蛋白浓度的药品。该用于调节血清残粒性脂蛋白浓度的食品不用限制膳食,无需担心副作用,并且可以简便地使用。

权利要求书

1.一种血清残粒性脂蛋白浓度调节剂,其含有中链甘油三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血清残粒性脂蛋白浓度调节剂,所述中链甘油三酯是碳原子数为6~12的饱和脂肪酸与甘油的三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血清残粒性脂蛋白浓度调节剂,所述中链甘油三酯是辛酸及癸酸与甘油的三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血清残粒性脂蛋白浓度调节剂,前述中链脂肪酸甘油三酯的脂肪酸组分的90质量%或90质量%以上是碳原子数为8的饱和脂肪酸以及碳原子数为10的饱和脂肪酸,碳原子数为8的饱和脂肪酸与碳原子数为10的饱和脂肪酸的质量比是60/40~85/15,并且在甘油三酯的2位上结合的全部脂肪酸中碳原子数为8的饱和脂肪酸的比例是60~85质量%。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血清残粒性脂蛋白浓度调节剂,前述中链脂肪酸甘油三酯的脂肪酸组分的95~100质量%是碳原子数为8的饱和脂肪酸以及碳原子数为10的饱和脂肪酸,碳原子数为8的饱和脂肪酸与碳原子数为10的饱和脂肪酸的质量比是7/3~8/2,并且在甘油三酯的2位上结合的全部脂肪酸中碳原子数为8的饱和脂肪酸的比例是65~80质量%。 6.根据权利要求1~5的任一项所述的血清残粒性脂蛋白浓度调节剂,前述中链脂肪酸甘油三酯的含量是5质量%或5质量%以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血清残粒性脂蛋白浓度调节剂,其含有40质量%或40质量%以上的中链脂肪酸甘油三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血清残粒性脂蛋白浓度调节剂,其含有40~99.95质量%的中链脂肪酸甘油三酯。 9.根据权利要求1~8的任一项所述的血清残粒性脂蛋白浓度调节剂,其还含有动植物油脂。 10.根据权利要求1~9的任一项所述的血清残粒性脂蛋白浓度调节剂,其还含有维生素E。 11.根据权利要求1~10的任一项所述的血清残粒性脂蛋白浓度调节剂,其还含有植物甾醇。 12.根据权利要求1~11的任一项所述的血清残粒性脂蛋白浓度调节剂,其用于调节BMI值为23或23以上的人的血清残粒性脂蛋白浓度。 13.根据权利要求1~11的任一项所述的血清残粒性脂蛋白浓度调节剂的使用,其用于调节BMI值为23或23以上的人的血清残粒性脂蛋白浓度。 14.一种用于调节血清残粒性脂蛋白浓度的食品,其特征在于,含有权利要求1~11的任一项所述的血清残粒性脂蛋白浓度调节剂。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用于调节血清残粒性脂蛋白浓度的食品,前述食品是食用油脂、调味品、蛋黄酱、黄油、人造黄油、精制人造黄油、低脂人造黄油、起酥油、焙烤混合料、面包、馅饼、饮料、冰淇淋、奶油、点心、巧克力、蛋糕、曲奇、甜甜圈、松饼、烤饼、放在食品上的浇头、加工肉制品、冷冻食品或油炸食品。 16.一种用于调节血清残粒性脂蛋白浓度的药品,其特征在于,含有权利要求1~11的任一项所述的血清残粒性脂蛋白浓度调节剂。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以调节血清残粒性脂蛋白浓度为目的的组合 物,更详细地说涉及一种能够安全地将人的血清残粒性脂蛋白浓 度的上升调节至正常范围的血清残粒性脂蛋白浓度调节剂,以及 含有血清残粒性脂蛋白浓度调节剂的用于调节血清残粒性脂蛋白 浓度的食品,以及含有血清残粒性脂蛋白浓度调节剂的用于调节 血清残粒性脂蛋白浓度的药品。

背景技术

所谓血清残粒性脂蛋白,通常是富含来自肠道的乳糜微粒脂 蛋白(CM)和来自肝脏的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等中性脂肪的脂 蛋白经脂蛋白脂肪酶水解结果所生成的暂时性中间代谢产物。前 者称之为CM残粒,后者称之为VLDL残粒,这两种残粒性脂蛋 白都富含较多的胆固醇。这些血清残粒性脂蛋白通常被迅速地代 谢,健康人早晨空腹时只存在少量,但是一旦该代谢过程受阻, 则它们就在血中滞留、增加。作为由于这样的血中残粒性脂蛋白 的滞留而发生的所谓高残粒血症的代表性病例,已知的有家族性 III型高脂血症,其血清残粒性脂蛋白代谢受阻,血清残粒性脂蛋 白在血中停滞、蓄积。此外,由于血清残粒性脂蛋白在甘油三酯 含量较高的脂蛋白中其胆固醇的含量也较高,因此容易进入血管 壁,其结果,血清残粒性脂蛋白中的胆固醇容易蓄积在血管壁上。 另外,由于血清残粒性脂蛋白进入巨噬细胞,将巨噬细胞转变为 泡沫细胞,而该泡沫细胞是动脉硬化的初期病变(Mahley R.W., “Atherogenic lipoproteins an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concepts derived from recent advances in cellular and molecular biology”,Circulation(U.S.A.),1985年,第72卷, 第5期,第943-948页,以及Kosaka S.等,“Evidence of macrophage foam cell formation by very low-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Circulation(U.S.A.),2001年,第103 卷,第8期,第1142-1147页),所以通过摄食在血中增加的血清 残粒性脂蛋白作为动脉硬化发病的危险因子而受到注目。而且, 由于人在一日三餐之外,吃零食的机会也较多,因此可以认为在 一天中的大多数时间处于进食后状态,而不是处于空腹状态。因 此,至今为止多以空腹时采血的血清脂质值作为问题,但是近年 来强调进食后高脂血症(早晨空腹时呈现正常脂血症状态,但是 进食后血清脂质增加的增幅异常的状态,或者该增加呈现延续的 状态的高脂血症)研究的重要性。这种进食后高脂血症中构成血 清脂质的大部分都是CM和CM残粒,而过去就指出CM残粒是 动脉硬化的起因(Zilversmit D.B.,“Atherogenesis:a postprandial phenomenon.”,Circulation(U.S.A.),1979年,第60卷,第3期, 第473-485页,及Karpe F等,“Postprandial lipoproteins and progression of coronary atherosclerosis.”,Atherosclerosis (Netherlands),1994年,第106卷,第1期,第83-97页)。 因此,降低血清残粒性脂蛋白对动脉硬化发病的预防和发病后的 治疗都是极其重要的。改善日常饮食生活在动脉硬化发病的预防 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因此,希望有一种可以在每日生活中简便地 摄取,而且可以降低进食后的血清残粒性脂蛋白,而无需担心副 作用地使用的物质。

以往,血清残粒性脂蛋白的定量通常通过免疫吸附法进行。 所谓免疫吸附法,是作为血清残粒性脂蛋白分析法被经常使用的 方法,通过测定包含在血清残粒性脂蛋白中的胆固醇(以下称为 “血清残粒性脂蛋白-胆固醇”)作为反映血清残粒性脂蛋白的值 来进行。具体而言,该分析方法是在固定了抗人阿朴A-I及阿朴 B-100单克隆抗体的不溶性载体与缓冲液的悬浮液中,加入样品, 缓慢振荡混合,静置后,在含有未与抗体反应的血清残粒性脂蛋 白的上清液中,加入与血清残粒性脂蛋白的胆固醇部分反应的酶 试剂,从而测定上清液中的胆固醇的量(Nakajima K.等, “Cholesterol in remnant-like lipoproteins in human serum using monoclonal anti apo B-100and anti apo A-I immunoaffinity mixed gels.”,Clin Chim Acta(Netherlands),1993年,第223 卷,第1-2期,第53-71页)。在存在于血清中的阿朴蛋白中, CM、高密度脂蛋白(HDL)具有阿朴A-I,VLDL、低密度脂蛋白 (LDL)具有阿朴B-100,因此,它们与各自的抗体结合沉淀,在上 清液中残粒性脂蛋白(CM残粒和VLDL残粒)作为未结合馏分 (nonbonding fraction)存在。在我国,该馏分中的胆固醇值作为 反映残粒性脂蛋白的数值,而被用于临床测定。

中链脂肪酸甘油三酯,由于氧化稳定性高、凝固点和粘度低、 接近无色透明、溶解度高,因此一直以来用于食品用油溶性香料/ 色素的溶剂、食品用脱模剂、润滑油或药品原料等。另外,由于 吸收性良好,与糖类相比能量比例高,因此也用作以高效地补给 能量为目的的肠内营养剂的原料。

而且,还有报道称,通过将膳食中的油脂替换成中链脂肪酸 甘油三酯,可获得进食后血中中性脂肪浓度的调节效果(抑制上升 效果)(Calabrese,C.等,“A cross-over study of the effects of a single oral feeding of medium chain triglyceride oil vs. Canola oil on post-ingestion plasma triglyceride levels in healthy men.”,Alternative Me dicine Review(U.S.A.),1999 年,第4卷,第1期,第23~28页)。然而,关于中链脂肪酸甘 油三酯具有抑制血清残粒性脂蛋白浓度上升的功能,尚不清楚。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血清残粒性脂蛋白(serum remnant-like lipoprotein)浓度调节剂,该血清残粒性脂蛋白浓度 调节剂不用限制膳食,无需担心副作用,并且可以简便地使用。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含有上述血清残粒性脂蛋白浓度调 节剂的用于调节血清残粒性脂蛋白浓度的食品和用于调节血清残 粒性脂蛋白浓度的药品。

本发明人们为了解决前述问题反复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 现中链脂肪酸甘油三酯具有优异的血清残粒性脂蛋白浓度调节效 果,并且,由于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简便地摄取,因此作为食品和 药品有用,并由此完成了本发明。

即,本发明提供一种含有中链脂肪酸甘油三酯的血清残粒性 脂蛋白浓度调节剂。

另外,本发明提供一种血清残粒性脂蛋白浓度调节剂,是一 种含有中链脂肪酸甘油三酯的血清残粒性脂蛋白浓度调节剂,其 特征在于,中链脂肪酸甘油三酯的脂肪酸组分的90质量%或90 质量%以上是碳原子数为8的饱和脂肪酸和碳原子数为10的饱和 脂肪酸,碳原子数为8的饱和脂肪酸与碳原子数为10的饱和脂肪 酸的质量比是60/40~85/15,并且在甘油三酯的2位上结合的全 部脂肪酸中碳原子数为8的饱和脂肪酸的比例是60~85质量%。

另外,本发明提供一种血清残粒性脂蛋白浓度调节剂,其特 征在于,含有40质量%或40质量%以上的中链脂肪酸甘油三酯。

另外,本发明提供用于调节BMI值为23或23以上的人的血 清残粒性脂蛋白浓度的上述血清残粒性脂蛋白浓度调节剂的用 途。

另外,本发明提供一种调节人血清残粒性脂蛋白浓度的方法, 包括给人、特别是给BMI值为23或23以上的人服用(优选口服) 上述血清残粒性脂蛋白浓度调节剂。

另外,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调节血清残粒性脂蛋白浓度的食 品,其特征在于,含有上述血清残粒性脂蛋白浓度调节剂。

另外,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调节血清残粒性脂蛋白浓度的药 品,其特征在于,含有上述血清残粒性脂蛋白浓度调节剂。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摄食用于调节血清残粒性脂蛋白浓度的食品1之 后到8个小时,血清残粒性脂蛋白-胆固醇浓度随着时间变化(初 期值按0计算)的图。

图2是表示摄食用于调节血清残粒性脂蛋白浓度的食品1之 后到8个小时,血清残粒性脂蛋白-胆固醇量的血中浓度-时间 曲线下面积的图。

图3是表示摄食用于调节血清残粒性脂蛋白浓度的食品1之 后到8个小时,血清残粒性脂蛋白-胆固醇量的血中浓度-时间 曲线下面积(BMI值为23或23以上的组)的图。

图4是表示摄食用于调节血清残粒性脂蛋白浓度的食品1之 后到8个小时,血清残粒性脂蛋白-胆固醇量的血中浓度-时间 曲线下面积(BMI值小于23的组)的图。

图5是表示摄食用于调节血清残粒性脂蛋白浓度的食品2之 后到6个小时,血清残粒性脂蛋白-胆固醇浓度随着时间变化(初 期值按0计算)的图。

图6是表示摄食用于调节血清残粒性脂蛋白浓度的食品2之 后到6个小时,血清残粒性脂蛋白-胆固醇量的血中浓度-时间 曲线下面积的图。

图7是表示摄食用于调节血清残粒性脂蛋白浓度的食品2之 后到6个小时,血清残粒性脂蛋白-胆固醇量的血中浓度-时间 曲线下面积(BMI值为23或23以上的组)的图。

图8是表示摄食用于调节血清残粒性脂蛋白浓度的食品2之 后到6个小时,血清残粒性脂蛋白-胆固醇量的血中浓度-时间 曲线下面积(BMI值小于23的组)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中的中链脂肪酸甘油三酯是以中链脂肪酸作为脂肪酸 组分的甘油三酯,即三酰基甘油。在本发明中,作为中链脂肪酸 优选碳原子数为6~12的脂肪酸,特别优选饱和脂肪酸,更优选 碳原子数为偶数的饱和脂肪酸。例如,可以列举己酸、辛酸、癸 酸、月桂酸,优选碳原子数为8~10的饱和脂肪酸:辛酸和癸酸。 另外,优选:中链脂肪酸甘油三酯的脂肪酸组分的90质量%或90 质量%以上(更优选95~100质量%)是碳原子数为8的饱和脂肪酸 和碳原子数为10的饱和脂肪酸;碳原子数为8的饱和脂肪酸与碳 原子数为10的饱和脂肪酸的质量比是60/40~85/15(更优选 7∶3~8∶2);并且,在甘油三酯的2位上结合的脂肪酸组成中,碳 原子数为8的饱和脂肪酸的比例是60~85质量%(更优选65~80 质量%)。

这种中链脂肪酸甘油三酯的制造方法没有特别的限制,例如 可以使用来自棕榈仁油或椰子油的中链脂肪酸和甘油作为原料, 通过进行酯化反应获得。酯化反应的条件也没有特别的限制,例 如可以以无催化剂且无溶剂下、在加压下反应得到。当然,由使 用催化剂和溶剂的反应也可以获得这样的中链脂肪酸甘油三酯。 将设计好混合比的中链脂肪酸甘油三酯和中链脂肪酸进行混合, 通过使用具有位置特异性的脂肪酶,例如名糖产业制的“Lipase PL”,可以得到这样的中链脂肪酸甘油三酯:其脂肪酸组分的90 质量%或90质量%以上是碳原子数为8的饱和脂肪酸和碳原子数 为10的饱和脂肪酸,碳原子数为8的饱和脂肪酸与碳原子数为 10的饱和脂肪酸的质量比是60/40~85/15,并且在甘油三酯的2 位上结合的脂肪酸中碳原子数为8的饱和脂肪酸的比例是60~85 质量%。另外,还可以从基因重组植物的油料种子得到中链脂肪酸 甘油三酯本身,或者也可以将从基因重组植物的油料种子得到的 中链脂肪酸作为原料,制造中链脂肪酸甘油三酯。

本发明的血清残粒性脂蛋白,是富含来自肠道的CM和来自 肝脏的VLDL等中性脂肪的脂蛋白经脂蛋白脂肪酶水解而生成的 暂时性中间代谢产物。前者称之为CM残粒,后者称之为VLDL 残粒,这两种残粒性脂蛋白都富含较多的胆固醇,容易蓄积在血 管壁上,其动脉硬化作用令人担忧。其中,所谓脂蛋白是脂质与 蛋白质的复合体,主要由CM、VLDL、LDL、HDL这四种构成。 所谓中性脂肪是血液中所含有的甘油三酯。所谓血清是为了分析 血液中的脂质而将采血得到的血液在试管中放置而获得的上清 液,是血液中除去血球和血小板的成分。

本发明中的所谓血清残粒性脂蛋白浓度的调节是指:以通过 膳食摄取通常的食用油(例如调合油)等的脂质作为起因而导致 进食后的血清残粒性脂蛋白浓度上升的情况下抑制这种上升,而 在血清残粒性脂蛋白浓度正常的情况下对其不会带来影响的,这 样的血清残粒性脂蛋白浓度的调节功能。在这里,本发明的所谓 “进食后”表示通过膳食摄取动植物油脂等脂质后的状态。

本发明的血清残粒性脂蛋白浓度调节剂,优选含有5质量% 或5质量%以上的上述中链脂肪酸甘油三酯,特别优选含有5~ 100质量%,进一步优选含有40~99.95质量%。另外,也优选含 有95~100质量%。

另外,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血清残粒性脂蛋白浓度调节剂,其 特征在于,含有40质量%或40质量%以上的一般的中链脂肪酸甘 油三酯。在该血中残粒浓度调节剂中,优选含有40~99.95质量 %,特别优选含有48~99.95质量%。另外,也优选含有95~100 质量%。

作为本发明产品的血清残粒性脂蛋白浓度调节剂,可以含有 除中链脂肪酸甘油三酯之外的成分。作为这这样的成分没有特别 的限制,可以是通常的食用油脂,例如可以列举大豆油、菜籽油、 高油酸菜籽油、玉米糠油、芝麻油、芝麻色拉油、紫苏油、亚麻 仁油、花生油、红花油、高油酸红花油、向日葵油、高油酸向日 葵油、绵子油、葡萄籽油、马卡达姆坚果油、榛子仁油、南瓜籽 油、胡桃油、椿油、茶籽油、荏子油、琉璃苣油、橄榄油、米油、 米糠油、小麦胚芽油、棕榈油、棕榈核油、椰子油、可可脂、牛 脂、猪油、鸡脂、乳脂、鱼油、海豹油、藻类油、这些油脂经品 种改良所得的低饱和化油脂以及这些油脂的氢化油脂、分馏油脂 等。另外,以维生素E和植物甾醇为首,也可以添加聚甘油脂肪 酸酯、蔗糖脂肪酸酯、山梨聚糖脂肪酸酯、抗坏血酸脂肪酸酯、 有机酸单甘油酯、木脂体、辅酶Q、氨基酸、甲基磺酰基甲烷、 葡萄糖胺、软骨素、抗坏血酸硬脂酸酯、抗坏血酸软脂酸酯、磷 脂、谷维素、甘油二酯等。

另外,前述的维生素E,是植物和谷物中大量含有的多种生 育酚和生育三酚的总称,是指各自分为α、β、γ、δ四种类别的维 生素E,也可以是通过合成得到的维生素E。

另外,前述的植物甾醇,也称之为植物固醇,例如可以列举 谷甾醇、谷甾烷醇、豆甾醇、豆甾烷醇、菜油甾醇、菜油甾烷醇、 岩藻甾醇、异岩藻甾醇、赤桐甾醇、2,2-脱氢赤桐甾醇、菠菜甾醇、 2,2-二氢菠菜甾醇、燕麦甾醇、2,2-β-乙基-2,5-脱氢-7-烯胆甾烷醇、 2,5-脱氢软骨固醇以及菜籽甾醇等,是源自植物的一系列甾醇化合 物,是指广泛分布于油料种子和谷物类的植物甾醇,也可以是通 过合成获得的植物甾醇。

其中,优选含有选自动植物油脂、维生素E和植物甾醇中的 一种或多种。在添加动植物油脂时,优选为全体的60质量%或60 质量%以下,更优选5~55质量%,特别优选5~50质量%。另外, 在添加维生素E时,优选为全体的0.01~5质量%,更优选0.01~ 2质量%。另外,在添加植物甾醇时,优选为全体的0.5~6质量%, 更优选1~4质量%。

前述的动植物油脂,也可以使用例如混合两种以上的前述食 用油脂而成的食用油脂经酯交换处理而得到的食用油脂。另外, 酯交换有使用碱催化剂的化学反应、使用酶的酶反应,从食用油 脂的风味、颜色的角度出发优选酶反应,但是并不限定于此。另 外,所得到的酯交换食用油脂的1,3位的脂肪酸与2位的脂肪酸 的组成有偏差也可以,没有偏差也可以。

在本发明中使用的体重指数BMI(Body Mass Index),是医 学上用于判定肥胖的数值,由(体重kg)/(身高m)/(身高m)获得, 单位是kg/m2。BMI值是使用体重和身高的测定值简单地计算出 来的数值,因此代替以水中称重法和空气置换法为代表的体密度 法、体内K40测定法、以及阻抗法等测定时需要时间和设备的体 脂肪测定法,而被广泛使用。到目前为止的研究表明,随着BMI 值增加,早晨空腹时的血中中性脂肪值和血中胆固醇值会增加(垂 井清一郎他、「成人肥満·小児肥満の成因と病熊に関する総合 的研究」、厚生省昭和59年度科研総合研究成果報告害、1985 年)。以由膳食摄取脂质为起因,而使血清残粒性脂蛋白浓度上升 的情况下,通过使用本发明的血清残粒性脂蛋白浓度调节剂,优 选针对BMI值为23或23以上的人,可以将血清残粒性脂蛋白浓 度调节至正常范围内,使进食后的血清残粒性脂蛋白浓度不会上 升。

本发明的血清残粒性脂蛋白浓度调节剂的形态,没有特别的 限制,可以是胶囊或锭剂等形态,或者,也可以添加到食品、加 工食品、饮料、调味料、点心、药品等中,例如,可以添加到明 胶胶囊、食用油脂、调味品、黄油、人造黄油、精制人造黄油 (prepared margarine)、低脂人造黄油(fat spread)、奶油、冰淇 淋、蛋黄酱、起酥油、焙烤混合料(bakery mix)、面包、馅饼、 蛋糕、曲奇、甜甜圈、松饼、烤饼、小吃点心、巧克力、放在食 品上的浇头、加工肉制品、冷冻食品、油炸食品、肠内营养剂、 静脉营养剂、流食中。

下面通过实施例描述本发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些实施 例。

实施例1

将日清オイリオ(株)制造的中链脂肪酸甘油三酯(商品名: O.D.O)作为血清残粒性脂蛋白浓度调节剂1。另外,在500g日清 オイリオ(株)制造的中链脂肪酸甘油三酯(商品名:O.D.O)中混合 500g日清オイリオ(株)制造的菜籽油,得到1kg血清残粒性脂蛋 白浓度调节剂2。另外,在900g日清オイリオ(株)制造的中链脂 肪酸甘油三酯(商品名:O.D.O)中混合100g雪印制造的猪油,得 到1kg血清残粒性脂蛋白浓度调节剂3。该中链脂肪酸甘油三酯 (商品名:O.D.O)的脂肪酸组分中,碳原子数为8的饱和脂肪酸和 碳原子数为10的饱和脂肪酸占99.9质量%,其中碳原子数为8 的饱和脂肪酸与碳原子数为10的饱和脂肪酸的质量比是7.4∶2.6。 并且,在甘油三酯的2位上结合的脂肪酸组成中,碳原子数为8 的饱和脂肪酸的比例是73质量%。另外,在甘油三酯的2位上结 合的脂肪酸的比例,通过Brockerhoff法(Brockerhoff,H., “Stereospecific analysis of triglycerides:an alternative method.”,Journal of Lipid Research(U.S.A.),1967年,第8 卷,第3期,第167-169页)求得的。

实施例2

在999g日清オイリオ(株)制造的中链脂肪酸甘油三酯(商品 名:O.D.O)中,添加1g日清オイリオ(株)制造的生育酚(商品名: Tocopherol 85),充分搅拌、溶解,得到1kg血清残粒性脂蛋白 浓度调节剂4。该中链甘油三酯的脂肪酸组分的99.9质量%是碳 原子数为8的饱和脂肪酸和碳原子数为10的饱和脂肪酸,碳原子 数为8的饱和脂肪酸与碳原子数为10的饱和脂肪酸的质量比是 7.4∶2.6。并且,在甘油三酯的2位上结合的脂肪酸组成中,碳原 子数为8的饱和脂肪酸的比例是73质量%。

实施例3

在980g血中残粒浓度调节剂2中,添加20g得自米油的植 物甾醇,充分搅拌、混合,得到血清残粒性脂蛋白浓度调节剂5。

实施例4

使用实施例1的血清残粒性脂蛋白浓度调节剂1作为烹调用 油脂,按照以下要点制备肉饭(用于调节血清残粒性脂蛋白浓度的 食品1)。而且,该用于调节血清残粒性脂蛋白浓度的食品1,每 一餐含有9.5g血清残粒性脂蛋白浓度调节剂1。

配比(质量份)

米320份、洋葱80份、胡萝卜80份、番茄酱94份、固体 清炖肉汤5.3份、水400份、以及48份血清残粒性脂蛋白浓度调 节剂1。

制造方法

制备法:将洋葱和胡萝卜切碎,连同米在血清残粒性脂蛋白 浓度调节剂1中炒之后,移入电饭锅中,加入番茄酱、固体清炖 肉汤和水之后煮饭。分成每餐260g。

使用实施例4的用于调节血清残粒性脂蛋白浓度的食品1, 按照正交法进行进食后的血清残粒性脂蛋白浓度调节效果试验。 作为对比食品,使用由同等量的常用色拉油(菜籽油∶大豆油 =70∶30(质量比)的调合油)烹制的肉饭。试验是对29名健康成年男 性进行的。从试验前一天起断食12小时之后,试验当天的早晨, 配着市售的清炖肉汤摄取用于调节血清残粒性脂蛋白浓度的食品 1或对比食品。加进清炖肉汤的实施例和对比例中每一餐的油脂含 量分别是10.4g。在进食前、进食后的2、3、4、6、及8小时时 进行采血,通过免疫吸咐法对血清残粒性脂蛋白-胆固醇值进行 定量。以各测定时间下的定量值为基础,根据采用梯形法计算的 血中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对结果进行评价。其试验结果如表1、 表2、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另外,血中浓度-时间曲线 下面积是摄取物质的体内动态函数,表示服用物质每单位时间被 吸收到体内的量,通常用梯形法或指数函数法计算。

表1  用于调节血清残粒性脂蛋白浓度的食品1的试验结果 (从进食第0小时起的变化值;设初始值为0来计算;数值是平均 值±标准误差)   摄取后的时间   对比食品   本发明食品       血清残粒性脂     蛋白-胆固醇     (mg/dl)   0小时   2小时     3小时     4小时     6小时   8小时   0.00±0.00   1.91±0.28     1.57±0.38     0.31±0.28     -0.79±0.22   -0.85±0.28   0.00±0.00   0.11±0.17*    -0.04±0.17*    -0.44±0.21*    -1.16±0.19   -0.96±0.22

*与对比食品相比差异显著(风险率小于5%)

表2  用于调节血清残粒性脂蛋白浓度的食品1的试验结果 (从进食第0小时起的变化值;设初始值为0来计算;数值是平均 值±标准误差)   摄取后   的时间   对比食品   本发明食品   BMI23或   23以上   BMI小于23   BMI23或   23以上   BMI小于23    血清残    粒性脂    蛋白-    胆固醇    (mg/dl)   0小时     2小时     3小时     4小时     6小时     8小时   0.00±0.00     2.11±0.31     1.82±0.44     0.57±0.31     -0.68±0.25     -0.78±0.34   0.00±0.00     0.94±0.55     0.38±0.40     -0.92±0.22     -1.28±0.33     -1.18±0.32   0.00±0.00     0.30±0.18*    0.04±0.20*    -0.40±0.24*    -1.09±0.22     -0.94±0.27   0.00±0.00     -0.80±0.08*    -0.42±0.18*    -0.66±0.29     -1.48±0.11     -1.04±0.19

*与对比食品相比差异显著(风险率小于5%)

实施例5

使用实施例1的血清残粒性脂蛋白浓度调节剂1,制备低脂 人造黄油(用于调节血清残粒性脂蛋白浓度的食品2)。另外,该用 于调节血清残粒性脂蛋白浓度的食品2,每一餐含有5g血清残粒 性脂蛋白浓度调节剂1。

配比(质量份)

食用精制加工油脂30.8份、30%β-胡萝卜素10ppm、乳化 剂0.5份、水27.2份、食盐1.1份、奶粉1份、香料0.1份和39.3 份血清残粒性脂蛋白浓度调节剂1。

制造方法

制备法:将血清残粒性脂蛋白浓度调节剂1与食用精制加工 油脂、30%β-胡萝卜素、乳化剂、香料一起加热混合,然后加入 水、食盐、奶粉进行预乳化之后,在混合器中骤冷混炼。

使用实施例5的用于调节血清残粒性脂蛋白浓度的食品2, 按照正交法进行进食后的血清残粒性脂蛋白浓度调节效果试验。 作为对比食品,使用由同等量的常用色拉油(菜籽油∶大豆油 =70∶30(质量比)的调合油)制备的低脂人造黄油。试验是对31名健 康成人(男性15名,女性16名)进行的。从试验前一天起断食12 小时之后,试验当天的早晨,配着市售的面包摄取用于调节血清 残粒性脂蛋白浓度的食品2或对比食品。加进面包的实施例和对 比例中每一餐的油脂含量分别是15.8g。在进食前、进食后的2、 4、及6小时时进行采血,通过免疫吸咐法对血清残粒性脂蛋白- 胆固醇值进行定量。以各测定时间下的定量值为基础,根据采用 梯形法计算的血中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对结果进行评价。其试 验结果如表3、表4、图5、图6、图7和图8所示。另外,血中 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是摄取物质的体内动态函数,显示了服用 物质每单位时间被吸收到体内的量,通常用梯形法或指数函数法 计算。

表3  用于调节血清残粒性脂蛋白浓度的食品2的试验结果 (从进食第0小时起的变化值;设初始值为0来计算;数值是平均 值±标准误差)   摄取后的时间   对比食品   本发明食品   血清残粒性脂   蛋白-胆固醇   (mg/dl)   0小时   2小时   4小时   6小时   0.00±0.00   3.38±2.05   2.28±1.84   1.51±1.81   0.00±0.00   2.25±1.48*  1.78±1.58   1.11±1.17

*与对比食品相比差异显著(风险率小于5%)

表4  用于调节血清残粒性脂蛋白浓度的食品2的试验结果 (从进食第0小时起的变化值;设初始值为0来计算;数值是平均 值±标准误差)   摄取后   的时间   对比食品   本发明食品   BMI23或   23以上   BMI23以下   BMI23或   23以上   BMI23以下   血清残粒   性脂蛋白   -胆固醇   (mg/dl)   0小时   2小时   4小时   6小时   0.00±0.00   3.66±2.03   2.45±1.48   1.62±1.56   0.00±0.00   2.94±2.11   2.01±2.35   1.33±2.21   0.00±0.00   2.58±1.57*  2.03±1.59   1.21±0.96   0.00±0.00   1.73±1.21   1.38±1.54   0.94±1.49

*与对比食品相比差异显著(风险率小于5%)

如表1和图1所示,通过摄取本发明的用于调节血清残粒性 脂蛋白浓度的食品1,进食后的血清残粒性脂蛋白浓度在进食后、 特别是在进食后2、3、及4小时时,其上升与对比食品相比得到 了显著抑制。同样,如表3和图5所示,通过摄取本发明的用于 调节血清残粒性脂蛋白浓度的食品2,进食后的血清残粒性脂蛋白 浓度在进食后2小时时,其上升与对比食品相比得到了显著抑制。 由这些可知血清残粒性脂蛋白的产生显著减少。此外,根据图2 和图6可知,在从进食起到8或6小时后出现在血中的残粒性脂 蛋白的量方面,用于调节血清残粒性脂蛋白浓度的食品1和2与 对比食品相比显示出明显的低数值,血清残粒性脂蛋白的产生量 减少。由这些可知,含有本发明的血清残粒性脂蛋白浓度调节剂 的用于调节血清残粒性脂蛋白浓度的食品1和2可以抑制进食后 血清残粒性脂蛋白浓度的上升。

另外,如表2、图3、图4、表4、图7和图8所示,摄取含 有本发明的血清残粒性脂蛋白浓度调节剂的用于调节血清残粒性 脂蛋白浓度的食品1和2时,对BMI值在23或23以上的人群与 BMI值小于23的人群进行比较可知,用于调节血清残粒性脂蛋 白浓度的食品1和2,尤其对BMI值在23或23以上的人,抑制 进食后的血清残粒性脂蛋白浓度的上升。

另外,图1、图2、图3、图5、图6和图7中所示的*符号, 表示摄取含有本发明的血清残粒性脂蛋白浓度调节剂的用于调节 血清残粒性脂蛋白浓度的食品1和2时的平均值与对比食品的该 值相比在统计学上差异显著(风险率在5%或5%以下)。

本发明可以提供有效性高、安全、并且易于实施的血清残粒 性脂蛋白浓度调节剂和含有血清残粒性脂蛋白浓度调节剂的食品 以及含有血清残粒性脂蛋白浓度调节剂的药品。通过日常摄取本 发明的血清残粒性脂蛋白浓度调节剂,可以将血清残粒性脂蛋白 浓度调节至正常范围,因此可以预防高脂血症等的生活习惯病, 另外可以预期对动脉硬化症等由于脂质过多引起的血管类疾病有 预防效果。另外,该效果尤其对BMI值高的人(优选BMI值在23 或23以上)更为有效。

血清残粒性脂蛋白浓度调节剂.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血清残粒性脂蛋白浓度调节剂.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血清残粒性脂蛋白浓度调节剂.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血清残粒性脂蛋白浓度调节剂.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血清残粒性脂蛋白浓度调节剂.pdf(23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一种血清残粒性脂蛋白浓度调节剂,含有中链脂肪酸甘油三酯,其中,中链脂肪酸的脂肪酸组分的90质量或其以上是碳原子数为8和10的饱和脂肪酸,碳原子数为8的饱和脂肪酸与碳原子数为10的饱和脂肪酸的质量比是60/4085/15,并且在甘油三酯的2位上结合的全部脂肪酸中碳原子数为8的饱和脂肪酸的比例是6085质量;一种含有血清残粒性脂蛋白浓度调节剂的用于调节血清残粒性脂蛋白浓度的食品;以及一种含有血清残粒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