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空室用门的夹持装置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夹持装置,该夹持装置是使为了将构成真空室的筐体
的前表面侧的开口打开、关闭而被用铰链固定于筐体上的门与筐体的前表
面之间隔着衬垫而与筐体按压接触,藉此来封闭开口。
背景技术
作为真空室用夹持装置,已知有例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夹持装置。
这种夹持装置是用于利用盖部对真空室的开口进行封闭的夹持件,该真空
室包括具有用于供物件进出的开口的真空室部和可进行打开、关闭的盖部。
夹持件具有安装于室部的承座部和安装于盖部的手柄部。承座部具有从室
部外侧朝向内侧方向作弹性施力的作用部位。手柄部的锁构件可从室部内
侧朝外侧方向与承座部的作用部位进行按压接触。手柄部包括杠杆手柄、
锁构件以及夹在上述两者之间的连杆构件。若杠杆手柄回旋,则通过连杆
构件而使锁构件回旋,克服弹性施力而对承座部的作用部位进行按压,并
用反作用力使盖部与室部进行按压接触。
由于承座部的作用部位被从室部外侧朝向内侧方向作弹性施力,因此,
一旦室部的真空度高而使盖部以与室部接近的方式运动,则承座部的作用
部位跟随这种运动,锁构件能维持与承座部的按压接触状态,其结果是,
在真空室中不会产生空气泄漏这样的问题。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0-47978号公报
在上述现有的夹持装置中,由于将盖部的一侧以始终与室部按压接触
的形态夹紧,因此,当在室内导入大气压以上的空气时,由盖部运动而产
生的应力就会集中到铰链,从而可能导致铰链的疲劳破损。此外,在用夹
持装置夹紧盖构件的状态下,无法从外观上容易地得知室内是否处于真空
状态。
发明内容
因此,本申请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在解除室内的真空时松开对
盖的约束从而使铰链的负担消失、此外能从外部容易地确认室内是否处于
规定的真空状态的夹持装置。
以下,参照附图的符号进行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
用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本申请的夹持装置1是使为了将构成真空室
的筐体B的前表面B1侧的开口B2打开、关闭而被铰链固定于筐体B上的
门D与筐体B的前表面B1之间隔着衬垫P而与筐体B按压接触、藉此来封
闭开口B2的夹持装置,其包括多个以通过手柄杆3而彼此联动的方式连结
的夹持单元2。夹持单元2包括承座4、底座5、钩构件6以及弹簧7。承
座4安装于筐体B的前表面B1且具有与该前表面相对的卡合面42a。底座
5与承座4对应地安装于门D的前表面D1。钩构件6被枢轴53枢支固定于
底座5,并可在从承座4的卡合面42a脱离的原来位置即未锁紧位置和与该
卡合面42a卡合的锁紧位置之间正反旋转。弹簧7对钩构件6向原来位置
旋转施力。钩构件6用手柄杆3与其他的夹持单元2的钩构件6连结,且
从枢支在底座5上的枢支部越过承座4而向承座4的前方伸出,并具有在
被操作而向承座4旋转时一边对承座4的卡合面42a施加朝向前方的按压
力一边滑动的对应卡合面62f。上述卡合面62f包括凹面部62g,该凹面部
62g在对衬垫P压缩规定压缩量而将门D向筐体B按压的状态下对承座4
的卡合面42a予以保持,且当衬垫P由于筐体B内的负压而被更大地压缩
时,允许钩构件6从承座4的卡合面42a脱离而回到原来位置。
根据本申请发明的装置,由于当解除室内的真空时门D会自然打开,
因此,即使室内被导入大气压以上的空气,也不会对铰链施加过大的负担。
此外,一旦室内达到规定的真空度,钩构件就会回到原来位置,因此,能
从外部容易地确认室内的状态。
附图说明
图1是夹持装置的锁紧状态的俯视图。
图2是图1的夹持装置的未锁紧状态的俯视图。
图3是图1的夹持装置的主视图。
图4是图1的夹持装置的右视图。
图5是图3中的V-V剖视图。
图6是图4中的VI-VI剖视图。
图7是图1的夹持装置中的钩构件主体的后视图。
图8是图1的夹持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9是图1的夹持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10是在中间追加配置的夹持单元的俯视图。
图11是图10的夹持单元的主视图。
图12是图10的夹持单元的侧视图。
(符号说明)
1夹持装置
2夹持单元
3手柄杆
4承座(日文:受金)
41支架
42滚筒
42a卡合面
5底座
51安装部
52轴承部
53枢轴
6钩构件
61主体
61a结合部
61b容纳空腔
61c长孔
61d螺栓孔
61e调整螺栓
61f弹簧
61g贯穿孔
61h螺栓孔
61i螺栓
61j螺钉孔
62钩体
62a柄部
62b卡合部
62c小螺钉孔
62d螺钉孔
62e固定螺栓
62f卡合面
62g凹面部
7弹簧
8手柄杆把持构件
81安装部
82环部
83螺栓
84螺栓
A1滚筒的轴线
A2枢轴的轴线
B筐体
B1前表面
B2开口
D门
D1前表面
P衬垫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构成真空室的筐体B在前表面B1侧具有用于供物件出入的开口B2。
在筐体B上用铰链固定有用于打开和关闭开口B2的门D。在筐体B的前表
面B1与门D之间夹设有衬垫P。
夹持装置1通过使门D与筐体B的前表面B1按压接触而将开口B2封
闭。夹持装置1包括多个以通过手柄杆3彼此联动的方式连结的夹持单元2。
各夹持单元2包括:固接于筐体B的承座4;固接于门D的底座5;枢轴支
承于底座5且可对于承座4卡合、脱离的钩构件6;以及对钩构件6向从承
座4脱离的原来位置旋转施力的弹簧7。
承座4具有安装于筐体B的前表面B1且与该前表面相对的卡合面42a。
承座4包括固接于筐体B的支架41和架设于上述支架的滚筒42,在上述滚
筒的外周形成有与筐体的前表面B1相对的卡合面42a。
底座5以在门D的关闭状态下与承座4相对的形态安装于门D的前表
面D1。底座5包括在门D的前表面用螺栓固接的安装部51和从该安装部立
起而向承座4的前方伸出的一对相对的轴承部52。
钩构件6被枢轴53枢支固定于底座5的轴承部52,且可在脱离承座4
的卡合面42a的原来位置即未锁紧位置(图1中双点划线所表示的位置,
图2中实线所表示的位置)和与卡合面42a卡合的锁紧位置(图1中实线
所示位置)之间正反旋转,并被弹簧7向原来位置旋转施力。如图5所示,
弹簧7卷绕在枢轴53的外周,一端与轴承部52卡定,另一端与钩构件6
卡定。
钩构件6用手柄杆3与其他的夹持单元2的钩构件6连结,并且这些
钩构件6同时动作。如图1、图3所示,在门D的关闭状态下,枢轴53的
轴线被配置成在垂直于筐体前表面的前方与滚筒42的轴线大致平行。钩构
件6从朝向底座5的枢轴部越过承座4而向承座4的前方伸出。当钩构件6
被操作而向承座4旋转时,钩构件的对应卡合面62f在对承座4的卡合面
42a施加朝前方的按压力(对门D则施加将门D向筐体B按压的压力)的同
时滑动。上述卡合面62f包括凹面部62g。凹面部62g在对衬垫P压缩规定
压缩量而将门D向筐体B按压的状态对承座4的卡合面42a予以保持,但
当衬垫P由于筐体B内的负压而被更大地压缩时,允许钩构件6从承座4
的卡合面42a脱离而回到原来位置。
钩构件6包括主体61和钩体62。主体61的一端侧被枢轴53枢支承
于底座5,另一端侧与手柄杆3连结,在中间具备与钩体62连结的结合部
61a。结合部61a具备容纳空腔61b。
在主体61的另一端侧形成有供手柄杆3插通的贯穿孔61g和与该贯穿
孔的轴线正交的螺栓孔61b。如图3、图4所示,通过将螺栓61i穿过螺栓
孔61h而与预先形成于手柄杆3上的螺钉孔螺合,将配置于手柄3的两端
部的夹持单元2固定在手柄杆3上。此外,在主体61的手柄杆3的贯穿方
向上的两侧面上形成有用于用螺栓81将手柄杆把持构件8(图10~12)固
接的螺钉孔61j。
如图10~图12所示,手柄杆把持构件8是在手柄杆3的中间部追加
设置有夹持单元2时被安装在上述夹持单元2的钩构件主体61的两侧面的
构件,手柄杆把持构件8包括在主体61的侧面用螺栓83固接的安装部81
和一部分被缝隙82a切断的环部82。环部82围住手柄杆3的外周,通过将
缝隙82a的两侧之间用螺栓84旋紧而能把持手柄杆3。能根据门D的大小
改变手柄杆3的长度,并能根据需要在中间设置多个夹持单元2。
钩体62包括柄部62a和卡合部62b,柄部62a以可改变轴线方向的固
定位置的方式容纳在结合部61a的空腔61b内。
如图1所示,柄部62a被配置成从主体61的结合部61a朝着与将枢轴
53的轴心A1和手柄杆的轴心A2连结的直线L1呈直角方向的轴线伸出,并
在钩构件6的锁紧位置上与筐体B的前表面B1大致垂直。如图6所示,柄
部62a具有与轴线正交方向上的小螺钉孔62c,并且如图5所示,具有朝轴
线方向延伸的螺钉孔62d。钩体62的卡合部62b从柄部62a的前端呈直角
地折曲而延伸,在其内侧面上形成有卡合面62f、凹面部62g。
如图6所示,钩构件主体61具有与柄部62a的小螺钉孔62c相对应的
长孔61c,并且,如图5所示,具有与螺钉孔62d相对应的螺栓孔61d。固
定螺栓62e穿过长孔61c与柄部的小螺钉孔62c螺合,调整螺栓61e穿过
螺栓孔61d与柄部的螺钉孔62d螺合。利用调整螺栓61e的正反旋转,能
根据衬垫P的厚度和门D的厚度来调整柄部62a从主体61伸出的长度。即、
柄部62a在空腔61b内利用在与该空腔的底部之间插入的弹簧61f而始终
朝从空腔61b突出的方向施力。通过将调整螺栓61e旋紧而对弹簧61f进
行压缩,以将柄部62a引入空腔61b,或通过将调整螺栓61e松开而使弹簧
61f松弛,以使柄部62a从空腔61b突出。调整后,旋紧固定螺栓62e而将
钩体62固定于主体61。
当使用真空室时,在利用开口B2使所需物件向筐体B内进出之后,将
门D关闭,握住手柄杆3,克服弹簧7的弹力而将操作钩构件6从图1的双
点划线(图2)的位置朝着承座4作逆时针方向旋转。伴随钩构件6的旋转,
钩体62的卡合面62f的前端侧与滚筒42的卡合面42a抵接,将门D向筐
体B按压,并在对衬垫P压缩的同时相对于卡合面42a而滑动。此外,钩
构件6在滚筒42的卡合面42a陷入钩体的凹面部62g的状态下利用衬垫P
的反作用力而被保持,并在此状态下,卡合部62b以与筐体B的前表面B1
大致平行的形态配置。这样,就封闭了开口B2。一旦筐体B内被抽至真空、
且衬垫P由于筐体B内的负压而被更大地压缩,滚筒42的卡合面42a即从
钩体的凹面部62g浮起,从而松开彼此卡合,与此同时,弹簧7的施力使
钩构件6回到图2所示的原来位置。由于钩构件6返回原来位置,因此能
从外部得知筐体B内的真空度已达到规定值。一旦真空室的使用结束且大
气被导入至筐体内部,门就会自然打开,因此,即使在筐体内被导入了大
气压以上的空气,对铰链也不会带来过大的负担。根据衬垫P的厚度和门D
的厚度来对柄部62a从主体61伸出的伸出长度进行微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