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墙体结构及其构建方法.pdf

上传人:a1 文档编号:731615 上传时间:2018-03-08 格式:PDF 页数:18 大小:554.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010160804.X

申请日:

2010.04.26

公开号:

CN102235042A

公开日:

2011.11.09

当前法律状态:

驳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驳回IPC(主分类):E04B 2/56申请公布日:20111109|||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E04B 2/56申请日:20100426|||公开

IPC分类号:

E04B2/56; E04B1/76; E04B2/86; E04G21/00; E04G21/14

主分类号:

E04B2/56

申请人:

北京仁创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发明人:

秦升益; 贾屹海; 秦申二; 马金奎; 王玮

地址:

100085 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三街9号B座5层508室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代理人:

李翔;桑传标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墙体结构及其构建方法,所述墙体结构包括:彼此间隔地竖直设立在地面上的至少两根承重柱;位于所述承重柱内侧的内侧挂板和位于承重柱外侧的外侧挂板;以及保温材料,所述保温材料填充在所述承重柱、内侧挂板和外侧挂板之间的空间中。所述构建方法包括:在地面上竖直设立彼此间隔的至少两个承重柱;将内侧挂板和外侧挂板连接于所述承重柱;以及将保温材料填充在所述承重柱、内侧挂板和外侧挂板之间的空间中。按照本发明所提供的上述墙体结构及其构建方法,墙体结构相对简单,构建效率较高且能够获得较好的保温效果。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墙体结构,该墙体结构包括:
至少两根承重柱(10),该至少两根承重柱(10)彼此间隔地竖直设立
在地面上;
内侧挂板(11),该内侧挂板(11)位于所述承重柱(10)的内侧;
外侧挂板(12),该外侧挂板(12)位于所述承重柱(10)的外侧,所
述内侧挂板(11)和外侧挂板(12)均与所述承重柱(10)连接;以及
保温材料,所述保温材料填充在所述承重柱(10)、内侧挂板(11)和
外侧挂板(12)之间的空间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墙体结构,其中,该墙体结构还包括连接件,
所述内侧挂板(11)和外侧挂板(12)分别通过所述连接件而连接在所述承
重柱(10)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墙体结构,其中,所述连接件包括设置在所
述内侧挂板(11)和外侧挂板(12)上的多个第一连接件,以及设置在所述
承重柱(10)上的多个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能够与所述第二连接件
相互配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墙体结构,其中,所述第一连接件为开口朝
下的h形件(13),所述第二连接件的至少一部分从下方插入所述h形件的
开口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墙体结构,其中,所述第二连接件包括贴合
在所述承重柱(10)上的基底部(14),从该基底部(14)垂直于所述基底
部(14)延伸的支撑部(15),以及从所述支撑部(15)垂直于该支撑部(15)
向上延伸的凸起部(16),该凸起部(16)插入所述h形件(13)的开口中。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墙体结构,其中,所述第二连接件包括:
第一角铁件(17),该第一角铁件(17)包括固定边(18)和支撑边(19),
所述固定边(18)贴合在所述承重柱(10)上,
第二角铁件(20),所述第二角铁件(20)包括连接边(21)和突出边
(22),所述连接边(21)与所述支撑边(19)固定连接,所述突出边(22)
与所述第一角铁件(17)的固定边(18)彼此平行且相互间隔,该突出边(22)
向上突出并插入所述h形件(13)的开口中。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墙体结构,其中,所述第二连接件为H型角
钢。
8.根据权利要求5、6或7所述的墙体结构,其中,所述墙体结构形成
为直墙,相邻的所述内侧挂板(11)彼此邻接,相邻的所述外侧挂板(12)
彼此邻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墙体结构,其中,每个第二连接件仅位于一
个对应的承重柱(10)上;或者,每个第二连接件水平延伸而连接到多个承
重柱(10)上。
10.根据权利要求5、6或7所述的墙体结构,其中,所述墙体结构至
少包括相互之间形成拐角的两个直墙,在每个直墙上,每个第二连接件都是
水平延伸而连接到的多个承重柱(10)上,相邻的所述内侧挂板(11)彼此
邻接,相邻的所述外侧挂板(12)彼此邻接,并且在拐角处,相邻的所述内
侧挂板(11)彼此邻接,相邻的外侧挂板(12)也是彼此邻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墙体结构,其中,所述拐角为90度。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墙体结构,其中,所述内侧挂板(11)和/
或外侧挂板(12)的表面上设置有装饰图案。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墙体结构,其中,所述内侧挂板(11)和/
或外侧挂板(12)由耐火材料制成。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墙体结构,其中,所述内侧挂板(11)和/
或外侧挂板(12)包括层叠的透水层和不透水层,该不透水层与所述保温材
料直接接触。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墙体结构,其中,所述保温材料为包括发泡
水泥、聚苯颗粒、矿物棉、陶粒混凝土、珍珠岩、膨胀蛭石混凝土中的一种
或多种的无机轻质材料和/或无机-有机复合轻质材料。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墙体结构,其中,所述墙体结构还包括多个
中空管,该多个中空管固定在所述承重柱(10)、内侧挂板(11)和外侧挂
板(12)之间的空间中,并被所述保温材料包围。
17.一种墙体结构的构建方法,所述构建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在地面上竖直设立彼此间隔的至少两个承重柱(10);
(2)将内侧挂板(11)和外侧挂板(12)连接于所述承重柱(10),所
述内侧挂板(11)位于所述承重柱(10)的内侧,所述外侧挂板(12)位于
所述承重柱(10)的外侧;以及
(3)将保温材料填充在所述承重柱(10)、内侧挂板(11)和外侧挂板
(12)之间的空间中。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构建方法,其中,所述构建方法还包括:
在步骤(2)中,在所述内侧挂板(11)和外侧挂板(12)上设置第一连接
件,在所述承重柱(10)上设置第二连接件,通过使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
第二连接件相互配合而将内侧挂板(11)和外侧挂板(12)连接于所述承重
柱(10)。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构建方法,其中,所述第一连接件为开口
朝下的h形件(13),所述构建方法还包括:在步骤(2)中,通过将所述第
二连接件的至少一部分从下方插入所述h形件(13)的开口中,从而将所述
内侧挂板(11)和外侧挂板(12)连接于所述承重柱(10)。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构建方法,其中,所述第二连接件包括贴
合在所述承重柱上的基底部(14),从该基底部(14)垂直于所述基底部(14)
延伸的支撑部(15),以及从所述支撑部(15)垂直于该支撑部(15)向上
延伸的凸起部(16),
所述构建方法还包括:在步骤(2)中,通过将所述凸起部(16)插入
所述h形件(13)的开口中,从而将所述内侧挂板(11)和外侧挂板(12)
连接于所述承重柱(10)。
2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构建方法,其中,
所述第二连接件包括:第一角铁件(17),该第一角铁件(17)包括固
定边(18)和支撑边(19),所述固定边(18)固定贴合在所述承重柱(10)
上;和第二角铁件(20),该第二角铁件(20)包括连接边(21)和突出边
(22),所述连接边(21)与所述支撑边(19)固定连接,所述突出边(22)
与所述第一角铁件(17)的固定边(18)彼此平行且相互间隔,所述突出边
(22)向上突出,
所述构建方法还包括:在步骤(2)中,通过将所述突出边(22)插入
所述h形件(13)的开口中,从而将所述内侧挂板(11)和外侧挂板(12)
连接于所述承重柱(10)。
22.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构建方法,其中,所述第二连接件为H型
角钢,所述构建方法还包括:在步骤(2)中,通过将所述H型角钢的一部
分插入所述h形件(13)的开口中,从而将所述内侧挂板(11)和外侧挂板
(12)连接于所述承重柱(10)。
23.根据权利要求20、21或22所述的构建方法,其中,在步骤(1)
中,将所述承重柱(10)排列在同一直线上,从而使所述墙体结构形成为直
墙;在步骤(2)中,使相邻的所述内侧挂板(11)彼此邻接且相邻的所述
外侧挂板(12)彼此邻接。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构建方法,其中,在所述承重柱(10)上
设置第二连接件的步骤中,将每个第二连接件仅设置在一个对应的承重柱
(10)上,或者,使每个第二连接件水平延伸而连接到多个承重柱(10)上。
25.根据权利要求20、21或22所述的构建方法,其中,在步骤(1)
中,所述承重柱(10)不排列在同一直线上,从而使所述墙体结构至少包括
相互之间形成拐角的两个直墙,对于每个直墙,在所述承重柱(10)上设置
第二连接件的步骤中,使每个第二连接件都是水平延伸而连接到的多个承重
柱(10)上;在步骤(2)中,使相邻的所述内侧挂板(11)彼此邻接且相
邻的所述外侧挂板(12)彼此邻接,并且在拐角处,使相邻的所述内侧挂板
(11)和外侧挂板(12)也是彼此邻接。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构建方法,其中,所述拐角为90度。
27.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构建方法,其中,该构建方法还包括在将
所述内侧挂板(11)和外侧挂板(12)连接于所述承重柱(10)之前,对所
述内侧挂板(11)和外侧挂板(12)进行装饰的装饰步骤。
2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构建方法,其中,所述内侧挂板(11)和/
或外侧挂板(12)由耐火材料制成。
2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构建方法,其中,所述内侧挂板(11)和/
或外侧挂板(12)包括层叠的透水层和不透水层,该不透水层与所述保温材
料直接接触。
30.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构建方法,其中,所述保温材料为包括发
泡水泥、聚苯颗粒、矿物棉、陶粒混凝土、珍珠岩、膨胀蛭石混凝土中的一
种或多种的无机轻质材料和/或无机-有机复合轻质材料。
31.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构建方法,其中,该构建方法还包括在步
骤(3)之前,将多个中空管设置在所述承重柱(10)、内侧挂板(11)和外
侧挂板(12)之间的空间中。

说明书

一种墙体结构及其构建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工程建筑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墙体结构及其构建方
法,尤其是具有保温功能的墙体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对建筑物节能环保要求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建筑物需要构建保
温墙。

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 201268902Y公开了一种夹层保温墙体结构,如
图1至图3所示,所述夹层保温墙体结构的技术方案为:梁7、柱2之间设
置有保温板4,在该保温板4的内外两侧分别设置有砌块1和砌块6,在梁7
和柱2的外侧贴上保温板3,在梁7和柱2之间的砌块外侧固定吊挂钢索5。

然而,上述夹层保温墙体结构的缺陷在于,由于在保温板4的内外两侧
堆砌有砌块1和6,因而,上述墙体结构在构建时,需要在现场进行大量的
堆砌工作,耗工耗时。而且,在上述墙体结构的宽度方向上,保温板4相对
于砌块1和6来说厚度非常薄,因而,这种夹层保温墙体结构的保温效果较
为有限。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传统的夹层保温墙体结构的构建效率较低
且保温效果有限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构建效率较高且具有较好的保温效果的
墙体结构及其构建方法。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墙体结构,该墙体结构包括:至少
两根承重柱,该至少两根承重柱彼此间隔地竖直设立在地面上;内侧挂板,
该内侧挂板位于所述承重柱的内侧;外侧挂板,该外侧挂板位于所述承重柱
的外侧,所述内侧挂板和外侧挂板均与所述承重柱连接;以及保温材料,所
述保温材料填充在所述承重柱、内侧挂板和外侧挂板之间的空间中。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墙体结构的构建方法,所述构建
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在地面上竖直设立彼此间隔的至少两个承重柱;(2)
将内侧挂板和外侧挂板连接于所述承重柱,所述内侧挂板位于所述承重柱的
内侧,所述外侧挂板位于所述承重柱的外侧;以及(3)将保温材料填充在
所述承重柱、内侧挂板和外侧挂板之间的空间中。

按照本发明所提供的上述墙体结构,可以预先将内侧挂板和外侧挂板制
造完成,然后将制造完成后的内侧挂板和外侧挂板运送到施工现场。然后,
简单地将内侧挂板和外侧挂板分别连接到所述承重柱上,从而形成中空的结
构,然后将保温材料填充到内侧挂板、外侧挂板和承重柱之间的空间内。

通过以上描述可知,本发明所提供的墙体结构相对简单,在施工现场能
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对墙体结构的构建,构建效率较高。而且,内侧挂板和
外侧挂板的厚度与保温材料的厚度相比相对较薄,因而能够获得较厚的保温
材料,进而能够获得较好的保温效果。

附图说明

图1至图3为CN 201268902Y公开的夹层保温墙体结构的示意图;

图4为根据本发明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墙体结构的立体图;

图5为图4中所示墙体结构的正视图;

图6为图4中所示墙体结构的俯视图;

图7为图4中虚线表示的圆圈部分的放大视图;

图8为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的墙体结构在所述圆圈部分的放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考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地描述。

如图4至图6所示,根据本发明的墙体结构包括:

至少两根承重柱10,该多根承重柱10彼此间隔地竖直设立在地面上;

内侧挂板11,该内侧挂板11位于所述承重柱10的内侧;

外侧挂板12,该外侧挂板12位于所述承重柱10的外侧,所述内侧挂板
11和外侧挂板12均与所述承重柱10连接,从而使内侧挂板11构成所述墙
体结构的内侧面,而外侧挂板12构成所述墙体结构的外侧面;以及

保温材料(未显示),所述保温材料填充在所述承重柱10、内侧挂板11
和外侧挂板12之间的空间中。

承重柱10竖直设立在地面上,这里所谓的地面应该做较宽范围的解释,
即该地面不仅包括大地(承重柱10可以直接设立的大地上),还包括任何建
筑基础,如高层建筑楼宇中的任意一层的地面。承重柱10可以通过多种方
式设立在地面上,如预先埋设,在地面上堆砌而成等,还可以在地面上直接
焊接钢管而形成承重柱10。承重柱10的主要作用在于支撑并承载重力载荷,
因而承重柱10通常具有较高的结构强度。

虽然图4中所示的承重柱10有3个,但也可以有4个或更多个。承重
柱10可以为各种形式的承重柱,如钢管混凝土结构或钢结构。承重柱10的
截面形状可以为任意合适的形状,如多边形。但优选地,为了便于与内侧挂
板11和外侧挂板12(直接地或间接地)相连接,承重柱10的截面形状为矩
形,如图4所示。

本发明所涉及的墙体结构的应用场合包括但不限于:利用至少两根承重
柱10以及内侧挂板和外侧挂板从而形成墙体结构,以便于对建筑物的内部
空间进行分隔。

内侧挂板11和外侧挂板12分别连接(如固定安装)在两根承重柱10
的内侧和外侧上,从而在内侧挂板11、外侧挂板12以及两根承重柱10之间
形成空间。该空间用于容纳所述保温材料。

内侧挂板11和外侧挂板12可以预先在生产地点(如工厂)制成。当需
要进行组装墙体结构时,再将内侧挂板11和外侧挂板12运送到施工现场,
即承重柱10所在的场所。因此,利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能够缩小现场施工
所进行的工序和时间,从而能够提高所述墙体结构的构建效率。

而且,将内侧挂板11和外侧挂板12连接在承重柱10上后,即形成容
纳保温层的空间,将保温材料填充到该空间即可制得所述墙体结构。因而,
该构建过程工艺简单,操作方便,也同样能够提高构建墙体的构建效率。

内侧挂板11、外侧挂板12以及两根承重柱10之间形成的空间的底部可
以为地面,或者还可以另外设置底部密封件(未显示),以防止保温材料从
内侧挂板11和外侧挂板12的底部泄露出来。而所述空间的顶部可以为开放
的,也可以优选设置有顶盖(未显示),以将所述空间密封起来。这些都可
以根据具体的应用场合而加以选择。

内侧挂板11和外侧挂板12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连接到承重柱10上。例
如,可以通过粘结剂将所述挂板粘接在承重柱10上;或者利用榫卯连接的
方式将所述挂板装配在所述承重柱10上等。

但为了更为可靠且牢固地将所述挂板(包括内侧挂板11和外侧挂板12)
连接在承重柱10上,优选地,所述墙体结构还包括连接件,内侧挂板11和
外侧挂板12通过所述连接件固定在承重柱10上。

例如,连接件可以为紧固件(如螺栓、螺钉或铆钉),通过作为连接件
的紧固件将内侧挂板11和外侧挂板12连接在承重柱10上;所述连接件还
可以为设置在所述挂板上的多个凸起,同时在承重柱10上设置有多个对应
的凹部,然后将作为连接件的凸起插入承重柱10中,以实现所述挂板与承
重柱的装配连接。

为了便于实现所述挂板与承重柱10的装配,优选地,所述连接件包括
固定设置在内侧挂板11和外侧挂板12上的多个第一连接件,以及设置在承
重柱10上的多个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能够与所述第二连接件相互
配合。通过相互配合的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实现所述挂板与承重柱之
间的可靠连接。

所述第一连接件设置在内侧挂板11和外侧挂板12上,具体为设置在内
侧挂板11和外侧挂板12在装配于承重柱后朝向墙体结构内部的表面上。而
第二连接件设置在承重柱10上,通过使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相互配合,
从而能够将所述挂板安装到承重柱10上。

所述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可以具有多种形式,只要便于实现第一连
接件与第二连接件的配合关系即可。

例如,如图4至图8所示,最好由图7和图8所示,所述第一连接件为
h形件13,该h形件13设置在内侧挂板11和外侧挂板12上且该h形件13
的开口朝下,所述第二连接件的至少一部分从下方插入所述h形件的开口中,
从而利用h形件13的开口将所述挂板挂在所述第二连接件上。

虽然在附图中第一连接件为h形件,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该种具体形式。
例如,第一连接件可以为具有盲孔的部件,该盲孔朝下,通过使第二连接件
的杆插入该盲孔中,同样能够实现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之间的配合关
系。

如上所述,第一连接件为多个,该多个第一连接件设置在内侧挂板11
和外侧挂板12上。由于第一连接件需要与设置承重柱10上对应的第二连接
件相配合,因而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还需要具有位置上的对应关系,以
确保每个第一连接件均与对应的第二连接件相配合,从而使所述挂件与承重
柱之间实现可靠且牢固的配合关系。

第二连接件设置在承重柱10上,该第二连接件同样有多种形式,例如,
所述第二连接件包括:第一角铁件17,该第一角铁件17包括固定边18和支
撑边19,所述固定边18(固定)贴合在承重柱10上;第二角铁件20,该第
二角铁件20包括连接边21和突出边22,所述连接边21与支撑边19固定连
接,所述突出边22与所述第一角铁件17的固定边18彼此平行且相互间隔,
该突出边22向上突出并插入所述h形件13的开口中,如图4和图7所示。

为了与h形件13的第一连接件配合,第二连接件包括设置在各个承重
柱10上的第一角铁件17,该第一角铁件为多个(如图4所示),而且第一角
铁件17为水平设置。第一角铁件17的固定边18固定贴合在承重柱10上,
而支撑边19则垂直于承重柱10的侧面向外延伸,用于提供支撑表面。

第二角铁件20包括连接边21和突出边22,该连接边21固定连接于所
述第一角铁件17的支撑边19上。具体来说,一个第二角铁件20的一端连
接在位于一个承重柱10的一个第一角铁件17的支撑边19上,而该第二角
铁件20的另一端连接在位于另一个承重柱10的一个对应的第一角铁件17
的支撑边19上。

同时,第二角铁件20的突出边22从连接边21向上突出,以便于插入h
形件13的开口中,从而实现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之间的连接。

虽然在说明书中描述为“角铁件”,但这里的角铁件不限于材料为铁,
所述角铁件的材料可以为适于应用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各种金属材料(如
铝、钢、铜等)和/或非金属材料(如各种工程塑料等)。

作为另一种可选择的方式,所述连接件可包括贴合在承重柱10上的基
底部14,从该基底部14垂直于基底部14延伸的支撑部15,以及从支撑部
15垂直于该支撑部15向上延伸的凸起部16,该凸起部16插入h形件13的
开口中,如图7所示。

实际上,从截面形状上来看,图8中所示的第二连接件与图7中所示的
第一角铁件17和第二角铁件20的组合体较为类似,这里不再对图8中所示
的第二连接件做详细地描述。

另外,所述第二连接件还可以为H型角钢,该H型角钢的一侧能够插
入作为第一连接件的h形件13的开口之中。

在上述连接方式中,所谓的固定连接既可以是可拆卸的固定连接(例如,
通过螺栓连接等),也可以是不可拆卸的固定连接(如焊接、粘结或铆接等)。
根据具体的应用场合加以选择。但优选地,上述固定连接(如第一角铁件17
与第二角铁件20之间的固定连接,第一角铁件17与承重柱10之间的固定
连接等)为可拆卸的固定连接,从而方便对墙体结构进行拆卸、装配和维护,
还能够便于对墙体结构内的保温材料进行补充。

而且,利用上述机械连接方式形成的所述墙体结构,结构强度较高,具
有较高的抗震性。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墙体结构形成为直墙,相邻的所述内
侧挂板11彼此邻接,相邻的所述外侧挂板12彼此邻接。

也就是说,形成该直墙的多个承重柱10排列为一条直线,根据排列为
一条直线的多个承重柱10,能够形成直墙。而且,所述内侧挂板11和外侧
挂板12都依次邻接,从而构成该直墙的内侧面和外侧面。

在该实施方式中,设置在各个承重柱10上的第二连接件具有多种设置
方式。例如,对于每个第二连接件(如所述H型角钢、第一角铁件和第二角
铁件)来说,可以将每个第二连接件仅设置在对应的一个承重柱10上,即
第连件没有跨过两个不同的承重柱10。因而,对于这种形式,所述挂板只能
在与承重柱10相重叠的部分上通过h形件13与设置在承重柱10上的第二
连接件相互配合。

再如,对于每个第二连接件来说,第二连接件可以跨过两个不同的承重
柱10而水平延伸连接到多个承重柱10上。因而,对于这种形式,除了在与
承重柱10相重叠的部分上之外,所述挂板还可以在相邻承重柱10之间的部
分上通过h形件13与第二连接件相互配合,从而得到更为可靠和牢固的支
撑。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种实施方式,如图4和图6所示,所述墙体结构至少
包括相互之间形成拐角的两个直墙,在每个直墙上,每个第二连接件都是水
平延伸而连接到的多个承重柱10上,相邻的所述内侧挂板11彼此邻接,相
邻的所述外侧挂板12彼此邻接,并且在拐角处,相邻的所述内侧挂板11彼
此(直接地或间接地)邻接,相邻的外侧挂板12也是彼此(直接地或间接
地)邻接。

所述具有拐角的墙体结构与直墙的墙体结构的区别之处主要在于拐角
处的结构。具体来说,在拐角处,分别属于两个直墙的内侧挂板11不能同
时覆盖在位于拐角处的承重柱10上,否则将会出现干涉。

为此,在每个直墙上,每个第二连接件都是水平延伸而连接到的多个承
重柱10上。因此,所述挂板(尤其是内侧挂板11)还可以在相邻承重柱10
之间的部分上通过h形件13与第二连接件相互配合,从而得到更为可靠和
牢固的支撑。

同样地,对于每个直墙来说,所述内侧挂板11和外侧挂板12都依次邻
接,从而构成该直墙的内侧面和外侧面。而且,在拐角处,相邻的所述内侧
挂板11彼此邻接,相邻的外侧挂板12也是彼此邻接,以防止内部的保温材
料通过挂板之间的缝隙而泄露出来。

在拐角处,相邻的(分别属于不同的两段直墙的)内侧挂板11可以直
接邻接,或者还可以通过固定在所述承重柱上的拐角形板件而间接连接。对
于位于拐角的外侧挂板12也是如此,既可以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拐角形
板件而间接连接,只要防止在相邻的挂板之间形成缝隙即可。

所述拐角可以根据具体的结构参数而选择,如60度至150度,优选地,
所述拐角为直角,即90度。

在完成所述墙体结构的装配之后,所述内侧挂板11和外侧挂板12形成
所述墙体结构的两侧。如果不需要对墙体结构进行装修,则内侧挂板11和
外侧挂板12可以为光板。

然而,对于要求墙体结构具有较高装饰性的场合中,优选地,内侧挂板
11和/或外侧挂板12的表面上设置有装饰图案。因而,完成所述墙体结构的
装配之后,不需要再对所述挂板进行任何装饰,而直接形成符合装饰性要求
的墙体结构。

考虑到建筑物的防火要求,优选地,所述内侧挂板11和/或外侧挂板12
由耐火材料制成,例如可以为石材、混凝土、陶瓷或玻璃等,还可以为这些
材料与轻质材料的复合挂板。

由于在所述挂板之间设置有保温材料,为了尽可能地防止外界的湿气或
水气进入保温材料中,而使保温材料的保温效果下降,优选地,内侧挂板11
和/或外侧挂板12包括层叠的透水层和不透水层,该不透水层与所述保温材
料直接接触。

具体来说,透水层其实用作保水层,即该透水层能够吸收一定的水分,
从而使由上述墙体结构所限定的空间具有保湿的作用,尤其是作为墙体结构
内侧的挂板优选设置有透水层。而不透水层能够确保墙体结构的内部保持干
燥,以防止对墙体结构内部的保温材料的保温效果产生不良影响。作为墙体
结构外侧的挂板设置有透水层,从而能够保持或吸收一定的水分,以使整个
墙体结构所限定的空间的温度不会很高,在夏天天气较热的季节,这种降温
效果尤为明显。

所述内侧挂板11和/或外侧挂板12可以为单块或者多块拼接而成,如图
5所示,外侧挂板12包括多个相互拼接的多个挂板单元12’。这可以根据挂
板的大小及其应用场合而加以选择。优选地,为了避免保温材料会通过挂板
单元12’之间的间隙或者相邻挂板之间的间隙而泄露出来,在上述间隙上设
置密封件,以将该间隙密封。例如,所述密封件可以为各种橡胶密封条,或
者密封件为密封胶(如玻璃胶)。

位于所述承重柱10、内侧挂板11和外侧挂板12之间的空间的保温材料
可以为各种常用的保温材料,如石棉等。

但优选地,所述保温材料为包括发泡水泥、聚苯颗粒、矿物棉、陶粒混
凝土、珍珠岩、膨胀蛭石混凝土中的一种或多种的无机轻质材料和/或无机-
有机复合轻质材料。这些材料具有相对较长的使用寿命,因而该保温材料具
有与整体墙体结构基本差不多的使用寿命,从而能够在墙体结构的使用过程
中持续保持有良好的保温效果。

而且,所述保温材料优选为耐火材料制成,从而提高墙体结构的耐火等
级。

优选地,为了降低墙体结构的整体重量,所述墙体结构还包括多个中空
管,该多个中空管固定在所述承重柱10、内侧挂板11和外侧挂板12之间的
空间中,并被所述保温材料包围。

所述中空管可以为各种管件,如中空的钢管,或者毛竹等。所述多个中
空管可以并排地设置在所述承重柱10、内侧挂板11和外侧挂板12之间的空
间中,并固定连接于所述承重柱和/或所述挂板。

通过设置中空管,能够使墙体结构的整体重量降低,可以减少保温材料
的消耗量,而且中空管也有利于墙体结构的保温和隔热作用。

本发明所提供的墙体结构将所述挂板和在挂板之间的保温材料结合在
一起,在整体上实现保温、隔热、吸音的效果。而且,还可以在挂板上进行
装饰,从而能够同时实现墙体结构的装饰效果。

以上对本发明所提供的墙体结构的主要部件及其连接关系进行了详细
地描述。另外,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墙体结构的构建方法,下面结合附图对
该墙体结构的构建方法进行描述。由于在上述关于墙体结构的描述中,已经
对墙体结构的构建过程做了一定程度的描述,因而在这里所述墙体结构的构
建方法的描述略微简化,并省略重复的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墙体结构的构建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在地面上竖直设立彼此间隔的至少两个承重柱10;

(2)将内侧挂板11和外侧挂板12连接于所述承重柱10,所述内侧挂
板11位于所述承重柱10的内侧,所述外侧挂板12位于所述承重柱10的外
侧;以及

(3)将保温材料填充在所述承重柱10、内侧挂板11和外侧挂板12之
间的空间中。

如上所述,在预定的地点设立至少两个承重柱10,例如通过堆砌、焊接
钢柱等方法而设立所述承重柱10。

而内侧挂板11和外侧挂板12则可以在加工地点(如工厂)预先加工。
当需要构建所述墙体结构时,将所述挂板11和12运输到设立有上述承重柱
10的施工处。

本发明所提供的构建方法比较简单,将内侧挂板11和外侧挂板12分别
连接到承重柱10上后,使内侧挂板11构成墙体结构的内侧面,而外侧挂板
12构成墙体结构的外侧面,然后将保温材料填充在所述承重柱10、内侧挂
板11和外侧挂板12之间的空间中即可。

所述方法不需要在保温材料两侧进行堆砌作业,而是通过简单的装配过
程来实现墙体结构,因而构建效率较高。此外,内侧挂板11和外侧挂板12
的厚度相对较薄,因而能够使得保温材料的厚度较厚,从而获得较好的保温
效果。而且,利用承重柱10来实现整个墙体结构的负载能力,也使墙体结
构具有较高的结构强度和稳定性。

如上所述,所述挂板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实现与承重柱10的连接,如
粘结、榫接等。但优选地,所述构建方法还包括:在步骤(2)中,在所述
内侧挂板11和外侧挂板12上设置第一连接件,在所述承重柱10上设置第
二连接件,通过使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相互配合而将内侧挂板
11和外侧挂板12连接于所述承重柱10。

利用该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的装配关系,能够实现所述挂板与承重
柱之间的快速且可靠的装配连接。所述连接件可以为各种紧固件(如螺栓、
螺钉或铆钉)。所述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可以具有多种形式,只要便于
实现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的配合关系即可。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件为开口朝下的h形件13,所述构建方法还包括:
在步骤(2)中,通过将所述第二连接件的至少一部分从下方插入所述h形
件13的开口中,从而将所述内侧挂板11和外侧挂板12连接于所述承重柱
10。

如图4、图5和图6所示,在所述挂板上设置有多个第一连接件(h形
件),而且,各个h形件的开口向下。因而,只要能够使设置在承重柱10上
的第二连接件的一部分插入h形件13的开口中,就能够使得所述挂板挂到
承重柱10上。显然,该操作过程非常简便。

而且,h形件13的开口向下,能够有效地防止已经挂在第二连接件上的
挂板再从第二连接件上脱落下来。

第一连接件不限于h形件13。例如,第一连接件可以为具有盲孔的部件,
该盲孔朝下,通过使第二连接件的杆插入该盲孔中,同样能够实现第一连接
件与第二连接件之间的配合关系,如上所述。

第二连接件设置在承重柱10上,同样具有多种形式。例如,优选地,
所述第二连接件包括贴合在所述承重柱上的基底部14,从该基底部14垂直
于所述基底部14延伸的支撑部15,以及从所述支撑部15垂直于该支撑部
15向上延伸的凸起部16。对于该形式的第二连接件来说,所述构建方法还
包括:在步骤(2)中,通过将所述凸起部16插入所述h形件13的开口中,
从而将所述内侧挂板11和外侧挂板12连接于所述承重柱10。

再如,优选地,所述第二连接件包括:第一角铁件17,该第一角铁件
17包括固定边18和支撑边19,所述固定边18固定贴合在所述承重柱10上;
和第二角铁件20,该第二角铁件20包括连接边21和突出边22,所述连接
边21与所述支撑边19固定连接,所述突出边22与所述第一角铁件17的固
定边18彼此平行且相互间隔,所述突出边22向上突出。对于该形式的第二
连接件来说,优选地,所述构建方法还包括:在步骤(2)中,通过将所述
突出边22插入所述h形件13的开口中,从而将所述内侧挂板11和外侧挂
板12连接于所述承重柱10。

又如,所述第二连接件可以为H型角钢,则对于该H型角钢的第二连
接件来说,优选地,所述构建方法还包括:在步骤(2)中,通过将所述H
型角钢的一部分插入所述h形件13的开口中,从而将所述内侧挂板11和外
侧挂板12连接于所述承重柱10。

以上详细描述了所述挂板如何与承重柱10连接在一起。此外,对于多
个承重柱10来说,也可以有不同的设置方式。

根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墙体结构的构建方法的一种实施方式,在步骤(1)
中,将所述承重柱10排列在同一直线上,从而使所述墙体结构形成为直墙;
在步骤(2)中,使相邻的所述内侧挂板11彼此邻接且相邻的所述外侧挂板
12彼此邻接。

也就是说,在施工地点设立所述多个承重柱10时,各个承重柱10所设
立的位置的连线为一条直线,因而按照该多个承重柱10构建的墙体结构自
然为直墙结构。直墙结构通常用于将一个空间分隔为预定的两部分,即墙体
结构的内侧部分和外侧部分。

对于直墙结构来说,在设置第二连接件的步骤中,第二连接件可以具有
不同的设置方式。例如,在所述承重柱10上设置第二连接件的步骤中,将
每个第二连接件仅设置在一个对应的承重柱10上。如果每个第二连接件仅
设置在一个对应的承重柱10上,则所述挂板只能在与承重柱10相重叠的部
分上通过h形件13与设置在承重柱10上的第二连接件相互配合。

另外,还可以使每个第二连接件水平延伸而连接到多个承重柱10上。
则对于这种形式,除了在与承重柱10相重叠的部分上之外,所述挂板还可
以在相邻承重柱10之间的部分上通过h形件13与第二连接件相互配合,从
而得到更为可靠和牢固的支撑。

根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墙体结构的构建方法的另一种实施方式,在步骤
(1)中,所述承重柱10不排列在同一直线上,从而使所述墙体结构至少包
括相互之间形成拐角的两个直墙,对于每个直墙,在所述承重柱10上设置
第二连接件的步骤中,使每个第二连接件都是水平延伸而连接到的多个承重
柱10上;在步骤(2)中,使相邻的所述内侧挂板11彼此邻接且相邻的所
述外侧挂板12彼此邻接,并且在拐角处,使相邻的所述内侧挂板11和外侧
挂板12也是彼此邻接。

对于该种实施方式,在每个直墙上,每个第二连接件都是水平延伸而连
接到的多个承重柱10上。因此,所述挂板(尤其是内侧挂板11)还可以在
相邻承重柱10之间的部分上通过h形件13与第二连接件相互配合,从而避
免分别属于两个直墙的内侧挂板11在拐角处如果同时覆盖在位于拐角处的
承重柱10上则将会出现干涉的缺陷,并得到更为可靠和牢固的支撑。

所述拐角可以根据具体的结构参数而选择,如60度至150度,优选地,
所述拐角为直角,即90度。

为了使所述墙体结构一装配上所述挂板就能够具有装饰的效果,优选
地,所述构建方法还包括在将所述内侧挂板11和外侧挂板12连接于所述承
重柱10之前,对所述内侧挂板11和外侧挂板12进行装饰的装饰步骤。

因此,装配连接到所述承重柱10上的内侧挂板11和外侧挂板12都是
已经完成装修装饰的,无需再对完成装配的墙体结构进行额外的装修作业,
从而既提高了墙体结构的美观性,也提高了墙体结构的构建效率。

优选地,所述内侧挂板11和/或外侧挂板12由耐火材料制成,以提高墙
体结构的耐火等级。

如上所述,优选地,所述内侧挂板11和/或外侧挂板12包括层叠的透水
层和不透水层,该不透水层与所述保温材料直接接触。优选地,所述保温材
料为包括发泡水泥、聚苯颗粒、矿物棉、陶粒混凝土、珍珠岩、膨胀蛭石混
凝土中的一种或多种的无机轻质材料和/或无机-有机复合轻质材料。

优选地,所述构建方法还包括在步骤(3)之前,将多个中空管设置在
所述承重柱10、内侧挂板11和外侧挂板12之间的空间中。

例如,可以将多个中空管直立地固定设置在地面上,也可以将多个中空
管横向地设置在两根相邻的承重柱10之间。由于中空管占据了待容纳保温
材料的空间,因而能够可以减少保温材料的消耗量,而且中空管也有利于墙
体结构的保温和隔热作用。所述中空管可以为各种管件,如中空的钢管,或
者毛竹等。

此外,优选地,为了避免保温材料会通过挂板单元12’之间的间隙或者
相邻挂板之间的间隙而泄露出来,在将保温材料填充到所述承重柱10、内侧
挂板11和外侧挂板12之间的空间中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在上述间隙上设
置密封件以将该间隙密封的密封步骤。例如,所述密封件可以为各种橡胶密
封条,或者密封件为密封胶(如玻璃胶)。

上文结合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发明所提供的墙体结构以及墙体
结构的构建方法,而且,上述墙体结构以及构建方法的特征可以以任何合适
的方式彼此相互组合、搭配,从而获得没有在本说明书中描述的其他实施方
式。此外,本说明书应视为描述性或解释性的,而不是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
限制。而且,本说明书中公开的各个特征并不限于权利要求书中各个权利要
求的引用关系,而是可以以任意合适的方式单独和/或组合地结合在一起,从
而可以做出各种修改、替换和变化。

一种墙体结构及其构建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一种墙体结构及其构建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一种墙体结构及其构建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墙体结构及其构建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墙体结构及其构建方法.pdf(1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2235042A43申请公布日20111109CN102235042ACN102235042A21申请号201010160804X22申请日20100426E04B2/56200601E04B1/76200601E04B2/86200601E04G21/00200601E04G21/1420060171申请人北京仁创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地址100085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三街9号B座5层508室72发明人秦升益贾屹海秦申二马金奎王玮74专利代理机构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83代理人李翔桑传标54发明名称一种墙体结构及其构建方法57摘要一种墙体结构及其构建方法,所述墙体结。

2、构包括彼此间隔地竖直设立在地面上的至少两根承重柱;位于所述承重柱内侧的内侧挂板和位于承重柱外侧的外侧挂板;以及保温材料,所述保温材料填充在所述承重柱、内侧挂板和外侧挂板之间的空间中。所述构建方法包括在地面上竖直设立彼此间隔的至少两个承重柱;将内侧挂板和外侧挂板连接于所述承重柱;以及将保温材料填充在所述承重柱、内侧挂板和外侧挂板之间的空间中。按照本发明所提供的上述墙体结构及其构建方法,墙体结构相对简单,构建效率较高且能够获得较好的保温效果。51INTCL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3页说明书9页附图5页CN102235044A1/3页21一种墙体结构,该墙体结构包括。

3、至少两根承重柱10,该至少两根承重柱10彼此间隔地竖直设立在地面上;内侧挂板11,该内侧挂板11位于所述承重柱10的内侧;外侧挂板12,该外侧挂板12位于所述承重柱10的外侧,所述内侧挂板11和外侧挂板12均与所述承重柱10连接;以及保温材料,所述保温材料填充在所述承重柱10、内侧挂板11和外侧挂板12之间的空间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墙体结构,其中,该墙体结构还包括连接件,所述内侧挂板11和外侧挂板12分别通过所述连接件而连接在所述承重柱10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墙体结构,其中,所述连接件包括设置在所述内侧挂板11和外侧挂板12上的多个第一连接件,以及设置在所述承重柱10上的多个第二连。

4、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能够与所述第二连接件相互配合。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墙体结构,其中,所述第一连接件为开口朝下的H形件13,所述第二连接件的至少一部分从下方插入所述H形件的开口中。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墙体结构,其中,所述第二连接件包括贴合在所述承重柱10上的基底部14,从该基底部14垂直于所述基底部14延伸的支撑部15,以及从所述支撑部15垂直于该支撑部15向上延伸的凸起部16,该凸起部16插入所述H形件13的开口中。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墙体结构,其中,所述第二连接件包括第一角铁件17,该第一角铁件17包括固定边18和支撑边19,所述固定边18贴合在所述承重柱10上,第二角铁件20,所述。

5、第二角铁件20包括连接边21和突出边22,所述连接边21与所述支撑边19固定连接,所述突出边22与所述第一角铁件17的固定边18彼此平行且相互间隔,该突出边22向上突出并插入所述H形件13的开口中。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墙体结构,其中,所述第二连接件为H型角钢。8根据权利要求5、6或7所述的墙体结构,其中,所述墙体结构形成为直墙,相邻的所述内侧挂板11彼此邻接,相邻的所述外侧挂板12彼此邻接。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墙体结构,其中,每个第二连接件仅位于一个对应的承重柱10上;或者,每个第二连接件水平延伸而连接到多个承重柱10上。10根据权利要求5、6或7所述的墙体结构,其中,所述墙体结构至少包括。

6、相互之间形成拐角的两个直墙,在每个直墙上,每个第二连接件都是水平延伸而连接到的多个承重柱10上,相邻的所述内侧挂板11彼此邻接,相邻的所述外侧挂板12彼此邻接,并且在拐角处,相邻的所述内侧挂板11彼此邻接,相邻的外侧挂板12也是彼此邻接。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墙体结构,其中,所述拐角为90度。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墙体结构,其中,所述内侧挂板11和/或外侧挂板12的表面上设置有装饰图案。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墙体结构,其中,所述内侧挂板11和/或外侧挂板12由耐火材料制成。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墙体结构,其中,所述内侧挂板11和/或外侧挂板12权利要求书CN102235042ACN1。

7、02235044A2/3页3包括层叠的透水层和不透水层,该不透水层与所述保温材料直接接触。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墙体结构,其中,所述保温材料为包括发泡水泥、聚苯颗粒、矿物棉、陶粒混凝土、珍珠岩、膨胀蛭石混凝土中的一种或多种的无机轻质材料和/或无机有机复合轻质材料。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墙体结构,其中,所述墙体结构还包括多个中空管,该多个中空管固定在所述承重柱10、内侧挂板11和外侧挂板12之间的空间中,并被所述保温材料包围。17一种墙体结构的构建方法,所述构建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在地面上竖直设立彼此间隔的至少两个承重柱10;2将内侧挂板11和外侧挂板12连接于所述承重柱10,所述内侧挂板11。

8、位于所述承重柱10的内侧,所述外侧挂板12位于所述承重柱10的外侧;以及3将保温材料填充在所述承重柱10、内侧挂板11和外侧挂板12之间的空间中。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构建方法,其中,所述构建方法还包括在步骤2中,在所述内侧挂板11和外侧挂板12上设置第一连接件,在所述承重柱10上设置第二连接件,通过使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相互配合而将内侧挂板11和外侧挂板12连接于所述承重柱10。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构建方法,其中,所述第一连接件为开口朝下的H形件13,所述构建方法还包括在步骤2中,通过将所述第二连接件的至少一部分从下方插入所述H形件13的开口中,从而将所述内侧挂板11和外。

9、侧挂板12连接于所述承重柱10。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构建方法,其中,所述第二连接件包括贴合在所述承重柱上的基底部14,从该基底部14垂直于所述基底部14延伸的支撑部15,以及从所述支撑部15垂直于该支撑部15向上延伸的凸起部16,所述构建方法还包括在步骤2中,通过将所述凸起部16插入所述H形件13的开口中,从而将所述内侧挂板11和外侧挂板12连接于所述承重柱10。2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构建方法,其中,所述第二连接件包括第一角铁件17,该第一角铁件17包括固定边18和支撑边19,所述固定边18固定贴合在所述承重柱10上;和第二角铁件20,该第二角铁件20包括连接边21和突出边22,所述。

10、连接边21与所述支撑边19固定连接,所述突出边22与所述第一角铁件17的固定边18彼此平行且相互间隔,所述突出边22向上突出,所述构建方法还包括在步骤2中,通过将所述突出边22插入所述H形件13的开口中,从而将所述内侧挂板11和外侧挂板12连接于所述承重柱10。22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构建方法,其中,所述第二连接件为H型角钢,所述构建方法还包括在步骤2中,通过将所述H型角钢的一部分插入所述H形件13的开口中,从而将所述内侧挂板11和外侧挂板12连接于所述承重柱10。23根据权利要求20、21或22所述的构建方法,其中,在步骤1中,将所述承重柱10排列在同一直线上,从而使所述墙体结构形成为直墙。

11、;在步骤2中,使相邻的所述内权利要求书CN102235042ACN102235044A3/3页4侧挂板11彼此邻接且相邻的所述外侧挂板12彼此邻接。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构建方法,其中,在所述承重柱10上设置第二连接件的步骤中,将每个第二连接件仅设置在一个对应的承重柱10上,或者,使每个第二连接件水平延伸而连接到多个承重柱10上。25根据权利要求20、21或22所述的构建方法,其中,在步骤1中,所述承重柱10不排列在同一直线上,从而使所述墙体结构至少包括相互之间形成拐角的两个直墙,对于每个直墙,在所述承重柱10上设置第二连接件的步骤中,使每个第二连接件都是水平延伸而连接到的多个承重柱10上。

12、;在步骤2中,使相邻的所述内侧挂板11彼此邻接且相邻的所述外侧挂板12彼此邻接,并且在拐角处,使相邻的所述内侧挂板11和外侧挂板12也是彼此邻接。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构建方法,其中,所述拐角为90度。27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构建方法,其中,该构建方法还包括在将所述内侧挂板11和外侧挂板12连接于所述承重柱10之前,对所述内侧挂板11和外侧挂板12进行装饰的装饰步骤。2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构建方法,其中,所述内侧挂板11和/或外侧挂板12由耐火材料制成。2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构建方法,其中,所述内侧挂板11和/或外侧挂板12包括层叠的透水层和不透水层,该不透水层与所述保温材料直接。

13、接触。30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构建方法,其中,所述保温材料为包括发泡水泥、聚苯颗粒、矿物棉、陶粒混凝土、珍珠岩、膨胀蛭石混凝土中的一种或多种的无机轻质材料和/或无机有机复合轻质材料。31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构建方法,其中,该构建方法还包括在步骤3之前,将多个中空管设置在所述承重柱10、内侧挂板11和外侧挂板12之间的空间中。权利要求书CN102235042ACN102235044A1/9页5一种墙体结构及其构建方法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工程建筑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墙体结构及其构建方法,尤其是具有保温功能的墙体结构。背景技术0002随着人们对建筑物节能环保要求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建筑。

14、物需要构建保温墙。0003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201268902Y公开了一种夹层保温墙体结构,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夹层保温墙体结构的技术方案为梁7、柱2之间设置有保温板4,在该保温板4的内外两侧分别设置有砌块1和砌块6,在梁7和柱2的外侧贴上保温板3,在梁7和柱2之间的砌块外侧固定吊挂钢索5。0004然而,上述夹层保温墙体结构的缺陷在于,由于在保温板4的内外两侧堆砌有砌块1和6,因而,上述墙体结构在构建时,需要在现场进行大量的堆砌工作,耗工耗时。而且,在上述墙体结构的宽度方向上,保温板4相对于砌块1和6来说厚度非常薄,因而,这种夹层保温墙体结构的保温效果较为有限。发明内容0005本发明的目的。

15、在于克服上述传统的夹层保温墙体结构的构建效率较低且保温效果有限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构建效率较高且具有较好的保温效果的墙体结构及其构建方法。0006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墙体结构,该墙体结构包括至少两根承重柱,该至少两根承重柱彼此间隔地竖直设立在地面上;内侧挂板,该内侧挂板位于所述承重柱的内侧;外侧挂板,该外侧挂板位于所述承重柱的外侧,所述内侧挂板和外侧挂板均与所述承重柱连接;以及保温材料,所述保温材料填充在所述承重柱、内侧挂板和外侧挂板之间的空间中。0007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墙体结构的构建方法,所述构建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在地面上竖直设立彼此间隔的至少两个承重柱;2将内侧。

16、挂板和外侧挂板连接于所述承重柱,所述内侧挂板位于所述承重柱的内侧,所述外侧挂板位于所述承重柱的外侧;以及3将保温材料填充在所述承重柱、内侧挂板和外侧挂板之间的空间中。0008按照本发明所提供的上述墙体结构,可以预先将内侧挂板和外侧挂板制造完成,然后将制造完成后的内侧挂板和外侧挂板运送到施工现场。然后,简单地将内侧挂板和外侧挂板分别连接到所述承重柱上,从而形成中空的结构,然后将保温材料填充到内侧挂板、外侧挂板和承重柱之间的空间内。0009通过以上描述可知,本发明所提供的墙体结构相对简单,在施工现场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对墙体结构的构建,构建效率较高。而且,内侧挂板和外侧挂板的厚度与保温材料的厚度相。

17、比相对较薄,因而能够获得较厚的保温材料,进而能够获得较好的保温效果。说明书CN102235042ACN102235044A2/9页6附图说明0010图1至图3为CN201268902Y公开的夹层保温墙体结构的示意图;0011图4为根据本发明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墙体结构的立体图;0012图5为图4中所示墙体结构的正视图;0013图6为图4中所示墙体结构的俯视图;0014图7为图4中虚线表示的圆圈部分的放大视图;0015图8为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的墙体结构在所述圆圈部分的放大视图。具体实施方式0016下面参考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地描述。0017如图4至图6所示,根据本发明的墙体结构包括0。

18、018至少两根承重柱10,该多根承重柱10彼此间隔地竖直设立在地面上;0019内侧挂板11,该内侧挂板11位于所述承重柱10的内侧;0020外侧挂板12,该外侧挂板12位于所述承重柱10的外侧,所述内侧挂板11和外侧挂板12均与所述承重柱10连接,从而使内侧挂板11构成所述墙体结构的内侧面,而外侧挂板12构成所述墙体结构的外侧面;以及0021保温材料未显示,所述保温材料填充在所述承重柱10、内侧挂板11和外侧挂板12之间的空间中。0022承重柱10竖直设立在地面上,这里所谓的地面应该做较宽范围的解释,即该地面不仅包括大地承重柱10可以直接设立的大地上,还包括任何建筑基础,如高层建筑楼宇中的任意。

19、一层的地面。承重柱10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设立在地面上,如预先埋设,在地面上堆砌而成等,还可以在地面上直接焊接钢管而形成承重柱10。承重柱10的主要作用在于支撑并承载重力载荷,因而承重柱10通常具有较高的结构强度。0023虽然图4中所示的承重柱10有3个,但也可以有4个或更多个。承重柱10可以为各种形式的承重柱,如钢管混凝土结构或钢结构。承重柱10的截面形状可以为任意合适的形状,如多边形。但优选地,为了便于与内侧挂板11和外侧挂板12直接地或间接地相连接,承重柱10的截面形状为矩形,如图4所示。0024本发明所涉及的墙体结构的应用场合包括但不限于利用至少两根承重柱10以及内侧挂板和外侧挂板从而形成。

20、墙体结构,以便于对建筑物的内部空间进行分隔。0025内侧挂板11和外侧挂板12分别连接如固定安装在两根承重柱10的内侧和外侧上,从而在内侧挂板11、外侧挂板12以及两根承重柱10之间形成空间。该空间用于容纳所述保温材料。0026内侧挂板11和外侧挂板12可以预先在生产地点如工厂制成。当需要进行组装墙体结构时,再将内侧挂板11和外侧挂板12运送到施工现场,即承重柱10所在的场所。因此,利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能够缩小现场施工所进行的工序和时间,从而能够提高所述墙体结构的构建效率。0027而且,将内侧挂板11和外侧挂板12连接在承重柱10上后,即形成容纳保温层的空间,将保温材料填充到该空间即可制得所述。

21、墙体结构。因而,该构建过程工艺简单,操作方便,也同样能够提高构建墙体的构建效率。说明书CN102235042ACN102235044A3/9页70028内侧挂板11、外侧挂板12以及两根承重柱10之间形成的空间的底部可以为地面,或者还可以另外设置底部密封件未显示,以防止保温材料从内侧挂板11和外侧挂板12的底部泄露出来。而所述空间的顶部可以为开放的,也可以优选设置有顶盖未显示,以将所述空间密封起来。这些都可以根据具体的应用场合而加以选择。0029内侧挂板11和外侧挂板12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连接到承重柱10上。例如,可以通过粘结剂将所述挂板粘接在承重柱10上;或者利用榫卯连接的方式将所述挂板装配在。

22、所述承重柱10上等。0030但为了更为可靠且牢固地将所述挂板包括内侧挂板11和外侧挂板12连接在承重柱10上,优选地,所述墙体结构还包括连接件,内侧挂板11和外侧挂板12通过所述连接件固定在承重柱10上。0031例如,连接件可以为紧固件如螺栓、螺钉或铆钉,通过作为连接件的紧固件将内侧挂板11和外侧挂板12连接在承重柱10上;所述连接件还可以为设置在所述挂板上的多个凸起,同时在承重柱10上设置有多个对应的凹部,然后将作为连接件的凸起插入承重柱10中,以实现所述挂板与承重柱的装配连接。0032为了便于实现所述挂板与承重柱10的装配,优选地,所述连接件包括固定设置在内侧挂板11和外侧挂板12上的多个。

23、第一连接件,以及设置在承重柱10上的多个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能够与所述第二连接件相互配合。通过相互配合的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实现所述挂板与承重柱之间的可靠连接。0033所述第一连接件设置在内侧挂板11和外侧挂板12上,具体为设置在内侧挂板11和外侧挂板12在装配于承重柱后朝向墙体结构内部的表面上。而第二连接件设置在承重柱10上,通过使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相互配合,从而能够将所述挂板安装到承重柱10上。0034所述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可以具有多种形式,只要便于实现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的配合关系即可。0035例如,如图4至图8所示,最好由图7和图8所示,所述第一连接件为H形件13,。

24、该H形件13设置在内侧挂板11和外侧挂板12上且该H形件13的开口朝下,所述第二连接件的至少一部分从下方插入所述H形件的开口中,从而利用H形件13的开口将所述挂板挂在所述第二连接件上。0036虽然在附图中第一连接件为H形件,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该种具体形式。例如,第一连接件可以为具有盲孔的部件,该盲孔朝下,通过使第二连接件的杆插入该盲孔中,同样能够实现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之间的配合关系。0037如上所述,第一连接件为多个,该多个第一连接件设置在内侧挂板11和外侧挂板12上。由于第一连接件需要与设置承重柱10上对应的第二连接件相配合,因而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还需要具有位置上的对应关系,以确保每个。

25、第一连接件均与对应的第二连接件相配合,从而使所述挂件与承重柱之间实现可靠且牢固的配合关系。0038第二连接件设置在承重柱10上,该第二连接件同样有多种形式,例如,所述第二连接件包括第一角铁件17,该第一角铁件17包括固定边18和支撑边19,所述固定边18固定贴合在承重柱10上;第二角铁件20,该第二角铁件20包括连接边21和突出边22,所述连接边21与支撑边19固定连接,所述突出边22与所述第一角铁件17的固定边18说明书CN102235042ACN102235044A4/9页8彼此平行且相互间隔,该突出边22向上突出并插入所述H形件13的开口中,如图4和图7所示。0039为了与H形件13的第。

26、一连接件配合,第二连接件包括设置在各个承重柱10上的第一角铁件17,该第一角铁件为多个如图4所示,而且第一角铁件17为水平设置。第一角铁件17的固定边18固定贴合在承重柱10上,而支撑边19则垂直于承重柱10的侧面向外延伸,用于提供支撑表面。0040第二角铁件20包括连接边21和突出边22,该连接边21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角铁件17的支撑边19上。具体来说,一个第二角铁件20的一端连接在位于一个承重柱10的一个第一角铁件17的支撑边19上,而该第二角铁件20的另一端连接在位于另一个承重柱10的一个对应的第一角铁件17的支撑边19上。0041同时,第二角铁件20的突出边22从连接边21向上突出,以。

27、便于插入H形件13的开口中,从而实现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之间的连接。0042虽然在说明书中描述为“角铁件”,但这里的角铁件不限于材料为铁,所述角铁件的材料可以为适于应用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各种金属材料如铝、钢、铜等和/或非金属材料如各种工程塑料等。0043作为另一种可选择的方式,所述连接件可包括贴合在承重柱10上的基底部14,从该基底部14垂直于基底部14延伸的支撑部15,以及从支撑部15垂直于该支撑部15向上延伸的凸起部16,该凸起部16插入H形件13的开口中,如图7所示。0044实际上,从截面形状上来看,图8中所示的第二连接件与图7中所示的第一角铁件17和第二角铁件20的组合体较为类似,这。

28、里不再对图8中所示的第二连接件做详细地描述。0045另外,所述第二连接件还可以为H型角钢,该H型角钢的一侧能够插入作为第一连接件的H形件13的开口之中。0046在上述连接方式中,所谓的固定连接既可以是可拆卸的固定连接例如,通过螺栓连接等,也可以是不可拆卸的固定连接如焊接、粘结或铆接等。根据具体的应用场合加以选择。但优选地,上述固定连接如第一角铁件17与第二角铁件20之间的固定连接,第一角铁件17与承重柱10之间的固定连接等为可拆卸的固定连接,从而方便对墙体结构进行拆卸、装配和维护,还能够便于对墙体结构内的保温材料进行补充。0047而且,利用上述机械连接方式形成的所述墙体结构,结构强度较高,具有。

29、较高的抗震性。0048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墙体结构形成为直墙,相邻的所述内侧挂板11彼此邻接,相邻的所述外侧挂板12彼此邻接。0049也就是说,形成该直墙的多个承重柱10排列为一条直线,根据排列为一条直线的多个承重柱10,能够形成直墙。而且,所述内侧挂板11和外侧挂板12都依次邻接,从而构成该直墙的内侧面和外侧面。0050在该实施方式中,设置在各个承重柱10上的第二连接件具有多种设置方式。例如,对于每个第二连接件如所述H型角钢、第一角铁件和第二角铁件来说,可以将每个第二连接件仅设置在对应的一个承重柱10上,即第连件没有跨过两个不同的承重柱10。因而,对于这种形式,所述挂板只能在与承重。

30、柱10相重叠的部分上通过H形件13与设置在承说明书CN102235042ACN102235044A5/9页9重柱10上的第二连接件相互配合。0051再如,对于每个第二连接件来说,第二连接件可以跨过两个不同的承重柱10而水平延伸连接到多个承重柱10上。因而,对于这种形式,除了在与承重柱10相重叠的部分上之外,所述挂板还可以在相邻承重柱10之间的部分上通过H形件13与第二连接件相互配合,从而得到更为可靠和牢固的支撑。0052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种实施方式,如图4和图6所示,所述墙体结构至少包括相互之间形成拐角的两个直墙,在每个直墙上,每个第二连接件都是水平延伸而连接到的多个承重柱10上,相邻的所述内侧。

31、挂板11彼此邻接,相邻的所述外侧挂板12彼此邻接,并且在拐角处,相邻的所述内侧挂板11彼此直接地或间接地邻接,相邻的外侧挂板12也是彼此直接地或间接地邻接。0053所述具有拐角的墙体结构与直墙的墙体结构的区别之处主要在于拐角处的结构。具体来说,在拐角处,分别属于两个直墙的内侧挂板11不能同时覆盖在位于拐角处的承重柱10上,否则将会出现干涉。0054为此,在每个直墙上,每个第二连接件都是水平延伸而连接到的多个承重柱10上。因此,所述挂板尤其是内侧挂板11还可以在相邻承重柱10之间的部分上通过H形件13与第二连接件相互配合,从而得到更为可靠和牢固的支撑。0055同样地,对于每个直墙来说,所述内侧挂。

32、板11和外侧挂板12都依次邻接,从而构成该直墙的内侧面和外侧面。而且,在拐角处,相邻的所述内侧挂板11彼此邻接,相邻的外侧挂板12也是彼此邻接,以防止内部的保温材料通过挂板之间的缝隙而泄露出来。0056在拐角处,相邻的分别属于不同的两段直墙的内侧挂板11可以直接邻接,或者还可以通过固定在所述承重柱上的拐角形板件而间接连接。对于位于拐角的外侧挂板12也是如此,既可以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拐角形板件而间接连接,只要防止在相邻的挂板之间形成缝隙即可。0057所述拐角可以根据具体的结构参数而选择,如60度至150度,优选地,所述拐角为直角,即90度。0058在完成所述墙体结构的装配之后,所述内侧挂板11。

33、和外侧挂板12形成所述墙体结构的两侧。如果不需要对墙体结构进行装修,则内侧挂板11和外侧挂板12可以为光板。0059然而,对于要求墙体结构具有较高装饰性的场合中,优选地,内侧挂板11和/或外侧挂板12的表面上设置有装饰图案。因而,完成所述墙体结构的装配之后,不需要再对所述挂板进行任何装饰,而直接形成符合装饰性要求的墙体结构。0060考虑到建筑物的防火要求,优选地,所述内侧挂板11和/或外侧挂板12由耐火材料制成,例如可以为石材、混凝土、陶瓷或玻璃等,还可以为这些材料与轻质材料的复合挂板。0061由于在所述挂板之间设置有保温材料,为了尽可能地防止外界的湿气或水气进入保温材料中,而使保温材料的保温。

34、效果下降,优选地,内侧挂板11和/或外侧挂板12包括层叠的透水层和不透水层,该不透水层与所述保温材料直接接触。0062具体来说,透水层其实用作保水层,即该透水层能够吸收一定的水分,从而使由上述墙体结构所限定的空间具有保湿的作用,尤其是作为墙体结构内侧的挂板优选设置有透水层。而不透水层能够确保墙体结构的内部保持干燥,以防止对墙体结构内部的保温材料说明书CN102235042ACN102235044A6/9页10的保温效果产生不良影响。作为墙体结构外侧的挂板设置有透水层,从而能够保持或吸收一定的水分,以使整个墙体结构所限定的空间的温度不会很高,在夏天天气较热的季节,这种降温效果尤为明显。0063所。

35、述内侧挂板11和/或外侧挂板12可以为单块或者多块拼接而成,如图5所示,外侧挂板12包括多个相互拼接的多个挂板单元12。这可以根据挂板的大小及其应用场合而加以选择。优选地,为了避免保温材料会通过挂板单元12之间的间隙或者相邻挂板之间的间隙而泄露出来,在上述间隙上设置密封件,以将该间隙密封。例如,所述密封件可以为各种橡胶密封条,或者密封件为密封胶如玻璃胶。0064位于所述承重柱10、内侧挂板11和外侧挂板12之间的空间的保温材料可以为各种常用的保温材料,如石棉等。0065但优选地,所述保温材料为包括发泡水泥、聚苯颗粒、矿物棉、陶粒混凝土、珍珠岩、膨胀蛭石混凝土中的一种或多种的无机轻质材料和/或无。

36、机有机复合轻质材料。这些材料具有相对较长的使用寿命,因而该保温材料具有与整体墙体结构基本差不多的使用寿命,从而能够在墙体结构的使用过程中持续保持有良好的保温效果。0066而且,所述保温材料优选为耐火材料制成,从而提高墙体结构的耐火等级。0067优选地,为了降低墙体结构的整体重量,所述墙体结构还包括多个中空管,该多个中空管固定在所述承重柱10、内侧挂板11和外侧挂板12之间的空间中,并被所述保温材料包围。0068所述中空管可以为各种管件,如中空的钢管,或者毛竹等。所述多个中空管可以并排地设置在所述承重柱10、内侧挂板11和外侧挂板12之间的空间中,并固定连接于所述承重柱和/或所述挂板。0069通。

37、过设置中空管,能够使墙体结构的整体重量降低,可以减少保温材料的消耗量,而且中空管也有利于墙体结构的保温和隔热作用。0070本发明所提供的墙体结构将所述挂板和在挂板之间的保温材料结合在一起,在整体上实现保温、隔热、吸音的效果。而且,还可以在挂板上进行装饰,从而能够同时实现墙体结构的装饰效果。0071以上对本发明所提供的墙体结构的主要部件及其连接关系进行了详细地描述。另外,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墙体结构的构建方法,下面结合附图对该墙体结构的构建方法进行描述。由于在上述关于墙体结构的描述中,已经对墙体结构的构建过程做了一定程度的描述,因而在这里所述墙体结构的构建方法的描述略微简化,并省略重复的内容。00。

38、72根据本发明的墙体结构的构建方法包括如下步骤00731在地面上竖直设立彼此间隔的至少两个承重柱10;00742将内侧挂板11和外侧挂板12连接于所述承重柱10,所述内侧挂板11位于所述承重柱10的内侧,所述外侧挂板12位于所述承重柱10的外侧;以及00753将保温材料填充在所述承重柱10、内侧挂板11和外侧挂板12之间的空间中。0076如上所述,在预定的地点设立至少两个承重柱10,例如通过堆砌、焊接钢柱等方法而设立所述承重柱10。0077而内侧挂板11和外侧挂板12则可以在加工地点如工厂预先加工。当需要构建所述墙体结构时,将所述挂板11和12运输到设立有上述承重柱10的施工处。说明书CN10。

39、2235042ACN102235044A7/9页110078本发明所提供的构建方法比较简单,将内侧挂板11和外侧挂板12分别连接到承重柱10上后,使内侧挂板11构成墙体结构的内侧面,而外侧挂板12构成墙体结构的外侧面,然后将保温材料填充在所述承重柱10、内侧挂板11和外侧挂板12之间的空间中即可。0079所述方法不需要在保温材料两侧进行堆砌作业,而是通过简单的装配过程来实现墙体结构,因而构建效率较高。此外,内侧挂板11和外侧挂板12的厚度相对较薄,因而能够使得保温材料的厚度较厚,从而获得较好的保温效果。而且,利用承重柱10来实现整个墙体结构的负载能力,也使墙体结构具有较高的结构强度和稳定性。0。

40、080如上所述,所述挂板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实现与承重柱10的连接,如粘结、榫接等。但优选地,所述构建方法还包括在步骤2中,在所述内侧挂板11和外侧挂板12上设置第一连接件,在所述承重柱10上设置第二连接件,通过使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相互配合而将内侧挂板11和外侧挂板12连接于所述承重柱10。0081利用该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的装配关系,能够实现所述挂板与承重柱之间的快速且可靠的装配连接。所述连接件可以为各种紧固件如螺栓、螺钉或铆钉。所述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可以具有多种形式,只要便于实现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的配合关系即可。0082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件为开口朝下的H形件13,所述。

41、构建方法还包括在步骤2中,通过将所述第二连接件的至少一部分从下方插入所述H形件13的开口中,从而将所述内侧挂板11和外侧挂板12连接于所述承重柱10。0083如图4、图5和图6所示,在所述挂板上设置有多个第一连接件H形件,而且,各个H形件的开口向下。因而,只要能够使设置在承重柱10上的第二连接件的一部分插入H形件13的开口中,就能够使得所述挂板挂到承重柱10上。显然,该操作过程非常简便。0084而且,H形件13的开口向下,能够有效地防止已经挂在第二连接件上的挂板再从第二连接件上脱落下来。0085第一连接件不限于H形件13。例如,第一连接件可以为具有盲孔的部件,该盲孔朝下,通过使第二连接件的杆插。

42、入该盲孔中,同样能够实现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之间的配合关系,如上所述。0086第二连接件设置在承重柱10上,同样具有多种形式。例如,优选地,所述第二连接件包括贴合在所述承重柱上的基底部14,从该基底部14垂直于所述基底部14延伸的支撑部15,以及从所述支撑部15垂直于该支撑部15向上延伸的凸起部16。对于该形式的第二连接件来说,所述构建方法还包括在步骤2中,通过将所述凸起部16插入所述H形件13的开口中,从而将所述内侧挂板11和外侧挂板12连接于所述承重柱10。0087再如,优选地,所述第二连接件包括第一角铁件17,该第一角铁件17包括固定边18和支撑边19,所述固定边18固定贴合在所述承重。

43、柱10上;和第二角铁件20,该第二角铁件20包括连接边21和突出边22,所述连接边21与所述支撑边19固定连接,所述突出边22与所述第一角铁件17的固定边18彼此平行且相互间隔,所述突出边22向上突出。对于该形式的第二连接件来说,优选地,所述构建方法还包括在步骤2中,通过将所述突出边22插入所述H形件13的开口中,从而将所述内侧挂板11和外侧挂板12连接于所述承重柱10。0088又如,所述第二连接件可以为H型角钢,则对于该H型角钢的第二连接件来说,优说明书CN102235042ACN102235044A8/9页12选地,所述构建方法还包括在步骤2中,通过将所述H型角钢的一部分插入所述H形件13。

44、的开口中,从而将所述内侧挂板11和外侧挂板12连接于所述承重柱10。0089以上详细描述了所述挂板如何与承重柱10连接在一起。此外,对于多个承重柱10来说,也可以有不同的设置方式。0090根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墙体结构的构建方法的一种实施方式,在步骤1中,将所述承重柱10排列在同一直线上,从而使所述墙体结构形成为直墙;在步骤2中,使相邻的所述内侧挂板11彼此邻接且相邻的所述外侧挂板12彼此邻接。0091也就是说,在施工地点设立所述多个承重柱10时,各个承重柱10所设立的位置的连线为一条直线,因而按照该多个承重柱10构建的墙体结构自然为直墙结构。直墙结构通常用于将一个空间分隔为预定的两部分,即墙体结。

45、构的内侧部分和外侧部分。0092对于直墙结构来说,在设置第二连接件的步骤中,第二连接件可以具有不同的设置方式。例如,在所述承重柱10上设置第二连接件的步骤中,将每个第二连接件仅设置在一个对应的承重柱10上。如果每个第二连接件仅设置在一个对应的承重柱10上,则所述挂板只能在与承重柱10相重叠的部分上通过H形件13与设置在承重柱10上的第二连接件相互配合。0093另外,还可以使每个第二连接件水平延伸而连接到多个承重柱10上。则对于这种形式,除了在与承重柱10相重叠的部分上之外,所述挂板还可以在相邻承重柱10之间的部分上通过H形件13与第二连接件相互配合,从而得到更为可靠和牢固的支撑。0094根据本。

46、发明所提供的墙体结构的构建方法的另一种实施方式,在步骤1中,所述承重柱10不排列在同一直线上,从而使所述墙体结构至少包括相互之间形成拐角的两个直墙,对于每个直墙,在所述承重柱10上设置第二连接件的步骤中,使每个第二连接件都是水平延伸而连接到的多个承重柱10上;在步骤2中,使相邻的所述内侧挂板11彼此邻接且相邻的所述外侧挂板12彼此邻接,并且在拐角处,使相邻的所述内侧挂板11和外侧挂板12也是彼此邻接。0095对于该种实施方式,在每个直墙上,每个第二连接件都是水平延伸而连接到的多个承重柱10上。因此,所述挂板尤其是内侧挂板11还可以在相邻承重柱10之间的部分上通过H形件13与第二连接件相互配合,。

47、从而避免分别属于两个直墙的内侧挂板11在拐角处如果同时覆盖在位于拐角处的承重柱10上则将会出现干涉的缺陷,并得到更为可靠和牢固的支撑。0096所述拐角可以根据具体的结构参数而选择,如60度至150度,优选地,所述拐角为直角,即90度。0097为了使所述墙体结构一装配上所述挂板就能够具有装饰的效果,优选地,所述构建方法还包括在将所述内侧挂板11和外侧挂板12连接于所述承重柱10之前,对所述内侧挂板11和外侧挂板12进行装饰的装饰步骤。0098因此,装配连接到所述承重柱10上的内侧挂板11和外侧挂板12都是已经完成装修装饰的,无需再对完成装配的墙体结构进行额外的装修作业,从而既提高了墙体结构的美观。

48、性,也提高了墙体结构的构建效率。0099优选地,所述内侧挂板11和/或外侧挂板12由耐火材料制成,以提高墙体结构的耐火等级。说明书CN102235042ACN102235044A9/9页130100如上所述,优选地,所述内侧挂板11和/或外侧挂板12包括层叠的透水层和不透水层,该不透水层与所述保温材料直接接触。优选地,所述保温材料为包括发泡水泥、聚苯颗粒、矿物棉、陶粒混凝土、珍珠岩、膨胀蛭石混凝土中的一种或多种的无机轻质材料和/或无机有机复合轻质材料。0101优选地,所述构建方法还包括在步骤3之前,将多个中空管设置在所述承重柱10、内侧挂板11和外侧挂板12之间的空间中。0102例如,可以将多。

49、个中空管直立地固定设置在地面上,也可以将多个中空管横向地设置在两根相邻的承重柱10之间。由于中空管占据了待容纳保温材料的空间,因而能够可以减少保温材料的消耗量,而且中空管也有利于墙体结构的保温和隔热作用。所述中空管可以为各种管件,如中空的钢管,或者毛竹等。0103此外,优选地,为了避免保温材料会通过挂板单元12之间的间隙或者相邻挂板之间的间隙而泄露出来,在将保温材料填充到所述承重柱10、内侧挂板11和外侧挂板12之间的空间中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在上述间隙上设置密封件以将该间隙密封的密封步骤。例如,所述密封件可以为各种橡胶密封条,或者密封件为密封胶如玻璃胶。0104上文结合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发明所提供的墙体结构以及墙体结构的构建方法,而且,上述墙体结构以及构建方法的特征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彼此相互组合、搭配,从而获得没有在本说明书中描述的其他实施方式。此外,本说明书应视为描述性或解释性的,而不是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而且,本说明书中公开的各个特征并不限于权利要求书中各个权利要求的引用关系,而是可以以任意合适的方式单独和/或组合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可以做出各种修改、替换和变化。说明书CN102235042ACN102235044A1/5页14图1图2图3说明书附图CN102235042ACN102235044A2/5页15图4说明书附图CN102235042ACN1022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固定建筑物 > 建筑物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