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泡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泡装置.pdf(11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820296614.2 (22)申请日 2018.03.02 (73)专利权人 宁波三A集团电器有限公司 地址 315324 浙江省慈溪市周巷镇开发东 路158号 (72)发明人 景昱东 徐平福 (74)专利代理机构 宁波诚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 司 33102 代理人 张一平 (51)Int.Cl. A47J 31/00(2006.01) A47J 31/44(2006.01) (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54)实用新型名称 发泡装置 (57)摘要 一种发泡。
2、装置, 包括蒸汽驱动系统、 搅拌系 统、 加热系统, 蒸汽驱动系统能接收蒸汽驱动搅 拌系统; 搅拌系统能在蒸汽驱动系统的驱动下对 发泡液体进行搅拌使其发泡; 加热系统能对加热 液体进行加热; 其特征在于: 蒸汽驱动系统包括 进汽装置、 驱动主体, 进汽装置将蒸汽输送给驱 动主体; 驱动主体内设置有驱动腔、 叶轮, 驱动腔 侧壁上设置有通入蒸汽的进气孔, 驱动腔侧壁上 还设置有出汽孔, 出汽孔能将驱动腔内的蒸汽输 送给加热系统用于加热; 叶轮设置于驱动腔内, 叶轮包括叶轮腔, 叶轮腔与驱动腔侧壁之间相对 密封, 进入驱动腔的蒸汽率先进入叶轮腔来驱动 叶轮转动, 同时叶轮带动搅拌系统搅拌发泡。 该。
3、 种发泡装置能有效得提高发泡效率。 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4页 附图4页 CN 208404176 U 2019.01.22 CN 208404176 U 1.一种发泡装置, 包括蒸汽驱动系统(S1)、 搅拌系统(S2)、 加热系统(S3), 所述蒸汽驱动系统(S1)能接收蒸汽驱动所述搅拌系统(S2); 所述搅拌系统(S2)能在所述蒸汽驱动系统(S1)的驱动下对发泡液体进行搅拌使其发 泡; 所述加热系统(S3)能对加热液体进行加热; 其特征在于: 所述蒸汽驱动系统(S1)包括进汽装置(3)、 驱动主体(1), 所述进汽装置 (3)将蒸汽输送给驱动主体(1); 所述驱动主体(1)内设置有驱动腔(。
4、14)、 叶轮(2), 所述驱动腔(14)侧壁上设置有通入蒸汽的进气孔(14a), 所述驱动腔(14)侧壁上还设 置有出汽孔(14b), 所述出汽孔(14b)能将所述驱动腔(14)内的蒸汽输送给加热系统(S3)用 于加热; 所述叶轮(2)设置于所述驱动腔(14)内, 所述叶轮(2)包括叶轮腔(23), 所述叶轮腔 (23)与所述驱动腔(14)侧壁之间相对密封, 进入所述驱动腔(14)的蒸汽率先进入所述叶轮 腔(23)来驱动叶轮(2)转动, 同时所述叶轮(2)带动所述搅拌系统(S2)搅拌发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泡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叶轮(2)包括轮毂(21)、 至少两片 叶片(2。
5、2)、 上外周缘(21a)和下外周缘(21b), 所述轮毂(21)的上部向外周延伸直至接触所 述驱动腔(14)的侧壁形成所述上外周缘(21a), 所述轮毂(21)的下部向外周延伸直至接触 所述驱动腔(14)的侧壁形成所述下外周缘(21b); 所述叶片(22)连接于所述轮毂(21)的侧 面, 并且叶片(22)的上端与上外周缘(21a)的下端面连接, 叶片(22)的下端与下外周缘 (21b)的上端面连接, 使得相邻的叶片(22)之间形成所述叶轮腔(2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泡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主体(1)内还设置有保压腔 (d), 所述保压腔(d)与所述驱动腔(14)相连通, 。
6、并且所述保压腔(d)保持一定的气压且所述 气压的压强使得所述驱动腔(14)内的蒸汽不易逸出而散失。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泡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主体(1)包括安装座(12)和 盖体(13), 所述安装座(12)上开设有所述驱动腔(14), 所述驱动腔(14)的上端设置有开口 (14e); 所述盖体(13)盖设于所述安装座(12)上, 且所述保压腔(d)设置于所述安装座(12) 与盖体(13)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泡装置,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安装座(12)与盖体(13)之间设 置有第一阻挡部件(d1)和第二阻挡部件(d2), 所述叶轮(2)上表面外缘与所述开口(14e。
7、)内 缘之间存在间隙(c); 所述第一阻挡部件(d1)设置于所述盖体(13)的下端面与所述叶轮(2) 的上端面之间, 且所述第一阻挡部件(d1)环绕所述间隙(c)地设置于所述间隙(c)内侧, 阻 挡从所述间隙(c)处逸出的蒸汽向间隙内侧散失; 所述第二阻挡部件(d2)设置于所述盖体 (13)的下端面与所述安装座(12)的上端面之间, 且所述第二阻挡部件(d2)环绕所述间隙 (c)地设置于所述间隙(c)外侧, 阻挡从所述间隙(c)处逸出的蒸汽向间隙外侧散失; 从而在 所述第一阻挡部件(d1)与所述第二阻挡部件(d2)之间形成所述保压腔(d)。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泡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
8、述第一阻挡部件(d1)为挡板(d1), 所述挡板(d1)的上端与盖体(13)的下端面连接, 所述挡板(d1)的下端与所述叶轮(2)的上 端面相抵; 所述第二阻挡部件(d2)为密封圈(d2), 间隙(c)外侧的安装座(12)上表面上设置 有环绕间隙(c)的密封槽(d3), 所述密封圈(d2)的下端嵌扣所述密封槽(d3)内, 所述密封圈 (d2)的上端与盖体(13)的下表面相抵。 权 利 要 求 书 1/2 页 2 CN 208404176 U 2 7.根据权利要求36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发泡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系统(S3) 包括底座(6)和出汽管(4), 所述底座(6)设置于所述蒸汽驱动。
9、系统(S1)的下端, 所述底座 (6)开设有能盛装发泡液体的容纳腔(6a), 所述出汽管(4)的一端与所述出汽孔(14b)连通, 能导出所述驱动腔(14)内的蒸汽, 所述出汽管(4)的另一端延伸向所述容纳腔(6a)的底部; 所述搅拌系统(S2)能在所述容纳腔(6a)内对发泡液体进行搅拌发泡。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发泡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出汽管(4)上还开设有排汽通道 (41), 所述排汽通道(41)的一端开设于出汽管(4)上, 所述排汽通道(41)的另一端与所述保 压腔(d)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发泡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搅拌系统(S2) 包括传动杆(7)。
10、和发泡组件(7a), 所述传动杆(7)与所述叶轮(2)传动连接, 所述驱动腔(14) 的底部开设有通孔(14d), 所述传动杆(7)的一端穿过所述通孔(14d)与所述叶轮(2)的底部 连接; 所述发泡组件(7a)连接于所述传动杆(7)上, 且能随所述传动杆(7)同步转动对容纳 腔(6a)内的发泡液体进行搅拌发泡。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发泡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腔(14)的底部设置有凹槽 (14c), 所述凹槽(14c)的底部开设有所述通孔(14d), 所述凹槽(14c)内设置有与所述凹槽 (14c)形状配合的轴承(5), 所述轴承(5)的轴承孔与所述通孔(14d)相贯通, 所述传。
11、动杆(7) 的一端依次穿过所述通孔(14d)和轴承孔与所述叶轮(2)的底部传动连接。 权 利 要 求 书 2/2 页 3 CN 208404176 U 3 发泡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饮料制备装置, 尤其涉及一种发泡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在饮料的制备过程中, 经常需要将牛奶等进行发泡, 因此发泡装置应运而生。 现有 的发泡装置中能发泡液体并同步加热发泡液体的技术有两种: 第一种技术是利用蒸汽通过 文丘里管发泡、 加热发泡液体, 这种装置结构简单, 成本低廉, 但缺点也很显著, 主要体现在 泡沫不充分、 不细密、 易消散, 发泡液体温度难于控制, 不适合发泡较大量的发泡。
12、液体; 第二 种技术是利用电机驱动搅拌轴的方式发泡液体, 同时使用额外的发热体加热发泡液体, 这 种装置发泡效果好, 但由于需要额外的电机、 发热体、 控制系统, 成本昂贵, 耗能多。 0003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有授权公告号为CN206166634U的中国实用新型 发泡装置 公 开了一种发泡装置, 包括水汽制备系统、 搅拌系统、 发泡加热系统以及控制系统; 所述水汽 制备系统以蒸汽驱动所述搅拌系统; 所述搅拌系统在蒸汽的驱动下对发泡液体进行搅拌使 其发泡; 所述发泡加热系统接收所述水汽制备系统以蒸汽驱动所述搅拌系统后的蒸汽或所 述蒸汽凝结的热态水, 对所述搅拌搅拌中的发泡液体进行加热; 所。
13、述控制系统信号连接并 控制所述水汽制备系统、 所述搅拌系统以及所述发泡加热系统中的一种或几种。 对于该种 发泡装置来说, 需要依靠蒸汽驱动搅拌系统来进行发泡, 若发泡效率过低, 会使得发泡液体 还未发泡完全就被加热到了过高的温度而无法继续发泡, 同时也会使得发泡液体中加入了 过多的蒸汽凝结后的水从而使得口味不佳, 因此若需要良好的发泡效果, 需要降低蒸汽的 动力损失提高搅拌系统的发泡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0004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发泡效率高的 发泡装置。 0005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发泡装置, 包括蒸汽驱 动系统、 搅拌。
14、系统、 加热系统, 0006 所述蒸汽驱动系统能接收蒸汽驱动所述搅拌系统; 0007 所述搅拌系统能在所述蒸汽驱动系统的驱动下对发泡液体进行搅拌使其发泡; 0008 所述加热系统能对加热液体进行加热; 0009 其特征在于: 所述蒸汽驱动系统包括进汽装置、 驱动主体, 所述进汽装置将蒸汽输 送给驱动主体; 所述驱动主体内设置有驱动腔、 叶轮, 0010 所述驱动腔侧壁上设置有通入蒸汽的进气孔, 所述驱动腔侧壁上还设置有出汽 孔, 所述出汽孔能将所述驱动腔内的蒸汽输送给加热系统用于加热; 0011 所述叶轮设置于所述驱动腔内, 所述叶轮包括叶轮腔, 所述叶轮腔与所述驱动腔 侧壁之间相对密封, 进。
15、入所述驱动腔的蒸汽率先进入所述叶轮腔来驱动叶轮转动, 同时所 述叶轮带动所述搅拌系统搅拌发泡。 说 明 书 1/4 页 4 CN 208404176 U 4 0012 进一步, 所述叶轮包括轮毂、 至少两片叶片、 上外周缘和下外周缘, 所述轮毂的上 部向外周延伸直至接触所述驱动腔的侧壁形成所述上外周缘, 所述轮毂的下部向外周延伸 直至接触所述驱动腔的侧壁形成所述下外周缘; 所述叶片连接于所述轮毂的侧面, 并且叶 片的上端与上外周缘的下端面连接, 叶片的下端与下外周缘的上端面连接, 使得相邻的叶 片之间形成所述叶轮腔。 该种叶轮腔的设置不但结构简单而且密封效果良好, 使得蒸汽不 易四散, 能尽可。
16、能地用于推动叶片, 提高蒸汽利用效率, 提高发泡效率。 0013 进一步, 所述驱动主体内还设置有保压腔, 所述保压腔与所述驱动腔相连通, 并且 所述保压腔保持一定的气压且所述气压的压强使得所述驱动腔内的蒸汽不易逸出而散失。 保压腔的设置使得驱动腔内的蒸汽不易逸出散失, 从而将蒸汽更大程度地用于驱动叶轮转 动, 从而提高蒸汽利用效率, 提高发泡效率。 0014 进一步, 所述驱动主体包括安装座和盖体, 所述安装座上开设有所述驱动腔, 所述 驱动腔的上端设置有开口; 所述盖体盖设于所述安装座上, 且所述保压腔设置于所述安装 座与盖体之间。 该种驱动主体的设置结构简单且合理。 0015 进一步, 。
17、在所述安装座与盖体之间设置有第一阻挡部件和第二阻挡部件, 所述叶 轮上表面外缘与所述开口内缘之间存在间隙; 所述第一阻挡部件设置于所述盖体的下端面 与所述叶轮的上端面之间, 且所述第一阻挡部件环绕所述间隙地设置于所述间隙内侧, 阻 挡从所述间隙处逸出的蒸汽向间隙内侧散失; 所述第二阻挡部件设置于所述盖体的下端面 与所述安装座的上端面之间, 且所述第二阻挡部件环绕所述间隙地设置于所述间隙外侧, 阻挡从所述间隙处逸出的蒸汽向间隙外侧散失; 从而在所述第一阻挡部件与所述第二阻挡 部件之间形成所述保压腔。 通过增加第一阻挡部件与第二阻挡部件来构成保压腔, 该种设 置方式结构简单且有效。 0016 优选。
18、的, 所述第一阻挡部件为挡板, 所述挡板的上端与盖体的下端面连接, 所述挡 板的下端与所述叶轮的上端面相抵; 所述第二阻挡部件为密封圈, 间隙外侧的安装座上表 面上设置有环绕间隙的密封槽, 所述密封圈的下端嵌扣所述密封槽内, 所述密封圈的上端 与盖体的下表面相抵。 该种设置方式使得保压腔不容易让蒸汽逸出, 保有一定压力的同时, 压力过大时还能从挡板下端或密封圈上端泄漏出去, 起到调节保压腔内气体压强的作用。 0017 进一步, 所述加热系统包括底座和出汽管, 所述底座设置于所述蒸汽驱动系统的 下端, 所述底座开设有能盛装发泡液体的容纳腔, 所述出汽管的一端与所述出汽孔连通, 能 导出所述驱动腔。
19、内的蒸汽, 所述出汽管的另一端延伸向所述容纳腔的底部; 所述搅拌系统 能在所述容纳腔内对发泡液体进行搅拌发泡。 该种加热系统的设置使得驱动叶轮后丧失了 大部分动能的蒸汽能够排出到容纳腔, 不但加热了容纳腔内的发泡液体还可以防止驱动腔 内过高的气压影响进汽孔处较高动能的蒸汽的流入, 提高蒸汽的利用效率, 从而提高发泡 效率。 0018 进一步, 所述出汽管上还开设有排汽通道, 所述排汽通道的一端开设于出汽管上, 所述排汽通道的另一端与所述保压腔连通。 通过排汽通道可以将多余的蒸汽排入保压腔, 防止容纳腔内压力过大又可以帮助保压腔维持压力。 0019 进一步, 所述搅拌系统包括传动杆和发泡组件, 。
20、所述传动杆与所述叶轮传动连接, 所述驱动腔的底部开设有通孔, 所述传动杆的一端穿过所述通孔与所述叶轮的底部连接; 所述发泡组件连接于所述传动杆上, 且能随所述传动杆同步转动对所述容纳腔内的发泡液 说 明 书 2/4 页 5 CN 208404176 U 5 体进行搅拌发泡。 该种结构的搅拌系统结构简单且能有效得与叶轮进行动力传递, 提高发 泡效率。 0020 进一步, 所述驱动腔的底部设置有凹槽, 所述凹槽的底部开设有所述通孔, 所述凹 槽内设置有与所述凹槽形状配合的轴承, 所述轴承的轴承孔与所述通孔相贯通, 所述传动 杆的一端依次穿过所述通孔和轴承孔与所述叶轮的底部传动连接。 轴承的设置减少。
21、传动杆 转动时的阻力, 减少动力损失, 提高发泡效率。 0021 与现有技术相比,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叶轮腔的设置使得进入驱动腔的蒸汽, 能够率先进入叶轮腔来推动叶片, 从而驱动叶轮转动, 防止蒸汽逸散, 提高对蒸汽动能的利 用率, 进而提高发泡效率。 附图说明 0022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发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3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发泡装置的部分分解示意图; 0024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保压腔的结构示意图; 0025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俯视图; 0026 图5为图4的A-A截面的剖视图; 0027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叶轮的结构示意图; 0028 图。
22、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盖体的结构示意图; 0029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安装座的结构示意图; 0030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连接有出汽管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1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 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0032 如图1图9所示, 该种发泡装置, 包括蒸汽驱动系统S1、 搅拌系统S2、 加热系统S3, 蒸汽驱动系统S1能接收蒸汽驱动搅拌系统S2; 搅拌系统S2能在蒸汽驱动系统S1的驱动下对 发泡液体进行搅拌使其发泡; 加热系统S3能对加热液体进行加热。 0033 蒸汽驱动系统S1包括驱动主体1、 进汽装置3。 驱动主体1内设置有驱动腔14、 叶。
23、轮2 和保压腔d。 本实施例的驱动主体1包括安装座12、 盖体13和叶轮2。 安装座12上开设有驱动 腔14, 驱动腔14侧壁上设置有通入蒸汽的进气孔14a, 驱动腔14侧壁上还设置有出汽孔14b, 所述出汽孔14b能将所述驱动腔14内的蒸汽输送给加热系统S3用于加热; 驱动腔14的上端 设置有开口14e。 盖体13盖设于安装座12上, 且盖体13与安装座12之间设置有保压腔d, 保压 腔d与驱动腔14相连通, 并且保压腔d保持一定的气压且气压的压强使得驱动腔14内的蒸汽 不易逸出而散失。 叶轮2设置于驱动腔14内, 叶轮2包括叶轮腔23, 叶轮腔23与驱动腔14侧壁 之间相对密封, 进入驱动。
24、腔14的蒸汽率先进入叶轮腔23来驱动叶轮2转动, 同时叶轮2带动 所述搅拌系统S2搅拌发泡。 0034 叶轮2包括轮毂21、 至少两片叶片22、 上外周缘21a和下外周缘21b, 轮毂21的上部 向外周延伸直至接触所述驱动腔14的侧壁形成所述上外周缘21a, 所述轮毂21的下部向外 周延伸直至接触所述驱动腔14的侧壁形成所述下外周缘21b; 所述叶片22连接于所述轮毂 21的侧面, 并且叶片22的上端与上外周缘21a的下端面连接, 叶片22的下端与下外周缘21b 说 明 书 3/4 页 6 CN 208404176 U 6 的上端面连接, 使得相邻的叶片22之间形成所述叶轮腔23。 叶轮2上表。
25、面还设置有凸起的转 轴24, 盖体13的下端面开设有能与转轴24插置配合的限位孔13a, 当叶轮转动时转轴24能在 限位孔13a内灵活转动。 0035 在安装座12与盖体13之间设置有第一阻挡部件d1和第二阻挡部件d2, 叶轮2上表 面外缘与开口14e内缘之间存在间隙c; 第一阻挡部件d1设置于盖体13的下端面与叶轮2的 上端面之间, 且第一阻挡部件d1环绕间隙c地设置于间隙c内侧, 阻挡从间隙c处逸出的蒸汽 向间隙内侧散失; 第二阻挡部件d2设置于盖体13的下端面与安装座12的上端面之间, 且第 二阻挡部件d2环绕间隙c地设置于间隙c外侧, 阻挡从间隙c处逸出的蒸汽向间隙外侧散失; 从而在第。
26、一阻挡部件d1与第二阻挡部件d2之间形成保压腔d。 本实施例中第一阻挡部件d1 为挡板d1, 挡板d1的上端与盖体13的下端面连接, 挡板d1的下端与叶轮2的上端面相抵; 第 二阻挡部件d2为密封圈d2, 间隙c外侧的安装座12上表面上设置有环绕间隙c的密封槽d3, 密封圈d2的下端嵌扣密封槽d3内, 密封圈d2的上端与盖体13的下表面相抵, 盖体13的下表 面还设置有与所述密封圈d2形状对应的凸起的密封条13b, 密封条13b的设置进一步加强了 密封性能。 0036 进汽装置3包括进汽流道31, 进汽流道31的一端与蒸汽发生装置连通, 进汽流道31 的另一端与驱动腔14上的进气孔14a连通。。
27、 本实施例的进汽装置为与安装座12一体成型的 进汽管, 且进汽流道为渐缩结构。 0037 加热系统S3包括底座6和出汽管4, 底座6设置于安装座12的下端, 底座6开设有能 盛装发泡液体的容纳腔6a, 出汽管4的一端与出汽孔14b连通, 能导出驱动腔14内的蒸汽, 出 汽管4的另一端延伸向容纳腔6a的底部; 搅拌系统S2能在容纳腔6a内对发泡液体进行搅拌 发泡。 出汽管4上还开设有排汽通道41, 排汽通道41的一端开设于出汽管4上, 排汽通道41的 另一端与保压腔d连通。 0038 搅拌系统S2包括传动杆7和发泡组件7a, 传动杆7与叶轮2传动连接。 驱动腔14的底 部底部设置有凹槽14c, 。
28、凹槽14c的底部开设有通孔14d, 凹槽14c内设置有与凹槽14c形状配 合的轴承5, 轴承5的轴承孔与通孔14d相贯通, 传动杆7的一端依次穿过通孔14d和轴承孔与 叶轮2的底部连接; 发泡组件7a连接于传动杆7上, 且能随传动杆7同步转动对容纳腔6a内的 发泡液体进行搅拌发泡。 本实施例的发泡组件7a设置于传动杆7的底部。 0039 使用该种发泡装置时, 将蒸汽从进汽装置3的进汽流道31通入, 由于进汽流道31为 渐缩结构将蒸汽的内能转化为动能, 加快了蒸汽的流速, 通过进汽孔14a将蒸汽导入驱动腔 14, 蒸汽率先进入叶轮腔23同时冲击叶片22, 驱动叶轮2旋转, 从而带动传动杆7旋转,。
29、 继而 带动发泡组件7a旋转发泡。 由于叶轮腔23的设置使得蒸汽不易散失, 能更大程度地将蒸汽 用于驱动叶轮2; 以及保压腔d的存在, 使得间隙外部保持一定的压力, 进一步使得蒸汽不易 逸散, 从而能更充分得将蒸汽用于驱动叶轮2。 另外, 驱动腔14的侧壁上设置有出汽孔14b, 使得驱动叶轮2后丧失了大部分动能的蒸汽能够排出到容纳腔6a, 不但加热了容纳腔6a内 的发泡液体还可以防止驱动腔14内过高的气压影响进汽孔14a处较高动能的蒸汽的流入, 提高蒸汽的利用效率, 从而提高发泡效率。 说 明 书 4/4 页 7 CN 208404176 U 7 图1 图2 说 明 书 附 图 1/4 页 8 CN 208404176 U 8 图3 图4 说 明 书 附 图 2/4 页 9 CN 208404176 U 9 图5 图6 说 明 书 附 图 3/4 页 10 CN 208404176 U 10 图7 图8 图9 说 明 书 附 图 4/4 页 11 CN 208404176 U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