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扁穗牛鞭草及牛鞭草在生态治理中的植被构建方法.pdf

上传人:a*** 文档编号:7304877 上传时间:2019-10-03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593.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511025284.0

申请日:

20151230

公开号:

CN105638197A

公开日:

20160608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审查中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01G1/00

主分类号:

A01G1/00

申请人:

西南大学

发明人:

曾波

地址:

400715 重庆市北碚区天生路2号

优先权:

CN201511025284A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代理人:

汤东凤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扁穗牛鞭草及牛鞭草在生态治理中的植被构建方法,包括在野外采集扁穗牛鞭草和/或牛鞭草植株,经组织培养获得大量小株后,分株栽植,生长到合适大小后作为种苗;利用所述种苗构建植被:选择植被构建时期、植被构建方式及植被种植方法,植被选择时可选择扁穗牛鞭草及牛鞭草一种或两种,并可与其它植物混交种植的方式;对所述构建的植被进行管护。本发明可使消落区特别是大深度、长时间水淹消落区全年均有存活的植被,植被覆盖率达到100%,极大地改善消落区的景观质量。可极大幅度地降低甚至完全控制消落区的土壤流失,同时可成为优良的库岸水陆屏障带,截留、吸收、分解消落区以上陆域产生的土壤流失和面源污染物。

权利要求书

1.一种扁穗牛鞭草及牛鞭草在生态治理中的植被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首先在野外采集扁穗牛鞭草和/或牛鞭草植株,经组织培养获得大量小株后,分株栽植,生长到合适大小后作为种苗;再利用所述种苗构建植被:选择植被构建时期、植被构建方式及植被种植方法,植被选择时选择扁穗牛鞭草及牛鞭草一种或两种,并可与其它植物混交种植的方式;最后对所述构建的植被进行管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扁穗牛鞭草及牛鞭草在生态治理中的植被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植被构建时期为:水库消落区的植被构建,在水位下降、消落区出露后进行;江河湖泊消落区的植被构建,在夏季涨水期结束后进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扁穗牛鞭草及牛鞭草在生态治理中的植被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种植扁穗牛鞭草与牛鞭草前,清除消落区的枯枝、石头等杂物,对于坡度大具有陡坎的消落区要采取石条、石垄或混凝土等方法护坡,对于水浪冲刷明显的消落区要修建围堰或挡墙等进行防浪刷处理。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扁穗牛鞭草及牛鞭草在生态治理中的植被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植被构建方式为:采用扁穗牛鞭草与牛鞭草构建完整连续的植被,以及块状、团状或点状的不连续植被。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扁穗牛鞭草及牛鞭草在生态治理中的植被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植被种植方法具体为:扁穗牛鞭草与牛鞭草的种植可采用播穴或条播的方法:所述播穴的方法,在拟种植扁穗牛鞭草与牛鞭草的消落区挖出直径15厘米、深20厘米的播穴,穴距30~40厘米,将培育好的扁穗牛鞭草或牛鞭草种苗移栽于播穴内,用壤土压实种苗根系,浇水定根后壤土壅土,壅土高出地表3~5厘米;所述条播的方法,在消落区以平行于水面的方式横坡开挖宽10~15厘米、深20厘米的播沟,播沟间距20~30厘米,将培育好的扁穗牛鞭草或牛鞭草种苗移栽于播沟内,种苗株距10厘米,用壤土压实种苗根系,浇水定根后壤土壅土;在种植后6~10天左右,扁穗牛鞭草和牛鞭草植株即开始生长,约30~40天后可形成稳定群落。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扁穗牛鞭草及牛鞭草在生态治理中的植被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植被进行管护具体为:在早期管护中,需要去除杂草,防止草食动物啃食破坏,遇干旱需浇水抗旱;泥沙淤积掩埋时处理方法为:以开条沟的形式去除覆盖的淤积泥沙,使植被在去除泥沙的条沟中暴露出来,条沟间距20~30厘米;通过补种促进泥沙淤积过厚消落区植被的恢复。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扁穗牛鞭草及牛鞭草在生态治理中的植被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利用所述种苗构建植被可采用利用撒播扁穗牛鞭草及牛鞭草种子的方式构建扁穗牛鞭草及牛鞭草一种或两种,并可与其它植物混交种植的植被的方式替换。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扁穗牛鞭草及牛鞭草在生态治理中的植被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消落区中在下雨后土壤湿润时或用水浇湿土壤后通过撒播扁穗牛鞭草及牛鞭草的单种或两个种的种子的方式进行植被构建,种子撒播总密度为30-40克/平方米。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技术,尤其涉及一种扁穗牛鞭草及牛 鞭草在生态治理中的植被构建方法。

背景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扁穗牛鞭草及牛鞭草在 生态治理中的植被构建方法。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本发明包括以下步骤:首先在野外采集扁穗牛鞭草和/或牛鞭草植株,经组 织培养获得大量小株后,分株栽植,生长到合适大小后作为种苗;再利用所述 种苗构建植被:选择植被构建时期、植被构建方式及植被种植方法,植被选择 时选择扁穗牛鞭草及牛鞭草一种或两种,并可与其它植物混交种植的方式;最 后对所述构建的植被进行管护。

具体地,所述植被构建时期为:水库消落区的植被构建,在水位下降、消 落区出露后进行;江河湖泊消落区的植被构建,在夏季涨水期结束后进行。

进一步,在种植扁穗牛鞭草与牛鞭草前,清除消落区的枯枝、石头等杂物, 对于坡度大具有陡坎的消落区要采取石条、石垄或混凝土等方法护坡,对于水 浪冲刷明显的消落区要修建围堰或挡墙等进行防浪刷处理。

具体地,所述植被构建方式为:采用扁穗牛鞭草与牛鞭草构建完整连续的 植被,以及块状、团状或点状的不连续植被。

所述植被种植方法具体为:

扁穗牛鞭草与牛鞭草的种植可采用播穴或条播的方法:

所述播穴的方法,在拟种植扁穗牛鞭草与牛鞭草的消落区挖出直径15厘 米、深20厘米的播穴,穴距30~40厘米,将培育好的扁穗牛鞭草或牛鞭草种苗 移栽于播穴内,用壤土压实种苗根系,浇水定根后壤土壅土,壅土高出地表3~5 厘米;

所述条播的方法,在消落区以平行于水面的方式横坡开挖宽10~15厘米、 深20厘米的播沟,播沟间距20~30厘米,将培育好的扁穗牛鞭草或牛鞭草种 苗移栽于播沟内,种苗株距10厘米,用壤土压实种苗根系,浇水定根后壤土壅 土;

在种植后6~10天左右,扁穗牛鞭草和牛鞭草植株即开始生长,约30~40天 后可形成稳定群落。

具体地,所述植被进行管护具体为:在早期管护中,需要去除杂草,防止 草食动物啃食破坏,遇干旱需浇水抗旱;

泥沙淤积掩埋时处理方法为:以开条沟的形式去除覆盖的淤积泥沙,使植 被在去除泥沙的条沟中暴露出来,条沟间距20~30厘米;通过补种促进泥沙淤 积过厚消落区植被的恢复。

所述利用所述种苗构建植被可采用利用撒播扁穗牛鞭草及牛鞭草种子的方 式构建扁穗牛鞭草及牛鞭草一种或两种,并可与其它植物混交种植的植被的方 式替换。

消落区中在下雨后土壤湿润时或用水浇湿土壤后通过撒播扁穗牛鞭草及牛 鞭草的单种或两个种的种子的方式进行植被构建,种子撒播总密度为30-40克/ 平方米。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发明是一种扁穗牛鞭草及牛鞭草在生态治理中的植被构建方法,与现有 技术相比,本发明使消落区特别是大深度、长时间水淹消落区全年均有存活的 植被,植被覆盖率达到100%,极大地改善消落区的景观质量。可极大幅度地降 低甚至完全控制消落区的土壤流失,同时可成为优良的库岸水陆屏障带,截留、 吸收、分解消落区以上陆域产生的土壤流失和面源污染物。应用扁穗牛鞭草和/ 或牛鞭草大规模构建消落区植被除了具有极高的生态效益外,还具有很好的经 济效益。扁穗牛鞭草和牛鞭草在我国有广泛分布,适应我国广大地域的气候条 件,因此,本发明广泛适用于我国水库特别是三峡水库以及江河湖泊消落区的 植被恢复和生态治理,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本发明包括以下步骤:首先在野外采集扁穗牛鞭草和/或牛鞭草植株,经组 织培养获得大量小株后,分株栽植,生长到合适大小后作为种苗;再利用所述 种苗构建植被:选择植被构建时期、植被构建方式及植被种植方法,植被选择 时选择扁穗牛鞭草及牛鞭草一种或两种,并可与其它植物混交种植的方式;最 后对所述构建的植被进行管护。

具体地,所述植被构建时期为:水库消落区的植被构建,在水位下降、消 落区出露后进行;江河湖泊消落区的植被构建,在夏季涨水期结束后进行。

进一步,在种植扁穗牛鞭草与牛鞭草前,清除消落区的枯枝、石头等杂物, 对于坡度大具有陡坎的消落区要采取石条、石垄或混凝土等方法护坡,对于水 浪冲刷明显的消落区要修建围堰或挡墙等进行防浪刷处理。

具体地,所述植被构建方式为:采用扁穗牛鞭草与牛鞭草构建完整连续的 植被,以及块状、团状或点状的不连续植被。

所述植被种植方法具体为:

扁穗牛鞭草与牛鞭草的种植可采用播穴或条播的方法:

所述播穴的方法,在拟种植扁穗牛鞭草与牛鞭草的消落区挖出直径15厘 米、深20厘米的播穴,穴距30~40厘米,将培育好的扁穗牛鞭草或牛鞭草种苗 移栽于播穴内,用壤土压实种苗根系,浇水定根后壤土壅土,壅土高出地表3~5 厘米;

所述条播的方法,在消落区以平行于水面的方式横坡开挖宽10~15厘米、 深20厘米的播沟,播沟间距20~30厘米,将培育好的扁穗牛鞭草或牛鞭草种 苗移栽于播沟内,种苗株距10厘米,用壤土压实种苗根系,浇水定根后壤土壅 土;

在种植后6~10天左右,扁穗牛鞭草和牛鞭草植株即开始生长,约30~40天 后可形成稳定群落。

具体地,所述植被进行管护具体为:在早期管护中,需要去除杂草,防止 草食动物啃食破坏,遇干旱需浇水抗旱;

泥沙淤积掩埋时处理方法为:以开条沟的形式去除覆盖的淤积泥沙,使植 被在去除泥沙的条沟中暴露出来,条沟间距20~30厘米;通过补种促进泥沙淤 积过厚消落区植被的恢复。

所述利用所述种苗构建植被可采用利用撒播扁穗牛鞭草及牛鞭草种子的方 式构建扁穗牛鞭草及牛鞭草一种或两种,并可与其它植物混交种植的植被的方 式替换。

消落区中在下雨后土壤湿润时或用水浇湿土壤后通过撒播扁穗牛鞭草及牛 鞭草的单种或两个种的种子的方式进行植被构建,种子撒播总密度为30-40克/ 平方米。

实施例:

2007年春,野外采集健壮、生长良好的扁穗牛鞭草和牛鞭草植株,采用分 株繁殖的方式在苗圃培育扁穗牛鞭草和牛鞭草种苗,经过一年的生长和培育, 繁育出足够数量的扁穗牛鞭草和牛鞭草种苗用于构建消落区植被。

2008年春,在长江三峡水库消落区(海拔高程176~145米)选择试验用地 约15亩,消落区的水位受三峡水库调度的控制,水位涨落垂直高差最大达30 米;所在地区的年平均气温为17~19℃,无霜期大于330天,年降雨量约1200毫 米。如表1所示,试验用地位于三个试验区内,每个试验区具有不同的坡度和 不完全相同的土壤条件。对各试验区进行场地清理以备植株栽植和构建植被。

表1.三个试验区的特征

试验区 平均坡度(度) 主要土壤类型 土层平均厚度(米) A 5.1 黄壤 >1.15 B 10.5 黄壤、水稻土 0.74 C 14.7 紫色土 0.28

从2008年3月初开始,每个试验区同时单独种植扁穗牛鞭草或者牛鞭草 构建单种植被,每种植物构建的植被均覆盖145~176米高程区域。扁穗牛鞭草 或牛鞭草的种植采用条播的方法:在试验区内挖平行于江面的宽10~15厘米、 深20厘米的播沟,播沟间距20~30厘米,将培育好的扁穗牛鞭草或牛鞭草种 苗移栽于播沟内,种苗株距10厘米。由于退水出露的时间不同,不同高程区域 种植扁穗牛鞭草或牛鞭草并完成植被构建的时间不同,最低高程区域因出露最 晚其植被构建在当年5月底完成。在种植后6~8天,扁穗牛鞭草和牛鞭草植株 即开始生长,同时地上匍匐茎产生并以植株为中心向周围扩展;种植1个月后, 各试验区内的扁穗牛鞭草或牛鞭草植被覆盖率达到95%以上;在当年9月底三 峡水库开始蓄水前,各试验区内已形成茂盛致密的扁穗牛鞭草或牛鞭草植被, 植被覆盖率达100%。另外,于当年6月上旬,在盛满相应试验区土壤的 60×60×30厘米的竹筐中栽植扁穗牛鞭草或牛鞭草植株,到当年9月底时竹筐 内的扁穗牛鞭草或牛鞭草已形成茂密的植丛,覆盖率达100%。在当年9月底水 库开始蓄水前,把长满扁穗牛鞭草或牛鞭草植丛的竹筐置入143~145米高程的 库岸内进行水淹。从2008年9月底开始,3个试验区内的扁穗牛鞭草和牛鞭 草植被以及竹筐内的扁穗牛鞭草和牛鞭草植丛均被长江三峡水库蓄水淹没。 2009年5月退水至消落区完全出露后,经过时间最长达8个月、最深约30米 的水淹,如表2及表3所示,各试验区内的扁穗牛鞭草和牛鞭草植株仍然存活, 如表4所示,地上匍匐茎完好并完全覆盖整个试验区;如表5所示,出露后的3 个试验区均无地表暴露,无明显土壤流失;出露后的植被快速返绿并生长旺盛; 由降雨产生的陆上径流经过试验区植被后流量明显减弱、浑浊度明显降低。同 样地,2009年5月底出水的竹筐内的扁穗牛鞭草和牛鞭草植丛仍然存活,地上 匍匐茎完好,出水后植丛很快产生新叶并迅速恢复生长。

2009年9月,长江三峡水库再次蓄水水位上涨,3个试验区内的扁穗牛鞭 草和牛鞭草植被以及竹筐内的扁穗牛鞭草和牛鞭草植丛再次被完全淹没。2010 年5月退水至消落区出露后,再次经过时间最长达8个月、最深约30米的水 淹,如表2及表3所示,各试验区内的扁穗牛鞭草和牛鞭草植株完全存活,如 表4所示,植被的茂密程度和地上匍匐茎形成的地被层厚度优于2009年5月退 水出露后的植被;如表5所示,出露后的3个试验区的地表无明显土壤流失;

出露后的植被快速返绿并生长旺盛。同样地,出水的竹筐内的扁穗牛鞭草和牛 鞭草植丛完全存活,地上匍匐茎完好,出水后植丛很快产生新叶并迅速恢复生 长。

表2.不同深度水淹后扁穗牛鞭草植株的存活率

注:2008年淹后指2008年蓄水淹没2009年退水后,:2009年淹后指2009 年蓄水淹没2010年退水后,水淹前在每一高程随机标记200株植株,次年水淹 结束后统计存活率。

表3.不同深度水淹后牛鞭草植株的存活率

注:2008年淹后指2008年蓄水淹没2009年退水后,:2009年淹后指2009 年蓄水淹没2010年退水后,水淹前在每一高程随机标记200株植株,次年水淹 结束后统计存活率。

表4.连续两次水淹后扁穗牛鞭草(I)和牛鞭草(II)地上茎形成的地被层平 均厚度

表5.构建扁穗牛鞭草(I)和牛鞭草(II)植被后试验区连续两次水淹后地表 的土壤侵蚀

上述三峡水库消落区的连续两年实地试验和验证结果显示,扁穗牛鞭草和 牛鞭草可以非常好的耐受三峡水库消落区连续每年发生的大深度(最高达30 米)、长时间(最长达8个月)水淹,并可以很好地适应水陆交替的消落区环境, 由其构建的消落区植被在连续每年发生的水淹后不会发生衰退,植被的繁茂程 度表现得越来越好;由于茂密的植被和由地上匍匐茎形成的致密地被层的存在, 同时植被地下根系发达,构建的植被具有非常强的土壤固持能力和减弱地表径 流的能力,能够显著降低消落区的土壤流失,截留消落区以上陆域产生的土壤 流失和面源污染物。由于扁穗牛鞭草和牛鞭草在我国有广泛分布,适应我国广 大地域的气候条件,因此,虽然优选实施例仅给出了在三峡水库消落区的试验 结果,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推知,本发明不仅适用于三峡水库消落区的植被 恢复和生态治理,也适用于我国除三峡水库外的其它水库和江河湖泊消落区的 植被恢复和生态治理。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及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 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 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 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 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一种扁穗牛鞭草及牛鞭草在生态治理中的植被构建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一种扁穗牛鞭草及牛鞭草在生态治理中的植被构建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一种扁穗牛鞭草及牛鞭草在生态治理中的植被构建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扁穗牛鞭草及牛鞭草在生态治理中的植被构建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扁穗牛鞭草及牛鞭草在生态治理中的植被构建方法.pdf(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511025284.0 (22)申请日 2015.12.30 A01G 1/00(2006.01) (71)申请人 西南大学 地址 400715 重庆市北碚区天生路 2 号 (72)发明人 曾波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 所 ( 普通合伙 ) 11350 代理人 汤东凤 (54) 发明名称 一种扁穗牛鞭草及牛鞭草在生态治理中的植 被构建方法 (57)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扁穗牛鞭草及牛鞭草在 生态治理中的植被构建方法, 包括在野外采集扁 穗牛鞭草和 / 或牛鞭草植株, 经组织培养获得大 量小株后, 分株栽植,。

2、 生长到合适大小后作为种 苗 ; 利用所述种苗构建植被 : 选择植被构建时期、 植被构建方式及植被种植方法, 植被选择时可选 择扁穗牛鞭草及牛鞭草一种或两种, 并可与其它 植物混交种植的方式 ; 对所述构建的植被进行管 护。本发明可使消落区特别是大深度、 长时间水 淹消落区全年均有存活的植被, 植被覆盖率达到 100, 极大地改善消落区的景观质量。可极大幅 度地降低甚至完全控制消落区的土壤流失, 同时 可成为优良的库岸水陆屏障带, 截留、 吸收、 分解 消落区以上陆域产生的土壤流失和面源污染物。 (51)Int.Cl.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1页。

3、 说明书6页 CN 105638197 A 2016.06.08 CN 105638197 A 1.一种扁穗牛鞭草及牛鞭草在生态治理中的植被构建方法, 其特征在于, 包括以下步 骤: 首先在野外采集扁穗牛鞭草和/或牛鞭草植株, 经组织培养获得大量小株后, 分株栽植, 生长到合适大小后作为种苗; 再利用所述种苗构建植被: 选择植被构建时期、 植被构建方式 及植被种植方法, 植被选择时选择扁穗牛鞭草及牛鞭草一种或两种, 并可与其它植物混交 种植的方式; 最后对所述构建的植被进行管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扁穗牛鞭草及牛鞭草在生态治理中的植被构建方法, 其 特征在于: 所述植被构建时期为: 。

4、水库消落区的植被构建, 在水位下降、 消落区出露后进行; 江河湖泊消落区的植被构建, 在夏季涨水期结束后进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扁穗牛鞭草及牛鞭草在生态治理中的植被构建方法, 其 特征在于: 在种植扁穗牛鞭草与牛鞭草前, 清除消落区的枯枝、 石头等杂物, 对于坡度大具 有陡坎的消落区要采取石条、 石垄或混凝土等方法护坡, 对于水浪冲刷明显的消落区要修 建围堰或挡墙等进行防浪刷处理。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扁穗牛鞭草及牛鞭草在生态治理中的植被构建方法, 其 特征在于: 所述植被构建方式为: 采用扁穗牛鞭草与牛鞭草构建完整连续的植被, 以及块 状、 团状或点状的不连续植被。 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扁穗牛鞭草及牛鞭草在生态治理中的植被构建方法, 其 特征在于: 所述植被种植方法具体为: 扁穗牛鞭草与牛鞭草的种植可采用播穴或条播的方法: 所述播穴的方法, 在拟种植扁穗牛鞭草与牛鞭草的消落区挖出直径15厘米、 深20厘米 的播穴, 穴距3040厘米, 将培育好的扁穗牛鞭草或牛鞭草种苗移栽于播穴内, 用壤土压实 种苗根系, 浇水定根后壤土壅土, 壅土高出地表35厘米; 所述条播的方法, 在消落区以平行于水面的方式横坡开挖宽1015厘米、 深20厘米的 播沟, 播沟间距2030厘米, 将培育好的扁穗牛鞭草或牛鞭草种苗移栽于播沟内, 种苗株距 10厘米, 用壤土压实种苗根系。

6、, 浇水定根后壤土壅土; 在种植后610天左右, 扁穗牛鞭草和牛鞭草植株即开始生长, 约3040天后可形成稳 定群落。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扁穗牛鞭草及牛鞭草在生态治理中的植被构建方法, 其 特征在于: 所述植被进行管护具体为: 在早期管护中, 需要去除杂草, 防止草食动物啃食破 坏, 遇干旱需浇水抗旱; 泥沙淤积掩埋时处理方法为: 以开条沟的形式去除覆盖的淤积泥沙, 使植被在去除泥 沙的条沟中暴露出来, 条沟间距2030厘米; 通过补种促进泥沙淤积过厚消落区植被的恢 复。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扁穗牛鞭草及牛鞭草在生态治理中的植被构建方法, 其 特征在于: 所述利用所述种苗构建。

7、植被可采用利用撒播扁穗牛鞭草及牛鞭草种子的方式构 建扁穗牛鞭草及牛鞭草一种或两种, 并可与其它植物混交种植的植被的方式替换。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扁穗牛鞭草及牛鞭草在生态治理中的植被构建方法, 其 特征在于: 消落区中在下雨后土壤湿润时或用水浇湿土壤后通过撒播扁穗牛鞭草及牛鞭草 的单种或两个种的种子的方式进行植被构建, 种子撒播总密度为30-40克/平方米。 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105638197 A 2 一种扁穗牛鞭草及牛鞭草在生态治理中的植被构建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技术, 尤其涉及一种扁穗牛鞭草及牛鞭草在 生态治理中的植被。

8、构建方法。 背景技术 发明内容 0002 本发明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扁穗牛鞭草及牛鞭草在生态 治理中的植被构建方法。 0003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0004 本发明包括以下步骤: 首先在野外采集扁穗牛鞭草和/或牛鞭草植株, 经组织培养 获得大量小株后, 分株栽植, 生长到合适大小后作为种苗; 再利用所述种苗构建植被: 选择 植被构建时期、 植被构建方式及植被种植方法, 植被选择时选择扁穗牛鞭草及牛鞭草一种 或两种, 并可与其它植物混交种植的方式; 最后对所述构建的植被进行管护。 0005 具体地, 所述植被构建时期为: 水库消落区的植被构建, 在水位下降、。

9、 消落区出露 后进行; 江河湖泊消落区的植被构建, 在夏季涨水期结束后进行。 0006 进一步, 在种植扁穗牛鞭草与牛鞭草前, 清除消落区的枯枝、 石头等杂物, 对于坡 度大具有陡坎的消落区要采取石条、 石垄或混凝土等方法护坡, 对于水浪冲刷明显的消落 区要修建围堰或挡墙等进行防浪刷处理。 0007 具体地, 所述植被构建方式为: 采用扁穗牛鞭草与牛鞭草构建完整连续的植被, 以 及块状、 团状或点状的不连续植被。 0008 所述植被种植方法具体为: 0009 扁穗牛鞭草与牛鞭草的种植可采用播穴或条播的方法: 0010 所述播穴的方法, 在拟种植扁穗牛鞭草与牛鞭草的消落区挖出直径15厘米、 深2。

10、0 厘米的播穴, 穴距3040厘米, 将培育好的扁穗牛鞭草或牛鞭草种苗移栽于播穴内, 用壤土 压实种苗根系, 浇水定根后壤土壅土, 壅土高出地表35厘米; 0011 所述条播的方法, 在消落区以平行于水面的方式横坡开挖宽1015厘米、 深20厘 米的播沟, 播沟间距2030厘米, 将培育好的扁穗牛鞭草或牛鞭草种苗移栽于播沟内, 种苗 株距10厘米, 用壤土压实种苗根系, 浇水定根后壤土壅土; 0012 在种植后610天左右, 扁穗牛鞭草和牛鞭草植株即开始生长, 约3040天后可形 成稳定群落。 0013 具体地, 所述植被进行管护具体为: 在早期管护中, 需要去除杂草, 防止草食动物 啃食破坏。

11、, 遇干旱需浇水抗旱; 0014 泥沙淤积掩埋时处理方法为: 以开条沟的形式去除覆盖的淤积泥沙, 使植被在去 除泥沙的条沟中暴露出来, 条沟间距2030厘米; 通过补种促进泥沙淤积过厚消落区植被 的恢复。 说 明 书 1/6 页 3 CN 105638197 A 3 0015 所述利用所述种苗构建植被可采用利用撒播扁穗牛鞭草及牛鞭草种子的方式构 建扁穗牛鞭草及牛鞭草一种或两种, 并可与其它植物混交种植的植被的方式替换。 0016 消落区中在下雨后土壤湿润时或用水浇湿土壤后通过撒播扁穗牛鞭草及牛鞭草 的单种或两个种的种子的方式进行植被构建, 种子撒播总密度为30-40克/平方米。 0017 本发。

12、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8 本发明是一种扁穗牛鞭草及牛鞭草在生态治理中的植被构建方法, 与现有技术相 比, 本发明使消落区特别是大深度、 长时间水淹消落区全年均有存活的植被, 植被覆盖率达 到100, 极大地改善消落区的景观质量。 可极大幅度地降低甚至完全控制消落区的土壤流 失, 同时可成为优良的库岸水陆屏障带, 截留、 吸收、 分解消落区以上陆域产生的土壤流失 和面源污染物。 应用扁穗牛鞭草和/或牛鞭草大规模构建消落区植被除了具有极高的生态 效益外, 还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 扁穗牛鞭草和牛鞭草在我国有广泛分布, 适应我国广大地 域的气候条件, 因此, 本发明广泛适用于我国水库特别是三峡水库。

13、以及江河湖泊消落区的 植被恢复和生态治理, 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具体实施方式 0019 下面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0020 本发明包括以下步骤: 首先在野外采集扁穗牛鞭草和/或牛鞭草植株, 经组织培养 获得大量小株后, 分株栽植, 生长到合适大小后作为种苗; 再利用所述种苗构建植被: 选择 植被构建时期、 植被构建方式及植被种植方法, 植被选择时选择扁穗牛鞭草及牛鞭草一种 或两种, 并可与其它植物混交种植的方式; 最后对所述构建的植被进行管护。 0021 具体地, 所述植被构建时期为: 水库消落区的植被构建, 在水位下降、 消落区出露 后进行; 江河湖泊消落区的植被构建, 在夏季涨水期结束。

14、后进行。 0022 进一步, 在种植扁穗牛鞭草与牛鞭草前, 清除消落区的枯枝、 石头等杂物, 对于坡 度大具有陡坎的消落区要采取石条、 石垄或混凝土等方法护坡, 对于水浪冲刷明显的消落 区要修建围堰或挡墙等进行防浪刷处理。 0023 具体地, 所述植被构建方式为: 采用扁穗牛鞭草与牛鞭草构建完整连续的植被, 以 及块状、 团状或点状的不连续植被。 0024 所述植被种植方法具体为: 0025 扁穗牛鞭草与牛鞭草的种植可采用播穴或条播的方法: 0026 所述播穴的方法, 在拟种植扁穗牛鞭草与牛鞭草的消落区挖出直径15厘米、 深20 厘米的播穴, 穴距3040厘米, 将培育好的扁穗牛鞭草或牛鞭草种。

15、苗移栽于播穴内, 用壤土 压实种苗根系, 浇水定根后壤土壅土, 壅土高出地表35厘米; 0027 所述条播的方法, 在消落区以平行于水面的方式横坡开挖宽1015厘米、 深20厘 米的播沟, 播沟间距2030厘米, 将培育好的扁穗牛鞭草或牛鞭草种苗移栽于播沟内, 种苗 株距10厘米, 用壤土压实种苗根系, 浇水定根后壤土壅土; 0028 在种植后610天左右, 扁穗牛鞭草和牛鞭草植株即开始生长, 约3040天后可形 成稳定群落。 0029 具体地, 所述植被进行管护具体为: 在早期管护中, 需要去除杂草, 防止草食动物 啃食破坏, 遇干旱需浇水抗旱; 说 明 书 2/6 页 4 CN 10563。

16、8197 A 4 0030 泥沙淤积掩埋时处理方法为: 以开条沟的形式去除覆盖的淤积泥沙, 使植被在去 除泥沙的条沟中暴露出来, 条沟间距2030厘米; 通过补种促进泥沙淤积过厚消落区植被 的恢复。 0031 所述利用所述种苗构建植被可采用利用撒播扁穗牛鞭草及牛鞭草种子的方式构 建扁穗牛鞭草及牛鞭草一种或两种, 并可与其它植物混交种植的植被的方式替换。 0032 消落区中在下雨后土壤湿润时或用水浇湿土壤后通过撒播扁穗牛鞭草及牛鞭草 的单种或两个种的种子的方式进行植被构建, 种子撒播总密度为30-40克/平方米。 0033 实施例: 0034 2007年春, 野外采集健壮、 生长良好的扁穗牛鞭草。

17、和牛鞭草植株, 采用分株繁殖的 方式在苗圃培育扁穗牛鞭草和牛鞭草种苗, 经过一年的生长和培育, 繁育出足够数量的扁 穗牛鞭草和牛鞭草种苗用于构建消落区植被。 0035 2008年春, 在长江三峡水库消落区(海拔高程176145米)选择试验用地约15亩, 消落区的水位受三峡水库调度的控制, 水位涨落垂直高差最大达30米; 所在地区的年平均 气温为1719, 无霜期大于330天, 年降雨量约1200毫米。 如表1所示, 试验用地位于三个 试验区内, 每个试验区具有不同的坡度和不完全相同的土壤条件。 对各试验区进行场地清 理以备植株栽植和构建植被。 0036 表1. 三个试验区的特征 0037 试验。

18、区平均坡度(度)主要土壤类型土层平均厚度(米) A5.1黄壤1.15 B10.5黄壤、 水稻土0.74 C14.7紫色土0.28 0038 从2008年3月初开始, 每个试验区同时单独种植扁穗牛鞭草或者牛鞭草构建单种 植被, 每种植物构建的植被均覆盖145176米高程区域。 扁穗牛鞭草或牛鞭草的种植采用 条播的方法: 在试验区内挖平行于江面的宽1015厘米、 深20厘米的播沟, 播沟间距2030 厘米, 将培育好的扁穗牛鞭草或牛鞭草种苗移栽于播沟内, 种苗株距10厘米。 由于退水出露 的时间不同, 不同高程区域种植扁穗牛鞭草或牛鞭草并完成植被构建的时间不同, 最低高 程区域因出露最晚其植被构建。

19、在当年5月底完成。 在种植后68天, 扁穗牛鞭草和牛鞭草植 株即开始生长, 同时地上匍匐茎产生并以植株为中心向周围扩展; 种植1个月后, 各试验区 内的扁穗牛鞭草或牛鞭草植被覆盖率达到95以上; 在当年9月底三峡水库开始蓄水前, 各 试验区内已形成茂盛致密的扁穗牛鞭草或牛鞭草植被, 植被覆盖率达100。 另外, 于当年6 月上旬, 在盛满相应试验区土壤的606030厘米的竹筐中栽植扁穗牛鞭草或牛鞭草植 株, 到当年9月底时竹筐内的扁穗牛鞭草或牛鞭草已形成茂密的植丛, 覆盖率达100。 在当 年9月底水库开始蓄水前, 把长满扁穗牛鞭草或牛鞭草植丛的竹筐置入143145米高程的 库岸内进行水淹。 。

20、从2008年9月底开始, 3个试验区内的扁穗牛鞭草和牛鞭草植被以及竹筐 内的扁穗牛鞭草和牛鞭草植丛均被长江三峡水库蓄水淹没。 2009年5月退水至消落区完全 出露后, 经过时间最长达8个月、 最深约30米的水淹, 如表2及表3所示, 各试验区内的扁穗牛 鞭草和牛鞭草植株仍然存活, 如表4所示, 地上匍匐茎完好并完全覆盖整个试验区; 如表5所 示, 出露后的3个试验区均无地表暴露, 无明显土壤流失; 出露后的植被快速返绿并生长旺 说 明 书 3/6 页 5 CN 105638197 A 5 盛; 由降雨产生的陆上径流经过试验区植被后流量明显减弱、 浑浊度明显降低。 同样地, 2009年5月底出水。

21、的竹筐内的扁穗牛鞭草和牛鞭草植丛仍然存活, 地上匍匐茎完好, 出水后 植丛很快产生新叶并迅速恢复生长。 0039 2009年9月, 长江三峡水库再次蓄水水位上涨, 3个试验区内的扁穗牛鞭草和牛鞭 草植被以及竹筐内的扁穗牛鞭草和牛鞭草植丛再次被完全淹没。 2010年5月退水至消落区 出露后, 再次经过时间最长达8个月、 最深约30米的水淹, 如表2及表3所示, 各试验区内的扁 穗牛鞭草和牛鞭草植株完全存活, 如表4所示, 植被的茂密程度和地上匍匐茎形成的地被层 厚度优于2009年5月退水出露后的植被; 如表5所示, 出露后的3个试验区的地表无明显土壤 流失; 0040 出露后的植被快速返绿并生长。

22、旺盛。 同样地, 出水的竹筐内的扁穗牛鞭草和牛鞭 草植丛完全存活, 地上匍匐茎完好, 出水后植丛很快产生新叶并迅速恢复生长。 0041 表2.不同深度水淹后扁穗牛鞭草植株的存活率 0042 0043 0044 注: 2008年淹后指2008年蓄水淹没2009年退水后, : 2009年淹后指2009年蓄水淹没 2010年退水后, 水淹前在每一高程随机标记200株植株, 次年水淹结束后统计存活率。 0045 表3.不同深度水淹后牛鞭草植株的存活率 说 明 书 4/6 页 6 CN 105638197 A 6 0046 0047 注: 2008年淹后指2008年蓄水淹没2009年退水后, : 200。

23、9年淹后指2009年蓄水淹没 2010年退水后, 水淹前在每一高程随机标记200株植株, 次年水淹结束后统计存活率。 0048 表4.连续两次水淹后扁穗牛鞭草(I)和牛鞭草(II)地上茎形成的地被层平均厚度 0049 0050 表5.构建扁穗牛鞭草(I)和牛鞭草(II)植被后试验区连续两次水淹后地表的土壤 侵蚀 0051 0052 上述三峡水库消落区的连续两年实地试验和验证结果显示, 扁穗牛鞭草和牛鞭草 可以非常好的耐受三峡水库消落区连续每年发生的大深度(最高达30米)、 长时间(最长达8 个月)水淹, 并可以很好地适应水陆交替的消落区环境, 由其构建的消落区植被在连续每年 发生的水淹后不会发。

24、生衰退, 植被的繁茂程度表现得越来越好; 由于茂密的植被和由地上 匍匐茎形成的致密地被层的存在, 同时植被地下根系发达, 构建的植被具有非常强的土壤 固持能力和减弱地表径流的能力, 能够显著降低消落区的土壤流失, 截留消落区以上陆域 产生的土壤流失和面源污染物。 由于扁穗牛鞭草和牛鞭草在我国有广泛分布, 适应我国广 说 明 书 5/6 页 7 CN 105638197 A 7 大地域的气候条件, 因此, 虽然优选实施例仅给出了在三峡水库消落区的试验结果, 但本领 域技术人员可以推知, 本发明不仅适用于三峡水库消落区的植被恢复和生态治理, 也适用 于我国除三峡水库外的其它水库和江河湖泊消落区的植被恢复和生态治理。 0053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及本发明的优点。 本行业的技术 人员应该了解, 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 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 发明的原理, 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 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 这些变 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 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 等效物界定。 说 明 书 6/6 页 8 CN 105638197 A 8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农业;林业;畜牧业;狩猎;诱捕;捕鱼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