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变形缝防水方法及一种粘锚式内置止水带.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建筑变形缝防水方法及一种粘锚式内置止水带.pdf(9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2121278A43申请公布日20110713CN102121278ACN102121278A21申请号201110005926622申请日20110112E04B1/68220060171申请人吴兆圣地址518000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沙河西路2029号城市山谷D30472发明人吴兆圣74专利代理机构深圳市兴科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44260代理人王翀54发明名称一种建筑变形缝防水方法及一种粘锚式内置止水带57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建筑变形缝防水方法及一种粘锚式内置止水带,所述防水方法包括将用泡沫橡胶制成的燕尾槽模型粘接在变形缝模板接近迎水面的一侧;在所述变形缝的一侧形成燕。
2、尾槽,该燕尾槽的开口朝向所述变形缝;将该粘锚式内置止水带的第一翼粘接在所述燕尾槽内;将挤塑板粘接在所述变形缝一侧的混凝土上;将反应型湿铺反粘橡胶片预先粘接在所述粘锚式内置止水带的第二翼,将该粘锚式内置止水带的第二翼粘接在所述变形缝另一侧的混凝土内。本发明可以消除粘锚式内置止水带与混凝土之间的细微缝隙,实现长期密封防水,且能保护大部分混凝土结构,防水效果好;并且整个实施工序可以对粘锚式内置止水带进行有效保护,有利于保证施工质量。51INTCL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4页附图3页CN102121285A1/1页21一种建筑变形缝防水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3、步骤步骤一、将变形缝模板固定于变形缝中,将用泡沫橡胶制成的燕尾槽模型粘接在变形缝模板接近迎水面的一侧;在该变形缝的一侧浇筑混凝土,固化后拆除所述燕尾槽模型和变形缝模板,在所述变形缝的一侧形成燕尾槽,该燕尾槽的开口朝向所述变形缝;步骤二、在所述燕尾槽内填入粘合剂,将粘锚式内置止水带的第一翼塞入所述燕尾槽内,将该粘锚式内置止水带的第一翼粘接在所述燕尾槽内;其中,所述粘锚式内置止水带的第一翼的横截面为锯齿形,所述粘锚式内置止水带的第二翼的尾端的横截面为三角形,所述粘锚式内置止水带的中部的横截面为U型,在该U型弯内粘接有泡沫橡胶条;步骤三、将所述U型弯的开口朝向迎水面,将挤塑板粘接在所述变形缝一侧的混。
4、凝土上,该挤塑板的厚度与变形缝的宽度相同,并用粘合剂将所述粘锚式内置止水带的中部点粘在所述挤塑板上;步骤四、将所述粘锚式内置止水带的首尾的对接部位用粘合剂对接住,并在该对接部位的两面用环氧树脂粘合剂粘接薄型片材以补强接缝;步骤五、将反应型湿铺反粘橡胶片预先粘接在所述粘锚式内置止水带的第二翼,并用固定部件将粘锚式内置止水带的第二翼固定在变形缝的另一侧,在该变形缝的另一侧浇筑混凝土,将该粘锚式内置止水带的第二翼粘接在所述变形缝另一侧的混凝土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变形缝防水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二中,在向所述燕尾槽内填入粘合剂之前,还包括检查所述燕尾槽的空腔,并向所述燕尾槽的空腔内外喷涂水性高。
5、渗透环氧树脂。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建筑变形缝防水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二中,在将所述粘锚式内置止水带的第一翼塞入所述燕尾槽内之前,还包括将所述粘锚式内置止水带的第一翼用清洗剂清洗、檫干;步骤三中,在用粘合剂将所述粘锚式内置止水带的中部点粘在所述挤塑板上后,还包括用压条压住所述粘锚式内置止水带和挤塑板,并用热熔胶将压条固定在挤塑板上,在燕尾槽内的粘合剂固化后,将所述压条取下。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建筑变形缝防水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粘锚式内置止水带的首尾的对接部位用粘合剂对接住,具体为分别将粘锚式内置止水带的首尾的对接部位切割整齐,用毛刷粘清洗剂刷该两个对接部位,在用毛巾檫干后,用粘合剂。
6、将该两个对接部位对接住。5一种粘锚式内置止水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粘锚式内置止水带的第一翼的横截面为锯齿形,所述粘锚式内置止水带的第二翼的尾端的横截面为三角形,所述粘锚式内置止水带的中部的横截面为U型。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粘锚式内置止水带,其特征在于在该U型弯内粘接有泡沫橡胶条,并在所述粘锚式内置止水带的第二翼粘接有反应型湿铺反粘橡胶片。权利要求书CN102121278ACN102121285A1/4页3一种建筑变形缝防水方法及一种粘锚式内置止水带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建筑防水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建筑变形缝防水方法及一种粘锚式内置止水带。背景技术0002地下工程变形缝是最容易发生渗漏的部位,通。
7、常设置多道防水措施,另外还有主体防水层及附加防水层,但缝处渗漏仍然难以避免。现行的变形缝防水的设计细则和施工工艺已经延续了50年,没有什么变革。有关资料介绍,据不完全统计,工程实践中,约有6070的变形缝,存在不同程度的渗漏水现象,变形缝的渗漏已经严重影响了建筑工程的质量。0003目前国家技术规范中,强制规定变形缝的防水必须选择中埋式止水带,在混凝土结构的中部进行防水,即将中埋式止水带的两翼分别埋入变形缝两侧的混凝土,止水带下面的混凝土震捣密实,挤压止水带,阻水通过。0004该防水方法在止水机理上不完善,靠压迫、挤压止水带止水,但不能形成密封防水。尤其是在长期的水压下,难以维持正常的工作状态。。
8、0005且在止水带预埋时,造成先浇注混凝土变形缝处模板分割零碎,支护困难,容易跑模、漏浆,止水带失去正确的位置,在变形缝处的混凝土质量差,缝的宽度大小不一,止水带下的混凝土难以填充密实,对止水不利。0006另外在施工时,止水带的一翼埋在先浇筑混凝土内,另一翼暴露在外面,在二次浇注前,要经过拆模、支模、绑扎钢筋等工序,才被固定,各工序在现场交叉作业,难以对止水带进行有效的保护,止水带一旦破损,修复难度相当高,或者无法修复。0007最后,由于靠的是挤压止水带进行防水,止水带下混凝土必须有一定的厚度,导致止水带远离迎水面。即便防水成功,只能保护半层混凝土结构。发明内容0008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建筑变形。
9、缝防水方法及一种粘锚式内置止水带,其能形成密封防水,防水效果好,且能保护大部分混凝土结构。0009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建筑变形缝防水方法,包括步骤0010步骤一、将变形缝模板固定于变形缝中,将用泡沫橡胶制成的燕尾槽模型粘接在变形缝模板接近迎水面的一侧;在该变形缝的一侧浇筑混凝土,固化后拆除所述燕尾槽模型和变形缝模板,在所述变形缝的一侧形成燕尾槽,该燕尾槽的开口朝向所述变形缝;0011步骤二、在所述燕尾槽内填入粘合剂,将粘锚式内置止水带的第一翼塞入所述燕尾槽内,将该粘锚式内置止水带的第一翼粘接在所述燕尾槽内;其中,所述粘锚式内置止水带的第一翼的横截面为锯齿形,所述粘锚式内置止水带的第二翼的尾端。
10、的横截面为三角形,所述粘锚式内置止水带的中部的横截面为U型,在该U型弯内粘接有泡沫橡胶条;0012步骤三、将所述U型弯的开口朝向迎水面,将挤塑板粘接在所述变形缝一侧的混说明书CN102121278ACN102121285A2/4页4凝土上,该挤塑板的厚度与变形缝的宽度相同,并用粘合剂将所述粘锚式内置止水带的中部点粘在所述挤塑板上;0013步骤四、将所述粘锚式内置止水带的首尾的对接部位用粘合剂对接住,并在该对接部位的两面用环氧树脂粘合剂粘接薄型片材以补强接缝;0014步骤五、将反应型湿铺反粘橡胶片预先粘接在所述粘锚式内置止水带的第二翼,并用固定部件将粘锚式内置止水带的第二翼固定在变形缝的另一侧,。
11、在该变形缝的另一侧浇筑混凝土,将该粘锚式内置止水带的第二翼粘接在所述变形缝另一侧的混凝土内。0015一种粘锚式内置止水带,所述粘锚式内置止水带的第一翼的横截面为锯齿形,所述粘锚式内置止水带的第二翼的尾端的横截面为三角形,所述粘锚式内置止水带的中部的截面为U型。0016本发明是在靠近混凝土结构的底部,将粘锚式内置止水带的两翼粘接在变形缝的两侧进行防水,相对于现有技术的靠挤压防水的方案,可以消除粘锚式内置止水带与混凝土之间的细微缝隙,实现长期密封防水,且能保护大部分混凝土结构,防水效果好;并且本发明是先形成燕尾槽,之后在第二侧混凝土浇注前才将粘锚式内置止水带的一翼粘接在燕尾槽内,在固定粘锚式内置止。
12、水带的另一翼后,向变形缝的另一侧浇筑混凝土,从而将粘锚式内置止水带的另一翼粘接在变形缝的另一侧的混凝土内,整个实施工序可以对粘锚式内置止水带进行有效保护,很少造成粘锚式内置止水带损坏,而且在粘接锚固粘锚式内置止水带第一翼时可以直观检视,有利于保证施工质量。附图说明0017图1是本发明建筑变形缝防水方法在一实施例中的流程图;0018图2是本发明建筑变形缝防水过程中的截面图一;0019图3是本发明建筑变形缝防水过程中的截面图二;0020图4是本发明建筑变形缝防水过程中的截面图三;0021图5是本发明建筑变形缝防水过程中使用的粘锚式内置止水带的横截面图。具体实施方式0022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
13、实施例做一详细的阐述。0023本发明建筑变形缝防水方法,如图1至5,包括步骤0024S101、如图2和5,将变形缝模板12固定于变形缝5中,将用泡沫橡胶制成的燕尾槽模型11粘接在变形缝模板12接近迎水面的一侧,即燕尾槽模型11靠近混凝土结构的底部,可以保护大部分混凝土结构;在该变形缝5的一侧浇筑混凝土1,待混凝土1固化后,拆除所述燕尾槽模型11和变形缝模板12,在所述变形缝5的一侧形成燕尾槽2,如图3,该燕尾槽2的开口朝向所述变形缝5;该燕尾槽2的开口处的截面面积小于底部处的截面面积,这样能使粘锚式内置止水带3的第一翼在承受水压时不被拔出;0025所述变形缝模板12可以是木或钢模板,方便固定于。
14、变形缝5中;可以使用瞬间粘合剂粘接燕尾槽模型11;在粘接燕尾槽模型11时,要避开箍筋,防止使燕尾槽模型11变形;0026S102、在所述燕尾槽2内填入粘合剂13,将粘锚式内置止水带3的第一翼16塞入说明书CN102121278ACN102121285A3/4页5所述燕尾槽2内,将该粘锚式内置止水带3的第一翼16粘接在所述燕尾槽2内;其中,如图5,所述粘锚式内置止水带3的第一翼16的横截面为锯齿形,所述粘锚式内置止水带3的第二翼17的尾端的横截面为三角形,第二翼的其他部位的横截面可以是长方形,所述粘锚式内置止水带3的中部18的横截面为U型,在该U型弯内可以用瞬间粘合剂粘接有泡沫橡胶条7该项工序可。
15、以在生产粘锚式内置止水带3时完成,以使U型弯的开口朝向迎水面,提高防水效率;0027其中,粘合剂13可以是环氧树脂粘合剂,可以使用胶枪将环氧树脂粘合剂沿燕尾槽壁填入,环氧树脂粘合剂不可间断、空缺,以保证粘接的密封及牢固度;0028具体实施时,在向所述燕尾槽2内填入粘合剂13之前,还包括检查所述燕尾槽2的空腔,并向所述燕尾槽2的空腔内外喷涂水性高渗透环氧树脂,这样可以加强混凝土1的强度;0029为了加强粘接强度,具体实施时,在将所述粘锚式内置止水带3的第一翼16塞入所述燕尾槽2内之前,还包括将所述粘锚式内置止水带3的第一翼16用清洗剂清洗、檫干;0030S103、如图4,将所述U型弯的开口朝向迎。
16、水面,将挤塑板4粘接在所述变形缝5一侧的混凝土1上,该挤塑板4的厚度与变形缝的宽度相同,并用粘合剂该粘合剂最好是瞬间粘合剂将所述粘锚式内置止水带3的中部18点粘在所述挤塑板4上;0031其中,粘锚式内置止水带3和挤塑板4之间要刮腻子,以防水泥浆渗进变形缝5;0032在一较优实施例中,在用粘合剂将所述粘锚式内置止水带的中部点粘在所述挤塑板4上后,如图3,还包括用压条14压住所述粘锚式内置止水带3和挤塑板4,并用热熔胶15将压条14该压条14可以由木料、塑料或铝料制成固定在挤塑板4上,待燕尾槽2内的粘合剂13初步固化后,即在将粘锚式内置止水带3的第一翼16已经粘接在所述燕尾槽2内后,将所述压条14。
17、取下;这样做的目的是在粘合剂13固化前,保持粘锚式内置止水带3处在正确的位置;0033S104、将所述粘锚式内置止水带3的首尾的对接部位用粘合剂该粘合剂最好是耐水瞬间粘合剂对接住,并在该对接部位的两面用环氧树脂粘合剂粘接薄型片材以补强接缝;这样既可实现了360度密封防水,其中,薄型片材可以与粘锚式内置止水带3的材质相同;在粘接完薄型片材后,可以立即用模具压紧一段时间,以降低粘合剂厚度,使得接缝处保持柔性并提高粘接强度,在粘合剂初步固化后,拆除模具;另外,可以在薄型片材上粘接反应型湿铺反粘橡胶片;0034S105、将反应型湿铺反粘橡胶片预先粘接在所述粘锚式内置止水带3的第二翼17,并用固定部件该。
18、固定部件可以是铁丝,用铁丝将粘锚式内置止水带的第二翼17固定在变形缝的另一侧的钢筋上将粘锚式内置止水带3的第二翼17固定在变形缝5的另一侧,在该变形缝5的另一侧浇筑混凝土6,将该粘锚式内置止水带3的第二翼17粘接在所述变形缝另一侧的混凝土6内。0035其中,将所述粘锚式内置止水带3的首尾的对接部位用粘合剂对接住,具体可以为分别将粘锚式内置止水带的首尾的对接部位切割整齐切口垂直于表面,切线垂直于轴线,用毛刷粘清洗剂刷该两个对接部位,在用毛巾檫干后,用粘合剂将该两个对接部位对接住。说明书CN102121278ACN102121285A4/4页60036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粘锚式内置止水带,如图5,所。
19、述粘锚式内置止水带的第一翼16的横截面为锯齿形,所述粘锚式内置止水带的第二翼17的尾端的横截面为三角形,第二翼17的其他部位的横截面可以是长方形,所述粘锚式内置止水带的中部18的横截面为U型。0037另外,在该U型弯内可以用瞬间粘合剂粘接有泡沫橡胶条,以使得U型弯的开口朝向迎水面,也可以在第二翼17上粘接有反应型湿铺反粘橡胶片。0038以上所述的本发明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定。任何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之内。说明书CN102121278ACN102121285A1/3页7图1说明书附图CN102121278ACN102121285A2/3页8图2图3说明书附图CN102121278ACN102121285A3/3页9图4图5说明书附图CN102121278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