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电梯.pdf

上传人:1*** 文档编号:729877 上传时间:2018-03-08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415.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110055742.0

申请日:

2011.03.08

公开号:

CN102120540A

公开日:

2011.07.13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IPC(主分类):B66B 9/00申请公布日:20110713|||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B66B 9/00申请日:20110308|||公开

IPC分类号:

B66B9/00; B66B11/00; E04F17/00

主分类号:

B66B9/00

申请人:

武汉东菱富士电梯制造有限公司

发明人:

戴俭勤; 郭立

地址:

430076 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花山镇工业园特一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代理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一体化电梯,所述一体化电梯包括:井道,与地面相固定;电梯设备,容置和运行在所述井道中;过渡平台,与所述井道相连接,并且与外部建筑物相固定。所述井道包括互相连接的矩形方管立柱和圈梁。所述矩形方管立柱和圈梁通过榫接方式定位、螺栓联接固定。所述井道通过地脚螺栓与所述地面相固定。所述过渡平台包括互相连接的型钢横梁和防滑钢板平台。所述过渡平台与井道榫接方式定位、螺栓联接固定。所述过渡平台与外部建筑物通过化学螺栓联接固定。因此,本发明的一体化电梯,解决了旧宅加装电梯中存在的土建施工难、环境影响大及轮椅车进出不方便等问题。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小,使用方便。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一体化电梯, 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体化电梯包括 : 井道, 与地面相固定 ; 电梯设备, 容置和运行在所述井道中 ; 过渡平台, 与所述井道相连接, 并且与外部建筑物相固定。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一体化电梯, 其特征在于, 所述井道包括互相连接的矩形方 管立柱和圈梁。
3: 根据权利要求 2 所述的一体化电梯, 其特征在于, 所述矩形方管立柱和圈梁通过榫 接方式定位、 螺栓联接固定。
4: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一体化电梯, 其特征在于, 所述井道通过地脚螺栓与所述地 面相固定。
5: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一体化电梯, 其特征在于, 所述过渡平台包括互相连接的型 钢横梁和防滑钢板平台。
6: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一体化电梯, 其特征在于, 所述过渡平台与井道榫接方式定 位、 螺栓联接固定。
7: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一体化电梯, 其特征在于, 所述过渡平台与外部建筑物通过 化学螺栓联接固定。

说明书


一体化电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梯, 尤其是一种一体化电梯。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住宅电梯的需求越来越大, 对于居 住在老旧的没有电梯住宅的人们, 尤其是老年人而言, 配备一种既方便出行又经济实惠的 电梯显然非常必要, 政府有关部门已着手调研征集旧宅加装电梯方案并制定相关标准规 范, 以期解决旧宅老弱人员出行难问题。
     现有的外加装的一体化电梯的主要缺点是 : (1) 井道与电梯采用独立设计分别施 工, 施工周期长、 环境影响大 ( 安全、 污染、 噪声等 ) ; (2) 井道与建筑间的通道狭窄, 轮椅车 进出不方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 提供一种一体化电梯, 解决旧宅加装电梯 中存在的土建施工难、 环境影响大及轮椅车进出不方便等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一体化电梯, 所述一体化电梯包括 :
     井道, 与地面相固定 ;
     电梯设备, 容置和运行在所述井道中 ;
     过渡平台, 与所述井道相连接, 并且与外部建筑物相固定。
     所述井道包括互相连接的矩形方管立柱和圈梁。 所述矩形方管立柱和圈梁通过榫 接方式定位、 螺栓联接固定。所述井道通过地脚螺栓与所述地面相固定。所述过渡平台包 括互相连接的型钢横梁和防滑钢板平台。所述过渡平台与井道榫接方式定位、 螺栓联接固 定。所述过渡平台与外部建筑物通过化学螺栓联接固定。
     因此, 本发明的一体化电梯, 解决了旧宅加装电梯中存在的土建施工难、 环境影响 大及轮椅车进出不方便等问题。结构紧凑, 占地面积小, 使用方便。 附图说明
     图 1 为本发明一体化电梯的俯视图 ;
     图 2 为本发明一体化电梯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 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在原有建筑物上新装电梯多采用全现浇或框架式电梯井道, 通常在建筑施工前就 按照电梯安装要求, 在建筑的适当位置进行布局和结构设计, 加装电梯相对而言则要麻烦 许多 : 首先要了解建筑的已有布局和结构, 其次再论证电梯加装位置和井道结构的合理性, 再次就是组织现场施工, 各个环节都将会受到很多方面的限制如地基及建筑墙面载荷能力、 候乘梯及检修通道空间、 建筑通风采光、 施工安全防护及污染 ( 包括噪声 ) 等, 如何将加 装电梯的难度或受限程度降到最低。 本发明一体化电梯采用井道、 电梯设备、 候梯平台一体 式设计, 可独立设置在靠近建筑的空地处, 通过过渡平台与建筑连接, 有效地解决了加装电 梯影响采光、 占用通道等问题, 具有很好的通用性, 由于电梯整体 ( 含井道 ) 可在出厂前预 拼装, 大大减少了现场施工的工作量和施工污染 ( 包括噪声 ), 使得加装电梯更安全、 灵活、 快捷、 清洁。
     图 1 和图 2 分别为本发明一体化电梯的俯视图和剖视图, 如图所示, 本发明的一体 化电梯具体包括 : 井道 1、 电梯设备 2 和过渡平台 3。
     井道 1 与地面 5 相固定, 电梯设备 2 容置和运行在井道 2 中, 过渡平台 3 与井道 1 相连接, 并且与外部建筑物 4 相固定。
     井道 1 包括互相连接的矩形方管立柱 10 和圈梁 11, 矩形方管立柱 10 和圈梁 11 采 用榫接方式定位、 螺栓联接固定, 便于工厂预装、 拆卸、 搬运和现场组装, 井道的封闭根据需 要选择如安全玻璃、 铝塑板等材料。
     钢结构井道 1 自成一体, 具有较好的结构强度、 刚度, 用地脚螺栓固定安装于 ( 底 坑 ) 地面 5 上。 过渡平台 3 包括互相连接的型钢横梁 30 和防滑钢板平台 31, 一边与井道 1 采用榫 接方式定位、 螺栓联接固定, 另一边与外部建筑 4 的承载结构 ( 一般为每楼层平面的现浇梁 柱板等 ) 通过化学螺栓联接固定, 既作为候梯进出通道方便轮椅车和人员通行, 又作为井 道辅助结构确保井道的稳定性。
     电梯设备 2 采用载重量 320-400kg 规格, 其轿厢面积及门宽既能满足轮椅车和随 行人员进出, 又不至于过大, 确保整体重量和占地面积的最小化, 降低了建筑承载和用地要 求, 提高了通用性和经济性。
     因此本发明的一体化电梯具有如下优点 :
     1) 井道、 电梯设备和过渡平台一体式设计, 受建筑结构影响小, 通用性强 ;
     2) 电梯结构紧凑, 对建筑通风采光影响小 ;
     3) 预拼装工艺, 保证施工安全、 准确、 快捷、 环境污染小 ;
     4) 配套候梯平台, 方便轮椅车进出。
     最后所应说明的是,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 尽管参 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 可以对本发明 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 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一体化电梯.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一体化电梯.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一体化电梯.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体化电梯.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体化电梯.pdf(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2120540A43申请公布日20110713CN102120540ACN102120540A21申请号201110055742022申请日20110308B66B9/00200601B66B11/00200601E04F17/0020060171申请人武汉东菱富士电梯制造有限公司地址430076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花山镇工业园特一号72发明人戴俭勤郭立54发明名称一体化电梯57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一体化电梯,所述一体化电梯包括井道,与地面相固定;电梯设备,容置和运行在所述井道中;过渡平台,与所述井道相连接,并且与外部建筑物相固定。所述井道包括互相连接的矩形方管立柱和圈梁。所。

2、述矩形方管立柱和圈梁通过榫接方式定位、螺栓联接固定。所述井道通过地脚螺栓与所述地面相固定。所述过渡平台包括互相连接的型钢横梁和防滑钢板平台。所述过渡平台与井道榫接方式定位、螺栓联接固定。所述过渡平台与外部建筑物通过化学螺栓联接固定。因此,本发明的一体化电梯,解决了旧宅加装电梯中存在的土建施工难、环境影响大及轮椅车进出不方便等问题。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小,使用方便。51INTCL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2页附图2页CN102120546A1/1页21一种一体化电梯,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体化电梯包括井道,与地面相固定;电梯设备,容置和运行在所述井道中;过渡平。

3、台,与所述井道相连接,并且与外部建筑物相固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电梯,其特征在于,所述井道包括互相连接的矩形方管立柱和圈梁。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体化电梯,其特征在于,所述矩形方管立柱和圈梁通过榫接方式定位、螺栓联接固定。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电梯,其特征在于,所述井道通过地脚螺栓与所述地面相固定。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电梯,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平台包括互相连接的型钢横梁和防滑钢板平台。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电梯,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平台与井道榫接方式定位、螺栓联接固定。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电梯,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平台与外部建筑物通过化学螺栓联接固定。权。

4、利要求书CN102120540ACN102120546A1/2页3一体化电梯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梯,尤其是一种一体化电梯。背景技术0002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住宅电梯的需求越来越大,对于居住在老旧的没有电梯住宅的人们,尤其是老年人而言,配备一种既方便出行又经济实惠的电梯显然非常必要,政府有关部门已着手调研征集旧宅加装电梯方案并制定相关标准规范,以期解决旧宅老弱人员出行难问题。0003现有的外加装的一体化电梯的主要缺点是1井道与电梯采用独立设计分别施工,施工周期长、环境影响大安全、污染、噪声等;2井道与建筑间的通道狭窄,轮椅车进出不方便。发明内容0004本发明的目。

5、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一体化电梯,解决旧宅加装电梯中存在的土建施工难、环境影响大及轮椅车进出不方便等问题。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一体化电梯,所述一体化电梯包括0006井道,与地面相固定;0007电梯设备,容置和运行在所述井道中;0008过渡平台,与所述井道相连接,并且与外部建筑物相固定。0009所述井道包括互相连接的矩形方管立柱和圈梁。所述矩形方管立柱和圈梁通过榫接方式定位、螺栓联接固定。所述井道通过地脚螺栓与所述地面相固定。所述过渡平台包括互相连接的型钢横梁和防滑钢板平台。所述过渡平台与井道榫接方式定位、螺栓联接固定。所述过渡平台与外部建筑物通过化学螺栓联接固定。。

6、0010因此,本发明的一体化电梯,解决了旧宅加装电梯中存在的土建施工难、环境影响大及轮椅车进出不方便等问题。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小,使用方便。附图说明0011图1为本发明一体化电梯的俯视图;0012图2为本发明一体化电梯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0013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0014在原有建筑物上新装电梯多采用全现浇或框架式电梯井道,通常在建筑施工前就按照电梯安装要求,在建筑的适当位置进行布局和结构设计,加装电梯相对而言则要麻烦许多首先要了解建筑的已有布局和结构,其次再论证电梯加装位置和井道结构的合理性,再次就是组织现场施工,各个环节都将会受到很多方面的限制如地。

7、基及建筑墙面载荷能说明书CN102120540ACN102120546A2/2页4力、候乘梯及检修通道空间、建筑通风采光、施工安全防护及污染包括噪声等,如何将加装电梯的难度或受限程度降到最低。本发明一体化电梯采用井道、电梯设备、候梯平台一体式设计,可独立设置在靠近建筑的空地处,通过过渡平台与建筑连接,有效地解决了加装电梯影响采光、占用通道等问题,具有很好的通用性,由于电梯整体含井道可在出厂前预拼装,大大减少了现场施工的工作量和施工污染包括噪声,使得加装电梯更安全、灵活、快捷、清洁。0015图1和图2分别为本发明一体化电梯的俯视图和剖视图,如图所示,本发明的一体化电梯具体包括井道1、电梯设备2和。

8、过渡平台3。0016井道1与地面5相固定,电梯设备2容置和运行在井道2中,过渡平台3与井道1相连接,并且与外部建筑物4相固定。0017井道1包括互相连接的矩形方管立柱10和圈梁11,矩形方管立柱10和圈梁11采用榫接方式定位、螺栓联接固定,便于工厂预装、拆卸、搬运和现场组装,井道的封闭根据需要选择如安全玻璃、铝塑板等材料。0018钢结构井道1自成一体,具有较好的结构强度、刚度,用地脚螺栓固定安装于底坑地面5上。0019过渡平台3包括互相连接的型钢横梁30和防滑钢板平台31,一边与井道1采用榫接方式定位、螺栓联接固定,另一边与外部建筑4的承载结构一般为每楼层平面的现浇梁柱板等通过化学螺栓联接固定。

9、,既作为候梯进出通道方便轮椅车和人员通行,又作为井道辅助结构确保井道的稳定性。0020电梯设备2采用载重量320400KG规格,其轿厢面积及门宽既能满足轮椅车和随行人员进出,又不至于过大,确保整体重量和占地面积的最小化,降低了建筑承载和用地要求,提高了通用性和经济性。0021因此本发明的一体化电梯具有如下优点00221井道、电梯设备和过渡平台一体式设计,受建筑结构影响小,通用性强;00232电梯结构紧凑,对建筑通风采光影响小;00243预拼装工艺,保证施工安全、准确、快捷、环境污染小;00254配套候梯平台,方便轮椅车进出。0026最后所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说明书CN102120540ACN102120546A1/2页5图1说明书附图CN102120540ACN102120546A2/2页6图2说明书附图CN102120540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作业;运输 > 卷扬;提升;牵引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