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空逃生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高空逃生器.pdf(14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720319618.3 (22)申请日 2017.03.30 (73)专利权人 中山市丰申电器有限公司 地址 528458 广东省中山市五桂山商业街 118四楼530号 (72)发明人 肖晟 李耀强 (51)Int.Cl. A62B 1/00(2006.01) (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54)实用新型名称 一种高空逃生器 (57)摘要 一种高空逃生器, 主要由中空的球形气囊和 充气设备组成, 外壳和内壳间通过连接绳连接, 形成一个封闭的充气空间, 在外壳。
2、和内壳的相同 位置设置能够从外面和里面拉开的拉链, 人进去 后分别拉上内外拉链, 然后再启动爆炸式充气装 置充气, 使人被充满气的球状空间包围, 从高空 坠下时就能够使藏在球内的人受到保护, 不会受 到严重伤害。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5页 附图7页 CN 206715060 U 2017.12.08 CN 206715060 U 1.一种高空逃生器, 主要由中空的球形气囊(1)和充气设备(2)组成, 所述的气囊(1)包 括外壳(11)和内壳(12), 外壳和内壳为同心球体, 在外壳和内壳的相同位置上设有开口, 在 开口周围的外壳和内壳之间通过密封片(13)连接密封, 在两块密封片与外壳和内壳。
3、之间形 成一个封闭的充气空间; 在充气空间内的内壳和外壳之间设有以内壳的中心点为核心向外 辐射的多条连接绳(14); 充气设备(2)安置在充气空间内, 充气设备的控制开关穿过内壳壁 设在内壳内; 在外壳的开口上设置外拉链, 在内壳的开口上设置内拉链; 外拉链和内拉链选 用具有双面拉手的拉链, 使气囊从外部和内部都能够拉开或锁紧; 其特征在于: 密封片距离 开口2cm以上, 在内壳内壁设有一对拉手(15), 在与拉手相对的内壳壁上设置一块背垫 (16), 在背垫的两侧设置安全带; 在背垫与内壳之间设置背垫腔, 在背垫腔里预先填充了 水, 在背垫侧方设有一条软管, 软管的一端穿过背垫进入背垫腔下部。
4、, 软管的另一端封闭, 在封闭端上设有多个喷孔, 并在软管的封闭端拧上封盖, 软管盘绕在背垫腔侧壁预留的凹 槽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空逃生器, 其特征在于: 在背垫上方设置头枕。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空逃生器, 其特征在于: 在头枕两侧设置能够调节长度并互 相扣合的头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空逃生器, 其特征在于: 在外壳上设置两条外充气条(17), 使每块密封片朝外的边缘都位于一条外充气条的投影内, 相应的, 在内壳内壁设置向内突 起的两条内充气条(18), 使每块密封片朝内的边缘都位于一条内充气条的投影内。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空逃生器, 其特征在于: 在外壳。
5、的外壁设置多个独立的囊包 (19), 在囊包内预先填充气体或液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高空逃生器, 其特征在于: 囊包受到大于30公斤以上的撞击后 发生破裂, 破裂导致囊包里的气体或液体向外溢出, 外溢的气体或液体带走撞击产生的部 分势能。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空逃生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充气设备(2)选用爆炸式充 气装置, 在每块密封片上设置一个穿过密封片的密封桶(3), 密封桶(3)两端开口, 从外壳的 开口处将充气设备插进密封桶, 再用密封盖从外壳的开口封住密封桶, 使爆炸式充气装置 的充气开口朝向充气空间, 爆炸式充气装置的控制开关(21)穿过内壳壁进入内壳内; 所述 。
6、的爆炸式充气装置内充填制氮剂或制氦剂。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空逃生器, 其特征在于: 在气囊上设有穿过充气空间的吸气 管(4), 吸气管的一端开口设在外壳外表面, 另一端开口位于内壳内。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空逃生器, 其特征在于: 在外壳表面涂覆阻燃层。 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206715060 U 2 一种高空逃生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高空逃生器, 属于高空逃生技术。 背景技术 0002 当人们在较高的位置身处险境需要逃生时, 例如高楼, 往往只能冒险向下逃, 或向 上逃到更高的位置等待救援。 另外, 还能够通过云梯、 绳索甚至直升飞机实。
7、现逃生。 通过直 升飞机逃生通常都不太现实, 一是救援成本过高, 二是受救援环境许可限制, 并且每次能够 救援的人数较少。 如果采用云梯的方式救援, 存在以下不足: 一是云梯的高度有限, 现有的 楼房往往超过百米, 云梯的高度升不到较高的楼层, 二是云梯的通行能力有限, 救援速度较 慢, 三还会受到架设进出场地的限制, 四是反应速度较慢, 不能及时到达现场。 最简单实用 的是用绳索来逃生, 但这种方式存在以下不足: 一是绳索固定困难, 二是攀爬的过程难度较 大, 通常人们都没有受过类似的攀爬的专业训练, 容易失手摔下, 三是火灾的火苗蹿出楼外 时, 还可能烧断绳索或烧伤逃生人员。 0003 所。
8、以, 很多时候人们虽然受困, 只能选择被动地等待救援。 0004 因此, 需要寻找一种当人被困在高处时能够主动逃生的工具。 发明内容 0005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 提供一种当人被困在高处时能够主动逃生的工具。 0006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高空逃生器, 主要由中空的球形气囊1和充气设备 2组成, 所述的气囊1包括外壳11和内壳12, 外壳和内壳为同心球体, 在外壳和内壳的相同位 置上设有开口, 在开口周围的外壳和内壳之间通过密封片13连接密封, 在两块密封片与外 壳和内壳之间形成一个封闭的充气空间; 在充气空间内的内壳和外壳之间设有以内壳的中 心点为核心向外辐射的多条连接绳14; 。
9、充气设备2安置在充气空间内, 充气设备的控制开关 穿过内壳壁设在内壳内; 在外壳的开口上设置外拉链, 在内壳的开口上设置内拉链; 外拉链 和内拉链选用具有双面拉手的拉链, 使气囊从外部和内部都能够拉开或锁紧; 其特征在于: 密封片距离开口2cm以上, 在内壳内壁设有一对拉手15, 在与拉手相对的内壳壁上设置一块 背垫16, 在背垫的两侧设置安全带。 0007 在背垫与内壳之间设置背垫腔, 在背垫腔里预先填充了水, 在背垫侧方设有一条 软管, 软管的一端穿过背垫进入背垫腔下部, 软管的另一端封闭, 在封闭端上设有多个喷 孔, 并在软管的封闭端拧上封盖, 软管盘绕在背垫腔侧壁预留的凹槽内。 000。
10、8 在背垫上方设置头枕。 0009 在头枕两侧设置能够调节长度并互相扣合的头箍。 0010 在外壳上设置两条外充气条17, 使每块密封片朝外的边缘都位于一条外充气条的 投影内, 相应的, 在内壳内壁设置向内突起的两条内充气条18, 使每块密封片朝内的边缘都 位于一条内充气条的投影内。 0011 在外壳的外壁设置多个独立的囊包19, 在囊包内预先填充气体或液体。 说 明 书 1/5 页 3 CN 206715060 U 3 0012 囊包受到大于30公斤以上的撞击后发生破裂, 破裂导致囊包里的气体或液体向外 溢出, 外溢的气体或液体带走撞击产生的部分势能。 0013 所述的充气设备2选用爆炸式充。
11、气装置, 在每块密封片上设置一个穿过密封片的 密封桶3, 密封桶3两端开口, 从外壳的开口处将充气设备插进密封桶, 再用密封盖从外壳的 开口封住密封桶, 使爆炸式充气装置的充气开口朝向充气空间, 爆炸式充气装置的控制开 关21穿过内壳壁进入内壳内; 所述的爆炸式充气装置内充填制氮剂或制氦剂。 0014 在气囊上设有穿过充气空间的吸气管4, 吸气管的一端开口设在外壳外表面, 另一 端开口位于内壳内。 0015 在外壳表面涂覆阻燃层。 0016 有益效果 0017 1、 设置中空的球形气囊, 气囊由外壳和内壳组成, 外壳和内壳间通过连接绳连接, 形成一个封闭的充气空间, 在外壳和内壳的相同位置设置。
12、能够从外面和里面拉开的拉链, 人进去后分别拉上内外拉链, 然后再启动爆炸式充气装置充气, 使人被充满气的球状空间 包围, 从高空坠下时就能够使藏在球内的人受到保护, 不会受到严重伤害; 0018 2、 在内壳内设有背垫, 在背垫两侧设有安全带, 在背垫上方设有头枕, 在头枕两侧 设有头箍, 通过系上安全带使人体位置固定, 通过带上头箍使头部位置固定, 减少在降落的 过程中人体不固定可能导致的危险。 附图说明 0019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外观示意图; 0020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爆开图; 0021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角度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0022 图4是图3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00。
13、23 图5是图3中B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0024 图6是图3中C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0025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角度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0026 图8是图7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7 如图1-图8所示, 一种高空逃生器, 主要由中空的球形气囊1和充气设备2组成, 所 述的气囊1包括外壳11和内壳12, 外壳和内壳为同心球体。 外壳和内壳的形状相同, 都采用 圆球或药囊的形状。 在外壳和内壳的相同位置上设有开口, 在开口周围的外壳和内壳之间 通过两块密封片13连接密封, 在两块密封片与外壳和内壳之间形成一个封闭的充气空间。 两块密封片除相对的两侧一侧与外壳相连, 另一侧与内壳相。
14、连外, 在开口的长度方向的两 端分别向对方弯折并相连。 通过在充气空间充气, 在外壳与内壳之间形成一个具有气压的 空间, 当高空逃生器从高外坠落时, 就能够对藏在内壳内的人起到保护的作用。 在外壳表面 涂覆阻燃层, 防止外壳被火点燃。 0028 在充气空间内的内壳和外壳之间设有以内壳的中心点为核心向外辐射的多条连 接绳14, 所述的连接绳14一端固定在外壳内壁, 另一端固定在内壳外壁。 连接绳采用能够弯 说 明 书 2/5 页 4 CN 206715060 U 4 曲折叠的软性材料制作, 例如塑料绳、 布绳等。 在气囊下坠的过程中, 由于连接绳长度是固 定的, 不能够被拉伸, 因此, 使整个充。
15、气空间的厚度保持在相对一致的厚度。 当气囊撞向地 面时, 与地面相撞一侧的内壳就会向下冲击, 同时, 该区域空间内的气体受挤压会向上涌 动, 被挤压的气体就会流动到该区域的对立空间, 对外壳产生一个向上的压力, 但是, 由于 连接绳的牵引作用, 这一向上的压力就会同时把内壳向上提拉, 使得内壳不会碰到外壳, 因 此, 在外壳和内壳之间, 始终形成一个气垫层, 起到缓冲撞击的作用, 减少对藏在内壳内的 人的冲击力, 从而起到保护的作用。 0029 充气设备2安置在充气空间内, 充气设备的控制开关穿过内壳壁设在内壳内。 在外 壳的开口上设置外拉链, 在内壳的开口上设置内拉链; 外拉链和内拉链选用具。
16、有双面拉手 的拉链, 使气囊从外部和内部都能够拉开或锁紧。 密封片距离开口2cm以上以便于安装拉 链。 0030 在内壳内壁设有一对拉手15, 在与拉手相对的内壳壁上设置一块背垫16, 在背垫 的两侧设置安全带。 背垫内选用柔软的材料填充, 例如海棉、 泡沫板、 气体等。 使用时, 双手 分别拉住拉手, 背部抵紧背垫, 将背垫两侧的安全带拉到身前调节好长度并扣上。 系上安全 带后, 在滚动的过程中有助于保持人的位置的相对稳定, 防止人在内壳内滚来滚去受伤。 0031 在背垫与内壳之间设置背垫腔, 在背垫腔里预先填充了经过压缩的空气或水, 在 背垫侧方设有一条软管, 软管的一端穿过背垫进入背垫腔。
17、下部, 软管的另一端封闭, 在封闭 端上设有多个喷孔, 并在软管的封闭端拧上封盖, 软管盘绕在背垫腔侧壁预留的凹槽内。 当 发生撞击时, 经过压缩的空气或水能够吸收掉一些撞击的力量, 减少对人体的冲击。 如果填 充的是水, 在坠落的过程中万一外壳表面被火点燃, 坠落到地面上后, 位于里面的人还能够 拉出软管, 拧开封盖, 通过挤压使软垫腔里的水从软管末端的喷孔向外喷出, 喷向着火点或 温度较高的地方, 从而能够主动地自内向外打开气囊开口逃生。 0032 在背垫上方设置头枕。 人的背部抵紧背垫, 头部用头枕支撑, 在滚动的过程中, 使 劲用后脑勺抵紧头枕, 能够防止颈椎折断。 0033 在头枕两。
18、侧设置头箍, 将头固定在头枕上, 防止滚动过程中或跌落地面时颈椎折 断。 0034 在外壳上设置两条外充气条17, 使每块密封片朝外的边缘都位于一条外充气条的 投影内, 相应的, 在内壳内壁设置向内突起的两条内充气条18, 使每块密封片朝内的边缘都 位于一条内充气条的投影内。 由于分隔板为刚性板, 在撞击时可能会发生折断等情况, 在其 外部设置外充气条, 发生撞击时能够起到缓冲保护的作用。 位于内壳内的内充气条, 则是用 于保护人体的, 当人体撞到分隔板内的内壳内壁, 是先撞到相对柔软的内充气条上, 内充气 条的分隔能够缓冲撞击的强度, 减少受伤的风险。 0035 在外壳的外壁设置多个独立的囊。
19、包19, 在囊包内预先填充气体或液体。 在生产时, 就在囊包里充好气或水。 当外壳在下跌的过程中发生撞击时, 先撞到囊包上, 震动再通过囊 包传递给外壳, 囊包起到缓冲的作用。 0036 囊包受到30公斤以上的撞击后易发生破裂, 破裂导致囊包里的气体或液体向外溢 出, 外溢的气体或液体将带走撞击产生的部分势能, 使传递到外壳上的撞击势能减小, 有助 于减轻撞击对人体的影响。 在实际的应用中, 还能够使用海棉、 泡沫棉等软性材料来代替气 体或液体。 说 明 书 3/5 页 5 CN 206715060 U 5 0037 当需要逃生时, 先找到适合从高处跳下的地方, 例如开阔的阳台或楼顶, 人先从。
20、开 口进入内壳, 然后依次拉上外拉链和内拉链, 背部靠在背垫上, 将安全带拉到身前调整好长 度并系好, 头靠在头枕上, 将头箍拉于额头上调节好长度并扣好, 将头部固定好, 再将吸气 管含在嘴里保证呼吸正常, 双手同时操作充气设备的控制开关启动充气设备充气, 然后双 手都抓紧拉手。 充好气后, 藏在里面的人向要跳下的方向滚动, 使高空逃生器坠下, 从而实 现逃生, 或在他人的协助下从高处坠下逃生。 如果没有外人的帮助, 就要依靠自己滚动实现 高空坠下, 因此, 如果有阻碍就难以实现, 必须事前做些准备, 例如将较高的桌子搬到阳台, 桌面的高度要接近阳台栏杆的高度, 将高空逃生器放在桌面, 人进入。
21、后进行充气, 充完气后 朝阳台外的方向滚动就能够实现坠下。 0038 所述的充气设备2选用爆炸式充气装置, 在每块密封片上设置一个穿过密封片的 密封桶3, 密封桶3两端开口, 从外壳的开口处将充气设备插进密封桶, 再用密封盖从外壳的 开口封住密封桶, 使爆炸式充气装置的充气开口朝向充气空间, 爆炸式充气装置的控制开 关21穿过内壳壁进入内壳内; 所述的爆炸式充气装置内充填制氮剂或制氦剂。 在密封桶与 充气装置之间还设有软垫, 防止充气时气体进入密封桶与充气装置之间的空隙。 0039 在密封桶的进入孔上设置密封盖对充气设备起到保护作用, 并能够定期检查、 更 换充气装置, 以确保充气装置能够正常。
22、使用。 在密封桶靠近密封片的外壁设有一条开关槽, 爆炸式充气装置的控制开关穿过开关槽后进入内壳内。 0040 在气囊上设有穿过充气空间的吸气管4, 吸气管的一端开口设在外壳外表面, 另一 端开口位于内壳内。 0041 吸气管位于内壳内的部分长度大于30cm。 由于高空逃生器的内部空间有限, 储存 的空气量有限, 因此, 藏在里面的人能够通过吸气管吸入外界的空气, 避免窒息。 吸气时, 人 能够将吸气管位于内壳内的一端放到口中实现主动式呼吸, 吸气管上还能根据需要添加空 气过滤装置, 以防止吸入有毒有害的气体。 0042 在气囊上还设有排气管, 排气管的一端开口设在外壳表面, 另一端开口位于内壳。
23、 内壁。 相应的, 由于人不断呼出二氧化碳, 时间一长, 气囊内的空气就不能再呼吸, 因此, 设 置排气管将气囊内的二氧化碳通过空气自然对流排出气囊。 0043 所述的开口的长度小于圆周的一半。 0044 在高空逃生器坠落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翻滚, 为避免藏在里面的人完全被动地跟 着翻滚, 在内壳内壁还设有脚环, 人双手抓紧拉手, 脚插入脚环固定, 翻滚时利用拉手、 脚 环、 安全带以及头箍, 使人体保持相对的稳定, 还能够增加安全感。 0045 在外壳和/或内壳上设有能够用于排气和充气的阀门。 有时爆炸式充气装置产生 的气量不够时, 还能够通过自主或借助外人帮忙往气囊的充气空间打气。 当高空逃。
24、生器坠 落到地面后, 先启动阀门放气, 使气囊泄压, 人再从里面拉开内拉链, 双手分别向相反的方 向推开开口两侧的密封片, 再拉开外拉链, 人就能够从开口走出气囊。 或者依靠他人帮忙先 泄压, 再从外拉开外拉链, 再掰开密封片, 拉开内拉链, 使气囊内的人能够走出来。 0046 当需要逃生时, 先找到适合从高空跳下的地方, 例如开阔的阳台或楼顶, 人先从开 口进入内壳, 然后依次拉上外拉链和内拉链, 将吸气管含在嘴里保证呼吸正常, 一只手先抓 紧拉手, 另一只手操作充气设备的控制开关启动充气设备充气, 然后双手都抓紧拉手。 充好 气后, 藏在里面的人向要跳下的方向滚动, 使高空逃生器坠下, 从。
25、而实现逃生, 或在外人的 说 明 书 4/5 页 6 CN 206715060 U 6 协助下从高处坠下逃生。 如果没有外人的帮助, 就要依靠自己滚动实现高空坠下, 因此, 如 果有阻碍就难以实现, 必须事前做些准备, 例如将较高的桌子搬到阳台, 桌面的高度要接近 阳台栏杆的高度, 将高空逃生器放在桌面, 人进入后进行充气, 充完气后朝阳台外的方向滚 动就能够实现坠下。 或者, 在建楼时就设有折叠式逃生滑板, 平时将滑板收起来, 发生灾难 时, 将滑板放下, 滑板长度超过两米并从楼上向外突出, 人走到滑板上先进入气囊, 再充气, 充好气后顺着滑板滚动即可从高楼跳下逃生。 0047 上述实施例仅。
26、是用来说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用途, 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 制, 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范围内, 做出各种变化或替代, 也应 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畴。 说 明 书 5/5 页 7 CN 206715060 U 7 图1 说 明 书 附 图 1/7 页 8 CN 206715060 U 8 图2 说 明 书 附 图 2/7 页 9 CN 206715060 U 9 图3 说 明 书 附 图 3/7 页 10 CN 206715060 U 10 图4 图5 说 明 书 附 图 4/7 页 11 CN 206715060 U 11 图6 说 明 书 附 图 5/7 页 12 CN 206715060 U 12 图7 说 明 书 附 图 6/7 页 13 CN 206715060 U 13 图8 说 明 书 附 图 7/7 页 14 CN 206715060 U 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