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复合酶包衣微丸及其制备方法.pdf

上传人:Y94****206 文档编号:7289312 上传时间:2019-10-02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1.2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410638567.1

申请日:

20141106

公开号:

CN105265756A

公开日:

20160127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审查中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23K1/165

主分类号:

A23K1/165

申请人:

北京昕地美饲料科技有限公司

发明人:

赵子祥,赵丽芳

地址: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乙12号天作国际大厦1号楼B座908

优先权:

CN201410638567A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金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朱梅;徐琳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耐高温包衣复合酶微丸及其制备方法。所述微丸包含:丸芯和包衣层,其中,所述丸芯由固体粉状酶制剂、淀粉、面粉、微晶纤维素和氢化油组成;包衣层由聚丙烯酸树脂乳化液、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和乙基纤维素组成。所述微丸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固体粉状酶制剂与氢化油混均后加入载体,经过干混、湿混,形成混合物;将混物经摇摆或挤压制成微丸;将微丸同时进行烘干和包被,再烘干;先将聚丙烯酸树脂乳化液和羟丙基甲基纤维素溶于水进行第一层包衣,再将乙基纤维素用乙醇溶解进行第二层包衣;烘干即为复合酶包衣微丸成品。本发明的复合酶包衣微丸耐热性能良好、稳定性好、外观圆整、粒径均匀,与饲料有很好的混合均匀度。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复合酶包衣微丸,所述复合酶包衣微丸包含:含复合酶的丸芯和包裹在丸芯外的包衣层,其中,含复合酶的丸芯由固体粉状酶制剂、淀粉、面粉、微晶纤维素和氢化油组成;包衣层由聚丙烯酸树脂乳化液、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和乙基纤维素组成;其中,所述固体粉状酶制剂包含木聚糖酶、纤维素酶、甘露聚糖酶、淀粉酶、蛋白酶;其中,所述淀粉优选为玉米淀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酶包衣微丸,其中,所述丸芯的各种成分的含量为:木聚糖酶、纤维素酶、甘露聚糖酶、淀粉酶、蛋白酶、淀粉、面粉、微晶纤维素和氢化油的用量分别为13~16重量份、4~5重量份、0.1~0.5重量份、1~2重量份、1~2重量份、20~40重量份、20~40重量份、10~30重量份、1-10重量份;所述包衣层的各种成分的含量为:聚丙烯酸树脂乳化液、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和乙基纤维素分别为1~15重量份、0.5~5重量份、0.1~6重量份;优选地,所述丸芯的各种成分的含量为:木聚糖酶、纤维素酶、甘露聚糖酶、淀粉酶、蛋白酶、淀粉、面粉、微晶纤维素、氢化油的用量分别为14重量份、4.5重量份、0.4重量份、1.25重量份、1.25重量份、35重量份、20重量份、30重量份、2重量份;所述包衣层的各种成分的含量为:聚丙烯酸树脂乳化液、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和乙基纤维素分别为3重量份、0.75重量份、0.25重量份;或所述丸芯的各种成分的含量为:木聚糖酶、纤维素酶、甘露聚糖酶、淀粉酶、蛋白酶、淀粉、面粉、微晶纤维素、氢化油的用量分别为13重量份、5重量份、0.1重量份、2重量份、1重量份、40重量份、20重量份、30重量份、1重量份;所述包衣层的各种成分的含量为:聚丙烯酸树脂乳化液、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和乙基纤维素分别为7重量份、3重量份、3重量份;或所述丸芯的各种成分的含量为:木聚糖酶、纤维素酶、甘露聚糖酶、淀粉酶、蛋白酶、淀粉、面粉、微晶纤维素、氢化油的用量分别为16重量份、4重量份、0.5重量份、1重量份、2重量份、20重量份、40重量份、10重量份、10重量份;所述包衣层的各种成分的含量为:聚丙烯酸树脂乳化液、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和乙基纤维素分别为15重量份、0.5重量份、6重量份;或所述丸芯的各种成分的含量为:木聚糖酶、纤维素酶、甘露聚糖酶、淀粉酶、蛋白酶、玉米淀粉、面粉、微晶纤维素、氢化油的用量分别为14重量份、4.5重量份、0.4重量份、1.5重量份、1.5重量份、30重量份、30重量份、20重量份、1重量份;所述包衣层的各种成分的含量为:聚丙烯酸树脂乳化液、羟丙基甲基纤维素、乙基纤维素分别为1重量份、5重量份、0.1重量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酶包衣微丸,其中,所述复合酶包衣微丸的粒径为:95%以上微丸孔径均在30~60目。 4.一种复合酶包衣微丸的制备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按照配方比例,将包含各种单酶的固体粉状酶制剂与氢化油均质混合后,加入载体;载体混合时,先进行干混,时间不低于4分钟,然后加入适量水,进行湿混,混合时间不低于8分钟,形成混合物;其中,所述载体选自淀粉、面粉和微晶纤维素组成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淀粉优选为玉米淀粉;所述固体粉状酶制剂包含木聚糖酶、纤维素酶、甘露聚糖酶、淀粉酶、蛋白酶;步骤二:将上述混合物经摇摆或挤压制成大小约30至60目的微丸;步骤三:将步骤二中制成的微丸同时进行烘干和包被,再将微丸烘干到水分在6%以下;步骤四:先将聚丙烯酸树脂乳化液和羟丙基甲基纤维素按配方比例溶于水,对上一步的产物进行第一层包衣,再将乙基纤维素用70-80%乙醇溶解后进行第二层包衣;步骤五:包衣完成后继续烘干,烘干到水分在6%以下,所得产品即为复合酶包衣微丸成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中,步骤一的混合物中的各种成分的含量为:木聚糖酶、纤维素酶、甘露聚糖酶、淀粉酶、蛋白酶、淀粉、面粉、微晶纤维素和氢化油的用量分别为13~16重量份、4~5重量份、0.1~0.5重量份、1~2重量份、1~2重量份、20~40重量份、20~40重量份、10~30重量份、1-10重量份;优选地,步骤一的混合物中的各种成分的含量为:木聚糖酶、纤维素酶、甘露聚糖酶、淀粉酶、蛋白酶、淀粉、面粉、微晶纤维素和氢化油的用量分别为14重量份、4.5重量份、0.4重量份、1.25重量份、1.25重量份、35重量份、20重量份、30重量份、2重量份;或步骤一的混合物中的各种成分的含量为:木聚糖酶、纤维素酶、甘露聚糖酶、淀粉酶、蛋白酶、淀粉、面粉、微晶纤维素、氢化油的用量分别为13重量份、5重量份、0.1重量份、2重量份、1重量份、40重量份、20重量份、30重量份、1重量份;或步骤一的混合物中的各种成分的含量为:木聚糖酶、纤维素酶、甘露聚糖酶、淀粉酶、蛋白酶、淀粉、面粉、微晶纤维素、氢化油的用量分别为16重量份、4重量份、0.5重量份、1重量份、2重量份、20重量份、40重量份、10重量份、10重量份;或步骤一的混合物中的各种成分的含量为:木聚糖酶、纤维素酶、甘露聚糖酶、淀粉酶、蛋白酶、玉米淀粉、面粉、微晶纤维素、氢化油的用量分别为14重量份、4.5重量份、0.4重量份、1.5重量份、1.5重量份、30重量份、30重量份、20重量份、1重量份。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中,步骤二中,调节粒度为30-60目,使95%以上微丸孔径均在30~60目;制成的微丸还经过抛圆、过筛处理,用以美化外观,增加密实度。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中,步骤三中,烘干温度控制在100~120℃。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中,步骤四中,各种成分的含量为:聚丙烯酸树脂乳化液、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和乙基纤维素分别为1~15重量份、0.5~5重量份、0.1~6重量份;优选地,步骤四中,各种成分的含量为:聚丙烯酸树脂乳化液、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和乙基纤维素分别为3重量份、0.75重量份、0.25重量份;或各种成分的含量为:聚丙烯酸树脂乳化液、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和乙基纤维素分别为7重量份、3重量份、3重量份;或各种成分的含量为:聚丙烯酸树脂乳化液、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和乙基纤维素分别为15重量份、0.5重量份、6重量份;或各种成分的含量为:聚丙烯酸树脂乳化液、羟丙基甲基纤维素、乙基纤维素分别为1重量份、5重量份、0.1重量份。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中,步骤四中,先对步骤三中烘干后的产物进行过筛处理,取30~60目的筛分物进行包衣。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中,步骤五中,烘干温度控制在100~120℃。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复合酶制剂后加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耐高温包衣复合酶微 丸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微丸生产工艺师采用摇摆制粒,产品颗粒大小均匀度不高,同时在 饲料生产制粒过程中酶活损失较严重,动物的利用率大大下降,且饲料添加 成本增加。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通过一种合适的复合酶后加工工艺,提高复合酶的耐热性和 稳定性,使其能在饲料中更好的利用,从而解决已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 问题。

因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复合酶包衣微丸。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复合酶包衣微丸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通过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复合酶包衣微丸,所述复合酶包衣 微丸包含:含复合酶的丸芯和包裹在丸芯外的包衣层,其中,含复合酶的丸 芯由固体粉状酶制剂、淀粉、面粉、微晶纤维素和氢化油组成;包衣层由聚 丙烯酸树脂乳化液、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和乙基纤维素组成;其中,所述固体 粉状酶制剂包含木聚糖酶、纤维素酶、甘露聚糖酶、淀粉酶、蛋白酶;其中 所述淀粉优选为玉米淀粉。

其中,所述丸芯的各种成分的含量为:木聚糖酶、纤维素酶、甘露聚糖 酶、淀粉酶、蛋白酶、淀粉、面粉、微晶纤维素和氢化油的用量分别为13~ 16重量份、4~5重量份、0.1~0.5重量份、1~2重量份、1~2重量份、20~ 40重量份、20~40重量份、10~30重量份、1-10重量份;所述包衣层的各 种成分的含量为:聚丙烯酸树脂乳化液、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和乙基纤维素分 别为1~15重量份、0.5~5重量份、0.1~6重量份。

优选地,所述丸芯的各种成分的含量为:木聚糖酶、纤维素酶、甘露聚 糖酶、淀粉酶、蛋白酶、淀粉、面粉、微晶纤维素、氢化油的用量分别为14 重量份、4.5重量份、0.4重量份、1.25重量份、1.25重量份、35重量份、20 重量份、30重量份、2重量份;或

所述丸芯的各种成分的含量为:木聚糖酶、纤维素酶、甘露聚糖酶、淀 粉酶、蛋白酶、淀粉、面粉、微晶纤维素、氢化油的用量分别为13重量份、 5重量份、0.1重量份、2重量份、1重量份、40重量份、20重量份、30重量 份、1重量份;或

所述丸芯的各种成分的含量为:木聚糖酶、纤维素酶、甘露聚糖酶、淀 粉酶、蛋白酶、淀粉、面粉、微晶纤维素、氢化油的用量分别为16重量份、 4重量份、0.5重量份、1重量份、2重量份、20重量份、40重量份、10重量 份、10重量份;或

所述丸芯的各种成分的含量为:木聚糖酶、纤维素酶、甘露聚糖酶、淀 粉酶、蛋白酶、淀粉、面粉、微晶纤维素、氢化油的用量分别为14重量份、 4.5重量份、0.4重量份、1.5重量份、1.5重量份、30重量份、30重量份、20 重量份、1重量份。

优选地,所述包衣层的各种成分的含量为:聚丙烯酸树脂乳化液、羟丙 基甲基纤维素和乙基纤维素分别为3重量份、0.75重量份、0.25重量份;或

所述包衣层的各种成分的含量为:聚丙烯酸树脂乳化液、羟丙基甲基纤 维素和乙基纤维素分别为7重量份、3重量份、3重量份;或

所述包衣层的各种成分的含量为:聚丙烯酸树脂乳化液、羟丙基甲基纤 维素和乙基纤维素分别为15重量份、0.5重量份、6重量份;或

所述包衣层的各种成分的含量为:聚丙烯酸树脂乳化液、羟丙基甲基纤 维素、乙基纤维素分别为1重量份、5重量份、0.1重量份。

优选地,所述复合酶包衣微丸的粒径为:95%以上微丸孔径均在30~60 目。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复合酶包衣微丸的制备方法,所 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按照配方比例,将包含各种单酶的固体粉状酶制剂与氢化油均 质混合后,加入载体。载体混合时,先进行干混,时间不低于4分钟,然后 加入适量水,进行湿混,混合时间不低于8分钟,形成混合物。其中,所述 载体选自淀粉、面粉和微晶纤维素组成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淀粉优选为玉 米淀粉;所述固体粉状酶制剂包含木聚糖酶、纤维素酶、甘露聚糖酶、淀粉 酶、蛋白酶。

步骤二:将上述混合物经摇摆或挤压制成大小约30至60目的微丸;

步骤三:将步骤二中制成的微丸同时进行烘干和包被,再将微丸烘干到 水分在6%以下;

步骤四:先将聚丙烯酸树脂乳化液和羟丙基甲基纤维素按配方比例溶于 水,对上一步的产物进行第一层包衣,再将乙基纤维素用70-80%乙醇溶解后 进行第二层包衣;

步骤五:包衣完成后继续烘干,烘干到水分在6%以下,所得产品即为 复合酶包衣微丸成品。

优选地,步骤一的混合物中的各种成分的含量为:木聚糖酶、纤维素酶、 甘露聚糖酶、淀粉酶、蛋白酶、淀粉、面粉、微晶纤维素和氢化油的用量分 别为13~16重量份、4~5重量份、0.1~0.5重量份、1~2重量份、1~2重 量份、20~40重量份、20~40重量份、10~30重量份、1-10重量份;

更优选地,步骤一的混合物中的各种成分的含量为:木聚糖酶、纤维素 酶、甘露聚糖酶、淀粉酶、蛋白酶、淀粉、面粉、微晶纤维素、氢化油的用 量分别为14重量份、4.5重量份、0.4重量份、1.25重量份、1.25重量份、35 重量份、20重量份、30重量份、2重量份;或

步骤一的混合物中的各种成分的含量为:木聚糖酶、纤维素酶、甘露聚 糖酶、淀粉酶、蛋白酶、淀粉、面粉、微晶纤维素、氢化油的用量分别为13 重量份、5重量份、0.1重量份、2重量份、1重量份、40重量份、20重量份、 30重量份、1重量份;或

步骤一的混合物中的各种成分的含量为:木聚糖酶、纤维素酶、甘露聚 糖酶、淀粉酶、蛋白酶、淀粉、面粉、微晶纤维素、氢化油的用量分别为16 重量份、4重量份、0.5重量份、1重量份、2重量份、20重量份、40重量份、 10重量份、10重量份;或

步骤一的混合物中的各种成分的含量为:木聚糖酶、纤维素酶、甘露聚 糖酶、淀粉酶、蛋白酶、玉米淀粉、面粉、微晶纤维素、氢化油的用量分别 为14重量份、4.5重量份、0.4重量份、1.5重量份、1.5重量份、30重量份、 30重量份、20重量份、1重量份。

优选地,步骤二中,调节粒度为30-60目,使95%以上微丸孔径均在30~ 60目;制成的微丸还经过抛圆、过筛处理,用以美化外观,增加密实度;

优选地,步骤三中,烘干温度控制在100~120℃;

优选地,步骤四中,各种成分的含量为:聚丙烯酸树脂乳化液、羟丙基 甲基纤维素和乙基纤维素分别为1~15重量份、0.5~5重量份、0.1~6重量 份;

更优选地,各种成分的含量为:聚丙烯酸树脂乳化液、羟丙基甲基纤维 素和乙基纤维素分别为3重量份、0.75重量份、0.25重量份;或

各种成分的含量为:聚丙烯酸树脂乳化液、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和乙基纤 维素分别为7重量份、3重量份、3重量份;或

各种成分的含量为:聚丙烯酸树脂乳化液、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和乙基纤 维素分别为15重量份、0.5重量份、6重量份;或

各种成分的含量为:聚丙烯酸树脂乳化液、羟丙基甲基纤维素、乙基纤 维素分别为1重量份、5重量份、0.1重量份。

优选地,步骤四中,先对步骤三中烘干后的产物进行过筛处理,取30~ 60目的筛分物进行包衣;

优选地,步骤五中,烘干温度控制在100~120℃。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用氢化油包裹的复合酶粉剂被载体吸附后形成内保护,再加上两层 外包衣层提高了复合酶的稳定性和耐温性。

(2)本发明的复合酶包衣微丸耐热性能良好,在饲料调质温度85℃以 上、调质时间18~40秒、蒸汽压力0.3~0.4MPa的条件下,耐受性差的酶制 剂(如蛋白酶、纤维素酶等,裸酶经制粒后的存留低于50%)能达到70%以 上的存留率,中等耐受性的酶制剂(如淀粉酶、木聚糖酶等,裸酶经制粒后 的存留低于70%)可达到90%以上的存留率。

(3)本发明的复合酶包衣微丸稳定性好,在25℃常温保存12个月,酶 活损失在5%以内。

(4)利用本发明提供的复合酶后加工工艺得到的复合酶包衣微丸,外观 圆整、粒径均匀,30~60目大小的微丸占95%以上,容重为700g/L~850g/L, 与饲料有很好的混合均匀度。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仅是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案的例子列举,并不对本发明构成 任何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偏离本发明的实质和构思的范围内 的修改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以下实施例中所用的材料如无特别说明,均为常规市售产品,为食品级 或医药级。所用设备为混合机、摇摆制粒机、挤压制粒机、抛圆机、流化床 干燥塔、包衣机等均为北京昕大洋怀安科技发有限公司所用的设备。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复合酶包衣微丸,该复合酶包衣微丸包含:含复合酶 的丸芯和包裹在丸芯外的包衣层,其中含复合酶的丸芯由包含木聚糖酶、纤 维素酶、甘露聚糖酶、淀粉酶、蛋白酶的固体粉状酶制剂、淀粉、面粉、微 晶纤维素和氢化油组成;包衣层由聚丙烯酸树脂乳化液、羟丙基甲基纤维素 和乙基纤维素组成。其中组成复合酶丸芯的木聚糖酶、纤维素酶、甘露聚糖 酶、淀粉酶、蛋白酶、淀粉、面粉、微晶纤维素和氢化油的用量分别为:14kg、 4.5kg、0.4kg、1.25kg、1.25kg、35kg、20kg、30kg、2kg;组成复合酶丸芯外 的包衣层的聚丙烯酸树脂乳化液、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和和乙基纤维素的用量 分别为:3kg、0.75kg、0.25kg。

本实施例提供的复合酶包衣微丸通过如下方法制备,该方法包括如下步 骤:

步骤一:按照上述配方比例,将固体粉状酶制剂和氢化油均质混合后, 加入载体。载体混合后,先进行干混,时间为4分钟,然后加入适量水,进 行湿混,混合时间为10分钟,形成混合物。其中,所述载体为淀粉、微晶纤 维素、面粉和氢化油。

步骤二:将上述混合物经摇摆或挤压制成微丸,制成大小30目的微丸, 然后用抛圆机抛圆,得到致密的小微丸;

步骤三:将步骤二中制成的微丸在流化床干燥塔中同时进行烘干和包被, 再将微丸100℃烘干到水分在6%以下;

步骤四:按照上述配方比例,先将聚丙烯酸树脂乳化液和羟丙基甲基纤 维素按照上述配比溶于水,对上述产物进行第一层包衣,再将乙基纤维素用 70%乙醇溶解后进行第二层包衣;

步骤五:包衣完成后继续100℃烘干,烘干到水分在6%以下,所得产品 即为复合酶包衣微丸成品。

将上述所得产品在25℃常温保存12个月,检测复合酶各单酶的酶活, 并在在饲料调质温度85℃以上、调质时间18~40秒、蒸汽压力0.3~0.4MPa 的条件下检测复合酶的耐温性。所得实际制粒的存留数据和储存稳定性数据 列于表1和表2。表1为在25℃常温保存12个月,复合酶酶活存留率(单 位:U/g);表2为在饲料调质温度85℃以上、调质时间18~40秒、蒸汽压 力0.3~0.4MPa的条件下复合酶耐温实验数据(单位:U/g)。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复合酶包衣微丸,复合酶包衣微丸成分与实施例1所 述相同,其中,组成复合酶丸芯的木聚糖酶、纤维素酶、甘露聚糖酶、淀粉 酶、蛋白酶、淀粉、面粉、微晶纤维素和氢化油的用量分别为:13kg、5kg、 0.1kg、2kg、1kg、40kg、20kg、30kg、1kg;组成复合酶丸芯外的包衣层的 聚丙烯酸树脂乳化液、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和和乙基纤维素的用量分别为:7kg、 3kg、3kg。

本实施例提供的复合酶包衣微丸通过如下方法制备,该方法包括如下步 骤:

步骤一:按照上述配方比例,将固体粉状酶制剂和氢化油均质混合后, 加入载体。载体混合后,先进行干混,时间为4分钟,然后加入适量水,进 行湿混,混合时间为10分钟,形成混合物。其中,所述载体为淀粉、微晶纤 维素、面粉和氢化油。

步骤二:将上述混合物经摇摆或挤压制成微丸,制成大小30目的微丸, 然后用抛圆机抛圆,得到致密的小微丸;

步骤三:将步骤二中制成的微丸在流化床干燥塔中同时进行烘干和包被, 再将微丸100℃烘干到水分在6%以下;

步骤四:按照上述配方比例,先将聚丙烯酸树脂乳化液和羟丙基甲基纤 维素按照上述配比溶于水,对上述产物进行第一层包衣,再将乙基纤维素用 70%乙醇溶解后进行第二层包衣;

步骤五:包衣完成后继续100℃烘干,烘干到水分在6%以下,所得产品 即为复合酶包衣微丸成品。

将上述所得产品在25℃常温保存12个月,检测复合酶各单酶的酶活, 并在在饲料调质温度85℃以上、调质时间18~40秒、蒸汽压力0.3~0.4MPa 的条件下检测复合酶的耐温性。所得实际制粒的存留数据和储存稳定性数据 列于表1和表2。表1为在25℃常温保存12个月,复合酶酶活存留率(单 位:U/g);表2为在饲料调质温度85℃以上、调质时间18~40秒、蒸汽压 力0.3~0.4MPa的条件下复合酶耐温实验数据(单位:U/g)。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复合酶包衣微丸,复合酶包衣微丸的成分与实施例1 所述相同,其中,组成复合酶丸芯的木聚糖酶、纤维素酶、甘露聚糖酶、淀 粉酶、蛋白酶、淀粉、面粉、微晶纤维素和氢化油的用量分别为:16kg、4kg、 0.5kg、1kg、2kg、20kg、40kg、10kg、10kg;组成复合酶丸芯外的包衣层的 聚丙烯酸树脂乳化液、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和和乙基纤维素的用量分别为: 15kg、0.5kg、6kg。

本实施例提供的复合酶包衣微丸通过如下方法制备,该方法包括如下步 骤:

步骤一:按照上述配方比例,将固体粉状酶制剂和氢化油均质混合后, 加入载体。载体混合后,先进行干混,时间为4分钟,然后加入适量水,进 行湿混,混合时间为10分钟,形成混合物。其中,所述载体为淀粉、微晶纤 维素、面粉和氢化油。

步骤二:将上述混合物经摇摆或挤压制成微丸,制成大小50目的微丸, 然后用抛圆机抛圆,得到致密的小微丸;

步骤三:将步骤二中制成的微丸在流化床干燥塔中同时进行烘干和包被, 再将微丸100℃烘干到水分在6%以下;

步骤四:按照上述配方比例,先将聚丙烯酸树脂乳化液和羟丙基甲基纤 维素按照上述配比溶于水,对上述产物进行第一层包衣,再将乙基纤维素用 70%乙醇溶解后进行第二层包衣;

步骤五:包衣完成后继续100℃烘干,烘干到水分在6%以下,所得产品 即为复合酶包衣微丸成品。

将上述所得产品在25℃常温保存12个月,检测复合酶各单酶的酶活, 并在在饲料调质温度85℃以上、调质时间18~40秒、蒸汽压力0.3~0.4MPa 的条件下检测复合酶的耐温性。所得实际制粒的存留数据和储存稳定性数据 列于表1和表2。表1为在25℃常温保存12个月,复合酶酶活存留率(单 位:U/g);表2为在饲料调质温度85℃以上、调质时间18~40秒、蒸汽压 力0.3~0.4MPa的条件下复合酶耐温实验数据(单位:U/g)。

实施例4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复合酶包衣微丸,复合酶包衣微丸的成分与实施例1 所述相同,其中,组成复合酶丸芯的木聚糖酶、纤维素酶、甘露聚糖酶、淀 粉酶、蛋白酶、淀粉、面粉、微晶纤维素和氢化油的用量分别为:14kg、4.5kg、 0.4kg、1.5kg、1.5kg、30kg、30kg、20kg、1kg;组成复合酶丸芯外的包衣层 的聚丙烯酸树脂乳化液、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和和乙基纤维素的用量分别为: 1kg、5kg、0.1kg。

本实施例提供的复合酶包衣微丸通过如下方法制备,该方法包括如下步 骤:

步骤一:按照上述配方比例,将固体粉状酶制剂和氢化油均质混合后, 加入载体。载体混合后,先进行干混,时间为4分钟,然后加入适量水,进 行湿混,混合时间为10分钟,形成混合物。其中,所述载体为淀粉、微晶纤 维素、面粉和氢化油。

步骤二:将上述混合物经摇摆或挤压制成微丸,制成大小60目的微丸, 然后用抛圆机抛圆,得到致密的小微丸;

步骤三:将步骤二中制成的微丸在流化床干燥塔中同时进行烘干和包被, 再将微丸100℃烘干到水分在6%以下;

步骤四:按照上述配方比例,先将聚丙烯酸树脂乳化液和羟丙基甲基纤 维素按照上述配比溶于水,对上述产物进行第一层包衣,再将乙基纤维素用 70%乙醇溶解后进行第二层包衣;

步骤五:包衣完成后继续100℃烘干,烘干到水分在6%以下,所得产品 即为复合酶包衣微丸成品。

将上述所得产品在25℃常温保存12个月,检测复合酶各单酶的酶活, 并在在饲料调质温度85℃以上、调质时间18~40秒、蒸汽压力0.3~0.4MPa 的条件下检测复合酶的耐温性。所得实际制粒的存留数据和储存稳定性数据 列于表1和表2。表1为在25℃常温保存12个月,复合酶酶活存留率(单 位:U/g);表2为在饲料调质温度85℃以上、调质时间18~40秒、蒸汽压 力0.3~0.4MPa的条件下复合酶耐温实验数据(单位:U/g)。

表1在25℃常温保存12个月,复合酶各种单酶活菌存留率

表2在饲料调质温度85℃以上、调质时间18~40秒、蒸汽压力0.3~ 0.4MPa的条件下复合酶耐温实验

由此可见,经上述实施例的方法制粒后且包衣的复合酶微丸具有较好的 耐热性,复合酶包衣微丸稳定性好,在25℃常温保存12个月,复合酶中各 种单酶酶活损失均在5%以内。并且,本发明的包衣微丸耐热性能良好,在饲 料调质温度85℃以上、调质时间18~40秒、蒸汽压力0.3~0.4MPa的条件 下,耐受性差的酶制剂如蛋白酶可达到70%以上的存留率,耐受性中等的酶 制剂如木聚糖酶可达到90%以上的存留率。

另外,以上经过实施例中的方法得到的复合酶包衣微丸,外观圆整、粒 径均匀,30~60目大小的微丸占95%以上,容重为700g/L~850g/L,与饲 料有很好的混合均匀度。

应当理解,以上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一种复合酶后加工工艺, 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由本发明所延伸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者变动仍处于本 专利的保护范畴。

一种复合酶包衣微丸及其制备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一种复合酶包衣微丸及其制备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一种复合酶包衣微丸及其制备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复合酶包衣微丸及其制备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复合酶包衣微丸及其制备方法.pdf(11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涉及一种耐高温包衣复合酶微丸及其制备方法。所述微丸包含:丸芯和包衣层,其中,所述丸芯由固体粉状酶制剂、淀粉、面粉、微晶纤维素和氢化油组成;包衣层由聚丙烯酸树脂乳化液、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和乙基纤维素组成。所述微丸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固体粉状酶制剂与氢化油混均后加入载体,经过干混、湿混,形成混合物;将混物经摇摆或挤压制成微丸;将微丸同时进行烘干和包被,再烘干;先将聚丙烯酸树脂乳化液和羟丙基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其他类不包含的食品或食料;及其处理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