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药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含溴氰虫酰胺的杀虫组合 物。
背景技术
溴氰虫酰胺(cyantraniliprole)化学名称:4-氯-3-乙基-1-甲基 -N-{[4-(4-甲基苯氧基)苯基]-甲基}-1H吡唑-5-羧酰胺,溴氰虫酰胺为 是杜邦公司继氯虫酰胺之后成功开发的第二代鱼尼丁受体抑制剂类 杀虫剂,氰虫酰胺是通过改变苯环上的各种极性基团而成,具有更高 效,适用作物更广泛,可有效防治鳞翅目、半翅目和鞘翅目害虫。
毒死蜱(chlorpyrifos),化学名称:O,O-二乙基-O-(3,5,6-三氯-2- 吡啶基)硫逐磷酸酯,化学分子式:C9H11Cl3NO3PS,毒死蜱属于乙酰 胆碱酯酶抑制剂,通过抑制昆虫体内神经中的乙酰胆碱酯酶 AChE或胆碱酯酶ChE的活性而破坏了正常的神经冲动传导,引 起一系列中毒症状:异常兴奋、痉挛、麻痹、死亡。
杀虫环(thiocyclam-hydrogenoxalate),化学名称:N,N-二甲 基-1,2,3-三硫杂环己-5-胺及其草酸盐,化学分子式:C7H13NO4S3。 杀虫环为选择性杀虫剂,具有胃毒、触杀、内吸作用,能向顶传 导,防治鳞翅目和鞘翅目害虫的持效期为7~14天,也可防治寄 生线虫。
杀虫双(bisultap),化学名称:2-二甲胺基-1,3-双硫代磺酸钠基 丙烷,化学分子式:C5H11O6NS4Na2。杀虫双属于沙蚕毒类杀虫剂, 是一种神经毒剂,昆虫接触和取食药剂后表现出迟钝、行动缓慢、 失去侵害作物的能力、停止发育、虫体软化、瘫痪、直至死亡。 杀虫双有很强的内吸作用,能被作物的叶、根等吸收和传导。对 害虫具有较强的触杀和胃毒作用,并兼有一定的熏蒸作用。有很 强的内吸作用,能被作物的叶、玉米、根等吸收和传导。
在农业生产的实际过程中,防治害虫最容易产生的问题是害虫 抗药性的产生。不同品种成分进行复配,是防治抗性害虫很常见的 方法。不同成分进行复配,根据实际应用效果,来判断某种复配是 增效、加和还是拮抗作用。绝大多数情况下,农药的复配效果都是 加和效应,真正有增效作用的复配很少,尤其是增效作用非常明显、 共毒系数很高的复配就更少了。经发明人大量试验发现,溴氰虫酰 胺和杀虫环、毒死蜱复配后,增效作用显著,环境相容性极好,极大 地减少了农药用药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出的杀虫组合物含有溴氰虫酰胺和毒死蜱、杀虫环、杀 虫双中任意一种的两种活性组分,以及适量的表面活性剂和载体。
一种含溴氰虫酰胺的杀虫组合物,包括活性成分A、活性成分B, 助剂余量,其特征在于:活性成分A为溴氰虫酰胺,活性成分B为 毒死蜱、杀虫环、杀虫双中任意的一种,且活性成分A和活性成分B 的重量比为1∶80~80∶1。
所述的杀虫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活性成分A和活性成分B的 重量比为1∶60~40∶1。
所述的杀虫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溴氰虫酰胺和毒死蜱的重量比 为1∶50~5∶1,优选为1∶10~1∶1。
所述的杀虫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溴氰虫酰胺和杀虫环的重量比 为1∶50~5∶1,优选为1∶10~1∶1。
所述的杀虫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溴氰虫酰胺和杀虫双的重量比 为1∶50~5∶1,优选为1∶10~1∶1。
所述的杀虫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组合物制成可湿性粉剂、水分 散粒剂、悬浮剂、悬乳剂、水乳剂、微乳剂、微囊悬浮剂、微囊悬浮 -悬浮剂。
所述的杀虫组合物用于防治水稻、小麦、棉花、果树、十字花科 蔬菜上害虫的应用。
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防治害虫包括:稻飞虱、白粉虱、蚜 虫、介壳虫、蓟马、根蛆、稻纵卷叶螟、二化螟、三化螟、斜纹菜蛾、 菜青虫、金纹细蛾、甜菜夜蛾、棉铃虫。
本发明的杀虫组合物中至少含有一种表面活性剂,以利于施用时 活性组分在水中的分散。表面活性剂含量为制剂总重量的5%~30%, 余量为固体或液体稀释剂。本发明的杀虫组合物所选用的表面活性剂 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可以选自分散剂、湿润剂、乳化剂或消 泡剂中的一种或几种。
制成可湿性粉剂时包含如下组分含量:活性成分A1%~80%、活 性成分B1%~80%、分散剂5%~10%、湿润剂2%~10%、填料余量。
将活性成分A、活性成分B、分散剂、湿润剂、填料混合,在混 合缸中混合均匀,经气流粉碎机粉碎后再混合均匀,即可制成本发明 所述的可湿性粉剂产品。
组合物制成水分散粒剂时包括如下组分含量:活性成分A 1%~80%、活性成分B1%~80%、分散剂3%~12%、湿润剂1%~8%、 崩解剂1%~10%、填料余量。
将活性成分A、活性成分B、分散剂、润湿剂、崩解剂、填料等 一起经气流粉碎得到需要的粒径,得到制粒用料。将料品定量送进流 化床制粒干燥机内经过制粒及干燥后,制得本发明所述的水分散粒剂 产品。
组合物制成悬浮剂时包括如下组分含量:活性成分A1%~60%、 活性成分B1%~60%、分散剂2~10%、湿润剂2~10%、消泡剂1~1%、 增稠剂1~2%、抗冻剂1~8%、去离子水加至100%。
将上述配方料中分散剂、湿润剂、消泡剂、增稠剂、抗冻剂、乳 化剂经过高速剪切混合均匀,加入活性成分A、活性成分B在球磨机 中球磨2~3小时,使微粒粒径全部在5μm以下,制得本发明所述的 悬浮剂产品。
组合物制成悬乳剂时包括如下组分含量:活性成分A1%~60%、 活性成分B1%~60%、乳化剂2%~12%,分散剂2%~10%、消泡剂 1%~2%、增稠剂1%~2%、抗冻剂1%~8%、稳定剂0.05%~3%、去离 子水加至100%。
将上述配方料中分散剂、消泡剂、增稠剂、抗冻剂、稳定剂经过 高速剪切混合均匀,加入活性成分A原药,在球磨机中球磨2~3小 时,使微粒粒径全部在5μm以下,制得活性成分A悬浮剂,然后将 活性成分B原药、乳化剂及各种助剂用高速搅拌器直接乳化到悬浮 剂中,制得本发明所述的悬乳剂产品。
组合物制成水乳剂时包含如下组分含量:活活性成分A 1%~60%、活性成分B1%~60%、溶剂0%~30%、乳化剂1%~15%、 共乳化剂0%~8%、抗冻剂0%~10%、增稠剂1%~2%、消泡剂 0.01%~2%、去离子水补足余量。
将上述配方混合,将有效成分、溶剂、乳化剂、共乳化剂加在一 起,使溶解成均匀油相;将水、抗冻剂、增稠剂、消泡剂混合在一起, 成均一水相。在高速搅拌下,将水相加入油相,制得本发明所述的水 乳剂产品。
组合物制成微乳剂时包含如下组分含量活性成分A1%~60%、活 性成分B1%~60%、溶剂0%~30%、乳化剂3%~20%、共乳化剂 0%~12%、抗冻剂0%~10%、增稠剂1%~2%、消泡剂0.01%~2%、稳 定剂0%~4%,去离子水补足余量。
将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原药溶解在装有溶剂和助溶剂的均 化器中;将乳化剂、稳定剂以及抗冻剂、水加入到装有上述溶液的均 化器中后予以强烈混合并匀化,最后得到外观清澈透明的本发明所述 的微乳剂产品。
组合物制成微胶囊悬浮剂包括如下组分含量:活性成分A 1%~60%、活性成分B1%~40%、高分子囊壁材料1%~12%、表面活 性剂2%~10%、有机溶剂1%~15%、乳化剂1%~8%,pH调节剂 1%~5%,去离子水加至100%。
将高分子囊壁材料加入PH调节剂加热到一定温度,得到粘稠液 体,然后加水稀释,形成稳定的预聚体溶液,将活性成分B、活性成 分A溶解到有机溶剂中,再加到预聚体溶液中,加入乳化剂、表面 活性剂,并充分剪切搅拌分散成极细的微粒状,再加入PH调节剂, 并升温,催化缩聚形成坚固不易渗透的微胶囊,制得本发明所述的微 胶囊悬浮剂。
组合物的剂型为微胶囊悬浮-悬浮剂时,添加的助剂为表面活性 剂、乳化剂、溶剂、PH调节剂、高分子囊壁材料、消泡剂、增稠剂、 水加至100%。
组合物制成微囊悬浮-悬浮剂时包括如下组分含量:活性成分A 1%~60%、活性成分B1%~40%、高分子囊壁材料2%~12%、表面活 性剂3%~15%、有机溶剂1%~5%、乳化剂1%~6%、消泡剂0.2%~5%、 增稠剂0.2%~5%、pH调节剂1%~5%、水加至100%。
采用界面聚合法,将上述配方中有活性成分B、高分子囊壁材料、 有机溶剂混合,使溶解成均匀油相,将油相在剪切条件下加入到含有 乳化剂、pH调节剂的水相溶液中,两种材料在油水界面发生反应, 围绕含有化学物质的液滴形成高分子囊壁,制成活性成分B微胶囊 悬浮剂。将表面活性剂、消泡剂、增稠剂、抗冻剂经过高速剪切混合 均匀,加入活性成分A原药,在球磨机中球磨2~3小时,使微粒粒 径全部在5μm以下,制得活性成分A悬浮剂,然后将溶解在水中稳 定的活性成分A悬浮剂加入到活性成分B微胶囊悬浮剂的水相溶液 中,制成本发明组合物分散良好的微囊悬浮-悬浮剂产品。
所述的分散剂选自烷基萘磺酸盐、双(烷基)萘磺酸盐甲醛缩合 物、萘磺酸甲醛缩合物、芳基酚聚氧乙烯丁二酸酯磺酸盐、辛基酚聚 氧乙烯基醚硫酸盐、聚羧酸盐、木质素磺酸盐、烷基酚聚氧乙烯嘧甲 醛缩合物硫酸盐、烷基苯磺酸钙盐、萘磺酸甲醛缩合物钠盐、烷基酚 聚氧乙烯嘧、脂肪胺聚氧乙烯嘧、脂肪酸聚氧乙烯酯、酯聚氧乙烯嘧 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的湿润剂选自:十二烷基硫酸钠、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拉开 粉BX、洗衣粉、农乳2000#系列、月桂醇硫酸钠、润湿渗透剂F、 湿润剂T、皂角粉、茶枯、蚕沙、无患子粉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的崩解剂选自:膨润土、尿素、硫酸铵、氯化铝、葡萄糖中 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的乳化剂选自:农乳500#(烷基苯磺酸钙)、OP系列磷酸酯 (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600#磷酸酯(苯基酚聚氧乙基醚磷酸 酯)、苯乙烯聚氧乙烯醚硫酸铵盐、烷基联苯醚二磺酸镁盐、三乙醇 胺盐、农乳400#(苄基二甲基酚聚氧乙基醚)、农乳600#(苯基酚聚 氧乙基醚)、农乳700#(烷基酚甲醛树脂聚氧乙基醚)、农乳36#(苯 乙基酚甲醛树脂聚氧乙基醚)、农乳1600#(苯乙基酚聚氧乙基聚丙烯 基醚)、环氧乙烷-环氧丙烷嵌段共聚物、OP系列(壬基酚聚氧乙烯 醚)、By系列(蓖麻油聚氧乙烯醚)、农乳33#(烷基芳基聚氧丙烯聚 氧乙烯醚)、农乳34#(烷基芳基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司盘系列(山 梨醇酐单硬脂酸酯)、吐温系列(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聚氧乙烯醚)、 EO系列(肪醇醇聚氧乙烯醚)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的抗冻剂选自:乙二醇、丙二醇、丙三醇、聚乙二醇中的一 种或多种。
所述的消泡剂选自:硅酮类、C8~10脂肪醇类、C10~20饱和脂肪酸 类(如癸酸)及酰胺、硅油、硅酮类化合物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的增稠剂选自:黄原胶、羟甲基纤维素、羟乙基纤维素、甲 基纤维素、硅酸铝镁、聚乙烯醇中的一种或多种。
高分子囊壁材料选自尿素、甲醛、聚异氰酸酯、多官能团酰基卤 多胺、多官能团酰基卤二元醇、褐藻酸钠、聚乙烯醇、明胶、阿拉伯 胶、蔗糖、变性淀粉、麦芽糖、变形乳蛋白、甘油、氯化钙、羧甲基 纤维素、β-环糊精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的填料选自:高岭土、硅藻土、膨润土、凹凸棒土、白炭黑、 淀粉、轻质碳酸钙中的一种或多种。
本发明的可湿性粉剂主要技术指标:
本发明的水分散粒剂主要技术指标:
本发明的悬浮剂主要技术指标:
本发明的悬乳剂主要技术指标:
本发明的水乳剂主要技术指标:
本发明的微乳剂主要技术指标:
本发明的微囊悬浮剂主要技术指标:
本发明的微囊悬浮-悬浮剂主要技术指标: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1)溴氰虫酰胺和毒死蜱、杀虫环、杀虫双复配后,具有明显 增效和持效作用;
(2)扩大了杀虫谱,对水稻、小麦、棉花、果树、十字花科蔬 菜的稻飞虱、白粉虱、蚜虫、介壳虫、蓟马、根蛆、稻纵卷叶螟、二 化螟、三化螟、斜纹菜蛾、菜青虫、金纹细蛾、甜菜夜蛾、棉铃虫。 等均有较高活性;
(3)减少了农药的用药量,降低了农药在作物上的残留量,减 轻了环境污染;
(4)对人畜安全,环境相容性好,害虫不易产生抗药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的说明,实施例中的百分比均为 重量百分比,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
应用实施例一
实施例1 80%溴氰虫酰胺·毒死蜱可湿性粉剂
溴氰虫酰胺79%、毒死蜱1%、烷基酚聚氧乙烯嘧甲醛缩合物硫 酸盐7%、茶枯5%、凹凸棒土加至100%,混合物进行气流粉碎,制 得80%溴氰虫酰胺·毒死蜱可湿性粉剂。
将有效活性成分毒死蜱换为杀虫环、杀虫双形成新的实施例。
实施例2 55%溴氰虫酰胺·毒死蜱可湿性粉剂
溴氰虫酰胺5%、毒死蜱50%、酯聚氧乙烯嘧6%、月桂醇硫酸 钠4%、凹凸棒土加至100%,混合物进行气流粉碎,制得55%溴氰 虫酰胺·毒死蜱可湿性粉剂。
将有效活性成分毒死蜱换为杀虫环、杀虫双形成新的实施例。
实施例3 30%溴氰虫酰胺·毒死蜱可湿性粉剂
溴氰虫酰胺5%、毒死蜱25%、烷基苯磺酸钙盐6%、十二烷基 硫酸钠4%、硅藻土加至100%,混合物进行气流粉碎,制得30%溴 氰虫酰胺·毒死蜱可湿性粉剂。
将有效活性成分毒死蜱换为杀虫环、杀虫双形成新的实施例。
实施例4 80%溴氰虫酰胺·毒死蜱水分散粒剂
溴氰虫酰胺1%、毒死蜱79%、木质素磺酸盐6%、无患子粉5%、 硫酸铵2%、膨润土加至100%,混合制得80%溴氰虫酰胺·毒死蜱 水分散粒剂。
将有效活性成分毒死蜱换为杀虫环、杀虫双形成新的实施例。
实施例5 60%溴氰虫酰胺·毒死蜱水分散粒剂
溴氰虫酰胺20%、毒死蜱40%、茶枯4%、脂肪酸聚氧乙烯酯7%、 膨润土2%、白炭黑加至100%,混合制得60%溴氰虫酰胺·毒死蜱 水分散粒剂。
将有效活性成分毒死蜱换为杀虫环、杀虫双形成新的实施例。
实施例6 35%溴氰虫酰胺·毒死蜱水分散粒剂
溴氰虫酰胺5%、毒死蜱30%、润湿渗透剂F 6%、烷基酚聚氧乙 烯嘧甲醛缩合物硫酸盐7%、尿素2%、凹凸棒土加至100%,混合制 得35%溴氰虫酰胺·毒死蜱水分散粒剂。
将有效活性成分毒死蜱换为杀虫环、杀虫双形成新的实施例。
实施例7 30%溴氰虫酰胺·毒死蜱悬浮剂
溴氰虫酰胺3%、毒死蜱27%、烷基芳基聚氧乙烯醚5%、月桂 醇硫酸钠4%、C8~10脂肪醇类2%、黄原胶1.2%、丙二醇0.8%、去离 子水加至100%,混合制得30%溴氰虫酰胺·毒死蜱悬浮剂。
将有效活性成分毒死蜱换为杀虫环、杀虫双形成新的实施例。
实施例8 30%溴氰虫酰胺·毒死蜱悬浮剂
溴氰虫酰胺15%、毒死蜱15%、烷基酚聚氧乙烯嘧6%、茶枯6%、 C8~10脂肪醇类1%、白糊精2%、去离子水加至100%,混合制得30% 溴氰虫酰胺·毒死蜱悬浮剂。
将有效活性成分毒死蜱换为杀虫环、杀虫双形成新的实施例。
实施例9 20%溴氰虫酰胺·毒死蜱悬浮剂
溴氰虫酰胺5%、毒死蜱15%、脂肪酸聚氧乙烯酯6%、蚕沙5%、 C10~20饱和脂肪酸类1.2%、聚乙烯吡咯烷酮2%、去离子水加至100%, 混合制得20%溴氰虫酰胺·毒死蜱悬浮剂。
将有效活性成分毒死蜱换为杀虫环、杀虫双形成新的实施例。
实施例10 60%溴氰虫酰胺·毒死蜱悬乳剂
溴氰虫酰胺1%、毒死蜱59%、芳基酚聚氧乙烯丁二酸酯磺酸盐 7%、十二烷基硫酸钠6%、苯乙基酚聚氧乙基聚丙烯基醚6%、硅油 1%、羟乙基纤维素2%、二甘醇1.4%、去离子水加至100%,混合制 得60%溴氰虫酰胺·杀虫环悬乳剂。
将有效活性成分毒死蜱换为杀虫环、杀虫双形成新的实施例。
实施例11 45%溴氰虫酰胺·毒死蜱悬乳剂
溴氰虫酰胺4%、毒死蜱41%、聚羧酸盐7%、十二烷基苯磺酸 钠4%、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聚氧乙烯醚2%、硅酮类0.8%、硅酸铝 镁1.5%、甲基纤维素2%、去离子水加至100%,混合制得45%溴氰 虫酰胺·毒死蜱悬乳剂。
将有效活性成分毒死蜱换为杀虫环、杀虫双形成新的实施例。
实施例12 30%溴氰虫酰胺·毒死蜱悬乳剂
溴氰虫酰胺10%、毒死蜱20%、烷基芳基聚氧乙烯醚6%、蚕沙 4%、苯基酚聚氧乙基醚5%、C8~10脂肪醇类0.5%、聚乙烯吡咯烷酮 1.5%、甘油1.2%、去离子水加至100%,混合制得30%溴氰虫酰胺·毒 死蜱悬乳剂。
将有效活性成分毒死蜱换为杀虫环、杀虫双形成新的实施例。
实施例13 41%溴氰虫酰胺·毒死蜱微乳剂
溴氰虫酰胺40%、毒死蜱1%、山梨醇酐单硬脂酸酯7%、乙酸 乙酯4%、二甘醇1%、甲基纤维素1%、C10~20饱和脂肪酸类(如癸 酸)及酰胺0.9%,抗氧剂2%,去离子水补足100%,混合制得41% 溴氰虫酰胺·毒死蜱微乳剂。
将有效活性成分毒死蜱换为杀虫环、杀虫双形成新的实施例。
实施例14 30%溴氰虫酰胺·毒死蜱微乳剂
溴氰虫酰胺25%、毒死蜱5%、丁醚7%、酚醛树脂5%、黄原胶 1.6%、烷基芳基聚氧丙烯聚氧乙烯醚7%、硅油1.4%、亚磷酸三苯酯 1.5%,去离子水补足100%,制得30%溴氰虫酰胺·毒死蜱微乳剂。
将有效活性成分毒死蜱换为杀虫环、杀虫双形成新的实施例。
实施例15 15%溴氰虫酰胺·毒死蜱微乳剂
溴氰虫酰胺5%、毒死蜱10%、乙酸乙酯7%、山梨醇酐单硬脂 酸酯6%、聚乙烯吡咯烷酮1.5%、甘油2%、C8~10脂肪醇类1.4%、磷 酸三丁酯1%,去离子水补足100%,混合制得15%溴氰虫酰胺·毒 死蜱微乳剂。
将有效活性成分毒死蜱换为杀虫环、杀虫双形成新的实施例。
实施例16 51%溴氰虫酰胺·毒死蜱水乳剂
溴氰虫酰胺1%、毒死蜱50%、环己酮3%、植物油6%、山梨醇 酐单硬脂酸酯6%、聚乙二醇2%、C8~10脂肪醇类0.8%,去离子水加 至100%,混合制得51%溴氰虫酰胺·毒死蜱水乳剂。
将有效活性成分毒死蜱换为杀虫环、杀虫双形成新的实施例。
实施例17 33%溴氰虫酰胺·毒死蜱水乳剂
溴氰虫酰胺3%、毒死蜱30%、植物油7%、环己酮3%、壬基酚 聚氧乙烯醚磷酸酯8%、丙二醇1.4%、C8~10脂肪醇类1.8%,去离子 水加至100%,经混合制得33%溴氰虫酰胺·毒死蜱水乳剂。
将有效活性成分毒死蜱换为杀虫环、杀虫双形成新的实施例。
实施例18 25%溴氰虫酰胺·毒死蜱水乳剂
溴氰虫酰胺10%、毒死蜱15%、三甲基环己烯酮4%、甲醇5%、 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8%、聚乙烯吡咯烷酮1.8%、硅酮类化合物 0.8%,去离子水加至100%,经混合制得25%溴氰虫酰胺·毒死蜱水 乳剂。
将有效活性成分毒死蜱换为杀虫环、杀虫双形成新的实施例。
实施例19 30%溴氰虫酰胺·毒死蜱微胶囊悬浮剂
溴氰虫酰胺10%、毒死蜱20%、聚异氰酸酯3%、变形乳蛋白2%、 蚕沙5%、萘磺酸甲醛缩合物钠盐2.4%、三甲基环己烯酮6%、失水 山梨醇脂肪酸酯聚氧乙烯醚5%,柠檬酸0.9%、氢氧化钠0.6%、去 离子水加至100%重量份,制得30%溴氰虫酰胺·毒死蜱微胶囊悬浮 剂。
将有效活性成分毒死蜱换为杀虫环、杀虫双形成新的实施例。
实施例20 30%溴氰虫酰胺·毒死蜱微囊悬浮-悬浮剂
溴氰虫酰胺10%、毒死蜱20%、变性淀粉3%、β-环糊精4%、 脂肪酰胺基对甲氧基苯磺酸钠6%、皂角粉2.5%、丙醇4%,N-吡咯 烷酮3%、苯乙基酚甲醛树脂聚氧乙基醚5%、烷基芳基聚氧乙烯聚 氧丙烯醚3%、硅油0.6%、黄原胶1.2%、pH调节剂氢氧化钠与柠檬 酸共计3.8%、水加至100%重量份,制得30%溴氰虫酰胺·毒死蜱微 囊悬浮-悬浮剂。
将有效活性成分毒死蜱换为杀虫环、杀虫双形成新的实施例。
本发明实施例是采用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先 通过室内毒力测定,明确两种药剂按一定比例复配后的共毒系数 (CTC),CTC<80为拮抗作用,80≤CTC≤120为相加作用,CTC >120为增效作用,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田间试验。
试验方法:试验时分别将各混配剂的母液稀释成五个系列浓度, 分别置于烧杯中备用。采用先浸叶后接虫的方法,将未接触任何药剂 的大小一致的叶片在配置好的药液中浸泡5s后取出、自然晾干,放 入养虫盒中,然后接上供试幼虫,在25℃条件下饲养,每处理3次 重复,每重复所用试虫数为50头,同时设空白对照,于72h检查死 虫数,计算死亡率和校正死亡率,求得毒力回归方程并计算LC50值。 若对照死亡率大于10%,则视为无效试验。计算公式如下:
将害虫校正死亡率换算成机率值(y),处理浓度(μg/ml)转换成 对数值(x),以最小二乘法得出毒力回归方程,并由此计算出每种药 剂的值。按照孙云沛公式法计算出共毒系数CTC。计算公式如下(以 溴氰虫酰胺为标准药剂,其毒力指数为100):
M的理论毒力指数(TTI)=溴氰虫酰胺的TI×P溴氰虫酰胺+活性成 分B的TI×P活性成分B
式中:M为不同配比的混合物;
P活性成分B为活性成分B在组合物中所占的比例;
P溴氰虫酰胺为溴氰虫酰胺在组合物中所占的比例。
注:活性成分B为杀虫环、毒死蜱中任意的一种。
应用实施例二:
供试害虫:小菜蛾。
试验设计:经过预备试验确定溴氰虫酰胺、毒死蜱原药及二者不 同配比混剂的有效致死浓度范围。
毒力测定结果一
表1溴氰虫酰胺与毒死蜱不同配比对小菜蛾的毒力测定
由表1可知,溴氰虫酰胺与毒死蜱复配防治小菜蛾的配比在80∶1 至1∶80时,共毒系数均大于120,说明两者在80∶1至1∶80范围内混 配均表现出增效作用,尤其是当溴氰虫酰胺与毒死蜱得配比在15∶1 至1∶20时,增效作用更为明显突出,其中当溴氰虫酰胺与毒死蜱重 量比为1∶10时共毒系数最大,增效作用最为明显,同时发现,溴氰 虫酰胺与毒死蜱配比在15∶1、14∶1、13∶1、12∶1、11∶1、10∶1、9∶1、8∶1、 7∶1、6∶1、5∶1、4∶1、3∶1、2∶1、1∶1、1∶2、1∶3、1∶4、1∶5、1∶6、1∶7、 1∶8、1∶9、1∶10、1∶11、1∶12、1∶13、1∶14、1∶15、1∶16、1∶17、1∶18、 1∶19、1∶20时复配对稻飞虱、白粉虱、蚜虫、介壳虫、蓟马、根蛆、 稻纵卷叶螟、二化螟、三化螟、斜纹菜蛾、菜青虫、金纹细蛾、甜菜 夜蛾、棉铃虫等害虫也具有较好的增效作用,共毒系数均大于170。
应用实施例三:
供试害虫:稻纵卷叶螟。
试验设计:经过预备试验确定溴氰虫酰胺、杀虫环原药及二者不 同配比混剂的有效致死浓度范围。
毒力测定结果二
表2溴氰虫酰胺与杀虫环不同配比对稻纵卷叶螟的毒力测定
由表2可知,溴氰虫酰胺与杀虫环复配防治稻纵卷叶螟的配比在 80∶1至1∶80时,共毒系数均大于120,说明两者在80∶1至1∶80范围 内混配均表现出增效作用,尤其是当溴氰虫酰胺与杀虫环的配比在 10∶1至1∶20时,增效作用更为明显突出,其中当溴氰虫酰胺与杀虫 环重量比为1∶10时共毒系数最大,增效作用最为明显,同时发现, 溴氰虫酰胺与杀虫环配比在10∶1、9∶1、8∶1、7∶1、6∶1、5∶1、4∶1、3∶1、 2∶1、1∶1、1∶2、1∶3、1∶4、1∶5、1∶6、1∶7、1∶8、1∶9、1∶10、1∶11、1∶12、 1∶13、1∶14、1∶15、1∶16、1∶17、1∶18、1∶19、1∶20时复配对防治稻飞 虱、白粉虱、蚜虫、介壳虫、蓟马、根蛆、稻纵卷叶螟、二化螟、三 化螟、斜纹菜蛾、菜青虫、金纹细蛾、甜菜夜蛾、棉铃虫等害虫也具 有较好的增效作用,共毒系数均大于170。
应用实施例四:
供试害虫:金纹细蛾。
试验设计:经过预备试验确定溴氰虫酰胺、杀虫双原药及二者不 同配比混剂的有效致死浓度范围。
毒力测定结果三
表3溴氰虫酰胺与杀虫双不同配比对金纹细蛾的毒力测定
由表3可知,溴氰虫酰胺与杀虫双复配防治金纹细蛾的配比在 80∶1至1∶80时,共毒系数均大于120,说明两者在80∶1至1∶80范围 内混配均表现出增效作用,尤其是当溴氰虫酰胺与杀虫双的配比在 20∶1至1∶20时,增效作用更为明显突出,其中当溴氰虫酰胺与杀虫 双重量比为1∶10时共毒系数最大,增效作用最为明显,同时发现, 溴氰虫酰胺与杀虫环配比在20∶1、19∶1、18∶1、17∶1、16∶1、15∶1、14∶1、 13∶1、12∶1、11∶1、10∶1、9∶1、8∶1、7∶1、6∶1、5∶1、4∶1、3∶1、2∶1、 1∶1、1∶2、1∶3、1∶4、1∶5、1∶6、1∶7、1∶8、1∶9、1∶10、1∶11、1∶12、1∶13、 1∶14、1∶15、1∶16、1∶17、1∶18、1∶19、1∶20时复配对防治稻飞虱、白 粉虱、蚜虫、介壳虫、蓟马、根蛆、稻纵卷叶螟、二化螟、三化螟、 斜纹菜蛾、菜青虫、金纹细蛾、甜菜夜蛾、棉铃虫等害虫也具有较好 的增效作用,共毒系数均大于160。
应用实施例五溴氰虫酰胺与毒死蜱及其复配防治水稻稻纵卷 叶螟药效试验
本实验安排在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市,试验药剂由陕西韦尔奇作物 保护有限公司提供,对照药剂10%溴氰虫酰胺悬浮剂(自配),480 克/升毒死蜱乳油(市购)。
试验采用常规喷雾法,药前调查水稻稻纵卷叶螟虫害指数,于虫 害发生初期施药,施药后3天、7天、14天调查虫害指数并计算防效。 实验结果如下所示:
表4溴氰虫酰胺、毒死蜱及其复配防治水稻稻纵卷叶螟药效试验
由表4可以看出,溴氰虫酰胺与毒死蜱复配后能有效防治水稻稻 纵卷叶螟,防治效果均优于单剂的防效,且防效时间长。在试验用药 范围内对标靶作物无不良影响。
应用实施例六溴氰虫酰胺与毒死蜱及其复配防治韭菜根蛆药效试 验
本实验安排在陕西省杨凌区,试验药剂由陕西韦尔奇作物保护有 限公司提供,对照药剂10%溴氰虫酰胺悬浮剂(自配),480克/升毒 死蜱乳油(市购)。
试验采用常规喷雾法,药前调查韭菜根蛆指数,于虫害发生初期 施药,施药后3天、7天、14天调查虫害指数并计算防效。实验结果 如下所示:
表5溴氰虫酰胺、毒死蜱及其复配防治韭菜根蛆药效试验
由表5可以看出,溴氰虫酰胺与毒死蜱复配后能有效防治韭菜根 蛆,防治效果均优于单剂的防效,且防效时间长。在试验用药范围内 对标靶作物无不良影响。
应用实施例七溴氰虫酰胺与毒死蜱及其复配防治苹果金纹细蛾药 效试验
本实验安排在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试验药剂由陕西韦尔奇作物 保护有限公司提供,对照药剂10%溴氰虫酰胺悬浮剂(自配),480 克/升毒死蜱乳油(市购)。
试验采用常规喷雾法,药前调查苹果金纹细蛾虫害指数,于虫害 发生初期施药,施药后3天、7天、14天调查虫害指数并计算防效。 实验结果如下所示:
表6溴氰虫酰胺、毒死蜱及其复配防治苹果金纹细蛾药效试验
由表6可以看出,溴氰虫酰胺与毒死蜱复配后能有效防治苹果金 纹细蛾,防治效果均优于单剂的防效,且防效时间长。在试验用药范 围内对标靶作物无不良影响。
后经过在全国各地不同地方的试验得出,溴氰虫酰胺与毒死蜱、 杀虫环、杀虫双复配制成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悬浮剂、悬乳剂、 水乳剂、微乳剂、微囊悬浮剂、微囊悬浮-悬浮剂后对各类作物的稻 飞虱、白粉虱、蚜虫、介壳虫、蓟马、根蛆、稻纵卷叶螟、二化螟、 三化螟、斜纹菜蛾、菜青虫、金纹细蛾、甜菜夜蛾、棉铃虫等常见害 虫的防效均在95%以上,优于单剂防效,增效作用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