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收割机.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联合收割机.pdf(1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410592303.7 (22)申请日 2014.10.29 2014-111469 2014.05.29 JP 2014-156670 2014.07.31 JP A01D 41/127(2006.01) A01D 69/06(2006.01) (71)申请人 井关农机株式会社 地址 日本爱媛县 (72)发明人 西崎宏 里路久幸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 公司 11243 代理人 张敬强 严星铁 (54) 发明名称 联合收割机 (57)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联合收割机。在设置对冷却 风扇进行正反转驱动的 HS。
2、T 时, 通过简化传动结 构, 来提高冷却风扇的传动效率从而提高发动机 的冷却效率, 并且实现发动机、 HST 的维修保养性 的提高。设置使沿左右方向配置于发动机 (E) 与 谷粒容器(7)之间的部位的第一输入轴(15)的驱 动力分支输出的传动齿轮箱 (14), 将无级变速装 置(18)配置在传动齿轮箱(14)的上侧, 并且使由 无级变速装置(18)驱动的第二输出轴(127)在第 一输入轴 (15) 的上侧的部位处于与第一输入轴 (15)平行的姿势, 并从无级变速装置(18)向外侧 方伸出, 在第二输出轴 (127) 的外侧端部设置向 冷却风扇(11)输出驱动力的第三输出带轮(27)。 (30。
3、)优先权数据 (51)Int.Cl.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6页 附图8页 CN 105309110 A 2016.02.10 CN 105309110 A 1/1 页 2 1. 一种联合收割机, 在具备谷物粒排出装置 (130) 的谷粒容器 (7) 的前方配置发动机 (E), 在该发动机(E)与配备在发动机(E)的外侧的散热器(10)之间配置冷却风扇(11), 设 置通过上述发动机 (E) 的驱动力对谷物粒排出装置 (130) 进行驱动的排出传动部 (170) 和 通过上述发动机 (E) 的驱动力对冷却风扇 (11) 进行驱动的风扇。
4、传动部 (160), 上述联合收割机的特征在于, 在沿左右方向配置于上述发动机 (E) 与谷粒容器 (7) 之间的部位的第一输入轴 (15) 的外侧端部, 设置输入发动机 (E) 的驱动力的第一输入带轮 (16), 设置使上述第一输入轴 (15) 的驱动力分支输出的传动齿轮箱 (14), 在从该传动齿轮箱 (14) 向后方突出的第一输 出轴 (125) 的后端部, 设置向上述排出传动部 (170) 输出的第一输出带轮 (32), 在从上述 传动齿轮箱 (14) 向内侧方突出的第一输入轴 (15) 的内侧端部设置第二输出带轮 (20), 在 上述风扇传动部 (160) 所具有的无级变速装置 (1。
5、8) 的作为输入轴的第二输入轴 (121) 上 设置第二输入带轮 (21), 使上述第二输出带轮 (20) 与第二输入带轮 (21) 通过传动带 (22) 连动, 将上述无级变速装置(18)配置在上述传动齿轮箱(14)的上侧, 并且使由该无级变速 装置 (18) 驱动的第二输出轴 (127) 在上述第一输入轴 (15) 的上侧的部位处于与该第一输 入轴 (15) 平行的姿势, 并从无级变速装置 (18) 向外侧方伸出, 在该第二输出轴 (127) 的外 侧端部设置向上述冷却风扇 (11) 输出驱动力的第三输出带轮 (27)。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联合收割机, 其特征在于, 使上述第二。
6、输出轴 (127) 的外侧端部延伸到比上述第一输入轴 (15) 的外侧端部更向 外侧方突出的位置。 3. 根据权利要求 2 所述的联合收割机, 其特征在于, 具备将上述无级变速装置 (18) 支撑于传动齿轮箱 (14) 的支撑部件 (19), 在该支撑 部件 (19) 上一体形成有筒部 (19b), 该筒部 (19b) 以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撑上述第二输出轴 (127)。 4. 根据权利要求 3 所述的联合收割机, 其特征在于, 具备对上述无级变速装置 (18) 的变速比进行变更的耳轴 (29), 在该耳轴 (29) 设置 与由控制马达 (31) 驱动的第一齿轮 (31a) 啮合的第二齿轮 (30。
7、), 在从上述耳轴 (29) 的轴 心方向观察的情况下, 在上述第二齿轮 (30) 的中央部分形成孔部 (30d), 在无级变速装置 (18) 的面向上述孔部 (30d) 的部位, 设置检测耳轴 (29) 的旋转角度的角度传感器 (30a)。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5309110 A 2 1/6 页 3 联合收割机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联合收割机。 背景技术 0002 以往, 例如专利文献 1 中公开有如下技术, 即、 将对散热器用冷却风扇进行正反转 驱动的 HST( 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 ) 配置在发动机的上部。 0003 现有技术文献 0004 专利文献 1 : 日本特开 。
8、2014 8839 号 发明内容 0005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0006 然而, 在上述文献记载的技术中, 由于将 HST 配置在发动机的内侧上部, 因此需要 长尺寸的 HST 的输出轴, 从而存在从发动机向冷却风扇的传动复杂、 冷却风扇的传动效率 下降的可能性。另外, 还存在难以进行发动机以及 HST 的维修保养之类的问题。 0007 本发明的课题是在设置对冷却风扇进行正反转驱动的 HST 时, 通过简化传动结 构, 来提高冷却风扇的传动效率从而提高发动机的冷却效率, 并且实现发动机、 HST 的维修 保养性的提高。 0008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0009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 本发明采取如下。
9、技术方案。 0010 即、 方案1所述的发明是一种联合收割机, 在具备谷物粒排出装置130的谷粒容器 7的前方配置发动机E, 在该发动机E与配备在发动机E的外侧的散热器10之间配置冷却风 扇 11, 设置通过上述发动机 E 的驱动力对谷物粒排出装置 130 进行驱动的排出传动部 170、 和通过上述发动机 E 的驱动力对冷却风扇 11 进行驱动的风扇传动部 160, 上述联合收割机 的特征在于, 在沿左右方向配置于上述发动机 E 与谷粒容器 7 之间的部位的第一输入轴 15 的外侧端部, 设置输入发动机 E 的驱动力的第一输入带轮 16, 设置使上述第一输入轴 15 的 驱动力分支输出的传动齿。
10、轮箱14, 在从该传动齿轮箱14向后方突出的第一输出轴125的后 端部, 设置向上述排出传动部 170 输出的第一输出带轮 32, 在从上述传动齿轮箱 14 向内侧 方突出的第一输入轴15的内侧端部设置第二输出带轮20, 在上述风扇传动部160所具有的 无级变速装置18的作为输入轴的第二输入轴121上设置第二输入带轮21, 使上述第二输出 带轮 20 与第二输入带轮 21 通过传动带 22 连动, 将上述无级变速装置 18 配置在上述传动 齿轮箱 14 的上侧, 并且使由该无级变速装置 18 驱动的第二输出轴 127 在上述第一输入轴 15的上侧的部位处于与该第一输入轴15平行的姿势, 并从无。
11、级变速装置18向外侧方伸出, 在该第二输出轴 127 的外侧端部设置向上述冷却风扇 11 输出驱动力的第三输出带轮 27。 0011 方案2所述的发明根据方案1所述的联合收割机, 其特征在于, 使上述第二输出轴 127 的外侧端部延伸到比上述第一输入轴 15 的外侧端部更向外侧方突出的位置。 0012 方案3所述的发明根据方案2所述的联合收割机, 其特征在于, 具备将上述无级变 说 明 书 CN 105309110 A 3 2/6 页 4 速装置 18 支撑于传动齿轮箱 14 的支撑部件 19, 在该支撑部件 19 上一体形成有筒部 19b, 该筒部 19b 以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撑上述第二输出轴。
12、 127。 0013 方案4所述的发明根据方案3所述的联合收割机, 其特征在于, 具备对上述无级变 速装置18的变速比进行变更的耳轴29, 在该耳轴29设置与由控制马达31驱动的第一齿轮 31a 啮合的第二齿轮 30, 在从上述耳轴 29 的轴心方向观察的情况下, 在上述第二齿轮 30 的 中央部分形成孔部 30d, 在无级变速装置 18 的面向上述孔部 30d 的部位, 设置检测耳轴 29 的旋转角度的角度传感器 30a。 0014 发明的效果如下。 0015 根据方案 1 所述的发明, 由于从传递发动机 E 的驱动力的输入轴 15 向排出传动部 170 和具有无级变速装置 18 的风扇传动。
13、部 160 传动, 因此能够使发动机 E 周边的传动部件 简化, 提高冷却风扇 11 的传动效率从而提高发动机 E 的冷却效率, 并且容易进行发动机周 边 E 的维修保养。 0016 另外, 由于第二输出轴 127 配置在第一输入轴 15 的上方, 因此能够更加容易地进 行从发动机 E 向第一输入轴 15 传动的传动部件、 从第二输出轴 127 向冷却风扇 11 传动的 传动部件的维修保养。 0017 另外, 由于无级变速装置18配置在传动齿轮箱14的上方, 因此能够上下配置传动 齿轮箱 14 和无级变速装置 18 而使机体在左右方向或前后方向上小型化, 并且能够容易地 进行传动齿轮箱 14 。
14、和无级变速装置 18 周边的维修保养。另外, 能够将排出传动部 170 以 及谷物粒排出装置130配置在机体的较低的位置上, 从而能够扩大谷粒容器7的贮存容量。 0018 另外, 由于在从传动齿轮箱 14 向内侧方突出的第一输入轴 15 的内侧端部设置第 二输出带轮 20, 因此能够将从发动机 E 向第一输入轴 15 传动的传动部件、 和从第一输入轴 15 向无级变速装置 18 传动的传动部件分开配置, 从而能够容易进行这些传动部件的维修 保养。 0019 根据方案 2 所述的发明, 除了方案 1 所述的发明的效果以外, 由于使第二输出轴 127 的外侧端部延伸到比上述第一输入轴 15 的外侧。
15、端部更向外侧方突出的位置, 因此能够 相互不干涉地配置从发动机E向输入轴16传动的传动部件、 和从输出轴127向冷却风扇11 传动的传动部件, 能够抑制这些传动部件的传动效率的下降、 耐久性的恶化, 并且能够容易 进行维修保养。 0020 根据方案 3 所述的发明, 除了方案 2 所述的发明的效果以外, 由于在支撑部件 19 上一体地形成以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撑上述第二输出轴 127 的筒部 19b, 因此能够提高第二 输出轴 127 的支撑刚性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冷却风扇 11 的传动效率。 0021 根据方案4所述的发明, 除了方案3所述的发明的效果以外, 通过配置在第二齿轮 30 的中央部分所。
16、形成的孔部 30d 的角度传感器 30a, 能够检测耳轴 29 的旋转角度。 附图说明 0022 图 1 是联合收割机的侧视图。 0023 图 2 是联合收割机的俯视图。 0024 图 3 是示意性地表示从上方观察的联合收割机的主要部分的说明图。 0025 图 4 是联合收割机的原动部的侧视图。 说 明 书 CN 105309110 A 4 3/6 页 5 0026 图 5 是图 4 的主要部分的主视图。 0027 图 6 是图 4 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 0028 图 7 是图 5 的主要部分的主视图。 0029 图 8 是主要部分的传动线图。 0030 图中 : 0031 7谷粒容器, 10。
17、散热器, 11冷却风扇, 14传动齿轮箱, 15第一输入轴, 16第一输入带轮, 18无级变速装置, 19支撑部件, 19b筒部, 20第二输出带轮, 21第二输入带轮, 22传动带, 27第三输出带轮, 29耳轴, 30第二齿轮, 30a角度 传感器, 30d孔部, 31控制马达, 31a第一齿轮, 32第一输出带轮, 121第二输入轴, 125第一输出轴, 127第二输出轴, 130谷物粒排出装置, 160风扇传动部, 170排出 传动部, E发动机。 具体实施方式 0032 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0033 图 1 以及图 2 表示联合收割机的侧视图以及俯视图。联合收割机在底。
18、盘 1 的下部 具备行驶履带 2。另外, 在底盘 1 上的后部搭载脱粒部 ( 脱粒装置 )4, 在其前方设置收割部 3, 在收割部 3 的旁边配置有驾驶席 5, 在驾驶席 5 的后方搭载临时贮存脱谷物粒的谷粒容 器7。 此外, 谷粒容器7具备将贮存于内部的谷物粒向机外排出的排出装置(谷物粒排出装 置 )130。该排出装置包含配备于谷粒容器 7 的底部的搬出推运器 12 和设于谷粒容器 7 的 后部的排出推运器 13。 0034 在驾驶席 5 的下方的底盘 1 上形成发动机室 6, 在该发动机室 6 内搭载有发动机 E。另外, 在发动机室 6 的右侧后部和左侧后部分别具备从底盘 1 朝向上方竖立。
19、设置的右后 部框架1a以及左后部框架1b, 该右后部框架1a以及左后部框架1b构成从下方支撑驾驶席 的结构体的一部分。 0035 在发动机室 6 的发动机 E 的外侧 ( 右侧 ) 设置有散热器罩 8, 在散热器罩上 8 设有 对导入到发动机室 6 内的外部空气所含的尘埃等进行过滤的防尘网 9。在散热器罩 8 的内 侧配置有对在发动机 E 中循环的冷却水进行冷却的散热器 10 以及冷却风扇 11。 0036 在发动机室 6 的后方且谷粒容器 7 的前方设有将发动机 E 的驱动力向设于谷粒容 器 7 的底部的排出装置 130 传递的传动齿轮箱 14。 0037 在传动齿轮箱 14 的上方设有将发。
20、动机 E 的驱动力向冷却风扇 11 传递的液压式无 级变速装置 (HST, 无级变速装置 )18。此外, 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 18 通过设于传动齿轮箱 14 的上部的支撑部件 19 而支撑于传动齿轮箱 14 上。 0038 传动齿轮箱14以及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18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比右后部框架1a 以及左后部框架 1b 更靠后方。另外, 传动齿轮箱 14 以及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 18 在机体的 左右方向上配置于右后部框架 1a 与左后部框架 1b 之间。 0039 ( 冷却风扇的变速装置 ) 0040 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 18 是将所输入的旋转动力无等级地变速的设备, 是能够使 冷却风扇 11。
21、 正转以及反转的设备。具体地, 是由两个油路连接通过向输入轴 ( 第二输入 轴 )121 的输入而工作的液压泵、 与驱动输出轴 ( 第二输出轴 )127 的液压马达之间而形成 说 明 书 CN 105309110 A 5 4/6 页 6 闭回路的设备。在液压泵具备对其吐出油量和吐出方向进行变更的耳轴。关于该耳轴将于 后文叙述。 0041 即、 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 18 通过使冷却风扇 11 正转来产生从发动机室 6 的外侧 向内侧的空气的流动, 用散热器罩 8 的防尘网 9 过滤发动机室 6 外的外部空气并且使其通 过散热器 10 而向发动机室 6 内吸引, 对发动机 E 以及散热器 10 进。
22、行冷却。 0042 另外, 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 18 通过使冷却风扇 11 反转来产生从发动机室 6 的内 侧向外侧的空气的流动, 使发动机室 6 内的内部空气通过散热器 10 以及防尘网 9 而排出, 从而对堵塞于散热器 10 的芯间的细微的尘埃进行去除并且吹飞附着于防尘网 9 的外侧面 的尘埃而对其进行去除。 0043 换言之, 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 18 能够切换为使冷却风扇 11 正转而对发动机 E 以 及散热器 10 进行冷却的冷却状态、 和使冷却风扇 11 反转而对附着于防尘网 9 上的尘埃进 行除去的除尘状态。 0044 ( 传动机构 ) 0045 接着, 对冷却风扇 11 以及搬。
23、出推运器 12 的传动机构进行说明。 0046 发动机E的旋转动力传动至配置于发动机室6的后方且进入到上述传动齿轮箱14 的输入轴 ( 第一输入轴 )15。并且, 传动至输入轴 15 的发动机 E 的旋转动力在该输入轴 15 分支传动至向冷却风扇 11 侧的传动部亦即风扇传动部 160、 和向排出装置 130 侧的传动部 亦即排出传动部 170。换言之, 传递到输入轴 15 的发动机 E 的旋转动力向冷却风扇 11 以及 排出装置 130 传递。 0047 此外, 风扇传动部160包括后述的传动带轮(第二输出带轮)20、 传动带22、 HST输 入带轮 ( 第二输入带轮 )21、 输入轴 12。
24、1、 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 18、 输出轴 127、 HST 输出带 轮 ( 第三输出带轮 )27、 带 112、 风扇带轮 28, 将它们总称为风扇传动部 160。 0048 另外, 排出传动部170包括后述的输出轴(第一输出轴)125、 推运器传动带轮(第 一输出带轮 )32、 带 111、 推运器输入带轮 33, 将它们总称为排出传动部 170。 0049 ( 冷却风扇的传动机构 ) 0050 在输出发动机E的旋转动力的输出轴117的外侧(右侧)端部设有发动机带轮17。 在该发动机带轮 17 和设于上述传动齿轮箱 14 的输入轴 15 的外侧端部 ( 右侧端部 ) 的输 入带轮 ( 第一输。
25、入带轮 )16 上绕挂有带 110。输入轴 15 向传动齿轮箱 14 的内侧 ( 左侧 ) 突出, 在其内侧端部设有传动带轮 20。在该传动带轮 20 和设于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 18 的 输入轴 121 的 HST 输入带轮 21 上设有绕挂有传动带 22。 0051 并且, 在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 18 的输出轴 127 的外侧 ( 右侧 ) 端部设有 HST 输出 带轮 27。在该 HST 输出带轮 27 和设于冷却风扇 11 的旋转轴 128 的风扇带轮 28 上绕挂有 带 112。 0052 根据这样的结构, 发动机E的旋转动力经由输入轴15传递至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 18, 无级变速装置。
26、 18 将所输入的旋转动力无等级地变速并传递至冷却风扇 11。 0053 ( 排出装置的传动机构 ) 0054 在传动齿轮箱 14 上设有在与输入轴 15 相交的方向 ( 前后方向 ) 上延伸的输出轴 125。在输入轴 15 的传动齿轮箱 14 内的部位设有锥齿轮, 通过该锥齿轮与输出轴 125 的锥 齿轮啮合, 从而输入轴 15 的传动向输出轴 125 传递。在输出轴 125 的端部 ( 后端部 ) 设有 说 明 书 CN 105309110 A 6 5/6 页 7 推运器传动带轮 32。在该推运器传动带轮 32 和搬出推运器 12 所具备的推运器输入带轮 33 上绕挂有带 111。 005。
27、5 根据该结构, 发动机 E 的旋转动力经由输入轴 15 传递至排出装置 130。 0056 此外, 在带 110 上设有对该带 110 给与张力的张紧辊 150。该张紧辊 150 是总是对 带 110 给与张力的、 所谓张力的按压部件。另外, 在带 111 设有对该带 111 给与张力的张紧 离合器。该张紧离合器构成为通过驱动器能够切换为带 111 能够传动的状态和不能传动的 状态。 0057 ( 带等的配置 ) 0058 绕挂于发动机带轮 17 和输入带轮 16 上的带 110、 和绕挂于 HST 输出带轮 27 和风 扇带轮 28 上的带 112 配置在发动机 E 和冷却风扇 11 的左。
28、右方向的间隔部。另外, 带 112 配置在比带 110 靠右侧 ( 机体的外侧, 接近冷却风扇 11 的一侧 ), 并且比带 110 靠上侧。 0059 ( 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的支撑结构 ) 0060 如上所述, 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 18 通过支撑部件 19 支撑于传动齿轮箱 14 上, 该 支撑部件 19 设置在底盘 1 上所搭载的传动齿轮箱 14 的上部。 0061 支撑部件 19 设置在比传动齿轮箱 14 的输入轴 15 更偏靠后方的位置, 在该支撑部 件 19 的上部连结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 18。这样, 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 18 的输入轴 121 以 及输出轴 127 定位于比传动齿轮。
29、箱 14 的输入轴 15 更偏靠后方的位置。 0062 支撑部件19具备下部连结于传动齿轮箱14的支撑部19a、 和位于支撑部19a的上 侧的筒部19b。 筒部19b在其内部具有供上述输出轴127插入的空间, 并且在外侧端部设有 以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撑输出轴 127 的外侧部的轴承部件。 0063 并且, 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 18 在输出轴 127 插入到筒部 19b 的内部的状态下, 用 四根螺栓 19c 连结于筒部 19b 的内侧端部, 从而支撑于支撑部件 19 上。 0064 ( 带张紧机构 ) 0065 在上述传动带22设有对该传动带22给与张力的带张紧机构25。 带张紧机构25具 备与。
30、传动带 22 接触的张紧带轮 23、 和以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撑该张紧带轮 23 的张紧臂 24。 张紧臂 24 以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撑于销 26, 并且通过弹簧对张紧带轮 23 给与接近传动带 22 的方向的作用力。 0066 销 26 通过焊接等方法接合于板 26a 上, 该板 26a 利用上述螺栓 19c 中的后侧的上 下两根螺栓 19c 连结于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 18 以及支撑部件 19。即、 板 26a 和无级变速装 置 18 通过螺栓 19c 一起拧紧于支撑部件 19。 0067 ( 耳轴 ) 0068 在上述的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 18 所配备的液压泵上设有耳轴 29, 该耳轴 29 变。
31、更 相对于输入轴121的旋转速度的工作油的吐出量, 从而变更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18的变速 比。 0069 在耳轴 29 一体地设有耳轴齿轮 30, 该耳轴齿轮 ( 第二齿轮 )30 与控制马达 31 的 小齿轮 ( 第一齿轮 )31a 啮合。控制马达 31 配置成在前后方向上一部分与液压式无级变速 装置 18 重叠, 并且安装在支撑部件 19 的筒部 19b 的上部。 0070 在从耳轴 29 的轴心方向观察的情况下, 耳轴齿轮 30 在中央部分形成有孔部 30d。 并且, 在该孔部30d的周缘部分设有限制器30b, 该限制器30b防止耳轴29超过控制范围而 说 明 书 CN 10530911。
32、0 A 7 6/6 页 8 变更角度。另外, 在无级变速装置 18 的面向孔部 30d 的部位设有检测耳轴 29 的旋转角度 的角度传感器 30a 和与限制器 30b 接触的板 30c。 0071 若耳轴齿轮 30 旋转至耳轴 29 的正转侧以及反转侧控制范围限度, 则两个限制器 30b 的一方与板 30c 接触, 从而限制耳轴齿轮 30 的旋转。 0072 (DPF) 0073 此外, 在谷粒容器 7 的前部侧与脱粒部 4 之间的下方空间内, 配备有作为发动机 E 的排气处理装置的 DPF( 柴油机颗粒物过滤器 )35。 0074 另外, 从传动带轮 20 向 HST 输入带轮 21 传动的。
33、带 22 的带传动线 ( ) 设置在比上述 DPF35 位置靠机体侧方部而且成为机体前方部的配置关系。 说 明 书 CN 105309110 A 8 1/8 页 9 图 1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5309110 A 9 2/8 页 10 图 2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5309110 A 10 3/8 页 11 图 3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5309110 A 11 4/8 页 12 图 4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5309110 A 12 5/8 页 13 图 5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5309110 A 13 6/8 页 14 图 6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5309110 A 14 7/8 页 15 图 7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5309110 A 15 8/8 页 16 图 8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5309110 A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