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用途隧洞布置结构.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多用途隧洞布置结构.pdf(9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3410130A43申请公布日20131127CN103410130ACN103410130A21申请号201310351654422申请日20130813E02B9/0620060171申请人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地址610072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浣花北路一号72发明人雷运华何兴勇王小波魏丽琴付峥刘国勇梁娟74专利代理机构成都虹桥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51124代理人林天福54发明名称一种多用途隧洞布置结构57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隧洞布置结构,尤其是公开了一种多用途隧洞布置结构,属于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物设计施工技术领域。提供一种既可以用于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期间,又可。
2、以用于该工程建设完成后的运行时期的永临结合的多用途隧洞布置结构。所述多用途隧洞布置结构包括隧洞本体和布置在所述隧洞本体上的含有底坎的闸室体,所述闸室体包括横向上并排布置的导流闸室体和引水泄洪闸室体,所述引水泄洪闸室体的底坎高程高于所述导流闸室体的底坎高程。51INTCL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3页附图4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3页附图4页10申请公布号CN103410130ACN103410130A1/1页21一种多用途隧洞布置结构,包括隧洞本体(1)和布置在所述隧洞本体(1)上的含有底坎(2)的闸室体(3),其特征在于所述闸室体(3)包括横向上并排布。
3、置的导流闸室体(4)和引水泄洪闸室体(5),所述引水泄洪闸室体(5)的底坎(2)高程高于所述导流闸室体(4)的底坎(2)高程。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用途隧洞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引水泄洪闸室体(5)和导流闸室体(4)内分别对应的设置有引水泄洪孔(6)和导流孔(7),设置在所述引水泄洪闸室体(5)内的引水泄洪孔(6)孔口的面积大于设置在所述导流闸室体(4)内的导流孔(7)孔口的面积。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多用途隧洞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闸室体(3)下游侧的隧洞本体(1)内还设置有一堵沿纵向延伸的束水墙(8),所述束水墙(8)的上游端与所述导流孔(7)的侧墙连接,其垂直高度不低于过。
4、流时预设的过流水的水位高度。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用途隧洞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闸室体(3)上游侧的隧洞本体(1)的底板面(9)在其横截面上由水平底板面(10)和斜坡底板面(11)构成,所述水平底板面10沿纵向与所述的导流闸室体(4)的底坎(2)部位连接,所述斜坡底板面(11)沿纵向与所述的引水泄洪闸室体(5)的底坎(2)部位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多用途隧洞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导流闸室体(4)和引水泄洪闸室体(5)内分别对应的布置有导流闸门(12)和引水泄洪闸门(13)。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多用途隧洞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闸门(12)包括导流。
5、检修闸门(14)和导流工作闸门(15),所述导流检修闸门(14)沿水流方向布置在所述导流工作闸门(15)的上游侧;所述引水泄洪闸门(13)包括引水泄洪检修闸门(16)和引水泄洪工作闸门(17),所述引水泄洪检修闸门(16)沿水流方向布置在所述引水泄洪工作闸门的(17)上游侧。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多用途隧洞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隧洞本体(1)和所述闸室体(3)均为混凝土结构。权利要求书CN103410130A1/3页3一种多用途隧洞布置结构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隧洞布置结构,尤其是涉及一种多用途隧洞布置结构,属于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物设计施工技术领域。背景技术0002目前在水利水电工。
6、程中,在河床建筑物施工期间,需要隧洞即导流洞将上游河道内的水流引至下游河道;当河床建筑物修筑完成后,为满足下游水库泄流或下游引水要求,又需要设置泄流或引水隧洞,而之前的导流洞下闸后就废弃。因此,为充分利用导流洞,泄流或引水隧洞与导流洞的结合布置便成为了研究的重点。泄流或引水隧洞与导流洞的结合,可以简化工程区枢纽建筑物布置,可以节约工程投资,但不同性质的隧洞结合布置,由于运行工况不同,泄流流量不同,完全按导流洞设计或按永久泄水建筑物设计,均不能满足各自的要求。发明内容0003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既可以用于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期间,又可以用于该工程建设完成后的运行时期的永临结合的多用途隧。
7、洞布置结构。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多用途隧洞布置结构,包括隧洞本体和布置在所述隧洞本体上的含有底坎的闸室体,所述闸室体包括横向上并排布置的导流闸室体和引水泄洪闸室体,所述引水泄洪闸室体的底坎高程高于所述导流闸室体的底坎高程。0005进一步的是,在所引水泄洪闸室体和导流闸室体内分别对应的设置有引水泄洪孔和导流孔,设置在所述引水泄洪闸室体内的引水泄洪孔孔口的面积大于设置在所述导流闸室体内的导流孔孔口的面积。0006进一步的是,在所述闸室体下游侧的隧洞本体内还设置有一堵沿纵向延伸的束水墙,所述束水墙的上游端与所述导流孔的侧墙连接,其垂直高度不低于过流时预设的过流水的水位高度。
8、。0007进一步的是,位于所述闸室体上游侧的隧洞本体的底板面在其横截面上由水平底板面和斜坡底板面构成,所述水平底板面沿纵向与所述的导流闸室体的底坎部位连接,所述斜坡底板面沿纵向与所述的引水泄洪闸室体的底坎部位连接。0008进一步的是,在所述的导流闸室体和引水泄洪闸室体内分别对应的布置有导流闸门和引水泄洪闸门。0009进一步的是,所述导流闸门包括导流检修闸门和导流工作闸门,所述导流检修闸门沿水流方向布置在所述导流工作闸门的上游侧;所述引水泄洪闸门包括引水泄洪检修闸门和引水泄洪工作闸门,所述引水泄洪检修闸门沿水流方向布置在所述引水泄洪工作闸门的上游侧。0010进一步的是,所述隧洞本体和所述闸室体均。
9、为混凝土结构。说明书CN103410130A2/3页40011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由于在所述闸室体的横向上并排布置了导流闸室体和引水泄洪闸室体,并且使所述引水泄洪闸室体的底坎高程高于所述导流闸室体的底坎高程。这样,在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时期,需要进行较低水位的导流引水时,关闭所述引水泄洪闸室体内的切流封堵装置,而使所述的导流闸室体保持畅流,经过底坎高程较低的导流闸室体便可将上游河道内的水流引至下游河道中,满足施工要求而不影响工程的施工建设;而在该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施工完成,导流闸室体下闸封堵后,需要进行引水泄洪时,只需开启所述引水泄洪闸室体内的封堵装置,即可以再次利用所述的隧洞本体将上游水库中的水。
10、向下游水库泄流或向下游引水,从而实现同一隧洞本体既可以用于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期间的导流,又可以用于该工程建设完成后运行时期的引水泄洪功能,实现永临结合,达到节约投资,降低成本的目的。附图说明0012图1为本发明一种多用途隧洞布置结构的平面布置图;0013图2为图1的AA剖视图;0014图3为图1的BB剖视图;0015图4为图1的CC剖视图;0016图5为图1的DD剖视图;0017图6为图1的EE剖视图。0018图中标记为隧洞本体1、底坎2、闸室体3、导流闸室体4、引水泄洪闸室体5、引水泄洪孔6、导流孔7、束水墙8、底板面9、水平底板面10、斜坡底板面11、导流闸门12、引水泄洪闸门13、导流检修。
11、闸门14、导流工作闸门15、引水泄洪检修闸门16、引水泄洪工作闸门17。具体实施方式0019如图1、图2以及图3所示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既可以用于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期间,又可以用于该工程建设完成后的运行时期的永临结合的多用途隧洞布置结构。所述途隧洞布置结构包括隧洞本体1和布置在所述隧洞本体1上的含有底坎2的闸室体3,所述闸室体3包括横向上并排布置的导流闸室体4和引水泄洪闸室体5,所述引水泄洪闸室体5的底坎2高程高于所述导流闸室体4的底坎2高程。由于在所述闸室体3的横向上并排布置了导流闸室体4和引水泄洪闸室体5,并且使所述引水泄洪闸室体5的底坎2高程高于所述导流闸室体4的底坎2高程。这样,在水利水电。
12、工程的建设时期,需要进行较低水位的导流引水时,关闭所述引水泄洪闸室体5内的切流封堵装置,而使所述的导流闸室体4保持畅流,经过底坎2高程较低的导流闸室体4便可将上游河道内的水流引至下游河道中,满足施工要求而不影响工程的施工建设;而在该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施工完成,导流闸室体4下闸封堵后,需要进行引水泄洪时,只需开启所述引水泄洪闸室体5内的封堵装置,即可以再次利用所述的隧洞本体1将上游水库中的水向下游水库泄流或向下游引水,从而实现同一隧洞本体1既可以用于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期间的导流,又可以用于该工程建设完成后运行时期的引水泄洪功能,实现永临结合,达到节约投资,降低成本的目的。前述的切流封堵装置和封堵装。
13、置就是现有技术中的切流和/或封堵用的闸门。说明书CN103410130A3/3页50020上述实施方式中,为了更好的适应导流、引水泄洪工作对水流量的不同要求,结合现技术中在所引水泄洪闸室体5和导流闸室体4内分别对应的设置有引水泄洪孔6和导流孔7的特点,将设置在所述引水泄洪闸室体5内的引水泄洪孔6孔口的面积大于设置在所述导流闸室体4内的导流孔7孔口的面积,以满足不同水流量的孔口面积要求。0021上述实施方式中,当所述的水利水电工程投入使用后,在所述闸室体3的上游侧会堆积大量的泥沙,影响所述隧洞本体1的引水泄洪工作。如图4所示,为了便于堆积的所述泥沙排到下游,在所述闸室体3下游侧的隧洞本体1内还设。
14、置有一堵沿纵向延伸的束水墙8,所述束水墙8的上游端与所述导流孔7的侧墙连接,其垂直高度不低于过流时预设的过流水的水位高度。这样在需要冲沙时,只需开启所述导流闸室体内的闸门使水流通过导流孔7在所述的束水墙8束窄后变得更湍急时即可达到冲走泥沙的目的。同时,为了便于泥沙的聚积,将位于所述闸室体3上游侧的隧洞本体1的底板面9在其横截面上由水平底板面10和斜坡底板面11构成,所述水平底板面10沿纵向与所述的导流闸室体4的底坎2部位连接,所述斜坡底板面11沿纵向与所述的引水泄洪闸室体5的底坎2部位连接。这样,利用斜坡底板面11的推移功能便可以将大量的泥沙聚积到所述的导流闸室体4的上游侧,从而在所述水利水电。
15、工程施工完成后的运行过程中,可以不定期的开启导流闸室体4内的闸门进行冲砂。0022本申请所述的多用途隧洞布置结构为了降低设计施工成本,如图5、图6的示,还充分利用了现有闸室体的结构,即在所述的导流闸室体4和引水泄洪闸室体5内分别对应的布置有导流闸门12和引水泄洪闸门13;所述导流闸门12包括导流检修闸门14和导流工作闸门15,所述导流检修闸门14沿水流方向布置在所述导流工作闸门15的上游侧;所述引水泄洪闸门13包括引水泄洪检修闸门16和引水泄洪工作闸门17,所述引水泄洪检修闸门16沿水流方向布置在所述引水泄洪工作闸门的17上游侧。同时,所述隧洞本体1和所述闸室体3仍然采用混凝土结构。说明书CN103410130A1/4页6图1图2说明书附图CN103410130A2/4页7图3说明书附图CN103410130A3/4页8图4图5说明书附图CN103410130A4/4页9图6说明书附图CN103410130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