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山地油菜超稀栽培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山地油菜超稀栽培方法.pdf(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710464497.6 (22)申请日 2017.06.19 (71)申请人 重庆市农业科学院 地址 401329 重庆市九龙坡区白市驿镇 (72)发明人 黄桃翠 朱子超 朱程 唐世义 刘希忠 熊英 欧阳杰 李贤勇 (74)专利代理机构 重庆信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 公司 50218 代理人 穆祥维 (51)Int.Cl. A01G 1/00(2006.01) (54)发明名称 一种山地油菜超稀栽培方法 (57)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山地油菜超稀栽培方法, 步骤为: 1)提前、。
2、 集中育苗: 每年的8月中下旬, 整 理苗床地, 播种育苗, 每平方米0.8g种子; 2)苗床 管理: 适时间苗, 注意防止杂草、 病虫害管理; 在 三叶期, 打多效唑一次; 3)移栽前土地处理: 9月 中旬, 移栽前土地除草, 整地; 4)移栽: 在5叶期, 按照行距1.2-1.5米, 窝距0.6-0.8米的规格移 栽, 保障每亩移栽500-1000植株; 移栽的同时, 在 每窝油菜苗旁边施用复合肥和硼肥; 5)移栽后田 间管理。 该方法具有: 1)亩用种量减少, 减少用种 成本; 2)亩移栽数量大大减少, 减少移栽用工成 本; 3)亩油菜密度大大降低, 病害发病率低, 减少 农药和管理成本。
3、; 4)菌核病降低, 产量增加, 含油 量增加。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CN 107027513 A 2017.08.11 CN 107027513 A 1.一种山地油菜超稀栽培方法, 其特征在于, 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提前、 集中育苗: 每年的8月中下旬, 整理苗床地, 播种育苗, 每平方米0.8g种子, 播种 时要保持田间湿润, 种子要分厢过称, 尽量播匀; 2)苗床管理: 适时间苗, 注意防止杂草、 病虫害管理; 由于播种期提前, 注意苗床缺水; 在三叶期, 打多效唑一次; 3)移栽前土地处理: 9月中旬, 移栽前土地除草, 整地; 4)移栽: 在5叶期, 按照行距1.2-1。
4、.5米, 窝距0.6-0.8米的规格移栽, 保障每亩移栽500- 1000植株; 移栽的同时, 在每窝油菜苗旁边施用复合肥+硼肥, 亩用复合肥25-35kg+1kg硼 肥; 5)移栽后田间管理: 一是要科学施肥; 二是遇连续高温干旱天气, 注意抗旱; 三是要加 强防治病虫。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山地油菜超稀栽培方法, 其特征在于, 在步骤1)中, 由于 超稀栽培用种量少, 可分片区, 统一集中育苗。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山地油菜超稀栽培方法, 其特征在于, 在步骤4)中, 随着 海拔的提高, 移栽时间延迟, 密度逐渐增加。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山地油菜超稀栽培方法, 其。
5、特征在于, 在步骤5)中, 苗、 蕾 期注意防治蚜虫和菜青虫。 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107027513 A 2 一种山地油菜超稀栽培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一种油菜栽培方法, 具体涉及一种山地油菜超稀栽培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油菜超稀高产栽培技术是由安徽师范大学生物系和全国劳动模范杨良金等人为 提升油菜种植效益, 于1989-1995年提出: 在3.75-6.75万株/hm2的稀植密度下, 组建健壮小 群体, 在增加农业投入的基础上增加油菜的分枝和角果数, 从而形成高产群体的技术体系。 并于1999-2002年对超稀植理论进行了完善和升华, 解决了传统超。
6、高密度费工、 费力的难 点, 形成了具有省工、 省种、 省肥、 省药、 节本、 高效的轻简化栽培生产方式。 同时, 超低密度 栽培与间套种相结合的高效立体种植模式, 可大幅提高种田的经济效益。 0003 关于超稀栽培理论基本现状: 超稀栽培在低密度情况下, 单株产量大幅度增加, 千 粒重减小, 对种子硫苷和含油量没有影响, 也有研究认为角粒数和千粒重均稍有增加或者 变化不大。 随着单株氮肥用量的增加, 植株上层角果数量比例增大, 同时木质素合成减少, 使植株更易倒伏。 另外, 在同等种植密度情况下的超稀植模式, 可以借鉴一般密度情况下进 行宽窄行的研究, 合理的安排不仅可以拦截更有利的光合有效。
7、辐射,导致更高地上生物量 积累和产量形成, 而且更有利于农艺与农机的有机结合。 0004 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适合超稀栽培方式的品种不是很多; 茬口、 播种量、 耕 作方式和耕作深度等栽培措施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因素对油菜产量有很重要的影响; 温、 光、 水等生态因子对油菜产量也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需要协调处理好这些因素才能高产。 0005 我国的超稀栽培方式的研究与应用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油菜主产区, 该区域多 为平原, 适合机械化操作, 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超稀栽培已经被机播机收的密植方式代 替。 发明内容 0006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山地油菜超稀。
8、栽培方 法。 以农民山地种植油菜单位面积的纯利润为核心指标, 在保证油菜单位面积产量的前提 下, 尽量减少单位面积的用种、 用药、 用工数量, 达到节本增收的目的。 0007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8 一种山地油菜超稀栽培方法, 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09 1)提前、 集中育苗: 每年的8月中下旬, 整理苗床地, 播种育苗, 每平方米0.8g种子, 播种时要保持田间湿润, 种子要分厢过称, 尽量播匀; 0010 2)苗床管理: 适时间苗, 注意防止杂草、 病虫害管理; 由于播种期提前, 注意苗床缺 水; 在三叶期, 打多效唑一次; 0011 3)移栽前土。
9、地处理: 9月中旬, 移栽前土地除草, 整地; 0012 4)移栽: 在5叶期, 按照行距1.2-1.5米, 窝距0.6-0.8米的规格移栽, 保障每亩移栽 500-1000植株; 移栽的同时, 在每窝油菜苗旁边施用复合肥+硼肥, 亩用复合肥25-35kg+1kg 说 明 书 1/3 页 3 CN 107027513 A 3 硼肥; 0013 5)移栽后田间管理: 一是要科学施肥; 二是遇连续高温干旱天气, 注意抗旱; 三是 要加强防治病虫。 0014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 在步骤1)中, 由于超稀栽培用种量少, 可分片区, 统 一集中育苗。 0015 作为本发明的另一种优选方案, 在步。
10、骤4)中, 随着海拔的提高, 移栽时间延迟, 密 度逐渐增加。 0016 作为本发明的又一种优选方案, 在步骤5)中, 苗、 蕾期注意防治蚜虫和菜青虫。 0017 与现有技术相比, 本发明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0018 1)本发明涉及的超稀栽培研究与应用是丘陵山区。 前人所提到的超稀栽培密度, 是指每亩2500-4500株; 本发明提出的超稀栽培密度是指每亩500-1500株, 更适合丘陵山区 的气候特点和劳动力极具缺乏的现状。 超稀栽培个体产量优势明显, 个体生育时间延长, 前 人油菜超稀栽培研究在中下游的平原, 20世纪90年代油菜收获后种一季水稻, 轮作茬口不 紧张, 选择的是生育期较长的。
11、品种, 本发明研究是重庆丘陵山地, 气候和栽培习惯的不同, 造成轮作茬口紧张, 为了不影响油菜收获后其它作物的播种时间, 油菜的超稀栽培熟期较 早、 较一致的品种更适合。 0019 2)亩节本增收大于270元, 具体为: 0020 2.1)亩用种量减少, 减少用种成本。 按市场25元/kg种子计算, 亩节约用种成本20 元。 0021 2.2)亩移栽数量大大减少, 减少移栽用工成本。 按80元/天的人工费计算, 亩节约 用工200元。 0022 2.3)亩油菜密度大大降低, 病害发病率低, 减少农药和管理成本。 亩减少农药和管 理成本50元。 0023 2.4)菌核病降低, 产量增加, 含油量。
12、增加。 含油量和产量的增加数量与品种有关。 具体实施方式 0024 一种山地油菜超稀栽培方法, 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25 1)提前、 集中育苗: 每年的8月中下旬, 整理苗床地, 播种育苗, 每平方米0.8g种子, 播种时要保持田间湿润, 种子要分厢过称, 尽量播匀; 由于超稀栽培用种量少, 可分片区, 统 一集中育苗。 0026 2)苗床管理: 适时间苗, 注意防止杂草、 病虫害管理; 由于播种期提前, 注意苗床缺 水; 在三叶期, 打多效唑一次。 0027 3)移栽前土地处理: 9月中旬, 移栽前土地除草, 整地。 0028 4)移栽: 在5叶期, 按照行距1.2-1.5米, 窝距0。
13、.6-0.8米的规格移栽, 保障每亩移栽 500-1000植株; 随着海拔的提高, 移栽时间延迟, 密度逐渐增加; 移栽的同时, 在每窝油菜苗 旁边施用复合肥+硼肥, 亩用复合肥25-35kg+1kg硼肥。 0029 5)移栽后田间管理: 一是要科学施肥; 二是遇连续高温干旱天气, 注意抗旱; 三是 要加强防治病虫。 苗、 蕾期注意防治蚜虫和菜青虫。 0030 本发明的主要技术要点在: 1)提前集中育苗, 育苗期提前20-30天; 由每家每户分 说 明 书 2/3 页 4 CN 107027513 A 4 散育苗转变为分区域, 集中育苗。 2)超低密度种植, 亩种植密度500-1000株。 0031 最后说明的是,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 尽管参照较 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 可以对本发明的技 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 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 其均应涵盖在本 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说 明 书 3/3 页 5 CN 107027513 A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