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度调节式园林支架.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角度调节式园林支架.pdf(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510545973.8 (22)申请日 2015.08.29 A01G 9/02(2006.01) A47G 7/02(2006.01) (71)申请人 王彩霞 地址 510000 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南岸路 67 号 (72)发明人 不公告发明人 (54) 发明名称 角度调节式园林支架 (57)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角度调节式园林支架, 属于园 林绿化领域, 主要解决现有的园林绿化支架不能 根据日光的角度进行调整, 植物的光合作用发挥 不到极致的问题, 所述盆体回转面的一侧设有上 铰链, 所述上连杆的一端与上铰链连接, 所述上连 杆的。
2、另一端设有容纳螺柱的螺纹孔, 所述立柱右 侧面设有长条形通槽, 所述立柱的正视面同样设 有长条形通槽, 所述螺柱穿过立柱正视面的通槽 和上连杆的螺纹孔与锁紧螺母相配合将上连杆进 行固定, 所述下连杆的一端与盆体底部中心位置 的下铰链相连接, 所述下连杆的另一端与立柱的 中段实现焊接固定, 本发明新颖独特, 借助角度调 节的设计结构, 很好的满足了其使用需求, 将光合 作用的时间延长, 能够更好的完成代谢反应。 (51)Int.Cl.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2页 附图1页 CN 106472149 A 2017.03.08 CN 106。
3、472149 A 1/1 页 2 1.角度调节式园林支架, 结构包括 : 盆体 (1)、 上铰链 (2)、 上连杆 (3)、 立柱 (4)、 锁紧 螺母 (5)、 螺柱 (6)、 下连杆 (7)、 下铰链 (8) ; 其特征是 : 所述盆体 (1) 回转面的一侧设有上 铰链 (2), 所述上连杆 (3) 的一端与上铰链 (2) 连接, 所述上连杆 (3) 的另一端设有容纳螺 柱 (6) 的螺纹孔, 所述立柱 (4) 右侧面设有长条形通槽, 所述立柱 (4) 的正视面同样设有长 条形通槽, 所述螺柱(6)穿过立柱(4)正视面的通槽和上连杆(3)的螺纹孔与锁紧螺母(5) 相配合将上连杆 (3) 进。
4、行固定, 所述下连杆 (7) 的一端与盆体 (1) 底部中心位置的下铰链 (8) 相连接, 所述下连杆 (7) 的另一端与立柱 (4) 的中段实现焊接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角度调节式园林支架, 其特征是 : 所述上铰链 (2) 通过焊接 固定在盆体 (1) 回转面的一侧, 所述下铰链 (8) 通过焊接固定在盆体 (1) 底部的中心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角度调节式园林支架, 其特征是 : 所述上连杆 (3) 和下连杆 (7) 为同一平面设置, 所述上铰链 (2) 和下铰链 (8) 的尺寸、 规格和大小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角度调节式园林支架, 其特征是 。
5、: 所述立柱 (4) 右侧面的长 条形通槽的长度大于上连杆 (3) 的长度, 所述立柱 (4) 的正视面的长条形通槽直径大于锁 紧螺母 (5) 的直径。 5.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角度调节式园林支架, 其特征是 : 所述立柱 (4) 右侧面的长 条形通槽的长和宽大于所述立柱 (4) 的正视面同样的长条形通槽的长和宽。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6472149 A 2 1/2 页 3 角度调节式园林支架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角度调节式园林支架, 属于园林绿化领域。 背景技术 0002 按照现代人的理解, 园林不只是作为游憩之用, 而且具有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功能。 植物可以吸收二氧化。
6、碳, 放出氧气, 净化空气 ;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吸收有害气体和吸附尘 埃, 减轻污染 ; 可以调节空气的温度、 湿度, 改善小气候 ; 还有减弱噪声和防风、 防火等防护 作用。 尤为重要的是园林在心理上和精神上的有益作用。 游憩在景色优美和安静的园林中, 有助于消除长时间工作带来的紧张和疲乏, 使脑力、 体力得到恢复。 园林中的文化、 游乐、 体 育、 科普教育等活动, 更可以丰富知识和充实精神生活。 0003 从布置方式上说, 园林可分为三大类 : 规则式代表是西方园林代表国家意大利宫 殿和中国的皇家园林 ; 自然式代表是中国的私家园林苏州园林岭南园林混合式现代的建筑 规则式和自然式的搭配 。
7、; 开发方式从开发方式上说, 园林可分为两大类 : 一类是利用原有 自然风致, 去芜理乱, 修整开发, 开辟路径, 布置园林建筑, 不费人事之工就可形成的自然园 林。如唐代王维的辋川别业是将私家别墅营建在具山林湖水之胜的天然山谷区, 可称为山 林别墅 ; 如湖南大庸县的张家界、 四川松潘县的九寨沟, 具有优美风景的大范围自然区域, 略加建设、 开发, 即可利用, 称为自然风景区 ; 如泰山、 黄山、 武夷山等, 开发历史悠久, 有文 物古迹、 神话传说、 宗教艺术等内容的, 称为风景名胜区 ; 另一 类是人工园林, 即在一定的 地域范围内, 为改善生态、 美化环境、 满足游憩和文化生活需要而创。
8、造的环境, 如小游园、 花 园、 公园等。 0004 现有的园林绿化支架虽然能够满足其使用需求, 但是不能根据日光的角度进行调 整, 植物的光合作用发挥不到极致, 进而影响植物的代谢反应。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针对现有的园林绿化支架虽然能够满足其使用需求, 但是不能根据日光的 角度进行调整, 园林的光合作用发挥不到极致, 进而影响园林的整体美观的问题, 设计了角 度调节式园林支架。 0006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 0007 该角度调节式园林支架, 其结构包括 : 盆体、 上铰链、 上连杆、 立柱、 锁紧螺母、 螺 柱、 下连杆、 下铰链 ; 所述盆体回转面的一侧设有。
9、上铰链, 所述上连杆的一端与上铰链连接, 所述上连杆的另一端设有容纳螺柱的螺纹孔, 所述立柱右侧面设有长条形通槽, 所述立柱 的正视面同样设有长条形通槽, 所述螺柱穿过立柱正视面的通槽和上连杆的螺纹孔与锁紧 螺母相配合将上连杆进行固定, 所述下连杆的一端与盆体底部中心位置的下铰链相连接, 所述下连杆的另一端与立柱的中段实现焊接固定。 0008 所述上铰链通过焊接固定在盆体回转面的一侧, 所述下铰链通过焊接固定在盆体 底部的中心位置。 说 明 书 CN 106472149 A 3 2/2 页 4 0009 所述上连杆和下连杆为同一平面设置, 所述上铰链和下铰链的尺寸、 规格和大小 相同。 001。
10、0 所述立柱右侧面的长条形通槽的长度大于上连杆的长度, 所述立柱的正视面的长 条形通槽直径大于锁紧螺母的直径。 0011 所述立柱右侧面的长条形通槽的长和宽大于所述立柱的正视面同样的长条形通 槽的长和宽。 0012 本发明有如下优点 : 0013 1. 本发明新颖独特, 借助角度调节的设计结构, 很好的满足了其使用需求, 解决 了现有的园林绿化支架不能根据日光的角度进行调整, 植物的光合作用发挥不到极致的问 题, 将光合作用的时间延长, 能够更好的完成代谢反应。 0014 2. 本发明结构简单, 易操作, 制作方便, 部件材质价格低廉, 工艺性好, 制作成本 低, 应用性广。 附图说明 001。
11、5 图 1为本发明整体结构图。 0016 图 2为本发明局部结构图。 0017 图中: 1 基体、 2 第一夹紧块、 3 第二夹紧块、 4 第一固定螺栓、 5 第二固定螺栓、 6 固 定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0018 如图 1、 2 所示 : 角度调节式园林支架, 其结构包括 : 盆体 1、 上铰链 2、 上连杆 3、 立 柱 4、 锁紧螺母 5、 螺柱 6、 下连杆 7、 下铰链 8 ; 所述盆体 1 回转 面的一侧设有上铰链 2, 所述 上连杆 3 的一端与上铰链 2 连接, 所述上连杆 3 的另一端设有容纳螺柱 6 的螺纹孔, 所述立 柱 4 右侧面设有长条形通槽, 所述立柱 4 的正视。
12、面同样设有长条形通槽, 所述螺柱 6 穿过立 柱 4 正视面的通槽和上连杆 3 的螺纹孔与锁紧螺母 5 相配合将上连杆 3 进行固定, 所述下 连杆 7 的一端与盆体 1 底部中心位置的下铰链 8 相连接, 所述下连杆 7 的另一端与立柱 4 的中段实现焊接固定, 所述上铰链 2 通过焊接固定在盆体 1 回转面的一侧, 所述下铰链 8 通 过焊接固定在盆体 1 底部的中心位置, 所述上连杆 3 和下连杆 7 为同一平面设置, 所述上铰 链 2 和下铰链 8 的尺寸、 规格和大小相同, 所述立柱 4 右侧面的长条形通槽的长度大于上连 杆 3 的长度, 所述立柱 4 的正视面的长条形通槽直径大于锁。
13、紧螺母 5 的直径, 所述立柱 4 右 侧面的长条形通槽的长和宽大于所述立柱 4 的正视面同样的长条形通槽的长和宽。 0019 本实施例所描述的角度调节式园林支架, 使用时将螺柱 6 穿过立柱 4 正视面的通 槽和上连杆 3 的螺纹孔与锁紧螺母 5 相配合将上连杆 3 进行固定, 可通过立柱 4 正视面的 通槽和立柱 4 左侧面的通槽实现上下移动, 即可, 本发明新颖独特, 借助角度调节的设计结 构, 很好的满足了其使用需求, 解决了现有的园林绿化支架不能根据日光的角度进行调整, 植物的光合作用发挥不到极致的问题, 将光合作用的时间延长, 能够更好的完成代谢反应, 本发明结构简单, 易操作, 制作方便, 部件材质价格低廉, 工艺性好, 制作成本低, 应用性广。 0020 以上所述, 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 范围内, 可轻易想到的变化, 都应涵盖在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说 明 书 CN 106472149 A 4 1/1 页 5 图 1 图 2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6472149 A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