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水产养殖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海马幼苗养殖技术。
背景技术
海马,是刺鱼目海龙科暖海生数种小型鱼类的统称,是一种小型海洋动物,身长5-30厘米,因头部弯曲与体近直角而得名,头呈马头状而与身体形成一个角,吻呈长管状,口小,背鳍一个,均为鳍条组成。海马行动迟缓,却能很有效率地捕捉到行动迅速、善于躲藏的桡足类生物,分布在大西洋、欧洲、太平洋、澳大利亚。
海马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名贵中药,具有强身健体、补肾壮阳、舒筋活络、消炎止痛、镇静安神、止咳平喘等药用功能,特别是对于治疗神经系统的疾病更为有效,自古以来备受人们的青睐,男士们更是情有独钟。海马除了主要用于制造各种合成药品外,还可以直接服用健体治病。
1958年,广东汕头海水养殖场开始海马养殖并取得一定成功。1969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将广东近海的三斑海马引入青岛并试养成功。1978年,中国开始新一轮海马养殖热潮。海马养殖存在的一个关键点,那就是提高幼苗的成活率,这也是海马养殖的一个瓶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海马幼苗养殖技术。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具体实现:
一种海马幼苗养殖技术,所述养殖技术包括如下步骤:
(1)建造鱼池:鱼池包括幼苗池和幼鱼池,所述幼苗池的尺寸为:长度1.2-2m,宽度0.6-1m,深度0.7-0.9m,所述幼鱼池的尺寸为:长度2-2.5m,宽度1-1.6m,深度1.2-1.4m;
(2)鱼池消毒:以2-3wt%双氧水冲洗鱼池内壁3次,然后用清水冲洗;
(3)海水预沉淀:将海水进行静置沉淀18-24h;
(4)海水入池:将步骤(3)预沉淀后的海水引入幼苗池和幼鱼池,幼苗池的水深为0.55-0.75m,幼鱼池的水深为1-1.2m;
(5)放养初生苗:将海马初生苗放入幼苗池,控制鱼苗的密度为700-800尾/m3;
(6)幼鱼转移:步骤(5)的初生苗养殖10-15天后转入幼鱼池,控制幼鱼的密度为400-500尾/m3;
(7)养殖管理:对海马初生苗和幼鱼养殖的管理包括喂食、换水、水温管理、海水密度监测、清除病鱼。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1)中,育苗池建于室内,池壁高出地坪0.2m,并在鱼池的内壁上贴一层深灰色的瓷片或陶片;
幼鱼池建于室外,池壁高出地坪0.2m,设置遮阳棚,遮阳棚位于鱼池正上方,面积为鱼池面积的50-55%,池壁高出地坪0.2m。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2)中,双氧水喷洒的时间间隔为3-4h。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3)中,所述海水的比重为1.007-1.020。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7)中,初生苗和幼鱼养殖过程中每天投喂饵料3次;
初生苗养殖过程中,每天更换鱼池中1/10的海水,冬天时每天更换鱼池中1/15的海水;幼鱼养殖过程中,每天更换鱼池中1/8的海水,冬天时每天更换鱼池中1/12的海水;
鱼池中海水的温度控制在22-33℃,当水温低于19℃时,对步骤(3)预沉淀后的海水进行加热,更换鱼池中的海水;
每天检测幼苗池和幼鱼池的海水密度,雨后检测幼鱼池的海水密度,当海水比重低于1.003时进行更换。
更进一步的,海马初生苗的饵料重量百分比为:桡足类55-60%、丰年虫25-28%、糠虾15-18%,海马幼鱼饵料的重量百分比为:鲜虾50-55%、鱼肉31-34%、糠虾13-16%。
本发明的海马幼苗养殖技术,将海马幼苗先后在两种不同的环境中养殖,为海马幼苗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对海马的喂养、饵料、海水水质进行控制,可以提高海马幼苗的成活率。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海马幼苗养殖技术,为海马初生苗不同生长期营造合适的生长环境,强化管理,通过对喂养、海水水质等进行控制,提高海马幼苗的成活率。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一种海马幼苗养殖技术,包括如下步骤:
(1)建造鱼池:鱼池包括幼苗池和幼鱼池,幼苗池的尺寸为:长度1.2m,宽度0.6m,深度0.7m;幼鱼池的尺寸为:长度2m,宽度1m,深度1.2m。其中育苗池建于室内,池壁高出地坪0.2m,并在鱼池的内壁上贴一层深灰色的瓷片或陶片;幼鱼池建于室外,池壁高出地坪0.2m,设置遮阳棚,遮阳棚位于鱼池正上方,面积为鱼池面积的50-55%,池壁高出地坪0.2m。
(2)鱼池消毒:以2-3wt%双氧水冲洗鱼池内壁,杀灭池内致病菌,间隔3-4h再冲洗一次,共冲洗3次,然后用清水冲洗,将水排出。
(3)海水预沉淀:将海水进行静置沉淀18-24h,去除海水中的悬浮物,海水比重为1.007-1.020。
(4)海水入池:将步骤(3)预沉淀后的海水引入幼苗池和幼鱼池,幼苗池的水深为0.55m,幼鱼池的水深为1m;
(5)放养初生苗:将300尾海马初生苗放入幼苗池,每天投喂饵料3次,饵料重量百分比为:桡足类55%、丰年虫28%、糠虾17%,每天更换鱼池中1/10的海水,冬天时每天更换鱼池中1/15的海水。
(6)幼鱼转移:将800尾养殖10-15天后的初生苗转入幼鱼池,每天投喂饵料3次,饵料的重量百分比为:鲜虾50%、鱼肉34%、糠虾16%,每天更换鱼池中1/8的海水,冬天时每天更换鱼池中1/12的海水。
(7)鱼池中海水的温度控制在22-33℃,当水温低于19℃时,对步骤(3)预沉淀后的海水进行加热,更换鱼池中的海水;
每天检测幼苗池和幼鱼池的海水密度,雨后检测幼鱼池的海水密度,当海水比重低于1.003时进行更换;
及时清除病鱼死鱼。
本实施例养殖刺海马初生苗35天后,海马的成活率为91%。
实施例2
一种海马幼苗养殖技术,包括如下步骤:
(1)建造鱼池:鱼池包括幼苗池和幼鱼池,幼苗池的尺寸为:长度2m,宽度1m,深度0.9m;幼鱼池的尺寸为:长度2.5m,宽度1.6m,深度1.4m。其中育苗池建于室内,池壁高出地坪0.2m,并在鱼池的内壁上贴一层深灰色的瓷片或陶片;幼鱼池建于室外,池壁高出地坪0.2m,设置遮阳棚,遮阳棚位于鱼池正上方,面积为鱼池面积的50-55%,池壁高出地坪0.2m。
(2)鱼池消毒:以2-3wt%双氧水冲洗鱼池内壁,杀灭池内致病菌,间隔3-4h再冲洗一次,共冲洗3次,然后用清水冲洗,将水排出。
(3)海水预沉淀:将海水进行静置沉淀18-24h,去除海水中的悬浮物,海水比重为1.007-1.020。
(4)海水入池:将步骤(3)预沉淀后的海水引入幼苗池和幼鱼池,幼苗池的水深为0.75m,幼鱼池的水深为1.2m;
(5)放养初生苗:将1100尾海马初生苗放入幼苗池,每天投喂饵料3次,饵料重量百分比为:桡足类60%、丰年虫25%、糠虾15%,每天更换鱼池中1/10的海水,冬天时每天更换鱼池中1/15的海水。
(6)幼鱼转移:将2400尾养殖10-15天后的初生苗转入幼鱼池,每天投喂饵料3次,饵料的重量百分比为:鲜虾55%、鱼肉31%、糠虾14%,每天更换鱼池中1/8的海水,冬天时每天更换鱼池中1/12的海水。
(7)鱼池中海水的温度控制在22-33℃,当水温低于19℃时,对步骤(3)预沉淀后的海水进行加热,更换鱼池中的海水;
每天检测幼苗池和幼鱼池的海水密度,雨后检测幼鱼池的海水密度,当海水比重低于1.003时进行更换;
及时清除病鱼死鱼。
本实施例养殖刺海马初生苗35天后,海马的成活率为92%。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