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舌触发方舌同步弹出机构.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斜舌触发方舌同步弹出机构.pdf(9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3216155A43申请公布日20130724CN103216155ACN103216155A21申请号201310091670422申请日20130321E05B63/14200601E05B15/1020060171申请人杭州金指码实业有限公司地址310000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滨文路12号72发明人黄李俊夏亮74专利代理机构浙江杭州金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33100代理人周希良徐关寿54发明名称斜舌触发方舌同步弹出机构57摘要本发明公开了斜舌触发方舌同步弹出机构,包括锁壳,锁壳一侧面安装衬板,锁壳内装方舌板,方舌板外端固接方舌;衬板开有与方舌相对的穿孔;锁壳内设方舌弹出。
2、驱动机构,在方舌弹出驱动机构的作用下,驱动方舌板向外运动,使方舌穿过衬板向外伸出;方舌板形成缺口;锁壳内固定扣钉,扣钉转动配合触发扣,触发扣两头分别是钩状头、触发头;触发扣的钩状头通过第一扭簧压入方舌板的缺口,使方舌板处于内缩状态;衬板开有与斜舌相对的穿孔;斜舌内端固接连杆,连杆固接移动块,移动块固接板钉,板钉转动配合触发板;第二扭簧使触发板的触发端靠近触发扣的触发头;连杆形成第一挡环,连杆外套压簧,压簧两端分别顶于锁壳内壁、第一挡环。51INTCL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3页附图4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3页附图4页10申请公布号CN10321615。
3、5ACN103216155A1/1页21斜舌触发方舌同步弹出机构,包括锁壳、方舌、斜舌,锁壳一侧面安装衬板,锁壳内装方舌板,方舌板外端固接方舌;衬板开有与方舌相对的穿孔;锁壳内设一方舌弹出驱动机构,在方舌弹出驱动机构的作用下,驱动方舌板向外运动,并使方舌穿过衬板向外伸出;方舌板形成一缺口;锁壳内固定扣钉,扣钉转动配合触发扣,触发扣两头分别是钩状头、触发头;触发扣的钩状头通过第一扭簧压入方舌板的缺口,使方舌板处于内缩状态;衬板开有与斜舌相对的穿孔;其特征在于斜舌内端固接连杆,连杆固接移动块,移动块固接板钉,板钉转动配合触发板;设第二扭簧,第二扭簧使触发板的触发端靠近触发扣的触发头;连杆形成第一挡。
4、环,连杆外套压簧,压簧两端分别顶于锁壳内壁、第一挡环。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斜舌触发方舌同步弹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锁壳内固定一板钉,板钉转动配合定位板,定位板第一端形成折边,定位板的折边顶于触发板的定位端。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斜舌触发方舌同步弹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连杆形成第二挡环,连杆外套一触发舌,触发舌形成一台阶面,此台阶面与第二挡环相触;触发舌形成缺口;定位板的第二端形成弧面,并能卡入触发舌的缺口。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斜舌触发方舌同步弹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板钉外套压簧,压簧的一端顶压于定位板的第二端,另一端顶于锁壳内,在压簧的作用力下,定位板的第二端卡入触发舌的缺口。5如权利要求。
5、1所述的斜舌触发方舌同步弹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移动块形成一挡块,挡块能对第二扭簧促使触发板的触发端朝触发扣的触发头转动的极限位置进行阻挡。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斜舌触发方舌同步弹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方舌弹出驱动机构包括方舌板钉、方舌板拉簧、锁壳钉,方舌板钉固定于方舌板的内端,锁壳钉固定于锁壳靠近衬板的一端,方舌板钉与锁壳钉之间连接方舌板拉簧。7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斜舌触发方舌同步弹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扭簧外套于板钉,第二扭簧的两端分别定位于移动块、触发板的触发端。8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斜舌触发方舌同步弹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扭簧外套于扣钉,第一扭簧的两端分别定位。
6、于锁壳内壁或衬板、触发扣的钩状头。权利要求书CN103216155A1/3页3斜舌触发方舌同步弹出机构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属于插芯锁制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插芯锁中一种斜舌触发方舌同步自动弹出机构。背景技术0002现有的插芯锁都没有斜舌触发方舌同步自动弹出机构。在现有的插芯锁中,通过上提把手或旋转钥匙使方舌伸出而上锁门,而此类机构的上锁门过程都比较繁琐,同时也容易忘记把门上锁。且,有的锁体方舌容易在关门时撞击门框而发出撞击声,导致损坏门框及方舌的磨损。为此,本发明设计了一套关门时方舌同步自动弹出机构。发明内容0003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插芯锁斜舌触发方舌同步自动弹出机构,其具有简单可靠的优点。00。
7、04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以下技术方案斜舌触发方舌同步弹出机构,包括锁壳、方舌、斜舌,锁壳一侧面安装衬板,锁壳内装方舌板,方舌板外端固接方舌;衬板开有与方舌相对的穿孔;锁壳内设一方舌弹出驱动机构,在方舌弹出驱动机构的作用下,驱动方舌板向外运动,并使方舌穿过衬板向外伸出;方舌板形成一缺口;锁壳内固定扣钉,扣钉转动配合触发扣,触发扣两头分别是钩状头、触发头;触发扣的钩状头通过第一扭簧压入方舌板的缺口,使方舌板处于内缩状态;衬板开有与斜舌相对的穿孔;斜舌内端固接连杆,连杆固接移动块,移动块固接板钉,板钉转动配合触发板;设第二扭簧,第二扭簧使触发板的触发端靠近触发扣的触发头;连杆形成第一挡环,连。
8、杆外套压簧,压簧两端分别顶于锁壳内壁、第一挡环。0005所述的斜舌触发方舌同步弹出机构,锁壳内固定一板钉,板钉转动配合定位板,定位板第一端形成折边,定位板的折边顶于触发板的定位端。0006所述的斜舌触发方舌同步弹出机构,连杆形成第二挡环,连杆外套一触发舌,触发舌形成一台阶面,此台阶面与第二挡环相触;触发舌形成缺口;定位板的第二端形成弧面,并能卡入触发舌的缺口。0007所述的斜舌触发方舌同步弹出机构,板钉外套压簧,压簧的一端顶压于定位板的第二端,另一端顶于锁壳内,在压簧的作用力下,定位板的第二端卡入触发舌的缺口。0008所述的斜舌触发方舌同步弹出机构,移动块形成一挡块,挡块能对第二扭簧促使触发板。
9、的触发端朝触发扣的触发头转动的极限位置进行阻挡。0009所述的斜舌触发方舌同步弹出机构,方舌弹出驱动机构包括方舌板钉、方舌板拉簧、锁壳钉,方舌板钉固定于方舌板的内端,锁壳钉固定于锁壳靠近衬板的一端,方舌板钉与锁壳钉之间连接方舌板拉簧。0010所述的斜舌触发方舌同步弹出机构,第二扭簧外套于板钉,第二扭簧的两端分别定位于移动块、触发板的触发端。说明书CN103216155A2/3页40011所述的斜舌触发方舌同步弹出机构,第一扭簧外套于扣钉,第一扭簧的两端分别定位于锁壳内壁或衬板、触发扣的钩状头。0012本发明解决了现有设计存在方舌和斜舌不同步弹出而容易忘记把门上锁、锁体方舌容易撞击门框导致损坏门。
10、框的问题,其具有结构简单且动作可靠的优点。附图说明0013图1是本发明一种实施例(斜舌弹出状态)的结构示意图。0014图2是本发明的局部结构图。0015图3是斜舌缩回状态的结构示意图。0016图4是本发明的另一局部结构图。0017图示中,1方舌,2方舌板,3触发扣钉,4触发扣,5触发扣扭簧,6斜舌,7触发舌,8斜舌连杆,9移动块,10触发板扭簧,11衬板,12触发板,13触发板钉,14定位板,15定位板压簧,16斜舌连杆压簧,17锁壳,18方舌板钉,19方舌板拉簧,20锁壳钉,21板钉。具体实施方式0018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作详细描述。0019如图14所示,锁壳17朝向门沿一侧面安装衬。
11、板11,锁壳17内装滑动式方舌板2,方舌板2外端(即朝向衬板11的一端)固定连接方舌1。衬板11开有与方舌1相对应的穿伸孔,在方舌板2的带动下,方舌1能沿衬板11的穿伸孔作运动,即方舌1能伸出锁壳17之外或缩于锁壳17之内。方舌板2的内端与锁壳17(靠近衬板11)的一端分别固定方舌板钉18、锁壳钉20,方舌板钉18与锁壳钉20之间连有方舌板拉簧19,在方舌板拉簧19的作用下,使方舌板2具有一个朝外的作用力。0020方舌板2的一侧面形成一缺口;靠近此缺口的锁壳17上固定触发扣钉3,触发扣钉3转动配合触发扣4,触发扣4两头分别是钩状头41、触发头42。触发扣钉3外套触发扣扭簧5,触发扣扭簧5的一端。
12、顶于衬板11内壁,另一端钩于触发扣4的钩状头41一侧,其对触发扣4具有一个作用力,将钩状头41压向方舌板2的缺口处,促使两者相扣,进而使方舌板2及方舌1处于内缩状态。参见图1。0021衬板11还开有与斜舌6相对应的穿伸孔,斜舌6能穿过衬板1的穿伸孔后伸出锁壳17之外,也能缩入锁壳17之内。0022斜舌6的内端固定连接斜舌连杆8,斜舌连杆8处于锁壳17之内,斜舌连杆8固定连接移动块9,移动块9固定连接触发板钉13,触发板钉13转动配合触发板12;触发板钉13外套触发板扭簧10,扭簧10的一端顶于移动块9之上,另一端顶压于触发板12的一端(触发端)121,使触发板12的该端靠近触发扣4的触发头42。
13、。移动块9的边沿还形成一挡块91,此挡块91能够对触发板12朝触发头42转动的极限位置进行阻挡,极限位置即触发板12处于内缩状态且当其向外运动时,其触发端能够顶触触发头42。0023处于移动块9内侧的斜舌连杆8形成一挡环81,挡环81内侧的连杆8上外套斜舌连杆压簧16,压簧16的内外端分别顶于锁壳17的内壁、挡环81的内侧面,其对连杆8具有一个向外的作用,从而使斜舌6能向锁壳17外弹出。说明书CN103216155A3/3页50024靠近斜舌一侧的斜舌连杆8还形成一挡环82;斜舌连杆8的此处外套触发舌7,触发舌7形成一台阶面71,此台阶面与挡环82相触,触发舌7由门把手带动进而顶压挡环82,使。
14、斜舌连杆8向内运动。触发舌7的一侧面形成缺口72。门把手带动触发舌的结构属现有技术。0025锁壳17内固定一板钉21,此板钉21转动配合定位板14,定位板14的一端141形成弧面,此端对应于触发舌7的缺口72,另一端142折过90度,此折边正对触发板12的定位端122。板钉21还外套定位板压簧15,压簧15的一端顶压于定位板14的一端141,另一端顶于锁壳17内。在压簧15的作用力下,将定位板14弧面部卡入触发舌7的缺口72处,而折边部则贴于触发板12的定位端122。0026图1所示状态下,方舌1处于内缩状态,而斜舌6则处于伸出状态。此时,在定位板14的折边部142顶触触发板12的定位端122。
15、,使触发板12的触发端121处于外侧(图1中的上方)并不触碰触发舌4的触发头42,且在斜舌6回缩的过程中不会触碰至触发扣4的触发头42。0027关门动作时,斜舌6触碰到门框,促使斜舌6逐渐往衬板11内侧的锁壳17缩进,进而带动斜舌连杆8、移动块9、触发板扭簧10、触发板12、触发板钉13一起往内缩进,此时,触发板12的定位端122逐渐脱离定位板14的折边部142抵挡,而在触发板扭簧10的作用力下,触发板12转动;另,压簧16也逐渐地被压缩;上述各部件的运动直到斜舌6全部缩进衬板11内侧的锁壳17,此状态下,如图3所示,触发板12的触发端121处于触发扣4的触发头42的内侧(即图3的下方)。当运。
16、动到方舌1和斜舌6分别对准门框孔时,在压簧16的回复力作用下,推动斜舌连杆8向外运动,并使移动块9、扭簧10、触发板12、触发板钉13及斜舌6向外运动,在此过程中,触发板12的触发端121向外触碰触发扣4的触发头42,使触发扣4绕触发扣钉3转动,迫使触发扣4的钩状头41与方舌板2的缺口脱开,在方舌板拉簧19的作用力下迫使方舌板2弹出,进而带动方舌1伸入门框孔内,同时,斜舌6继续伸出,其与方舌1一同弹出并伸入相对应的门框孔内而使门上锁。0028在上述动作过程中,触发舌7由于被定位板14的弧面部顶住而不会向内侧运动。当下压转动门把手开门动作时,促使触发舌7克服定位板14的顶压力并向内侧运动,进而通。
17、过其台阶部顶压斜舌连杆8的挡环82,使斜舌连杆8向内侧运动,进而带动斜舌6、移动块9、触发板扭簧10、触发板12、触发板钉13一起往内缩,进而定位板14的折边部142顶压触发板12的定位端122,使触发板12的触发端121远离触发扣4的触发头42,接着动作与前述相同,直至拉开门锁体离开门框把手回位时,在压簧16的回复力作用下,推动斜舌连杆8向外运动,并使移动块9、扭簧10、触发板12、触发板钉13、触发舌7及斜舌6向外运动,直到伸出衬板11,在整个过程中由于触发舌7顶压触发板12的定位端122,使触发板12的触发端121远离触发扣4的触发头42,从而达到下压执手开门的整个过程中方舌不被弹出。0029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以上实施例仅是用来说明本发明,而并非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只要在本发明的实质范围内,对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变化、变型都将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说明书CN103216155A1/4页6图1说明书附图CN103216155A2/4页7图2说明书附图CN103216155A3/4页8图3说明书附图CN103216155A4/4页9图4说明书附图CN103216155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