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河流底泥自动吸取装置.pdf

上传人:1** 文档编号:726380 上传时间:2018-03-08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382.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310179025.8

申请日:

2013.05.15

公开号:

CN103224314A

公开日:

2013.07.31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IPC(主分类):C02F 11/02申请公布日:20130731|||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C02F 11/02申请日:20130515|||公开

IPC分类号:

C02F11/02; C02F3/34; E02B3/02

主分类号:

C02F11/02

申请人:

北京师范大学

发明人:

丁爱中; 谢恩; 豆俊峰; 程莉蓉; 郑蕾

地址:

100875 北京市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19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代理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属于河流底泥的修复技术领域的一种河流底泥自动吸取装置,主体由水车、引流渠、集泥池组成。水车主要由八片等规格的水车桨叶、水车转轴和水车支架组成:水车桨叶表面铺设有微生物载体,每个桨叶顶端设有吸泥桶。通过河流水体的流动,推动水车的旋转,使得桨叶顶端的吸泥桶重复进行吸泥、排泥、再吸泥的过程,以达到去除河流底泥的目的。本发明具有不消耗能耗、基本不需要人工操作、无运行管理费用、能持续清泥、能同时对河流水体自净产生积极效应等优点。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河流底泥自动吸取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由水车、集泥池、引流渠组成;水车由水车支架、水车转轴、水车桨叶和吸泥桶构成;八片规格相同的水车桨叶按45°等分安装于木质圆环上,水车转轴垂直穿过圆环中心并固定,水车转轴的两端穿过两个水车支架顶端的水车支架开孔,在水车转轴的顶端卡入长度大于开孔直径3cm的木棍,使得水车转轴能在水车支架上旋转而不脱落;每个水车桨叶的顶端安装一个吸泥桶,吸泥桶的桶底与水车桨叶平行;在水车桨叶的表面铺设有微生物载体;集泥池为砖瓦结构,在集泥池的内部填有占容积1/2的集泥池填料,在集泥池的最底部靠近河流的方向设有集泥池排水渠;水车与集泥池之间通过木质引流渠联接;引流渠通过引流渠支架固定。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河流底泥自动吸取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中集泥池填料为煤渣或陶粒。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河流底泥自动吸取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中运用的微生物载体为活性碳纤维。

说明书

一种河流底泥自动吸取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河流底泥的修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河流底泥自动吸取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对污染河流治理及修复的技术措施可分为化学法、生物修复法、物理法三大类。化学法技术主要指一下三种技术:(1)向城市污染河流的水体中投加铁盐、钙盐、铝盐等药剂,使之与河水中溶解态营养盐形成不溶性固体沉淀至河床底泥中;(2)向富营养化的城市水体中投加如硫酸铜、五氯酚钠、含有铜的有机螯合物等化学除藻剂,以控制水体中藻类的生长;(3)通过调节pH等化学方法,使河流河床底泥中的重金属固定在底泥中,防止其向上覆水体释放。化学法技术见效快,效果好,但其过程中所使用的大量化学药剂不仅费用昂贵,且易产生二次污染。生物修复法利用微生物强化、水生植物净化等作用去除污染河流水体中污染物质,主要包括了生态浮床、人工湿地、稳定塘净化等多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且安全无害,不产生二次污染,运行费用低,但见效慢,周期长,且对污染物的选择性较强。而物理法技术主要包括环境调水、人工增氧和底泥疏浚等技术,其中底泥疏浚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污染河流的内源污染控制措施。对于长期处于严重污染状态的河流,其底泥中沉积有大量的污染物,这些污染物在一定条件下会从底泥中释放出进入上覆水体,以此造成水质恶化,因此底泥的去除能大大降低污染水体的内源污染。
底泥疏浚然见效快,但工程巨大,且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且不能持续发挥作用,本发明既是针对以上缺点所提出的一种能持续作用的低投入底泥去除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河流底泥自动吸取装置。本发明的具体内容如下:
河流底泥自动吸取装置由水车、集泥池7、引流渠6组成。水车由木质圆环1、水车转轴2、水车支架3、微生物载体4、木棍5、水车桨叶11和吸泥桶13构成。八片规格相同的水车桨叶11按45°等分安装于木质圆环1上,水车转轴2垂直穿过圆环1中心并固定,水车转轴2的两端穿过两个水车支架3顶端的水车支架开孔12,在水车转轴2的顶端卡入长度大于开孔直径3cm的木棍5,使得水车转轴2能在水车支架3上旋转而不脱落。在每个水车桨叶11的顶端安装一个吸泥桶13,吸泥桶13的桶底与水车桨叶11平行。在水车桨叶11的表面铺设有微生物载体4。集泥池7为砖瓦结构,在集泥池7的内部填有占容积1/2的集泥池填料8,在集泥池7的最底部设有集泥池排水渠9。水车与集泥池7之间通过木质引流渠6联接。引流渠6通过引流渠支架10固定。水车通过水车支架3固定。
所述填料8为煤渣或陶粒。
所述水车支架为等腰三角形支架。
所述微生物载体为活性碳纤维。
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1)本发明采用环境友好型材料,同时具有景观作用,可以与自然环境相和谐;
(2)本发明完全采用水力驱动,不需其他能耗,无运行费用,符合节能减排的需求;
(3)本发明很少人工操作,管理费用少;
(4)本发明在清理底泥的同时,水车系统附带能给河流起到充氧的作用,能对河流的自净产生积极效应;
(5)本发明在加装微生物载体后能起到类似生物膜反应器的功能,能对河流污染物的去除带来积极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河流底泥自动吸取装置模型图。图1中1为木质圆环,2为水车转轴,3为水车支架,4为微生物载体,5为木棍,6为引流渠,7为集泥池,8为集泥池填料,9为集泥池排水渠,10为引流渠支架,11为水车桨叶,12为水车支架开孔,13为吸泥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河流底泥自动吸取装置主体为一个木质构造的水车,直径为320cm。在外径为60cm,内径为10cm,宽为50cm的木质圆环上按45°等分安装8个水车桨叶,每个水车桨叶长为120cm,宽为50cm,厚为5cm,桨叶两面铺设有1cm厚的活性碳纤维。在水车的每个桨叶顶端垂直于桨叶安装一个吸泥桶,吸泥桶的厚为10cm,宽为50cm,深为20cm。木质圆环通过水车转轴安装于水车支架顶端的水车支架开孔中。水车转轴的直径为10cm,长为120cm。水车支架为等腰三角形支架,水车支架的高为200cm,底边长度为220cm,水车支架粗为20cm。水车支架开孔的直径为12cm。水车转轴两端分别卡入两根直径为5cm,长15cm的木棍,以防水车转轴滑出支架开孔。集泥池的其长、宽、高分别为200cm、200cm和120cm。在集泥池底部填有厚度为60cm的过滤用的煤渣填料。
引流渠长度为420cm,引流渠的宽为20cm,高为10cm,厚为3cm。引流渠支架的直径为20cm,靠近水车一端引流渠支架的高为200cm,靠近集泥池的一端引流渠支架的高为130cm。集泥池排水渠的宽为20cm,高为10cm,厚为3cm,长度为80cm。集泥池排水渠安装于集泥池下端,与集泥池底部的距离为10cm。

一种河流底泥自动吸取装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一种河流底泥自动吸取装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一种河流底泥自动吸取装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河流底泥自动吸取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河流底泥自动吸取装置.pdf(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3224314A43申请公布日20130731CN103224314ACN103224314A21申请号201310179025822申请日20130515C02F11/02200601C02F3/34200601E02B3/0220060171申请人北京师范大学地址100875北京市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19号72发明人丁爱中谢恩豆俊峰程莉蓉郑蕾54发明名称一种河流底泥自动吸取装置57摘要本发明属于河流底泥的修复技术领域的一种河流底泥自动吸取装置,主体由水车、引流渠、集泥池组成。水车主要由八片等规格的水车桨叶、水车转轴和水车支架组成水车桨叶表面铺设有微生物载体,每个桨叶顶端。

2、设有吸泥桶。通过河流水体的流动,推动水车的旋转,使得桨叶顶端的吸泥桶重复进行吸泥、排泥、再吸泥的过程,以达到去除河流底泥的目的。本发明具有不消耗能耗、基本不需要人工操作、无运行管理费用、能持续清泥、能同时对河流水体自净产生积极效应等优点。51INTCL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2页附图1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2页附图1页10申请公布号CN103224314ACN103224314A1/1页21一种河流底泥自动吸取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由水车、集泥池、引流渠组成;水车由水车支架、水车转轴、水车桨叶和吸泥桶构成;八片规格相同的水车桨叶按45等分安装于木质。

3、圆环上,水车转轴垂直穿过圆环中心并固定,水车转轴的两端穿过两个水车支架顶端的水车支架开孔,在水车转轴的顶端卡入长度大于开孔直径3CM的木棍,使得水车转轴能在水车支架上旋转而不脱落;每个水车桨叶的顶端安装一个吸泥桶,吸泥桶的桶底与水车桨叶平行;在水车桨叶的表面铺设有微生物载体;集泥池为砖瓦结构,在集泥池的内部填有占容积1/2的集泥池填料,在集泥池的最底部靠近河流的方向设有集泥池排水渠;水车与集泥池之间通过木质引流渠联接;引流渠通过引流渠支架固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河流底泥自动吸取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中集泥池填料为煤渣或陶粒。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河流底泥自动吸取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

4、置中运用的微生物载体为活性碳纤维。权利要求书CN103224314A1/2页3一种河流底泥自动吸取装置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属于河流底泥的修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河流底泥自动吸取装置。背景技术0002目前,对污染河流治理及修复的技术措施可分为化学法、生物修复法、物理法三大类。化学法技术主要指一下三种技术1向城市污染河流的水体中投加铁盐、钙盐、铝盐等药剂,使之与河水中溶解态营养盐形成不溶性固体沉淀至河床底泥中;2向富营养化的城市水体中投加如硫酸铜、五氯酚钠、含有铜的有机螯合物等化学除藻剂,以控制水体中藻类的生长;3通过调节PH等化学方法,使河流河床底泥中的重金属固定在底泥中,防止其向上覆水体释。

5、放。化学法技术见效快,效果好,但其过程中所使用的大量化学药剂不仅费用昂贵,且易产生二次污染。生物修复法利用微生物强化、水生植物净化等作用去除污染河流水体中污染物质,主要包括了生态浮床、人工湿地、稳定塘净化等多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且安全无害,不产生二次污染,运行费用低,但见效慢,周期长,且对污染物的选择性较强。而物理法技术主要包括环境调水、人工增氧和底泥疏浚等技术,其中底泥疏浚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污染河流的内源污染控制措施。对于长期处于严重污染状态的河流,其底泥中沉积有大量的污染物,这些污染物在一定条件下会从底泥中释放出进入上覆水体,以此造成水质恶化,因此底泥的去除能大。

6、大降低污染水体的内源污染。0003底泥疏浚然见效快,但工程巨大,且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且不能持续发挥作用,本发明既是针对以上缺点所提出的一种能持续作用的低投入底泥去除技术。发明内容0004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河流底泥自动吸取装置。本发明的具体内容如下0005河流底泥自动吸取装置由水车、集泥池7、引流渠6组成。水车由木质圆环1、水车转轴2、水车支架3、微生物载体4、木棍5、水车桨叶11和吸泥桶13构成。八片规格相同的水车桨叶11按45等分安装于木质圆环1上,水车转轴2垂直穿过圆环1中心并固定,水车转轴2的两端穿过两个水车支架3顶端的水车支架开孔12,在水车转轴2的顶端卡入长度大于开孔直。

7、径3CM的木棍5,使得水车转轴2能在水车支架3上旋转而不脱落。在每个水车桨叶11的顶端安装一个吸泥桶13,吸泥桶13的桶底与水车桨叶11平行。在水车桨叶11的表面铺设有微生物载体4。集泥池7为砖瓦结构,在集泥池7的内部填有占容积1/2的集泥池填料8,在集泥池7的最底部设有集泥池排水渠9。水车与集泥池7之间通过木质引流渠6联接。引流渠6通过引流渠支架10固定。水车通过水车支架3固定。0006所述填料8为煤渣或陶粒。0007所述水车支架为等腰三角形支架。0008所述微生物载体为活性碳纤维。0009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说明书CN103224314A2/2页400101本发明采用环境友好型材料,同时具有。

8、景观作用,可以与自然环境相和谐;00112本发明完全采用水力驱动,不需其他能耗,无运行费用,符合节能减排的需求;00123本发明很少人工操作,管理费用少;00134本发明在清理底泥的同时,水车系统附带能给河流起到充氧的作用,能对河流的自净产生积极效应;00145本发明在加装微生物载体后能起到类似生物膜反应器的功能,能对河流污染物的去除带来积极的作用。附图说明0015图1为河流底泥自动吸取装置模型图。图1中1为木质圆环,2为水车转轴,3为水车支架,4为微生物载体,5为木棍,6为引流渠,7为集泥池,8为集泥池填料,9为集泥池排水渠,10为引流渠支架,11为水车桨叶,12为水车支架开孔,13为吸泥桶。

9、。具体实施方式0016下面结合实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0017河流底泥自动吸取装置主体为一个木质构造的水车,直径为320CM。在外径为60CM,内径为10CM,宽为50CM的木质圆环上按45等分安装8个水车桨叶,每个水车桨叶长为120CM,宽为50CM,厚为5CM,桨叶两面铺设有1CM厚的活性碳纤维。在水车的每个桨叶顶端垂直于桨叶安装一个吸泥桶,吸泥桶的厚为10CM,宽为50CM,深为20CM。木质圆环通过水车转轴安装于水车支架顶端的水车支架开孔中。水车转轴的直径为10CM,长为120CM。水车支架为等腰三角形支架,水车支架的高为200CM,底边长度为220CM,水车支架粗为20CM。水车支架开。

10、孔的直径为12CM。水车转轴两端分别卡入两根直径为5CM,长15CM的木棍,以防水车转轴滑出支架开孔。集泥池的其长、宽、高分别为200CM、200CM和120CM。在集泥池底部填有厚度为60CM的过滤用的煤渣填料。0018引流渠长度为420CM,引流渠的宽为20CM,高为10CM,厚为3CM。引流渠支架的直径为20CM,靠近水车一端引流渠支架的高为200CM,靠近集泥池的一端引流渠支架的高为130CM。集泥池排水渠的宽为20CM,高为10CM,厚为3CM,长度为80CM。集泥池排水渠安装于集泥池下端,与集泥池底部的距离为10CM。说明书CN103224314A1/1页5图1说明书附图CN103224314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化学;冶金 > 水、废水、污水或污泥的处理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