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戴于口罩戴用者脸部的口罩。
背景技术
日本特开平9-149946号公开了一种戴于口罩戴用者脸部的口罩。 该口罩构成为,具有:大体覆盖口罩戴用者面部的口罩主体部、和与 口罩主体部的两端部区域分别连接而形成耳挂空间的耳挂部,在戴用 口罩时耳挂部勾挂在口罩戴用者的耳朵上。
在上述公知的口罩中,在使耳挂部由具有规定片宽的无纺布片构 成的情况下,与使该耳挂部由橡皮带构成的情况相比,能够在戴用口 罩时抑制耳挂部的张力集中于口罩戴用者的耳朵的一部分,因此,具 有口罩戴用者难以感到耳朵疼痛的优点。相反,在耳挂部为具有规定 片宽的结构方面,存在在戴用口罩时由于向戴用者的耳朵拉拽时的拉 拽方向而该耳挂部产生松弛的情况。尤其在耳挂部中的与口罩主体部 的连接部分处,该耳挂部的片宽方向的两缘部的某一方容易产生松 弛,该耳挂部的松弛成为在耳挂部与口罩戴用者面颊部之间形成间隙 的主要因素。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9-149946号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研发的,其技术课题为提供一种 在戴于口罩戴用者脸部的口罩中抑制戴用口罩时产生的耳挂部的松 弛的有效技术。
为了实现上述技术课题而构成各方案所记载的发明。
本发明的口罩具有口罩主体部和与该口罩主体部连接的耳挂部, 口罩主体部具有:在规定的第1方向及与该第1方向交叉的第2方向上 分别延伸的平面部;在平面部上沿第1方向延伸而形成的褶皱;和第1 方向上的端部区域。耳挂部具有接合部和环状部。接合部形成为片状, 在第2方向上在端部区域的大致整体范围内呈长条状地延伸,且与端 部区域接合。环状部形成为片状,与接合部呈一体状并与接合部一起 形成耳挂空间。另外,该环状部包括从接合部的第2方向上的一个缘 部区域延伸的第1延伸部、和从接合部的第2方向上的另一个缘部区域 延伸并与第1延伸部连接的第2延伸部。
而且,在该口罩中,在耳挂部中的与口罩主体部的连接部分处设 有松弛抑制机构。该松弛抑制机构发挥如下功能,即,在戴口罩时, 使耳挂部的第1延伸部及第2延伸部的至少一方在抑制该延伸部的松 弛的状态下向口罩戴用者的耳根的上缘或下缘延伸。典型的是,关于 耳挂部的第1延伸部及第2延伸部,在该延伸部的戴口罩前的延伸方 向和戴口罩时的拉拽方向大体一致的情况下,能够抑制该延伸部的松 弛。该情况下,包括仅抑制耳挂部的第1延伸部的松弛的方式、仅抑 制耳挂部的第2延伸部的松弛的方式、和抑制耳挂部的第1延伸部及 第2延伸部双方的松弛的方式。此外,耳根是耳朵与头部的边界部分, 在耳挂部勾挂于耳朵上的情况下,耳根特定为实际被该耳挂部按压的 部分。由此,在耳挂部勾挂于口罩戴用者的耳朵上时,能够阻止该耳 挂部的松弛成为在耳挂部与口罩戴用者面颊部之间形成间隙的主要 因素。
另外在本发明的另一方式的口罩中,优选松弛抑制机构包括以如 下方式使耳挂部与口罩主体部连接的连接构造,即,将口罩主体部的 端部区域的延长线与耳挂部的第1延伸部的延长线所成的、耳挂空间 侧的角度设定成80°至140°的设定角度的方式。由此,在戴口罩时 使第1延伸部在抑制该延伸部的松弛的状态下向口罩戴用者的耳根的 上缘延伸。因此,能够阻止在耳挂部的第1延伸部与口罩戴用者面颊 部之间产生间隙。
另外在本发明的另一方式的口罩中,优选松弛抑制机构包括以如 下方式使耳挂部与口罩主体部连接的连接构造,即,将口罩主体部的 端部区域的延长线与耳挂部的第2延伸部的延长线所成的、耳挂空间 侧的角度设定成70°至130°的设定角度的方式。由此在戴口罩时, 使第2延伸部在抑制该延伸部的松弛的状态下向口罩戴用者的耳根的 下缘延伸。因此,能够阻止在耳挂部的第2延伸部与口罩戴用者面颊 部之间产生间隙。
另外在本发明的另一方式的口罩中,优选口罩主体部构成为,在 端部区域阻止褶皱沿第2方向的展开动作,并且能够在第1方向上的 两端部区域之间的中间区域进行褶皱的展开动作,在端部区域伴随着 中间区域的褶皱的上述动作而发生弯曲的状态下将该口罩戴于口罩 戴用者。由此,尤其在使口罩主体部的褶皱展开的状态下戴口罩时, 通过抑制耳挂部的松弛,能够阻止在耳挂部与口罩戴用者面颊部之间 形成间隙。
另外在本发明的另一方式的口罩中,优选接合部及环状部由单一 的片状无纺布呈一体状地形成,而且接合部通过热熔敷而与口罩主体 部的端部区域接合。由此能够简化耳挂部的构造及接合部与端部区域 的接合构造。
另外在本发明的另一方式的口罩中,优选接合部及环状部相互连 接成环状,耳挂空间以在接合部与环状部之间闭合的状态形成。由此, 能够通过基于形状简单的冲裁部件进行的冲裁加工来制造具有耳挂 空间的耳挂部。
发明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在戴于口罩戴用者脸部的口罩中,能够 抑制在戴用口罩时产生的耳挂部的松弛。
附图说明
图1是从外表面侧观察本发明的口罩10的情况下的俯视图。
图2是从内表面侧观察图1中的口罩10的情况下的俯视图。
图3是表示图1中的口罩10的A-A线的截面构造的图。
图4是表示图3中的截面构造的变形例的图。
图5是表示图3中的截面构造的变形例的图。
图6是图3中的B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图7是从外表面侧观察图1中的口罩10的展开状态而得到的图。
图8是表示耳挂部30的角度设定的俯视图。
图9是戴用口罩时从侧面观察口罩10而得到的图。
图10是表示图8所示的耳挂部30的其他实施方式的连接构造的 俯视图。
图11是表示图8所示的耳挂部30的其他实施方式的连接构造的 俯视图。
图12是其他实施方式中的与图9相同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口罩”的实施方式。在此所称 的“口罩”构成为,通过戴于口罩戴用者脸部而至少覆盖口形或该口形 周边的口形空间。
图1示出了从外表面侧观察本实施方式的口罩10时的情况,另 外图2示出了从内表面侧观察该口罩10时的情况。在此,将口罩10 的内表面规定为在戴口罩时与口罩戴用者脸部相对的面,将与内表面 相反一侧的面规定为口罩10的外表面。根据这些图1及图2,口罩 10包括以下部分:尤其以口罩戴用者的口(口形)及鼻(鼻腔)为主 体而加以覆盖的口罩主体部20;和与口罩主体部20连接且用于向口 罩戴用者的耳朵勾挂的一对耳挂部30、30。该口罩10优选用作估计 使用一次或多次的一次性口罩,作为其用途,能够典型地列举感冒等 的病毒对策、花粉对策等。在此所称的口罩主体部20及一对耳挂部 30、30分别与本发明中的“口罩主体部”及“耳挂部”相当。
如图1所示,口罩主体部20具有在第1方向11(横向)及与该 第1方向11交叉的第2方向12(纵向)上分别延伸的平坦状的平面 部20a。在此所称的平面部20a与本发明中的“平面部”相当。另外, 在此所称的第1方向11及第2方向12分别与本发明中的“第1方向” 及“第2方向”相当。在口罩主体部20为横宽L1且纵宽L2(<L1) 的长方形的情况下,将第1方向11也规定为口罩主体部20的横宽方 向,另外将第2方向12也规定为口罩主体部20的纵宽方向。在该口 罩主体部20的第1方向11上的两个端部区域21、21,分别沿第2 方向12呈直线状地延伸有接合点22。在此所称的端部区域21、21 与本发明中的“端部区域”相当。该接合点22构成为使口罩主体部 20和各耳挂部30相互熔敷(也称作“熔接”)的接合部分。作为该情 况下的熔敷,能够适当使用基于热的熔敷或基于超声波的熔敷。另外, 在口罩主体部20的第2方向12上的一端部区域23,大致平行地配置 有分别沿第1方向11呈直线状地延伸的两个接合点24、24。通过这 些接合点24、24而在口罩主体部20的内部形成收容空间25,在该收 容空间25中,收容有能够以符合口罩戴用者的鼻梁部形状的方式变 形的鼻部吻合(nosefit)部件26。此外,也能够取代上述接合点22、 24处的各熔敷或在上述接合点22、24处的各熔敷的基础上,使用基 于粘结剂的接合。
口罩主体部20具有在平面部20a上沿第1方向11延伸而形成的 多条褶皱(褶,pleat)27。这些褶皱27构成为,在端部区域21以摺 叠状态通过接合点22而接合,因此能够阻止端部区域21处的沿第2 方向12的展开动作,并且能够在第1方向11上的两端部区域21、21 之间的中间区域28进行该展开动作。在此所称的褶皱27及中间区域 28分别与本发明中的“褶皱”及“中间区域”相当。
如图2所示,一对耳挂部30、30由与口罩主体部20的内表面侧 接合的耳挂片30a形成。该耳挂片30a由单一的片状无纺布构成。即, 在该耳挂片30a中,两个耳挂部30、30相互连接且在同一平面上延 伸。另外,口罩10构成为,在俯视观察该口罩10时耳挂片30a收纳 于口罩主体部20的外形内。由此,能够通过使口罩主体部20与各耳 挂部30的重合部分直接接合而制造口罩,尤其在连续制造口罩时容 易进行操作。另外,由于通过单一片状的耳挂片30a而构成两耳挂部 30、30,所以能够控制制造口罩时的零部件数量。该情况下,可以是 口罩主体部20的第1方向11或第2方向12的长度与耳挂片30a(耳 挂部30)的第1方向11或第2方向12的长度大体一致的结构,或者 也可以是口罩主体部20的第1方向11或第2方向12的长度超过耳 挂片30a(耳挂部30)的第1方向11或第2方向12的长度的结构。 由此,在俯视观察口罩10时一对耳挂部30、30收纳于口罩主体部20 的外形内。另一方面,耳挂片30a也可以配置构成为在俯视观察口罩 10时其一部分从口罩主体部20的外形伸出。
耳挂片30a的各耳挂部30由通过单一的片状无纺布而相互一体 状地形成的接合部31及环状部32构成。这些接合部31及环状部32 分别具有规定片宽。也可以根据需要使独立制造的接合部31及环状 部32相互接合。另外,接合部31经由接合点22通过熔敷而与口罩 主体部20的端部区域21接合。即,在口罩主体部20的一端部区域 21接合有一方耳挂部30的接合部31,另外在口罩主体部20的另一 端部区域21接合有另一方耳挂部30的接合部31。由此,能够简化耳 挂部30的构造及接合部31与端部区域21的接合构造。尤其是,接 合部31构成为在第2方向12上在端部区域21的大致整体范围内延 伸、并经由接合点22而与端部区域21熔敷的部位。该情况下,优选 口罩主体部20的端部区域21的第2方向12上的两个角部(图2中 的上下角部)分别与耳挂部30的接合部31的第2方向12上的两个 角部(图2中的上下角部)对齐。
各耳挂部30的接合部31及环状部32相互连接成环状,由此形 成该耳挂部30的开口部分即耳挂空间33。即,各耳挂部30构成为其 整体形状通过接合部31及环状部32而呈D字状或O字状。耳挂空 间33以在接合部31与环状部32之间闭合的状态形成,在环状部32 勾挂于口罩戴用者的耳朵上的情况下起到收容该耳朵的作用。在本实 施方式中,由于耳挂部30的接合部31及环状部32为分别具有规定 片宽的结构,所以与使耳挂部由橡皮带构成的情况相比,能够在戴用 口罩时抑制耳挂部的张力集中于口罩戴用者的耳朵的一部分,因此具 有口罩戴用者难以感到耳朵疼痛的优点。各接合部31在第2方向12 上具有两个缘部区域31a、31b。各环状部32具有从接合部31的第2 方向12上的一个缘部区域31a延伸的第1延伸部32a、和从接合部 31的第2方向12上的另一个缘部区域31b延伸并与第1延伸部32a 连接的第2延伸部32b。在此所称的接合部31、环状部32、第1延伸 部32a、第2延伸部32b及耳挂空间33分别与本发明中的“接合部”、 “环状部”、“第1延伸部”、“第2延伸部”及“耳挂空间”相当。根据上 述结构,能够通过基于与耳挂空间33对应的形状简单的冲裁部件进 行的冲裁加工来制造具有耳挂空间33的耳挂部30。作为其变形例, 也能够通过对耳挂部30进行切入加工而得到的开口部分来形成耳挂 空间33。
另外,耳挂片30a在一方耳挂部30的环状部32与另一方耳挂部 30的环状部32的连接部分处设有连接部34。由此,能够实现在单一 片状的耳挂片30a中使两耳挂部30、30通过环状部32而相互连接的 结构。该连接部34构成为使一方耳挂部30和另一方耳挂部30在口 罩主体部20的外形内相互连接的连接部分。由此,能够在预先通过 连接部34将两耳挂部30、30连接而使其一体化的状态下进行操作。 另外,通过设置将两耳挂部30、30相互连接的连接部34,能够容易 地识别出口罩10为未使用状态。
该连接部34构成为,能够通过用手拉拽各耳挂部30来解除该连 接部34的连接,即具有低于规定拉伸载荷的连接强度。因此,典型 地,优选通过使用将一方环状部32和另一方环状部32经由齿孔线或 粘结剂而相互连接的方式等来构成连接部34。由此,口罩戴用者能够 容易地解除一对耳挂部30、30在连接部34处的连接而准备使用口罩。 该连接部34可以是由一点或多点构成的连接部分,也可以是沿第2 方向12延伸的线状的连接部分。另外,该连接部34也可以是具有需 要通过剪刀或刀具等进行切断处理程度的连接强度的连接部分。另 外,两耳挂部30、30也可以取代通过单一的耳挂片30a构成为一体 状的方式,而为各自独立地构成的方式。在独立构成的情况下,两耳 挂部30、30可以是以通过连接部而相互连接的状态在同一平面上延 伸的结构,或者也可以是在连接部处相互重合的结构。
关于上述结构的口罩主体部20的截面构造,参照图3及图4。这 些附图所示的第3方向13构成为与第1方向11及第2方向12双方 交叉的方向。将该第3方向13也规定为口罩主体部20或耳挂片30a (耳挂部30)的片厚方向、或口罩主体部30与耳挂片30a(耳挂部 30)的重合方向。根据图3,多条褶皱27构成为,口罩主体部20的 外表面侧的折峰(也称作“折线”或“褶峰”)沿上下向外侧弯折、且口 罩主体部20的内表面侧的折峰形成为对合状的摺叠方式(也称作“折 箱式”)。此外,图3所示的该摺叠方式能够根据需要而适当选择, 例如也能够采用图4所示那样的、在口罩主体部20的外表面侧反复 折出折峰的摺叠方式,或者图5所示那样的、在口罩主体部20的内 表面侧反复折出折峰的摺叠方式。
如图6所示,图3中的口罩主体部20还包括均由片状无纺布构 成的外侧片20b、中间片20c及内侧片20d,口罩主体部20为使这些 片材沿第3方向13依次重合而成的三层构造。
外侧片20b具有口罩主体部20的外表面、即戴用口罩状态下在 外侧露出的面。内侧片20d具有口罩主体部20的内表面、即戴用口 罩状态下与口罩戴用者相对的面。这些外侧片20b及内侧片20d均由 已知的纺粘(SB)无纺布、点粘合(PB)无纺布、水刺(SL)无纺 布、热风(AT)无纺布等构成,其基重优选在例如10~100g/m2的范 围内适当设定。由此能够确保口罩主体部20的所期望的透气性。但 是,在构成内侧片20d和外侧片20b的无纺布中,优选对内侧片20d 使用比外侧片b触感更好的纤维无纺布片,例如,即使在使用与外侧 片20b相同种类的纤维无纺布片的情况下,也优先使用采用了比较细 的纤维的具有柔软性的无纺布等。
中间片20c构成为对于灰尘、细菌、病毒等具有规定捕集性的过 滤片。该中间片20c由已知的熔喷(MB)无纺布等构成,其基重优 选在例如1~50g/m2的范围内适当设定。由此能够确保口罩主体部20 的所期望的透气性,并且能够确保所期望的捕集性。此外,也能够采 用使用热熔粘结剂(HMA)来使该中间片20c与外侧片20b一体化的 结构。
另一方面,作为耳挂部30的材质,能够使用已知的伸缩纺粘(SB) 无纺布、伸缩纺粘/熔喷/纺粘(SMS)无纺布,伸缩纺粘/薄膜/纺粘无 纺布、伸缩性水刺无纺布、伸缩热熔粘结剂(HMA)无纺布等,另 外该无纺布的基重优选在例如20~120g/m2的范围内适当设定。由此 能够确保耳挂部30的所期望的伸缩性。
图7示出了口罩主体部20的多条褶皱27沿第2方向12展开的 情况。如图7所示,在使用口罩时,能够阻止在口罩主体部20的各 端部区域21处多条褶皱27沿第2方向12的展开动作,另一方面, 能够在中间区域28进行多条褶皱27沿第2方向12的展开动作(也 称作“口罩主体部20的展开动作”)。此时,各端部区域21的沿第2 方向12的长度不扩大而端部区域21呈弯曲形状,另一方面,中间区 域28的沿第2方向12的长度L3扩大且中间区域28呈弯曲形状。由 此,口罩主体部20呈口罩戴用者侧凹陷的立体形状,在口罩主体部 20的内表面与口罩戴用者之间形成规定的口形空间29。另一方面, 在耳挂部30的环状部32勾挂于口罩戴用者的耳朵上而该口罩戴用者 的面部被口罩主体部20覆盖时,口罩主体部20的端部区域21呈弯 曲形状,因此,在该端部区域21与口罩戴用者面部之间容易产生间 隙。
因此,为了抑制该间隙,本实施方式的口罩10优选构成为,耳 挂部30的接合部31在第2方向12上在端部区域21的大致整体范围 内长条状地延伸。由此,在戴用口罩时,在环状部32中产生的张力 作用于接合部31,由此接合部31能够迎合口罩戴用者的面颊部形状 而提高与该面颊部的紧贴性,尤其能够抑制在端部区域21与口罩戴 用者面部之间的边界部(图7中的边界部41)产生间隙。另外,此时, 耳挂部30的接合部31的上侧角部与口罩主体部20的端部区域21的 上侧角部连接,而且耳挂部30的接合部31的下侧角部与口罩主体部 20的端部区域21的下侧角部连接。由此,如图7所示,在边界部41 的两侧的边界部42、43处,能够通过接合部31的上下角部来抑制在 端部区域21与口罩戴用者面部之间产生间隙。像这样,能够通过耳 挂部30的接合部31在第2方向12上在边界部41~43的大范围内, 抑制在口罩主体部20的端部区域21与口罩戴用者面部之间产生间 隙。
然而,各耳挂部30在具有规定片宽的结构方面,存在在戴用口 罩时由于向戴用者的耳朵拉拽时的拉拽方向而该耳挂部30产生松弛 的情况。该拉拽方向例如在戴用口罩时随着口罩主体部20与褶皱27 的展开一起从平面形状变成立体形状时的动作而变化,另外该拉拽方 向根据戴用者的耳朵的位置和脸部大小等而变化。尤其是,在耳挂部 30中的与口罩主体部20的连接部分处,该耳挂部30的片宽方向的两 侧面的某一方容易产生松弛,该耳挂部30的松弛成为在耳挂部30与 口罩戴用者面颊部之间形成间隙的主要因素。
因此,为了抑制耳挂部30产生松弛,本实施方式的口罩10在耳 挂部30中的与口罩主体部20的连接部分处具有松弛抑制机构。该松 弛抑制机构如参照图8那样起到如下功能,即,在戴口罩时,使耳挂 部30(环状部32)的第1延伸部32a及第2延伸部32b的至少一方 在抑制该延伸部的松弛的状态下向口罩戴用者的耳根的上缘(图9中 的“上缘51”)或下缘(图9中的“下缘52”)延伸。该松弛抑制机构典 型地与耳挂部30的第1延伸部32a及第2延伸部32b相关,包括以 使该延伸部的戴口罩前的延伸方向和戴口罩时的拉拽方向大体一致 的方式构成的下述的第1连接构造及第2连接构造中的至少一方。即, 该松弛抑制机构可以为包括第1连接构造及第2连接构造的某一方的 形态,或者也可以为包括第1连接构造及第2连接构造双方的形态。 此外,耳根是耳朵与头部的边界部分,在耳挂部30勾挂于耳朵上的 情况下,特定为实际被该耳挂部30按压的部分。
<第1连接构造>
如图8所示,第1连接构造构成为以如下方式使耳挂部30与口 罩主体部20连接的连接部,即,将口罩主体部10的端部区域21的 延长线S1与耳挂部30的第1延伸部32a的延长线S2所成的、耳挂 空间33侧的角度α设定成规定设定角度的方式。在该第1连接构造 中,优选端部区域21的延长线S1构成为第2方向12上的直线,第 1延伸部32a的延长线S2构成为该第1延伸部32a的宽度方向(第2 方向12)上的中心线。在基于后述的测定结果的情况下,上述角度α 的设定角度优选属于80°至140°之间的适当范围内。由此,在戴口罩 时,能够使第1延伸部32a在抑制该延伸部的松弛的状态下向口罩戴 用者的耳根的上缘延伸。在此所称的第1连接构造构成本发明中的“松 弛抑制机构”及“连接构造”。
<第2连接构造>
如图8所示,第2连接构造构成为以如下方式使耳挂部30与口 罩主体部20连接的连接部,即,将口罩主体部10的端部区域21的 延长线S1与耳挂部30的第2延伸部32b的延长线S3所成的、耳挂 空间33侧的角度β设定成规定设定角度的方式。在该第2连接构造 中,优选端部区域21的延长线S1构成为第2方向12上的直线,第 2延伸部32b的延长线S3构成为该第2延伸部32b的宽度方向(第2 方向12)上的中心线。在基于后述的测定结果的情况下,上述角度β 的设定角度优选属于70°至130°之间的适当范围内。由此,在戴口罩 时,能够使第2延伸部32b在抑制该延伸部的松弛的状态下向口罩戴 用者的耳根的下缘延伸。在此所称的第2连接构造构成本发明中的“松 弛抑制机构”及“连接构造”。
本发明人为了导出与角度α及β的设定角度相关的上述那样的适 当范围而实施了测定。以下,参照图9,说明关系到该测定的实施例 1~4。
<实施例1>
(实施例1的测定条件)
作为上述结构的口罩10的具体构造,以L1=175[mm]、L2=90[mm]、 L3=154[mm]、R=38[mm]、L1/(R·L2)=0.0512的尺寸设定为前提 条件,制成使角度α在50°~160°(每10°为一刻度的12种式样)的范 围内变化、另外使角度β在40°~150°(每10°为一刻度的12种式样) 的范围内变化的多个口罩样本。该情况下,角度α的范围的中央值α1 为105[mm],角度β的范围的中央值β1为95[mm]。而且,在将各口 罩样本戴于人脸的情况下,或者戴于仿造口罩戴用者的人偶(doll) 的情况下,进行实际确认由耳挂部30的松弛引起的间隙的测定。
(实施例1的测定结果)
在戴着将角度α预先设定成50°的口罩样本的情况下,如图9所 示,各耳挂部30的第1延伸部32a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缘部35、36中 的、尤其与耳挂空间33侧为相反侧的缘部35(也称作“上缘部”)产 生松弛,由此在面颊上部区域45发现超过判定基准的间隙。另外, 在戴着将角度α预先设定成160°的口罩样本的情况下,第1延伸部 32a的两缘部35、36中的、尤其耳挂空间33侧的缘部36(也称作“下 缘部”)产生松弛,由此在面颊区域44发现超过判定基准的间隙。另 一方面,在戴着将角度α预先设定于60°至150°的范围内的其他口罩 样本的情况下,在面颊区域44及面颊上部区域45均没有发现各耳挂 部30与口罩戴用者面部之间的间隙。
同样地,在戴着将角度β预先设定成40°的口罩样本的情况下, 各耳挂部30的第2延伸部32b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缘部37、38中的、 尤其与耳挂空间33侧为相反侧的缘部38(也称作“下缘部”)产生松 弛,由此在面颊下部区域46发现超过判定基准的间隙。另外,在戴 着将角度β预先设定成150°的口罩样本的情况下,第2延伸部32b的 两缘部37、38中的、尤其耳挂空间33侧的缘部37(也称作“上缘部”) 产生松弛,由此在面颊区域44发现超过判定基准的间隙。另一方面, 在戴着将角度β预先设定于50°至140°的范围内的其他口罩样本的情 况下,在面颊区域44及面颊下部区域46均没有发现各耳挂部30与 口罩戴用者面部之间的间隙。
<实施例2>
(实施例2的测定条件)
作为上述结构的口罩10的具体构造,以L1=175[mm]、L2=80[mm]、 L3=144[mm]、R=38[mm]、L1/(R·L2)=0.0576的尺寸设定为前提 条件,制成使角度α在50°~170°(每10°为一刻度的13种式样)的范 围内变化、另外使角度β在60°~170°(每10°为一刻度的12种式样) 的范围内变化的多个口罩样本。该情况下,角度α的上述范围的中央 值α1为115[mm],角度β的上述范围的中央值β1为115[mm]。而且, 与实施例1同样地对各口罩样本实施间隙测定。
(实施例2的测定结果)
在戴着将角度α预先设定成50°及60°的口罩样本的情况下,如 图9所示,第1延伸部32a的两缘部35、36中的、尤其与耳挂空间 33侧为相反侧的缘部35产生松弛,由此在面颊上部区域45发现超过 判定基准的间隙。另外,在戴着将角度α预先设定成170°的口罩样本 的情况下,第1延伸部32a的两缘部35、36中的、尤其耳挂空间33 侧的缘部36产生松弛,由此在面颊区域44发现超过判定基准的间隙。 另一方面,在戴着将角度α预先设定于70°至160°的范围内的其他口 罩样本的情况下,在面颊区域44及面颊上部区域45均没有发现各耳 挂部30与口罩戴用者面部之间的间隙。
同样地,在戴着将角度β预先设定成60°的口罩样本的情况下, 第2延伸部32b的两缘部37、38中的、尤其与耳挂空间33侧为相反 侧的缘部38产生松弛,由此在面颊下部区域46发现超过判定基准的 间隙。另外,在戴着将角度β预先设定成170°的口罩样本的情况下, 第2延伸部32b的两缘部37、38中的、尤其耳挂空间33侧的缘部37 产生松弛,由此在面颊区域44发现超过判定基准的间隙。另一方面, 在戴着将角度β预先设定于70°至160°的范围内的其他口罩样本的情 况下,在面颊区域44及面颊下部区域46均没有发现各耳挂部30与 口罩戴用者面部之间的间隙。
<实施例3>
(实施例3的测定条件)
作为上述结构的口罩10的具体构造,以L1=175[mm]、 L2=100[mm]、L3=164[mm]、R=41[mm]、L1/(R·L2)=0.0427的尺 寸设定为前提条件,制成使角度α在30°~150°(每10°为一刻度的13 种式样)的范围内变化、另外使角度β在30°~150°(每10°为一刻度 的13种式样)的范围内变化的多个口罩样本。该情况下,角度α的 上述范围的中央值α1为90[mm],角度β的上述范围的中央值β1为 85[mm]。而且,与实施例1同样地对各口罩样本实施间隙测定。
(实施例3的测定结果)
在戴着将角度α预先设定成30°的口罩样本的情况下,如图9所 示,第1延伸部32a的两缘部35、36中的、尤其与耳挂空间33侧为 相反侧的缘部35产生松弛,由此在面颊上部区域45发现超过判定基 准的间隙。另外,在戴着将角度α预先设定成150°的口罩样本的情况 下,第1延伸部32a的两缘部35、36中的、尤其耳挂空间33侧的缘 部36产生松弛,由此在面颊区域44发现超过判定基准的间隙。另一 方面,在戴着将角度α预先设定于40°至140°的范围内的其他口罩样 本的情况下,在面颊区域44及面颊上部区域45均没有发现各耳挂部 30与口罩戴用者面部之间的间隙。
同样地,在戴着将角度β预先设定成30°的口罩样本的情况下, 第2延伸部32b的两缘部37、38中的、尤其与耳挂空间33侧为相反 侧的缘部38产生松弛,由此在面颊下部区域46发现超过判定基准的 间隙。另外,在戴着将角度β预先设定成140°及150°的口罩样本的 情况下,第2延伸部32b的两缘部37、38中的、尤其耳挂空间33侧 的缘部37产生松弛,由此在面颊区域44发现超过判定基准的间隙。 另一方面,在戴着将角度β预先设定于40°至130°的范围内的其他口 罩样本的情况下,在面颊区域44及面颊下部区域46均没有发现各耳 挂部30与口罩戴用者面部之间的间隙。
<实施例4>
(实施例4的测定条件)
作为上述结构的口罩10的具体构造,以L1=175[mm]、L2=90[mm]、 L3=170[mm]、R=32[mm]、L1/(R·L2)=0.0608的尺寸设定为前提 条件,制成使角度α在60°~170°(每10°为一刻度的12种式样)的范 围内变化、另外使角度β在60°~170°(每10°为一刻度的12种式样) 的范围内变化的多个口罩样本。该情况下,角度α的上述范围的中央 值α1为120[mm],角度β的上述范围的中央值β1为115[mm]。然后, 与实施例1同样地对各口罩样本实施间隙测定。
(实施例4的测定结果)
在戴着将角度α预先设定成60°及70°的口罩样本的情况下,如 图9所示,第1延伸部32a的两缘部35、36中的、尤其与耳挂空间 33侧为相反侧的缘部35产生松弛,由此在面颊上部区域45发现超过 判定基准的间隙。另外,在戴着将角度α预先设定成170°的口罩样本 的情况下,第1延伸部32a的两缘部35、36中的、尤其耳挂空间33 侧的缘部36产生松弛,由此在面颊区域44发现超过判定基准的间隙。 另一方面,在戴着将角度α预先设定于80°至160°的范围内的其他口 罩样本的情况下,在面颊区域44及面颊上部区域45均没有发现各耳 挂部30与口罩戴用者面部之间的间隙。
同样地,在戴着将角度β预先设定成60°的口罩样本的情况下, 第2延伸部32b的两缘部37、38中的、尤其与耳挂空间33侧为相反 侧的缘部38产生松弛,由此在面颊下部区域46发现超过判定基准的 间隙。另外,在戴着将角度β预先设定成170°及150°的口罩样本的 情况下,第2延伸部32b的两缘部37、38中的、尤其耳挂空间33侧 的缘部37产生松弛,由此在面颊区域44发现超过判定基准的间隙。 另一方面,在戴着将角度β预先设定于70°至160°的范围内的其他口 罩样本的情况下,在面颊区域44及面颊下部区域46均没有发现各耳 挂部30与口罩戴用者面部之间的间隙。
在基于上述测定结果的情况下,优选使角度α的设定角度的适当 范围为80°至140°,另外优选使角度β的设定角度的适当范围为70° 至130°,由此,确认有效防止口罩戴用者面颊部与各耳挂部30之间 的间隙。即,即使是实施例1~4那样的尺寸设定方式不同的口罩,也 能够使各耳挂部30(环状部32)的第1延伸部32a及第2延伸部32b 分别在抑制该延伸部的松弛的状态下向口罩戴用者的耳朵50的根部 的上缘51及下缘52延伸,角度α、β的该范围有效防止口罩戴用者 面颊部与各耳挂部30之间的间隙。在此所称的耳朵50的根部的上缘 51及下缘52分别与本发明中的耳根的“上缘”及“下缘”相当。
此外,在基于实施例1~4的情况下,在有效防止口罩戴用者面颊 部与各耳挂部30之间的间隙的方式中,将上述角度α1及β1分别以 与L1/(R·L2)成比例的近似式示出。具体而言,能够使用α1=1657· {L1/(R·L2)}+20的近似式、以及β1=1825·{L1/(R·L2)} +6的近似式。
另外,图10及图11示出上述连接构造的一例。图10示出将第1 连接构造中的角度α设定成超过90°的角度且将第2连接构造中的角 度β设定成超过90°的角度的耳挂部30。作为图10的变形例,也能 够采用将角度α及角度β的某一方设定成90°以下的角度的耳挂部30。 另外,图11示出将第1连接构造中的角度α设定成低于90°的角度且 将第2连接构造中的角度β设定成低于90°的角度的耳挂部30。作为 图11的变形例,也能够采用将角度α及角度β的某一方设定成90° 以上的角度的耳挂部30。
在此,在使用口罩时,口罩主体部20经由褶皱27而展开,与之 相伴地口罩主体部20的端部区域21发生弯曲时,耳挂部30的第1 延伸部32a与第2延伸部32a之间的最短距离小于弯曲前而导致耳挂 空间33的口罩上下方向的大小缩窄,因此,产生难以将耳挂部30勾 挂在口罩戴用者的耳朵上的问题。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口罩主体部20与各耳挂部30之间设 有间隔设定机构。该间隔设定机构起到如下功能:在口罩主体部20 的端部区域21弯曲时,用于使第1延伸部32a及第2延伸部32b隔 开预先设定的规定间隔而彼此平行地延伸。具体而言,该间隔设定机 构如图10所示的例子那样,包括以使口罩主体部20的端部区域21 的弯曲前的角度α超过90°的方式构成的第1连接构造、和以使口罩 主体部20的端部区域21的弯曲前的角度β超过90°的方式构成的第 2连接构造。
更优选的是,能够使间隔设定机构构成为,第1连接构造的角度 α为大于90°且在140°以下的设定角度,第2连接构造的角度β为大 于90°且在130°以下的设定角度。即,通过这些连接构造,在口罩主 体部20的端部区域21弯曲前形成为,各耳挂部30的第1延伸部32a 与第2延伸部32b的间隔随着远离口罩主体部20的端部区域21而呈 直线状地扩张的锥形。由此,通过分别适当地设定各耳挂部30的第1 延伸部32a及第2延伸部32b的延伸角度,即使在使用口罩时口罩主 体部20的端部区域21发生弯曲的情况下,也能够使第1延伸部32a 与第2延伸部32a的间隔不会低于预先设定的规定间隔。例如,如图 9所示,能够将口罩戴用者的耳朵50的根部的上缘51与下缘52之间 的长度L4定为该规定间隔。即,在上述间隔设定机构中,鉴于第1 延伸部32a与第2延伸部32b之间的最短距离在口罩主体部20的端 部区域21弯曲时减小这一点,以预先补偿最短距离减小的方式设定 上述的角度α及β。由此,在使用口罩时能够可靠地防止耳挂空间33 的口罩上下方向的大小变得比所期望的大小更窄。因此,能够确保耳 挂空间33的所期望的形状,容易将耳挂部30勾挂在口罩戴用者的耳 朵上,从而能够实现口罩的戴用性的提高。
(其他实施方式)
此外,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可以考虑各种应用及变形。 例如,也能够实施应用了上述实施方式的以下各方式。
图12是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中的与图9相同的侧视图。在本 实施方式中,在口罩主体部20的表面的下方端部设有显示要素60。 显示要素60位于口罩10的表面侧,由此使用者在戴用时能够容易地 区分口罩10的表背面。尤其是,在对内侧片20d使用比外侧片20b 触感更好的无纺布的情况下,触感明显不同,因此,通过像这样设置 能够区分口罩的表背面的显示要素60,能够使触感好的内侧片20d 可靠地与面部抵接。另外,通过将显示要素60设置在口罩主体部20 的下方端部侧或上方端部侧(在文字显示的情况下也可以设置在两端 侧),也能够区分口罩10的上下。
显示要素60能够通过对口罩主体部20实施压花加工而形成,例 如,可以在该部位使口罩主体部20从表面侧比较强烈地压缩,由此 能够用手指触摸来识别显示要素的形状。另外,显示要素也能够通过 对口罩主体部20的表面侧进行凹版印刷、喷墨印刷、柔版印刷等各 种印刷而形成。而且,显示要素60也能够由从口罩主体部20的背面 侧向表面侧局部按压而形成的突起部位形成。
在图示例中,显示要素60在口罩主体部20的下端侧由在第1方 向11上排列的多个大致星形的图形形成,但也可以是显示口罩的表 面侧及/或上下位置的汉字、平假名文字、字母文字或图案,而且,还 可以是商品的商标、生产商的标志等。尤其是,作为显示要素60,在 标注符号等具有设计性的图案的情况下,发挥了美观效果,提高了口 罩10的外观。另外,为了尽可能使使用者容易视觉辨认,无论大小, 可以形成在口罩主体部20的中央部和端部区域20、21、23附近,也 可以形成于多个部位。而且,也可以在中间片20c的表面侧设置显示 要素且能够隔着外侧片20b进行视觉辨认。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记载了使口罩主体部20为由三层片状无纺 布构成的三层构造的情况,但在本发明中,关于片状无纺布的数量、 种类、层叠数,能够根据需要而适当选择。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记载了以使用一次或使用多次为目标 的一次性类型的口罩,但对于通过适当选择口罩主体部20和耳挂部 30的材料而能够在进行洗涤等后反复使用的类型的口罩,也能够适用 本发明。
在基于上述实施方式和各种变形例的记载的情况下,在本发明 中,能够采用以下各方式。
(方式1)
能够采取如下方式,一种口罩,具有口罩主体部和与上述口罩主 体部连接的耳挂部,其特征在于,
上述口罩主体部具有:在规定的第1方向及与上述第1方向交叉 的第2方向上分别延伸的平面部;在上述平面部上沿上述第1方向延 伸而形成的褶皱;和上述第1方向上的端部区域,
上述耳挂部具有接合部和环状部,
上述接合部形成为片状,在上述第2方向上在上述端部区域的大 致整体范围内呈长条状地延伸,且与该端部区域接合,
上述环状部形成为片状,与上述接合部呈一体状并与上述接合部 一起形成耳挂空间,另外包括从上述接合部的上述第2方向上的一个 缘部区域延伸的第1延伸部、和从上述接合部的上述第2方向上的另 一个缘部区域延伸并与上述第1延伸部连接的第2延伸部,
而且,在上述耳挂部中的与上述口罩主体部的连接部分处设有松 弛抑制机构,用于在戴口罩时使上述第1延伸部及上述第2延伸部的 至少一方在抑制该延伸部的松弛的状态下向口罩戴用者的耳根的上 缘或下缘延伸。
(方式2)
能够采取如下方式,如方式1所述的口罩,其特征在于,
上述松弛抑制机构包括以如下方式使上述耳挂部与上述口罩主 体部连接的连接构造,即,将上述口罩主体部的上述端部区域的延长 线与上述耳挂部的上述第1延伸部的延长线所成的、上述耳挂空间侧 的角度设定成80°至140°的规定设定角度的方式,由此在戴口罩时, 使上述第1延伸部在抑制该延伸部的松弛的状态下向口罩戴用者的耳 根的上缘延伸。
(方式3)
能够采取如下方式,如方式1或2所述的口罩,其特征在于,
上述松弛抑制机构包括以如下方式使上述耳挂部与上述口罩主 体部连接的连接构造,即,将上述口罩主体部的上述端部区域的延长 线与上述耳挂部的上述第2延伸部的延长线所成的、上述耳挂空间侧 的角度设定成70°至130°的规定设定角度的方式,由此在戴口罩时, 使上述第2延伸部在抑制该延伸部的松弛的状态下向口罩戴用者的耳 根的下缘延伸。
(方式4)
能够采取如下方式,如方式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口罩,其特征 在于,
上述口罩主体部构成为,在上述端部区域阻止上述褶皱沿上述第 2方向的展开动作,并且能够在上述第1方向上的两端部区域之间的 中间区域进行上述褶皱的上述展开动作,在上述端部区域伴随着上述 中间区域的上述褶皱的上述展开动作而发生弯曲的状态下将该口罩 戴于口罩戴用者。
(方式5)
能够采取如下方式,如方式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口罩,其特征 在于,
上述接合部及上述环状部由单一的片状无纺布呈一体状地形成, 而且上述接合部通过热熔敷而与上述口罩主体部的上述端部区域接 合。
(方式6)
能够采取如下方式,如方式5所述的口罩,其特征在于,
上述接合部及上述环状部相互连接成环状,上述耳挂空间以在上 述接合部与上述环状部之间闭合的状态形成。
(方式7)
能够采取如下方式,如方式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口罩,其特征 在于,
上述耳挂部与上述口罩主体部的上述第1方向上的两端部区域分 别接合,
在俯视观察该口罩时,与上述两端部区域接合的两耳挂部收纳于 上述口罩主体部的外形内。
(方式8)
能够采取如下方式,如方式7所述的口罩,其特征在于,
具有使上述两耳挂部在上述口罩主体部的外形内相互连接的连 接部。
(方式9)
能够采取如下方式,如方式8所述的口罩,其特征在于,
具有以在俯视观察该口罩时收纳于上述口罩主体部的外形内的 方式接合的单一片状的耳挂片,
上述耳挂片构成为在上述两耳挂部通过上述连接部而相互连接 的状态下在同一平面上延伸,由此在俯视观察该口罩时上述两耳挂部 收纳于上述口罩主体部的外形内。
(方式10)
能够采取如下方式,如方式9所述的口罩,其特征在于,
上述耳挂片是使一方上述耳挂部的上述环状部和另一方上述耳 挂部的上述环状部相互连接的结构,在该连接部分处设有上述连接 部。
(方式11)
能够采取如下方式,如方式8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口罩,其特 征在于,
上述连接部构成为能够通过用手拉拽各耳挂部来解除该连接部 的连接。
(方式12)
能够采取如下方式,如方式8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口罩,其特 征在于,
上述连接部由一个或多个连接点构成。
(方式13)
能够采取如下方式,如方式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口罩,其特 征在于,
在上述口罩主体部的上述第2方向上的一端部区域,设有能够以 符合口罩戴用者的鼻梁部形状的方式变形的鼻部吻合部件。
(方式14)
能够采取如下方式,如方式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口罩,其特 征在于,
在上述口罩主体部上设有能够从其表面侧进行视觉辨认的显示 要素。
(方式15)
能够采取如下方式,如方式14所述的口罩,其特征在于,
上述显示要素通过压花加工而形成。
(方式16)
能够采取如下方式,如方式14所述的口罩,其特征在于,
上述显示要素通过印刷而形成。
在基于上述实施方式和各种变形例的记载的情况下,在本发明 中,能够采用以下各观点。
(观点1)
一种口罩,具有口罩主体部和与上述口罩主体部连接的耳挂部, 其特征在于,
上述口罩主体部具有:在规定的第1方向及与上述第1方向交叉 的第2方向上分别延伸的平面部;在上述平面部上沿上述第1方向延 伸而形成的褶皱;和上述第1方向上的端部区域,
上述耳挂部具有接合部和环状部,
上述接合部形成为片状,在上述第2方向上在上述端部区域的大 致整体范围内呈长条状地延伸,且与该端部区域接合,
上述环状部形成为片状,与上述接合部呈一体状并与上述接合部 一起形成耳挂空间,另外包括从上述接合部的上述第2方向上的一个 缘部区域延伸的第1延伸部、和从上述接合部的上述第2方向上的另 一个缘部区域延伸并与上述第1延伸部连接的第2延伸部,
而且,在上述耳挂部中的与上述口罩主体部的连接部分处设有松 弛抑制机构,用于在戴口罩时使上述第1延伸部及上述第2延伸部的 至少一方在抑制该延伸部的松弛的状态下向口罩戴用者的耳根的上 缘或下缘延伸。
(观点2)
如观点1所述的口罩,其特征在于,
上述松弛抑制机构包括以如下方式使上述耳挂部与上述口罩主 体部连接的连接构造,即,将上述口罩主体部的上述端部区域的延长 线与上述耳挂部的上述第1延伸部的延长线所成的、上述耳挂空间侧 的角度设定成80°至140°的规定设定角度的方式,由此在戴口罩时, 使上述第1延伸部在抑制该延伸部的松弛的状态下向口罩戴用者的耳 根的上缘延伸。
(观点3)
如观点1所述的口罩,其特征在于,
上述松弛抑制机构包括以如下方式使上述耳挂部与上述口罩主 体部连接的连接构造,即,将上述口罩主体部的上述端部区域的延长 线与上述耳挂部的上述第2延伸部的延长线所成的、上述耳挂空间侧 的角度设定成70°至130°的规定设定角度的方式,由此在戴口罩时, 使上述第2延伸部在抑制该延伸部的松弛的状态下向口罩戴用者的耳 根的下缘延伸。
(观点4)
如观点1所述的口罩,其特征在于,
上述口罩主体部构成为,在上述端部区域阻止上述褶皱沿上述第 2方向的展开动作,并且能够在上述第1方向上的两端部区域之间的 中间区域进行上述褶皱的上述展开动作,在上述端部区域伴随着上述 中间区域的上述褶皱的上述展开动作而发生弯曲的状态下将该口罩 戴于口罩戴用者。
(观点5)
如观点1所述的口罩,其特征在于,
上述接合部及上述环状部由单一的片状无纺布呈一体状地形成, 而且上述接合部通过热熔敷而与上述口罩主体部的上述端部区域接 合。
(观点6)
如观点5所述的口罩,其特征在于,
上述接合部及上述环状部相互连接成环状,上述耳挂空间以在上 述接合部与上述环状部之间闭合的状态形成。
(观点7)
如观点1所述的口罩,其特征在于,
上述耳挂部与上述口罩主体部的上述第1方向上的两端部区域分 别接合,
在俯视观察该口罩时,与上述两端部区域接合的两耳挂部收纳于 上述口罩主体部的外形内。
(观点8)
如观点7所述的口罩,其特征在于,
具有使上述两耳挂部在上述口罩主体部的外形内相互连接的连 接部。
(观点9)
如观点8所述的口罩,其特征在于,
具有以在俯视观察该口罩时收纳于上述口罩主体部的外形内的 方式接合的单一片状的耳挂片,
上述耳挂片构成为在上述两耳挂部通过上述连接部而相互连接 的状态下在同一平面上延伸,由此在俯视观察该口罩时上述两耳挂部 收纳于上述口罩主体部的外形内。
(观点10)
如观点9所述的口罩,其特征在于,
上述耳挂片是使一方上述耳挂部的上述环状部和另一方上述耳 挂部的上述环状部相互连接的结构,在该连接部分处设有上述连接 部。
(观点11)
如观点8所述的口罩,其特征在于,
上述连接部构成为能够通过用手拉拽各耳挂部来解除该连接部 的连接。
(观点12)
如观点8所述的口罩,其特征在于,
上述连接部由一个或多个连接点构成。
(观点13)
如观点1所述的口罩,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口罩主体部的上述第2方向上的一端部区域设有能够以符 合口罩戴用者的鼻梁部形状的方式变形的鼻部吻合部件。
(观点14)
如观点1所述的口罩,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口罩主体部上设有能够从其表面侧进行视觉辨认的显示 要素。
(观点15)
如观点7所述的口罩,其特征在于,
上述显示要素通过压花加工而形成。
(观点16)
如观点7所述的口罩,其特征在于,
上述显示要素通过印刷而形成。
附图标记说明
10口罩
11第1方向
12第2方向
13第3方向
20口罩主体部
20a平面部
20b外侧片
20c中间片
20d内侧片
21端部区域
22接合点
23端部区域
24接合点
25收容空间
26鼻部吻合部件
27褶皱
28中间区域
29口形空间
30耳挂部
30a耳挂片
31接合部
32环状部
32a第1延伸部
32b第2延伸部
33耳挂空间
34连接部
35、36、37、38缘部
41、42、43边界部
44面颊区域
45面颊上部区域
46面颊下部区域
50耳朵
51上缘
52下缘
60显示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