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包衣剂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大豆种子包衣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黄豆又叫青仁乌豆、大豆、泥豆、马料豆、秣食豆,品种有冬豆,秋豆,四季豆,我国主产于东北地区。中国古称菽,是一种其种子含有丰富蛋白质的作物。豆科植大豆呈椭圆形、球形,颜色有黄色、淡绿色、黑色等。大豆最常用来做各种豆制品、榨取豆油、酿造酱油和提取蛋白质。豆渣或磨成粗粉的大豆也常用于禽畜饲料。
现在大豆种植时,采用饱满的大豆颗粒直接种植的方式进行,种子成活率低,造成大豆种植时需要二次补栽,不仅大大提高了劳动量,还会造成大豆减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大豆种子包衣剂及其制备方法,解决了上述背景技术中的问题,所述大豆种子包衣剂能够提高大豆种子的萌发率,壮根、提高产量、防治作物病虫害的同时,又不对人畜和环境产生危害和污染。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大豆种子包衣剂,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海带10~20份、蒙脱石8~13份、凹凸棒土15~25份、乳酸5~15份、壳聚糖7~14份、改性纳米竹炭粉5~9份、荔枝壳6~10份、聚天冬氨酸0.01~0.03份、吲哚乙酸0.02~0.04份、赤霉素0.01~0.02份、硼砂3~6份、保水剂2~3份、增稠剂1~4份、杀虫剂1~2份、杀菌剂1~3份、水20~30份。
优选的,所述大豆种子包衣剂,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海带12~17份、蒙脱石10~12份、凹凸棒土18~23份、乳酸6~11份、壳聚糖10~13份、改性纳米竹炭粉6~8份、荔枝壳7~9份、聚天冬氨酸0.015~0.024份、吲哚乙酸0.029~0.032份、赤霉素0.013~0.015份、硼砂4~5份、保水剂2.2~2.8份、增稠剂2~3份、杀虫剂1.2~1.8份、杀菌剂1.5~2.1份、水23~28份。
优选的,所述大豆种子包衣剂,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海带15份、蒙脱石11份、凹凸棒土20份、乳酸8份、壳聚糖12份、改性纳米竹炭粉7份、荔枝壳8份、聚天冬氨酸0.02份、吲哚乙酸0.03份、赤霉素0.014份、硼砂4.5份、保水剂2.6份、增稠剂2.6份、杀虫剂1.7份、杀菌剂1.9份、水25份。
优选的,所述改性纳米竹炭粉的制备方法如下:
将竹炭放入冰醋酸溶液中浸泡 4~5小时后,取出水洗,再于400~450℃煅烧4~6 小时,而后研磨成纳米粉末即得。
优选的,所述保水剂为高吸水性树脂。
优选的,所述杀虫剂为姜黄、丁香、苍耳、石灰的混合粉末。
一种制备所述大豆种子包衣剂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按上述配方称取海带、蒙脱石、凹凸棒土、乳酸、壳聚糖、改性纳米竹炭粉、荔枝壳、聚天冬氨酸、吲哚乙酸、赤霉素、硼砂、保水剂、增稠剂、杀虫剂、杀菌剂、水,备用;
(2)将海带风干,然后剪碎、研磨成粉末,置于反应釜中,加入水,搅拌混合均匀,然后加热至60~80℃,保温并快速搅拌2~4小时,再超声分散5~10分钟,即得海带浆;
(3)将壳聚糖、乳酸和增稠剂置于步骤(2)所得的海带浆中,然后置于反应釜中,通入氮气,升温至50℃,快速搅拌1~2小时,得混合液;
(4)将蒙脱石、凹凸棒土置于400~500℃环境中煅烧1~2小时,冷却至常温,将荔枝壳干燥至含水量低于5%,然后将煅烧后的蒙脱石、凹凸棒土、干燥后的荔枝壳和硼砂混合均匀,研磨成纳米粉末,再和改性纳米竹炭粉混合均匀,得混合粉末;
(5)将聚天冬氨酸、吲哚乙酸、赤霉素置于步骤(3)所得的混合液中,加热至45~55℃,保温搅拌20~30分钟,然后冷却至常温,依次加入步骤(4)所得的混合粉末、保水剂、杀虫剂及杀菌剂,高速分散均匀,即得所述大豆种子包衣剂。
优选的,所述步骤(5)中高速分散的时间为17~23分钟,分散速度为1750~2230r/min。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其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所述大豆种子包衣剂能够提高大豆种子的萌发率,壮根、提高产量、防治作物病虫害的同时,又不对人畜和环境产生危害和污染,具体如下:
(1)本发明所述的大豆种子包衣剂采用海带、蒙脱石、凹凸棒土、乳酸、壳聚糖、改性纳米竹炭粉等作为原料,原料之间相互协同作用,制备出的产品可以激活大豆伸张因子,促进大豆种子萌发,提高大豆种子的萌发率;
(2)本发明所述的大豆种子包衣剂采用蒙脱石、凹凸棒土作为原料,蒙脱石和凹凸棒土为多孔矿物质,具有透气性好和吸附性,得到的产品能够改善大豆种植坑附近的土壤通透性,利用大豆的生长,提高大豆的产量,并且可以吸附营养物质,提高肥效的持久性;
(3)本发明所述的大豆种子包衣剂采用海带作为原料,海带含有多种微量元素,能够满足大豆生长需求,促进大豆生长;
(4)本发明所述的大豆种子包衣剂采用的原料在自然界中可自行降解,不会对人畜和环境产生危害和污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大豆种子包衣剂,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海带10份、蒙脱石8份、凹凸棒土15份、乳酸5份、壳聚糖7份、改性纳米竹炭粉5份、荔枝壳6份、聚天冬氨酸0.01份、吲哚乙酸0.02份、赤霉素0.01份、硼砂3份、保水剂2份、增稠剂1份、杀虫剂1份、杀菌剂1份、水20份。
其中,所述改性纳米竹炭粉的制备方法如下:
将竹炭放入冰醋酸溶液中浸泡 4小时后,取出水洗,再于400℃煅烧4小时,而后研磨成纳米粉末即得。
其中,所述保水剂为高吸水性树脂。
其中,所述杀虫剂为姜黄、丁香、苍耳、石灰的混合粉末。
一种制备所述大豆种子包衣剂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按上述配方称取海带、蒙脱石、凹凸棒土、乳酸、壳聚糖、改性纳米竹炭粉、荔枝壳、聚天冬氨酸、吲哚乙酸、赤霉素、硼砂、保水剂、增稠剂、杀虫剂、杀菌剂、水,备用;
(2)将海带风干,然后剪碎、研磨成粉末,置于反应釜中,加入水,搅拌混合均匀,然后加热至60℃,保温并快速搅拌2小时,再超声分散5分钟,即得海带浆;
(3)将壳聚糖、乳酸和增稠剂置于步骤(2)所得的海带浆中,然后置于反应釜中,通入氮气,升温至50℃,快速搅拌1小时,得混合液;
(4)将蒙脱石、凹凸棒土置于400℃环境中煅烧1小时,冷却至常温,将荔枝壳干燥至含水量低于5%,然后将煅烧后的蒙脱石、凹凸棒土、干燥后的荔枝壳和硼砂混合均匀,研磨成纳米粉末,再和改性纳米竹炭粉混合均匀,得混合粉末;
(5)将聚天冬氨酸、吲哚乙酸、赤霉素置于步骤(3)所得的混合液中,加热至45℃,保温搅拌20分钟,然后冷却至常温,依次加入步骤(4)所得的混合粉末、保水剂、杀虫剂及杀菌剂,高速分散均匀,即得所述大豆种子包衣剂。
其中,所述步骤(5)中高速分散的时间为17分钟,分散速度为1750r/min。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大豆种子包衣剂,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海带20份、蒙脱石13份、凹凸棒土25份、乳酸15份、壳聚糖14份、改性纳米竹炭粉9份、荔枝壳10份、聚天冬氨酸0.03份、吲哚乙酸0.04份、赤霉素0.02份、硼砂6份、保水剂3份、增稠剂4份、杀虫剂2份、杀菌剂3份、水30份。
其中,所述改性纳米竹炭粉的制备方法如下:
将竹炭放入冰醋酸溶液中浸泡 5小时后,取出水洗,再于450℃煅烧6 小时,而后研磨成纳米粉末即得。
其中,所述保水剂为高吸水性树脂。
其中,所述杀虫剂为姜黄、丁香、苍耳、石灰的混合粉末。
一种制备所述大豆种子包衣剂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按上述配方称取海带、蒙脱石、凹凸棒土、乳酸、壳聚糖、改性纳米竹炭粉、荔枝壳、聚天冬氨酸、吲哚乙酸、赤霉素、硼砂、保水剂、增稠剂、杀虫剂、杀菌剂、水,备用;
(2)将海带风干,然后剪碎、研磨成粉末,置于反应釜中,加入水,搅拌混合均匀,然后加热至80℃,保温并快速搅拌4小时,再超声分散10分钟,即得海带浆;
(3)将壳聚糖、乳酸和增稠剂置于步骤(2)所得的海带浆中,然后置于反应釜中,通入氮气,升温至50℃,快速搅拌2小时,得混合液;
(4)将蒙脱石、凹凸棒土置于500℃环境中煅烧2小时,冷却至常温,将荔枝壳干燥至含水量低于5%,然后将煅烧后的蒙脱石、凹凸棒土、干燥后的荔枝壳和硼砂混合均匀,研磨成纳米粉末,再和改性纳米竹炭粉混合均匀,得混合粉末;
(5)将聚天冬氨酸、吲哚乙酸、赤霉素置于步骤(3)所得的混合液中,加热至55℃,保温搅拌30分钟,然后冷却至常温,依次加入步骤(4)所得的混合粉末、保水剂、杀虫剂及杀菌剂,高速分散均匀,即得所述大豆种子包衣剂。
其中,所述步骤(5)中高速分散的时间为23分钟,分散速度为2230r/min。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大豆种子包衣剂,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海带12份、蒙脱石10份、凹凸棒土18份、乳酸6份、壳聚糖10份、改性纳米竹炭粉6份、荔枝壳7份、聚天冬氨酸0.015份、吲哚乙酸0.029份、赤霉素0.013份、硼砂4份、保水剂2.2份、增稠剂2份、杀虫剂1.2份、杀菌剂1.5份、水23份。
其中,所述改性纳米竹炭粉的制备方法如下:
将竹炭放入冰醋酸溶液中浸泡 4.5小时后,取出水洗,再于410℃煅烧4.5小时,而后研磨成纳米粉末即得。
其中,所述保水剂为高吸水性树脂。
其中,所述杀虫剂为姜黄、丁香、苍耳、石灰的混合粉末。
一种制备所述大豆种子包衣剂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按上述配方称取海带、蒙脱石、凹凸棒土、乳酸、壳聚糖、改性纳米竹炭粉、荔枝壳、聚天冬氨酸、吲哚乙酸、赤霉素、硼砂、保水剂、增稠剂、杀虫剂、杀菌剂、水,备用;
(2)将海带风干,然后剪碎、研磨成粉末,置于反应釜中,加入水,搅拌混合均匀,然后加热至65℃,保温并快速搅拌2.5小时,再超声分散6分钟,即得海带浆;
(3)将壳聚糖、乳酸和增稠剂置于步骤(2)所得的海带浆中,然后置于反应釜中,通入氮气,升温至50℃,快速搅拌1.2小时,得混合液;
(4)将蒙脱石、凹凸棒土置于420℃环境中煅烧1.3小时,冷却至常温,将荔枝壳干燥至含水量低于5%,然后将煅烧后的蒙脱石、凹凸棒土、干燥后的荔枝壳和硼砂混合均匀,研磨成纳米粉末,再和改性纳米竹炭粉混合均匀,得混合粉末;
(5)将聚天冬氨酸、吲哚乙酸、赤霉素置于步骤(3)所得的混合液中,加热至48℃,保温搅拌23分钟,然后冷却至常温,依次加入步骤(4)所得的混合粉末、保水剂、杀虫剂及杀菌剂,高速分散均匀,即得所述大豆种子包衣剂。
其中,所述步骤(5)中高速分散的时间为18分钟,分散速度为1900r/min。
实施例4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大豆种子包衣剂,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海带17份、蒙脱石12份、凹凸棒土23份、乳酸11份、壳聚糖13份、改性纳米竹炭粉8份、荔枝壳9份、聚天冬氨酸0.024份、吲哚乙酸0.032份、赤霉素0.015份、硼砂5份、保水剂2.8份、增稠剂3份、杀虫剂1.8份、杀菌剂2.1份、水28份。
其中,所述改性纳米竹炭粉的制备方法如下:
将竹炭放入冰醋酸溶液中浸泡 4.5小时后,取出水洗,再于420℃煅烧5小时,而后研磨成纳米粉末即得。
其中,所述保水剂为高吸水性树脂。
其中,所述杀虫剂为姜黄、丁香、苍耳、石灰的混合粉末。
一种制备所述大豆种子包衣剂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按上述配方称取海带、蒙脱石、凹凸棒土、乳酸、壳聚糖、改性纳米竹炭粉、荔枝壳、聚天冬氨酸、吲哚乙酸、赤霉素、硼砂、保水剂、增稠剂、杀虫剂、杀菌剂、水,备用;
(2)将海带风干,然后剪碎、研磨成粉末,置于反应釜中,加入水,搅拌混合均匀,然后加热至70℃,保温并快速搅拌3小时,再超声分散7分钟,即得海带浆;
(3)将壳聚糖、乳酸和增稠剂置于步骤(2)所得的海带浆中,然后置于反应釜中,通入氮气,升温至50℃,快速搅拌1.5小时,得混合液;
(4)将蒙脱石、凹凸棒土置于450℃环境中煅烧1.5小时,冷却至常温,将荔枝壳干燥至含水量低于5%,然后将煅烧后的蒙脱石、凹凸棒土、干燥后的荔枝壳和硼砂混合均匀,研磨成纳米粉末,再和改性纳米竹炭粉混合均匀,得混合粉末;
(5)将聚天冬氨酸、吲哚乙酸、赤霉素置于步骤(3)所得的混合液中,加热至50℃,保温搅拌25分钟,然后冷却至常温,依次加入步骤(4)所得的混合粉末、保水剂、杀虫剂及杀菌剂,高速分散均匀,即得所述大豆种子包衣剂。
其中,所述步骤(5)中高速分散的时间为20分钟,分散速度为2000r/min。
实施例5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大豆种子包衣剂,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海带15份、蒙脱石11份、凹凸棒土20份、乳酸8份、壳聚糖12份、改性纳米竹炭粉7份、荔枝壳8份、聚天冬氨酸0.02份、吲哚乙酸0.03份、赤霉素0.014份、硼砂4.5份、保水剂2.6份、增稠剂2.6份、杀虫剂1.7份、杀菌剂1.9份、水25份。
其中,所述改性纳米竹炭粉的制备方法如下:
将竹炭放入冰醋酸溶液中浸泡 4.5小时后,取出水洗,再于440℃煅烧5.5 小时,而后研磨成纳米粉末即得。
其中,所述保水剂为高吸水性树脂。
其中,所述杀虫剂为姜黄、丁香、苍耳、石灰的混合粉末。
一种制备所述大豆种子包衣剂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按上述配方称取海带、蒙脱石、凹凸棒土、乳酸、壳聚糖、改性纳米竹炭粉、荔枝壳、聚天冬氨酸、吲哚乙酸、赤霉素、硼砂、保水剂、增稠剂、杀虫剂、杀菌剂、水,备用;
(2)将海带风干,然后剪碎、研磨成粉末,置于反应釜中,加入水,搅拌混合均匀,然后加热至75℃,保温并快速搅拌3.5小时,再超声分散9分钟,即得海带浆;
(3)将壳聚糖、乳酸和增稠剂置于步骤(2)所得的海带浆中,然后置于反应釜中,通入氮气,升温至50℃,快速搅拌1.8小时,得混合液;
(4)将蒙脱石、凹凸棒土置于470℃环境中煅烧1.8小时,冷却至常温,将荔枝壳干燥至含水量低于5%,然后将煅烧后的蒙脱石、凹凸棒土、干燥后的荔枝壳和硼砂混合均匀,研磨成纳米粉末,再和改性纳米竹炭粉混合均匀,得混合粉末;
(5)将聚天冬氨酸、吲哚乙酸、赤霉素置于步骤(3)所得的混合液中,加热至52℃,保温搅拌28分钟,然后冷却至常温,依次加入步骤(4)所得的混合粉末、保水剂、杀虫剂及杀菌剂,高速分散均匀,即得所述大豆种子包衣剂。
其中,所述步骤(5)中高速分散的时间为22分钟,分散速度为2100r/min。
采用实施例1、实施例2、实施例3、实施例4、实施例5所述的大豆种子包衣剂,对同一批次的大豆种子进行包衣,作为实验组,再选取同一批次的种子,不进行包衣处理,将实验组的种子和对照组的种子分别播种在同一块土壤上,观察其发芽率和亩产量,记录结果如下表:
组别 发芽率 亩产量 实施例1 98.5% 600斤 实施例2 98.6% 570斤 实施例3 99% 580斤 实施例4 98.7% 610斤 实施例5 99% 620斤 对照组 95% 500斤
从上表可以看出,本发明所述的大豆种子包衣剂能提高大豆的发芽率,提升大豆的产量。
以上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描述。需要理解的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特定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做出各种变形或修改,这并不影响本发明的实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