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豆浆机.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豆浆机.pdf(10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520741270.8 (22)申请日 2015.09.23 A23C 11/10(2006.01) (73)专利权人 九阳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 250117 山东省济南市槐荫区美里路 999 号 (72)发明人 王旭宁 罗成忠 胡芬 王国华 (54) 实用新型名称 一种豆浆机 (57)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豆浆机, 属于食品加 工装置领域, 解决了需要过滤去除豆渣、 营养流失 的问题, 解决该问题的技术方案主要包括粗粉碎 组件、 细粉碎组件、 输送组件和煮浆杯, 细粉碎组 件位于粗粉碎组件的下游, 输送组件连接细粉碎 组件与煮。
2、浆杯, 经过细粉碎组件加工的物料由输 送组件输送至煮浆杯中, 细粉碎组件包括第一压 辊和第二压辊, 第一压辊与第二压辊相向转动且 转动轴线平行, 第一压辊与第二压辊之间形成辊 压缝。 本实用新型主要用于制作免滤、 全营养的豆 浆。 (51)Int.Cl.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5页 附图3页 CN 205052723 U 2016.03.02 CN 205052723 U 1/1 页 2 1.一种豆浆机, 其特征在于 : 包括粗粉碎组件、 细粉碎组件、 输送组件和煮浆杯, 细粉 碎组件位于粗粉碎组件的下游, 输送组件连接细粉碎组件与煮。
3、浆杯, 经过细粉碎组件加工 的物料由输送组件输送至煮浆杯中, 细粉碎组件包括第一压辊和第二压辊, 第一压辊与第 二压辊相向转动且转动轴线平行, 第一压辊与第二压辊之间形成辊压缝。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豆浆机, 其特征在于 : 所述辊压缝的宽度W小于等于100m。 3.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豆浆机, 其特征在于 : 所述辊压缝的下方设有接料容器, 输送 组件与接料容器连通, 接料容器顶部设有刮料件, 刮料件贴在第一压辊的外圆周面与第二 压辊的外圆周面上。 4.根据权利要求 3 所述的豆浆机, 其特征在于 : 所述输送组件包括输送管, 输送管的上 游端与接料容器连通、 下游端与煮浆杯连通。 。
4、5.根据权利要求 4 所述的豆浆机,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粗粉碎组件设在煮浆杯中, 煮浆杯 上设有向细粉碎组件排浆的排浆组件, 输送管上设有输送泵。 6.根据权利要求 4 所述的豆浆机,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粗粉碎组件设在粉碎杯中, 粉碎杯 具有送料口, 送料口位于细粉碎组件上方。 7.根据权利要求 6 所述的豆浆机, 其特征在于 : 所述输送管从粉碎杯的送料口与细粉 碎组件之间的空间中穿过, 输送管上设有输送泵, 输送管上位于送料口下方设有进料口, 输 送管中位于进料口的下游设有过滤器, 在进料口的下方设有出料口, 出料口位于过滤器的 上游, 出料口位于辊压缝的上方。 8.根据权利要求 7 。
5、所述的豆浆机,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粉碎杯中位于送料口的上游设有 过滤网。 9.根据权利要求 6 所述的豆浆机,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煮浆杯位于细粉碎组件的下方, 输 送管沿光滑曲线延伸至煮浆杯, 输送管的上游端高于下游端且输送管的上游端到下游端的 高度逐渐降低。 10.根据权利要求 7 或 9 所述的豆浆机,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煮浆杯中设有搅拌组件。 权 利 要 求 书 CN 205052723 U 2 1/5 页 3 一种豆浆机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食品加工装置, 特别是一种豆浆机。 背景技术 0002 豆浆是中国的传统食品, 豆浆的制作原理为, 通过机械外力打破大豆细胞的。
6、原有 结构, 致使大豆细胞壁破坏, 大豆细胞中的蛋白质、 脂肪等营养物质溶于水形成乳黄色的乳 浊液。 豆浆粉碎程度越高, 大豆中被破坏的细胞越多, 意味着更多的蛋白质等营养物质释放 到水溶液中, 一方面蛋白质与脂肪的乳化结合使豆浆具有更细滑的口感 ; 一方面豆浆乳液 中营养素比率更高, 获得更浓郁的豆浆并且更利于消化吸收 ; 同时免去过滤的过程, 实现真 正的全营养。 0003 家用豆浆机是家庭制作豆浆的最常用机器, 目前家用豆浆机都是采用刀片剪切打 碎的方式制作豆浆, 其原理是通过机械切割, 破坏大豆细胞致使细胞内的营养物质释放。 其 不利的一面是未被剪切破坏的细胞, 其细胞内的营养物质就难。
7、以释放出来, 这些未破坏的 细胞团形成了豆渣, 一方面影响豆浆的口感, 另一方面随着豆渣的滤除而带走了营养成分。 同时家用豆浆机对豆量要求严格, 因此制作出豆浆口感偏稀, 无法满足消费者对香浓豆浆 的要求。 0004 反观传统的石磨研磨技术, 其原理是通过剪切加挤压的作用致使大豆细胞破坏, 从而破碎细胞内的营养物质溶解释放, 其优势在于不需要将大豆剪切成更小的颗粒, 通过 挤压力可使未被剪切的团聚细胞挤破而使细胞内的营养素释放出来。 但加水研磨过程使脂 肪氧化酶活性增加, 豆腥味浓, 影响豆浆感官风味。 同时其剪切不均匀, 团聚细胞过大时, 不 能将所有细胞挤破, 同时层叠的细胞层过多, 由纤。
8、维素作为主要成分的细胞壁也会吸附阻 碍营养物质的释放。石磨技术制浆的平均粒径在 400 微米以上, 需要过滤去除豆渣, 从而也 无法实现全营养, 且难以处理干豆, 因而利用性差。 发明内容 0005 本实用新型所要达到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豆浆机, 能够制作免滤、 全营养的豆浆。 0006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 一种豆浆机, 包括粗粉碎组 件、 细粉碎组件、 输送组件和煮浆杯, 细粉碎组件位于粗粉碎组件的下游, 输送组件连接细 粉碎组件与煮浆杯, 经过细粉碎组件加工的物料由输送组件输送至煮浆杯中, 细粉碎组件 包括第一压辊和第二压辊, 第一压辊与第二压辊相向转动且转动。
9、轴线平行, 第一压辊与第 二压辊之间形成辊压缝。 0007 进一步的, 所述辊压缝的宽度 W 小于等于 100m。 0008 进一步的, 所述辊压缝的下方设有接料容器, 输送组件与接料容器连通, 接料容器 顶部设有刮料件, 刮料件贴在第一压辊的外圆周面与第二压辊的外圆周面上。 0009 进一步的, 所述输送组件包括输送管, 输送管的上游端与接料容器连通、 下游端与 煮浆杯连通。 说 明 书 CN 205052723 U 3 2/5 页 4 0010 进一步的, 所述粗粉碎组件设在煮浆杯中, 煮浆杯上设有向细粉碎组件排浆的排 浆组件, 输送管上设有输送泵。 0011 进一步的, 所述粗粉碎组件设。
10、在粉碎杯中, 粉碎杯具有送料口, 送料口位于细粉碎 组件上方。 0012 进一步的, 所述输送管从粉碎杯的送料口与细粉碎组件之间的空间中穿过, 输送 管上设有输送泵, 输送管上位于送料口下方设有进料口, 输送管中位于进料口的下游设有 过滤器, 在进料口的下方设有出料口, 出料口位于过滤器的上游, 出料口位于辊压缝的上 方。 0013 进一步的, 所述粉碎杯中位于送料口的上游设有过滤网。 0014 进一步的, 所述煮浆杯位于细粉碎组件的下方, 输送管沿光滑曲线延伸至煮浆杯, 输送管的上游端高于下游端且输送管的上游端到下游端的高度逐渐降低。 0015 进一步的, 所述煮浆杯中设有搅拌组件。 001。
11、6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 先用粗粉碎组件将大豆粗粉碎 成 400 800m 的微粒, 再将粗粉碎得到的微粒通过辊压缝进行辊压挤压, 使韧性的纤维 细胞壁结构进一步断裂和破坏, 从而实现大豆细胞的完全破坏, 粒径值可以达到 120m 以 下, 细胞内的营养物质充分暴露析出, 粉碎效率大大提高, 达到破壁要求, 豆浆粒径大大减 小, 豆浆口感和浓度大幅提升, 可以制作出免滤、 全营养的香浓好豆浆。 附图说明 0017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 0018 图 1 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 0019 图 2 为图 1 中 I 处放大图 ; 002。
12、0 图 3 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 0021 图 4 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 见图 1,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豆浆机, 包括粗粉碎组件、 细粉碎组件、 输送组件和煮 浆杯 4, 细粉碎组件位于粗粉碎组件的下游, 输送组件连接细粉碎组件与煮浆杯 4, 经过细 粉碎组件加工的物料由输送组件输送至煮浆杯4中, 细粉碎组件包括第一压辊21和第二压 辊22, 第一压辊21与第二压辊22相向转动且转动轴线平行, 第一压辊21与第二压辊22之 间形成辊压缝 20, 如图 2 所示。粗粉碎组件包括粉碎刀 11 和粉碎电机 12, 粉碎刀 11 由粉 碎电机 12。
13、 带动。 0023 为了确保物料通过辊压缝 20, 优选是将第一压辊 21 与第二压辊 22 的转动轴线设 置为水平方向, 即垂直于重力方向, 当然实际产品中允许相对水平面略微倾斜, 物料可以在 进入辊压缝 20 之前先横向运动, 能够利用更长的辊压缝 20, 避免物料堆积的同一个位置, 提高辊压的挤压效果。 0024 本实用新型先用粉碎刀 11 将大豆粗粉碎成 400 800m 的微粒, 再将粗粉碎得 到的微粒通过辊压缝 20 进行辊压挤压, 使韧性的纤维细胞壁结构进一步断裂和破坏, 从而 实现大豆细胞的完全破坏, 粒径值可以达到 120m 以下, 细胞内的营养物质充分暴露析 说 明 书 C。
14、N 205052723 U 4 3/5 页 5 出, 粉碎效率大大提高, 达到破壁要求, 豆浆粒径大大减小, 豆浆口感和浓度大幅提升, 可以 制作出免滤、 全营养的香浓好豆浆。 0025 辊压粉碎的前提是物料能够顺利进入辊压缝 20, 第一压辊 21 和第二压辊 22 直径 越大, 辊压效率越高、 效果越好, 为了提高辊压效率, 第一压辊21和第二压辊22的直径不小 于 50mm ; 考虑到整机结构尺寸, 第一压辊 21 和第二压辊 22 的直径不大于 200mm, 第一压辊 21 和第二压辊 22 的直径取 100mm 到 150mm 较为合适。第一压辊 21 和第二压辊 22 的直径 可以。
15、相等也可以不等。 0026 为了确保辊压良好的挤压效果, 辊压缝20的宽度W小于等于100m, 辊压缝20的 宽度 W 越小效果越好, 但是也会增加物料通过辊压缝 20 的难度, 降低效率, 因此取 50m 或 70m较好, 也可以设置成第一压辊21和第二压辊22间距可调, 实现辊压缝20的宽度W可 调。 0027 第一压辊 21 与第二压辊 22 相向转动的方向应该是使物料向下通过辊压缝 20 的 方向, 即图 1 中箭头所示方向。第一压辊 21 为主动辊, 由驱动装置带动, 第二压辊 22 为从 动辊, 第二压辊22可以通过摩擦力实现与第一压辊21相向转动, 也可以通过传动装置实现 与第一。
16、压辊 21 相向转动。第一压辊 21 与第二压辊 22 相向转动的速度可以相同, 也可以不 同, 转速不同时, 形成差速转动, 对物料有拉伸剪切辊压效果。 0028 煮浆杯 4 的底部设置加热装置 41, 可以采用加热盘或加热管等。 0029 辊压缝20的下方设有接料容器23, 输送组件与接料容器23连通, 经过辊压的物料 受重力作用自动落入接料容器 23 中。而进行辊压的过程可以适用干豆, 也可以适用混合大 豆微粒的浆液。 0030 由于辊压缝 20 较细窄, 因此第一压辊 21 和第二压辊 22 对大豆微粒辊压后, 大豆 微粒会粘在第一压辊 21 的外圆周面与第二压辊 22 的外圆周面上,。
17、 所以在接料容器 23 顶部 设有刮料件 24, 刮料件 24 贴在第一压辊 21 的外圆周面与第二压辊 22 的外圆周面上, 第一 压辊 21 与第二压辊 22 相向转动时, 刮料件 24 可以将第一压辊 21 的外圆周面与第二压辊 22 的外圆周面上的物料刮下来并落入接料容器 23 中。 0031 经过细粉碎之后, 物料会被送去煮浆, 输送组件包括输送管 31, 输送管 31 的上游 端与接料容器 23 连通、 下游端与煮浆杯 4 连通。 0032 本实用新型中所提到的上游和下游概念是根据物料的运动路线来定义的, 物料总 是从上游运动到下游。而具体到如何输送, 会根据煮浆杯 4 的结构及位。
18、置变化而变化, 下面 结合具体实施例来说明。 0033 实施例一 : 0034 如图 1 所示, 粗粉碎组件设在煮浆杯 4 中, 煮浆杯 4 上设有向细粉碎组件排浆的排 浆组件, 输送管 31 上设有输送泵 32, 输送泵 32 一般采用离心泵即可, 输送管 31 包括连接 在接料容器 23 与输送泵 32 的入口之间的进料管 311 和连接在输送泵 32 的出口与煮浆杯 4 之间的出料管 312。排浆组件设在煮浆杯 4 的底部, 便于将煮浆杯 4 内的浆液排尽, 排浆 组件包括排浆阀 42 和排浆管 43, 排浆管 43 的下端对应位于辊压缝 20 的上方。 0035 具体工作过程如下 : 。
19、先将一定比例的大豆物料和水混合后放入煮浆杯 4, 用户启 动豆浆机, 控制单元启动粉碎电机 12, 由粉碎刀 11 对大豆进行粗粉碎, 将大豆粗粉碎成 400800m的微粒, 然后启动细粉碎组件, 打开排浆阀向细粉碎组件排浆, 第一压辊21和 说 明 书 CN 205052723 U 5 4/5 页 6 第二压辊 22 相向转动, 将浆液吸入辊压缝 20, 对大豆微粒进行辊压, 经过挤压粉碎的浆液 落入接料容器 23 并进入输送管 31, 然后启动输送泵 32, 将进入输送管 31 的浆液输送至煮 浆杯 4 中, 即完成一次粉碎过程, 可以根据需要继续循环粉碎, 也可以一次粉碎即达到粉碎 要求。
20、, 然后煮浆杯 4 的加热装置 41 开始工作, 期间粉碎电机 12 可以适时启动, 由粉碎刀 11 进行搅拌, 起乳化均质作用, 防止糊底, 最终通过 4 30min 熬煮熟化, 去除豆浆中的植酸、 皂苷, 灭活脂肪氧化酶, 同时豆浆中的营养及香味物质充分释放, 完成制浆。加热装置 41 也 可以在粗粉碎之间就开始工作, 将煮浆杯 4 内的大豆物料和水预热, 既可以防止糊底, 也可 以降低粗粉碎的噪音。 0036 粗粉碎阶段的主要目的是将大豆粗粉碎成微粒, 便于通过辊压缝 20, 微粒控制在 合适的大小, 提升辊压破碎效率。通过粉碎刀 11 剪切, 功率 1300w, 转速 25000rpm。
21、, 10s 每 次粉碎 3 次, 将大豆粉碎至 400 800m 的微粒, 最佳范围为 600 700m, 干大豆细胞 粒径在 50m, 浸泡后大豆细胞直径在 70m, 因此单纯通过剪切粉碎, 以现有最佳技术仍 不能将大豆细胞完全打破, 这就意味着未被破碎的细胞内包裹的营养物质没有充分的释放 出来, 从而聚集形成了豆渣, 一方面豆渣的存在会影响豆浆的风味, 而随着豆渣的滤除, 豆 渣中所包含的营养物质也被去除了, 造成了营养的浪费。粉碎过粗, 大豆微粒的粒径高于 800m, 则团聚细胞过多, 在经过辊压处理时, 挤压导致细胞层叠, 虽然大豆微粒的粒径值 进一步降低, 但是大豆细胞多层细胞壁的阻。
22、隔, 阻碍营养物质的释放, 细胞内的营养物质很 难充分溶出, 且辊压缝20的宽度W小, 大豆微粒的粒径过大也不利于通过辊压缝20, 会延长 辊压处理时间, 同时会出现温度的升高导致营养物质的流失。因而粗粉碎的最佳粉碎粒径 在 600 700m 是比较合适的。 0037 细粉碎阶段的主要目的是将经过粗粉碎处理的大豆微粒经过辊压处理, 使豆粉少 量均速通过辊轮缝, 通过挤压力的作用使具有韧性结构的大豆细胞组织结构断裂及细胞壁 破裂, 从而利于细胞内营养物质的释放和豆浆粒径的进一步降低, 同时挤压作用还能使重 叠的细胞层压缩, 致使大豆中的营养成分充分的暴露出来。辊压挤压后, 豆粉粒径范围为 50 。
23、120m, 当粒径值在 70m 以下时, 此范围内的细胞已经完全破碎, 当粒径值在 70 120 微米时, 此范围内是破碎的细胞团聚, 但细胞壁基础结构已经破坏, 营养物质已实现充 分释放。 0038 乳化均质是指破壁后的豆粉与水充分混合, 在搅拌作用下, 大豆中的蛋白质与脂 肪等营养物质溶解于水, 形成稳定的乳黄色乳浊液。 豆粉遇水易结团, 其原因是大豆中的蛋 白质等吸水后结构舒展, 相互之间结合形成紧密结构, 致使被包裹的豆粉无法溶解形成不 溶性的团块, 通过搅拌打破结团的豆粉, 从而增加豆粉与水的接触, 促进溶解, 因为破壁的 豆粉更为细腻, 营养物质充分暴露, 极易溶于水, 蛋白质与脂。
24、肪所形成的豆乳更稳定, 口感 细腻、 爽滑度更好。乳化最佳温度为 30 98。 0039 当然, 本实施例中也可以先进行干豆粉碎, 然后加水制浆。 0040 实施例二 : 0041 如图3所示, 粗粉碎组件设在粉碎杯5中, 粉碎杯5具有送料口50, 送料口50位于 细粉碎组件上方。输送管 31 从粉碎杯 5 的送料口 50 与细粉碎组件之间的空间中穿过, 输 送管 31 上设有输送泵 32, 输送管 31 上位于送料口 50 下方设有进料口 301, 输送管 31 中位 于进料口 301 的下游设有过滤器 33, 在进料口 301 的下方设有出料口 302, 出料口 302 位于 说 明 书 。
25、CN 205052723 U 6 5/5 页 7 过滤器 33 的上游, 出料口 302 位于辊压缝 20 的上方。过滤器 33 的网孔孔径不大于 0.2mm。 由于粗粉碎组件没有设在煮浆杯4中, 因此煮浆杯4中设有搅拌组件, 搅拌组件包括搅拌电 机 44 和搅拌器 45, 根据需要还可以增加扰流罩 46 或导流器。 0042 本实施例中优选针对干豆进行粉碎处理, 粉碎杯 5 的底部会设置出料阀 51, 在粗 粉碎过程中, 出料阀 51 关闭, 经过粗粉碎之后, 出料阀 51 打开将物料从送料口 50 通过进料 口 301 送入输送管 31, 而进入输送管 31 的物料由于重力作用及过滤器 3。
26、3 的阻挡, 会通过 出料口 302 下落到细粉碎组件上。为了让满足粒径要求的物料可以进行细粉碎, 而不满足 粒径要求的物料需要继续由粉碎刀 11 粉碎, 粉碎杯 5 中位于送料口 50 的上游设有过滤网 52, 过滤网 52 的网孔孔径设置在 0.3mm 到 1mm 之间, 可以控制物料的粒径, 提升辊压破碎效 率。 0043 经过辊压后的干豆粉进入输送管 31, 由输送泵 32 驱动运动到进料口 301 处, 此时 过滤器33起作用, 颗粒足够小的物料穿过过滤器33, 最终被送入煮浆杯4, 无法通过过滤器 33 的物料则从出料口 302 落到细粉碎组件上继续粉碎, 多次循环后, 所有物料都。
27、粉碎得足 够细而通过过滤器33进入煮浆杯4, 然后加热装置41工作进行煮浆。 可以在粉碎开始前或 粉碎开始时就启动加热装置 41, 使煮浆杯 4 的水温达到 80以上, 能有效降低煮浆杯 4 的 糊底风险。 0044 实施例三 : 0045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二一样, 粗粉碎组件设在粉碎杯5中, 如图4所示, 区别在于, 粉 碎杯 5 的底部设有排浆组件, 便于将粉碎杯 5 内的浆液排尽, 排浆组件包括排浆阀 42 和排 浆管 43, 排浆管 43 的下端对应位于辊压缝 20 的上方。煮浆杯 4 位于细粉碎组件的下方, 输 送管31沿直线延伸至煮浆杯4, 输送管31的上游端高于下游端。 本实施例。
28、中完全依靠物料 的重力自动从接料容器 23 中落入煮浆杯 4, 简化了结构, 降低了成本。除了沿直线延伸, 输 送管 31 也可以沿弧线等光滑曲线延伸, 关键是要求输送管 31 的上游端到下游端的高度逐 渐降低, 这样不会出现输送管 31 堵料的情况, 特别是干豆粉碎的情况。 0046 与实施例二相同的, 由于粗粉碎组件没有设在煮浆杯4中, 因此煮浆杯4中设有搅 拌组件, 搅拌组件包括搅拌电机 44 和搅拌器 45, 根据需要还可以增加扰流罩 46 或导流器。 0047 本实施例适用干豆或大豆与水混合物的粉碎。 0048 除上述优选实施例外, 本实用新型还有其他的实施方式,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 据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改变和变形, 只要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 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 所附权利要求所定义的范围。 说 明 书 CN 205052723 U 7 1/3 页 8 图 1 图 2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5052723 U 8 2/3 页 9 图 3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5052723 U 9 3/3 页 10 图 4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5052723 U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