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缝枪.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填缝枪.pdf(1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3306468A43申请公布日20130918CN103306468ACN103306468A21申请号201310036312322申请日20130130201205143420120308JPE04F21/165200601E04G23/0220060171申请人株式会社牧田地址日本爱知县72发明人木村和也近藤友幸74专利代理机构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27代理人李洋舒艳君54发明名称填缝枪57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填缝枪。在将电动马达作为驱动源的电动式的填缝枪中,为了防止填缝剂排出后的后滴漏,以往存在使电动马达进行反转而使推出杆返回从而释放填缝剂筒内的残余压力。
2、的技术,但因推出杆的过度返回,而产生下次直至与填缝剂筒抵接的时间间隔,致使作业性不良。在本发明中,目的在于防止后滴漏,并且不产生以往的时间间隔。在电动马达(10)与推出杆(6)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设置有传递状态切换部(30),在电动马达(10)的停止时刻,传递状态切换部(30)切换成动力分离状态,推出杆(6)成为能够自由移动的状态。若推出杆(6)切换成能够自由移动的状态,则推出杆(6)被填缝剂筒内的残余压力顶回,释放该残余压力,由此防止后滴漏。30优先权数据51INTCL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9页附图6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9页附图6页10申请公布号。
3、CN103306468ACN103306468A1/1页21一种填缝枪,是电动式的填缝枪,其相对于设置在填缝剂筒设置部的含有填缝剂的填缝剂筒,将电动马达作为驱动源而推压推出杆从而从所述填缝剂筒排出所述填缝剂,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电动马达与所述推出杆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的中途,具备传递状态切换部,所述传递状态切换部能够切换为以下状态动力传递状态,在该状态下,将该动力传递路径连接从而将所述电动马达的动力传递至所述推出杆;动力分离状态,在该动力分离状态下,将该动力传递路径切断,并允许所述推出杆独立于所述电动马达的动力而进行自由移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填缝枪,其特征在于,所述传递状态切换部形成为使所述电。
4、动马达进行反转从而切换成所述动力分离状态的结构。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填缝枪,其特征在于,所述传递状态切换部形成为如下的结构,即,在设置于上游侧传递部件的外周面的平坦的传递切换面与设置于下游侧传递部件的内周面的圆形的动力传递面之间夹设有动力传递销,其中,所述上游侧传递部件设置于动力传递路径的上游侧,所述下游侧传递部件设置于动力传递路径的下游侧,通过所述上游侧传递部件相对于所述下游侧传递部件的旋转方向的相对位移而使所述动力传递面与所述传递切换面之间的间隔变化,从而切换为将所述动力传递销夹入所述两面之间并传递动力的动力传递状态、以及解除所述夹入状态而将动力传递路径切断的动力分离状态。4如权利要求。
5、3所述的填缝枪,其特征在于,所述填缝枪形成为如下的结构,即,避免当所述电动马达反转时所述动力传递销朝所述传递切换面与所述动力传递面之间的夹入,并利用所述传递状态切换部阻断所述电动马达的反转时的旋转动力。权利要求书CN103306468A1/9页3填缝枪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用于轻松地进行填充作业的填充工具(所谓的填缝枪),其中,填充作业例如是以对住宅外壁的裂纹、间隙的修补,或者对浴室的浴缸与壁面的接缝的修补等为主,填充以建筑材料的防水为目的的修补所使用的硅系填充剂等(以下,简称为填缝剂)的作业。背景技术0002例如制品名被称为硅密封剂(SILICONESEALANT)等的填缝剂,通常作为封。
6、入一定容量的填缝剂筒出售,通常将该填缝剂筒设置于专用的填缝枪而使用于填充作业。0003在通常的填缝枪中,能够通过握持手柄部并且扣动操作扳机形式的杆而使推出杆移动由此从填缝剂筒的喷嘴推出填缝剂。另外,在该完全手动式的填缝枪中因反复的推出操作而产生的疲劳较大,因此提供有将电动马达作为驱动源的电动式的填缝枪。例如在下述的专利文献中公开有涉及该电动式的填缝枪的技术。根据该电动式的填缝枪,形成为通过开关杆的接通操作启动电动马达使推出杆移动的结构,而不是手动式的情况下那种杆的操作力成为推出力的结构,因此使用者能够轻松地进行反复的填充作业。0004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3598565号公报0005专利文献2日。
7、本特开昭58137465号公报0006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157628号公报发明内容0007然而,在电动式的填缝枪中存在所谓的后滴漏的问题,即,在刚使电动马达停止后,因填缝剂筒内的残余压力而造成填缝剂被排出。在上述的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用于消除该后滴漏的问题的技术。根据该以往的后滴漏防止机构,形成为如下的结构,即,在刚进行断开操作后使电动马达进行反转而使推出杆强制地返回从而释放填缝剂筒内的残余压力来防止后滴漏。0008然而,根据上述以往的后滴漏防止机构,使电动马达进行反转而使推出杆强制地返回,因此在填缝剂筒的后端面(被推出杆推压的面)与推出杆的前端之间产生间隙。因此,存在如下问题,即,下次启动电。
8、动马达时推出杆在空走了该间隙的大小后才被推压于填缝剂筒的后端面,从而产生与该空走时间相应的(与间隙相应的)时间间隔(时间延迟)。0009本发明是为了消除与电动式的填缝枪相关的上述以往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能够防止后滴漏而不产生上述以往的时间间隔。0010上述的课题通过以下的各实施方式来解决。0011第一实施方式是一种填缝枪,是电动式的填缝枪,其相对于设置在填缝剂筒设置部的含有填缝剂的填缝剂筒,将电动马达作为驱动源而推压推出杆从而从填缝剂筒排出填缝剂,其特征在于,在电动马达与推出杆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的中途,具备传递状态切换部,传递状态切换部能够切换为以下状态动力传递状态,在该状态下,将该动力。
9、传递路径说明书CN103306468A2/9页4连接从而将电动马达的动力传递至推出杆;动力分离状态,在该动力分离状态下,将该动力传递路径切断,并允许推出杆独立于电动马达的动力而进行自由移动。0012根据第一实施方式,传递状态切换部切换成动力分离状态从而使推出杆从电动马达的动力传递路径被切断,对于推出杆的进退两方向而言成为能够独立于电动马达的动力而进行自由移动的状态。推出杆成为能够自由移动的状态从而通过填缝剂筒内的残余压力而与推出面一体地后退,由此释放填缝剂筒内的残余压力来防止后滴漏。0013这样,形成为如下的结构,即,将推出杆从电动马达的动力传递路径切断而成为能够自由移动的状态,从而该推出杆伴。
10、随着填缝剂筒的残余压力释放而与其推出面一体地后退,因此在填缝剂筒的推出面与推出杆的前端之间不会产生间隙,因此不会产生以往的那样通过电动马达的反转而使推出杆强制地后退的情况下的过度返回,因此在下次推出时不会产生与该间隙相应的时间间隔。0014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基础上,第二实施方式中,传递状态切换部形成为使电动马达进行反转从而切换成所述动力分离状态的结构。0015根据第二实施方式,传递状态切换部通过电动马达的反转而从动力传递状态切换成动力分离状态,由此成为能够自由移动的状态后的推出杆被填缝剂筒内的残余压力顶回,推出杆不是通过由电动马达的反转所产生的动力而直接地后退的结构,因此不会产生以往的过度返回(。
11、填缝剂筒的推出面与推出杆的前端之间的间隙),由此能够防止后滴漏并且能够避免下次推出时的时间间隔。0016在第一实施方式或者第二实施方式的基础上,第三实施方式中,传递状态切换部形成为如下的结构,即,在设置于上游侧传递部件的外周面的平坦的传递切换面与设置于下游侧传递部件的内周面的圆形的动力传递面之间夹设有动力传递销,其中,上游侧传递部件设置于动力传递路径的上游侧,下游侧传递部件设置于动力传递路径的下游侧,通过上游侧传递部件相对于下游侧传递部件的旋转方向的相对位移而使动力传递面与传递切换面之间的间隔变化,从而切换为将动力传递销夹入两面之间并传递动力的动力传递状态、以及解除夹入状态而将动力传递路径切断。
12、的动力分离状态。0017根据第三实施方式,通过将在上游侧传递部件的传递切换面与下游侧传递部件的动力传递面之间夹设的动力传递销夹入两面之间,而将电动马达的旋转动力传递至推出杆从而从填缝剂筒排出填缝剂。电动马达停止,然后例如通过稍进行反转来解除动力传递销的夹入状态,下游侧传递部件成为相对于上游侧传递部件能够相对旋转的动力分离状态乃至推出杆成为能够独立于电动马达的动力而后退的状态(能够自由移动的状态),因此推出杆通过填缝剂筒内的残余压力而后退释放该残余压力从而防止后滴漏。0018这样推出杆形成为如下结构,即,不是如以往那样、通过由电动马达的反转所产生的动力而后退,而是通过传递状态切换部的动力分离状态。
13、而成为能够自由移动的状态,从而通过填缝剂筒内的残余压力而使填缝剂筒的推出面后退从而与推出面一体地后退。因此,在推出杆的前端与填缝剂筒的推出面之间不产生间隙,因此在下次启动电动马达时不会产生以往的与间隙相应的时间间隔而能够同时推压填缝剂筒的推出面排出填缝剂,因此能够提高该填缝枪的使用便利性,从而能够实现迅速的填缝剂涂敷作业。0019另外,相当于离合器的传递状态切换部形成为如下的结构,即,通过由传递切换面与动力传递面的相对旋转所引起的动力传递销的咬合、释放而切换成动力传递状态与动力说明书CN103306468A3/9页5分离状态,因此与例如通过啮合齿的啮合、脱离在使用切换动力的传递状态与分离状态的。
14、啮合齿形式(凸轮式)的离合器的情况相比,能够在短时间内切换动力传递状态与动力分离状态。由此能够缩短推出杆从开关接通到开始前进的时间(时间间隔),在该点也能够提高该填缝枪的响应性。0020在第三实施方式的基础上,第四实施方式中,填缝枪形成为如下的结构,即,避免当所述电动马达反转时所述动力传递销朝所述传递切换面与所述动力传递面之间的夹入,并利用所述传递状态切换部阻断所述电动马达的反转时的旋转动力。0021根据第四实施方式,传递状态切换部作为单向离合器发挥作用,在电动马达的正转时,该传递状态切换部切换成动力传递状态而将旋转动力传递至推出杆。另一方面,若使电动马达进行反转,则传递状态切换部切换成动力分。
15、离状态,推出杆只成为从动力传递路径切断的能够自由移动的状态,然后即使电动马达继续反转,也处于该旋转动力无法传递至推出杆的空转状态。从动力传递路径切断成为能够自由移动的状态的该推出杆被填缝剂筒内的残余压力顶回。据此,推出杆不会过度返回,其前端维持在与填缝剂筒的推出面抵接的状态,因此可靠地进行填缝剂筒的残余压力释放并防止后滴漏,并且能够避免下次启动时的时间间隔的产生。附图说明0022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填缝枪的整体侧视图。在本图中示出了设置有填缝剂筒的状态。0023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填缝枪的内部构造的侧视图。0024图3是图1的(III)向视图,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填缝枪的俯视图。0。
16、025图4是图2的(IV)(IV)线剖面向视图,是驱动部的横向剖视图。0026图5是传递状态切换部的分解立体图。0027图6是传递状态切换部的横向剖视图。本图示出了动力传递状态。0028图7是传递状态切换部的横向剖视图。本图示出了动力分离状态。具体实施方式0029接下来,结合图1图7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图3示出了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式的填缝枪1。该填缝枪1具备内置有作为驱动源的电动马达10的主体部2;用于设置收容了填缝剂的填缝剂筒3的填缝剂筒设置部4;以及供使用者握持的手柄部5。0030在主体部2的前部以朝前方突出的状态设置有填缝剂筒设置部4。填缝剂筒设置部4具有半圆筒形状,并以。
17、从下方接受填缝剂筒3的状态保持该填缝剂筒3。填缝剂筒3的喷嘴3A从填缝剂筒设置部4的前端部4A突出。填缝剂筒设置部4能够通过旋松螺纹式的固定套筒8而从主体部2卸下。0031推出杆6从主体部2的前部突出。该推出杆6以能够在填缝剂筒设置部4内朝前后方向自由移动的方式设置。在该推出杆6的前端设置有被推压于填缝剂筒3的推出面3B的推压板6A。在图2中,推出杆6以能够在推压板6A的以实线表示的前端位置与以双点划线表示的后退端位置之间自由移动的方式设置。推出杆6的后端侧从主体部2朝后方突说明书CN103306468A4/9页6出,在该突出部分设置有供使用者握持的扣动操作用的柄6B。在推出杆6的下表面沿着其。
18、长度方向设置有齿条部6C。该齿条部6C与后述的驱动齿轮40啮合。动力传递状态下的推出杆6经由动力传递路径前进,该动力传递路径包含由齿条部6与驱动齿轮40构成的齿条齿轮机构。0032以从主体部2的下表面朝下方延伸的状态设置有手柄部5。在手柄部5的基部前面设置有开关杆5A,其供使用者利用握持的手的指尖进行扣动操作。若扣动操作(接通操作)该开关杆5A,则内置于主体部2的电动马达10朝正转侧启动。若解除(断开操作)扣动操作,则电动马达10在稍进行反转后停止。在手柄部5的下端部设置有电池安装部5B。在该电池安装部5B安装有电池组7。电动马达10将该电池组7作为电源进行动作。电池组7是充电式电池,通过从电。
19、池安装部5B卸下并利用另外准备的充电器进行充电从而能够反复使用。0033图4示出了主体部2的内部构造。在主体部2的主体壳体2A内的后部侧收容有电动马达10。在电动马达10的输出轴10A安装有驱动带轮11。在电动马达10的前侧配置有减速齿轮机构20。减速齿轮机构20的输入轴21以能够绕与电动马达10的输出轴10A平行的轴线J旋转的方式配置。在该输入轴21安装有比驱动带轮11大径的从动带轮22。在小径的驱动带轮11与大径的从动带轮22之间张挂有传递带12。通过该带传递机构将电动马达10的旋转动力以一定的减速比减速并输入减速齿轮机构20。0034在减速齿轮机构20内置有第一行星齿轮系23第三级行星齿。
20、轮系25以及传递状态切换部30。输入轴21以能够经由安装于主体壳体2A的右侧部的轴承2B和安装于壳体罩20E的右侧部的轴承20B旋转的方式支承。在该输入轴21形成有第一级行星齿轮系23的第一级太阳齿轮21A。在该第一级太阳齿轮21A啮合有三个第一级行星齿轮23A23A。各第一级行星齿轮23A分别与安装于齿轮壳体20A的右侧部的右内齿轮20C啮合。三个第一级行星齿轮23A23A分别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第一级行星架23B。在该第一级行星架23B形成有第二级行星齿轮系24的第二级太阳齿轮23C。在该第二级太阳齿轮23C啮合有三个第二级行星齿轮24A24A。该第二级行星齿轮24A24A也与上述的右内。
21、齿轮20C啮合。三个第二级行星齿轮24A24A分别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第二级行星架24B。在该第二级行星架24B设置有驱动轴26。经带传递机构而被减速的电动马达10的旋转动力通过上述的第一级行星齿轮系23以及第二级行星齿轮系24而被进一步地减速并传递至驱动轴26。0035驱动轴26配置为与输入轴21同轴。因此,驱动轴26以能够绕与电动马达10的输出轴10A(旋转轴线)平行的轴线J旋转的方式配置。驱动轴26延伸至主体部2的左侧部。驱动轴26的左端部经由轴承27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主体壳体2A。在该驱动轴26的左端部形成有第三行星齿轮系25的第三级太阳齿轮26A。在该第三级太阳齿轮26A啮合有。
22、三个第三级行星齿轮25A25A。各第三级行星齿轮25A与安装于齿轮壳体20A的左侧部的左内齿轮20D啮合。三个第三级行星齿轮25A25A分别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第三级行星架25B。0036通过第三级行星齿轮系25将驱动轴26的旋转动力进一步地减速,而输入传递状态切换部30。如图所示,该传递状态切换部30与驱动轴26为同轴,且配置于主体部2的左右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经由该传递状态切换部30将驱动轴26乃至电动马达10的正转说明书CN103306468A5/9页7时的旋转动力传递至驱动齿轮40,使与驱动齿轮40啮合的推出杆6前进。0037此处,若观察旋转动力从电动马达10传递至驱动齿轮40的传递。
23、路径,则旋转动力首先在主体部2的右端部经由带传递式减速机构输入输入轴21。输入输入轴21的旋转动力经由第一级行星齿轮系23以及第二级行星齿轮系24输出至驱动轴26。传递至驱动轴26的旋转动力在其左端部输入第三级行星齿轮系25。第三级行星齿轮系25的左右方向的朝向(第三级行星架25B相对于第三级太阳齿轮26A的位置关系)与第一级行星齿轮系23以及第二级行星齿轮系24相反。输入第三级行星齿轮系25的旋转动力经由传递状态切换部30传递至驱动齿轮40。0038如上,构成J形的传递路径,即,从主体部2的右端侧输入的电动马达10的旋转动力在经过从主体部2的右端侧到左端侧的路径后,返回主体部2的左右宽度方向。
24、中央并传递至驱动齿轮40。根据上述的旋转动力的传递路径,通过在轴线J上配置多级减速齿轮系(行星齿轮系)而能够实现主体部2的左右宽度方向的小型化并且得到较大的减速比,另外,能够以横穿主体部2的宽度方向中央的方式配置推出杆6。0039图5图7示出了传递状态切换部30的细节。传递状态切换部30具备如下结构,即,在与成为动力传递路径的上游侧的第三级行星架25B同轴并且一体地设置的上游侧传递部件31与一体设置有驱动齿轮40的下游侧的下游侧传递部件32之间,夹设有多个动力传递销3333。0040上游侧传递部件31通过形成于其外周面的九个平坦的传递切换面31A31A而具有九棱柱体形状。在各传递切换面31A各。
25、抵接有一根动力传递销33。九根动力传递销3333通过销支架34在同一圆周上保持为大致相等间隔。如图所示,在销支架34上,沿同一圆周一体地设置有合计九根支承柱部34C34C。该九根支承柱部34C34C相互平行且沿着轴线J方向延伸。在邻接的两根支承柱部34C、34C之间以能够沿着该销支架34的径向(放射方向)位移的状态保持有一根动力传递销33。在该销支架34的凸缘部34A设置有三个卡合凹部34B34B。三个卡合凹部34B34B配置于周向的三等分位置。与该三个卡合凹部34B34B对应地在第三级行星架25B的右端面设置有三个卡合凸部31B31B。在使三个卡合凸部31B31B分别进入卡合凹部34B内的状。
26、态下,凸缘部34A与第三级行星架25B的右侧面抵接,由此在上游侧传递部件31的外周侧经由销支架34而在周向上等分配置有九个动力传递销3333。0041在卡合凸部31B能够在各卡合凹部34B位移的范围内,上游侧传递部件31形成为能够相对于销支架34相对地旋转。上游侧传递部件31相对于销支架34相对旋转,从而各传递切换面31A相对于各动力传递销33沿周向位移。0042在第三级行星架25B的周面,滑动接触有圆环形状的橡胶环28。该橡胶环28沿着齿轮壳体20A的内表面固定。通过将该橡胶环28与第三级行星架25B的周面滑动接触,能够对该第三级行星架25B的旋转方向给予适度的旋转阻力。通过该适度的旋转阻力。
27、来保持当电动马达10停止时(自由旋转状态)的该第三级行星架25B的旋转位置。0043各动力传递销33保持于上游侧传递部件31的传递切换面31A与下游侧传递部件32的内周面(动力传递面32A)之间。因此,若上游侧传递部件31相对于销支架34相对旋转从而各传递切换面31A相对于各动力传递销33沿周向位移,则下游侧传递部件32的动力传递面32A与上游侧传递部件31的传递切换面31A之间的间隔发生变化。说明书CN103306468A6/9页80044如图6所示,若通过开关杆5A的接通操作而使电动马达10朝正转侧旋转从而上游侧传递部件31相对于销支架34朝由图中空心的箭头A所示的正转方向(在图6中为顺时。
28、针方向)相对位移,则对于各动力传递销33而言,下游侧传递部件32的动力传递面32A与上游侧传递部件31的传递切换面31A之间的间隔变小。若两面32A、31A之间的间隔变小,则各动力传递销33被夹入两面32A、31A之间并成为咬合状态,由此成为将上游侧传递部件31的正转侧的旋转动力传递至下游侧传递部件32的动力传递状态。如图所示,在该阶段,卡合凸部31B未与卡合凹部34B的端部抵接,因此能够将上游侧传递部件31的旋转动力经由动力传递销3333的咬合状态而可靠地传递至下游侧传递部件32。0045与此相对,通过开关杆5A的断开操作,电动马达10在稍进行反转后停止。如图7所示,若电动马达10稍进行反转。
29、,则上游侧传递部件31相对于销支架34朝由图中空心的箭头B所示的反转方向(在图7中为逆时针方向)相对位移,对于各动力传递销33而言,动力传递面32A与传递切换面31A之间的间隔成为最大。若两面32A、31A之间的间隔成为最大,则各动力传递销33的两面32A、31A之间的夹入状态被解除,从而成为上游侧传递部件31相对于下游侧传递部件32的旋转动力的传递路径被切断的动力分离状态。如图所示,在该阶段,卡合凸部31B与卡合凹部34B的端部抵接而成为上游侧传递部件31相对于销支架34的反转方向的相对旋转被限制的状态。在该状态下,成为各动力传递销33位于传递切换面31A的中央、传递切换面31A与动力传递面。
30、32A之间的间隔最大的状态。因此,各动力传递销33的夹入状态维持在被解除的状态,因此维持动力分离状态。该传递状态切换部30的动力分离状态在电动马达10的停止状态下也被维持。0046如上所述,在第三级行星架25B的周面滑动接触有橡胶环28并保持其旋转位置,因此能够保持电动马达10的停止状态下的该第三级行星架25B乃至上游侧传递部件31的旋转停止位置,由此也能够可靠地维持电动马达10的停止状态下的动力分离状态。0047这样,若上游侧传递部件31通过电动马达10的正转而朝由图6中空心的箭头A所示的正转侧相对旋转,则传递状态切换部30成为图6所示的动力传递状态并将旋转动力传递至下游侧传递部件32。若上。
31、游侧传递部件31通过由开关杆5A的断开操作所引起的电动马达10的略微的反转而朝由图7中空心的箭头B所示的反转侧相对旋转,则传递状态切换部30成为上游侧传递部件31与下游侧传递部件32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被切断的动力分离状态。在该动力分离状态下,推出杆6从电动马达10的旋转动力传递路径被切断而独立,因此成为例如利用手握持柄6B朝前方推压从而能够使推出杆6前进、相反地朝后方拉动从而能够使推出杆6后退的能够自由移动的状态。0048下游侧传递部件32以能够经由轴承35、36旋转的方式支承于齿轮壳体20A。该下游侧传递部件32也以能够绕轴线J旋转的方式被支承。在下游侧传递部件32的外周面设置有驱动齿轮40。
32、。如图4所示,驱动齿轮40位于主体部2的左右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因此,对于具有供该驱动齿轮40啮合的齿条部6C的推出杆6而言,前后横穿主体部2的左右宽度方向大致中央并以能够进退的方式配置。0049推出杆6在使电动马达10停止的动力分离状态下成为能够自由移动的状态。在该能够自由移动的状态下,能够通过捏住该柄6B朝后方拉动的手动操作而使推出杆6返回后方。若将推出杆6朝后侧拉动而使其后退,则能够将填缝剂筒3载置在填缝剂筒设置部4上。在将填缝剂筒3载置在填缝剂筒设置部4上后,利用手朝前侧推压处于能够自由移说明书CN103306468A7/9页9动的状态的推出杆6从而成为使推出杆6的推压板6A与填缝剂筒。
33、3的推出面3B抵接的状态。以上,填缝剂筒3的设置结束。0050若使用者利用握持手柄部5的手的指尖扣动操作开关杆5A则电动马达10朝正转侧启动。电动马达10的旋转动力被由张挂有传递带12的驱动带轮11与从动带轮22构成的带减速机构减速,然后输入减速齿轮机构20而进一步被减速。在减速齿轮机构20中,通过第一级行星齿轮系23第三级行星齿轮系25将电动马达10的旋转动力进一步地减速。被配置于主体部2的右侧部的第一级行星齿轮系23以及第二级行星齿轮系24减速的旋转动力经驱动轴26而输入配置于主体部2的左侧部的第三级行星齿轮系25。被该第三级行星齿轮系25减速后的旋转动力输入配置于主体部2的左右宽度方向的。
34、大致中央的传递状态切换部30。0051在电动马达10朝正转侧旋转的状态下,在传递状态切换部30中各动力传递销33成为通过楔子作用而夹入上游侧传递部件31的各传递切换面31A与下游侧传递部件32的动力传递面32A之间的动力传递状态。通过该动力传递状态,将电动马达10的旋转动力输出至驱动齿轮40。若驱动齿轮40因旋转动力而进行旋转,则推出杆6经由驱动齿轮40与齿条部6C的啮合而前进。若推出杆6前进,则通过推出杆6的推压板6B将填缝剂筒3的推出面3B朝排出方向推压从而从喷嘴3A排出填缝剂。0052在将一定量的填缝剂从喷嘴3A排出后,若使用者解除(断开操作)开关杆5A的扣动操作则电动马达10停止,然后。
35、稍进行反转。若电动马达10进行反转,则如上所述,传递状态切换部30切换成图7所示的动力分离状态。在该动力分离状态下,推出杆6从电动马达10的动力传递路径分离而成为能够自由移动的状态。若推出杆6成为能够自由移动的状态,则推出杆6由于填缝剂筒3内的残余压力而与推出面3B一体地被顶回后方,由此能够防止来自喷嘴3A的所谓的后滴漏。0053根据以上那样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填缝枪1,在电动马达10与推出杆6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中具备传递状态切换部30,其能够切换成图6所示的动力传递状态与图7所示的动力分离状态。该传递状态切换部30通过伴随着开关杆5A的断开操作的电动马达10的略微反转而强制地切换成动力分离状态。
36、。0054传递状态切换部30切换成动力分离状态,从而推出杆6从电动马达10的动力传递路径切断而成为能够自由移动的状态。推出杆6成为能够自由移动的状态,从而该推出杆6通过填缝剂筒3内的残余压力而后退,由此释放该填缝剂筒3内的残余压力防止后滴漏。0055这样,电动马达10通过开关杆5A的断开操作而稍进行反转从而传递状态切换部30切换成动力分离状态,由此成为能够自由移动的状态的推出杆6被填缝剂筒3的残余压力顶回从而释放该填缝剂筒3内的残余压力。因此,不会在填缝剂筒3的推出面3B与推出杆6的推压板6A之间产生间隙,因此不会发生因以往的电动马达的反转而使推出杆强制地后退的情况的过度返回,因此在下次推出时。
37、不会产生以往的与间隙相应的时间间隔。0056此外,如图7所示,上游侧传递部件31的相对于销支架34的反转方向的相对旋转角度,由于卡合凸部31B与卡合凹部34B干涉所以被限制为一定角度。因此,不会产生通过电动马达10的反转而传递状态切换部30中的动力传递销3333的夹入状态,因此上游侧传递部件31与下游侧传递部件32在反转方向上不会一体化。因此,电动马达10的反转方说明书CN103306468A8/9页10向的旋转动力不会传递至下游侧传递部件32,因此在传递状态切换部30切换成传动分离状态后,电动马达10朝反转方向空转。0057据此,与电动马达10的反转时间无关,推出杆6不会后退至填缝剂筒3的残。
38、余压力释放所需要的距离以上(即以往的过度返回),推出杆6的推压板6A维持与填缝剂筒3的推出面3B抵接的状态不变,因此在下次的推出动作时不会产生以往的与间隙相应的时间间隔。0058这样推出杆6不是如以往的那样通过由电动马达10的反转所产生的旋转动力而直接地后退,而是在由传递状态切换部30的动力分离状态实现的能够自由移动的状态下通过填缝剂筒3内的残余压力而与推出面3B一体地后退的结构,因此,在该推出杆6的前端(推压板6A)与填缝剂筒3的推出面3B之间不会产生间隙。因此,在下次电动马达启动时不会产生以往的与间隙相应的时间间隔(响应性良好)而能够几乎同时推压填缝剂筒3的推出面3B排出填缝剂,因此能够提。
39、高该填缝枪1的使用便利性,从而能够实现迅速的填缝剂涂敷作业。0059另外,根据例示的实施方式,在电动马达10的输出轴10A与减速齿轮机构20之间夹设有带传递式的减速机构。根据该带传递式减速机构,能够得到比齿轮啮合式的减速机构高的减速比,且不增大电动马达10的输出轴10A与驱动轴26之间的轴间距离,因此能够以主体部2乃至该填缝枪1为主实现前后方向的小型化。0060能够对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实施各种变更。例如,虽例示了通过在驱动带轮11与从动带轮22之间张挂传递带12的带传递机构而使电动马达10的旋转动力减速的结构,但除此之外也可以设为通过齿轮的啮合来进行减速的结构。0061另外,虽例示了在减速齿轮。
40、机构20夹设有三级的行星齿轮系2325的结构,但也可以设为通过一级或者二级的行星齿轮系来减速的结构,相反也可以设为通过四级以上的行星齿轮系来减速的结构。在该情况下,能够设为在主体部2的两侧左右均等地夹设各一级或者各二级的行星齿轮系由此进行减速的结构。0062并且,虽例示了在传递状态切换部30中夹设有九根动力传递销3333的结构,但即使夹设有比八根少的根数或者比十根多的根数的动力传递销也能够得到相同的作用效果。0063另外,虽例示了将电动马达10(输出轴10A)与驱动轴26平行地配置的情况,但即使在正交地配置的情况下或者在配置于其他的位置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使用例示的传递状态切换部30等而得到相。
41、同的作用效果。0064并且,虽例示了在开关杆5A的断开操作后使电动马达10仅以较短的时间进行反转从而使上游侧传递部件31相对于销支架34朝由图7中空心箭头B所示的方向相对旋转,从而解除各传递销33的咬合状态的结构,但也可以设为例如下述结构在上游侧传递部件31与销支架34之间夹设螺旋弹簧等的施力机构,该施力机构施加用于使销支架34相对于上游侧传递部件31朝图6中顺时针方向相对旋转的作用力,从而使用于解除各传递销33的咬合状态的外力作用于销支架34。根据上述的结构,若通过开关杆5A的断开操作停止电动马达10而使上游侧传递部件31的旋转动力消失,则通过上述作用力使销支架34相对于上游侧传递部件31朝。
42、与图6所示的空心箭头A相同的方向仅以一定角度相对旋转而解除各传递销33的咬合状态,其结果是切换成图7所示的动力分离状态。因此,通过使用上述说明书CN103306468A109/9页11施力机构,不需要在开关杆5A的断开操作后使电动马达10反转。0065此外,即便在使用上述施力机构的情况下,由于卡合凸部31B与卡合凹部34B干涉,所以销支架34的相对于上游侧传递部件31的咬合解除方向的相对旋转角度与上述相同限制为规定角度。0066附图标记说明00671填缝枪;2主体部;2A主体壳体;3填缝剂筒;3A喷嘴;3B推出面;4填缝剂筒设置部;4A前端部;5手柄部;5A开关杆;5B电池安装部;6推出杆;6。
43、A推压板;6B柄;6C齿条部;7电池组;8固定套筒;10电动马达;10A输出轴;11驱动带轮;12传递带;20减速齿轮机构;20A齿轮壳体;20B轴承;20C右内齿轮;20D左内齿轮;20E壳体罩;21输入轴;1A第一级太阳齿轮;22从动带轮;23第一级行星齿轮系;23A第一级行星齿轮;23B第一级行星架;23C第二级太阳齿轮;24第二级行星齿轮系;24A第二级行星齿轮;24B第二级行星架;25第三级行星齿轮系;25A第三级行星齿轮;25B第三级行星架;26驱动轴;26A第三级太阳齿轮;27轴承;28橡胶环;30传递状态切换部;31上游侧传递部件;31A传递切换面;31B卡合凸部;32下游侧传递部件;32A动力传递面;33动力传递销;34销支架;34A凸缘部;34B卡合凹部;34C支承柱部;35、36轴承;40驱动齿轮;J与电动马达10的输入轴10A平行的轴线。说明书CN103306468A111/6页12图1说明书附图CN103306468A122/6页13图2说明书附图CN103306468A133/6页14图3说明书附图CN103306468A144/6页15图4说明书附图CN103306468A155/6页16图5说明书附图CN103306468A166/6页17图6图7说明书附图CN103306468A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