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袋装置.pdf

上传人:1*** 文档编号:7242592 上传时间:2019-10-01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881.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821056479.0

申请日:

20180704

公开号:

CN208446245U

公开日:

20190201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有效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01G18/66

主分类号:

A01G18/66

申请人:

福建省闽武机械有限公司

发明人:

林树,许建武

地址:

352200 福建省宁德市古田县城西莲桥工业区咽喉际片区

优先权:

CN201821056479U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中济纬天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张磊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收袋装置,它包括机架、设于机架前侧的收袋机构以及设于机架后侧的撑袋机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收袋装置,其能对袋体进行自动收集。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收袋机构上设置有对前撑杆及其上套设袋体进行初步定位的预夹合组件,袋体通过夹紧后呈扁状,增加了拉袋组件的夹持面,并且袋体位置固定,不易受外界因素影响而发生偏移,从而保证拉袋组件夹持的稳定性和精确度。

权利要求书

1.一种收袋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机架(1)、设于机架(1)前侧的收袋机构(7)以及设于机架(1)后侧的撑袋机构(4);所述撑袋机构(4)包括用于插入袋体使袋口和袋底呈前后延伸设置的前撑杆(41)以及驱动前撑杆(41)前移至袋底并继续带动袋体移动至收袋机构(7)处的撑袋驱动组件(43);所述收袋机构(7)包括用于初步定位前撑杆(41)及其上套设袋体的预夹合组件(71)、对预夹持的袋体进行再夹持并向前侧抽拉的拉袋组件(72)以及设于拉袋组件(72)运行轨迹下侧的收袋箱(7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收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夹合组件(71)包括两后端相互夹合的夹板(711),两夹板(711)前端之间留有容袋体抽出的间隙(712),所述前撑杆(41)的前端设有用于插入两夹板(711)之间的扁状插置头(46);所述拉袋组件(72)包括滑动座(721),带动滑动座(721)前后滑移的拉袋动力件(722)、两设于滑动座(721)后侧的夹持部(723)以及驱动夹持部(723)开合的夹合动力件(724);所述预夹合组件(71)前侧设有与夹持部(723)配合且上下贯穿的夹持槽(713),所述夹持槽(713)位于扁状插置头(46)的左右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收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扁状插置头(46)前端左右侧设有缺口(461),所述缺口(461)与夹持槽(713)相对应。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收袋装置。

背景技术

食用菌菇中有部分种类(如香菇),其传统种植多采用单层结构的菌袋进行培养,现有技术更新为双套袋结构,即将内袋套入外袋内部,并将内袋与外袋的袋口通过热封或其它方式贴合在一起,以形成整体。当菌丝长到一定程度时,去除外袋,保留内袋,内袋利于菌棒的保湿且不易折断,有助于菌丝的培养和长菇,从而提高产量。

现有的双套袋制造多以人工方式实施或半自动化制造,生产效率低下,并且双套袋制成后无法实现自动收集。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收袋装置,其能对袋体进行自动收集。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收袋装置,它包括机架、设于机架前侧的收袋机构以及设于机架后侧的撑袋机构;所述撑袋机构包括用于插入袋体使袋口和袋底呈前后延伸设置的前撑杆以及驱动前撑杆前移至袋底并继续带动袋体移动至收袋机构处的撑袋驱动组件;所述收袋机构包括用于初步定位前撑杆及其上套设袋体的预夹合组件、对预夹持的袋体进行再夹持并向前侧抽拉的拉袋组件以及设于拉袋组件运行轨迹下侧的收袋箱。

较之现有技术而言,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1.收袋机构上设置有对前撑杆及其上套设袋体进行初步定位的预夹合组件,袋体通过夹紧后呈扁状,增加了拉袋组件的夹持面,并且袋体位置固定,不易受外界因素影响而发生偏移,从而保证拉袋组件夹持的稳定性和精确度。

2.扁状插置头前端左右侧设有缺口,缺口与夹持槽相对应,袋体通过前撑杆送至预夹合组件时,受到张力作用,袋体不会贴合在缺口内沿,而在缺口区域形成仅有袋体的夹持区,其与夹持槽相对应,配合拉袋组件上的夹持部可实现精确夹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收袋装置实施例运用于食用菌菇棒自动化双套袋制造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处放大视图。

图3是图1的侧视图。

图4是收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初始状态)。

图5是收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抽拉状态)。

图6是前撑杆的结构示意图。

标号说明:1机架、2取袋机构A、21上吸盘A、22吸盘动力件A、23下吸盘A、24储袋箱A、3取袋机构B、31上吸盘B、32吸盘动力件B、33下吸盘B、34储袋箱B、4撑袋机构、41前撑杆、42热封内模、43撑袋驱动组件、44热封压块、45热封动力件、46扁状插置头、461缺口、5取袋驱动机构、51固定支架、52联动板、53取袋动力件、6升降供袋机构、7收袋机构、71预夹合组件、711夹板、712间隙、713夹持槽、72拉袋组件、721滑动座、722拉袋动力件、723夹持部、724夹合动力件、73收袋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内容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至图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收袋装置的实施例示意图。

一种收袋装置,它包括机架1、设于机架1前侧的收袋机构7以及设于机架1后侧的撑袋机构4;

所述撑袋机构4包括用于插入袋体使袋口和袋底呈前后延伸设置的前撑杆41以及驱动前撑杆41前移至袋底并继续带动袋体移动至收袋机构7处的撑袋驱动组件43;

所述收袋机构7包括用于初步定位前撑杆41及其上套设袋体的预夹合组件71、对预夹持的袋体进行再夹持并向前侧抽拉的拉袋组件72以及设于拉袋组件72运行轨迹下侧的收袋箱73。

所述预夹合组件71包括两后端相互夹合的夹板711,两夹板711前端之间留有容袋体抽出的间隙712,所述前撑杆41的前端设有用于插入两夹板711之间的扁状插置头46;

所述拉袋组件72包括滑动座721,带动滑动座721前后滑移的拉袋动力件722、两设于滑动座721后侧的夹持部723以及驱动夹持部723开合的夹合动力件724;

所述预夹合组件71前侧设有与夹持部723配合且上下贯穿的夹持槽713,所述夹持槽713位于扁状插置头46的左右侧。

所述扁状插置头46前端左右侧设有缺口461,所述缺口461与夹持槽713相对应。

如图1-3所示,食用菌菇棒自动化双套袋制造设备在收袋机构7和撑袋机构4之间前后间隔设置取袋机构A2、取袋机构B3。

所述取袋机构A2用于抓取外袋并撑开外袋袋口使其开口朝向撑袋机构4,所述取袋机构B3用于抓取内袋并撑开内袋袋口使其开口朝向撑袋机构4,取袋机构A2和取袋机构B3之间的间距大于内袋长度。

前撑杆41后端设有与内袋口配合防止其收口的热封内模42。

撑开的外袋袋口处设有与热封内模42相配合的热封组件。

所述热封组件设置两组以上,各热封组件包括热封压块44以及驱动热封压块44向热封内模42外周壁压合的热封动力件45,各热封压块44的压合面相互围合成热封内模42的外轮廓。

所述热封组件共设置四组,其分别位于热封内模42上下左右侧。

所述取袋机构A2包括装有外袋的供袋组件A、用于吸住外袋开口上侧沿的吸袋组件A以及设于供袋组件A后侧的撑袋组件A;

所述取袋机构B3包括装有内袋的供袋组件B、用于吸住内袋开口上侧沿的吸袋组件B以及设于供袋组件B后侧的撑袋组件B;

所述取袋机构A2和取袋机构B3之间设有驱动吸袋组件A在供袋组件A和撑袋组件A之间往复位移以及驱动吸袋组件B在供袋组件B和撑袋组件B之间往复位移的取袋驱动机构5。

所述取袋驱动机构5包括设置在取袋机构A2和取袋机构B3之间的固定支架51,滑动设置在固定支架51上的联动板52以及驱动联动板52前后位移的取袋动力件53;

所述吸袋组件A设置在联动板52前端,吸袋组件B设置在联动板52后端。

上侧的热封组件也设置在联动板52上,且位于吸袋组件A前侧。

所述吸袋组件A包括上吸盘A21以及带动上吸盘A21伸入供袋组件A内并复位的吸盘动力件A22,所述撑袋组件A为用于吸住外袋开口下侧沿的下吸盘A23;

所述吸袋组件B包括上吸盘B31以及带动上吸盘B31伸入供袋组件B内并复位的吸盘动力件B32,所述撑袋组件B为用于吸住内袋开口下侧沿的下吸盘B33。

所述供袋组件A包括储袋箱A24以及开口朝向后侧放置于储袋箱A24内的外袋;所述供袋组件B包括储袋箱B34以及开口朝向后侧放置于储袋箱B34内的内袋;

所述储袋箱A24和储袋箱B34内分设有升降供袋机构6。

整机工作过程如下:

1.取袋驱动机构5带动吸袋组件A移动至储袋箱A24上侧,吸盘动力件A22驱动上吸盘A21伸入储袋箱A24,上吸盘A21吸住外袋开口上侧沿,吸盘动力件A22带动上吸盘A21复位,取袋驱动机构5带动吸袋组件A移动撑袋组件A上侧,下吸盘A23吸住外袋开口下侧沿,使外袋袋口撑开;

同时,取袋驱动机构5带动吸袋组件B移动至储袋箱B34上侧,吸盘动力件B32驱动上吸盘B31伸入储袋箱B34,上吸盘B31吸住内袋开口上侧沿,吸盘动力件B32带动上吸盘B31复位,取袋驱动机构5带动吸袋组件B移动撑袋组件B上侧,下吸盘B33吸住内袋开口下侧沿,使内袋袋口撑开;

内袋和外袋开口均朝向撑袋机构4,且三者处于同一直线上。

2.撑袋驱动组件43带动前撑杆41和热封内模42向取袋机构B3位移,前撑杆41由内袋袋口插入,并继续前插至内袋袋底,使下垂状态的内袋呈前后延伸设置,此时热封内模42位于内袋袋口处。

3.撑袋驱动组件43带动前撑杆41和热封内模42继续向取袋机构A2位移,上吸盘B31和下吸盘B33停止工作或前撑杆41直接将内袋由取袋机构B3上抽出,前撑杆41带着内袋由外袋袋口插入,并继续前插至外袋袋底,此时内外袋相互重合,热封内模42位于四个热封组件之间。

4.热封动力件45驱动热封压块44向热封内模42顶压,将内袋和外袋的袋口热封成整体。

5.前撑杆41前端的扁状插置头46由预夹合组件71后端插入,并将两夹板711撬开,位于预夹合组件71内的双套袋呈扁状。

6.夹合动力件724控制夹持部723进行夹合,夹持位于缺口461位置处的袋体,拉袋动力件722将袋体由间隙712处抽出,当抽出一定距离后袋体长度,夹合动力件724控制夹持部723张开,双套袋自动落入收袋箱73内。

收袋装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收袋装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收袋装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收袋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收袋装置.pdf(9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821056479.0 (22)申请日 2018.07.04 (73)专利权人 福建省闽武机械有限公司 地址 352200 福建省宁德市古田县城西莲 桥工业区咽喉际片区 (72)发明人 林树 许建武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中济纬天专利代理有限 公司 11429 代理人 张磊 (51)Int.Cl. A01G 18/66(2018.01) (54)实用新型名称 收袋装置 (57)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收袋装置, 它包括机 架、 设于机架前侧的收袋机构以及设于机架后侧 的。

2、撑袋机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收 袋装置, 其能对袋体进行自动收集。 本实用新型 的优点在于: 收袋机构上设置有对前撑杆及其上 套设袋体进行初步定位的预夹合组件, 袋体通过 夹紧后呈扁状, 增加了拉袋组件的夹持面, 并且 袋体位置固定, 不易受外界因素影响而发生偏 移, 从而保证拉袋组件夹持的稳定性和精确度。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4页 CN 208446245 U 2019.02.01 CN 208446245 U 1.一种收袋装置, 其特征在于: 它包括机架(1)、 设于机架(1)前侧的收袋机构(7)以及 设于机架(1)后侧的撑袋机构(4); 所述撑袋机构(4)包括用于。

3、插入袋体使袋口和袋底呈前后延伸设置的前撑杆(41)以及 驱动前撑杆(41)前移至袋底并继续带动袋体移动至收袋机构(7)处的撑袋驱动组件(43); 所述收袋机构(7)包括用于初步定位前撑杆(41)及其上套设袋体的预夹合组件(71)、 对预夹持的袋体进行再夹持并向前侧抽拉的拉袋组件(72)以及设于拉袋组件(72)运行轨 迹下侧的收袋箱(7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收袋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预夹合组件(71)包括两后端相互 夹合的夹板(711), 两夹板(711)前端之间留有容袋体抽出的间隙(712), 所述前撑杆(41)的 前端设有用于插入两夹板(711)之间的扁状插置头(46); 所述。

4、拉袋组件(72)包括滑动座(721), 带动滑动座(721)前后滑移的拉袋动力件(722)、 两设于滑动座(721)后侧的夹持部(723)以及驱动夹持部(723)开合的夹合动力件(724); 所述预夹合组件(71)前侧设有与夹持部(723)配合且上下贯穿的夹持槽(713), 所述夹 持槽(713)位于扁状插置头(46)的左右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收袋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扁状插置头(46)前端左右侧设有 缺口(461), 所述缺口(461)与夹持槽(713)相对应。 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208446245 U 2 收袋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

5、种收袋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食用菌菇中有部分种类(如香菇), 其传统种植多采用单层结构的菌袋进行培养, 现有技术更新为双套袋结构, 即将内袋套入外袋内部, 并将内袋与外袋的袋口通过热封或 其它方式贴合在一起, 以形成整体。 当菌丝长到一定程度时, 去除外袋, 保留内袋, 内袋利于 菌棒的保湿且不易折断, 有助于菌丝的培养和长菇, 从而提高产量。 0003 现有的双套袋制造多以人工方式实施或半自动化制造, 生产效率低下,并且双套 袋制成后无法实现自动收集。 发明内容 0004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收袋装置, 其能对袋体进行自动收集。 0005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6、 一种收袋装置, 它包括机架、 设于机架 前侧的收袋机构以及设于机架后侧的撑袋机构; 所述撑袋机构包括用于插入袋体使袋口和 袋底呈前后延伸设置的前撑杆以及驱动前撑杆前移至袋底并继续带动袋体移动至收袋机 构处的撑袋驱动组件; 所述收袋机构包括用于初步定位前撑杆及其上套设袋体的预夹合组 件、 对预夹持的袋体进行再夹持并向前侧抽拉的拉袋组件以及设于拉袋组件运行轨迹下侧 的收袋箱。 0006 较之现有技术而言,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0007 1.收袋机构上设置有对前撑杆及其上套设袋体进行初步定位的预夹合组件, 袋体 通过夹紧后呈扁状, 增加了拉袋组件的夹持面, 并且袋体位置固定, 不易受外界因素影。

7、响而 发生偏移, 从而保证拉袋组件夹持的稳定性和精确度。 0008 2.扁状插置头前端左右侧设有缺口, 缺口与夹持槽相对应, 袋体通过前撑杆送至 预夹合组件时, 受到张力作用, 袋体不会贴合在缺口内沿, 而在缺口区域形成仅有袋体的夹 持区, 其与夹持槽相对应, 配合拉袋组件上的夹持部可实现精确夹持。 附图说明 0009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收袋装置实施例运用于食用菌菇棒自动化双套袋制造设备 的结构示意图。 0010 图2是图1中A处放大视图。 0011 图3是图1的侧视图。 0012 图4是收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初始状态)。 0013 图5是收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抽拉状态)。 0014 图6是。

8、前撑杆的结构示意图。 0015 标号说明: 1机架、 2取袋机构A、 21上吸盘A、 22吸盘动力件A、 23下吸盘A、 24储袋箱 说 明 书 1/3 页 3 CN 208446245 U 3 A、 3取袋机构B、 31上吸盘B、 32吸盘动力件B、 33下吸盘B、 34储袋箱B、 4撑袋机构、 41前撑杆、 42热封内模、 43撑袋驱动组件、 44热封压块、 45热封动力件、 46扁状插置头、 461缺口、 5取袋 驱动机构、 51固定支架、 52联动板、 53取袋动力件、 6升降供袋机构、 7收袋机构、 71预夹合组 件、 711夹板、 712间隙、 713夹持槽、 72拉袋组件、 72。

9、1滑动座、 722拉袋动力件、 723夹持部、 724 夹合动力件、 73收袋箱。 具体实施方式 0016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内容进行详细说明: 0017 如图1至图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收袋装置的实施例示意图。 0018 一种收袋装置, 它包括机架1、 设于机架1前侧的收袋机构7以及设于机架1后侧的 撑袋机构4; 0019 所述撑袋机构4包括用于插入袋体使袋口和袋底呈前后延伸设置的前撑杆41以及 驱动前撑杆41前移至袋底并继续带动袋体移动至收袋机构7处的撑袋驱动组件43; 0020 所述收袋机构7包括用于初步定位前撑杆41及其上套设袋体的预夹合组件71、 对 预夹持。

10、的袋体进行再夹持并向前侧抽拉的拉袋组件72以及设于拉袋组件72运行轨迹下侧 的收袋箱73。 0021 所述预夹合组件71包括两后端相互夹合的夹板711, 两夹板711前端之间留有容袋 体抽出的间隙712, 所述前撑杆41的前端设有用于插入两夹板711之间的扁状插置头46; 0022 所述拉袋组件72包括滑动座721, 带动滑动座721前后滑移的拉袋动力件722、 两设 于滑动座721后侧的夹持部723以及驱动夹持部723开合的夹合动力件724; 0023 所述预夹合组件71前侧设有与夹持部723配合且上下贯穿的夹持槽713, 所述夹持 槽713位于扁状插置头46的左右侧。 0024 所述扁状插。

11、置头46前端左右侧设有缺口461, 所述缺口461与夹持槽713相对应。 0025 如图1-3所示, 食用菌菇棒自动化双套袋制造设备在收袋机构7和撑袋机构4之间 前后间隔设置取袋机构A2、 取袋机构B3。 0026 所述取袋机构A2用于抓取外袋并撑开外袋袋口使其开口朝向撑袋机构4, 所述取 袋机构B3用于抓取内袋并撑开内袋袋口使其开口朝向撑袋机构4, 取袋机构A2和取袋机构 B3之间的间距大于内袋长度。 0027 前撑杆41后端设有与内袋口配合防止其收口的热封内模42。 0028 撑开的外袋袋口处设有与热封内模42相配合的热封组件。 0029 所述热封组件设置两组以上, 各热封组件包括热封压块。

12、44以及驱动热封压块44向 热封内模42外周壁压合的热封动力件45, 各热封压块44的压合面相互围合成热封内模42的 外轮廓。 0030 所述热封组件共设置四组, 其分别位于热封内模42上下左右侧。 0031 所述取袋机构A2包括装有外袋的供袋组件A、 用于吸住外袋开口上侧沿的吸袋组 件A以及设于供袋组件A后侧的撑袋组件A; 0032 所述取袋机构B3包括装有内袋的供袋组件B、 用于吸住内袋开口上侧沿的吸袋组 件B以及设于供袋组件B后侧的撑袋组件B; 0033 所述取袋机构A2和取袋机构B3之间设有驱动吸袋组件A在供袋组件A和撑袋组件A 说 明 书 2/3 页 4 CN 208446245 U。

13、 4 之间往复位移以及驱动吸袋组件B在供袋组件B和撑袋组件B之间往复位移的取袋驱动机构 5。 0034 所述取袋驱动机构5包括设置在取袋机构A2和取袋机构B3之间的固定支架51, 滑 动设置在固定支架51上的联动板52以及驱动联动板52前后位移的取袋动力件53; 0035 所述吸袋组件A设置在联动板52前端, 吸袋组件B设置在联动板52后端。 0036 上侧的热封组件也设置在联动板52上, 且位于吸袋组件A前侧。 0037 所述吸袋组件A包括上吸盘A21以及带动上吸盘A21伸入供袋组件A内并复位的吸 盘动力件A22, 所述撑袋组件A为用于吸住外袋开口下侧沿的下吸盘A23; 0038 所述吸袋组。

14、件B包括上吸盘B31以及带动上吸盘B31伸入供袋组件B内并复位的吸 盘动力件B32, 所述撑袋组件B为用于吸住内袋开口下侧沿的下吸盘B33。 0039 所述供袋组件A包括储袋箱A24以及开口朝向后侧放置于储袋箱A24内的外袋; 所 述供袋组件B包括储袋箱B34以及开口朝向后侧放置于储袋箱B34内的内袋; 0040 所述储袋箱A24和储袋箱B34内分设有升降供袋机构6。 0041 整机工作过程如下: 0042 1.取袋驱动机构5带动吸袋组件A移动至储袋箱A24上侧, 吸盘动力件A22驱动上吸 盘A21伸入储袋箱A24, 上吸盘A21吸住外袋开口上侧沿, 吸盘动力件A22带动上吸盘A21复 位, 。

15、取袋驱动机构5带动吸袋组件A移动撑袋组件A上侧, 下吸盘A23吸住外袋开口下侧沿, 使 外袋袋口撑开; 0043 同时, 取袋驱动机构5带动吸袋组件B移动至储袋箱B34上侧, 吸盘动力件B32驱动 上吸盘B31伸入储袋箱B34, 上吸盘B31吸住内袋开口上侧沿, 吸盘动力件B32带动上吸盘B31 复位, 取袋驱动机构5带动吸袋组件B移动撑袋组件B上侧, 下吸盘B33吸住内袋开口下侧沿, 使内袋袋口撑开; 0044 内袋和外袋开口均朝向撑袋机构4, 且三者处于同一直线上。 0045 2.撑袋驱动组件43带动前撑杆41和热封内模42向取袋机构B3位移, 前撑杆41由内 袋袋口插入, 并继续前插至内。

16、袋袋底, 使下垂状态的内袋呈前后延伸设置, 此时热封内模42 位于内袋袋口处。 0046 3.撑袋驱动组件43带动前撑杆41和热封内模42继续向取袋机构A2位移, 上吸盘 B31和下吸盘B33停止工作或前撑杆41直接将内袋由取袋机构B3上抽出, 前撑杆41带着内袋 由外袋袋口插入, 并继续前插至外袋袋底, 此时内外袋相互重合, 热封内模42位于四个热封 组件之间。 0047 4.热封动力件45驱动热封压块44向热封内模42顶压, 将内袋和外袋的袋口热封成 整体。 0048 5.前撑杆41前端的扁状插置头46由预夹合组件71后端插入, 并将两夹板711撬开, 位于预夹合组件71内的双套袋呈扁状。。

17、 0049 6.夹合动力件724控制夹持部723进行夹合, 夹持位于缺口461位置处的袋体, 拉袋 动力件722将袋体由间隙712处抽出, 当抽出一定距离后袋体长度, 夹合动力件724控制夹持 部723张开, 双套袋自动落入收袋箱73内。 说 明 书 3/3 页 5 CN 208446245 U 5 图1 说 明 书 附 图 1/4 页 6 CN 208446245 U 6 图2 说 明 书 附 图 2/4 页 7 CN 208446245 U 7 图3 图4 说 明 书 附 图 3/4 页 8 CN 208446245 U 8 图5 图6 说 明 书 附 图 4/4 页 9 CN 208446245 U 9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