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收袋装置。
背景技术
食用菌菇中有部分种类(如香菇),其传统种植多采用单层结构的菌袋进行培养,现有技术更新为双套袋结构,即将内袋套入外袋内部,并将内袋与外袋的袋口通过热封或其它方式贴合在一起,以形成整体。当菌丝长到一定程度时,去除外袋,保留内袋,内袋利于菌棒的保湿且不易折断,有助于菌丝的培养和长菇,从而提高产量。
现有的双套袋制造多以人工方式实施或半自动化制造,生产效率低下,并且双套袋制成后无法实现自动收集。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收袋装置,其能对袋体进行自动收集。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收袋装置,它包括机架、设于机架前侧的收袋机构以及设于机架后侧的撑袋机构;所述撑袋机构包括用于插入袋体使袋口和袋底呈前后延伸设置的前撑杆以及驱动前撑杆前移至袋底并继续带动袋体移动至收袋机构处的撑袋驱动组件;所述收袋机构包括用于初步定位前撑杆及其上套设袋体的预夹合组件、对预夹持的袋体进行再夹持并向前侧抽拉的拉袋组件以及设于拉袋组件运行轨迹下侧的收袋箱。
较之现有技术而言,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1.收袋机构上设置有对前撑杆及其上套设袋体进行初步定位的预夹合组件,袋体通过夹紧后呈扁状,增加了拉袋组件的夹持面,并且袋体位置固定,不易受外界因素影响而发生偏移,从而保证拉袋组件夹持的稳定性和精确度。
2.扁状插置头前端左右侧设有缺口,缺口与夹持槽相对应,袋体通过前撑杆送至预夹合组件时,受到张力作用,袋体不会贴合在缺口内沿,而在缺口区域形成仅有袋体的夹持区,其与夹持槽相对应,配合拉袋组件上的夹持部可实现精确夹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收袋装置实施例运用于食用菌菇棒自动化双套袋制造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处放大视图。
图3是图1的侧视图。
图4是收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初始状态)。
图5是收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抽拉状态)。
图6是前撑杆的结构示意图。
标号说明:1机架、2取袋机构A、21上吸盘A、22吸盘动力件A、23下吸盘A、24储袋箱A、3取袋机构B、31上吸盘B、32吸盘动力件B、33下吸盘B、34储袋箱B、4撑袋机构、41前撑杆、42热封内模、43撑袋驱动组件、44热封压块、45热封动力件、46扁状插置头、461缺口、5取袋驱动机构、51固定支架、52联动板、53取袋动力件、6升降供袋机构、7收袋机构、71预夹合组件、711夹板、712间隙、713夹持槽、72拉袋组件、721滑动座、722拉袋动力件、723夹持部、724夹合动力件、73收袋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内容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至图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收袋装置的实施例示意图。
一种收袋装置,它包括机架1、设于机架1前侧的收袋机构7以及设于机架1后侧的撑袋机构4;
所述撑袋机构4包括用于插入袋体使袋口和袋底呈前后延伸设置的前撑杆41以及驱动前撑杆41前移至袋底并继续带动袋体移动至收袋机构7处的撑袋驱动组件43;
所述收袋机构7包括用于初步定位前撑杆41及其上套设袋体的预夹合组件71、对预夹持的袋体进行再夹持并向前侧抽拉的拉袋组件72以及设于拉袋组件72运行轨迹下侧的收袋箱73。
所述预夹合组件71包括两后端相互夹合的夹板711,两夹板711前端之间留有容袋体抽出的间隙712,所述前撑杆41的前端设有用于插入两夹板711之间的扁状插置头46;
所述拉袋组件72包括滑动座721,带动滑动座721前后滑移的拉袋动力件722、两设于滑动座721后侧的夹持部723以及驱动夹持部723开合的夹合动力件724;
所述预夹合组件71前侧设有与夹持部723配合且上下贯穿的夹持槽713,所述夹持槽713位于扁状插置头46的左右侧。
所述扁状插置头46前端左右侧设有缺口461,所述缺口461与夹持槽713相对应。
如图1-3所示,食用菌菇棒自动化双套袋制造设备在收袋机构7和撑袋机构4之间前后间隔设置取袋机构A2、取袋机构B3。
所述取袋机构A2用于抓取外袋并撑开外袋袋口使其开口朝向撑袋机构4,所述取袋机构B3用于抓取内袋并撑开内袋袋口使其开口朝向撑袋机构4,取袋机构A2和取袋机构B3之间的间距大于内袋长度。
前撑杆41后端设有与内袋口配合防止其收口的热封内模42。
撑开的外袋袋口处设有与热封内模42相配合的热封组件。
所述热封组件设置两组以上,各热封组件包括热封压块44以及驱动热封压块44向热封内模42外周壁压合的热封动力件45,各热封压块44的压合面相互围合成热封内模42的外轮廓。
所述热封组件共设置四组,其分别位于热封内模42上下左右侧。
所述取袋机构A2包括装有外袋的供袋组件A、用于吸住外袋开口上侧沿的吸袋组件A以及设于供袋组件A后侧的撑袋组件A;
所述取袋机构B3包括装有内袋的供袋组件B、用于吸住内袋开口上侧沿的吸袋组件B以及设于供袋组件B后侧的撑袋组件B;
所述取袋机构A2和取袋机构B3之间设有驱动吸袋组件A在供袋组件A和撑袋组件A之间往复位移以及驱动吸袋组件B在供袋组件B和撑袋组件B之间往复位移的取袋驱动机构5。
所述取袋驱动机构5包括设置在取袋机构A2和取袋机构B3之间的固定支架51,滑动设置在固定支架51上的联动板52以及驱动联动板52前后位移的取袋动力件53;
所述吸袋组件A设置在联动板52前端,吸袋组件B设置在联动板52后端。
上侧的热封组件也设置在联动板52上,且位于吸袋组件A前侧。
所述吸袋组件A包括上吸盘A21以及带动上吸盘A21伸入供袋组件A内并复位的吸盘动力件A22,所述撑袋组件A为用于吸住外袋开口下侧沿的下吸盘A23;
所述吸袋组件B包括上吸盘B31以及带动上吸盘B31伸入供袋组件B内并复位的吸盘动力件B32,所述撑袋组件B为用于吸住内袋开口下侧沿的下吸盘B33。
所述供袋组件A包括储袋箱A24以及开口朝向后侧放置于储袋箱A24内的外袋;所述供袋组件B包括储袋箱B34以及开口朝向后侧放置于储袋箱B34内的内袋;
所述储袋箱A24和储袋箱B34内分设有升降供袋机构6。
整机工作过程如下:
1.取袋驱动机构5带动吸袋组件A移动至储袋箱A24上侧,吸盘动力件A22驱动上吸盘A21伸入储袋箱A24,上吸盘A21吸住外袋开口上侧沿,吸盘动力件A22带动上吸盘A21复位,取袋驱动机构5带动吸袋组件A移动撑袋组件A上侧,下吸盘A23吸住外袋开口下侧沿,使外袋袋口撑开;
同时,取袋驱动机构5带动吸袋组件B移动至储袋箱B34上侧,吸盘动力件B32驱动上吸盘B31伸入储袋箱B34,上吸盘B31吸住内袋开口上侧沿,吸盘动力件B32带动上吸盘B31复位,取袋驱动机构5带动吸袋组件B移动撑袋组件B上侧,下吸盘B33吸住内袋开口下侧沿,使内袋袋口撑开;
内袋和外袋开口均朝向撑袋机构4,且三者处于同一直线上。
2.撑袋驱动组件43带动前撑杆41和热封内模42向取袋机构B3位移,前撑杆41由内袋袋口插入,并继续前插至内袋袋底,使下垂状态的内袋呈前后延伸设置,此时热封内模42位于内袋袋口处。
3.撑袋驱动组件43带动前撑杆41和热封内模42继续向取袋机构A2位移,上吸盘B31和下吸盘B33停止工作或前撑杆41直接将内袋由取袋机构B3上抽出,前撑杆41带着内袋由外袋袋口插入,并继续前插至外袋袋底,此时内外袋相互重合,热封内模42位于四个热封组件之间。
4.热封动力件45驱动热封压块44向热封内模42顶压,将内袋和外袋的袋口热封成整体。
5.前撑杆41前端的扁状插置头46由预夹合组件71后端插入,并将两夹板711撬开,位于预夹合组件71内的双套袋呈扁状。
6.夹合动力件724控制夹持部723进行夹合,夹持位于缺口461位置处的袋体,拉袋动力件722将袋体由间隙712处抽出,当抽出一定距离后袋体长度,夹合动力件724控制夹持部723张开,双套袋自动落入收袋箱73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