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加快昆虫幼体与饲料分离的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加快昆虫幼体与饲料分离的方法.pdf(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810259340.4 (22)申请日 2018.03.27 (71)申请人 嘉兴溯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 314300 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经济开 发区大桥新区东港村 (72)发明人 石洪亮 张海忠 郑国平 王云飞 赵一鸣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天奇智新知识产权代理 有限公司 11340 代理人 韩洪 (51)Int.Cl. A01K 67/033(2006.01) (54)发明名称 一种加快昆虫幼体与饲料分离的方法 (57)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加快昆虫幼体与饲料分离。
2、 的方法, 该分离方法的主要分离过程为: 接通电 源, 循环风机启动, 光热发生器启动后发出光和 热, 光照在虫体与饲料的混合物上面, 由于光照 一侧较亮, 另外一侧较暗, 虫体会向较暗的一侧 爬行, 从而加快虫体与饲料的分离, 同时由于加 热作用造成虫体与饲料混合物的两侧温度有差 异, 虫体会向温度较低的一侧爬行, 所以会促使 虫体与饲料更加高效的分离。 本发明方法独特、 结构合理, 采用昆虫幼体的生物学特性(厌光、 避 热)来驱赶昆虫幼体快速逃离饲料, 从而达到昆 虫幼体与饲料的高效分离。 该方法提高了分离效 果, 所以提高了生产效率、 降低了劳动强度。 尤其 适用于餐厨废弃物的自动处理系。
3、统中。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2页 附图2页 CN 108541666 A 2018.09.18 CN 108541666 A 1.一种加快昆虫幼体与饲料分离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采用光和热的组合形式对昆虫 幼体与饲料进行分离, 该分离方法的主要分离过程为: a)控制触点接通电源, 循环风机启动; b)光热发生器启动, 光热发生器启动后发出光和热, 光照在虫体与饲料的混合物上面, 由于光照一侧较亮, 另外一侧较暗, 虫体会向较暗的一侧爬行, 从而加快虫体与饲料的分 离, 同时由于加热作用造成虫体与饲料混合物的两侧温度有差异, 虫体会向温度较低的一 侧爬行, 促使虫体与饲料进行高效分离; c)。
4、控制触点与电源断开, 光热发生器断电, 循环风机继续运行一定时间, 以保证光热发 生器迅速冷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加快昆虫幼体与饲料分离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c) 中循环风机运行的时间为10-20分钟。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加快昆虫幼体与饲料分离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一种 加快昆虫幼体与饲料分离的方法靠驱虫装置来实现, 所述的驱虫装置包括外壳(91)、 内反 射层(92)、 隔热层(93)、 光热发生器(94)、 热风循环格栅(95)、 循环风机(96)、 控制触点 (97)、 内部温控及保护电路, 所述的隔热层(93)位于外壳(91)与内反射层(92)之间,。
5、 所述的 内反射层(92)的外面设有若干个光热发生器(94), 所述的光热发生器(94)的下方设有热风 循环格栅(95), 所述的热风循环格栅(95)的两端与内反射层(92)连接, 所述的热风循环格 栅(95)的下方设有循环风机(96), 所述的隔热层(93)内设有控制触点(97), 所述的控制触 点(97)的一端穿过外壳(91)位于隔热层(93)内, 所述的控制触点(97)的一端与内部温控及 保护电路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加快昆虫幼体与饲料分离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外壳 (91)为矩形, 所述的内反射层(92)位于外壳(91)的两内侧。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加快昆虫。
6、幼体与饲料分离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光热 发生器(94)的个数为3-5个。 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108541666 A 2 一种加快昆虫幼体与饲料分离的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饲料处理的技术领域, 特别是一种加快昆虫幼体与饲料分离的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现有的昆虫幼体与饲料分离的处理方法是: 静置自然分离, 由于昆虫的厌光性, 昆 虫会主动钻入饲料内部, 掉入筛网下面黑暗的收集坑, 达到幼虫与饲料分离的目的。 现有方 法完全靠自然环境, 分离时间长, 分离效果差。 0003 综上所述, 如何进一步提高虫体的分离效率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继续解决。
7、的技术问 题。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 提出一种加快昆虫幼体与饲料分离 的方法, 其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分离效率不高的技术问题。 0005 为实现上述目的,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加快昆虫幼体与饲料分离的方法, 采用光和 热的组合形式对昆虫幼体与饲料进行分离, 该分离方法的主要分离过程为: 0006 a)控制触点接通电源, 循环风机启动; 0007 b)光热发生器启动, 光热发生器启动后发出光和热, 光照在虫体与饲料的混合物 上面, 由于光照一侧较亮, 另外一侧较暗, 虫体会向较暗的一侧爬行, 从而加快虫体与饲料 的分离, 同时由于加热作用造成虫体与饲料混合物。
8、的两侧温度有差异, 虫体会向温度较低 的一侧爬行, 促使虫体与饲料进行高效分离; 0008 c)控制触点与电源断开, 光热发生器断电, 循环风机继续运行一定时间, 以保证光 热发生器迅速冷却。 0009 作为优选, 所述步骤c)中循环风机运行的时间为10-20分钟, 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 进行再调节。 0010 作为优选, 所述的一种加快昆虫幼体与饲料分离的方法靠驱虫装置来实现, 所述 的驱虫装置包括外壳、 内反射层、 隔热层、 光热发生器、 热风循环格栅、 循环风机、 控制触点、 内部温控及保护电路, 所述的隔热层位于外壳与内反射层之间, 所述的内反射层的外面设 有若干个光热发生器, 所述的光。
9、热发生器的下方设有热风循环格栅, 所述的热风循环格栅 的两端与内反射层连接, 所述的热风循环格栅的下方设有循环风机, 所述的隔热层内设有 控制触点, 所述的控制触点的一端穿过外壳位于隔热层内, 所述的控制触点的一端与内部 温控及保护电路连接。 0011 作为优选, 所述的外壳为矩形, 所述的内反射层位于外壳的两内侧。 0012 作为优选, 所述的光热发生器的个数为3-5个。 0013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用于加快昆虫幼体与饲 料分离的方法, 该方法独特、 结构合理, 采用昆虫幼体的生物学特性(厌光、 避热)来驱赶昆 虫幼体快速逃离饲料, 从而达到昆虫幼体与饲料。
10、的高效分离。 该方法提高了分离效果, 所以 说 明 书 1/2 页 3 CN 108541666 A 3 提高了生产效率。 0014 本发明的特征及优点将通过实施例结合附图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0015 图1是本发明驱虫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6 图2是本发明驱虫装置的左视图; 0017 图3是本发明驱虫装置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 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了, 下面通过附图中及实施例, 对 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 但是应该理解, 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 明, 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此外, 在以下说明中, 省略了对公知结。
11、构和技术的描述, 以 避免不必要地混淆本发明的概念。 0019 参阅图1至图3,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加快昆虫幼体与饲料分离的驱虫装 置, 采用光和热的组合形式对昆虫幼体与饲料进行分离, 该分离方法的主要分离过程为: a) 控制触点接通电源, 循环风机启动; b)光热发生器启动, 光热发生器启动后发出光和热, 光 照在虫体与饲料的混合物上面, 由于光照一侧较亮, 另外一侧较暗, 虫体会向较暗的一侧爬 行, 从而加快虫体与饲料的分离, 同时由于加热作用造成虫体与饲料混合物的两侧温度有 差异, 虫体会向温度较低的一侧爬行, 促使虫体与饲料进行高效分离; c)控制触点与电源断 开, 光热发生器断。
12、电, 循环风机继续运行一定时间, 以保证光热发生器迅速冷却, 所述步骤 c)中循环风机运行的时间为10-20分钟, 所述的一种加快昆虫幼体与饲料分离的方法靠驱 虫装置来实现, 所述的驱虫装置包括外壳91、 内反射层92、 隔热层93、 光热发生器94、 热风循 环格栅95、 循环风机96、 控制触点97、 内部温控及保护电路, 所述的隔热层93位于外壳91与 内反射层92之间, 所述的内反射层92的外面设有若干个光热发生器94, 所述的光热发生器 94的下方设有热风循环格栅95, 所述的热风循环格栅95的两端与内反射层92连接, 所述的 热风循环格栅95的下方设有循环风机96, 所述的隔热层9。
13、3内设有控制触点97, 所述的控制 触点97的一端穿过外壳91位于隔热层93内, 所述的控制触点97的一端与内部温控及保护电 路连接, 所述的外壳91为矩形, 所述的内反射层92位于外壳91的两内侧, 所述的光热发生器 94的个数为3-5个。 0020 当该驱虫装置的控制触点97接触通电时, 循环风机96启动, 光热发生器94启动, 在 光和热的作用下, 虫体与饲料混合物的上表面温度升高而且光线较亮, 由于昆虫幼体具有 厌光和避热的生物学特性, 所以昆虫幼体在光和热的刺激下向驱虫装置反方向爬行, 从而 实现昆虫幼体与饲料快速分离的目的, 当控制触点97断开时断电, 光热发生器94断电, 循环 风机96继续运行一定时间(据情况可调)以保证光热发生器94迅速冷却。 0021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 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 凡在本发明的精 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 等同替换或改进等, 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说 明 书 2/2 页 4 CN 108541666 A 4 图1 图2 说 明 书 附 图 1/2 页 5 CN 108541666 A 5 图3 说 明 书 附 图 2/2 页 6 CN 108541666 A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