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警用救生袋H型支架.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警用救生袋H型支架.pdf(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授权公告号 CN 203196153 U (45)授权公告日 2013.09.18 CN 203196153 U *CN203196153U* (21)申请号 201320061584.4 (22)申请日 2013.02.04 A62B 1/04(2006.01) (73)专利权人 徐兴文 地址 225321 江苏省泰州市高港区口岸街道 龙圣新村 73 号 (72)发明人 徐兴文 (54) 实用新型名称 一种警用救生袋 H 型支架 (57)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警用救生袋 H 型支 架, 包括内、 外 H 型折叠架, 内、 外 H 型折叠架均由 左、 右支架经折叠连杆装置呈可折叠。
2、调节、 固定状 态连接而成, 内、 外 H 型折叠架的左支架之间经左 连接螺杆连接, 左连接螺杆与两左支架的旋接螺 纹方向相反, 内、 外 H 型折叠架的右支架之间经右 连接螺杆连接, 右连接螺杆与两右支架的旋接螺 纹方向相反 ; 所述外 H 型折叠架的左、 右支架顶端 设有挂接救生袋的挂钩。该支架结构简单、 紧凑, 能确保安全袋的稳定挂接, 逃生安全, 使用便捷、 稳定、 安全系数高。 (51)Int.Cl. (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2 页 附图 2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2页 附。
3、图2页 (10)授权公告号 CN 203196153 U CN 203196153 U *CN203196153U* 1/1 页 2 1. 一种警用救生袋 H 型支架, 其特征在于 : 包括内、 外 H 型折叠架, 内、 外 H 型折叠架均 由左、 右支架经折叠连杆装置呈可折叠调节、 固定状态连接而成, 内、 外 H 型折叠架的左支 架之间经左连接螺杆连接, 左连接螺杆与两左支架的旋接螺纹方向相反, 内、 外 H 型折叠架 的右支架之间经右连接螺杆连接, 右连接螺杆与两右支架的旋接螺纹方向相反 ; 所述外 H 型折叠架的左、 右支架顶端设有挂接救生袋的挂钩。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一种。
4、警用救生袋 H 型支架, 其特征在于 : 所述内 H 型折叠架 的左、 右支架内侧均设有吸盘, 吸盘经吸盘螺杆穿接于左、 右支架上。 3.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一种警用救生袋 H 型支架, 其特征在于 : 所述外 H 型折叠架 的左、 右支架上均穿接有螺杆。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警用救生袋H型支架, 其特征在于 : 所述两左支架和/或 两右支架上设置于支架固定装置, 支架固定装置包括固定座、 固定杆和固定直角销, 固定座 连接于两左支架中的一左支架上或两右支架的一右支架上, 固定左上铰接固定杆一端, 固 定杆另一端开设固定槽, 固定直角销穿过固定槽螺纹旋接于两左支架中的另一左支架上。
5、或 两右支架的另一右支架上。 5.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一种警用救生袋 H 型支架, 其特征在于 : 所述外 H 型折叠架 的左、 右支架上部呈向内 H 型折叠架方向倾斜或弯曲设置。 权 利 要 求 书 CN 203196153 U 2 1/2 页 3 一种警用救生袋 H 型支架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救生器具, 具体说是一种用于高层建筑逃生用挂接救生器材 的警用救生袋 H 型支架, 适用于军事滑降、 自然救灾时的应急逃生。 背景技术 0002 在社会生活中, 火灾已成为威胁公共安全, 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一种多发性 灾害。据统计, 全世界每天发生火灾 1 万起左右, 死。
6、 2000 多人, 伤 3000 多人, 每年火灾造成 的直接财产损失达 10 多亿元。尤其是特大恶性火灾不断发生, 给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 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0003 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密集的大国, 火灾现象频有发生。 我国政府对火灾的预防、 扑灭 宣传力度较大, 各地政府对火灾易发地点加强管制, 同时对人民群众宣传防范措施和应急 逃生方法, 尽可能避免火灾发生, 以及降低火灾损失。 0004 在高层建筑的火灾中, 高层建筑中人员逃离大都依靠安全楼梯, 在火灾现场, 安全 楼梯的逃生作用十分有限, 不能及时、 安全地输送逃生人员, 通常损失较大。而现有火灾的 应急工具, 仍局限于传统的消。
7、防灭火器, 对于一些火势较大, 或不易扑灭的火灾而言, 逃离 火灾现场尤为重要, 一个便捷、 安全的逃生器材能很好地降低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 损失。 发明内容 0005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 紧凑, 能确保高空安全滑 降, 降低火灾损失, 逃生安全使用便捷、 稳定、 安全系数高的警用救生袋 H 型支架。 0006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 一种警用救生袋 H 型 支架, 其特征在于 : 包括内、 外H型折叠架, 内、 外H型折叠架均由左、 右支架经折叠连杆装置 呈可折叠调节、 固定状态连接而成, 内、 外 H 型折叠架的左支架。
8、之间经左连接螺杆连接, 左 连接螺杆与两左支架的旋接螺纹方向相反, 内、 外 H 型折叠架的右支架之间经右连接螺杆 连接, 右连接螺杆与两右支架的旋接螺纹方向相反 ; 所述外 H 型折叠架的左、 右支架顶端设 有挂接救生袋的挂钩。 0007 本实用新型优选地, 所述内 H 型折叠架的左、 右支架内侧均设有吸盘, 吸盘经吸盘 螺杆穿接于左、 右支架上。 0008 本实用新型优选地, 所述外 H 型折叠架的左、 右支架上均穿接有螺杆。 0009 本实用新型优选地, 所述两左支架和 / 或两右支架上设置于支架固定装置, 支架 固定装置包括固定座、 固定杆和固定直角销, 固定座连接于两左支架中的一左支。
9、架上或两 右支架的一右支架上, 固定左上铰接固定杆一端, 固定杆另一端开设固定槽, 固定直角销穿 过固定槽螺纹旋接于两左支架中的另一左支架上或两右支架的另一右支架上。 0010 本实用新型优选地, 所述外H型折叠架的左、 右支架上部呈向内H型折叠架方向倾 斜或弯曲设置。 说 明 书 CN 203196153 U 3 2/2 页 4 0011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 : H 型支架通过左、 右连接螺杆连接内、 外 H 型折叠架, 内、 外 H 型折叠架可折叠, 组装、 使用、 存放方便, 通过内、 外 H 型折叠架可折叠成任意角度, 满足不 同墙体上骑跨要求 ; 连接螺杆通过旋向相反的螺纹驱动内、 。
10、外 H 型折叠架的左支架和右支 架相向收缩或相背扩张, 同时配合内 H 型折叠架左、 右支架上的吸盘吸紧墙体内侧面, 外 H 型折叠架左、 右支架上的螺杆旋转顶紧墙体外侧面, 可满足不同厚度墙体的骑垮固定, 骑跨 稳定, 使用安全性能高 ; H 型支架骑跨于墙体上后, 通过固定杆绕固定座旋转对应, 使固定 直角销能穿接固定杆上固定槽并锁紧于另一支架上, 实现内、 外 H 型折叠架之间的使用固 定, 进一步确保使用稳定, 提高救生安全性。 附图说明 0012 图 1 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 0013 图 2 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使用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0014 图中 : 墙体1, 左内支架2,。
11、 右内支架3, 左外支架4, 右外支架5, 挂钩6, 折叠连杆装 置 7, 左连接螺杆 8, 右连接螺杆 9, 吸盘螺杆 10, 吸盘 11, 螺杆 12, 固定座 13, 固定杆 14, 固 定槽 15, 固定直角销 16, 救生袋 17。 具体实施方式 0015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0016 图1所示, 一种警用救生袋H型支架包括左内支架2、 右内支架3、 左外支架4、 右外 支架5、 挂钩6、 折叠连杆装置7、 左连接螺杆8、 右连接螺杆9、 吸盘螺杆10、 吸盘11、 螺杆12、 固定座 13、 固定杆 14、 固定槽 15、 固定直角销 16, 左内支架 。
12、2 和右内支架 3 经折叠连杆装置 7 连接成内 H 型折叠架, 左外支架 4 和右外支架 5 经折叠连杆装置 7 连接成外 H 型折叠架, 左内支架 2 和左外支架 4 之间经左连接螺杆 8 连接, 左内支架 2、 左外支架 4 分别与左连接 螺杆 8 旋接的螺纹旋向相反, 右内支架 3 和右外支架 5 之间经右连接螺杆 9 连接, 右内支架 3、 右外支架 5 分别与左连接螺杆 8 旋接的螺纹旋向相反 ; 左内支架 2 和右内支架 3 的下端 内侧均穿接吸盘螺杆 10, 吸盘螺杆 10 上连接有设于左内支架 2 和右内支架 3 内侧的吸盘 11, 左外支架 4 和右外支架 5 的内侧穿接有。
13、螺杆 12 ; 左内支架 2 上端连接固定座 13, 固定座 13 铰接固定杆 14 一端, 固定杆 14 另一端设有固定槽 15, 固定直角销 16 穿过固定槽 15 锁 紧于左外支架 4 上端 ; 左外支架 4 和右外支架 5 上端呈向内 H 型折叠架方向倾斜或弯曲设 置, 且其上均连接有挂钩 6。 0017 图 2 所示为本实用新型配合警用救生袋使用的实施例, 图中 H 型支架下端骑跨于 墙体 1 上, H 型支架可设置于窗体、 阳台、 平台上进行救生, 救生袋 17 通过任意一端的挂接 孔挂接于H型支架上端的挂钩上, 逃生人员可依次通过救生袋17的袋口进入袋体内进行滑 落逃生。 说 明 书 CN 203196153 U 4 1/2 页 5 图 1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3196153 U 5 2/2 页 6 图 2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3196153 U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