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楼救援系统.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高楼救援系统.pdf(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410544927.1 (22)申请日 2014.09.29 (71)申请人 长春理工大学光电信息学院 地址 130000 吉林省长春市高新区博才路 399号 (72)发明人 杨有松 杨双辰 徐子奇 张海馨 刘赟 刘仲禹 赵迎 吴倩倩 郭微 (51)Int.Cl. A62B 1/04(2006.01) (54)发明名称 一种高楼救援系统 (57)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楼救援系统, 其包括用 于设置在楼顶的复合运动机构, 复合运动机构出 于伸展状态, 第一拉杆与第二拉杆的铰。
2、接点、 第 三拉杆与第四拉杆的铰接点均卡顶在对应楼顶 边缘处; 第一悬臂梁与第二悬臂梁均伸出楼顶边 缘, 第一悬臂梁与第二悬臂梁上均设置有导轨, 导轨上设置有折叠式救生舱。 报警后只要接通电 源即可展开救援行动, 实现了机电一体化控制, 系统传动简单灵活; 合理的使用机械传动机构并 将传动机构与支撑结构有机结合, 并且实现了救 生舱位移的精确控制, 使系统简单牢固, 承载能 力强, 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尤其是采 用可折叠以及防火材料制作救生舱, 使救生舱的 工作安全、 快速、 准确, 大幅度提高了救援速度。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2页 CN 105879247 A 2016。
3、.08.24 CN 105879247 A 1/1 页 2 1. 一种高楼救援系统, 其包括用于设置在楼顶的复合运动机构, 其特征在于, 复合运动 机构包括第一固定座、 第二固定座、 第三固定座与第四固定座, 第一固定座、 第二固定座位 于第三固定座、 第四固定座后方, 其呈方形布局, 第一固定座上铰接有第一连接杆, 第二固 定座上铰接有第二连接杆, 第三固定座上铰接有第三连接杆, 第四固定座上铰接有第四连 接杆 ; 第一连接杆与第三连接杆上端设置有第一悬臂梁, 第二连接杆与第四连接杆上端设 置有第二悬臂梁 ; 第一连接杆上铰接有第一拉杆, 第一拉杆的另一端铰接有第二拉杆, 第二 拉杆的另一端。
4、铰接在第一悬臂梁上, 第一拉杆与第二拉杆的铰接点上设置有第一竖直杆, 第一竖直杆的另一端设置在第一悬臂梁上 ; 第二连接杆上铰接有第三拉杆, 第三拉杆的另 一端铰接有第四拉杆, 第四拉杆的另一端铰接在第二悬臂梁上, 第三拉杆与第四拉杆的铰 接点上设置有第二竖直杆, 第二竖直杆的另一端设置在第二悬臂梁上 ; 复合运动机构出于 伸展状态, 第一拉杆与第二拉杆的铰接点、 第三拉杆与第四拉杆的铰接点均卡顶在对应楼 顶边缘处 ; 第一悬臂梁与第二悬臂梁均伸出楼顶边缘, 第一悬臂梁与第二悬臂梁上均设置 有导轨, 导轨上设置有折叠式救生舱。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高楼救援系统, 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
5、三连接杆上设置有第一 推杆, 第四连接杆上设置有第二推杆, 第一推杆与第二推杆均配置有驱动机构。 3.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高楼救援系统, 其特征在于, 上述折叠式救生舱包括三层折 叠式单元, 每个折叠式单元包括一底板与四个伸缩杆, 四个伸缩杆固定在底板的四角, 上一 层折叠式单元的底板兼作下一层折叠式单元的顶板 ; 位于最上层的折叠式单元设置有一盖 板。 4.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高楼救援系统, 其特征在于, 上述导轨为钢索。 5.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高楼救援系统, 其特征在于, 上述复合运动机构与折叠式救 生舱配置有一控制中心。 6. 根据权利要求 5 所述的高楼救援系统, 。
6、其特征在于, 上述控制中心包括中央处理器、 烟雾探测传感器、 火灾报警器、 复合运动机构控制模块、 延时控制器与折叠式救生舱模块, 烟雾探测传感器、 火灾报警器、 复合运动机构控制模块均与中央处理器通信连接, 折叠式救 生舱模块通过延时控制器与中央处理器通信连接。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5879247 A 2 1/3 页 3 一种高楼救援系统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楼救援系统。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经济的发展, 城市里的高层建筑越来越多, 一且发生火灾, 救援和逃生问题非 常棘手, 已经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我国现有的失火救援设备有 : 消防云梯、 高空缓降器等。 现。
7、有的火灾解救援设备存在以下问题 : 1、 高度制约, 从救援角度看, 消防人员难以通过现有 装备, 如消防云梯等, 达到 50 米以上的高度实施救援, 只能望楼兴叹。2、 现有设备安全稳定 性差, 从逃生角度看, 目前国内拥有简易的绳绛高空缓降装置, 但因逃生者使用该装置受多 种客观因素限制, 如下降时自转 ; 操纵困难 ; 或因心里紧张, 风速大等因素, 导致逃生者使 用失败, 此外, 老幼病残等行动不便者也难以使用现有技术中的设备。 0003 因此, 现有技术有待于更进一步的改进和发展。 发明内容 0004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高楼救援系统, 以提高火灾救援的 及时性。
8、与安全性。 0005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发明方案包括 : 0006 一种高楼援救系统, 其包括用于设置在楼顶的复合运动机构, 其中, 复合运动机构 包括第一固定座、 第二固定座、 第三固定座与第四固定座, 第一固定座、 第二固定座位于第 三固定座、 第四固定座后方, 其呈方形布局, 第一固定座上铰接有第一连接杆, 第二固定座 上铰接有第二连接杆, 第三固定座上铰接有第三连接杆, 第四固定座上铰接有第四连接杆 ; 第一连接杆与第三连接杆上端设置有第一悬臂梁, 第二连接杆与第四连接杆上端设置有第 二悬臂梁 ; 第一连接杆上铰接有第一拉杆, 第一拉杆的另一端铰接有第二拉杆, 第二拉杆的 另一端。
9、铰接在第一悬臂梁上, 第一拉杆与第二拉杆的铰接点上设置有第一竖直杆, 第一竖 直杆的另一端设置在第一悬臂梁上 ; 第二连接杆上铰接有第三拉杆, 第三拉杆的另一端铰 接有第四拉杆, 第四拉杆的另一端铰接在第二悬臂梁上, 第三拉杆与第四拉杆的铰接点上 设置有第二竖直杆, 第二竖直杆的另一端设置在第二悬臂梁上 ; 复合运动机构出于伸展状 态, 第一拉杆与第二拉杆的铰接点、 第三拉杆与第四拉杆的铰接点均卡顶在对应楼顶边缘 处 ; 第一悬臂梁与第二悬臂梁均伸出楼顶边缘, 第一悬臂梁与第二悬臂梁上均设置有导轨, 导轨上设置有折叠式救生舱。 0007 所述的高楼救援系统, 其中, 上述第三连接杆上设置有第一。
10、推杆, 第四连接杆上设 置有第二推杆, 第一推杆与第二推杆均配置有驱动机构。 0008 所述的高楼救援系统, 其中, 上述折叠式救生舱包括三层折叠式单元, 每个折叠式 单元包括一底板与四个伸缩杆, 四个伸缩杆固定在底板的四角, 上一层折叠式单元的底板 兼作下一层折叠式单元的顶板 ; 位于最上层的折叠式单元设置有一盖板。 0009 所述的高楼援救系统, 其中, 上述导轨为钢索。 说 明 书 CN 105879247 A 3 2/3 页 4 0010 所述的高楼援救系统, 其中, 上述复合运动机构与折叠式救生舱配置有一控制中 心。 0011 所述的高楼援救系统, 其中, 上述控制中心包括中央处理器。
11、、 烟雾探测传感器、 火 灾报警器、 复合运动机构控制模块、 延时控制器与折叠式救生舱模块, 烟雾探测传感器、 火 灾报警器、 复合运动机构控制模块均与中央处理器通信连接, 折叠式救生舱模块通过延时 控制器与中央处理器通信连接。 0012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高楼救援系统, 巧妙的采用了楼顶布设方案, 构思新颖, 解决了 救火过程中攀高难题, 救援与逃生工作基本实现自动化控制, 报警后只要接通电源即可展 开救援行动, 实现了机电一体化控制, 系统传动简单灵活 ; 合理的使用机械传动机构并将 传动机构与支撑结构有机结合, 并且实现了救生舱位移的精确控制, 使系统简单牢固, 承载 能力强, 展开、 收。
12、起自如, 速度灵活调节, 充分运用钢索的数量, 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 性, 尤其是采用可折叠以及防火材料制作救生舱, 使救生舱的工作安全、 快速、 准确, 大幅度 提高了救援速度。 附图说明 0013 图 1 是本发明中复合运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 0014 图 2 是本发明中高楼救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 0015 图 3 是本发明中控制中心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6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楼救援系统,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 技术方案及效果更加清楚、 明确, 以下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 应当理解, 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 发明, 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0017 本发明。
13、提供了一种高楼救援系统, 如图 1 与图 2 所示的, 其包括用于设置在楼顶 1 的复合运动机构2, 其中, 复合运动机构2包括第一固定座3、 第二固定座4、 第三固定座5与 第四固定座 6, 第一固定座 3、 第二固定座 4 位于第三固定座 5、 第四固定座 6 后方, 其呈方 形布局, 第一固定座 3 上铰接有第一连接杆 7, 第二固定座 4 上铰接有第二连接杆 8, 第三固 定座 5 上铰接有第三连接杆 9, 第四固定座 6 上铰接有第四连接杆 10 ; 第一连接杆 7 与第三 连接杆 9 上端设置有第一悬臂梁 11, 第二连接杆 8 与第四连接杆 10 上端设置有第二悬臂 梁 12 ;。
14、 第一连接杆 7 上铰接有第一拉杆 13, 第一拉杆 13 的另一端铰接有第二拉杆 14, 第二 拉杆 14 的另一端铰接在第一悬臂梁 11 上, 第一拉杆 13 与第二拉杆 14 的铰接点上设置有 第一竖直杆 15, 第一竖直杆 15 的另一端设置在第一悬臂梁 11 上 ; 第二连接杆 8 上铰接有 第三拉杆 16, 第三拉杆 16 的另一端铰接有第四拉杆 17, 第四拉杆 17 的另一端铰接在第二 悬臂梁 12 上, 第三拉杆 16 与第四拉杆 17 的铰接点上设置有第二竖直杆 18, 第二竖直杆 18 的另一端设置在第二悬臂梁12上 ; 复合运动机构2出于伸展状态, 第一拉杆13与第二拉。
15、杆 14 的铰接点、 第三拉杆 16 与第四拉杆 17 的铰接点均卡顶在对应楼顶 1 边缘处 ; 第一悬臂 梁 11 与第二悬臂梁 12 均伸出楼顶 1 边缘, 第一悬臂梁 11 与第二悬臂梁 12 上均设置有导 轨 19, 导轨 19 可以采用钢索等技术形式, 导轨 19 上设置有折叠式救生舱 20。 0018 将高楼救援系统的复合运动机构 2 设置在楼顶 1 上, 平时复合运动机构 2 处于折 说 明 书 CN 105879247 A 4 3/3 页 5 叠状态, 即平时其置于楼的内侧, 通过复合运动机构 2 可实现自由收放, 当意外发生时复合 运动机构向楼顶的外侧摆动60度, 使折叠式救。
16、生舱20正好置于楼顶的外侧, 建立一个应急 升降平台。复合运动机构的大小是根据高楼的具体尺寸参数来确定的。 0019 而第一悬臂梁11、 第一拉杆13、 第二拉杆14与第一竖直杆15以及第二悬臂梁12、 第三拉杆16、 第四拉杆17与第二竖直杆18形成一个三角架, 既能限定复合运动机构2的摆 动角度又能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通过力学分析可以知道复合运动机构 2 由于有三角架的 支撑, 使其抗弯强度大幅度增加, 并使原来的第一悬臂梁11与第二悬臂梁12的支撑得到了 有效的改进。复合运动机构 2 在选材上采用了钢架结构, 使复合运动机构 2 既坚固又平稳。 复合运动机构 2 可以采用直线控制器驱动机。
17、构, 使复合运动机构 2 具有正反双向控制功能 并能宽范围调整机构的运行速度。 0020 为了让传动部分更加稳定牢固的运动到大楼外侧使执行部分能够顺利进行, 还可 以将上述三脚架设置为等边三角架用于支撑和限定复合运动机构 2 的摆动角度。这样既可 以更好支撑复合运动机构 2 提高其抗弯强度和机构的支撑能力, 同时也能使复合运动机构 2 摆动角度处于合理的范围, 而三角架的支撑点处于楼顶 1 边缘, 形成了一个具有支撑和限 定的复合运动机构, 通过力学分析可以知道复合运动机构 2 由于有三角架的支撑, 使其抗 弯强度大幅度增加, 并使第一悬臂梁 11 与第二悬臂梁 12 得到了有效的改进。 00。
18、21 更进一步的, 上述第三连接杆 9 上设置有第一推杆 21, 第四连接杆 10 上设置有第 二推杆 22, 第一推杆 21 与第二推杆 22 均配置有驱动机构。第一推杆 21、 第二推杆 22 可以 采用电液推杆或电动推杆的技术方式, 在此不再赘述。关于驱动机构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 的相关技术手段, 在此不再赘述, 比如驱动机构采用步进电机实现对楼层的精确控制, 当步 进电机接受到一个脉冲信号, 步进电机按照设定的方向转动一个固定的角度, 它的旋转是 以固定的角度一步一步运行的。可以通过控制脉冲个数来控制角位移量, 从而达到准确的 定位目的 ; 同时可以通过控制脉冲频率来控制电机的转动的速度。
19、和加速度, 从而达到调速 的目的。实现了本发明系统楼层可精确控制, 运行速度宽范围可调, 并具有加减速功能, 安 全平稳。 0022 在本发明的另一较佳实施例中个, 上述折叠式救生舱 20 包括三层折叠式单元, 每 个折叠式单元包括一底板与四个伸缩杆, 四个伸缩杆固定在底板的四角, 上一层折叠式单 元的底板兼作下一层折叠式单元的顶板 ; 位于最上层的折叠式单元设置有一盖板。 0023 更进一步的, 上述复合运动机构 2 与折叠式救生舱 20 配置有一控制中心。如图 3 所示的, 控制中心包括中央处理器 23、 烟雾探测传感器 24、 火灾报警器 25、 复合运动机构控 制模块 26、 延时控制。
20、器 27 与折叠式救生舱模块 28, 烟雾探测传感器 24、 火灾报警器 25、 复 合运动机构控制模块 26 均与中央处理器 23 通信连接, 折叠式救生舱模块 28 通过延时控制 器 27 与中央处理器 23 通信连接。 0024 当然, 以上说明仅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 本发明并不限于列举上述实施例, 应 当说明的是, 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说明书的教导下, 所做出的所有等同替代、 明 显变形形式, 均落在本说明书的实质范围之内, 理应受到本发明的保护。 说 明 书 CN 105879247 A 5 1/2 页 6 图 1 图 2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5879247 A 6 2/2 页 7 图 3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5879247 A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