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筒旋转式红茶发酵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多筒旋转式红茶发酵装置.pdf(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授权公告号 CN 102626149 B (45)授权公告日 2013.11.06 CN 102626149 B *CN102626149B* (21)申请号 201210115390.8 (22)申请日 2012.04.19 A23F 3/08(2006.01) (73)专利权人 浙江珠峰机械有限公司 地址 324100 浙江省衢州市江山市上余镇兴 工路 30 号 (72)发明人 祝小雄 (74)专利代理机构 杭州裕阳专利事务所 ( 普通 合伙 ) 33221 代理人 应圣义 CN 202664150 U,2013.01.16, 权利要求 1-3. (54) 发明名称 一种多筒旋转式。
2、红茶发酵装置 (57) 摘要 一种多筒旋转式红茶发酵装置, 包括动力装 置、 供热供湿供氧系统、 机架、 进料口和出料口, 设 有长形外筒, 外筒内在同一个圆周上设有若干发 酵筒, 发酵筒和外筒固定连接, 发酵筒的筒壁表面 排列有均匀的小孔, 发酵筒的筒壁贯穿有设有小 孔的若干小圆管, 发酵筒内壁上设有若干根均匀 分布的螺旋导料筋, 进料口与发酵筒相通, 发酵筒 的末端与出料口相通, 设有进气中心管, 进气中心 管一端与外筒的腔体中央连通, 另一端连接供热 供湿供氧系统, 动力装置可带动外筒转动。 本发明 结构简单, 清洗方便, 自动化水平高, 可实现茶叶 的清洁生产, 发酵后红茶的品质的具有。
3、均匀性和 一致性, 提升了茶叶的品质。 (51)Int.Cl. (56)对比文件 审查员 杨凌寒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3 页 附图 3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3页 (10)授权公告号 CN 102626149 B CN 102626149 B *CN102626149B* 1/1 页 2 1. 一种多筒旋转式红茶发酵装置, 包括动力装置、 供热供湿供氧系统、 机架、 进料口和 出料口, 其特征是设有长形外筒, 外筒内在同一个圆周上设有若干发酵筒, 发酵筒和外筒固 定连接, 发酵筒的筒壁表面排列有均匀的小孔, 发酵筒的。
4、筒壁贯穿有设有小孔的若干小圆 管, 发酵筒内壁上设有若干根均匀分布的螺旋导料筋, 进料口设在外筒前端, 进料口与发酵 筒相通, 外筒末端设有封板, 发酵筒的末端与出料口相通, 设有进气中心管, 进气中心管一 端与外筒的腔体中央连通, 另一端连接供热供湿供氧系统, 动力装置可带动外筒转动 ; 上述 小圆管在发酵筒内交错排列。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一种多筒旋转式红茶发酵装置, 其特征是进料口为进料斗, 进料斗和外筒前端设有储料室。 3. 根据权利要求 1 或 2 所述的一种多筒旋转式红茶发酵装置, 其特征是外筒的内壁圆 周方向均布着若干根螺旋导筋, 外筒末端设有碎茶出口。 4. 根据权利。
5、要求 1 或 2 所述的一种多筒旋转式红茶发酵装置, 其特征是发酵筒为圆形 或多边形长筒。 5. 根据权利要求 1 或 2 所述的一种多筒旋转式红茶发酵装置, 其特征是出料口设在外 筒的筒壁上, 发酵筒末端壁上设有出茶管, 出茶管另一端通往出料口。 6. 根据权利要求 1 或 2 所述的一种多筒旋转式红茶发酵装置, 其特征是动力装置包括 电机, 外筒末端连接有大齿轮, 电机的输出轴设有与大齿轮相啮合的小齿轮, 机架上设有托 轮, 外筒的前后部位设在托轮上。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2626149 B 2 1/3 页 3 一种多筒旋转式红茶发酵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茶叶加。
6、工设备, 尤其是涉及一种红茶发酵装置, 应用于红茶加工 发酵工序。 背景技术 0002 发酵是红茶制作的独特阶段, 经过发酵, 叶色由绿变红, 形成红茶红叶红汤的品质 特点。 其机理是叶子在揉捻作用下, 组织细胞膜结构受到破坏, 使多酚类物质与氧化酶充分 接触, 在酶的作用下产生氧化聚合作用, 其他化学成分也相应发生深刻变化, 使绿色的茶叶 产生红变, 形成红茶的色香味品质。发酵最关键要掌握满足茶多酚酶性氧化聚合反应所需 要的温度、 湿度和氧气量, 否则会影响红茶的品质。 0003 目前发酵方法一般是将揉捻叶放在发酵框或封闭多层输送带的箱体里面进行发 酵, 在具体操作中, 操作难度比较大, 自。
7、动化程度不高, 而且不易清洗, 影响红茶的发酵品 质, 更主要是由于发酵时堆积有一定厚度, 用传统的发酵方法不能翻动或翻动甚少, 从而影 响了发酵茶色泽的一致性。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主要是解决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 提供了一种红茶发酵装置, 在红 茶发酵时, 能设置所需要的时间, 定时翻动茶叶, 使茶叶发酵后能达到色泽的均匀性, 使得 红茶品质一致, 同时结构简单, 清洗方便, 达到了自动加湿加温, 供给的氧气量能自动调节 的效果。 0005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 0006 一种多筒旋转式红茶发酵装置, 包括动力装置、 供热供湿供氧系统、 机架、 进料口 和出。
8、料口, 其特征是设有长形外筒, 外筒内在同一个圆周上设有若干发酵筒, 发酵筒和外筒 固定连接, 发酵筒的筒壁表面排列有均匀的小孔, 发酵筒的筒壁贯穿有设有小孔的若干小 圆管, 发酵筒内壁上设有若干根均匀分布的螺旋导料筋, 进料口设在外筒的前端, 进料口与 发酵筒相通, 外筒末端设有封板, 发酵筒的末端与出料口相通, 设有进气中心管, 进气中心 管一端与外筒的腔体中央连通, 另一端连接供热供湿供氧系统, 动力装置可带动外筒转动。 本发明发酵所需的温湿气体和氧气从供热供湿供氧系统供给, 由进气中心管接入到外筒的 腔体内, 使用时, 把所需要发酵的红茶通过进料口仅仅向发酵筒输送, 进入每个发酵筒, 。
9、发 酵筒的筒壁表面排列有均匀的小孔, 供热供湿供氧系统通过发酵筒的小孔把发酵所需要的 带温度的湿气以及氧气送入到发酵筒内供发酵用, 同时, 由于发酵筒的筒壁贯穿有设有小 孔的小圆管, 供热供湿供氧系统通过小圆管的小孔把发酵所需要的带温度的湿气以及氧气 送入到发酵筒茶叶的内部供发酵用, 使发酵筒内所需温度湿度及氧气量达到一致性。在发 酵到一定的时间, 动力装置带动外筒转动, 发酵筒内壁圆周方向有若干根均匀分布的呈螺 旋形的导料筋, 导料筋起翻动及使得茶叶向前输送的作用, 使得茶叶在筒内发酵状态一致, 发酵后红茶的品质的具有均匀性和一致性, 提升了茶叶的品质。当红茶发酵完成, 通过外 说 明 书 。
10、CN 102626149 B 3 2/3 页 4 筒转动及导料筋作用, 发酵完成的红茶从出料口输出。 本发明根据茶树品种情况, 进行设定 外筒转动的间隔时间和发酵时间, 同时在发酵筒里设温度、 湿度传感器来控制供热供湿供 氧系统的工作情况, 实现自动加湿加温, 以及供给的氧气量能自动调节的效果, 自动化水平 高。另外, 本发明发酵筒为长筒形结构, 清洗非常方便。 0007 具体实施时, 进料口为进料斗, 进料斗和外筒前端设有储料室。 储料室通常为锥台 形的, 与外筒固定连接, 储料室与发酵筒相通, 储料室储存待发酵的茶叶, 仅仅向发酵筒输 送。 0008 具体实施时, 上述小圆管在发酵筒内交错。
11、排列。 小圆管在发酵筒内交错排列, 以进 一步保证发酵筒内所需温度湿度及氧气量达到一致性。 0009 具体实施时, 外筒的内壁圆周方向均布着若干根螺旋导筋, 外筒末端设有碎茶出 口。 在茶叶在发酵筒内发酵时, 往往会出现一些细碎茶叶从发酵筒的小孔溢出, 因此在外圆 筒的内壁圆周方向均布着若干根螺旋导筋, 螺旋导筋带动细碎茶叶输出到碎茶出口, 主要 起到清理碎茶用作。 0010 具体实施时, 发酵筒为圆形或多边形长筒。 0011 具体实施时, 出料口设在外筒的筒壁上, 发酵筒末端壁上设有出茶管, 出茶管另一 端通往出料口。 通常出料口上设有出茶门, 当需要出茶时, 打开出茶门, 外筒转动, 在导。
12、料筋 作用下使得茶叶输出。 0012 具体实施时, 动力装置包括电机, 外筒末端连接有大齿轮, 电机的输出轴设有与大 齿轮相啮合的小齿轮, 机架上设有托轮, 外筒的前后部位设在托轮上。 托轮通常为前后各两 个, 其支撑外筒转动作用, 电机工作时, 小齿轮带动大齿轮转动, 大齿轮带动外筒转动。 0013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 0014 1、 发酵后红茶的品质的具有均匀性和一致性, 提升了茶叶的品质。本发明的发酵 筒的的小孔和发酵筒内设有小孔的小圆管结构, 对茶叶进行温度的湿气以及氧气送入到发 酵筒茶叶的内部供发酵用, 导料筋起翻动及使得茶叶向前输送的作用, 使得茶叶在筒内发 酵状态一致, 发酵。
13、后红茶的品质的均匀性和一致性, 提升了茶叶的品质。 0015 2、 自动化水平高, 可实现茶叶的清洁生产。 本发明能定时翻动茶叶, 可设定外筒转 动的间隔时间和发酵时间, 以及控制供热供湿供氧系统的工作情况, 实现自动加湿加温, 以 及供给的氧气量能自动调节的效果, 自动化水平高。 0016 3、 结构简单, 清洗方便。 本发明发酵筒为长筒形结构, 其结构简单, 清洗非常方便。 附图说明 0017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发明进一步说明。 0018 图 1 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9 图 2 是本发明实施例图 1 的 P 向的结构示意图。 0020 图 3 是本发明实施例图 1 的 。
14、A-A 剖视的结构示意图。 0021 图 4 是本发明实施例图 1 的 B-B 剖视的结构示意图。 0022 图 5 是本发明实施例图 1 的 C-C 剖视的结构示意图。 0023 图中 : 1、 供热供湿供氧系统 2、 出气连接管 3、 进气中心管 4、 大齿轮 5、 封板 6、 发酵筒 7、 小圆管 8、 导料筋 9、 外筒 10、 螺旋导筋 11、 前法兰 12、 储料室 13、 进 说 明 书 CN 102626149 B 4 3/3 页 5 料斗 14、 托轮 15、 机架 16、 出茶管 17、 电机 18、 小齿轮 19、 出料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24 图 1 中, 一种多筒。
15、旋转式红茶发酵装置, 包括动力装置、 供热供湿供氧系统 1、 机架 15、 进料斗 13 和出料口 19, 外筒 9 内在同一个圆周上设有四个发酵筒 6, 发酵筒 6 为圆形或 多边形长筒, 发酵筒 6 和外筒 9 固定连接, 发酵筒 6 的筒壁表面排列有均匀的小孔, 发酵筒 6 的筒壁贯穿有设有小孔的若干小圆管 7, 小圆管 7 在发酵筒内交错排列, 发酵筒内壁上设 有若干根均匀分布的螺旋导料筋 8, 进料斗 13 和外筒 9 前端设有锥台形储料室 12, 储料室 12 与外筒 9 用前法兰 11 固定连接, 储料室 12 与发酵筒相通, 外筒 9 末端设有封板 5, 出料 口 19 设在外。
16、筒 9 的筒壁上, 发酵筒末端壁上设有出茶管 16, 出茶管 16 另一端通往出料口 19, 出料口 19 上设有出茶门, 设有进气中心管 3, 进气中心管 3 一端与外筒 9 的腔体中央连 通, 另一端通过出气连接管 2 连接供热供湿供氧系统 1, 外筒 9 的内壁圆周方向均布着若干 根螺旋导筋 10, 外筒 9 末端设有碎茶出口。动力装置包括电机 17, 外筒 9 末端连接有大齿 轮 4, 电机 17 的输出轴设有与大齿轮 4 相啮合的小齿轮 18, 机架 15 上设有托轮 14, 外筒 9 的前后部位设在托轮 14 上。托轮 14 为前后各两个, 其支撑外筒 9 转动作用, 电机 17 。
17、工作 时, 小齿轮 18 带动大齿轮 4 转动, 大齿轮 4 带动外筒 9 转动。 0025 本发明发酵所需的温湿气体和氧气从供热供湿供氧系统 1 供给, 由进气中心管 3 接入到外筒 9 的腔体内, 使用时, 茶叶从进料斗 13 进入, 储料室 12 储存待发酵的茶叶, 把所 需要发酵的红茶通过进料斗13向发酵筒6输送, 进入每个发酵筒6, 发酵筒6的筒壁表面排 列有均匀的小孔, 供热供湿供氧系统 1 通过发酵筒 6 的小孔把发酵所需要的带温度的湿气 以及氧气送入到发酵筒6内供发酵用, 同时, 由于发酵筒6的筒壁贯穿有设有小孔的小圆管 7, 小圆管 7 在发酵筒 6 内交错排列, 以进一步保。
18、证发酵筒 6 内所需温度湿度及氧气量达到 一致性。供热供湿供氧系统 1 通过小圆管 7 的小孔把发酵所需要的带温度的湿气以及氧气 送入到发酵筒6茶叶的内部供发酵用, 使发酵筒6内所需温度湿度及氧气量达到一致性。 在 发酵到一定的时间, 动力装置带动外筒9转动, 发酵筒6内壁圆周方向有若干根均匀分布的 呈螺旋形的导料筋 8, 导料筋 8 起翻动及使得茶叶向前输送的作用, 使得茶叶在筒内发酵状 态一致, 发酵后红茶的品质的具有均匀性和一致性, 提升了茶叶的品质。当红茶发酵完成, 通过外筒 9 转动及导料筋 8 作用, 发酵完成的红茶从出料口 19 输出。在茶叶在发酵筒 6 内 发酵时, 往往会出现。
19、一些细碎茶叶从发酵筒 6 的小孔溢出, 因此在外圆筒的内壁圆周方向 均布着若干根螺旋导筋 10, 螺旋导筋 10 带动细碎茶叶输出到碎茶出口, 主要起到清理碎茶 用作。本发明根据茶树品种情况, 进行设定外筒 9 转动的间隔时间和发酵时间, 同时在发酵 筒 6 里设温度、 湿度传感器来控制供热供湿供氧系统 1 的工作情况, 实现自动加湿加温, 以 及供给的氧气量能自动调节的效果, 自动化水平高。另外, 本发明发酵筒 6 为长筒形结构, 清洗非常方便。 0026 最后, 应当指出, 以上实施例仅是本发明较有代表性的例子。显然, 本发明不限于 上述实施例, 还可以有许多变形。凡是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 单修改、 等同变化与修饰, 均应认为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说 明 书 CN 102626149 B 5 1/3 页 6 图 1 图 2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2626149 B 6 2/3 页 7 图 3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2626149 B 7 3/3 页 8 图 4 图 5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2626149 B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