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业科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P群玉米自交系Lx286的选育方法。
背景技术
育种是一项周期性很长的工作,育成一个品种一般需要10-15年的时间,而育种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选系上,育种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选系的过程,选系是玉米育种的一个重要环节。选系是为了有目的实现优良基因持续重组和聚合,创造出新的自交系。有了优良的自交系,肯定能配出优异杂交种。
为了保证选育自交系的成功率,一般采用大群体、高密度筛选、早代配合力测试等方法,同时随着玉米育种技术的发展,利用诱导系杂交诱导单倍体选育玉米自交系成为可能,这样选育周期可以缩短到2年。但我们只重点关注技术手段的进步,并没有从一开始就意识到组配的玉米基础材料是否适合选系,也就是该群体后代是否有较高配合力,如果后代群体没有好的配合力,我们所有技术手段都不起作用。同时也没有关注到我们选育的自交系虽然有较高的配合力,但是否能满足西北制种的需求,尤其是含有热带血缘的P群自交系,光温敏感,开花期较晚,父母本花期间隔时间长,在制种上有较大风险。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P群玉米自交系Lx286的选育方法。本发明提供一种快速鉴定玉米基础材料配合力高低的方法,同时提供一种选育适应西北制种气候的的含P群玉米自交系的方法。本发明提供的选育方法选育的玉米自交系Lx286配合力高,抗病性强,熟期适中,能完全满足西北制种的需求。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P群玉米自交系Lx286的选育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以Y928为母本,C486为父本,在济南杂交得到Y928/C486的S0代作为基础材料;Y928为掖478改良系,C486是从国外杂交种78599选育的自交系。
2)在海南种植S0代,自交得到S1代,同时用测验种C138为父本杂交得到组合C138/ S0;
3)在济南种植组合C138/ S0和对照郑单958,成熟收获后对该组合和对照果穗进行考种并测产;
4)在甘肃张掖种植Y928/C486的S1后代群体,选择早熟个体单株进行自交得到S2,并在成熟时选择综合性状优良的S2单株;
5)在海南将S2单株种植穗行,选择综合性状优良的穗行进行自交得到S3,并用C138对这些穗行进行配合力测验;
6)在济南种植测配组合,调查田间性状并测产,同时在济南继续将中选穗行的S3单株种成穗行并自交得到S4,根据穗行田间表现和测配结果选出较高配合力的穗行;
7)在海南将中选穗行的S4单株种植穗行,套袋自交得到S5;并用测验种Lx721,D382,J724等自交系对这些穗行进行测配;
8)将这些测交种分别在济南、菏泽和临沂等地进行初级鉴定,结果显示编号286的穗行配合力较高,其组配杂交种表现高产、抗倒和抗病,产量比对照郑单958增产4.5%以上;最后将该优良穗行自交系定名为自交系Lx286。
作为优选,步骤2),测验种C138从国外杂交种先玉335经过多代自交选育而成的自交系。
作为优选,步骤3),测产显示基础材料Y928/C486有较高的配合力,可以重点选系。
作为优选,步骤5),用测验种C138对这些穗行进行配合力测验。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本发明提供的玉米自交系LX286选育方法是Y928和C486为父母本构建基础材料S0,以S0为母本,测验种C138为母本组配杂交组合C138/ S0,根据杂交组合C138/ S0的产量和田间综合表现,可以快速判断基础群体S0配合力高低,判断是否适合进一步选系。
2)将S1代大群体单株直接在甘肃张掖种植,选育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早熟的含有P群的单株,并进一步通过南繁北育和测验种对自交后代的测配,选择熟期适中、配合力高、抗性强、果穗结实性好的自交系。
3)本发明提供的选育方法选育的玉米自交系Lx286配合力高,抗病性强,熟期适中,能完全满足西北制种的需求。
具体实施方式
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例示性的,旨在对本申请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文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正如背景技术所介绍的,育种是一项周期性很长的工作,育成一个品种一般需要10-15年的时间,而育种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选系上,育种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选系的过程,选系是玉米育种的一个重要环节。选系是为了有目的实现优良基因持续重组和聚合,创造出新的自交系。有了优良的自交系,肯定能配出优异杂交种。
本发明提供一种P群玉米自交系Lx286的选育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以Y928为母本,C486为父本,在济南杂交得到Y928/C486的S0代作为基础材料;
2)在海南种植S0代,自交得到S1代,同时用测验种C138为父本杂交得到组合C138/ S0;
3)在济南种植组合C138/ S0和对照郑单958,成熟收获后对该组合和对照考种并测产。考种及测产显示基础材料Y928/C486有较高的配合力,可以重点选系;
4)在甘肃张掖种植Y928/C486的S1后代群体,选择早熟个体单株进行自交得到S2,并在成熟时选择综合性状优良的S2单株;
5)在海南将S2单株种植穗行,选择综合性状优良的穗行进行自交得到S3,并用测验种C138对这些穗行进行配合力测验;
6)在济南种植测配组合,调查田间性状并测产,同时在济南继续将中选穗行的S3单株种成穗行并自交得到S4,根据穗行田间表现和测配结果选出较高配合力的穗行;
7)在海南将中选穗行的S4单穗种植穗行,套袋自交得到S5。并用测验种Lx721,D382,J724等自交系对这些穗行进行测配;
8)将这些测交种分别在济南、菏泽和临沂等地进行初级鉴定,结果显示编号286的穗行配合力较高,其组配杂交种表现高产、抗倒和抗病,产量比对照郑单958增产4.5%以上;最后将该优良穗行自交系定名为自交系Lx286。
为了使得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更加清楚地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以下将结合具体的实施例详细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
2006年夏在济南,用Y928为母本,C486为父本,杂交得到Y928/C486的S0代作为基础材料。其中,Y928是掖478改良系,C486是从国外杂交种78599选育的自交系。
2006年冬在海南种植S0代,套袋自交得到的S1代,同时用测验种C138为母本杂交得到组合C138/ S0。
2007年夏在济南种植该组合C138/ S0和对照郑单958,5米行长,10行区,密度4500株/亩,田间调查其农艺性状,发现组合C138/ S0抗病抗倒,成熟后取田间中间6行收获考种脱粒测产称重。测产结果显示该组合产量较对照郑单958增产5.0%以上,说明我们杂交得到的基础群体Y928/C486有较高的配合力,且田间农艺性状表现较好,可以重点选系。
同时,2007年夏在甘肃张掖高密度种植Y928/C486的S1代后代群体(3000-5000株),选择散粉期早,花粉量充足且雌雄穗花期协调的个体单株套袋自交,收获时选择抗病抗倒、果穗结实性好的单株,经过考种选择优良单穗脱粒得到S2种子。
2008年冬在海南将S2单穗种植成穗行,总共200个穗行,每个穗行2行区,选择长势正常一致,株高穗位比适中,花期协调,抗性好的穗行套袋自交,每行自交10穗,并用测验种C138对自交穗行进行配合力测验。收获时根据抗病性和果穗结实性,筛选出30个穗行,考种单穗脱粒得到S3种子。
2009年夏在济南种植中选穗行的测交组合,每个小区为5米行长,4行区,密度4500株/亩,田间调查其农艺性状,成熟后收获中间2行考种脱粒测产称重。同年夏天,在济南继续将中选穗行的S3单穗种成穗行,每个穗行取5穗,总共150个穗行。收获时根据抗病性、果穗结实性以及组合配合力测定结果,确定出配合力较高的10个穗行,经过考种脱粒得到S4种子。
2009年冬在海南将S4单穗种植穗行,每个穗行取10穗,总共100个穗行,将生长势弱、抗病性差、花粉量少的穗行淘汰,其余穗行套袋自交得到 S5。并用测验种Lx721,D382,J724等自交系对这些穗行进行测配。
2010年夏对这些测交种分别在济南、菏泽和临沂等地进行初级鉴定,结果显示穗行编号为286的配合力较高,其组配杂交种表现高产、抗倒和抗病,产量比对照郑单958增产4.5%以上。最后将该优良穗行自交系定名为自交系Lx286,同时继续对该自交系单穗穗行套袋自交进行筛选,并用更多测验种来进行测配,选择优良杂交组合。
Lx286配合力高,抗病性强,熟期适中,能完全满足西北制种的需求。实践证明,本发明的方法合理有效,既能快速判断基础材料的配合力,也能选育出适应西北气候的自交系,满足制种的要求。
自交系Lx286的应用情况
鲁单215:鲁单215是以S485为母本,Lx286为父本组配而成的中熟玉米杂交种,2015年在山东农科院玉米研究所产量比较试验中,平均亩产638.6公斤,比对照郑单958增产8.5%。
2016年山东省4500株/亩密度组预试中,平均亩产698.4公斤,比对照郑单958增产8.4%,8增1减,88.9%以上试点增产。
2017年叁加山东省夏玉米品种普通组(4500株/亩)第一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726.7公斤,比对照郑单958增产7.8%,13处试点,11点增产,2点减产。
当然,上述说明也并不仅限于上述举例,本发明未经描述的技术特征可以通过或采用现有技术实现,在此不再赘述;以上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并非是对本发明的限制,参照优选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实质范围内所做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都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也应属于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