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自动钓鱼器.pdf

上传人:罗明 文档编号:7230906 上传时间:2019-09-30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431.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810070735.X

申请日:

20180125

公开号:

CN108401997A

公开日:

20180817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审查中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01K83/06,A01K91/04,A01K91/047,A01K91/06,A01K97/00,A01K97/02

主分类号:

A01K83/06,A01K91/04,A01K91/047,A01K91/06,A01K97/00,A01K97/02

申请人:

和伯清

发明人:

和伯清

地址:

610000 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桂花巷42号1栋1单元3号

优先权:

CN201810070735A

专利代理机构:

成都中汇天健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刘雨田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全自动钓鱼器,包括主杆、弹性件导管、垂子、第一挂钩、第二挂钩、第一钓线、第二钓线、第三钓线、拉环、拉力转换杆、触发管、钓钩及弹性机构,主杆上端与弹性件导管侧壁固定连接,垂子固定于弹性件导管顶部。第一挂钩和第二挂钩均固定于主杆上且第一挂钩设于第二挂钩上方,垂子构成有贯穿其上下端面的线孔,第一钓线一端依次穿过线孔、弹性件导管后与拉环连接。弹性机构安装于弹性件导管或垂子上,第二钓线固定于拉力转换杆上且其一端与弹性机构连接,另一端穿过拉环后与触发管上端侧壁连接,第三钓线一端与触发管下端侧壁连接,其另一端与钓钩连接。本发明应用时,可任意挂饵、任意甩杆,且可使得鱼不易挣脱钓钩。

权利要求书

1.全自动钓鱼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杆(1)、弹性件导管(2)、垂子(3)、第一挂钩(4)、第二挂钩(5)、第一钓线(11)、第二钓线(12)、第三钓线(13)、拉环(14)、拉力转换杆(15)、触发管(16)、钓钩(17)及弹性机构,所述主杆(1)和弹性件导管(2)均竖直设置,主杆(1)上端与弹性件导管(2)侧壁固定连接,所述垂子(3)固定于弹性件导管(2)顶部;所述第一挂钩(4)和第二挂钩(5)均固定于主杆(1)上且第一挂钩(4)设于第二挂钩(5)上方,第一挂钩(4)和第二挂钩(5)两者的折弯端均位于弹性件导管(2)正下方;所述第二挂钩(5)的折弯端为开口向下的U形状结构,所述第二挂钩(5)折弯部位与第一挂钩(4)折弯部位之间的间距小于拉力转换杆(15)的长度;所述垂子(3)构成有贯穿其上下端面的线孔,所述第一钓线(11)一端依次穿过线孔、弹性件导管(2)后与拉环(14)连接;所述弹性机构安装于弹性件导管(2)或垂子(3)上,所述第二钓线(12)固定于拉力转换杆(15)上且拉力转换杆(15)固定第二钓线(12)的部位至拉力转换杆(15)一端端头的间距小于其至拉力转换杆(15)另一端端头的间距,第二钓线(12)一端与弹性机构连接,其另一端穿过拉环(14)后与触发管(16)上端侧壁连接;所述第二钓线(12)位于拉力转换杆(15)与触发管(16)之间的一截的长度大于第一挂钩(4)和第二挂钩(5)两者折弯部位之间的间距;所述第三钓线(13)一端与触发管(16)下端侧壁连接,其另一端与钓钩(17)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自动钓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机构为拉力弹簧(8),所述拉力弹簧(8)套设于弹性件导管(2)上且其上端与垂子(3)下端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钓线(12)与弹性机构连接的一端具体连接于拉力弹簧(8)下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自动钓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拉力弹簧(8)为锥形拉力弹簧,其大端连接于垂子(3)上,拉力弹簧(8)与弹性件导管(2)之间的区域构成窝料区域。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自动钓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杆(1)下端侧壁上固定有漂子(7)。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自动钓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机构为设于弹性件导管(2)内且一端与弹性件导管(2)内壁连接的弹性带(9)。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全自动钓鱼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窝料篓(10),所述窝料篓(10)为纺锤状篓体结构,其侧壁构成有若干镂空的漏料孔;所述垂子(3)设于窝料篓(10)内且与窝料篓(10)内顶部接触,所述弹性件导管(2)穿过窝料篓(10)底部且其侧壁与窝料篓(10)底部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全自动钓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窝料篓(10)包括半椭球状的上篓体和下篓体,以及连接上篓体和下篓体的可拆卸式连接机构(19),所述垂子(3)与上篓体内顶部接触,弹性件导管(2)穿过下篓体底部且其侧壁与下篓体底部固定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全自动钓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导管(2)内壁连接有竖直设置的线管(18),所述第一钓线(11)穿过弹性件导管(2)的一截具体从线管(18)穿过。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自动钓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拉力转换杆(15)固定第二钓线(12)的部位与其至拉力转换杆(15)端头之间的间距小于第一挂钩(4)折弯部位与第二挂钩(4)折弯端端头之间的间距。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全自动钓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杆(1)下端连接有倾斜设置的限位环(6),所述第三钓线(13)穿过限位环(6)。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垂钓用品,具体是全自动钓鱼器。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也越来越追求生活的品位。钓鱼活动作为休闲娱乐和陶冶性情方式之一,大有蓬勃发展之势。传统的钓鱼用具在应用时,需要钓鱼者凭借自身的经验关注浮漂,并适时提竿才能将鱼钓起,对于大部分初学者,由于经验的缺乏,钓鱼效率低,很容易丧失钓鱼的兴趣。为了改善传统钓鱼用具的不足,人们研发出了大量自动钓鱼钩、自动钓鱼器、强力弹簧钓等自动钓鱼用具。然而,这些自动钓鱼用具普遍存在体积大、重量重、成本高等问题,感应鱼是否上钩时经常出现误判,而未及时提竿则易出现鱼挣脱钓钩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自动钓鱼用具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全自动钓鱼器,其整体结构简单,体积小,重量轻,便于实现,成本低,且其应用时可使得鱼不易挣脱钓钩。

本发明的目的主要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全自动钓鱼器,包括主杆、弹性件导管、垂子、第一挂钩、第二挂钩、第一钓线、第二钓线、第三钓线、拉环、拉力转换杆、触发管、钓钩及弹性机构,所述主杆和弹性件导管均竖直设置,主杆上端与弹性件导管侧壁固定连接,所述垂子固定于弹性件导管顶部;

所述第一挂钩和第二挂钩均固定于主杆上且第一挂钩设于第二挂钩上方,第一挂钩和第二挂钩两者的折弯端均位于弹性件导管正下方;所述第二挂钩的折弯端为开口向下的U形状结构,所述第二挂钩折弯部位与第一挂钩折弯部位之间的间距小于拉力转换杆的长度;

所述垂子构成有贯穿其上下端面的线孔,所述第一钓线一端依次穿过线孔、弹性件导管后与拉环连接;所述弹性机构安装于弹性件导管或垂子上,所述第二钓线固定于拉力转换杆上且拉力转换杆固定第二钓线的部位至拉力转换杆一端端头的间距小于其至拉力转换杆另一端端头的间距,第二钓线一端与弹性机构连接,其另一端穿过拉环后与触发管上端侧壁连接;所述第二钓线位于拉力转换杆与触发管之间的一截的长度大于第一挂钩和第二挂钩两者折弯部位之间的间距;所述第三钓线一端与触发管下端侧壁连接,其另一端与钓钩连接。

本发明应用时,第一钓线相对连接拉环端的另一端与钓竿主线连接,将饵料挂于钓钩上,拉力转换杆距离其固定第二钓线部位近的一端的侧壁与第一挂钩折弯端一侧接触,第二钓线绕过第一挂钩折弯端相对接触拉力转换杆侧的另一侧后与弹性机构连接,在弹性机构的作用下,拉力转换杆固定第二钓线的部位与第一挂钩折弯端下端面接触,第一挂钩作为弹性机构的主力支点,实现力的转换。触发管套设于第二挂钩的自由端,拉力转换杆距离其固定第二钓线部位远的一端嵌入触发管内,第二挂钩为触发管支点。本发明在钓钩端未抛入水中之前,上提第一钓线,使得第二钓线位于弹性件导管与拉力转换杆之间的一截处于紧绷状态,此时,不管挂饵的多少及抛杆的力量,弹性件导管都不会从第二挂钩的自由端脱落;在钓钩端抛入水后,不再上提第一钓线,第二钓线位于弹性件导管与拉力转换杆之间的一截处于松驰状态,鱼吃钩后会触发弹性件导管从第二挂钩自由端脱落,吃钩的鱼游动时需负荷垂子及垂子上直接或间接固定的部件移位,鱼的游动范围小,而弹性机构的伸缩可使得吃钩的鱼在挣扎过程中不易从钓钩上脱落。

作为本发明弹性机构的第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弹性机构为拉力弹簧,所述拉力弹簧套设于弹性件导管上且其上端与垂子下端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钓线与弹性机构连接的一端具体连接于拉力弹簧下端。本发明的弹性机构采用拉力弹簧实现,取材便捷,便于实施,在鱼吃钩后,通过拉力弹簧的伸缩,使得鱼始终处于钩紧状态。

进一步的,所述拉力弹簧为锥形拉力弹簧,其大端连接于垂子上,拉力弹簧与弹性件导管之间的区域构成窝料区域。如此,本发明应用时可将诱饵放置于窝料区域内,以产生诱惑鱼的作用。

进一步的,所述主杆下端侧壁上固定有漂子。本发明在垂子和漂子的作用下,可使得主杆下端悬浮,钓钩也处于悬浮状态,鱼儿更容易吃到钓钩上的饵料,能提升鱼吃钩的机率。本发明的钓鱼器在池中沉底后,主杆下端悬浮,也可使得触发管运行畅通无阻。

作为本发明弹性机构的第二种实施方式,所述弹性机构为设于弹性件导管内且一端与弹性件导管内壁连接的弹性带。本发明的弹性机构采用弹性带实现,取材便捷,便于实施,在鱼吃钩后,通过弹性带的伸缩,使得鱼始终处于钩紧状态。

进一步的,全自动钓鱼器,还包括窝料篓,所述窝料篓为纺锤状篓体结构,其侧壁构成有若干镂空的漏料孔;所述垂子设于窝料篓内且与窝料篓内顶部接触,所述弹性件导管穿过窝料篓底部且其侧壁与窝料篓底部固定连接。本发明应用时,饵料可放置于窝料篓内,作为诱饵来诱捕鱼。纺锤状的窝料篓可使得主杆下端翘起,钓钩处于悬浮状态,鱼儿更容易吃到钓钩上的饵料,能提升鱼吃钩的机率。

进一步的,所述窝料篓包括半椭球状的上篓体和下篓体,以及连接上篓体和下篓体的可拆卸式连接机构,所述垂子与上篓体内顶部接触,弹性件导管穿过下篓体底部且其侧壁与下篓体底部固定连接。本发明将窝料篓分为上、下两个篓体,上篓体与下篓体通过可拆卸式连接机构连接,在放置诱饵时断开两者的连接,以便于放置饵料,在放置完成后,再将两者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弹性件导管内壁连接有竖直设置的线管,所述第一钓线穿过弹性件导管的一截具体从线管穿过。本发明通过设置线管,能避免第一钓线穿过弹性件导管的一截与弹性带之间出现缠绕,进而能避免第一钓线与弹性带缠绕在一起而影响本发明的正常应用。

进一步的,所述拉力转换杆固定第二钓线的部位与其至拉力转换杆端头之间的间距小于第一挂钩折弯部位与第二挂钩折弯端端头之间的间距。如此,本发明的弹性件导管从第二挂钩的自由端脱落时,也会从拉力转换杆上脱落,能减少本发明应用时所造成的牵绊。

进一步的,所述主杆下端连接有倾斜设置的限位环,所述第三钓线穿过限位环。本发明通过设置限位环,便于弹性机构伸缩力的施加,也能降低第三钓线出现牵绊的机率。本发明在限位环的作用下,能保证从任意方向都可触发弹性件导管脱落。

综上所述,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发明整体结构简单,体积小,重量轻,便于实现,成本低,在本发明应用时,可任意挂饵料,任意远抛,可选任何钓竿(手竿、海竿)及各种钓钩,本发明在鱼吃钩后不易挣脱钓钩,能提升钓鱼效率。

(2)本发明同时解决了钓鱼时起钓、溜鱼及钩垂挂底三大难点,便于推广应用。

(3)本发明应用时,只要学会挂鱼饵,抛鱼竿就行,男女老少均可使用,鱼竿可任意放置,人在场可看鱼线或竿的动向即证明鱼是否上钩,起竿不慌,晏上将鱼提起。在钓鱼时如人离场可增设报警器,因此,可一边钓鱼,一边玩。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另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弹性件导管、垂子及线管连接结构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附图标记所对应的名称为:1、主杆,2、弹性件导管,3、垂子,4、第一挂钩,5、第二挂钩,6、限位环,7、漂子,8、拉力弹簧,9、弹性带,10、窝料篓,11、第一钓线,12、第二钓线,13、第三钓线,14、拉环,15、拉力转换杆,16、触发管,17、钓钩,18、线管,19、可拆卸式连接机构,20、连接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全自动钓鱼器,包括主杆1、弹性件导管2、垂子3、第一挂钩4、第二挂钩5、限位环6、漂子7、第一钓线11、第二钓线12、第三钓线13、拉环14、拉力转换杆15、触发管16、钓钩17及弹性机构,其中,本实施例的主杆1和弹性件导管2均竖直设置,主杆1上端与弹性件导管2侧壁固定连接,垂子3采用铅垂,其固定于弹性件导管2顶部。本实施例的第一挂钩4和第二挂钩5均固定于主杆1上且第一挂钩4设于第二挂钩5上方,第一挂钩4和第二挂钩5两者的折弯端均位于弹性件导管2正下方。第二挂钩5的折弯端为开口向下的U形状结构,第二挂钩5折弯部位与第一挂钩4折弯部位之间的间距小于拉力转换杆15的长度。

本实施例的垂子3构成有贯穿其上下端面的线孔,第一钓线11一端依次穿过线孔、弹性件导管2后与拉环14连接。本实施例的弹性机构采用拉力弹簧8,拉力弹簧8套设于弹性件导管2上且其上端与垂子3下端面固定连接,第二钓线12固定于拉力转换杆15上且拉力转换杆15固定第二钓线12的部位至拉力转换杆15一端端头的间距小于其至拉力转换杆15另一端端头的间距,拉力转换杆15固定第二钓线12的部位与其至拉力转换杆15两端端头之间的间距小于第一挂钩4折弯部位与第二挂钩4折弯端端头之间的间距。第二钓线12一端与拉力弹簧8下端连接,其另一端穿过拉环14后与触发管16上端侧壁连接。本实施例的第二钓线12位于拉力转换杆15与触发管16之间的一截的长度大于第一挂钩4和第二挂钩5两者折弯部位之间的间距。本实施例的漂子7固定于主杆1下端侧壁上,限位环6倾斜设置且固定于主杆1下端,第三钓线13一端与触发管16下端侧壁连接,其另一端穿过限位环6后与钓钩17连接。为了使本实施例应用时更换钓钩17操作便捷,第三钓线13穿出限位环6的一端连接有连接扣20,钓钩17具体通过钓线连接在连接扣20上,以实现与第三钓线13的连接。本实施例在设置有连接扣20后,也便于同时连接多个钓钩17,能提升钓鱼效率。本实施例的拉力弹簧8优选采用锥形拉力弹簧,其大端连接于垂子3上,拉力弹簧8与弹性件导管2之间的区域构成窝料区域。

本实施例应用时,适用于湖、塘、河,但不可在水流急及水中漂浮物多的河段,以防异物拉挂。

本实施例通过将直接位力转化为剪力实施控制,在设计完成后,对钩穿鱼嘴需要多大拉力及走长、鱼儿吸食有多大的拉钩力及钩破嘴的力、以及如何控制触发等进行了研究,通过野外实钓与室内静态实验,设置拉力为350~400g,拉运动长度为2~3cm为宜,触发力控制在2~3g,因鱼儿吃钓的力在水中最大拉力均在8g以下,鱼嘴的最大钩穿力为200 ~250g,最弱部分的钩穿力为4~6g(实验数据),因此设计拉力为350~400g,触发力为2~3g,当鱼儿吃食吸力大于2g,就会将鱼钩上。本实施例的拉力弹簧8内形成窝料区域,内设铅垂30g,加窝料总重约40~45g,当鱼儿上钩后,整个鱼具加上弹簧的作用下,它的嘴上有一个带有弹性的40~50g的力挂在嘴上不会脱钩,一斤以下的鱼很快就没力了,大鱼5斤以上,要人工控制但不需要硬拉,防挂异物将鱼嘴拉破。

本实施例的主要构想是力的大小转换与控制,第一挂钩4为拉力弹簧8的主力支点,拉力转换杆15一端在弹性机构和第一钓线11的作用下挂在第一挂钩4上,另一端靠在第二挂钩5自由端,此时拉力转换杆15的端点只受到2~3g的剪力,采用触发管16套上第二挂钩5自由端及靠在第二挂钩5自由端的拉力转换杆15端头上,就构成了力的动平衡。

本实施例在拉紧第一钓线11时触发管16处于锁止状态,不能移位,进行上料、挂鱼饵等操作均不会被触发触发管16脱落。本实施例的钓鱼器抛入池中沉底后,器具与饵料均沉底,仍保持力的动平衡,此时将第一钓线11放松3~5cm,触发管16放松,不再锁止,当鱼儿上钩拉动第三钓线13时,只需2~3g力即可使触发管16脱离第二挂钩5自由端,将产生突发的350~400g拉力将鱼儿钩上。

实施例2:

如图2及图3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如下:本实施例的弹性机构为设于弹性件导管2内且一端与弹性件导管2内壁连接的弹性带9,其中,弹性带9优选采用橡皮筋。本实施例还包括窝料篓10,窝料篓10为纺锤状篓体结构,其侧壁构成有若干镂空的漏料孔。本实施例的垂子3设于窝料篓10内且与窝料篓10内顶部接触,弹性件导管2穿过窝料篓10底部且其侧壁与窝料篓10底部固定连接。

本实施例在具体设置时,窝料篓10包括半椭球状的上篓体和下篓体,以及连接上篓体和下篓体的可拆卸式连接机构19,垂子3与上篓体内顶部接触,弹性件导管2穿过下篓体底部且其侧壁与下篓体底部固定连接。本实施例的可拆卸式连接机构19可在上、下篓体分别设置卡孔和卡扣实现,也可在一个篓体上设置两块夹块,另一个篓体上设置可夹持于两块夹块之间的夹条实现。

为了避免第一钓线11与弹性带9之间出现牵绊,本实施例的弹性件导管2内壁连接有竖直设置的线管18,第一钓线11穿过弹性件导管2的一截具体从线管18穿过。

本实施例采用了纺锤状的窝料篓10,垂子3设在其内,能防止了钩、垂挂底。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得出的其他实施方式,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全自动钓鱼器.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全自动钓鱼器.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全自动钓鱼器.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自动钓鱼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自动钓鱼器.pdf(10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810070735.X (22)申请日 2018.01.25 (71)申请人 和伯清 地址 610000 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桂花巷 42号1栋1单元3号 (72)发明人 和伯清 (74)专利代理机构 成都中汇天健专利代理有限 公司 51257 代理人 刘雨田 (51)Int.Cl. A01K 83/06(2006.01) A01K 91/04(2006.01) A01K 91/047(2006.01) A01K 91/06(2006.01) A01K 97/00(2006.。

2、01) A01K 97/02(2006.01) (54)发明名称 全自动钓鱼器 (57)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全自动钓鱼器, 包括主 杆、 弹性件导管、 垂子、 第一挂钩、 第二挂钩、 第一 钓线、 第二钓线、 第三钓线、 拉环、 拉力转换杆、 触 发管、 钓钩及弹性机构, 主杆上端与弹性件导管 侧壁固定连接, 垂子固定于弹性件导管顶部。 第 一挂钩和第二挂钩均固定于主杆上且第一挂钩 设于第二挂钩上方, 垂子构成有贯穿其上下端面 的线孔, 第一钓线一端依次穿过线孔、 弹性件导 管后与拉环连接。 弹性机构安装于弹性件导管或 垂子上, 第二钓线固定于拉力转换杆上且其一端 与弹性机构连接, 另一端穿。

3、过拉环后与触发管上 端侧壁连接, 第三钓线一端与触发管下端侧壁连 接, 其另一端与钓钩连接。 本发明应用时, 可任意 挂饵、 任意甩杆, 且可使得鱼不易挣脱钓钩。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5页 附图3页 CN 108401997 A 2018.08.17 CN 108401997 A 1.全自动钓鱼器, 其特征在于, 包括主杆 (1) 、 弹性件导管 (2) 、 垂子 (3) 、 第一挂钩 (4) 、 第二挂钩 (5) 、 第一钓线 (11) 、 第二钓线 (12) 、 第三钓线 (13) 、 拉环 (14) 、 拉力转换杆 (15) 、 触 发管 (16) 、 钓钩 (17) 及弹性机构, 所。

4、述主杆 (1) 和弹性件导管 (2) 均竖直设置, 主杆 (1) 上端 与弹性件导管 (2) 侧壁固定连接, 所述垂子 (3) 固定于弹性件导管 (2) 顶部; 所述第一挂钩 (4) 和第二挂钩 (5) 均固定于主杆 (1) 上且第一挂钩 (4) 设于第二挂钩 (5) 上方, 第一挂钩 (4) 和第二挂钩 (5) 两者的折弯端均位于弹性件导管 (2) 正下方; 所述第二挂 钩 (5) 的折弯端为开口向下的U形状结构, 所述第二挂钩 (5) 折弯部位与第一挂钩 (4) 折弯部 位之间的间距小于拉力转换杆 (15) 的长度; 所述垂子 (3) 构成有贯穿其上下端面的线孔, 所述第一钓线 (11) 。

5、一端依次穿过线孔、 弹 性件导管 (2) 后与拉环 (14) 连接; 所述弹性机构安装于弹性件导管 (2) 或垂子 (3) 上, 所述第 二钓线 (12) 固定于拉力转换杆 (15) 上且拉力转换杆 (15) 固定第二钓线 (12) 的部位至拉力 转换杆 (15) 一端端头的间距小于其至拉力转换杆 (15) 另一端端头的间距, 第二钓线 (12) 一 端与弹性机构连接, 其另一端穿过拉环 (14) 后与触发管 (16) 上端侧壁连接; 所述第二钓线 (12) 位于拉力转换杆 (15) 与触发管 (16) 之间的一截的长度大于第一挂钩 (4) 和第二挂钩 (5) 两者折弯部位之间的间距; 所述第。

6、三钓线 (13) 一端与触发管 (16) 下端侧壁连接, 其另一 端与钓钩 (17) 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自动钓鱼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机构为拉力弹簧 (8) , 所 述拉力弹簧 (8) 套设于弹性件导管 (2) 上且其上端与垂子 (3) 下端面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钓 线 (12) 与弹性机构连接的一端具体连接于拉力弹簧 (8) 下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自动钓鱼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拉力弹簧 (8) 为锥形拉力弹 簧, 其大端连接于垂子 (3) 上, 拉力弹簧 (8) 与弹性件导管 (2) 之间的区域构成窝料区域。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自动钓鱼器, 其特征。

7、在于, 所述主杆 (1) 下端侧壁上固定有 漂子 (7) 。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自动钓鱼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机构为设于弹性件导管 (2) 内且一端与弹性件导管 (2) 内壁连接的弹性带 (9) 。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全自动钓鱼器, 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窝料篓 (10) , 所述窝料篓 (10) 为纺锤状篓体结构, 其侧壁构成有若干镂空的漏料孔; 所述垂子 (3) 设于窝料篓 (10) 内 且与窝料篓 (10) 内顶部接触, 所述弹性件导管 (2) 穿过窝料篓 (10) 底部且其侧壁与窝料篓 (10) 底部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全自动钓鱼器, 其特征在于, 所。

8、述窝料篓 (10) 包括半椭球状的 上篓体和下篓体, 以及连接上篓体和下篓体的可拆卸式连接机构 (19) , 所述垂子 (3) 与上篓 体内顶部接触, 弹性件导管 (2) 穿过下篓体底部且其侧壁与下篓体底部固定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全自动钓鱼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件导管 (2) 内壁连接有 竖直设置的线管 (18) , 所述第一钓线 (11) 穿过弹性件导管 (2) 的一截具体从线管 (18) 穿过。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自动钓鱼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拉力转换杆 (15) 固定第二钓 线 (12) 的部位与其至拉力转换杆 (15) 端头之间的间距小于第一挂钩 (4) 折。

9、弯部位与第二挂 钩 (4) 折弯端端头之间的间距。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全自动钓鱼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杆 (1) 下 端连接有倾斜设置的限位环 (6) , 所述第三钓线 (13) 穿过限位环 (6) 。 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108401997 A 2 全自动钓鱼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垂钓用品, 具体是全自动钓鱼器。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社会进步, 经济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人们也越来越追求生活的品 位。 钓鱼活动作为休闲娱乐和陶冶性情方式之一, 大有蓬勃发展之势。 传统的钓鱼用具在应 用时, 需要钓鱼者凭借自身的经验关注浮。

10、漂, 并适时提竿才能将鱼钓起, 对于大部分初学 者, 由于经验的缺乏, 钓鱼效率低, 很容易丧失钓鱼的兴趣。 为了改善传统钓鱼用具的不足, 人们研发出了大量自动钓鱼钩、 自动钓鱼器、 强力弹簧钓等自动钓鱼用具。 然而, 这些自动 钓鱼用具普遍存在体积大、 重量重、 成本高等问题, 感应鱼是否上钩时经常出现误判, 而未 及时提竿则易出现鱼挣脱钓钩的问题。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自动钓鱼用具的不足, 提供了一种全自动钓鱼器, 其 整体结构简单, 体积小, 重量轻, 便于实现, 成本低, 且其应用时可使得鱼不易挣脱钓钩。 0004 本发明的目的主要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全自动。

11、钓鱼器, 包括主杆、 弹性件导 管、 垂子、 第一挂钩、 第二挂钩、 第一钓线、 第二钓线、 第三钓线、 拉环、 拉力转换杆、 触发管、 钓钩及弹性机构, 所述主杆和弹性件导管均竖直设置, 主杆上端与弹性件导管侧壁固定连 接, 所述垂子固定于弹性件导管顶部; 所述第一挂钩和第二挂钩均固定于主杆上且第一挂钩设于第二挂钩上方, 第一挂钩和 第二挂钩两者的折弯端均位于弹性件导管正下方; 所述第二挂钩的折弯端为开口向下的U 形状结构, 所述第二挂钩折弯部位与第一挂钩折弯部位之间的间距小于拉力转换杆的长 度; 所述垂子构成有贯穿其上下端面的线孔, 所述第一钓线一端依次穿过线孔、 弹性件导 管后与拉环连接。

12、; 所述弹性机构安装于弹性件导管或垂子上, 所述第二钓线固定于拉力转 换杆上且拉力转换杆固定第二钓线的部位至拉力转换杆一端端头的间距小于其至拉力转 换杆另一端端头的间距, 第二钓线一端与弹性机构连接, 其另一端穿过拉环后与触发管上 端侧壁连接; 所述第二钓线位于拉力转换杆与触发管之间的一截的长度大于第一挂钩和第 二挂钩两者折弯部位之间的间距; 所述第三钓线一端与触发管下端侧壁连接, 其另一端与 钓钩连接。 0005 本发明应用时, 第一钓线相对连接拉环端的另一端与钓竿主线连接, 将饵料挂于 钓钩上, 拉力转换杆距离其固定第二钓线部位近的一端的侧壁与第一挂钩折弯端一侧接 触, 第二钓线绕过第一挂。

13、钩折弯端相对接触拉力转换杆侧的另一侧后与弹性机构连接, 在 弹性机构的作用下, 拉力转换杆固定第二钓线的部位与第一挂钩折弯端下端面接触, 第一 挂钩作为弹性机构的主力支点, 实现力的转换。 触发管套设于第二挂钩的自由端, 拉力转换 杆距离其固定第二钓线部位远的一端嵌入触发管内, 第二挂钩为触发管支点。 本发明在钓 说 明 书 1/5 页 3 CN 108401997 A 3 钩端未抛入水中之前, 上提第一钓线, 使得第二钓线位于弹性件导管与拉力转换杆之间的 一截处于紧绷状态, 此时, 不管挂饵的多少及抛杆的力量, 弹性件导管都不会从第二挂钩的 自由端脱落; 在钓钩端抛入水后, 不再上提第一钓线。

14、, 第二钓线位于弹性件导管与拉力转换 杆之间的一截处于松驰状态, 鱼吃钩后会触发弹性件导管从第二挂钩自由端脱落, 吃钩的 鱼游动时需负荷垂子及垂子上直接或间接固定的部件移位, 鱼的游动范围小, 而弹性机构 的伸缩可使得吃钩的鱼在挣扎过程中不易从钓钩上脱落。 0006 作为本发明弹性机构的第一种实施方式, 所述弹性机构为拉力弹簧, 所述拉力弹 簧套设于弹性件导管上且其上端与垂子下端面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钓线与弹性机构连接的 一端具体连接于拉力弹簧下端。 本发明的弹性机构采用拉力弹簧实现, 取材便捷, 便于实 施, 在鱼吃钩后, 通过拉力弹簧的伸缩, 使得鱼始终处于钩紧状态。 0007 进一步的,。

15、 所述拉力弹簧为锥形拉力弹簧, 其大端连接于垂子上, 拉力弹簧与弹性 件导管之间的区域构成窝料区域。 如此, 本发明应用时可将诱饵放置于窝料区域内, 以产生 诱惑鱼的作用。 0008 进一步的, 所述主杆下端侧壁上固定有漂子。 本发明在垂子和漂子的作用下, 可使 得主杆下端悬浮, 钓钩也处于悬浮状态, 鱼儿更容易吃到钓钩上的饵料, 能提升鱼吃钩的机 率。 本发明的钓鱼器在池中沉底后, 主杆下端悬浮, 也可使得触发管运行畅通无阻。 0009 作为本发明弹性机构的第二种实施方式, 所述弹性机构为设于弹性件导管内且一 端与弹性件导管内壁连接的弹性带。 本发明的弹性机构采用弹性带实现, 取材便捷, 便。

16、于实 施, 在鱼吃钩后, 通过弹性带的伸缩, 使得鱼始终处于钩紧状态。 0010 进一步的, 全自动钓鱼器, 还包括窝料篓, 所述窝料篓为纺锤状篓体结构, 其侧壁 构成有若干镂空的漏料孔; 所述垂子设于窝料篓内且与窝料篓内顶部接触, 所述弹性件导 管穿过窝料篓底部且其侧壁与窝料篓底部固定连接。 本发明应用时, 饵料可放置于窝料篓 内, 作为诱饵来诱捕鱼。 纺锤状的窝料篓可使得主杆下端翘起, 钓钩处于悬浮状态, 鱼儿更 容易吃到钓钩上的饵料, 能提升鱼吃钩的机率。 0011 进一步的, 所述窝料篓包括半椭球状的上篓体和下篓体, 以及连接上篓体和下篓 体的可拆卸式连接机构, 所述垂子与上篓体内顶部。

17、接触, 弹性件导管穿过下篓体底部且其 侧壁与下篓体底部固定连接。 本发明将窝料篓分为上、 下两个篓体, 上篓体与下篓体通过可 拆卸式连接机构连接, 在放置诱饵时断开两者的连接, 以便于放置饵料, 在放置完成后, 再 将两者连接。 0012 进一步的, 所述弹性件导管内壁连接有竖直设置的线管, 所述第一钓线穿过弹性 件导管的一截具体从线管穿过。 本发明通过设置线管, 能避免第一钓线穿过弹性件导管的 一截与弹性带之间出现缠绕, 进而能避免第一钓线与弹性带缠绕在一起而影响本发明的正 常应用。 0013 进一步的, 所述拉力转换杆固定第二钓线的部位与其至拉力转换杆端头之间的间 距小于第一挂钩折弯部位与。

18、第二挂钩折弯端端头之间的间距。 如此, 本发明的弹性件导管 从第二挂钩的自由端脱落时, 也会从拉力转换杆上脱落, 能减少本发明应用时所造成的牵 绊。 0014 进一步的, 所述主杆下端连接有倾斜设置的限位环, 所述第三钓线穿过限位环。 本 发明通过设置限位环, 便于弹性机构伸缩力的施加, 也能降低第三钓线出现牵绊的机率。 本 说 明 书 2/5 页 4 CN 108401997 A 4 发明在限位环的作用下, 能保证从任意方向都可触发弹性件导管脱落。 0015 综上所述,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 本发明整体结构简单, 体积小, 重量轻, 便于实现, 成本低, 在本发明应用时, 可任意挂。

19、饵料, 任意远抛, 可选任何钓竿 (手竿、 海竿) 及各种钓钩, 本发明在鱼吃钩后不易挣脱钓钩, 能提升钓鱼效率。 0016 (2) 本发明同时解决了钓鱼时起钓、 溜鱼及钩垂挂底三大难点, 便于推广应用。 0017 (3) 本发明应用时, 只要学会挂鱼饵, 抛鱼竿就行, 男女老少均可使用, 鱼竿可任意 放置, 人在场可看鱼线或竿的动向即证明鱼是否上钩, 起竿不慌, 晏上将鱼提起。 在钓鱼时 如人离场可增设报警器, 因此, 可一边钓鱼, 一边玩。 附图说明 0018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 分, 并不构成对本发明实施例的限定。 在附图中: 图1为本。

20、发明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另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弹性件导管、 垂子及线管连接结构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0019 附图中附图标记所对应的名称为: 1、 主杆, 2、 弹性件导管, 3、 垂子, 4、 第一挂钩, 5、 第二挂钩, 6、 限位环, 7、 漂子, 8、 拉力弹簧, 9、 弹性带, 10、 窝料篓, 11、 第一钓线, 12、 第二钓 线, 13、 第三钓线, 14、 拉环, 15、 拉力转换杆, 16、 触发管, 17、 钓钩, 18、 线管, 19、 可拆卸式连 接机构, 20、 连接扣。 具体实施方式 0020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 技术方案。

21、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 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 对本 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发明, 并不作 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0021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 全自动钓鱼器, 包括主杆1、 弹性件导管2、 垂子3、 第一挂钩4、 第二挂钩5、 限 位环6、 漂子7、 第一钓线11、 第二钓线12、 第三钓线13、 拉环14、 拉力转换杆15、 触发管16、 钓 钩17及弹性机构, 其中, 本实施例的主杆1和弹性件导管2均竖直设置, 主杆1上端与弹性件 导管2侧壁固定连接, 垂子3采用铅垂, 其固定于弹性件导管2顶部。 本实施例的第一挂钩4和 第二挂钩5均固定于主。

22、杆1上且第一挂钩4设于第二挂钩5上方, 第一挂钩4和第二挂钩5两者 的折弯端均位于弹性件导管2正下方。 第二挂钩5的折弯端为开口向下的U形状结构, 第二挂 钩5折弯部位与第一挂钩4折弯部位之间的间距小于拉力转换杆15的长度。 0022 本实施例的垂子3构成有贯穿其上下端面的线孔, 第一钓线11一端依次穿过线孔、 弹性件导管2后与拉环14连接。 本实施例的弹性机构采用拉力弹簧8, 拉力弹簧8套设于弹性 件导管2上且其上端与垂子3下端面固定连接, 第二钓线12固定于拉力转换杆15上且拉力转 换杆15固定第二钓线12的部位至拉力转换杆15一端端头的间距小于其至拉力转换杆15另 一端端头的间距, 拉力。

23、转换杆15固定第二钓线12的部位与其至拉力转换杆15两端端头之间 的间距小于第一挂钩4折弯部位与第二挂钩4折弯端端头之间的间距。 第二钓线12一端与拉 力弹簧8下端连接, 其另一端穿过拉环14后与触发管16上端侧壁连接。 本实施例的第二钓线 说 明 书 3/5 页 5 CN 108401997 A 5 12位于拉力转换杆15与触发管16之间的一截的长度大于第一挂钩4和第二挂钩5两者折弯 部位之间的间距。 本实施例的漂子7固定于主杆1下端侧壁上, 限位环6倾斜设置且固定于主 杆1下端, 第三钓线13一端与触发管16下端侧壁连接, 其另一端穿过限位环6后与钓钩17连 接。 为了使本实施例应用时更换。

24、钓钩17操作便捷, 第三钓线13穿出限位环6的一端连接有连 接扣20, 钓钩17具体通过钓线连接在连接扣20上, 以实现与第三钓线13的连接。 本实施例在 设置有连接扣20后, 也便于同时连接多个钓钩17, 能提升钓鱼效率。 本实施例的拉力弹簧8 优选采用锥形拉力弹簧, 其大端连接于垂子3上, 拉力弹簧8与弹性件导管2之间的区域构成 窝料区域。 0023 本实施例应用时, 适用于湖、 塘、 河, 但不可在水流急及水中漂浮物多的河段, 以防 异物拉挂。 0024 本实施例通过将直接位力转化为剪力实施控制, 在设计完成后, 对钩穿鱼嘴需要 多大拉力及走长、 鱼儿吸食有多大的拉钩力及钩破嘴的力、 以。

25、及如何控制触发等进行了研 究, 通过野外实钓与室内静态实验, 设置拉力为350400g, 拉运动长度为23cm为宜, 触发 力控制在23g, 因鱼儿吃钓的力在水中最大拉力均在8g以下, 鱼嘴的最大钩穿力为200 250g, 最弱部分的钩穿力为46g (实验数据) , 因此设计拉力为350 00g, 触发力为23g, 当鱼儿吃食吸力大于2g, 就会将鱼钩上。 本实施例的拉力弹簧8内形成窝料区域, 内设铅垂 30g, 加窝料总重约4045g, 当鱼儿上钩后, 整个鱼具加上弹簧的作用下, 它的嘴上有一个 带有弹性的4050g的力挂在嘴上不会脱钩, 一斤以下的鱼很快就没力了, 大鱼5斤以上, 要 人工。

26、控制但不需要硬拉, 防挂异物将鱼嘴拉破。 0025 本实施例的主要构想是力的大小转换与控制, 第一挂钩4为拉力弹簧8的主力支 点, 拉力转换杆15一端在弹性机构和第一钓线11的作用下挂在第一挂钩4上, 另一端靠在第 二挂钩5自由端, 此时拉力转换杆15的端点只受到23g的剪力, 采用触发管16套上第二挂 钩5自由端及靠在第二挂钩5自由端的拉力转换杆15端头上, 就构成了力的动平衡。 0026 本实施例在拉紧第一钓线11时触发管16处于锁止状态, 不能移位, 进行上料、 挂鱼 饵等操作均不会被触发触发管16脱落。 本实施例的钓鱼器抛入池中沉底后, 器具与饵料均 沉底, 仍保持力的动平衡, 此时将。

27、第一钓线11放松35cm, 触发管16放松, 不再锁止, 当鱼儿 上钩拉动第三钓线13时, 只需23g力即可使触发管16脱离第二挂钩5自由端, 将产生突发 的350400g拉力将鱼儿钩上。 0027 实施例2: 如图2及图3所示,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如下: 本实施例的弹性机构为设于弹性件 导管2内且一端与弹性件导管2内壁连接的弹性带9, 其中, 弹性带9优选采用橡皮筋。 本实施 例还包括窝料篓10, 窝料篓10为纺锤状篓体结构, 其侧壁构成有若干镂空的漏料孔。 本实施 例的垂子3设于窝料篓10内且与窝料篓10内顶部接触, 弹性件导管2穿过窝料篓10底部且其 侧壁与窝料篓10底部固定连接。。

28、 0028 本实施例在具体设置时, 窝料篓10包括半椭球状的上篓体和下篓体, 以及连接上 篓体和下篓体的可拆卸式连接机构19, 垂子3与上篓体内顶部接触, 弹性件导管2穿过下篓 体底部且其侧壁与下篓体底部固定连接。 本实施例的可拆卸式连接机构19可在上、 下篓体 分别设置卡孔和卡扣实现, 也可在一个篓体上设置两块夹块, 另一个篓体上设置可夹持于 两块夹块之间的夹条实现。 说 明 书 4/5 页 6 CN 108401997 A 6 0029 为了避免第一钓线11与弹性带9之间出现牵绊, 本实施例的弹性件导管2内壁连接 有竖直设置的线管18, 第一钓线11穿过弹性件导管2的一截具体从线管18穿过。

29、。 0030 本实施例采用了纺锤状的窝料篓10, 垂子3设在其内, 能防止了钩、 垂挂底。 0031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 不能认定本 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只局限于这些说明。 对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 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得出的其他实施方式, 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说 明 书 5/5 页 7 CN 108401997 A 7 图1 说 明 书 附 图 1/3 页 8 CN 108401997 A 8 图2 说 明 书 附 图 2/3 页 9 CN 108401997 A 9 图3 说 明 书 附 图 3/3 页 10 CN 108401997 A 10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