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含有氟啶胺和噻唑膦的农药组合物.pdf

上传人:GAME****980 文档编号:7228890 上传时间:2019-09-30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366.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610240784.4

申请日:

20160416

公开号:

CN105851054A

公开日:

20160817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审查中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01N57/32,A01N43/40,A01P3/00,A01P5/00

主分类号:

A01N57/32,A01N43/40,A01P3/00,A01P5/00

申请人:

广东中迅农科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张志伟,刘鹏,陈佛祥,朱刚,王礼文,吴泽伟

地址:

516000 广东省惠州市仲恺高新技术开发区24号小区

优先权:

CN201610240784A

专利代理机构:

东莞市中正知识产权事务所

代理人:

张汉青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含有氟啶胺和噻唑膦的农药组合物,包括活性成分氟啶胺和噻唑膦及常用的辅助成分,氟啶胺和噻唑膦的重量比为1:1~1:20;经大量的室内外试验表明,本发明农药组合物对危害农业生产的多种病害,尤其是对根腐病和线虫病具有显著的协同增效作用,同时减少了农药使用量,降低了农药在作物上的残留量,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延缓了病害抗药性的产生,增加了农药使用寿命。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含有氟啶胺和噻唑膦的农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包括活性成分氟啶胺和噻唑膦,氟啶胺和噻唑膦的重量比为1:1~1:2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含有氟啶胺和噻唑膦的农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氟啶胺和噻唑膦在组合物中的总重量百分含量为0.5%~80%,其余为农药中使用和能接受的辅助成分。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含有氟啶胺和噻唑膦的农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农药组合物的剂型是微囊悬浮剂、悬浮剂、水乳剂、微乳剂、颗粒剂、水分散粒剂和可湿性粉剂中的一种。 4.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含有氟啶胺和噻唑膦的农药组合物在防治农作物上根腐病和线虫病中的应用。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药组合物及其应用领域,具体地说是以氟啶胺和噻唑膦为活性成分复配的二元复合物,主要应用于农作物上病害的防治。

背景技术

氟啶胺(Fluazinam)是新型取代苯胺类、广谱杀菌剂,作用机理为抑制病菌呼吸作用的线粒体氧化磷酸化解偶联剂。对引起油菜菌核病、水稻的纹枯病和稻瘟病、小麦纹枯病、小麦赤霉病、小麦白粉病、水果和蔬菜白粉病、霜霉病、灰霉病、腐烂病、干腐病、炭疽病、轮纹病和斑点落叶病、黑痘病和腐皮病等病害的病原菌特效。与苯并咪唑类、二甲酰亚胺类、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电子传递链复合物III抑制剂和三唑类等目前市场上已有的杀菌剂无交互抗性。对交链孢属、疫霉属、单轴霉属、核盘菌属和黑星菌属等病菌引起的病害亦有良好的活性。

噻唑膦(Fosthiazate),属于有机磷类杀线虫剂,作用机理为抑制线虫乙酰胆碱酯酶的合成;对根结线虫、根腐(短体)线虫、胞囊线虫、茎线虫等有特效。可广泛应用于蔬菜,香蕉,果树,药材等作物。

农药的单独长时间连续使用容易产生抗性风险和用量增加风险,进而增加成本和环境负荷,而通过农药复配筛选出具有显著协同增效作用的组合物,不仅能减少农药使用量、降低使用成本、减少抗性风险,还能降低潜在的环境风险。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含有氟啶胺和噻唑膦的农药组合物,该组合 物具有显著的协同增效作用,可用于农作物上多种病害,尤其是根腐病和线虫病的防治。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含有氟啶胺和噻唑膦的农药组合物,其含有活性成分氟啶胺和噻唑膦,氟啶胺和噻唑膦的重量比为1:1~1:20;活性成分氟啶胺和噻唑膦在组合物中的总重量百分含量为0.5%~80%,其余为农药中允许使用和可以接受的辅助成分。

所述的辅助成分为溶剂、乳化剂、润湿剂、分散剂、稳定剂、防冻剂、增稠剂、粘结剂、崩解剂、消泡剂、渗透剂、高分子囊壁材料、增效剂、防腐剂和填料等,都是农药制剂中常用或允许使用的成分,并无特别限定,具体成分和用量根据配方要求通过试验确定。

本发明农药组合物可以制备成适合农业上使用的多种应用剂型,比较好的剂型有微囊悬浮剂、悬浮剂、水乳剂、微乳剂、颗粒剂、水分散粒剂和可湿性粉剂。

所述的农药组合物各种应用剂型的生产工艺均属现有已知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1、氟啶胺和噻唑膦复配具有显著的协同增效作用,较之单剂单独使用明显提高了对农作物上病害的防治效果。

2、氟啶胺和噻唑膦两种活性成分复配,减少了农药使用量,降低了使用成本,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

3、氟啶胺和噻唑膦两种活性成分复配,作用机理互不相同,作用位点增加,延缓了病害抗药性的产生,增加了农药的使用寿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实质,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内容作进一步说明,但不能视为对本发明的限制,以下所述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对于不偏离本发明精神和原则所做的修改、替换或改进,均属 于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以下物质均为重量百分比:氟啶胺2%、噻唑膦20%、羧甲基纤维素钠3%、聚己胺内酯2%、四氢糠醇10%、脂肪酸甲酯10%、端羟基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5%、丙烯酸均聚物钠盐3%、氢氧化钠2%、1,2-苯并异噻唑啉-3-酮1%,去离子水补足至100%。将上述活性成分、高分子囊壁材料、溶剂混合,使溶解成均匀油相,在剪切条件下,将油相加入到含有乳化剂、分散剂、pH调节剂、防腐剂的水相溶液中,余量用去离子水补足,两种材料在油水界面发生反应,形成高分子囊壁,即可制得22%氟啶胺·噻唑膦微囊悬浮剂。

该实施例用于防治花生根腐病和线虫病:22%氟啶胺·噻唑膦微囊悬浮剂按1800g a.i./ha加水稀释灌根处理,药后30d对花生根腐病和线虫病的防效分别为93.49%、91.63%;500g/L的氟啶胺悬浮剂按200g a.i./ha加水稀释灌根处理,药后30d对花生根腐病和线虫病的防效分别为72.51%、30.38%;20%噻唑膦水乳剂按2500ga.i./ha加水稀释灌根处理,药后30d对花生根腐病和线虫病的防效分别为27.68%、77.35%。可见,氟啶胺和噻唑膦二元复配后协同增效作用显著,持效期长,对花生根腐病和线虫病的防效明显好于各单剂单独使用,同时,在试验过程中未发现该二元复配药剂对花生产生药害。

实施例二:

以下物质均为重量百分比:氟啶胺3%、噻唑膦30%、烷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甲醛缩合物硫酸盐10%、三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5%、丙烯酸均聚物钠盐5%、丙二醇3%、羧甲基纤维素1.5%、磷酸三丁酯0.2%,去离子水补足100%。将上述活性成分、湿润剂、分散剂、防冻剂、增稠剂和消泡剂经高速剪切分散、砂磨机中砂磨,在水系介质中形成的高分散、稳定的悬浮体系,即可制得33%氟啶胺·噻唑膦悬 浮剂。

该实施例用于防治辣椒根腐病和线虫病:33%氟啶胺·噻唑膦悬浮剂按1800g a.i./ha加水稀释灌根处理,药后30d对辣椒根腐病和线虫病的防效分别为96.69%、91.42%;500g/L的氟啶胺悬浮剂按200g a.i./ha加水稀释灌根处理,药后30d对辣椒根腐病和线虫病的防效分别为72.58%、33.46%;20%噻唑膦水乳剂按2500g a.i./ha加水稀释灌根处理,药后30d对辣椒根腐病和线虫病的防效分别为28.39%、78.62%。可见,氟啶胺和噻唑膦二元复配后协同增效作用显著,持效期长,对辣椒根腐病和线虫病的防效明显好于各单剂单独使用,同时,在试验过程中未发现该二元复配药剂对辣椒产生药害。

实施例三:

以下物质均为重量百分比:氟啶胺3%、噻唑膦42%、三甲苯10%、四氢糠醇5%、多元醇脂肪酸酯及其环氧乙烷加成物10%、对羟苯基木质素磺酸钠盐3%、甲基萘磺酸钠的甲醛缩合物3%、环氧氯丙烷1%、羟丙基纤维素钠2%、丙三醇1%,去离子水补足100%。将上述活性成分、溶剂、乳化剂、分散剂、稳定剂和增稠剂混合形成油相,防冻剂在水中溶解形成水相,在剪切机作用下慢慢把油相加入水相中,并继续剪切约30分钟,制得45%的氟啶胺·噻唑膦水乳剂。

该实施例用于防治烟草根腐病和线虫病:45%氟啶胺·噻唑膦水乳剂按1800g a.i./ha加水稀释灌根处理,药后30d对烟草根腐病和线虫病的防效分别为95.37%、96.12%;500g/L的氟啶胺悬浮剂按200g a.i./ha加水稀释灌根处理,药后30d对烟草根腐病和线虫病的防效分别为73.45%、24.63%;20%噻唑膦水乳剂按2500g a.i./ha加水稀释灌根处理,药后30d对烟草根腐病和线虫病的防效分别为29.68%、75.24%。可见,氟啶胺和噻唑膦二元复配后协同增效作用显著,持效期长,对烟草根腐病和线虫病的防效明显好于各单剂单独使用,同时,在试验过程中未发现该二元复配药剂对烟草产生药害。

实施例四:

以下物质均为重量百分比:氟啶胺5%、噻唑膦45%、三甲苯10%、四氢糠醇5%、三苯乙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磷酸酯10%、亚磷酸三苯酯1%、有机硅1%、增效酯2%、羟甲基纤维素2%,去离子水补足100%。将活性成分用溶剂完全溶解,然后再加入乳化剂、稳定剂、渗透剂、增效剂、增稠剂混合均匀,最后加入去离子水,充分搅拌后,即可制得50%的氟啶胺·噻唑膦微乳剂。

该实施例用于防治大豆根腐病和线虫病:50%氟啶胺·噻唑膦微乳剂按1800g a.i./ha加水稀释灌根处理,药后30d对大豆根腐病和线虫病的防效分别为93.86%、98.41%;500g/L的氟啶胺悬浮剂按200g a.i./ha加水稀释灌根处理,药后30d对大豆根腐病和线虫病的防效分别为74.17%、22.92%;20%噻唑膦水乳剂按2500g a.i./ha加水稀释灌根处理,药后30d对大豆根腐病和线虫病的防效分别为31.05%、71.34%。可见,氟啶胺和噻唑膦二元复配后协同增效作用显著,持效期长,对大豆根腐病和线虫病的防效明显好于各单剂单独使用,同时,在试验过程中未发现该二元复配药剂对大豆产生药害。

实施例五:

以下物质均为重量百分比:氟啶胺0.2%、噻唑膦2.3%、仲烷基硫酸钠10%、端羟基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嵌段共聚物10%、三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15%、羧甲基纤维素5%、轻钙5%,高岭土补足至100%。将上述活性成分、湿润剂、分散剂、粘结剂和填料经混合加水进行捏合,使用捏出造粒机捏出并成形,之后将颗粒用流化床干燥、筛分,即可制得2.5%氟啶胺·噻唑膦颗粒剂。

该实施例用于防治观赏百合根腐病和线虫病:2.5%氟啶胺·噻唑膦颗粒剂按1800g a.i./ha撒施处理,药后30d对观赏百合根腐病和线虫病的防效分别为90.26%、93.85%;500g/L的氟啶胺悬浮剂按200g a.i./ha加水稀释灌根处理,药后30d对观赏百合根腐病和线 虫病的防效分别为77.89%、26.38%;20%噻唑膦水乳剂按2500ga.i./ha加水稀释灌根处理,药后30d对观赏百合根腐病和线虫病的防效分别为28.36%、76.81%。可见,氟啶胺和噻唑膦二元复配后协同增效作用显著,持效期长,对观赏百合根腐病和线虫病的防效明显好于各单剂单独使用,同时,在试验过程中未发现该二元复配药剂对观赏百合产生药害。

实施例六:

以下物质均为重量百分比:氟啶胺5%、噻唑膦65%、仲烷基硫酸钠5%、丙烯酸均聚物钠盐5%、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5%、白炭黑5%,高岭土补足100%。将上述有效成分、湿润剂、分散剂、崩解剂和填料混合均匀,用超微气流粉碎机粉碎,经捏合,然后加入流化床造粒干燥机中进行造粒、干燥、筛分,即可制得70%氟啶胺·噻唑膦水分散粒剂。

该实施例用于防治人参根腐病和线虫病:70%氟啶胺·噻唑膦水分散粒剂按1800g a.i./ha加水稀释灌根处理,药后30d对人参根腐病和线虫病的防效分别为95.81%、91.42%;500g/L的氟啶胺悬浮剂按200g a.i./ha加水稀释灌根处理,药后30d对人参根腐病和线虫病的防效分别为79.36%、24.13%;20%噻唑膦水乳剂按2500ga.i./ha加水稀释灌根处理,药后30d对人参根腐病和线虫病的防效分别为25.12%、78.13%。可见,氟啶胺和噻唑膦二元复配后协同增效作用显著,持效期长,对人参根腐病和线虫病的防效明显好于各单剂单独使用,同时,在试验过程中未发现该二元复配药剂对人参产生药害。

实施例七:

以下物质均为重量百分比:氟啶胺5%、噻唑膦70%、仲烷基硫酸钠5%、烷基酚树脂聚氧乙烯醚硫酸盐5%、三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5%、白炭黑5%,硅藻土补足100%。将上述将有效成分、湿润剂、 分散剂和填料混合,机械粉碎后再经气流粉碎,混合均匀,即可制得75%氟啶胺·噻唑膦可湿性粉剂。

该实施例用于防治三七根腐病和线虫病:75%氟啶胺·噻唑膦可湿性粉剂按1800g a.i./ha加水稀释灌根处理,药后30d对三七根腐病和线虫病的防效分别为92.54%、90.66%;500g/L的氟啶胺悬浮剂按200g a.i./ha加水稀释灌根处理,药后30d对三七根腐病和线虫病的防效分别为73.24%、32.67%;20%噻唑膦水乳剂按2500ga.i./ha加水稀释灌根处理,药后30d对三七根腐病和线虫病的防效分别为21.96%、79.34%。可见,氟啶胺和噻唑膦二元复配后协同增效作用显著,持效期长,对三七根腐病和线虫病的防效明显好于各单剂单独使用,同时,在试验过程中未发现该二元复配药剂对三七产生药害。

实施例八:氟啶胺和噻唑膦复配对花生梗腐病的室内毒力测定试验。

试验方法参照《杀菌剂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NY/T1156.2-2006》,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用共毒系数法判断协同作用,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增效作用;共毒系数(CTC)≤80表现为拮抗作用;80<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相加作用。

表1、氟啶胺和噻唑膦对花生梗腐病的室内联合毒力测定结果

药剂名称及配比(重量比) EC50(mg/L) ATI TTI CTC 氟啶胺 1.06 100.00 - - 噻唑膦 73.41 1.44 - - 氟啶胺:噻唑膦(1:1) 1.54 68.83 50.72 135.71 氟啶胺:噻唑膦(1:3) 2.49 42.57 26.08 163.23 氟啶胺:噻唑膦(1:7) 4.17 25.42 13.76 184.74 氟啶胺:噻唑膦(1:10) 4.73 22.41 10.40 215.48 氟啶胺:噻唑膦(1:15) 7.68 13.80 7.60 181.58 氟啶胺:噻唑膦(1:20) 10.96 9.67 6.13 157.75

从表1可以看出,氟啶胺和噻唑膦在1:1~1:20(按重量)的比例范围内复配时,共毒系数(CTC)均大于120,对花生梗腐病均表现出协同增效作用,尤其是氟啶胺和噻唑膦以1:10(按重量)复配,协同增效作用最为显著,共毒系数(CTC)为215.48。可见,氟啶胺和噻唑膦复配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

实施例九:氟啶胺和噻唑膦复配对辣椒线虫病的室内毒力测定试验。

试验方法:首先取产生大量根结的辣椒根系,用自来水轻轻冲洗干净,接着用解剖针轻轻挑取病根上的乳白色卵囊,放入直径6cm的小培养皿内,加入少量无菌水,在25℃恒温箱中孵化3~4d,收集2龄幼虫,并加入无菌水将其配制成一定浓度(500条/ml左右)的悬浮液备用。

设定5个浓度梯度处理,以无菌水为空白对照。取96孔细胞培养板,每孔加入配好的不同浓度的药剂150微升,再加入等体积的线虫悬浮液,25℃条件下保湿培养,在处理后48h镜检线虫的存活数量和死亡数量,线虫呈僵直不动为死虫,线虫呈弯曲蠕动状态为活虫。计算死亡率和校正死亡率。

用DP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各药剂的EC50,并根据用共毒系数法判断协同作用,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增效作用;共毒系数(CTC)≤80表现为拮抗作用;80<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相加作用。

表2、氟啶胺和噻唑膦对辣椒线虫病的室内联合毒力测定结果

从表2可以看出,氟啶胺和噻唑膦在1:1~1:20(按重量)的比例范围内复配时,共毒系数(CTC)均大于120,对辣椒线虫病均表现出协同增效作用,尤其是氟啶胺和噻唑膦以1:10(按重量)复配,协同增效作用最为显著,共毒系数(CTC)为231.84。可见,氟啶胺和噻唑膦复配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含有氟啶胺和噻唑膦的农药组合物,协同增效作用显著,与现有的单一制剂相比,对农作物上的多种病害,尤其是根腐病和线虫病的防治效果明显提高,对作物安全,值得在农业生产上推广应用。

一种含有氟啶胺和噻唑膦的农药组合物.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一种含有氟啶胺和噻唑膦的农药组合物.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一种含有氟啶胺和噻唑膦的农药组合物.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含有氟啶胺和噻唑膦的农药组合物.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含有氟啶胺和噻唑膦的农药组合物.pdf(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610240784.4 (22)申请日 2016.04.16 (71)申请人 广东中迅农科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 516000 广东省惠州市仲恺高新技术 开发区24号小区 (72)发明人 张志伟 刘鹏 陈佛祥 朱刚 王礼文 吴泽伟 (74)专利代理机构 东莞市中正知识产权事务所 44231 代理人 张汉青 (51)Int.Cl. A01N 57/32(2006.01) A01N 43/40(2006.01) A01P 3/00(2006.01) A01P 5/00(2006.0。

2、1) (54)发明名称 一种含有氟啶胺和噻唑膦的农药组合物 (57)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含有氟啶胺和噻唑膦的 农药组合物, 包括活性成分氟啶胺和噻唑膦及常 用的辅助成分, 氟啶胺和噻唑膦的重量比为1:1 1:20; 经大量的室内外试验表明, 本发明农药 组合物对危害农业生产的多种病害, 尤其是对根 腐病和线虫病具有显著的协同增效作用, 同时减 少了农药使用量, 降低了农药在作物上的残留 量, 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 延缓了病害抗药性的 产生, 增加了农药使用寿命。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5页 CN 105851054 A 2016.08.17 CN 105851054 A 1.一种含有氟啶胺和。

3、噻唑膦的农药组合物, 其特征在于: 包括活性成分氟啶胺和噻唑 膦, 氟啶胺和噻唑膦的重量比为1:11:2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含有氟啶胺和噻唑膦的农药组合物, 其特征在于: 氟啶胺 和噻唑膦在组合物中的总重量百分含量为0.580, 其余为农药中使用和能接受的辅 助成分。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含有氟啶胺和噻唑膦的农药组合物, 其特征在于: 所 述农药组合物的剂型是微囊悬浮剂、 悬浮剂、 水乳剂、 微乳剂、 颗粒剂、 水分散粒剂和可湿性 粉剂中的一种。 4.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含有氟啶胺和噻唑膦的农药组合物在防治农作物上根腐病和 线虫病中的应用。 权 利 要 求 书 1/1。

4、 页 2 CN 105851054 A 2 一种含有氟啶胺和噻唑膦的农药组合物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农药组合物及其应用领域, 具体地说是以氟啶胺和噻唑膦为活性成分 复配的二元复合物, 主要应用于农作物上病害的防治。 背景技术 0002 氟啶胺(Fluazinam)是新型取代苯胺类、 广谱杀菌剂, 作用机理为抑制病菌呼吸作 用的线粒体氧化磷酸化解偶联剂。 对引起油菜菌核病、 水稻的纹枯病和稻瘟病、 小麦纹枯 病、 小麦赤霉病、 小麦白粉病、 水果和蔬菜白粉病、 霜霉病、 灰霉病、 腐烂病、 干腐病、 炭疽病、 轮纹病和斑点落叶病、 黑痘病和腐皮病等病害的病原菌特效。 与苯并咪唑类、 二。

5、甲酰亚胺 类、 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 电子传递链复合物III抑制剂和三唑类等目前市场上已有的杀菌 剂无交互抗性。 对交链孢属、 疫霉属、 单轴霉属、 核盘菌属和黑星菌属等病菌引起的病害亦 有良好的活性。 0003 噻唑膦(Fosthiazate), 属于有机磷类杀线虫剂, 作用机理为抑制线虫乙酰胆碱酯 酶的合成; 对根结线虫、 根腐(短体)线虫、 胞囊线虫、 茎线虫等有特效。 可广泛应用于蔬菜, 香蕉, 果树, 药材等作物。 0004 农药的单独长时间连续使用容易产生抗性风险和用量增加风险, 进而增加成本和 环境负荷, 而通过农药复配筛选出具有显著协同增效作用的组合物, 不仅能减少农药使用 量。

6、、 降低使用成本、 减少抗性风险, 还能降低潜在的环境风险。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含有氟啶胺和噻唑膦的农药组合物, 该组合物具有显著的协 同增效作用, 可用于农作物上多种病害, 尤其是根腐病和线虫病的防治。 0006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为实现上述目的, 本发明提供一种含有氟啶胺和噻唑膦的农 药组合物, 其含有活性成分氟啶胺和噻唑膦, 氟啶胺和噻唑膦的重量比为1:11:20; 活性 成分氟啶胺和噻唑膦在组合物中的总重量百分含量为0.580, 其余为农药中允许使 用和可以接受的辅助成分。 0007 所述的辅助成分为溶剂、 乳化剂、 润湿剂、 分散剂、 稳定剂、 防冻剂、 增稠剂。

7、、 粘结 剂、 崩解剂、 消泡剂、 渗透剂、 高分子囊壁材料、 增效剂、 防腐剂和填料等, 都是农药制剂中常 用或允许使用的成分, 并无特别限定, 具体成分和用量根据配方要求通过试验确定。 0008 本发明农药组合物可以制备成适合农业上使用的多种应用剂型, 比较好的剂型有 微囊悬浮剂、 悬浮剂、 水乳剂、 微乳剂、 颗粒剂、 水分散粒剂和可湿性粉剂。 0009 所述的农药组合物各种应用剂型的生产工艺均属现有已知技术, 在此不再赘述。 0010 与现有技术相比,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0011 1、 氟啶胺和噻唑膦复配具有显著的协同增效作用, 较之单剂单独使用明显提高了 对农作物上病害的防治效果。。

8、 0012 2、 氟啶胺和噻唑膦两种活性成分复配, 减少了农药使用量, 降低了使用成本, 减轻 说 明 书 1/5 页 3 CN 105851054 A 3 了对环境的污染。 0013 3、 氟啶胺和噻唑膦两种活性成分复配, 作用机理互不相同, 作用位点增加, 延缓了 病害抗药性的产生, 增加了农药的使用寿命。 具体实施方式 0014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实质,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内容作进一步说明, 但不能视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以下所述仅用于解释本发明, 对于不偏离本发明精神和原则 所做的修改、 替换或改进, 均属于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 0015 实施例一: 0016 以下物质均为重。

9、量百分比: 氟啶胺2、 噻唑膦20、 羧甲基纤维素钠3、 聚己胺 内酯2、 四氢糠醇10、 脂肪酸甲酯10、 端羟基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5、 丙烯酸均聚物 钠盐3、 氢氧化钠2、 1,2-苯并异噻唑啉-3-酮1, 去离子水补足至100。 将上述活性成 分、 高分子囊壁材料、 溶剂混合, 使溶解成均匀油相, 在剪切条件下, 将油相加入到含有乳化 剂、 分散剂、 pH调节剂、 防腐剂的水相溶液中, 余量用去离子水补足, 两种材料在油水界面发 生反应, 形成高分子囊壁, 即可制得22氟啶胺噻唑膦微囊悬浮剂。 0017 该实施例用于防治花生根腐病和线虫病: 22氟啶胺噻唑膦微囊悬浮剂按 1800g a.。

10、i./ha加水稀释灌根处理, 药后30d对花生根腐病和线虫病的防效分别为93.49、 91.63; 500g/L的氟啶胺悬浮剂按200g a.i./ha加水稀释灌根处理, 药后30d对花生根腐 病和线虫病的防效分别为72.51、 30.38; 20噻唑膦水乳剂按2500g a.i./ha加水稀释 灌根处理, 药后30d对花生根腐病和线虫病的防效分别为27.68、 77.35。 可见, 氟啶胺和 噻唑膦二元复配后协同增效作用显著, 持效期长, 对花生根腐病和线虫病的防效明显好于 各单剂单独使用, 同时, 在试验过程中未发现该二元复配药剂对花生产生药害。 0018 实施例二: 0019 以下物质均。

11、为重量百分比: 氟啶胺3、 噻唑膦30、 烷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甲醛缩 合物硫酸盐10、 三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5、 丙烯酸均聚物钠盐5、 丙二醇3、 羧 甲基纤维素1.5、 磷酸三丁酯0.2, 去离子水补足100。 将上述活性成分、 湿润剂、 分散 剂、 防冻剂、 增稠剂和消泡剂经高速剪切分散、 砂磨机中砂磨, 在水系介质中形成的高分散、 稳定的悬浮体系, 即可制得33氟啶胺噻唑膦悬浮剂。 0020 该实施例用于防治辣椒根腐病和线虫病: 33氟啶胺噻唑膦悬浮剂按1800g a .i ./ha加水稀释灌根处理, 药后30d对辣椒根腐病和线虫病的防效分别为96.69、 91.42; 500g/L。

12、的氟啶胺悬浮剂按200g a.i./ha加水稀释灌根处理, 药后30d对辣椒根腐 病和线虫病的防效分别为72.58、 33.46; 20噻唑膦水乳剂按2500g a.i./ha加水稀释 灌根处理, 药后30d对辣椒根腐病和线虫病的防效分别为28.39、 78.62。 可见, 氟啶胺和 噻唑膦二元复配后协同增效作用显著, 持效期长, 对辣椒根腐病和线虫病的防效明显好于 各单剂单独使用, 同时, 在试验过程中未发现该二元复配药剂对辣椒产生药害。 0021 实施例三: 0022 以下物质均为重量百分比: 氟啶胺3、 噻唑膦42、 三甲苯10、 四氢糠醇5、 多 元醇脂肪酸酯及其环氧乙烷加成物10、 。

13、对羟苯基木质素磺酸钠盐3、 甲基萘磺酸钠的甲 醛缩合物3、 环氧氯丙烷1、 羟丙基纤维素钠2、 丙三醇1, 去离子水补足100。 将上 说 明 书 2/5 页 4 CN 105851054 A 4 述活性成分、 溶剂、 乳化剂、 分散剂、 稳定剂和增稠剂混合形成油相, 防冻剂在水中溶解形成 水相, 在剪切机作用下慢慢把油相加入水相中, 并继续剪切约30分钟, 制得45的氟啶胺 噻唑膦水乳剂。 0023 该实施例用于防治烟草根腐病和线虫病: 45氟啶胺噻唑膦水乳剂按1800g a .i ./ha加水稀释灌根处理, 药后30d对烟草根腐病和线虫病的防效分别为95 .37、 96.12; 500g/。

14、L的氟啶胺悬浮剂按200g a.i./ha加水稀释灌根处理, 药后30d对烟草根腐 病和线虫病的防效分别为73.45、 24.63; 20噻唑膦水乳剂按2500g a.i./ha加水稀释 灌根处理, 药后30d对烟草根腐病和线虫病的防效分别为29.68、 75.24。 可见, 氟啶胺和 噻唑膦二元复配后协同增效作用显著, 持效期长, 对烟草根腐病和线虫病的防效明显好于 各单剂单独使用, 同时, 在试验过程中未发现该二元复配药剂对烟草产生药害。 0024 实施例四: 0025 以下物质均为重量百分比: 氟啶胺5、 噻唑膦45、 三甲苯10、 四氢糠醇5、 三 苯乙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磷酸酯10、 亚。

15、磷酸三苯酯1、 有机硅1、 增效酯2、 羟甲基纤维 素2, 去离子水补足100。 将活性成分用溶剂完全溶解, 然后再加入乳化剂、 稳定剂、 渗透 剂、 增效剂、 增稠剂混合均匀, 最后加入去离子水, 充分搅拌后, 即可制得50的氟啶胺噻 唑膦微乳剂。 0026 该实施例用于防治大豆根腐病和线虫病: 50氟啶胺噻唑膦微乳剂按1800g a .i ./ha加水稀释灌根处理, 药后30d对大豆根腐病和线虫病的防效分别为93 .86、 98.41; 500g/L的氟啶胺悬浮剂按200g a.i./ha加水稀释灌根处理, 药后30d对大豆根腐 病和线虫病的防效分别为74.17、 22.92; 20噻唑膦。

16、水乳剂按2500g a.i./ha加水稀释 灌根处理, 药后30d对大豆根腐病和线虫病的防效分别为31.05、 71.34。 可见, 氟啶胺和 噻唑膦二元复配后协同增效作用显著, 持效期长, 对大豆根腐病和线虫病的防效明显好于 各单剂单独使用, 同时, 在试验过程中未发现该二元复配药剂对大豆产生药害。 0027 实施例五: 0028 以下物质均为重量百分比: 氟啶胺0.2、 噻唑膦2.3、 仲烷基硫酸钠10、 端羟 基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嵌段共聚物10、 三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15、 羧甲基纤维 素5、 轻钙5, 高岭土补足至100。 将上述活性成分、 湿润剂、 分散剂、 粘结剂和填料经混 。

17、合加水进行捏合, 使用捏出造粒机捏出并成形, 之后将颗粒用流化床干燥、 筛分, 即可制得 2.5氟啶胺噻唑膦颗粒剂。 0029 该实施例用于防治观赏百合根腐病和线虫病: 2.5氟啶胺噻唑膦颗粒剂按 1800g a.i./ha撒施处理, 药后30d对观赏百合根腐病和线虫病的防效分别为90.26、 93.85; 500g/L的氟啶胺悬浮剂按200g a.i./ha加水稀释灌根处理, 药后30d对观赏百合 根腐病和线虫病的防效分别为77.89、 26.38; 20噻唑膦水乳剂按2500g a.i./ha加水 稀释灌根处理, 药后30d对观赏百合根腐病和线虫病的防效分别为28.36、 76.81。 可。

18、见, 氟啶胺和噻唑膦二元复配后协同增效作用显著, 持效期长, 对观赏百合根腐病和线虫病的 防效明显好于各单剂单独使用, 同时, 在试验过程中未发现该二元复配药剂对观赏百合产 生药害。 0030 实施例六: 0031 以下物质均为重量百分比: 氟啶胺5、 噻唑膦65、 仲烷基硫酸钠5、 丙烯酸均 说 明 书 3/5 页 5 CN 105851054 A 5 聚物钠盐5、 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5、 白炭黑5, 高岭土补足100。 将上述有效成分、 湿 润剂、 分散剂、 崩解剂和填料混合均匀, 用超微气流粉碎机粉碎, 经捏合, 然后加入流化床造 粒干燥机中进行造粒、 干燥、 筛分, 即可制得70氟啶胺。

19、噻唑膦水分散粒剂。 0032 该实施例用于防治人参根腐病和线虫病: 70氟啶胺噻唑膦水分散粒剂按 1800g a.i./ha加水稀释灌根处理, 药后30d对人参根腐病和线虫病的防效分别为95.81、 91.42; 500g/L的氟啶胺悬浮剂按200g a.i./ha加水稀释灌根处理, 药后30d对人参根腐 病和线虫病的防效分别为79.36、 24.13; 20噻唑膦水乳剂按2500g a.i./ha加水稀释 灌根处理, 药后30d对人参根腐病和线虫病的防效分别为25.12、 78.13。 可见, 氟啶胺和 噻唑膦二元复配后协同增效作用显著, 持效期长, 对人参根腐病和线虫病的防效明显好于 各单。

20、剂单独使用, 同时, 在试验过程中未发现该二元复配药剂对人参产生药害。 0033 实施例七: 0034 以下物质均为重量百分比: 氟啶胺5、 噻唑膦70、 仲烷基硫酸钠5、 烷基酚树 脂聚氧乙烯醚硫酸盐5、 三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5、 白炭黑5, 硅藻土补足 100。 将上述将有效成分、 湿润剂、 分散剂和填料混合, 机械粉碎后再经气流粉碎, 混合均 匀, 即可制得75氟啶胺噻唑膦可湿性粉剂。 0035 该实施例用于防治三七根腐病和线虫病: 75氟啶胺噻唑膦可湿性粉剂按 1800g a.i./ha加水稀释灌根处理, 药后30d对三七根腐病和线虫病的防效分别为92.54、 90.66; 50。

21、0g/L的氟啶胺悬浮剂按200g a.i./ha加水稀释灌根处理, 药后30d对三七根腐 病和线虫病的防效分别为73.24、 32.67; 20噻唑膦水乳剂按2500g a.i./ha加水稀释 灌根处理, 药后30d对三七根腐病和线虫病的防效分别为21.96、 79.34。 可见, 氟啶胺和 噻唑膦二元复配后协同增效作用显著, 持效期长, 对三七根腐病和线虫病的防效明显好于 各单剂单独使用, 同时, 在试验过程中未发现该二元复配药剂对三七产生药害。 0036 实施例八: 氟啶胺和噻唑膦复配对花生梗腐病的室内毒力测定试验。 0037 试验方法参照 杀菌剂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NY/T1156.2-。

22、2006 , 采用菌丝生长 速率法。 用共毒系数法判断协同作用, 共毒系数(CTC) 120表现为增效作用; 共毒系数 (CTC) 80表现为拮抗作用; 80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相加作用。 0038 表1、 氟啶胺和噻唑膦对花生梗腐病的室内联合毒力测定结果 0039 药剂名称及配比(重量比)EC50(mg/L)ATITTICTC 氟啶胺1.06100.00- 噻唑膦73.411.44- 氟啶胺: 噻唑膦(1:1)1.5468.8350.72135.71 氟啶胺: 噻唑膦(1:3)2.4942.5726.08163.23 氟啶胺: 噻唑膦(1:7)4.1725.4213.76184.7。

23、4 氟啶胺: 噻唑膦(1:10)4.7322.4110.40215.48 氟啶胺: 噻唑膦(1:15)7.6813.807.60181.58 氟啶胺: 噻唑膦(1:20)10.969.676.13157.75 0040 从表1可以看出, 氟啶胺和噻唑膦在1:11:20(按重量)的比例范围内复配时, 共 毒系数(CTC)均大于120, 对花生梗腐病均表现出协同增效作用, 尤其是氟啶胺和噻唑膦以 说 明 书 4/5 页 6 CN 105851054 A 6 1:10(按重量)复配, 协同增效作用最为显著, 共毒系数(CTC)为215.48。 可见, 氟啶胺和噻唑 膦复配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 004。

24、1 实施例九: 氟啶胺和噻唑膦复配对辣椒线虫病的室内毒力测定试验。 0042 试验方法: 首先取产生大量根结的辣椒根系, 用自来水轻轻冲洗干净, 接着用解剖 针轻轻挑取病根上的乳白色卵囊, 放入直径6cm的小培养皿内, 加入少量无菌水, 在25恒 温箱中孵化34d, 收集2龄幼虫, 并加入无菌水将其配制成一定浓度(500条/ml左右)的悬 浮液备用。 0043 设定5个浓度梯度处理, 以无菌水为空白对照。 取96孔细胞培养板, 每孔加入配好 的不同浓度的药剂150微升, 再加入等体积的线虫悬浮液, 25条件下保湿培养, 在处理后 48h镜检线虫的存活数量和死亡数量, 线虫呈僵直不动为死虫, 线。

25、虫呈弯曲蠕动状态为活 虫。 计算死亡率和校正死亡率。 0044 用DP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算各药剂的EC50, 并根据用共毒系数法判断 协同作用, 共毒系数(CTC) 120表现为增效作用; 共毒系数(CTC) 80表现为拮抗作用; 80 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相加作用。 0045 表2、 氟啶胺和噻唑膦对辣椒线虫病的室内联合毒力测定结果 0046 0047 0048 从表2可以看出, 氟啶胺和噻唑膦在1:11:20(按重量)的比例范围内复配时, 共 毒系数(CTC)均大于120, 对辣椒线虫病均表现出协同增效作用, 尤其是氟啶胺和噻唑膦以 1:10(按重量)复配, 协同增效作用最为显著, 共毒系数(CTC)为231.84。 可见, 氟啶胺和噻唑 膦复配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 0049 综上所述,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含有氟啶胺和噻唑膦的农药组合物, 协同增效作用 显著, 与现有的单一制剂相比, 对农作物上的多种病害, 尤其是根腐病和线虫病的防治效果 明显提高, 对作物安全, 值得在农业生产上推广应用。 说 明 书 5/5 页 7 CN 105851054 A 7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