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撑机构、排气处理单元、轮式装载机.pdf

上传人:xia****o6 文档编号:722013 上传时间:2018-03-07 格式:PDF 页数:29 大小:2.2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380004256.3

申请日:

2013.08.09

公开号:

CN104619541A

公开日:

2015.05.13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B60K 13/04申请日:20130809|||公开

IPC分类号:

B60K13/04; E02F9/00; F01N3/08; F01N3/24; F01N3/28

主分类号:

B60K13/04

申请人:

株式会社小松制作所

发明人:

上前健志; 北冈久人; 本多利光; 太田匡哉

地址:

日本东京都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11105

代理人:

陈蕴辉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的一个侧面的支撑机构(17)是支撑对来自发动机(15)的排气进行处理的第一排气处理装置(45)及第二排气处理装置(47)的支撑机构,具备底座部件(28)、第一支撑部件(26)及第二支撑部件(27)。底座部件包括第一连接部(70)、第二连接部(71)、第一管部件(72)及第二管部件(73)。底座部件支撑第一排气处理装置和第二排气处理装置。第一支撑部件支撑底座部件的一侧。第二支撑部件支撑底座部件的另一侧。第一连接部与第一支撑部件结合。第二连接部与第二支撑部件结合。第一管部件及第二管部件并排配置在同一水平面上。形成有以第一管部件、第二管部件、第一连接部及第二连接部为边缘的开口部(100)。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支撑机构,其支撑对来自发动机的排气进行处理的第一排气处理装置及第二排气处理装置,所述支撑机构的特征在于,具备:
底座部件,其支撑所述第一排气处理装置和所述第二排气处理装置;
第一支撑部件,其支撑所述底座部件的一侧;
第二支撑部件,其支撑所述底座部件的另一侧,
所述底座部件包括:,
第一连接部,其与所述第一支撑部件结合;
第二连接部,其与所述第二支撑部件结合;
第一管部件及第二管部件,其在同一水平面上并排配置,
形成有以所述第一管部件、所述第二管部件、所述第一连接部及所述第二连接部为边缘的开口部。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排气处理装置的长度方向及所述第二排气处理装置的长度方向沿着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长度方向的中央朝向所述第二连接部的长度方向的中央的第一方向,
所述第一排气处理装置及所述第二排气处理装置在水平方向上并排配置。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支撑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座部件还包括在所述第一管部件与所述第二管部件的中间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中间部件,
所述中间部件的下端位于比所述第一管部件及所述第二管部件的上端靠近上方的位置。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支撑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间部件的从长度方向看到的形状是在下端形成有开口部的倒U形。

5.
  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支撑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座部件还包括向所述第一管部件及所述第二管部件的侧方延伸的伸出部件,
所述伸出部件的上表面固定有所述中间部件,
所述伸出部件的下表面固定有所述第一管部件及所述第二管部件。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支撑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座部件还包括:
第一安装支架,其配置在所述伸出部件上,固定所述第一排气处理装置;
第二安装支架,其配置在所述伸出部件上,固定所述第二排气处理装置。

7.
  根据权利要求3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支撑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部还包括与所述第一管部件的一端、所述第二管部件的一端及所述中间部件的一端固定的第一端面板,
所述第二连接部还包括与所述第一管部件的另一端、所述第二管部件的另一端及所述中间部件的另一端固定的第二端面板。

8.
  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支撑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管部件包括在所述一端或所述另一端的至少任一端,朝向离开所述第二管部件的方向的第一弯折部,
所述第二管部件包括在所述至少任一端,朝向离开所述第一管部件的方向的第二弯折部。

9.
  一种排气处理单元,其特征在于,
具备:
权利要求3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支撑机构;
所述第一排气处理装置;
所述第二排气处理装置,
所述中间部件的上端位于比所述第一排气处理装置的下端及所述第二排气处理装置的下端靠近上方的位置。

10.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排气处理单元,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连接所述第一排气处理装置和所述第二排气处理装置的中继连接管,
所述中间部件的上端位于比所述中继连接管的下端靠近下方的位置。

11.
  一种轮式装载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支撑机构,或,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排气处理单元;
所述发动机,
所述发动机在所述发动机的上部包括上部部件,
所述上部部件处于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管部件及所述第二管部件所包围的区域内。

12.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轮式装载机,其特征在于,还具备:
比所述发动机靠近前方配置的工作油箱;
支撑所述工作油箱的台座,
所述第一支撑部件固定在所述台座上。

13.
  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轮式装载机,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车体框架,
所述第二支撑部件包括:
左脚部及右脚部,其固定在所述车体框架上,沿铅直方向延伸,在车宽方向上并排配置;
上梁部,其固定在所述左脚部的上部及所述右脚部的上部,并且沿车宽方向延伸;
承接部,其固定在所述上梁部的车宽方向中央,与所述底座部件连结。

14.
  根据权利要求1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轮式装载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排气处理装置是柴油机颗粒捕集过滤器装置,
所述第二排气处理装置是选择性催化还原装置。

说明书

支撑机构、排气处理单元、轮式装载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轮式装载机,特别是涉及具有柴油机颗粒捕集过滤器装置等排气处理装置的轮式装载机。
背景技术
近些年,由于排气限制的提高,轮式装载机上逐渐搭载有两种以上的排气处理装置(参照专利文献1)。在这样的排气处理装置中,具有例如,柴油机颗粒捕集过滤器(Diesel Particulate Filter:DPF)装置、选择性催化还原(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SCR)装置等。柴油机颗粒捕集过滤器装置捕集且除去柴油发动机的排气中所包含的烟尘等微粒物。选择性催化还原装置减少排气中的氮氧化物(NOx)。
在专利文献1的发明中,在发动机的上方配置有多个排气处理装置。这些排气处理装置载置在平板状的平台上。平台覆盖发动机的上方。平台被设置在平台的边缘部下方的底座车架支撑。底座车架被与发动机的周边的车体框架连结的脚部支撑。平台上设有供连接发动机和排气处理装置的连接管通过的孔或为了减轻重量而设置的孔。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公报第8191668号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动机的周边存在从发动机突出的部件。如上所述,专利文献1的发明,即使在平台上设置孔,从强度上的问题出发在底座车架附近开孔是困难的。因此,为使处于发动机的缘部周边的部件不与平台接触,需要使平台的位置比该部件的位置高。
如果使平台的位置比从发动机突出的部件高,则覆盖发动机室的外装罩 的位置变高。因此,存在后方视野性变差的问题。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支撑机构、排气处理单元及轮式装载机,在将排气处理装置配置在发动机的上方的作业车辆中,能够将排气处理装置配置在尽可能低的位置,从而使后方视野性良好。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第一侧面的支撑机构是支撑对来自发动机的排气进行处理的第一排气处理装置及第二排气处理装置的支撑机构,具备底座部件、第一支撑部件及第二支撑部件。底座部件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第一管部件及第二管部件。底座部件支撑第一排气处理装置和第二排气处理装置。第一支撑部件支撑底座部件的一侧。第二支撑部件支撑底座部件的另一侧。第一连接部与第一支撑部件结合。第二连接部与第二支撑部件结合。第一管部件及第二管部件并排配置在同一水平面上。形成有以第一管部件、第二管部件、第一连接部及第二连接部为边缘的开口部。
优选第一排气处理装置的长度方向及第二排气处理装置的长度方向沿着从第一连接部的长度方向的中央朝向第二连接部的长度方向的中央的第一方向。优选第一排气处理装置及第二排气处理装置在水平方向上并排配置。
优选底座部件还包括在第一管部件与第二管部件的中间沿第一方向延伸的中间部件。
优选中间部件的下端位于比第一管部件及第二管部件的上端靠近上方的位置。
优选中间部件的从长度方向看到的形状是在下端形成有开口部的倒U形。
优选底座部件还包括向所述第一管部件及所述第二管部件的侧方延伸的伸出部件。而且,优选在伸出部件的上表面固定有中间部件,并且在伸出部件的下表面固定有第一管部件及第二管部件。
优选底座部件还包括第一安装支架及第二安装支架,第一安装支架配置在伸出部件上,并且固定第一排气处理装置,第二安装支架配置在伸出部件上,并且固定第二排气处理装置。
优选第一连接部还包括与第一管部件的一端、第二管部件的一端及中间部件的一端固定的第一端面板。优选第二连接部还包括与第一管部件的另一端、第二管部件的另一端及中间部件的另一端固定的第二端面板。
优选第一管部件包括在一端或另一端的至少任一端,朝向离开第二管部件的方向的第一弯折部。优选第二管部件包括在上述至少任一端,朝向离开第一管部件的方向的第二弯折部。
本发明的第二侧面的排气处理单元包括上述支撑机构、第一排气处理装置和第二排气处理装置。优选中间部件的上端比第一排气处理装置的下端及第二排气处理装置的下端位于靠近上方的位置。
优选该排气处理单元还具备连接第一排气处理装置和第二排气处理装置的中继连接管。而且,优选中间部件的上端位于比中继连接管的下端靠近下方的位置。
本发明第三侧面的轮式装载机具备上述支撑机构,或,上述排气处理单元、发动机。优选发动机在发动机的上部包括上部部件。而且,优选上部部件处于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第一管部件及第二管部件所包围的区域内。
优选中间部件包括在上部部件的上方凹向上方的凹部。
优选该轮式装载机还具备比发动机靠近前方配置的工作油箱、支撑工作油箱的台座。而且,优选第一支撑部件固定在台座上。
优选该轮式装载机还包括车体框架。而且,优选第二支撑部件包括左脚部、右脚部、上梁部及承接部。优选左脚部及右脚部固定在车体框架上,沿铅直方向延伸,在车宽方向上并排配置。优选上梁部固定在左脚部的上部及右脚部的上部,沿车宽方向延伸。优选承接部固定在上梁部的车宽方向中央,并且与底座部件连结。
优选第一排气处理装置是柴油机颗粒捕集过滤器装置。优选第二排气处理装置是选择性催化还原装置。
发明的效果
在该支撑机构、排气处理单元、轮式装载机中,形成有以第一管部件、第二管部件、第一连接部及第二连接部为边缘的开口部。而且,支撑机构的下方配置有发动机。因此,如果以使向发动机的上方突出的部件位于开口部的方式配置第一管部件及第二管部件,则能够将底座部件设置在尽可能低的位置。因此,在将排气处理装置配置在发动机的上方的轮式装载机中,能够将排气处理装置配置在尽可能低的位置,从而使后方视野性良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轮式装载机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图1的轮式装载机的拆下车体护罩的状态的局部俯视图。
图3是图1的轮式装载机的拆下车体护罩的状态的局部右视图。
图4是图1的轮式装载机的拆下车体护罩的状态的局部左视图。
图5是图4的发动机及排气处理系统的后视图。
图6是支撑机构的俯视图。
图7是支撑机构的侧视图。
图8是表示从图7的剖面线VIII-VIII看到的,第一支撑部件和底座部件的剖面的图。
图9是表示从图7的剖面线IX-IX看到的,第二支撑部件的一部分剖面和底座部件的剖面的图。
图10是表示从图7的剖面线X-X看到的,第一管部件、第二管部件、中间部件及副支架的剖面的图。
图11是从图3的剖面线XI-XI看到的剖视图。
图12是发动机的后端附近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13是支撑机构的第一变形例。
图14是支撑机构的第二变形例。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轮式装载机1的外观立体图如图1所示。另外,图2表示轮式装载机的驾驶舱的左侧方的一部分。
在这里,以下说明中的“前方”表示车辆的前方,“后方”表示车辆的后方。另外,“左方”及“右方”分别表示朝向车辆的前方的车辆的左方、右方。
【整体结构】
轮式装载机1具备车体框架2、工作装置3、前轮4、后轮5、驾驶舱6。该轮式装载机1利用前轮4、后轮5的旋转驱动能够自行行驶,使用工作装置3能够执行所需的作业。
车体框架2包括前车体部及后车体部,前车体部和后车体部彼此能够在左右方向上摆动地连结。前车体部上设有工作装置3及前轮4。后车体部上设有后轮5及驾驶舱6。工作装置3配置在前车体部的前方,包括铲斗7及铲斗液压缸8等。各个前轮4及后轮5的上方及后方设有挡泥板4a、5a。左侧后 轮用挡泥板5a的上部配置有空气滤清器13。利用该空气滤清器13,从被吸入发动机15的空气除去异物从而对该空气进行净化。驾驶舱6的内部设有驾驶室6a,并且设有各种操作部件、操作面板。
图2是拆下驾驶舱6的后方的车体护罩9(图1),通过俯视而看到的后车体部的图。图3是拆下驾驶舱6的后方的车体护罩9(图1),从车辆左侧看到的后车体部的图。图4是拆下驾驶舱6的后方的车体护罩9(图1),从车辆右侧看到的后车体部的图。在图4中,附图的左侧为车辆的前侧。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图4中,省略了后轮5等一部分部件的图示。如图2~5所示,后车体部的后部配置有发动机15、配置在发动机15的后方的冷却单元16、支撑机构17和在发动机15的上方搭载于支撑机构17的排气处理系统18。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支撑机构17和排气处理系统18统称为排气处理单元。另外,发动机15的前方配置有工作油箱19。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没有图示,工作油箱19配置在驾驶舱6的后方。即,工作油箱19配置在驾驶舱6与发动机15之间。工作油箱19被处于其下方的台座20支撑。
图5是从图4的剖面线V-V看到的,发动机15及排气处理系统18的后视图。发动机15是所谓的纵置式发动机,配置为曲轴15a沿前后方向延伸。发动机15被螺栓和传动机构21(参照图3及图4)固定而成为一体结构。而且,该发动机15和传动机构经由未图示的橡胶安装件支撑在车体框架2上。另外,发动机15在发动机15的上部包括上部部件15b。上部部件15b是例如,用于安装吊钩的钩安装部。钩安装部安装有在发动机15的修理等时,用于吊起发动机15的吊钩。由于从发动机15及排气处理系统18的背面不能直接看到上部部件15b,因此在图5中,以双点划线表示上部部件15b。如图5所示,上部部件15b相对于发动机15的其他部件向上方突出。更详细地说,上部部件15b从发动机15的后端中央部向上方突出(参照图12)。
另外,如图3所示,发动机15的左侧设有利用排气对进气进行增压的涡轮增压器22。涡轮增压器22以排气口朝向后方的方式设置。而且,涡轮增压器22与排气处理系统18之间设有连接管23。连接管23上设有蛇腹状且能够伸缩的两个可挠性管部23a、23b。在安装有排气处理系统18的状态下,发动机15及传动机构21经由橡胶安装件搭载于车体框架2,并且排气处理系统18经由支撑机构17直接搭载于车体框架2。因此,在运转状态下,发动机15侧的振动与排气处理系统18侧的振动变得不同。但是,由于连接管23上形 成有较长的可挠性管部23a、23b,能够充分地吸收两者的振动的不同。因此,能够抑制发动机15的振动。
另外,在涡轮增压器22与空气滤清器13(参照图1)之间设有由树脂形成的可挠性进气管24(参照图2~图4)。利用该进气管24吸收发动机15与空气滤清器13的振动的不同。涡轮增压器22的前方设有传感器部25。也就是说,发动机15在发动机15的上部包括传感器部25。传感器部25是测量发动机15的排气等中所包含的各种物质的设备,相对于发动机15的其他部件向上方突出(参照图11)。更详细地说,传感器部25从比发动机前后方向的中央稍稍靠近前方并且靠近左侧的部分向上方突出(参照图6的双点划线)。
【排气处理系统18】
如图2~图4所示,排气处理系统18从发动机15侧的排气上游侧(以下,简称为“上游侧”)开始依次具备第一排气处理装置45、第二排气处理装置47和中继连接管48。中继连接管48上安装有尿素水溶液混合装置46。
优选第一排气处理装置45是柴油机颗粒捕集过滤器装置。第一排气处理装置45捕集排气中的烟尘等微粒物。也就是说,第一排气处理装置45处理来自发动机15的排气。尿素水溶液混合装置46喷射利用未图示的泵从未图示的尿素水溶液箱抽取的尿素水溶液,向排气中添加作为还原剂的尿素水溶液。添加的尿素水溶液被加水分解而成为氨气,氨气与排气一起经由中继连接管48被供给到第二排气处理装置。优选第二排气处理装置47是选择性催化还原装置。第二排气处理装置47使用来自尿素水溶液混合装置46的氨气作为还原剂,还原净化排气中的氮氧化物。也就是说,第二排气处理装置47处理来自发动机15的排气。
第一排气处理装置45及第二排气处理装置47在水平方向上并排配置。具体地说,第一排气处理装置45及第二排气处理装置47均为圆筒形状,以中心轴沿车辆前后方向彼此平行地延伸的方式配置。也就是说,第一排气处理装置45的长度方向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第二排气处理装置47的长度方向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另外,如图3~图5所示,第一排气处理装置45及第二排气处理装置47配置在发动机15的上方。
如图2、图3及图5所示,第一排气处理装置45的排气导入口45a设置在后端部,其开口朝向后方且斜左方。排气导入口45a上连接有连接管23。另外,第一排气处理装置45的排气导出口45b设置在前端部,其开口朝向右 方且斜上方。如图2、图4及图5所示,第二排气处理装置47的排气导入口47a设置在后端部,其开口朝向左方且斜上方。另外,第二排气处理装置47的排气导出口47b设置在前端部,其开口大致朝向上方。排气导出口47b上连接有排气管9a(参照图1)。而且,中继连接管48配置在第一排气处理装置45的排气导出口45b与第二排气处理装置47的排气导入口47a之间。
如图2所示,中继连接管48具有第一弯曲部48a、直线部48b和第二弯曲部48c,其整体形成为S形。第一弯曲部48a位于第一排气处理装置45的排气导出口45b附近,第二弯曲部48c位于第二排气处理装置47的排气导入口47a附近。直线部48b位于第一弯曲部48a与第二弯曲部48c之间,第一排气处理装置45与第二排气处理装置47并排配置。
而且,尿素水溶液混合装置46设置于第一弯曲部48a,并且向中继连接管48内喷射尿素水溶液。喷射出的尿素水溶液在通过长的直线部48b时,与排气均匀地混合在一起。
【空气、排气的流动】
如图3所示,空气从空气滤清器13被导入,经由进气管24及涡轮增压器22被供给到发动机15。另外,来自发动机15的排气在驱动涡轮增压器22后,经由连接管23被导入排气处理系统18。
在排气处理系统18中,烟尘等微粒物被第一排气处理装置45捕集。然后,被导入尿素水溶液混合装置46。在该尿素水溶液混合装置46中,向排气中喷射尿素水溶液,排气与尿素水溶液相混合。由此,尿素水溶液被排气的热及排气中的水蒸汽加水分解而成为氨气。以这种方式生成的氨气与排气一起经由中继连接管48被供给到第二排气处理装置47。然后,在该第二排气处理装置47中,使用氨气作为还原剂,还原净化排气中的氮氧化物。
【支撑机构17】
图6是支撑机构17的俯视图。图7是支撑机构17的侧视图。在图6中,以双点划线表示传感器部25。在图7中,以双点划线表示工作油箱19和台座20。如图6及图7所示,支撑机构17由第一支撑部件26、第二支撑部件27和底座部件28构成。如图3~5所示,第一支撑部件26及第二支撑部件27配置在发动机15的侧方,底座部件28配置在发动机15的上方。如图2~图4所示,第二支撑部件27被多个螺栓90直接固定在车体框架2上。如图3、图4及图7所示,第一支撑部件26被多个螺栓92直接固定在台座20的侧面, 台座20被多个螺栓91直接固定在车体框架2上。
如图3、图4及图7所示,台座20包括左右侧部30、31和连结部33。台座20还可以具备连结左右侧部30、31的上部的,用于载置工作油箱的顶板部(未图示)。各个左右侧部30、31形成为在前方部分具有为大致梯形的切口部30a、31a和在内部具有孔30b,31b的矩形状。另外,左右侧部30、31板包括在下端部向前后方向伸出而形成的安装部30c、31c。该安装部30c、31c被多个螺栓92固定在车体框架2上。连结部33连结左右侧部30、31的后部。如图4所示,连结部33上利用多个螺栓92直接固定有第一支撑部件26。
图8是表示从图7的剖面线VIII-VIII看到的,第一支撑部件26和底座部件28的剖面的图。如图8所示,第一支撑部件26包括第一左脚部35、第一右脚部36和第一上梁部34。第一左脚部35及第一右脚部36分别从连结部33的左端及右端附近向铅直上方延伸。
第一左脚部35包括朝向车辆后方突出的肋部35a、35b和用于使螺栓92通过的螺栓孔35c、35d。肋部35a、35b相对于其前后方向的中心,其上侧(以下,称为上侧部)比下侧(以下,下侧部)朝向后方突出。螺栓孔35c、35d位于比连结部33的上端靠近下方的位置。螺栓孔35c、35d设置在靠近连结部33的左端的位置。即,螺栓孔35c、35d设置在靠近左侧部30的位置。
第一右脚部36包括朝向车辆后方突出的肋部36a、36b和用于使螺栓92通过的螺栓孔36c、36d。肋部36a、36b相对于其前后方向的中心,其上侧(以下,称为上侧部)比下侧(以下,下侧部)朝向后方突出。螺栓孔36c、36d位于比连结部33的上端靠近下方的位置。螺栓孔36c、36d设置在靠近连结部33的右端的位置。即,螺栓孔36c、36d设置在靠近右侧部31的位置。
第一上梁部34在其左右方向的两端与肋部35a、36b连结。第一上梁部34在其后端及下端与肋部35b,36a连结。第一上梁部34的前端固定在底座板材34a上。由此,即使底座部件28上载置有重量物,也能够抑制第一上梁部34朝向后方且下方弯曲。
如图5及图7所示,第二支撑部件27包括第二左脚部37、第二右脚部38、第二上梁部39和承接部40。第二左脚部37及第二右脚部38在下端部具有安装部37a、38a。如图7所示,安装部37a、38a从侧面看为大致梯形。另外,如图2所示,安装部37a、38a的下端形成为向左右方向及前方伸出。该 向左右方向伸出的部分被多个螺栓90固定在车体框架2上。第二左脚部37及第二右脚部38沿铅直方向延伸,在车宽方向上并排配置。如图5所示,第二上梁部39固定在第二左脚部37及第二右脚部38的上部,沿车宽方向延伸。承接部40固定在第二上梁部39的车宽方向的中央。
在这样的第二支撑部件27中,承接部40比第二上梁部39向上方突出,并且左右方向的宽度比第二上梁部39短,因此承接部40的左右方向形成有用于配置部件的空间S1、S2。在该实施方式中,如图2及图5所示,利用空间S1、S2配置连接管23的一部分和向发动机15的上方突出并且与冷却单元16连接的配管41。也就是说,连接管23通过第一管部件72及第二管部件73的至少一个管部件的侧方,并且,通过副支架75的前方或后方。此外,如图2所示,连接管23通过副支架75的后方,从上方看,连接管23与第二上梁部39重叠而不与承接部40重叠。
另外,如图3及图5所示,第二支撑部件27还可以包括固定板60及U形件61。固定板60在其下端固定在第二上梁部39上。而且,该固定板60的纵边上利用螺母62固定有将连接管23的可挠性管部23b的后部(排气下游侧)围在中间的U形件61的两端。
底座部件28设置在第一支撑部件26与第二支撑部件27的承接部40之间。如图6所示,底座部件28包括第一连接部70、第二连接部71、第一管部件72和第二管部件73。此外,优选底座部件28包括中间部件74和副支架75。副支架75包括伸出部件76、第一安装支架77和第二安装支架78。需要说明的是,将第一管部件72、第二管部件73及中间部件74的至少一个统称为底座支架。底座支架配置在发动机15的上方。
如图6及图8所示,第一连接部70与第一支撑部件26结合。更详细地说,第一连接部70载置在第一支撑部件26的第一上梁部34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附近。由此,第一支撑部件26支撑底座部件28的一侧(例如,前侧)。换句话说,第一支撑部件26支撑底座支架的一侧。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连接部70的长度方向的距离形成为比第一上梁部34的长度方向的距离短。另外,如图8所示,在第一连接部70的下表面与第一支撑部件26的第一上梁部34的上表面之间,可以在两个部位安装垫块42。该垫块42被螺栓43固定在第一连接部70的上表面。如图8所示,第一连接部70也可以包括与第一管部件72的一端(例如,前端)、第二管部件73的一端及中间部件74的一端固 定的第一端面板70a。由此,第一管部件72、第二管部件73及中间部件74彼此的位置关系被固定,能够使作用在第一管部件72及第二管部件73上的荷载也分散到中间部件74上。
图9是表示从图7的剖面线IX-IX看到的,第二支撑部件27的一部分剖面和底座部件28的剖面的图。如图7及图9所示,第二连接部71与第二支撑部件27结合。也就是说,底座部件28与承接部40连结。更详细地说,第二连接部71载置于第二支撑部件27的承接部40的上方。由此,第二支撑部件27支撑底座部件28的另一侧(例如,后侧)。换句话说,第二支撑部件27支撑底座支架的另一侧。需要说明的是,第二连接部71的长度方向的距离形成为比承接部40的长度方向的距离长。如图9所示,第二连接部71也可以包括与第一管部件72的另一端(例如,后端)、第二管部件73的另一端及中间部件74的另一端固定的第二端面板71a。由此,第一管部件72、第二管部件73及中间部件74彼此的位置关系被固定,能够使作用在第一管部件72及第二管部件73上的载荷也分散到中间部件74上。
另外,如图9所示,在底座部件28的下表面与第二支撑部件27的承接部40的上表面之间,能够在两个部位安装垫片(shim)44。在将搭载有排气处理系统18的底座部件28固定在第二支撑部件27的承接部40时,该垫片44用于调整排气处理系统18与连接管23的高度。垫片44为矩形状,在左右方向的两端部具有一侧敞开的一对切口44a,在该一对切口44a之间具有贯通孔44b。
该垫片44被螺栓95固定在承接部40的上表面。第二连接部71在设有螺栓95的位置上形成有直径比螺栓95的头部大的孔71b。利用该孔71b能够避免第二连接部71与螺栓95的干涉。因此,在将垫片44固定在承接部40的状态下能够拆卸底座部件28。
需要说明的是,可以准备各种厚度的垫片44,利用一片垫片44或组合使用多片垫片44,能够进行高度的调节。
如图6~图9所示,第一管部件72及第二管部件73在同一水平面上延伸,在车宽方向上并排配置。中间部件74在第一管部件72与第二管部件73的中间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如图6所示,第一管部件72包括在一端(例如,前端)或另一端(例如,后端)的至少一端朝向离开第二管部件73的方向的第一弯折部。更详细地说,第一管部件72包括在一端朝向离开第二管部件73 的方向的第一弯折部72a和在另一端朝向同方向的第一弯折部72b。第二管部件73包括在一端或另一端的至少一端朝向离开第一管部件72的方向的第二弯折部。更详细地说,第二管部件73包括在一端朝向离开第一管部件72的方向的第二弯折部73a和在另一端朝向同方向的第二弯折部73b。
如图8及图9所示,第一管部件72及第二管部件73设置在第一连接部70及第二连接部71上。中间部件74的下端比第一连接部70及第二连接部71靠近上方。优选中间部件74的从长度方向看到的形状是在下端形成有开口部的倒U形。其中,中间部件74可以是管部件。此外,如图6所示,形成有以第一管部件72、第二管部件73、第一连接部70及第二连接部71为边缘的开口部100。另外,从第一连接部70的长度方向的中央(在第一连接部70上与中间部件74重叠的部分)朝向第二连接部71的长度方向的中央(在第二连接部71上与中间部件74重叠的部分)的第一方向沿着车辆前后方向。也就是说,第一排气处理装置45的长度方向及第二排气处理装置47的长度方向沿着第一方向。
如图6所示,伸出部件76向第一管部件72及第二管部件73的侧方延伸。换句话说,伸出部件76是向第一管部件72、第二管部件73及中间部件74的至少一个的侧方延伸的板状部件。也就是说,副支架75在底座支架的车辆前后方向的中央,从至少一个管部件向左方及右方延伸。图10是表示从图7的剖面线X-X看到的,第一管部件72、第二管部件73、中间部件74及副支架75的剖面的图。由此,在伸出部件76的上表面固定有中间部件74。在伸出部件76的下表面,固定有第一管部件72及第二管部件73。换句话说,副支架75的下表面固定有至少一个管部件。即,副支架75固定在至少一个管部件上。也就是说,副支架75被底座支架支撑。因此,中间部件74的下端位于比第一管部件72的上端及第二管部件73的上端靠近上方的位置。也就是说,中间部件74在副支架75上方沿车辆前后方向(也就是说,第一方向)延伸。
另外,在图5中,以虚线表示位于第二连接部71的第二端面板71a的背后的第一管部件72、第二管部件73、中间部件74、伸出部件76。由此,中间部件74的上端位于比第一排气处理装置45的下端及第二排气处理装置47的下端靠近上方的位置。另外,中间部件74的上端位于比中继连接管48的下端靠近下方的位置。这样,中间部件74将排气处理系统18支撑在上方, 从而利用底座部件28稳定地支撑排气处理系统18。
如图6及图10所示,第一安装支架77被多个螺栓93安装在伸出部件76的上表面。第二安装支架78被多个螺栓94安装在伸出部件76的上表面。也就是说,第一安装支架77及第二安装支架78配置在伸出部件76上。如图6所示,第一安装支架77包括第一载置部77a、第一凸缘固定部77b和第一U形螺栓77e。第二安装支架78包括第二载置部78a、第二凸缘固定部78b和第二U形螺栓78e。
第一载置部77a具有与第一排气处理装置45的外周面对应的接触面77d。更具体地说,第一载置部77a具有朝向下方膨出的凸形接触面77d。第一载置部77a在接触面77d的左右两侧,包括供第一U形螺栓77e插入的一对插入孔77f、77g。如图3所示,第一凸缘固定部77b安装在第一排气处理装置45的凸缘45c的前面。第一排气处理装置45的凸缘45c固定在第一凸缘固定部77b上,从而能够抑制第一排气处理装置45绕中心轴线的旋转。此外,第一排气处理装置45被接触面77d和第一U形螺栓77e固定,从而使第一排气处理装置45稳定地支撑在第一安装支架77上。
第二载置部78a具有与第二排气处理装置47的外周面对应的接触面78d。更具体地说,第二载置部78a具有朝向下方膨出的凸形接触面78d。第二载置部78a在接触面78d的左右两侧,包括供第二U形螺栓78e插入的一对插入孔78f、78g。如图4所示,第二凸缘固定部78b安装在第二排气处理装置47的凸缘47c的前面。第二排气处理装置47的凸缘47c固定在第二凸缘固定部78b上,从而能够抑制第二排气处理装置47绕中心轴线的旋转。此外,第二排气处理装置47被接触面78d和第二U形螺栓78g固定,从而使第二排气处理装置47稳定地支撑在第二安装支架78上。
这样,第一安装支架77固定第一排气处理装置45,第二安装支架78固定第二排气处理装置47。因此,底座部件28支撑第一排气处理装置45和第二排气处理装置47。换句话说,副支架75支撑第一排气处理装置45和第二排气处理装置47。
如图6所示,从上面看,第一安装支架77在第一安装支架77的中央具有孔77c。同样,从上面看,第二安装支架78在第二安装支架78的中央具有孔78c。伸出部件76在与孔77c、78c对应的位置,具有孔76a、76b。也就是说,副支架75具有沿铅直方向贯通的孔76a、76b,第一安装支架77及第二 安装支架的至少一方具有与孔76a、76b对应的孔77c、78c。如图10所示,副支架75可以包括固定在伸出部件76的下表面的肋部79。除了第一管部件72及第二管部件73的安装部位,螺栓93、94的安装部位,孔76a、76b的部位及传感器部25的上方之外,肋部79可以设置在伸出部件76的下表面的任意位置。通过肋部79,利用作用在副支架75的两侧端附近的荷载,能够抑制副支架的两侧端部的弯折。
【传感器部25、上部部件15b与底座部件28的关系】
图11是从图3的剖面线XI-XI看到的剖面图。在图11中,省略了车体框架的图示。另外,在图11中,在发动机15的外形及曲轴15a的基础上,还表示了油盘15f以及发动机15的内部的缸盖15c、缸体15d及曲轴箱15e。由此,涡轮增压器22的上端位于比缸盖15c的上端靠近上方的位置。此外,传感器部25的上端位于比涡轮增压器22的上端靠近上方的位置。也就是说,传感器部25向发动机15的上方突出。另外,传感器部25的上端位于比第一管部件72及第二管部件73的下端靠近上方的位置。另外,传感器部25的上端位于比伸出部件76的下表面靠近下方的位置。另外,传感器部25的上端的高度与肋部79的下端的高度大致相同。
如图6所示,传感器部25位于副支架75的下方。更准确地说,传感器部25的一部分位于副支架75的下方。但是,由于传感器部25的上方没有设置肋部79,因此即使轮式装载机1振动,传感器部25与肋部79也不接触。另外,第一管部件72上设有第一弯折部72a、72b,因此第一管部件72与传感器部25相距充足的距离。因此,即使轮式装载机1振动,传感器部25与第一管部件72也不接触。
此外,如图11所示,第一管部件72与第二管部件73的车宽方向(与上述第一连接部70的长度方向平行的方向,或,与第二连接部71的长度方向平行的方向)的最大值D比发动机的车宽方向的距离W短。由此,即使增大第一弯折部72a、72b的弯折量,也能够使第一管部件72与传感器部25相距充足的距离。
图12是对发动机15的后端附近进行放大的立体图。如图5所示,上部部件15b的上端位于比中间部件74的下端靠近上方的位置。因此,中间部件74包括在上部部件15b的上方凹向上方的凹部74a。由此,即使轮式装载机1振动,上部部件15b与中间部件74也不接触。另外,如图5及图12所示, 上部部件15b从第一管部件72与第二管部件73之间的缝隙向上方突出。也就是说,上部部件15b通过处于第一连接部70、第二连接部71、第一管部件72及第二管部件73所包围的区域内的开口部100。
【特征】
(1)在支撑机构17中,形成有以第一管部件72、第二管部件73、第一连接部70及第二连接部71为边缘的开口部100。由此,如果以使向发动机15的上方突出的部件(例如,上部部件15b)位于开口部100的方式配置第一管部件72及第二管部件73,则能够将底座部件28设置在尽可能低的位置。因此,在将排气处理装置配置在发动机15的上方的轮式装载机1中,能够将排气处理装置配置在尽可能低的位置,从而使后方视野性良好。
(2)第一管部件72包括在一端或另一端的至少任一端,朝向离开第二管部件73的方向的第一弯折部,第二管部件73包括在上述至少任一端,朝向离开第一管部件72的方向的第二弯折部。由此,能够避开从发动机15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附近向发动机15的上方突出的部件(例如,上部部件15b)地配置第一管部件及第二管部件。另外,利用第一弯折部、第二弯折部,第一支撑部件26或第二支撑部件27能够尽可能地在侧方支撑第一管部件72及第二管部件73,因此相对于左右方向的摆动,能够使螺栓43,95的负荷减小。
(3)第一管部件72及第二管部件73沿车辆前后方向(也就是说,上述第一方向)延伸,并且在水平方向上并排配置。而且,第一排气处理装置45的长度方向及第二排气处理装置47的长度方向分别沿着车辆前后方向(也就是说,上述第一方向),第一排气处理装置45及第二排气处理装置47在水平方向上并排配置。因此,第一管部件72、第二管部件73、第一排气处理装置45及第二排气处理装置47成为大致彼此平行的关系。因此,底座部件28能够稳定地支撑第一排气处理装置45及第二排气处理装置47。
(4)底座部件28在车宽方向的第一管部件72与第二管部件73的中间还包括沿上述第一方向延伸的中间部件74。由此,底座部件28能够更稳定地支撑第一排气处理装置45及第二排气处理装置47。
(5)中间部件74的下端位于比第一管部件72及第二管部件73的上端靠近上方的位置。由此,中间部件74能够在更靠近第一排气处理装置45及第二排气处理装置47的重心的位置支撑副支架75,因此底座部件28能够更稳定地支撑第一排气处理装置45及第二排气处理装置47。
(6)中间部件74的上端位于比第一排气处理装置45的下端及第二排气处理装置47的下端靠近上方的位置。由此,中间部件74能够在更靠近第一排气处理装置45及第二排气处理装置47的重心的位置支撑副支架75,因此底座部件28能够更稳定地支撑第一排气处理装置45及第二排气处理装置47。
(7)中间部件74的上端位于比中继连接管48的下端靠近下方的位置。由此,能够将中继连接管48配置在第一排气处理装置45与第二排气处理装置47之间,因此能够缩短中继连接管48的长度,使排气处理系统18小型化。
(8)底座部件28还包括向第一管部件72及第二管部件73的侧方延伸的伸出部件76,伸出部件76的上表面固定有中间部件74,伸出部件76的下表面固定有第一管部件72及第二管部件73。由此,伸出部件76被从上方和下方支撑,因此底座部件28能够稳定地支撑第一排气处理装置45及第二排气处理装置47。
(9)第一连接部70包括第一端面板70a,第二连接部71包括第二端面板71a。由此,第一管部件72、第二管部件73及中间部件74彼此的位置关系被固定,并且能够使作用在第一管部件72及第二管部件73上的荷载也分散到中间部件74上。
(10)上部部件15b通过处于第一连接部70、第二连接部71、第一管部件72及第二管部件73所包围的区域内的开口部100。由此,能够避开上部部件15b地配置第一连接部70、第二连接部71、第一管部件72及第二管部件73。因此,在将排气处理装置配置在发动机15的上方的轮式装载机1中,能够将排气处理装置配置在尽可能低的位置,并且使后方视野性良好。
(11)中间部件74的从长度方向看到的形状是在下端形成有开口部的倒U形。由此,能够确保中间部件74的强度,并且能够不使中间部件74弯折地避开上部部件15b。
(12)中间部件74包括在钩安装部15b的上方凹向上方的凹部74a。由此,能够使中间部件74的高度降低,因此能够将排气处理装置配置在尽可能低的位置,从而使后方视野性更加良好。
(13)底座部件28包括第一安装支架77和第二安装支架78。由此,第一排气处理装置45及第二排气处理装置47稳定地支撑在底座部件28上。
(14)第一支撑部件26固定在工作油箱19的台座20上。由此,能够减少第一支撑部件26的部件数量,实现成本的削减。
(15)第二支撑部件27具有第二上梁部39和承接部40的两阶结构。由此,第二支撑部件27避开了连接管23、配管41,并且能够在高的位置支撑底座部件28。
【其他实施方式】
本发明不限于以上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内能够实施各种变形或修正。
(a)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以第一排气处理装置45作为柴油机颗粒捕集过滤器装置,以第二排气处理装置47作为选择性催化还原装置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以第一排气处理装置45作为选择性催化还原装置,以第二排气处理装置47作为柴油机颗粒捕集过滤器装置。其中,优选来自发动机的排气首先被送入柴油机颗粒捕集过滤器装置,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连接第一排气处理装置45和第二排气处理装置47的配管的顺序及方向是相反的。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排气处理装置45可以不是柴油机颗粒捕集过滤器装置,而是柴油机用氧化催化剂(Diesel Oxidation Catalyst:DOC)。
(b)第一排气处理装置45及第二排气处理装置47不限于圆筒状等,也可以是椭圆状或长方体状等其他形状。在这种情况下,接触面77d、78d的形状分别与第一排气处理装置45的侧面的形状及第二排气处理装置47的侧面的形状对应。
(c)用于安装螺栓43、90~95的孔的个数及位置能够适宜地进行变更。另外,通过螺栓43、90~95的固定方法只是一个例子,也可以使用其他固定方式。例如,也可以是钩、焊接等固定方式。
(d)构成支撑机构17的第一支撑部件26及第二支撑部件27的具体的形状等不限于所述实施方式。例如,如图13所示,第一管部件72及第二管部件73可以是直线状,并且第一安装支架77和第二安装支架78可以被两个伸出部件76c、76d支撑。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没有图示,伸出部件76c、76d从第一安装支架77的下表面左端附近延伸到第二安装支架78的下表面右端附近。另外,如图14所示,第一管部件72及第二管部件73可以是直线状,中间部件74可以是管部件99,并且伸出部件76c、76d可以从第一管部件72延伸到第二管部件73。在这种情况下,伸出部件76c、76d不从第一管部件72及第二管部件73向侧方突出。另外,在图13、图14的任一情况下,都形成有以第一管部件72、第二管部件73、第一连接部(支撑部件26与第一管 部件72、第二管部件73的连接部)及第二连接部(支撑部件27与第一管部件72、第二管部件73的连接部)为边缘的开口部101、102。
(e)支撑机构17的配置方向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的方向。例如,也可以是前后相反,或以第一管部件72及第二管部件73、中间部件74沿着的方向为左右方向。
工业实用性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轮式装载机,在发动机的上方能够将排气处理装置配置在尽可能低的位置,从而使后方视野性良好。

支撑机构、排气处理单元、轮式装载机.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支撑机构、排气处理单元、轮式装载机.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支撑机构、排气处理单元、轮式装载机.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支撑机构、排气处理单元、轮式装载机.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支撑机构、排气处理单元、轮式装载机.pdf(29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的一个侧面的支撑机构(17)是支撑对来自发动机(15)的排气进行处理的第一排气处理装置(45)及第二排气处理装置(47)的支撑机构,具备底座部件(28)、第一支撑部件(26)及第二支撑部件(27)。底座部件包括第一连接部(70)、第二连接部(71)、第一管部件(72)及第二管部件(73)。底座部件支撑第一排气处理装置和第二排气处理装置。第一支撑部件支撑底座部件的一侧。第二支撑部件支撑底座部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作业;运输 > 一般车辆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